关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建议

时间:2019-05-13 03:3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建议

关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建议

正文

我市已快速步入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已达16.25%(全省平均仅14.55%),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剧增。随着《湖州市优待老年人实施办法》的落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将不再成为老年人的问题,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将成为广大老年人的重要诉求,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更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家园,大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老人老有所乐、心情舒畅地安度晚年。

为此,提案人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以社区为载体,健全和完善配套建设,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让老人“老有所托”。各级政府在制订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要确定城市老年服务设施布局的规划原则和建设标准。在编制详细规划时,必须按照国家规范和建设部有关要求安排老年服务设施。在编制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在大中城市逐步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在县(市、区)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设立老年活动站(点),基层村居开设老年活动室。各地原有和新建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要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园、园林、旅游景点等公共休闲服务场所也要积极向老年人开放。为社区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二、以电视、报刊等传媒为依托,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让老人“老有所乐”。电视、报刊作为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大众传播媒体,对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情绪,增加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理解,为老年人排忧解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确定符合老人的电视节目、报刊版面,满足老年人的审美情绪、价值取向,做出老年特色。诸如有关老年人的新闻、老年名人故事、老年人的身体保健、老年人可参加的游戏娱乐、老年人的人际交流、老年人与晚辈间的相互理解沟通的渠道等节目。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共享较高质量的老年课程,加强区级老年大学、街镇老年学校和居(村)老年分校的教学管理,提高办学层次,提高老年教育水平。

三、以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为形式,让老人“老有所为”。鼓励发展城乡老年群众文艺活动组织,鼓励开展经常多样、健康向上的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社区老年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定期举办老年歌咏、戏曲、时装表演、摄影、拳操等适合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办好各类运动会及展示活动,使体育健身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让老人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感觉活的有质量。根据老人的生活资历和身体状况,组织老人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让老人成为城市协管员,社区守卫员、环境监督员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能让老人活动筋骨,更让老人觉得发挥余力,造福社会,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四、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新风尚,营造关爱、赡养、孝敬老年人的良好氛围。中国传统历重孝道,我们要积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把传统孝道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新的内涵,形成新型的孝文化。必须大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要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从小认识到老年人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培养仁爱之心和责任意识,懂得感恩回报和奉献社会。要加强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普法宣传,使全社会充分了解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家庭、社会和单位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增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要广泛培育和树立新时代敬老先进典型,对那些长期为社区服务的自愿者,提供就业、升职等方面的优先权利。对热心于社区建设和提供帮助的企业等采取免税或减税等优惠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报道,形成生活上关心老年人、精神上慰藉老年人、权益上维护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答复

湖州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312号提案重新答复的函

湖民提函〔2007〕17号

梁 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

首先对你关心老龄事业表示感谢。你提出的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建议非常好,这正是老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也反映了当前老年人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老年人生活,高度重视老龄事业的发展,去年7月,市老龄委下发了《湖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围绕“六个老有”目标,制定了“十一五”时期我市老龄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对我市老年文化教育设施建设,精神文化生活、文体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十五”、“十一五”期间,民政、老龄、文化、广电部门共同努力,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乐方面主要做了一些工作,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老年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投入,新建、改建一批基层老年文化活动场所。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的市老年活动中心,于2005年4月建成对外开放。中心坐落在市区余家漾公园内,占地0.48公顷,建筑面积4165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是全市规模最大的老年活动中心,设有老年阅览室、老年电大、书画室、乒乓室、台球室、老年电脑培训、老年网吧、多功能厅(舞厅)、老年健身馆、茶室、棋牌室、美容馆、老年保健站等活动设施;吴兴区政府在市区飞英街道吉山四社区,朝阳街道红丰四、五社区,龙泉街道市陌二、四社区投资建造三个社区文化广场;长兴县政府投资建设县老年活动中心;吴兴、安吉、德清等县区都加大投入,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基层老年活动场所;民政部门以福利彩票福利金资助为主要途径,社会各方面筹资1000多万元,建成城市社区“星光老年之家”70余个;体育部门用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建成社区(村)健身场地(路径)148条,老年门球场9个;在全市农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中,同步建设了80个示范村老年活动室;今年市政府又把建设100个农村“星光老年之家”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目前,各“星光老年之家”工程正在全面建设之中。

二、各级老龄、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老年文化活动,城乡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是文化部门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文化中心、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完善文化场、室的功能,建立起图书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等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二是加大了开展书画创作、摄影、戏曲演唱、健身舞蹈等文化活动的频率,丰富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了群众文化“十百千万”工程。在全市开展十场以上高雅艺术演出,百场以上广场文艺演出,千场以上基层文化活动,万场以上电影下乡放映活动。三是市、县公益文化场馆对老年人免费开放,面向老年群体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实行免费服务,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四是加大对老年人文艺团队的辅导。市、区文化部门选派文化艺术骨干,深入基层社区,指导基层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五是激发老年人对自娱自乐文化活动的兴趣。利用“湖城春晓”等广场文化活动机会,让老年人文艺团队登台演出,为他们自我价值的体现创造条件。六是基层老年文化艺术团体,常年活跃在基层社区。每年重阳老人节期间,基层社区老年文化活动达到高潮。七是建立专项老年文体协会组织,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市老年活动中心成立夕阳红艺术团、夕阳红乒乓球队、夕阳红台球队、夕阳红象棋队、夕阳红书法研究会、夕阳红旅行社、夕阳红婚介所等协会组织,开展专项老年文化活动。市、县(区)全部建立了老年体育(文体)协会,全市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老年人达13万人。去年重阳老人期间,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老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了“全市首届百位金婚老人庆典活动”。免费为老人拍摄金婚纪念照,赠送婚纱礼服,老人们乘三轮车游览湖城新面貌,市领导为金婚老人举行庆祝酒会,与老人们一同观看文艺演出,活动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隆重,内容之丰富,气氛之热烈,影响之大,反响之好,成了去年老人节期间的最大亮点。市老年中心活动夕阳红艺术团排练的踢踏舞《爱我中华》参加全省第六届老年文化艺术周汇演,获优秀演出奖,演出结束后,受到了省领导的接见。市老年活动中心今年老人节活动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地筹划之中。八是广电部门开办了老年人文化生活的栏目。市广电总台文化娱乐频道的《开心茶馆》栏目主要受众就是针对老年人,在每次节目中都会邀请不少老年朋友来到录制现场,让老年朋友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市老年大学和老年电视大学以互补的方式,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需求。市老年大学在原开设的文学、医学保健、英语等传统课程上,增设了手工编织、服装裁剪、广场艺术舞等课程。参加各科学习的老年人达1500余人次。面向社会、基层的远程老年教育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市、县区全部建立了老年电视大学分校,全市现有老年大学(学校)10所,其中省老年电视大学分校6所,基层老年电大教学点309个,参加老年电大学习学员17218人次,累计毕、结业学员85304人次,入学人数占老年人总数4.2%以上。各社区不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到社区和养老机构开展科普、医疗保健、健康教育。按照社会需求同个人志愿相结合的原则,约有40%的低龄老人参与从事关心和教育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咨询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展示了老年人在参与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精神风采。

四、关爱、赡养、孝敬老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南浔区双林镇虹桥社区,背着病母上大学的浙江林学院大学生刘霆的感人事迹,经市老龄办推荐,被全国老龄办、中宣部、教育部、广电总局、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委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赴北京参加了颁奖大会,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载誉归来后,受到了市委书记孙文友的接见,并在湖州师院为1200多名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代表作了孝亲敬老事迹报告,刘霆事迹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为了进一步倡导孝亲敬老的优秀品质,市老龄办、市委宣传部、教育局、广电局、团市委、市妇联六部门联合下文,在全市青少年和学生中开展“七个一”活动,即:听一场刘霆事迹报告会;写一篇学习刘霆事迹体会文章;读一本孝亲敬老的书;办一次“爱心与孝心”的大讨论;做一件孝敬父母、老人的事;结一批“朝霞与晚霞同辉”的新对子;评一批刘霆式的先进个人。通过典型示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孝亲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们在老年活动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受经济水平等限制,此项工作与老年人的需求仍有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考虑你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基层老年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增加活动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精神文化生活环境;二是大力弘扬敬老养老助老、孝敬老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刘霆为典型,通过老龄委成员单位、学校、媒体,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老敬老养老助老教育,把传统孝道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型的“孝”文化,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三是配合文化稽查部门,加大对老年文化活动场所检查力度。杜绝赌博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维护老年人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权益。

再次感谢你对老龄事业关心,希望今后能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OO七年九月二十日

第二篇: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

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劳动能力减退等原因,拥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在物质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强,如何让老年人精神生活充实多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研,笔者发现,当前影响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未能引起广泛重视。大多数群众侧重于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关注程度相对不足。二是老年协会等基层老年组织不够健全。由于各村村情不同,大部分村庄老年协会等组织不健全,老年人文体活动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同时个别老年人对参加健身、娱乐等老年活动仍抱有偏见,积极性不高。三是老年文体活动设施需进一步完善。个别村庄由于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老年人活动场所、器材等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制约着老年文体工作的开展。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要营造“尊老、敬老、孝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尊敬老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 一,老年人曾经为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也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只有受到尊敬、爱戴,才能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才能够克服年龄原因衍生的心理问题,才会使老人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安享天伦之乐。因此正视老年人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营造良好的“尊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是提升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关键。政府、村庄应当多组织开展评选“好媳妇”、“文明家庭”等活动,突出“尊老、敬老、孝老”在评选标准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倡导孝道;同时做好“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等节日文章,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与爱戴,给群众做出榜样,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社会风气。

二是尽力给老人提供合适岗位,努力实现老有所为。大多数农村老人虽然劳动能力、精力都有所减退,但他们参加劳动的欲望却未减退,从劳动中获得的快乐无可替代。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应当尽力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包括传达室值班、日间治安巡查、卫生监督、园林管理、民间调解等,既增加老人们的收入,也让老人们从劳动中获得精神的快乐和满足。

三是丰富老年文体活动,努力实现老有所乐。通过走访调研,可以深切感受到,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参与文体活动的愿望较高。因此,应当将丰富老年人文体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引导更多的老人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不断壮大老年文体活动队伍。首先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健身广场、老年活动室等场所,为老年人搭建健身、娱乐、学习的平台,让老年人有参与文体活动的好处所。其次,应当进一步健全老年基层组织。有了老年基层组织的统一领导,就会有效引导老年人参加科学、规范、系统的文体活动,取得应有的成效。再次应当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健身和文艺活动,包括健身比赛、书画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既可以使老年人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又为老人们搭建了加强交流增进感情的平台,这样,能充分激发老年人参加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三篇: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如何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范文]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如何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由“和谐”与“社会”两个词组构成。所谓社会,就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和谐”就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一般就是指“平和、和缓”,“和”还有“连带”和“整体”的意思。作为动词的“和”还有“搅动而形成整体”的意思。所谓“谐”则有“谐音、谐调”的意思,谐音就是指多种音阶形成的整体,不同的音调构成了悦耳的音乐。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体现。面对当前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换机制时期,以及利益关系复杂,劳动关系矛盾突发的现实状况,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新建企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职工队伍不断壮大,职工队伍的内部结构、就业形式和物质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事关能否有效地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好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这也是工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环节。因此,要加大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的工作力度。要把建会重点放在非公有制企业和进城人员比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商贸等行业,并积极推动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等新型社会组织的建会工作,不断拓宽工会组织的活动领域和工作范围。要改进工作

1方法,加大外资企业的工会组建力度,积极稳妥地做好外资企业工会工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要坚持边组建、边规范、边发挥作用,在建立工会并广泛吸收职工加入工会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工会依法开展工作的新路子。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职工所求、企业所谋、社会所需,是保持职工队伍先进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工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工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一要围绕市场需求、企业用工需求,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确定培训重点,丰富培训内容,提高职工群众的劳动技能。二要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着眼于新型工业化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职工经济技术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健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组织职工群众投身到活动之中。三要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四要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广大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五要加强职工文体活动阵地建设,结合行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职工爱岗敬业的积极性和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在广大职工中营造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坚持把抓好自身学习和自身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建章立制,苦练内功,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和健全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制度和汇报制度、议事制度和外出报告制度,制定机关内务管理办法,规范公文处理程序和档案管理工作;推行工作人员联系基层制

度和工作实绩与考核挂钩的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领导和中心人员的分工、职责和纪律,逐步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办事机制。工会干部学理论、学技能、学本事蔚然成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做好困难职工群众的帮扶工作,既是工会的一项基本职责,又是工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困难职工群众的帮扶要从以往的生活救助向政策帮扶、就业帮扶、助学帮扶、医疗帮扶等综合帮扶拓展,主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落实和维护好困难职工群众的就业权。创造条件让困难职工就业,这是对困难职工群众的最大帮扶。要充分发挥工会再就业援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作用,逐步在全市形成宣传教育、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帮扶救助“一条龙”的促进再就业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二是维护好困难职工群众的生存权。加大送温暖资金的筹集力度,健全困难职工档案,推动送温暖工作向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三是保障困难职工子女教育权。建立完善困难职工子女就学基金,形成帮扶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困难职工子女在工会组织的帮助下完成学业。

我们应如何发挥好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事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稳定的职工队伍,这就要求工会发挥好维护作用、保障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方。因此,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此,就如何发挥好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提出几点建议:

(一)应充分认识工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直接面对基层、面对职工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没有工会组织,劳动关系缺乏代表职工的一方,不利于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党联系职工群众也缺少相应的桥梁和纽带,不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因此,要准确把握工会组织的定位,推动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按照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把工会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工会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政策支持、经费落实的力度,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努力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应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要求,把“依靠”方针的落实,作为工会工作的主题,体现在党委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上。

(三)要确保工会组织依法维权。工会只有履行好维权职能,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要探索维权的新机制,实现工会维权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是健全工会组织源头参与机制,加大源头维权力度。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有关改革改制的领导机构或工作部门应有工会组织参加;有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应有工会组织参与;对企业安全情况的专项检查,应有工会组织参加。二是健全依法维权机制,使维权效果更加显著。建立健全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资分配集体协商、联合执法检查、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劳动争议仲裁等制度,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三是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建立和完善工会、政府、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研究解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带有全局性的劳动关系问题。四是健全职工民主管理机制,使民主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严格实行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制度,抓好政务公开,落实职工群众对企业生产经营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对涉及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协商权,对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履行集体合同情况的监督权。四是加大监督参与力度。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开展对贯彻《工会法》、《劳动法》的执法大检查,检查时应有工会组织参加,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落实。

(四)发挥工会宣传、教育、服务职工的优势。和谐社会是全社会互帮互助、全体人民平等友爱、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近几年来,我国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如失业严重、就业困难、收入悬殊等社会问题。能否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化解低收入群体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职工、宣传职工、联系职工、教育职工、服务职工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及各种利益关系,通过正常的渠道,以冷静理性、有序依法的形式来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实际问题。

永康市总工会

童政

2007年9月14日

第四篇: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问题

学院:管理学院专业:财务管理学生姓名:

学号:任课教师:

课程社会实践作业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问题

摘要:农民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群体,在兢兢业业于国家建设的同时,也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目前,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严峻挑战。本文以温州市为例,就农民工自身背景、工作状况、生活状况、家庭情况以及精神情感等方面,通过观察、问卷调查、人员访问和电话采访的形式,对农民工、本地居民、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多角度的调查,通过调查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统计,从而了解珠海地区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发现当中存在的需要改善的问题。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农民工这一群体,并且保护这一群体的利益。

关键词:农民工 生存状况收入社会保障弱势群体解决

一、温州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温州农民工的总体特点是数量多、外省人口比例高、年龄小、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以全职非农为主。

1、农民工数量多:这是温州农民工的第一大特点。温州的工业经济以鞋革、服装、五金电器、眼镜、烟具等轻工制造业为主,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农民工的数量多、发展迅速。根据浙江省总工会2005年4月的调查统计,全省有农民工1100多万人,而温州就有230万,2006年温州的农民工增至290多万人。而整个温州地区的本地户籍人口仅700多万,且其中又有200万左右的温州人常年在外地做生意或办企业。也就是说在平时温州,来温州工作的外地农民工几乎占社会人口的三分之一。

2、外省人口比例高:这是温州农民工的第二大特点。浙江全省总体经济较为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除了丽水、衢州等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地区外,劳动力基本都以本地劳动力为主,相比较,温州人较多喜欢做个体老板,而不喜欢在企业做普通职工,所以,在温州的企业里务工的外省籍农民工就显得特别多。据抽样调查,在温务工的农民工中23.3%属于浙江本省的人,而来自江西、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贵州等7个省份的累计人数所占比例达64.8%。当然,同样的温州地区,不同县(市、区)的外省籍农民工比例有较大差别,如龙湾区只有6.0%是浙江省籍的,而平阳县的比例却占49.2%。

3、年龄小,文化程度逐渐增高:这是在温农民工的第三大特点。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在温农民工中年龄18-25周岁的占42%,26-35周岁的占41%,35周岁以上的占12%。比较2004年全国农民工41岁以上占16%的抽样调查结果,温州的农民工明显呈现出年龄轻的特点。他们的文化程度总的来看还是比较低的;初中文化程度占到近50%,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1%,大专以上的只占12%多一点。而如果与中西部省份的农民工队伍比较,则温州农民工年龄轻、文化程度逐渐增高的特点更加明显。

4、流动性大,但以全职非农为主:就业流动性强是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一个普遍特征,温州的农民工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而且在温农民工的流动性仿佛显得更大一些。虽然温州出现农民工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十年,但是在温州工作3年以下和3-5年的农民工分别占32.7%和22.7%,而10年以上的却只占到6%其中。在一家企业工作达10年以上的只占

2.8%,3年以下和3-5年的则分别占49.20/和20.9%。这一结果表明,农民工中有半数以上来温工作不到5年,而要在一家企业工作5年以上甚至3年以上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二、温州农民工普遍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廉价,工资水平低:在用工企业的概念中,农民工与廉价劳动力划等号,农民工工资水平很低,同工不同酬,是一个普遍的就业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比上年提高241元,增长11.8%;而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均工资28752元,比上年增加4196元,同比名义增长(未扣除物价因素)17.1%,与后者比对比,农民工工资水平低,增幅小,差距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长期以来把压低农民工工资作为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手段,这是公开的秘密。即便是很低水平的工资,部分企业还想方设法的拖欠。

2、社会保障缺乏,各种安全事故频繁:现在无论是输出地还是输入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都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农民工是在保障缺失的情况下从事相当艰苦绅士高度危险的工作,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很低。养老、工伤、失业、医疗和生育等五种社会保险是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但事实上,我国农民工实际享受的社会保险与法律的要求之间还有很明显的差距。在问卷调查中,有20.1%的人明确表示没有办理过上述五种保险,另有21.3%的人则表示不清楚。在利益的驱逐下,很多私营企业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在工伤保险参保率极低和企业赔付款低的双重夹缝中,农民工健康、安全问题受到很大的威胁和践踏。

3、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是当前我国农民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温州,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每月能够休息8天(也就是实行每周双休日工作制)的只占2%,而选填每月只休息1天或2天的分别占到21,1%和24.7%。每天的工作时间有46。9%的人选填了8小时,有36.6%的人选填10小时以上,其中超过11小时的占21.1%。实际上,我们认为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要比这里所反映出来的还要长。因为,温州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的都是计件工资制,定额过高就会造成劳动时间延长。

4、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子女教育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有不少农民工到城市打工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就业,而是为了能让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收到良好的教育。在受访的已婚的外地农民工中,他们的孩子有59.3%是由父母带在家,有11.1%是寄宿在学校,由配偶自己在家乡带的也有11.1%,还有11.1%由亲戚带着,另外其他情况的占25.9%。由于外出务工,许多农民工都表示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交流也少。另外,即使担心孩子的学习,自己也很少能帮上什么忙。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是对农民工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5、农民工情感生活匮乏,精神空虚: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5.9%的农民工在休息时间会选择睡觉,16.4%的选择看电视、听广播,14.9%的选择上网,逛街购物消费的有13.9%,与同事消遣的占12.9%,看书、看杂志的仅有10.9%,另外还有很少数会参加培训或自学技术、谈恋爱或者做其他一些事。一些外来农民工则表示,由于背井离乡,对这里的环境和人都不熟悉,自己也很少外出。与亲人距离遥远分隔时间长,交流也会少。在这里交往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自己老乡或工友,与本地人之间很少交往。情感与精神生活较为空虚更加剧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三、关于在温农民工问题的几点思考

1、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温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同类城市中居于较领先的地位,生活消费水平高于其他同类城市。但是,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并没有相应得到提高,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还超过70%。调查中有56。9%的人对自己的工资水平不满意,而且越是熟练工、技术工不满意的程度越高。同时,在关于“在城市里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居然选填最多的是“赚钱太少,不够花”,占到45.9%。可见,过低的工资已经是严重制约在温农民工生存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只有适应温州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实际,大幅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才能使农民工和温州的企业以及社会共同协调发展。

2、以建廉租房为主,大力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安居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深入人心,农民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但在温州,农民工租住那些透风漏雨的简易房还占32.7%o这样的居住条件至少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难以平静接受的。安居才能乐业,而乐业实际就是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促进和谐企业建设,稳定劳动关系。提供廉价而设施较为完善的住房,实际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对于在温找到比较稳定工作的农民工,无论他们是最终打算回老家的,还是希望长期留城生活工作的,政府和企业都应当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卫生而又温馨的居住场所。

3、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把广大的农民工吸纳到工会中来:农民工长期在温工作生活,结社是他们人之本能的需要和权益维护的基本手段。调查显示在温农民工的入会率为39.2%,相比于温州人轰轰烈烈的“温州商会”、行业协会之类的较高程度的组织化现象来说,在温农民工的工会组织化程度是比较低的。工会组织建设不加强,其他如老乡会、亲友团之类的非正式组织就会不断扩张其功能,这种趋势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反而会增加社会管理的成本。因此,进一步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把所有的农民工都吸收到工会中来,叫响“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是各级党组织、工会的当务之急和神圣职责。

4、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要想让农民工认同温州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温州就必须给他们一种家的感觉。为此,除了要解决农民工本人的工资和吃住问题外,他们的子女是又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虽然选择“子女入学难”作为他们“在城市里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的只有13.4%,排在“赚钱太少,不够花”(45.9%)、“缺乏保障,没有安全感”(18.7%)、“找工作难”(14.8%)等选项之后,但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不突出。实际上,我们所调查的农民工中有一半是未婚的,他们还没有遇到子女就学问题;即使在已婚的人群中也有一部分是还没有子女或子女未到就学年龄,也有的还没有考虑把孩子带到温州就学。

5、面向全体农民工,推行低费率参保: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远低于城镇职工。据调查,温州、金华、义乌等地的农民工工资每月一般在1500元到2200元,与当地的平均工资差距很大,因而本人参加社会保险的能力十分有限。要着眼于更多的农民工参保,必须兼顾农民工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坚持低标准进入,实行低费率、低费基,并渐进式过渡到完全由用人单位缴费,农民工个人不缴费,以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6、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一方面,农民工为企业的利润做出的巨大的贡献,用人单位和企业主硬充分尊重农民工的劳动,依照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每个农民工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的权益。农民工要加强法律意识,自觉保护自身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另一方面,农民工在保护自身的社会保障权益中发挥主动作用。所以自身要加强法律意识,自觉了解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觉维护自身的利益。

7、政府要与农民工相互配合,丰富农民工的精神世界外出农民工由于背井离乡,生活在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精神较为空虚。政府要与农民工相互配合,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荔山村的经验有值得参考的地方,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乡委会会组织本地居民和外来农民工一起做各类活动,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丰富了村民的生活,也促进本地居民与外来农民工的感情,使得他们相互了解,互帮互助。另外,政府还可以组织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术,增加他们的知识。

结论:当然,当今中国农民工问题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制度安排造成的,具有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根源,不可能一朝一夕予以解决。面对这样一种客观状况,既

不能急于求成,仓促应对,但也不能墨守陈规,裹足不前。作为市场经济发展早、又具有敢为天下先之精神的温州,应该在正视国情、历史和传统习惯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工走出一条合理有序的城市化道路来。总之,应把农民工看成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功臣,要像关心城市居民一样,尊重、关心和保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政治参与、经济权益、教育培训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使农民工真正改变其弱势地位,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一道“和谐”地成长与进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分配公平,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0).[2]蔡建文,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3]蓝春娣,任保平.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4(5).[4]赵恒新.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2007(3).

第五篇: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治理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治理

刘华涛

(北京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转轨带来的社会变迁,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显得更加突出。政府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责任。为了有效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政府治理中必须要加强公共、诚信、创新、服务、多中心、竞争等治理理念,在治理模式上要重视和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并且逐步进行政府内部解制。

关键词:转轨和谐社会政府治理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

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转轨过程,即以前的传统模式被另外一个不同性质的模式所取代的社会经济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我国的转轨过程实际上是三项大的转型:一是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转型;二是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三是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转型。这三项大的转型中的任何一项都会给一个社会带来空前的震荡,更何况这三项大的转型同时在中国发生。[1] 所以说,转轨虽然使人们的平均物质福利水平有所改进,但伴随着制度的变迁也带来了道德伦理的短缺,利益冲突的增多,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加大,部分人的失业,以及社会保障的缺乏等问题,这样在社会中引起惶恐、失落、不满、冲突在所难免。同时,伴随着民主化和个人权利的觉醒,社会日益显现出的多中心、价值多元、知识爆炸和高度分化等特征,传统文化、价值、习俗日益成为与现代科学知识等值的后现代知识。现代国家若不能整合这些知识以整合社会,就会导致伦理亏空、价值观丧失,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困难重重,社会冲突缺少化解机制,最终导致国家威权的衰落。转轨中发生的这些社会变迁,只有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有效化解和整合,从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保证。

和谐社会的构建,政府承担着主要责任,而和谐社会构建的有效推进,主要取决于政府治理在三方面取得的成效:一是追求实现高效率,以相同或更少的资源获得公共产出的最大化。效率是公共行政中的核心命题,当政府治理目标在公共领域中经受伦理检验后,“效率在价值观念系统中是第一位的”[2]。政府的效率一般分为组织效率和管理效率,组织效率是政府通过内部管理和资源的内部配置而实现的效率,它是政府及时提供质量更高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基础;管理效率注重于政府治理取得的结果,最能体现政府的效率内涵。高效率要求政府在公共行政中要保持有序性和高速度以及良好的工作状态,注重节约成本,追求低投入、高产出。二是追求实现高效益,追求公众满意。公共行政中的效益一般分为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行政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性影响、政治性影响和社会性影响,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声誉的提高,群众支持率的上升,以及充分就业,公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等。三是重视伦理、政治的意义,公平和正义必须具有重要位置并在治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公平是政府的基本功能设计。“效率准则规定稀缺资源应被用到能产出最大收益的地方,虽然公平的目标可能缓减这一

[3] 目的,但可使有利于特别是非常贫穷的人群的设施得到发展。”公共行政追求的是建立在公平与

正义基础上的整体秩序,政府如果单一地强调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忽视伦理、政治的意义,将会使行政工作越来越远离社会价值的体现,甚至完全丧失作为行政体系本身的“道德”。政府治理主要是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只有完善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才能确保政府治理 1

达到理想的效果。但目前政府在治理理念和模式上,行政导向和官僚体制过于突出。在行政导向下,政府权力的范围既广又深,社会仍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缺乏应有的自主管理权力。公众参与程度很低,缺乏参与治理的渠道和机会,既不能够有效地对行使公共权力处分权的个人实行监督和制约,又不能有效地对公共权力的施行范围、施行程序、施行细则等等进行监督和制约。行政导向的模式使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政府的作用范围界定不清,政府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处理不好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将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结合起来,且不能有效地把握干预的度等等。

同时,以理性和法律的权威为依据,具有明确的固定权力和职责范围、层次分明、非人格化的工作关系等特征的马科斯·韦伯意义上的官僚体制还没有在我国真正实施起来,却又面临官僚体制所面临的问题。现有的官僚体制下,政府高度集权化、自上而下的垄断专权,公务员则依吩咐完成指派的任务,公务员行为由详细的规则和程序来加以控制。对政府职员来说,官僚制提供的激励机制使其循规蹈矩,创新只能带来麻烦,维持现状就可以带来稳定的回报,不管结果如何,都可以得到同等工资。[4] 这种体制最终造就出来的各级各类官员大多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他们以得过且过和不负责任混天了日。[5]

以行政导向和官僚体制为主导的治理理念和模式导致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专业部门膨胀、有分工无合作、冷漠、寻租、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显而易见,这使政府日益适应不了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对公众迅速变化的需求难以做出快速的反应,这是很难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需要的。所以,政府必须要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适应现实需要的政府治理理念,优化政府治理模式,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政府治理理念的完善

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公共行政的核心理念必须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表现在政府的治理过程中,具体是以下的治理理念,这些理念有的已经在政府治理中得到体现,有的也引起了重视,目前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1、公共理念。“公共性”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取向。公共理念要求政府的公共活动必须以民主价值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即将公共性作为衡量政府活动性质和基本价值的分析工具,具体表现在政府活动的长远目标、政府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公共决策与管理过程的开放性对于保障公共利益完整性和完全性的意义等方面。同时,公共理念还强调政府各级机构要专注于那些影响公共利益的现象之上,要致力于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并要有相应的组织空间和制度来保障公共利益。

2、诚信理念。政府是有机会主义动机的,就是政府可能根据自己的利益在面对不同利益集团时会厚此薄彼,以及在行政过程中不信守承诺,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诺斯悖论”揭示了政府在租金最大化和税收最大化之间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是其持久的特征。信用和一个地区/国家经济增长存在强的正关系(张维迎、柯荣柱,2002)。诚信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促进繁荣的根本。政府必须要摆脱机会主义,摆脱短期利益的诱惑,坚持诚信理念,提高行政过程中的信用度,必然有利于打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诚信体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立足于取信于民,说到做到,不讲空话套话,不推三阻四,重信守诺。对部门的公开承诺及公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落实,接受舆论和公众的监督,才能为和谐社会的诚信建设作出表率。

3、服务理念。向公众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主要职责。服务理念的核心是“顾客①至① 在公共行政中的顾客与企业经营中的顾客是有区别的,在公共行政中,如将公民简单视作顾客,似乎降低了公

上”,“大多数人在同政府打交道的经验中,最大的刺激是官僚政治的傲慢。今天人民期望着被当作顾客受到尊重——甚至受到政府的尊重。”[6] 以“顾客至上”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就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要以公众为中心,要重视和满足公众的意愿和需求,保障公众的根本利益,能有效回应公众的要求;要将人员的配备和资金的使用放在公众最需要的地方,并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服务的效率和价值,最大可能的减少公众获得服务的交易成本;要重视公共服务的效果,以公众的满意为最高的评价标准。

4、法治理念。法治政府是现代社会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的根本要求。政府面对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各种利益诉求(有些甚至是冲突的利益),为了有效协调公众利益,就必须要坚持法治理念,做到依法行政。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保证政府工作的公正性,才能得到不同利益群体的理解和支持。法治理念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要学法懂法、依法行政,要求对权力形成有效的监督,确保政府公共活动按法定的轨迹运行,还要求必须明确政府的工作程序。程序的基本功能在于限制和取消当事人为实现目的而选择手段的自由,将实现目的的手段规范化和标准化。[7] 没有程序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会走样,就会导致利益分配的扭曲,造成社会的冲突。

5、透明理念。透明理念就是要求政府坚决摒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推行阳光行政,实行政务公开,行政过程要在“金鱼缸”中,在社会的公开知晓、讨论、评判和监督中进行,将公共权力的行使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置于公共和媒体的监督下,减少黑箱操作。透明的关键是要建立畅达的民情通道及与公众的对话机制,使公众的声音得以进入行政过程,并且要有完备的保证政府活动透明的制度要件。行政过程的透明、信息的公开,必然会促使政府更多地为公众的利益考虑,保证公众的利益不受侵犯;并能有效防止腐败,保证工作人员的公正廉洁;也能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的一些误解,使公众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工作。

6、创新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创新的勇气和魄力,面对旧体制的束缚和压力,面对强大的传统惯性,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发展难题,必须要敢于和善于创新。创新理念一方面要求政府要在对自身和外部环境进行缜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最关键和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在政府工作中,要敢于打破一些惯常思维,善于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政府要有前瞻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政府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行政环境的快速变化,要结合现实考虑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政府的工作做好切实可行的规划,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要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方案。

7、多中心理念。多中心治理理念就是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是具有同等权利的组织。多中心治理使我们走出市场与政府的两极思考框架,开放出广阔的制度安排的空间。迈克尔·麦金尼斯指出:“在多中心治理中,政府权威应该支持各种层次的群体和社群有能力自治”,“也许政府在一种多中心秩序下最重要的作用,是以一种符合社会公正标准的方式去协助地方管辖单位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8] 也就是说,多中心治理理念下,政府应该支持和培育社会自治,要让市场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

8、竞争理念。竞争能提高政府的成本意识,能促使政府以较少成本做更多的工作。竞争使政府在保障公民进入社会和获得基本公共物品时不会因为地域、种族、语言、性别等方面的原因受到歧视性待遇。竞争首先是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上,利用市场竞争压力,促使服务提供主体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其次是在政府执行机构上或区域政府之间引入竞争,促使 民作为与国家相对的权利和合法地位的拥有者的作用。(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1页)。所以,顾客一词是一个比拟的说法,是将公民与政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比拟为市场中企业与顾客关系的重要性。虽然政府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但将公民和服务对象当作顾客对待,强调顾客至上,则能够强化公共部门的服务道德,有助于公共部门树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意识。

他们去主动满足公众的需求。

9、学习理念。学习力是任何组织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学习理念就是政府要以学习完善政府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绩效。学习能够促进政府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能够实现政府工作人员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他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可使他们在工作中体会生活的意义,提高工作的动力。政府强调学习理念,可有效实现传统政府体系的组织结构、运转机制、责任机制等的转型,从而推动组织文化等的转型,能有效地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从而大幅度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和社会公众满意度。

三、政府治理模式的优化

政府治理模式是与治理理念相适应的,一定的治理理念必须通过对应的治理模式才能体现出来,而一定的治理模式才能确保对应的治理理念得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传统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政府必须要在已有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治理模式。彼得斯将西方政府新的治理模式概括为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四种,虽然这四种有不同的侧重,但并不单独存在,相反通常是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结合彼得斯概括的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政府的治理模式应该是“市场导向——外部合作——内部解制”,具体内容和做法如下:

1、充分重视和利用市场机制。

在政府治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是一种对自由竞争优越性以及对一个理想化的交换与激励模式的看法,是相信市场提供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分配社会资源的效率。[9] 市场机制的引入就是要促进竞争,这些竞争存在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为获得公共契约的私人公司之间、公共机构(如公立学校)之间以及向外部顾客提供服务的政府机构之间。竞争必须是多主体的,并且能促使竞争主体讲诚信、重创新,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追求公众(消费者)的满意。但政府治理中的市场机制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由市场,它依赖于管理性或规制性的竞争,在制定规则管理交易方面,政府保持权威与责任,起到促进者、合作者和管理者的作用。

市场机制的引入针对的是政府组织规模庞大和复杂性以及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过高所导致的政府低效。主要做法:一是进行市场化改革,采用各种形式或机制并使各种组织参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或生产,以促进有效竞争。西方的主要方法是:与其他公共的或非政府组织签订服务购买协议、民营化、特许经营、补贴性安排、志愿者、代用券制度、规制激励与税收激励等。[10] 我国政府目前主要是通过打破行政垄断,逐步开放公共服务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在交通、教育、医疗、城市公用事业等公共设施建设领域,鼓励或允许国企、私企、外企和民间组织等主体以各种方式参与投资建设经营;在运作方式上采用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和项目融资等市场运作。通过改革,引导和调动市场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使市场主体根据市场的信号独立自主地执行公共职能,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并节省成本的目的。但也可能出现难以协调与控制,或者如果这些组织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那么反而可能使公众承担更多的交易成本。所以,政府要能对市场信号做出有效反应,要以结果为导向,通过有关制度加强对有关市场主体的规范和监管。

二是在公共人事管理领域,改革政府公职人员报酬制度,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取代传统的以资历决定报酬等级。工资报酬取决于工作成绩,工作成绩越好,所得到的报酬就应越多。这种制度可有效地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可仿照企业管理的做法,推行合同用人制,裁减公职人员,该做法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政府支出成本,有利于提高效率。但这些改革可能造成公务员的不平等感,可能会使部分在职公共雇员的工作安全感受到摧毁,反而降低工作积极性。所以,政府人事领域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要结合实际,逐步推行。

2、加强与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实绩来看,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公众和数以万计成熟而规范的组织的合作。这场基于优化治理模式的政府改革,致力于与公众合作,寻求和培育能够委以重任具有公共精神的合作组织,同时建立一种能够有效监督和调控的合作机制。在我国政府治理中,强调加强与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是对多元民意诉求的回应和对政府改革思路的深化,是与和谐社会构建相适应的。

与公众合作就是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实质是要实行“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治理,根本做法是建立政府与公众互动的公共决策和执行机制。就是要尽量加强公众与政府直接接触和互动,保证行政过程的透明,使政府了解公民的意愿倾向,让公众参与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领域和过程,建立公众有效参与的渠道和保障机制,及公众的监督机制。互动的体制下,公众不仅把需要和愿望传达给政府,使政府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达成了政府和公民的沟通和认同,而且公众通过参与公共管理活动,使自己的理想、价值和利益得以表达和实现,有助于政府管理活动的民主化过程。从而有利于形成一个上下互动的多元治理过程,使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合作、协商性的伙伴关系。

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实质上也是政府与公众的合作,非政府组织是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的重要依托和途径,通过它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多元利益诉求。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一是让非政府组织参与到部分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事务中来,如基础教育、扶贫、环保、社会保障等;二是让非政府组织承担起政府转让出来的部分公共管理职能,作为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中介,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三是通过非政府组织及时掌握社会各方面变化的动态和趋势,使政府可以根据公民的需求来提供满意的服务,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3、逐步进行政府内部解制。

内部解制就是通过调整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打破官僚组织的内部管制来提高政府绩效。解制的含义是:“解除内部繁文缛节的限制,释放公共部门蕴藏的能量,使政府的活动更具有创造力、效率和效能”。[11] 内部解制不强调集中化的控制机构,相反它允许单个组织制定并执行自己的目标,给予公务员在处理公共事务时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机构和公务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内部解制的做法,首先要减少政府层级(我国学界正在研究的实行省直管县,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合并基层政府(近两年许多省市的乡镇改革中,合并了不少的乡镇,是符合现实的做法),同时职权下放,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决策权力。这样变革的好处是能直接控制和管理那些更接近于公众的组织,打破反应迟钝的官僚体制枷锁的禁锢,并且能减少信息失真,摆脱信息劣势,减少制度运行成本。

内部解制还要改变领导权的集中,“领导正日益被视为不是层级制官僚机构中的一个职位,而是整个组织中(并且延伸到组织之外)的一个过程”,“领导权被分散在社会的各个单元之中并且下放到各个层次,而且,如果全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不准备在他们自己所处的层次上采取像领导者那样的行动来使一切都有序进展的话,那么这个系统就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2] 所以,要改变领导权集中的做法,要充分授权给下级或公务员,使他们在约束不多的环境中工作,承担起更多的实现目标的责任,那么就能有效的激励他们迎接挑战,爆发更大的能量去完成组织使命,并有利于加强培育诚信、致力于公共服务、有责任感的组织文化。

参考文献:

[1] 吕炜.中国式转轨与转轨的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6,(59):13.[2] [美] 蒙哥马利·范瓦特.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31.[3] [美]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等.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31.[4] [美] 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2.[5] [6] [美]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120.[7] 沈荣华.论服务行政的法治架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4,(1):28.[8] [美] 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0.[9] [11]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7、110.[10] [美] 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12] [美] 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6.

下载关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伦理建设思考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伦理建设思考内容摘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伦理建设不足已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悖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本......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

    文章标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作者: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袁学武内容摘要: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设计解决发展问题,而和谐制度需要和谐......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效率与公平(范文模版)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效率与公平吴家德 张学功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互相促进。当前我国社会......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公正问题现状及其调适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公正问题现状及其调适 学校:三峡大学学院:理学院 姓名:李健学号:201012610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

    和谐社会构建中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原因及处置对策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DP网站/xuexiao/37394// 通过在厚学网报名学费可优惠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微博http://t.qq.com/zjuedpmd 和谐社会构建中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原因及处置对策 【......

    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

    软实力在企业文化构建中的作用

    软实力在企业管理文化构建中的作用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力度不断加深,企业也越来越广泛存在。但是目前,除国家的支柱产业下的企业外,我国企业平均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