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建设重点旗县项目1(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3:1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群众文化建设重点旗县项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群众文化建设重点旗县项目1》。

第一篇:群众文化建设重点旗县项目1

群众文化建设重点旗县项目

申报单位:赤峰市红山区申报时间:

申报材料

2012年4月

目 录

第一章 概 述 ………………………………………………3 第一节 项目概况 ……………………………………3 第二节 项目提出的背景………………………………3 第二章 项目实施条件………………………… ……………7 第一节 项目实施基本原则……………………………7 第二节 项目实施政策保障……………………………8 第三章 项目规划及资金投向………………………………10 第四章 社会和经济效益……………………………………12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群众文化建设重点旗县项目 2.项目承担单位: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局 3.项目负责人:张兆明

4.项目地址:赤峰市红山区哈达街中段 第二节 项目提出的背景

红山区是赤峰市中心城区,是全市经贸、文化和科教中心。红山区因城区东北部有一个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史称红山,蒙语为“乌兰哈达”,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的发现地、命名地。全区总面积506平方公里,总人口43.5万人,辖2镇、11个街道办事处,27个行政村、68个社区居委会。1995年,被评为先进文化县,红山区还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近年来,红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将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纳入《赤峰市红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赤峰市红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专门制定《红山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在人、财、物上给予重点倾斜、重点解决,把群众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年增长;先后成立了文化惠民工程领导小组、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群众文化普及领导小组等多个推动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专门领导小组。(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体服务功能。红山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5个,分别是文化馆、图书馆、民族少儿图书馆、电影公司和赤峰美术馆。民族少儿图书馆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明图书馆”、“读者喜爱的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被文化厅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群众文化工作“金牛奖”、“全区十佳图书馆”等荣誉称号;文化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红山区政府投资3000万元对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进行装修改造,改造后的三馆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服务设施得到全面更新,能够为我区群众提供更方便、快捷、高水平的服务。改造工作预计年底完成。

十一五以来,红山区通过向上争取资金与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共建设基层文化站(室)55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文钟镇、红庙子镇),社区、村级文化室53 家;基层图书分馆29家;草原书屋27家,实现了我区草原书屋的全覆盖;文化长廊12处;宣传橱窗170余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处;美术馆1处;城镇健身路径650件;健身广场12处;篮球、网球等活动场所6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基层中心1个、基层服务点7个;数字科技馆1家。

(三)人口相对集中,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红山区人口相对集中,便于开展群众文体活动。长年活跃在城乡社区的文体队伍300余支,民乐队、舞蹈队、合唱队、京剧队、评剧队、书画队、毽球队、篮球队等;文体辅导班美术、器乐、舞蹈、声乐、散打、跆拳道等50余个,专业辅导教师400余人;涵盖京剧、评剧、皮影、美术、篮球、门球等25个门类的文体协会,拥有会员近五千人。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是品牌活动蓬勃开展。充分利用节庆假日、纪念日及重大活动,扎实有效地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城乡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如“欢乐红山”走进农村社区活动,“知识宫有奖猜谜”、“红山秧歌会”、“百日消夏文化活动”、“红山广场文化节”、“邻居节”、“社区运动会”等活动连续举办多年,已成为红山地区文化品牌;二是农民活动贴近生活。我区坚持经常开展活动的村有10多个,主要活动形式是秧歌、腰鼓、戏曲、曲艺等。有条件的村文体广场每天晚上扭秧歌、打腰鼓、跳广场舞的有200余人,目前还有近10个村正在组建秧歌队、舞蹈队等。区政府还专门到农村组织“农民趣味运动会”、“大篷车二人转”、“评剧”等贴近农民生活、反映新农村建设风貌的文化活动;三是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我区有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单项体育协会15个,以及老年体协。设立体育健身辅导站点20处,注册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多名。每年举行全民登山节、健步行、健身日等活动,每年举办老年人运动会及残疾人运动会。各体育群团组织、街道、社区、行政村依托自身优势,每年多次组织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小型多样的体育巡演和比赛活动。全区 每年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和比赛200余次,参加人数10万人以上;四是辅导业务成效显著。不间断举办送文化进基层、辅导员进农村社区、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每年平均下基层辅导员100余人,600余次,帮助社区开展活动80余场次,辅导基层文艺骨干300多人;五是电影放映扎根基层。图书馆积极利用共享工程进社区、走农村,到老年福利院、劳教所、行政村文体活动广场等场所,举办“老电影、老戏剧回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国内外战争纪实”“农村科技信息”等专题展播展演活动;电影公司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不定期从科技局、电视台、图书馆和音像专卖店选取种养殖等农业科教片、经典故事片播放。年累计播放500余场次。六是特色文化精彩传承。我区地方文艺特色鲜明,大秧歌、踩高跷、地方大戏十分正宗,特别是红山剪纸、赤峰雅乐已经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铁南对家等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正在积极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极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特别对打破农村闭塞的状态,把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虽然近年来区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文体建设的投入,但红山 区文体设施相对落后,投入仍然不足,文体设施建设总体标准不高、功能不够完善,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相对较少,全区95个社区(村)中,没有达到标准化社区(≧300㎡)要求的有79个、占83%,除办公以外无任何其他文体活动场所的社区(村)有26个、占27%;社区、农村文体广场面积普遍偏小,大型演出时观众容量有限,安保等方面受一定限制;文体活动、文艺创作经费紧缺;专业培训场馆少,培训人员多;专业人才匮乏,群文工作人手不够,很难更好的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红山区还需要自治区财政的大力支持,共同把群众文体事业建设好,使我区文体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第二章 项目实施条件

第一节 项目实施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城乡社区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

(二)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统筹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规划、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社区群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推进城乡社区群众文化服务资源 共享、组织共建、队伍共管力度,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

(三)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城乡社区群众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参与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四)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农村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注重城乡社区文化建设规范化,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既要把握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普遍性、规律性特点,又要区分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实施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第二节 项目实施政策保障

(一)加大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要按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况,对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服务人员报酬、工作经费、服务信息化建设经费等不同经费支出,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本地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捐赠等多种形式筹资,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

(二)完善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扶持政策。将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区政府切实予以保证;对闲置的公办学校、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兴办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事业。

(三)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区政府领导下,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统筹协调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绩效评估,将建设成效纳入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四)壮大基层宣传文体队伍。要壮大基层宣传文体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大基层队伍建设保障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基层宣传文化队伍,从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阵地手段等方面积 极创造条件,切实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基层宣传文体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宣传表彰在文化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的良好氛围。

第三章 项目规划及资金投向

随着红山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兼顾城乡特点,逐步缩小差距,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体需求,拟在城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投资300万元,其中自治区补助资金200万元,红山区财政配套100万元。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乡社区群众文化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

(一)完善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重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资150万元,新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个,改造社区(村)文体活动室5个。力争每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社区(村)文化活动室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功能布局合理、设备齐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能够向广大群众提供图书报刊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影视观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服务功能。

(二)提升文体活动档次。加大设备投入力度,投资50万元,购置及更新一批音响、锣鼓、服装、健身器材等专业设备,用于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区域性文体活动和城乡居民日常 健身娱乐活动。特别针对农村缺少文体设备这一突出现象,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三)加强文体队伍培养。加大文体骨干的培养,充实到基层文体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投入20万元,通过人才考录、引进等方式,吸纳文体专业人才,实施专业管理、专项推进;拓展人才培养方式,采取岗位实践,组织培训,在职进修,以老带新等方式,加强文体工作专业人才的在岗学习提高,提高文体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投入30万元,为图书馆、文化馆及两镇文化站各争取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车1辆,提供政策宣传、文艺演出、展览、科普宣传及读书借阅等多种服务方式。加强各馆(站)服务能力,发挥出文化服务车联城带乡、引领基层、提高群众的先行作用,不断引导、聚合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先进文化向农村渗透、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力。

(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根据不同特色,创新工作思路。投入50万元,加大对特色文化及非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村镇,推出不同文化品牌,形成“一社区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文化格局。

第四章 社会和经济效益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城市综合竞争 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城乡社区群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灵魂,是满足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实施群众文化建设重点旗县项目与区文体建设项目配合,建设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广场、室内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打造城乡群众便捷文体休闲圈,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网络;购置休闲健身器材、灯光、音响、服装等设备,做到到天天全民健身,周周欣赏表演,月月都有文体活动,让老百姓在露天广场就享受到视听上的震撼,进一步提升文体活动档次;培育优秀文体骨干队伍,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有效挖掘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使宝贵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营造出良好文化氛围,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健康和稳定发展。

第二篇: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以宽阔的眼界、宽阔的思路、宽阔的胸襟,用战略和全局眼光,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繁荣群众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发展力,才能为构建和谐港城提供精神支撑。

在更高层次上确立群众文化发展理念,发掘和谐港城建设的源头活水。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品德情操,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地区的实践反复表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文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地区发展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和谐活力的建设。文化兴,则精神振;精神振,则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努力推进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构建和谐港城注入亟需的精、气、神。发展繁荣群众文化的过程,就是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提神鼓劲、化解情绪、沟通感情、增进融会、激发干劲的过程。必须要从建设和谐港城的时代高度,不断打开群众文化新视野,开拓群众文化新境界,与时俱进,推动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前进。必须要从和谐港城建设的需要出发,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拓宽群众文化的领域,积极与科技、教育、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行业相交融互动,从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从和谐港城的发展要求出发,加强对现有群众文化的体制、内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开发、艺术生产的机制等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使群众文化与和谐港城建设的步伐同步。

整合群众文化资源,优化群众文化服务,努力提升和谐港城建设的文化魅力。连云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群众文化方面,既有体现古海州特色的古城群众文化,又有体现沿海特色的滨海群众文化,更有体现内陆特色、中原特色的诸多地方群众文化。近年来,连云港从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目标出发,推出了“在海一方”、“连云港之春”等大型特色群众文化品牌,但从整体来讲,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充分、特色建构上的不鲜明,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连云港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形成。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擦亮连云港群众文化的金字招牌,必须要在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提升品位上下功夫,通过增加投入、加大建设,盘活资源、优化配置,激活机制、引进民资,立足山海、彰显特色等带有基础性、长远性和先导性工作,真正让文化特别是群众文化走进城乡、走进家庭、走进市民,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群众文化熏陶和感染中,凸显群众文化的和谐魅力,彰显人文关怀,推动和谐港城的构建,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

第三篇:群众文化建设经验材料(精选)

抓好“四头”工作 打造文化品牌 力促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XX镇群众文化建设经验介绍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位置上加以重视,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镇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把文化环境作为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来建设。近年来,我们重点抓好‚四头‛(领头、地头、龙头、人头)工作,使我镇的文化建设步入了群众化、多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一、抓好“领头”,明确方向

抓好‚领头‛工作,就是指抓好领导干部的带头工作。为此,我镇领导班子在统一认识,明确方向的同时,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突出三个‚强化‛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由党委统一领导,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和宣传委员亲自抓,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体系和机制,把文化建设纳入全镇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二是强化工作方向的引导,紧抓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用鲜活生动、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三是强化资源配置,将文化建设的人、财、物落实到 1 位。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享用先进文化,我镇还采取了集中培训和载体培养的方式,建设起一支活跃的、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如沙涌村的金鳌乐社、文边村的曲艺队、XX镇的雁声歌舞队、红叶艺术队、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等,他们坚持训练,定期举办活动,并且扎根群众、贴近群众,都是很好的育人载体。

二、抓准“地头”,落实硬件

抓准‚地头‛工作,就是指抓准文化阵地的建设。我镇在搞好组织领导、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服务管理等文化软件建设的同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文化硬件,即文化阵地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一)打造大型文化广场这一亮点工程。XX镇总面积71.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万,外来人口约18万。XX是文明古镇,更是经济强镇。在这样一个外来人口居多文明古镇和经济强镇中,大型文化广场是必不可少的。我镇投资了700万元,建造了占地面积41.3亩的XX文化广场。广场自2001年春节建成投入使用以来,镇委、镇政府按照‚每周有活动,月月有特色,打造龙头文化设施‛的目标,不断加强文化广场的管理和建设,积极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了鲜明的广场文化特色,使其成为我镇最大的休闲娱乐文化场所和群众文艺活动的集散地。去年年底,我镇又投资了120万元,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电子显示屏,进一步提升了我镇文化广场的档次。

(二)投资兴建村级文化阵地。近年来,我镇镇村两级共投入了2000多万元建起了高质量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目前,我镇29条村共拥有村级公园41个、篮球场46个、乒乓球室32间、羽毛球场8个,图书室6间,老人活动中心15个,为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休闲锻炼和学习提高开辟了主要阵地。今年年初,我镇旧水坑村又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可容纳4000人的旧水坑文化中心。

(三)进一步完善镇广播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广播文化站是宣传地方文化的重要喉舌。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我镇投资了近600万元,对全镇的电视传输光纤网络进行了改造,并增添了一批现代化的广播设备设施,使我镇的广播文化站达到了省级文化站的标准。

现在,我镇又已立项投资3000万元建造XX文化中心

三、抓紧“龙头”,把握关键

打造能够融合汇聚地方文化品牌、有牵动力量的‚龙头‛文化,是提升一个地区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我镇立足于打造广场文化这个‚龙头‛,通过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群众品牌文化活动,体现了政府来搭台、群众来唱戏、来捧场的现代文化活动形式。

(一)延伸发展外来工卡拉OK大赛品牌。XX镇外来工卡拉OK大赛创办于1994年,每年一届,从不间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0个年头。十届大赛期间,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歌手参了比赛,观看比赛的观众也达20多万人 3 次。外来工卡拉OK大赛不仅增强了外来员工的归宿感,激发了他们热爱XX、建设XX的工作热情,也为外来员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开发免费电影专场品牌。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欣赏电影,提升艺术水平的愿望,文化广场自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共播放了免费电影240场次。尤其是文化广场建起了现代化的电子显示屏后,不但经常播放群众关心的电视节目和时事新闻动态,还将免费播放电影做大做强。仅2004年上半年,电子显示屏就免费播放了电影150场,达到了日均0.8场的纪录。

(三)鼓励个性化文化活动。XX文化广场是举办地方文化活动的大舞台,从投入使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各类主题文艺晚会93台,大型文体活动87次,讲座、象棋赛、书画展等文化体育活动93次,观众多达64万人次。我镇内容丰富的广场文化特色逐渐形成。

四、抓活“人头”,推进目标

抓活‚人头‛工作,就是指要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从事文化工作和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要走‘大众化文化和文化大众化’路子‛的目标,我镇主要抓了两方面的开发工作:

(一)发掘民间文化的潜在力量。为了弘扬民间文化,我镇一方面深入挖掘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树立优秀的民间文化风尚。像沙涌村的鳌鱼舞,新桥片各村的赛龙舟、大龙村的孔子诞、凌边村的七夕等等,都极具民间特 4 色,广为群众称道。二是围绕XX淳朴的民风和三个文明建设成果,积极开展文化创作。近年来,我镇群众创作的快板小品《夜渡》获得2003年广州市法制文艺演出二等奖;粤剧《辣椒仔斗货郎》获得第七届羊城粤剧大联展一等奖;古装小品《禺山胜地聚灵猴》被广州市选送省的艺术花会参评。这些民间创作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了我镇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1年,我镇的沙涌村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让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在丰富、健康的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对全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我镇现有中小学校31 所,在校青少年学生19860人。一直以来,我镇以‚校校有特色‛为方针,大力鼓励学校建设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傍西小学的红领巾广播文化、罗家小学的舞蹈艺术文化、前锋小学的手抄报文化等等都开展得有声有色。XX中心幼儿园还把本镇的民间艺术作为幼儿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建立课题研究,编排成舞蹈进行演出。校园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加强了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建设和家庭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镇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大大促进了城乡居民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凝聚了人心,陶冶了情操,鼓舞了斗志,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形成了环境优美、人际关系 5 和谐、文化生活丰富的浓厚氛围,还进一步改善了治安环境,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丰收,推动了我镇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近年来,我镇先后获得全国百强乡镇、全国乡镇工业示范区50强、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等光荣称号。

目前,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以更旺盛的势头勇往向前。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创造性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搞好基层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努力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翁旗项目汇报材料

翁牛特旗五分地风电场一期49.5MW

风电项目汇报材料

一、项目总体概括规划

1.赤峰翁牛特旗五分地49.5MW风电场地处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北部的五分地镇境内,场址位于旗政府所在乌丹镇西北方向约50km,其间有省级公路205相通,交通便利。拟建升压站场地位于山坡处,地势较起伏,高程介于737.3~749.0m,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地貌上属于丘陵地带。赤峰翁牛特旗五分地风场规划容量20万千瓦,本期建设

4.95万千瓦。建设性质:新建。

2.项目投资

静态投资;44391万元

动态投资:45599万元

3.项目计划按创优工程要求进行规划与实施,目前正在编制翁牛特旗五分地风电厂达标创优实施细则和翁牛特旗五分地风电场达标投产及创优规划。

4.项目工期计划

2011年5月底施工准备工作完成;

2011年5月底6月初正式开工;

2011年12月底前投产。

二、项目设计情况

1.图纸交付计划

1)2011年5月底开工准备及开工必备的图纸到位。2)6月底施工图纸全部到位。

2.实际情况

初步设计审查完成,5月20日完成收口工作。五通一平图纸已交付,已进入施工图交付阶段。

三、标段拟划分情况及相对应的概算(见附表1)

四、招投标情况

1.主机现已完成招投标,就价格问题双方多次谈判仍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合同未签定。

2.塔筒招标文件、电气一次招标文件及设备的技术规范已审查完毕。技术规范书明细见附件2。

3.监理两次招标均因投标单位不足三家而脱标,按照招投标法,可以邀请一家投标单位签定合同。

4.施工的招标文件正在编制中,近期就可以开展招标工作。

五、现场情况

1.主机基础、升压站、检修道路、进场道路放线已完成,现具备开展全面征地工作及开工准备工作的施工条件。

2.用水、用电须先办理许可证,且施工由主管部门指定施工单位。现在已经协调好当地水利部门及供电部门,随时可进场施工,工期10天左右。

3.进场道路按投资最小原则,已选定了原有的乡村泥结石道路,其中一个村庄道路大型车辆无法通过需改道,约1千米左右。

4.拟在升压站东侧规划施工临界平面布置图(见附图3),按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单位、食宿、办公室及施工单位办公室统一建成联合建筑(18间)。左侧为设备材料物资堆放处右侧为搅拌站。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

附件2:

塔筒技术规范书

35kV开关柜

35kV美式箱式变电站技术规范书 35kV共箱母线技术规范书 220kV电流互感器技术规范书 220kV断路器技术规范书

220kV电压互感器技术规范书 220kV隔离开关技术规范书

220kV氧化锌避雷器技术规范书 220kV主变压器技术规范书 低压变压器技术规范书

第五篇:群众文化建设经验

农村文化建设之现状与发展思路

广大农村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如何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建设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抓住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趋向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来,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农村文化建设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文化意识不断增强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渴望,把农村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了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塑造新风貌的重要内容,并切实做到了抓紧抓实,初见成效。无论是在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领导方面,还是在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方面,包括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进步。在领导上,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机制,出台措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定了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市、县两级专门派出了农村文化建设指导员,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村办就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联合发文做出部署。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结合实际,市政府又出台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积极申报特色文化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针对性很强的措施,认真组织贴近农村生活的农民艺术节等,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投入上,近两年,仅文化部门这条线向上争取资金近1700万元,全市先后投入近5000多万元架设了市至县(市)1100公里的光缆干线网,投入了800多万元为500多个配装健身路径,再加上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这样的投入可以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管理上,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净化农村文化发展环境。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要求,由文化部门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在管理中引导、扶持剧团的发展;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实行持执照演出,做到合法经营;公安部门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治安加强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等。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意识在逐步增强。

(二)农村文化思路不断开阔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农村文化建设政府主导、城乡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思路上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创新。例如,新农村建设中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100个特色文化村、1000个文化活动室、10000个文化示范户),就是吸引了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发动了578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结对扶持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每个单位出资5000元以上;主动“走出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争取到中央和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先后投入340多万元,在17个中心乡镇所在地兴建了17个“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每个都在400平方米以上,内设图书阅览室、调频广播电视室、综合活动室、农民夜校及文体活动室。今年又争取了300万元在南康、定南兴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县级宣传文化中心;争取了将我市列入全国、全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市,投入300多万元在我市京九沿线的4个县(市)新建11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村。国家广电总局支持了我市288台总价值1400多万元数字电影放影设备。同时,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我们要求乡镇和村,要利用乡镇和村里闲置的旧村部、旧厂房、旧操场、旧寺庙以及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后空闲校舍等,改建成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另外,新农村建设对口联系单位积极捐图书资料、活动器材、组织科技培训等,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三)农村文化阵地不断拓展

在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迎来了农村文化建设热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众所周知,这些年,我市各县城都陆续建有文化休闲广场,大余、于都、赣县等地还投入几千万元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南康潭口镇、大余池江镇等部分乡镇都建设有文化广场,这都成为了一个地方休闲与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十个一”工程的实施,即:创建一批达标文化站、新建一批新农村文化设施、培养一支文化工作队伍、扶持一批农民业余剧团、建设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完善一支农村电影放影队、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申报一批文化名村、树立一批圩镇社区文化示范点,健全完善了基层文化网络。截止今年4月,全市3475个行政村建立了1904个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有7个县(市、区)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了11个共享工程基层点、7个电子阅览室;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投入和建设,加快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建设,200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3.2%、94.5%。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农村建立了篮球场、图书室、村民娱乐活动中心,增添了健身场所等,成为了农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四)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专题演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氛围。我市新农村建设一铺开,市里就组织了一台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歌舞节目《春暖红土地》在全市巡回演出,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鼓舞了广大农民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结合农村特点,精心编排了反映农村合作医疗的小品《王妈妈看病》、宣传计划生育的相声《老同》、《姐妹招商》、《总书记到我家》、《县官下乡》、《打卦新传》、《老少不配》等剧目,歌舞《鸳鸯树》、《果香情》、《前程锦绣》、宁都道情《唱唱农村新面貌》、音乐快板《建设美好新农村》、采茶小戏《招老爸》等,为农民送上精神文化食粮。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有声有色。至今年9月,共演出1132场、观众达87.5万人次;放映电影20760场次、观众达340万人次;乡镇开展文化活动849场、观众和参与人次达87万余人次。通过“三项活动”,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文化内涵,改变了农民精神风貌。为了把“三项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下去,现在市里根据实际,已汇编2册农村文化活动方案集、优秀剧目集和电影集,剧目达300多个,供各地参考;为了推进“三项活动”开展,市里也将“三项活动”与创建特色文化村、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互动、行业联动、文化主动,使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这些年,各地都积极开展了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群众文化活动。今年,赣州市举办了包括农民歌手大赛、农民器乐演奏大赛、农民美术书画摄影作品展在内的赣州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南康市定期举办民歌、民舞、民乐和民间艺术调演;章贡区开展了“和谐章贡、快乐乡村”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今年还举行了区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等。这些活动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产生了积极意义,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倡导了农村新思想、新理念,营造了勤劳致富、文明和谐、昂扬向上的新农村美好景象。

(五)农村文化亮点不断涌现

文化活动在广大农民群众的踊跃参与下,亮点频现。

农村电影“2131”工程特色鲜明。全市有200多支电影放映队、400多名放映员活跃在广大农村。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农村电影“一村一月一场”的目标。特别是于都县,他们开展电影“认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时候,动员他们花100元钱为大家演一场电影回报家乡,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响应。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农村夜生活,也激活了农村电影市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赣州考察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农村文化建设与旅游紧密结合。我市有许多特色文化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也都设法发挥其文化价值,开创了农村文化建设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实践。例如,赣县白鹭村,村庄山环水抱,绿树古居相映成趣,特别是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利用独特的农家文化、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生态、热情纯朴的服务,开设了“农家乐”、“红古绿乡村游”、“客家民俗风情”等旅游项目,成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闪光点。瑞金市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叶坪、沙洲坝等旅游区设立了文艺表演、红色题材放映等鲜活的文化旅游项目,每年仅景点演出的收入就达数十万元。

农村文化遗产保护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建设农村文化,也要保护农村文化。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实施了文化遗产保护。为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彰显赣南农村客家文化底蕴,市里重点开展了三次专项调查(包括对不可移动文物实施保护公布之前的核实情况调查,对全市红军标语、漫画现状保护情况调查,对全市古戏台建筑保护情况调查)和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全市各村落现存红军标语、漫画600余条(幅),古建筑、古祠堂、古墓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100多处。在配合新农村建设和新村规划工作中,制定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分两批公布了225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为新村规划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积极开展了对全市红军标语漫画保护工程。通过揭取保护和原址保护对红军标语实施抢救保护,编辑出版了《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编》一书。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也是新农村建设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2005年,市文化局与城市建设规划局合作,将赣县白鹭乡白鹭村推荐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推荐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并推荐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寻乌县澄江镇汶口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初步发现掌握了30多个种类200多个项目,确立了赣南客家婚丧礼俗等8个重点保护项目,完成了赣南客家民俗的调研、编辑、整理工作,代表江西完成了“赣南采茶戏、宁都中村傩戏、兴国山歌、于都客家唢呐、上犹客家门匾”等10个赣南客家民俗项目向文化部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已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基本掌握了农村文化分布情况,并将有关普查结果进行归类、整理、建档、保存,提出针对性保护意见。这不仅加强了对农村文化的保护,而且增强了农民群众文化保护意识。由于这项工作抓得早,成效显著,省里专门在我市召开了新农村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现场会,还得到了国家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为组长的调查组一行的充分肯定。

特色文化产业成效显现。我市已发展形成了戏剧、采茶、舞蹈等60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87个农村特色文化村,初步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组织根雕、奇石、纸扎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逐步打响了根雕、奇石、纸扎、竹编、砚台五个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如:崇义县麟潭乡二杰村手编工艺以富百乐工艺品公司为龙头,设立竹编藤编加工基地4个,年产值1550万元,年创汇120万美元,税利200万元,使特色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借鉴现代文化观念和艺术手段,深入挖掘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采茶戏剧目制成音像制品,通过政企联手,民间资本运作,已挖掘整理出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近160余部(个),光盘400万张。为赣南采茶戏的创作、表演、传承提供了一个上升的空间,也为做大做强赣南地方音像产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使赣南采茶戏进一步由专业走向大众,由表演走向健身,还组织专业人员将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创编成“赣南采茶健身舞”,制作成光碟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推广。

(六)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组织引导培育下,农村文化内生机制逐步形成,农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特别表现在民间文艺团体、健身团队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目前,全市共各类农村业余剧团304个。这些剧团根植农村沃土,对繁荣农村文艺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兴国山歌演唱队一首《戒赌歌》,唤醒了一个个赌徒;宁都赖村镇的“卫东文宣队”,足迹踏遍了全县26个乡镇100多个村组,还经常应邀到周边省、市、县演出,被誉为“红土地上的乌兰牧骑”。于都县梓山镇龙凤剧团,20多个演职人员全部由家庭成员和学徒组成,不仅在本县和邻县演出,还到广东和福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中央电视台七套“稻花香”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章贡区“三家乐”(大家乐、家家乐、农家乐)剧团、赣县“六小”(小影院、小剧团、小黑板、小课堂、小商店、小书屋)阵地的24个小剧团等都是本村爱好文艺的农民组成,其演出都非常受欢迎。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培育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在农村成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科技示范户。文化科技示范户通过赠送的电教设备和文化科技资料,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在文化科技示范户中,农民学到了技术,掌握了知识,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了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有效推动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涌现了一些像全国先进农民文化大院章贡区沙河镇五龙村文化大院这样的典型。现在,仅龙灯队、农民书画社、老年艺术团、妇女腰鼓队、根雕(根艺)兴趣小组、二胡协会等民间业余团体组织就达2000多家,他们活跃在农村第一线,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展农村文化紧迫性简析

客观地评价,近年来,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切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特别是从我市农村文化发展纵向来比较,农村文化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实现我市农村文化在新的起点上更快更好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制约,急需克服和破解。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是思想基础还不够牢固。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政绩马上就可以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的,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领导嘴上讲要重视文化建设,心里和行动上不重视。一些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化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二是组织基础还不够牢固。一方面表现在乡镇文化员队伍不够强。这支文化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有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开展的需要了;另一方面表现在职责不够清,乡镇的文化员大都兼其他工作,而且以兼职工作为主,从事文化工作精力很少,存在着文化干部不姓“文”的现象;再加上村一级缺乏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立住。

三是群众基础还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于我市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尽管现在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人口的素质培训,但由于受精力、经费等的限制,较具影响的文化、科技、卫生、体育下乡活动也非常有限,各种针对农民的培训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和宗教、迷信留有了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还不够有力 一是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支持不够,这里面也有一个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难谈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另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乏,各种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

二是载体设置不够贴近。包括载体设置在形式上与群众存在一定的距离。乡镇文化站作为繁荣和推进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多数是设在乡镇机关内部,作用难以发挥。各类送文化下乡也大多局限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直接把活动开展到村子里去的很少,群众文化群众参与难以体现。载体的内容上难以与百姓产生共鸣。目前活跃在农村的文艺群体,由于缺乏长期的打算和素质较高的人才,在内容上创新不够,缺少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意,难以与群众产生共鸣,导致了生存危机。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还不够优化

一是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除《文物法》和几个有限的条例之外,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很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有效投入。

二是氛围不够浓厚。首先政府对城镇文化建设较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如城镇文化建设氛围浓厚。其次农村文化发展的人气不旺,由于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而且主要是青壮年,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人气。三是民间剧团不多且现状不容乐观,缺乏专业队伍,势必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氛围。

面对农村文化现状,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至少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转型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国家现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这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期间,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丰富,而且要求社会进步,包括文化发展。从深层次来讲,这一转型首要的还是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才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本来的文化资源就很匮乏,特别是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比较贫乏,填补这方面的短缺显得尤为迫切;许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逐步走向消亡,而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不成熟,农村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是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价值观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这种新型农村社会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民群众共同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广大农村、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进步。长期以来,由于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这种新型农村价值观形成也受到一定影响。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才能引导农村社会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因此,建构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体系,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是建设新农村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新农村要永具活力,必须以新型农村文化为支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健康、科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这是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

三、今后农村文化发展思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先进文化牢牢扎根农村阵地,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推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任重道远。

(一)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搞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使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同行。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更好地实施对公众特别是农民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

2、继续深入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进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改革;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实施力度,并做好资源共享工程的扶持指导工作。2007年要达到县县建有资源共享网点的目标。

3、继续巩固发展新农村建设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建设成果,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大新建和改造县(市、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力度,瑞金、信丰新建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建扩建兴国、瑞金博物馆(纪念馆)等项目。与此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全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加大对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使用和开展活动情况监督力度,组织举办全市农民艺术节和“赣州市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成果图片展”。

4、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圩镇文化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2007年全市有35%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达标站标准,其中有一级站10个;每个乡镇有一个影剧院或室外演出场所;逐步实现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特色文化村”,全市60%的行政村有二室一栏(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并能正常开展活动;每个自然村至少拥有1户符合标准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5、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以乡镇为重点,抓住村这个关键,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抓住农户这个细胞,鼓励群众自编、自写、自演、自唱、自拍、自画,培养百名群众作者和农村文艺明星,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培育和扶持各类群众文艺社团,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

(二)建设和谐农村文化

1、大力繁荣文艺创作,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为农民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特别是结合当前文化工作实际,加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的文艺创作,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文艺作品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继续组织人员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汇编农村文化活动方案集、优秀剧目集和电影片目集,以供全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交流共享并得以借鉴。

2、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新农村文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针对目前“文化垃圾”有向农村蔓延,腐朽落后文化毒害农民群众的迹象,要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加强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3、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送书籍下乡与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大团结等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三)保护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

1、进一步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积极组织推荐申报文物保护名录和历史文化名村。赣南是客家摇篮和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古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并不多。要切实做好古村落的文物保护工作,鼓励各县(市、区)采取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对古村落中濒临倒塌的文物古建筑实行抢救维修。积极制订古村落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抓紧对农村濒危古建筑、古民居的抢救维修工作,每年重点安排2-3项较大文物维修工程。

2、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适应农民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时,积极挖掘现有的、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整理民间艺术,培育民间文艺队伍,创新活动方式,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利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节庆日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客家民俗风情展演和民间绝技表演及美术、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使农民朋友在“农民演戏”“演农民戏”过程中活跃生活,陶冶情操,传承保护当地民间民俗文化。

同时,深入挖掘、系统性地加工整理赣南采茶戏曲艺术创作、声腔、曲牌等;努力培养艺术新人,尖子人才,并深入开展采茶戏曲理论研究。积极抢救、整理赣南民歌。编辑出版一期赣南民歌集,把原有的民间音乐盒带资料全部录制成光碟。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弘扬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宋城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论著,完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建档、项目申报工作。创2个“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1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6个特色文化村,再创一个先进文化县。

3、加强新农村建设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地抢救保护一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建筑及红军标语漫画等文化遗存。高度重视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抓紧实施对苏区标语、漫画等珍贵革命历史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做好红军标语、漫画的保护与资料整理工作,完成《赣南苏区红军标语漫画选》。“十一五”期间,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30个点,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名录100处。

(四)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组织根雕、奇石、灯彩、笼灯、书画、剪纸、纸扎等具有我市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打响根雕、奇石、纸扎、竹编、砚台等更多个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客家民俗风情”、“红绿古”、“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给农村带旺人气,增加经济收入。积极推进特色文化产品业、农村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积极拓展演艺市场,增加经济效益。逐步将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真正做到将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广大的农民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实惠。

(五)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将文化建设与农民经济增收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劳动力产业,还要加入更多的科技文化。当前,尽快改善农村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成为紧迫任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逐步配齐配强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确保农村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做、有人管。

下载群众文化建设重点旗县项目1(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群众文化建设重点旗县项目1(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如何做好街道群众文化建设

    文化站试用期转正论文论如何做好街道群众文化建设 论如何做好街道群众文化建设 XXX 克拉玛依市XX区XX街道文化站 文化站试用期转正论文论如何做好街道群众文化建设 如何做......

    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内涵

    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公司始终把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放在安全工作的首位,在全矿范围内树立并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做到了“以先进的理念引导人,以精细的管理要求......

    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内容中国石油企业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中国石油企业宗旨: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中国石油核心经营管理理念:诚信 创新 业绩 和谐 安全长城钻探企业定位:国际化的石油......

    项目安全文化建设(★)

    关于加强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的通知安全文化建设是铁路建设过程中安全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通过创造和培养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能协调好各方面的要素......

    项目作业重点

    本项目及各部门的重点作业岗位、重点作业区域及重点作业内容 一、保洁部 1、住院大楼、神经内科、肿瘤科、高干病房、地干病房、康复科、肿瘤放疗中心门厅卫生 2、每栋楼电......

    IT项目管理重点

    1.项目管理是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的各项活动中,以实现或超过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 2.项目是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完成的既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 项目三......

    项目管理重点

    项目管理:是在项目管理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满足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各种目标。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

    伊旗第一小学文化建设费用申请报告

    伊旗第一小学文化建设费用申请报告 尊敬的伊旗教育局: 伊旗第一小学2012年9月份,从伊旗第二小学分出后,搬到红海子新区,当时新建一完小教学各室各厅的设施设备短缺空白,在学校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