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
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 和扶贫开发的几点建议
永寿县甘井镇
甘井镇位于永寿县城西约7.5公里,总面积6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68个村民小组,4367户,17576人。总耕地面积46800亩。以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种养殖业近年来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380元,贫困线以下总人数为10620人。我镇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全镇35个自然村中未通水泥(沥青)路的有18个,全镇村内街道硬化率总体不足50%;全镇20个行政村中为解决或完全解决安全饮水的有12个;2个自然村未通电;7个行政村无村委会阵地;19个行政村无文化室;16个行政村无卫生室。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扶贫标准提高1倍,意味着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和全国总人口的近1/10。这不只是简单表明中国社会“贫困线”大幅提升的数据变化,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对扶贫开发事业在思路、范围、目标和责任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国家扶贫办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重大机遇,同时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在以下几点给予特殊政策扶持。
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标准。国家应加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标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确定为中心村、示范村和整体搬迁的村,由国家出资,将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一次建设到位。这是因为:
(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长期保持“二元经济”,城市居民长期无偿享有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是靠农民自筹资金进行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因此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由国家投入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二)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农民收入较低,生活郊困难,村级资金积累少或没有,因此如果在贫困地区实施扶贫项目,应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加大转移支付,尽量减少配套资金或不要求配套。
(三)整合民政、农业、水利、交通、电力、卫生、文教等部门,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二、统筹各项农村扶贫项目。应在“三告别”、“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扶贫补助项目时,建房项目应和改灶、改厕、沼气池等辅助项目同时进行。这是因为:
(一)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体现政府在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上的导向作用。
(二)由于补助总额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民建房的积极性。
(三)统筹各项扶贫项目,使群众的居住条件功能更完备、设施更齐全、生活更完备。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加大农村产业扶持力度。加强农村产业建设,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然而,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产业扶持力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简化项目审批程序,降低产业准入门槛。
(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扶持资金在项目中的比例。
(三)改善农村融资环境。一是加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规模,提高农民贷款上限;二是适当放宽贷款期限;三是通过扩大国家无息、低息贷款覆盖范围,或国家贴息降低农民融资成本;四是创新担保方式,加大对农村担保共同体的支持力度。
(四)加大科技扶贫的力度,加强对农民产业技能的培训和新技术、新产品在农村的推广。
(五)为农户做好产供销的外围服务,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的成败与否,只有在最底层的农民才能深刻感知。因此只有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倾听来自最底层的声音,才能把各项政策制定好,落实好,才能顺利推进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的进行。
2011年12月21日
第二篇: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永办发〔2012〕15号 中共永寿县委办公室 永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御驾宫示范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县级各有关部门:
为了充分争取利用中、省、市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我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现将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陕办发〔2012〕4号)文件予以转发,并将各相关部门、单位依据相关政策争取项目资金任务进行了分解(详见附表),请各领导和有关部门认真学习政策内容,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谋划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向下抓好政策落实兑现工作。附件:县级各部门、单位依据“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争取项目、资金任务分解表
中共永寿县委办公室 永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7月26日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文件 陕办发〔2012〕4号
★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各市、县委,各市、县政府,省委和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
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3月27日
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中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加快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步伐,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特制定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一、总体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一)总体任务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制定特殊支持政策,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到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增加扶贫投入,形成扶贫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吕梁山区3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涉及我省的43个县为主,兼顾其他贫困地区和人口。
3、摸清底数,到村到户。摸清底子,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扶贫政策和资金要到村到户,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夯实责任,强化考核。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激励贫困地区和人口脱贫致富。
(三)主要方法
5、分类管理。统一组织扶贫对象和农村低保的甄别工作,针对不同对象,分别开展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
6、一村一策。区分不同情况,对每个贫困村都要制定符合村情的扶贫方案和措施。具备发展条件和潜力的,支持其发展;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有困难的,支持其搬迁,最终使每个贫困村都能走上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
7、一户一法。针对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帮扶办法,通过低保救济、教育培训、转移就业、发展产业、移民搬迁等不同方式,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
二、支持政策
(一)建立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1、加大扶贫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每年不低于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30%,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中省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各市及有扶贫任务的县(区)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中省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类项目资金,优先向片区倾斜,确保片区支农资金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省级彩票公益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片区扶贫开发。
2、加大转移支付。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片区县(区)的补助系数。中省各类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县(区)倾斜。中省投资优先安排片区内民生工程、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在片区内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区)资金配套。
3、加大资金整合。片区县(区)要按照扶贫攻坚规划,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纳入整合范围。省级各部门要加大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力度,将扶贫等专项资金逐步切块下达到县(区),在保证资金用途不变的前提下,由县(区)根据自身实际统筹安排。
(二)支持片区发展
4、支持企业扶贫。在连片特困地区新建或迁入的企业,可申请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企业的扶贫捐赠,比照慈善捐赠政策,在企业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5、支持金融扶贫。支持有条件的县(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片区内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2%给予费用补贴。片区内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部分,按2%给予奖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扶贫互助资金组织,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
6、支持搬迁扶贫。把扶贫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优先安排贫困户移民搬迁;对在城镇打工的贫困户,优先解决其城镇户籍、子女就学等问题。土地使用政策向片区倾斜,片区内移民搬迁用地指标单列;对搬迁占用的片区耕地,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在片区内优先安排生态修复资金,对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指标,免征育林基金。加快推进片区县(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免收农民个人土地登记费,支持促进贫困户土地流转。
7、支持文化扶贫。对连片特困地区群众集中居住社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优先安排广播电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等公益设施项目。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二五”期间,率先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和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在有条件的地区稳定发展有线电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线电视运营企业购买电视节目,使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免费收看有线电视节目。
8、支持生态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水、电、路、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提高片区县(区)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到每亩10元/年,补助资金由省、市承担。
(三)支持贫困户创业致富
9、支持教育扶贫。从2012年起,率先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含中职教育)学费。对考入国家计划内大专和本科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教育部门在安排资助时优先保证,确保其免费上学。
10、支持科技扶贫。给每个贫困户确定一名科技辅导员,为其发展农业产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对成绩突出的辅导员予以一定奖励。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科技下乡活动,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首次发展特色产业的种苗(含种子、籽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指导。
11、支持产业扶贫。将财政扶持涉农产业发展的资金与贫困户增收结合起来。对有能力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户,在安排产业发展资金时优先给予支持;对其购买农机具的,补助标准从30%提高到50%,新增补贴由省财政承担。尚不具备依靠产业脱贫能力的贫困户,在自愿的前提下,可逐步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资金、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等,直接计算到户、补贴到户,作为贫困户股份参与各类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下同)的生产经营,实行按股份红,并鼓励这些经济组织优先吸纳参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行按工计酬,其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占职工总数25%以上的,可享受第12条就业扶贫的税收优惠政策。
12、支持就业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能够掌握一定技能的贫困人口,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进行免费培训,使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转移就业或从事生产经营所需的基本技能。鼓励企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凡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占职工总数25%以上的企业,其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通过财政列支返还给企业。
13、支持创业扶贫。对有创业技能和意愿的贫困户,比照享受城镇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最高可申请8万元贷款,贷款利息通过扶贫资金解决;对贫困户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创业的,贷款额度在现有20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3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试行以承包地、林地使用权、土地流转经营权或多户联保形式提供反担保的政策,方便贫困户及时获得银行贷款,促进创业致富。
14、支持保险扶贫。优先在片区县(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保险费补贴比例,扩大特色种、养业险种。为防止农民因灾致贫,减轻贫困户缴费负担,对贫困户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个人承担部分予以适当减免,减免部分由省市按照6:4比例负担。引导保险公司与农信社等银行机构合作,推行设施蔬菜等“银保富”保险产品,通过保险介入等措施,扩大对片区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促成银行涉农信贷业务与农业保险风险保障相结合,缓解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贷款难问题。
15、支持社保扶贫。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社保制度有效衔接。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五保户等,主要采取低保、困难补助、集中供养等方式,实施救济式扶贫。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贫困人员,按其缴纳保费的最低标准50%给予补助,即每人每年补助50元,所需资金由省和市财政各半负担;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村贫困人员,享受报销政策后,在二次报销时给予高于其他人群20%比例补贴,基金不足的由财政弥补;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优先实施救助。
三、保障措施
1、实行领导负责制。坚持省负总责、市级推动、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建立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2、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做好扶贫攻坚基础工作,建立贫困人口动态识别信息管理系统,每年由扶贫、统计部门完成贫困人口信息录入和识别工作,提高扶贫对象瞄准的精确性。所有扶贫到户到人政策,均以贫困人口动态识别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3、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片区扶贫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将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和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与片区县(区)脱贫目标任务挂钩,并结合目标考核予以奖罚。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给予增加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奖励;没有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相应扣减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对整合资金成效显著的县(区),在下中省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中予以倾斜。鼓励部门、单位、企业等各类组织参与对口帮扶,贡献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对脱贫后连续3年没有返贫的贫困户,继续享受原帮扶政策3年不变。
第三篇: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近平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这次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会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与会的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到贵州毕节市的一个县了解了当地扶贫开发实际情况。
座谈会上,汪洋汇报了贵州扶贫考察情况,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各自实际,既讲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就注重扶贫政策的整体平衡性、抓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有序推进生态扶贫、共织贫困群众“安全网”、改进扶贫考核办法等谈了意见和建议。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同他们讨论交流。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深刻把握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不能脱离实际、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囿于一时困难和问题而缩手缩脚。
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习近平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
第一,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中央要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第二,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第三,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
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
王沪宁、栗战书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第四篇: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思考
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2月29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夏汛鸽
秦巴地区“连片特困”依然具有如下特点:传统农业产业在萎缩,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匮乏,增收渠道少难度大,贫困导因,大多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估计整个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不应有任何懈怠。
秦巴连片特困地区位于川、渝、陕、甘、鄂、豫六省市交界处,涉及75个区县,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0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2900万。东西走向的秦岭、大巴山横亘境内,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流贯其间,处在温带与亚热带的交接地带。由于地理上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态条件的一致性,这里成为我国气候、植被、矿藏和物种的重要区界与交汇场所,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广阔的前景,是一个有巨大潜在优势的待开发区域。秦巴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目前也是我国新确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2011年8月间,以全国工商联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定点扶贫的长期实践为基础,中共中央统战部光彩事业指导中心、全国工商联扶贫部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联合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相关省市进行了调研。
“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从全局看,减贫尤其是解决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所以,从形式上看,本次调研尽管依然关注扶贫开发的老问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本次调研产生的相关政策思考,实际上涉及到我国如何从全局上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实现真正意义上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简称《纲要》)实施以来,秦巴地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一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并正在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开发道路。
同时不必讳言,秦巴地区“连片特困”依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在萎缩,种植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缩减,农民对养殖业积极性不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特别是耕地闲置或撂荒现象日益突出。二是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匮乏,几乎每家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未出去的大多是失去劳动能力的病残者或没有劳动能力的智障者。三是增收渠道少难度大,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知识和技能,外出打工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砖厂、拆卸、搬运等劳动强度大和工时长的行业,工资低、欠薪多、讨薪难;务农收入,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粮价扣除种子、化肥、农药、薄膜、抽水等成本后,农民没什么钱赚。四是贫困导因,大多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里有人因生大病或主要劳动力去世等大变故,或家有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智障人,则陷入贫困并很难靠开发扶贫实现脱贫,需要长期依靠民政救济和慈善关怀。
目前,提高扶贫标准是注重差异性现状分析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本次调研所实地了解的一些地方,大多实际上已程度不同地制定或测定了新的扶贫标准,其中至少还有占农业人口14%左右的农民为贫困人口,个别地方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1/3左右。国家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扶贫标准,无疑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估计整个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不应有任何懈怠。
实施有差异的扶贫措施
结合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实际,为实现《纲要》既定的奋斗目标:一是要继续增加投入。包括农户企业化转型,产业市场化对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突破产业化发展瓶颈;以“打包”方式实现特色产业“捆绑”发展;落实大项目,促进连片大开发成为产业大开发;继续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盘活特困区域存量资产,整合连片扶贫资源,激发农村金融活力;优化当地产业与区域性产业衔接,加大国家金融对相关产业支持力度。
二是要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作为优先扶贫地带。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乡村给予重点扶持;应对“搬迁移民”、“生态移民”予以细分,从长计议鼓励外出受教育、务工的青年人不再返回不宜居住的贫瘠地区,实现自然淘汰性质的“自然移民”或“智力移民”。应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并合理解释其应承担的责任;应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村村通路”的实际成效。
三是要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区(基地),探索水资源保护区生态补偿体制机制,研究秦岭与巴山特殊地质地貌生态养护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四是要通过政策支持和部门协作保障扶贫开发的实际社会效果。探索基层工商联(商会)组织在社会扶贫开发中的体制创新,以民间善款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创新民间融资积极的社会影响。
同时适时采取若干有差异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国家级产业综合发展规划。应把消除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作为事关全国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予以考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协调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内部次区域及比邻周边省市,编制秦巴地区国家级产业综合发展专项规划,通过“顶层设计”优先布局、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应当具体区分上述次区域及比邻周边省市的特殊情况部署相关专项规划,例如在水资源保护地有限度地规划旅游业和相关农业项目;在由于特殊原因不宜开展招商引资的区域,积极探讨规划特种养殖业大项目(如大鲵繁养基地或富硒茶产业基地等),促使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各地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互利协作,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方面互惠共赢,形成宽领域、全方位的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多边共同发展。
(二)取消各类建设项目地方财政配套要求。要树立举全国之力破解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难题的重要理念。建议国家通过特别税或特殊资金投入支持加大此类地区减贫力度;建议凡中央财政列支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各类建设项目,一律取消对地方财政(尤其是县财政)的配套要求。针对现行新村建设、通村公路、移民搬迁、沼气、水利项目等项目补助标准与实际成本相差太大和补助标准不一致情况,应大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争取逐年增加。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上缴中央税金返还比例。中央和省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该地区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的财政补贴标准,加大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力度。
(三)酌情减免贷款还本付息规定。建议酌情减免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农户因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形成的贷款还本付息规定。对于各类自然灾害使贫困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贫困农户由此产生的贷款减灾需求,应当酌情分析界定,科学合理制定具体减免办法。同时,要继续积极探索建立相应信贷扶贫体制,增加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力度,提高贴息标准。尤其应加大对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扶持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带动当地脱贫致富。为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相关贷款担保公司,减少民营企业的借贷风险。国家应帮助建立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信贷基金,专项用于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扶贫。
(四)合理提高小额扶贫信贷额度。建议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境内所有连片特困扶贫开发重点县,提高其小额扶贫贷款下达指标,提高互助资金项目每村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额度,提高农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直补到户资金的户均水平。支持产业发展的互助资金项目,提高千人以上村项目资金标准。鼓励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继续把茶叶、生猪和市场前景好的农副产品作为发展重点。继续推行“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建立秦巴地区农村市场商品流通补偿基金,完善农产品(5.12,-0.03,-0.58%)价格补贴机制。
(五)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建议国家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全境,尤其是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适度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通常面积宽、战线长、任务重。一方面林区管护基础设施设备陈旧,加之近年物价上涨等诸多因素,造成森林管护经费逐年增多;另一方面国家目前下拨的“天保资金”,是按2000年水平编制的“计划资金”,属“静态投资”,多年来一直未增加资金。为此,可考虑按有关地方性森林法规,将过去“天保工程”结余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费调整作为森林管护费;同时,中央层面应针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森林管护实际情况拨付专项经费,并采取切实步骤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机制实验,包括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区(基地),以及水资源保护区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创新实践。
(六)适当减免大中专学生学费。建议国家加大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大中专生资助力度。可考虑适当减免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大中专毕业,尤其是特别困难(如家住高寒、土石山区)的大中专生学费。应在务实调查基础上,逐步改变目前下达资助计划的办法,创造条件实现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大中专生资助“全覆盖”。同时也可考虑,对秦巴山区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内的高考学生降分录取。应在分批试点基础上,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全境实行学前班、小学、初中和高中免费教育,延长义务教育时间。此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动员各方力量兴建扶贫职教中心,普遍推行扶贫“9+X”教育,通过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更好地促进劳务扶贫,解决贫困人口增收难问题。
(七)适时调整和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建议国家下达刚性指标,继续整合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的对口帮扶、对口援建相关政策,在整个“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继续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尤其是重灾贫困地区)实行对口帮扶政策。同时,动员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继续深化结对帮扶,重点发展长效增收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适当调整税率,使企业增值税税率控制在适当水平以内,调动企业参与扶贫攻坚战的积极性。应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动员社会资源,建立秦巴地区产业投资基金一类的金融机构。
(八)妥善解决有关遗留问题。应具体分析和研究,如何在目前已原则确定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名录基础上,实现动态管理、解决“合理的遗留问题”。
(九)创新跨区域扶贫体制。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开发扶贫主战场的关键词是“连片”,其战略成败与否的关键之一在于“连”。为有效推进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跨省市区域协作,应积极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以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航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快捷畅通。在三峡库区已建成奉节-巫山-巫溪“小金三角”、三峡大坝-巫山-神农架“大金三角”旅游精品环线基础上,应考虑积极推动渝东北、陕南、鄂西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联盟。还应在更广泛的视角下考虑通过构建西安-重庆-成都“大西三角经济带”,统筹协调目前已有的“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示范区”、“秦巴经济走廊”等建言,以及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合理要素,积极探索研究突破区划障碍的战略举措,制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统一规则,消除市场壁垒,实现生产要素、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培育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应考虑建立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省市、区县定期联席会议,实行轮值主席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区域扶贫协作中的重大问题。
(十)探索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委托代理机制。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战略高度出发,应积极促进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地方政府自发自主构建跨区域协作机制,同时中央政府宜采取“积极不干预”政策。应考虑为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在目前已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开辟新的“改革实验区”,为培养锻炼党政高级干部创造新的“人才开发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上讲,中央政府在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问题上应当发挥更大作用,承担起财政投入的全部责任,与地方政府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完成好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
第五篇: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思考
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思考
夏汛鸽
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基本情况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秦巴地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一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但秦巴地区“连片特困”依然存在:一是传统农业萎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缩减,农民对养殖业积极性不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耕地闲置或撂荒现象突出。二是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匮乏,几乎每家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三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知识和技能,外出打工者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砖厂、拆卸、搬运等劳动强度大和工时长的行业,工资低、欠薪多、讨薪难;并且,粮价扣除种子、化肥、农药、薄膜、抽水等成本后,农民基本没赚钱,务农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四是贫困导因大多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并很难靠开发扶贫实现脱贫,需要长期依靠民政救济和慈善关怀。
实施有差异的扶贫措施
结合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实际,应适时采取若干有差异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国家级产业综合发展规划。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协调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内部次区域及比邻周边省市,编制秦巴地区国家级产业综合发展专项规划,通过“顶层设计”优先布局、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具体区分上述次区域及比邻周边省市的特殊情况部署相关专项规划,例如在水资源保护地有限度地规划旅游业和相关农业项目;在由于特殊原因不宜开展招商引资的区域,积极探讨规划特种养殖业大项目(如大鲵繁养基地或富硒茶产业基地等),促使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各地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互利协作。
(二)取消各类建设项目地方财政配套要求。建议国家通过特别税或特殊资金投入支持加大此类地区减贫力度;建议凡中央财政列支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各类建设项目,一律取消对地方财政(尤其是县财政)的配套要求。针对现行新村建设、通村公路、移民搬迁、沼气、水利项目等项目补助标准与实际成本相差太大和补助标准不一致情况,大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争取逐年增加。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上缴中央税金返还比例。中央和省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该地区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的财政补贴标准。
(三)酌情减免贷款还本付息规定。对于各类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冰雹等气象灾害,岩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使贫困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贫困农户由此产生的贷款减灾需求,应酌情分析界定,科学合理制定具体减免办法。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相应信贷扶贫体制,加大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力度,提高贴息标准。尤其应加大对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扶持一批骨干民营企业。为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相关贷款担保公司,减少民营企业的借贷风险。帮助建立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信贷基金,专项用于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扶贫。
(四)合理提高小额扶贫信贷额度。建议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境内所有连片特困扶贫开发重点县,提高其小额扶贫贷款下达指标,提高互助资金项目每村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额度,提高农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直补到户资金的户均水平。支持产业发展的互助资金项目,提高千人以上村项目资金标准。
(五)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建议国家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全境,尤其是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适度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区基础设施设备陈旧,加之近年物价上涨,森林管护经费逐年增多;另一方面国家下拨的“天保资金”,是按2000年水平编制的 “计划资金”,多年来一直未增加。为此,可考虑按有关地方性森林法规,将过去“天保工程”结余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费调整作为森林管护费;同时,中央层面应针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森林管护实际情况拨付专项经费,并采取切实步骤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机制实验,包括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区(基地),以及水资源保护区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创新实践。
(六)适当减免大中专学生学费,尤其是特别困难(如家住高寒、土石山区)的大中专生学费。在务实调查基础上,逐步改变目前下达资助计划的办法,创造条件实现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大中专生资助 “全覆盖”。同时也可考虑,对秦巴山区境内(次级)连片特困区域内的高考学生降分录取。应在分批试点基础上,对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全境实行学前班、小学、初中和高中免费教育,延长义务教育时间。此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动员各方力量兴建扶贫职教中心,普遍推行扶贫“9+X”教育,通过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更好地促进劳务扶贫。
(七)适时调整和加大社会帮扶力度。
建议国家下达刚性指标,继续整合在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的对口帮扶、对口援建相关政策。同时,动员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发展。靠优惠政策而不是行政命令激励企业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应按企业对贫困地区扶助额度的一定比例进行税费减免。适当调整税率,使企业增值税税率控制在适当水平以内。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如秦巴地区产业投资基金一类的金融机构。
(八)妥善解决有关遗留问题。有些无论从历史渊源(如行政管理体制变迁)延续,还是从地缘地质架构(如同属秦巴山脉)关联来看,都本应纳入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名录的地方(如重庆市万州区、开县以及广元市的利州区),却被“一刀切”在名录之外。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依然在于要正确树立“差异性扶贫政策”理念,从“经济增长极”的客观规律出发,寻求统筹综合发展秦巴连片特困区域经济的“集合解”。
(九)创新跨区域扶贫体制。积极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以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航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快捷畅通。还应在更广泛的视角下考虑通过构建西安—重庆—成都“大西三角经济带”,统筹协调目前已有的“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示范区”、“秦巴经济走廊”等建言,以及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合理要素,积极探索研究突破区划障碍的战略举措。应考虑建立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省市、区县定期联席会议,实行轮值主席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区域扶贫协作中的重大问题。
(十)探索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委托代理机制。积极促进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地方政府自发自主构建跨区域协作机制,同时中央政府宜采取“积极不干预”政策。考虑开辟新的“改革实验区”,为培养锻炼党政高级干部创造新的 “人才开发区”。
(作者单位: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