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化运作在大学生“三自”育人工作中的实践研究
项目化运作在大学生“三自”育人工作中的实践研究
——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创新成果申报材料
当前高校培育的对象主要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有着鲜明的代际特色,个性独立,思想开放,理性务实,如“我的个性我张扬”、“我的选择我做主”、“我的言论我发布”、“我的未来我找寻”等特征。他们一方面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表现出需要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团队集体意识差,社会责任感不强。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职责,他们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工作面广量大,整体被各种事务缠绕困身。
外国语学院除具备全国高校大学生代际特征和辅导员工作性质的共性之外,我们属于文科序列、与国际接轨程度高,大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喜欢新奇,乐于表现,社会对文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要求高,学生成才的愿望迫切,需要呈现出多样化;而外国语学院是一个小院系,辅导员编制少,目前以兼职为主,并且流动比较频繁。我们面对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当代大学生,在辅导员人手特别紧张的情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研究育人工作思路与方法,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成才的各种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面对新形势,如何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引入科学的学生工作管理方式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项目化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新理念,将其引入学生工作,对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下面,结合外国语学院近几年的实践,从“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的涵义和目的、项目化运作的特点和优势、项目化运作的实施程序、项目化运作的感悟体会四个方面对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进行总结。
一、“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的涵义和目的
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管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已被众多企业应用于管理实践。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项目小组)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员合作。
将项目化管理应用于学生工作,是开展“三自”育人工作的有效抓手,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凡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活动,都可以作为项目化运作的对象。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项目化运作就是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创业就业、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工作的具体活动视为项目,对其内容进行项目设计,通过发布申报指南、立项申报、立项批准、项目运作、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总结评比等程序,建立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考核评估的完整体系,形成“项目—品牌—事业”的发展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青年人才。
在学生工作中推行项目化运作模式的目的是要淡化组织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给予所有学生组织及个人都有机会施展才华,平等的舞台。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目标管理,培养项目小组成员在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独立、缜密、勤于思索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创新能力,给学生更多可以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空间,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以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的特点和优势
项目化管理是国内外公认的较为先进且被广泛承认和使用的管理手段,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三自”育人工作,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四化”,即市场化、规范化、灵活化和普遍化。市场化就是通过立项申报的方式强化竞争机制,实现校内外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规范化就是通过不断完善项目化运作制度,通过下发申报指南、立项批准、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既给学生以广泛自由的发展空间,又保证了其正确的发展方向;灵活化就是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通过立项申报和项目运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普遍化就是所有学生组织及普通学生个人都有机会施展才华,申报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创业就业、校园文化活动等各种项目。项目化运作模式的推行很好地适应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需要,与传统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工作方式相比,凸显出其在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竞争性和激励性、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1,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具有较强的行政倾向,辅导员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实施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较为生硬。很多活动都是“旧瓶装新酒”,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实行项目化管理后,学生由单纯的被动实施者变为集组织者、实施者为一身的主体,主人翁角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活动创意来源于学生,更能贴近学生的需求,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就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从根本上广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践者。另一方面,项目化运作模式的竞标过程,进一步开拓了思路,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活动的空间更大,创意更新,主动性更强,为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先进性和科学性。项目化运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一是目标明确,项目申报有详细的项目运作计划,要事先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方案,而且项目小组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机制,可以保证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改变了以往辅导员出智慧学生具体完成的不足,从一开始学生就必须独立自主的调研思考;二是资源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项目化运作的基本原则,项目化管理不是以组织为纽带,而是以项目为纽带,充分整合利用了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员的有效合作。
3,竞争性和激励性。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与管理理念是项目化运作的一大特色,尤其体现在立项申报、总结评比两个环节,充分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在主题性、创新性、可行性、影响力、活动成效、经费预算、应急方案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的项目,才能从众多的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立项。这就对项目小组成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策划主题明确、意义突出、创意新颖、可行性强的活动。而在总结评比环节对项目进行考核评估,奖励优秀项目并进行成果展示,可以激励学生在竞争机制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实施、项目总结过程。
三、“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的实施程序
外国语学院“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的实施程序包括发布申报指南、立项申报、立项批准、项目运作、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总结评比等环节。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担任组织,学院团委书记担任副组长,辅导员、学院大自委主席、素质拓展中心主席、学生代表等共同组成的“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院大学生项目化运作的规划、宣传动员、申报指南的发布、项目立项的批准、运作期间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中期指导培训、成果汇编和总结评比等一系列工作。具体做法是:年初,“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结合学校学院工作、社会环境和学院学生实际制定下发《关于在大学生“三自”育人工作中实施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方案》(南理工外语〔2014〕7号),发布“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申报指南,面向学生组织及个人开展立项动员;学生成立项目小组,根据立项指南进行具体项目的策划,提交立项申请书;“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对立项申请书进行评审,召开立项答辩会,确定立项结果;获得批准的学院预支部分经费,按照计划进行运作;小学期“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进行中期检查并提出指导意见,以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高效有序地进行;项目结题后由“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审核验收,对验收合格者下发剩余经费;年末,“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组织全部项目的总结评比,总结经验与不足,对优秀项目进行奖励,将有特色、有长效的项目发展为精品项目、品牌项目。此外,在项目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入风险评估机制,在立项申请和中期检查两个阶段分别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项目小组须在立项申请书中注明项目运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应急方案,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在进行中期检查时,如果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判定项目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应立刻中止该项目,以避免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四、“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的感悟体会
在学生工作中推行项目化运作,要形成从立项、落实到评价的科学体系。“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发挥好指导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项目化运作中,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工作主要由学生项目小组完成,学生工作干部则更多地从“台前”走到了“幕后”,应侧重对项目整体方向的把握和点拨式的指导,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对学生工作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项目化运作的关键在于立项,立项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中心,既要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好创意,又要有较强的可行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进行立项策划,“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要在年初结合学校学院工作、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发布本年度的立项指南,在主题性、创新性、可行性、影响力、活动成效、经费预算、应急方案等方面明确立项要求。“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要制定科学的立项指南,对立项申请进行综合评估并确定立项结果,就必须加强工作研究,坚持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勤于思考,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设计出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高质量项目。
其次,项目化运作的主要环节是项目运作。获得立项后,学生项目小组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校内外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按照项目计划自主地开展工作。辅导员等指导教师要通过中期检查等方式对项目运作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帮助学生处理突发情况,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项目进行进一步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对项目的指导监督要讲究方式方法,切忌凡事包办到底,要切实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点拨式的指导,点面结合,强化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最后,项目化运作能否取得实效还有赖于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代表了一种导向,做好项目评价工作不仅是对学生的努力和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也为开展下一次立项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是项目化运作的重要环节。“三自”育人工作项目化运作领导小组把项目验收工作做细做实,通过审核验收总结材料、对参与者进行抽查回访、组织评比答辩会等各种方式对项目的实施情况、成绩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以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学生等群体的认可度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为标准对项目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在总结评比中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提高,为下一步更加有效地开展项目化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学院整体的组织发展、评优评奖等要充分结合项目申报情况和运作效果等。
总之,经过近年来的实践,项目化运作为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新载体,开拓了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途径。我们可以把项目化运作作为新的工作抓手,进一步创新搞活大学生素质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大学生活的主人和实践者,使学生工作充满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当然,项目化运作理作为开展学生工作的一种新模式,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发展的地方,需要我们刻苦钻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不断总结提高,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更好地实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目的。
第二篇:社区项目化运作建议——政协委员提案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单位制”逐渐解体,人们与社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社区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政府作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其基本职能是从大多数人的共同需求出发,提供一般性产品,但这种没有类别区分的社区服务,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当前,各地都在探索改变以往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自上而下的行政导向或行政命令模式。致公党无锡市委通过调研认为,社区服务“项目化”运作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有利于扭转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促使政府的职能由传统的“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服务格局。
一、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市在社区服务管理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社区居民满意度。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社区服务管理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社区服务运行方式不合理。社区服务行政化,政府包办的现象较为严重。我市自2008年起实施社区扁平化管理工作机制,在社区成立了社区事务工作站,承接政府下沉到基层的行政事务,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但受现行的工作运行机制、人力资源、财力支撑等方面的影响,社居委与社区事务工作站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其工作重点依然在于承接政府的行政事务,没有精力也没有资源去为居民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导致目前社区承接了许多属于“区”的行政事务,而“社”所蕴含的邻里交往、人际沟通等自治功能还比较弱。2.社区服务资源较为匾乏。一是社区服务硬件提供不足。几年来,通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投入,全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平衡现象。以南长区为例,虽然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已达到716平方米,但是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较大,硬件条件比较好的扬名街道9个村改居社区服务用房平均面积已达3000平方米,而以南苑、锡山新村、清扬
一、中北等老新村社区和槐古桥、夹城里、清名桥等列入拆迁范围社区为代表的两类社区,按照市级规定要求的500平方米社区配套服务用房尚未覆盖到位,服务硬件提供不足的现象较为明显。二是社区服务人员数量较少、专业素质较低。社区服务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我市通过公开招录、出台《无锡市社区事务工作站社会工作者管理规定(试行)》等形式,不断充实、规范社区工作者队伍,但拥有专业技能及基层实务经验的社工依然没有占据社区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从南长区来看,截止2012年10月,全区595名社区工作人员中,仅有188名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了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其中助理社工师173人,社工师15人,占总人数的比重刚过三成。三是社区服务资金不足。从趋势上看,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在社区建设上的投入在逐年加大,但对比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需求看,资金依然有限。社区经费主要还是用于人员待遇保障,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在我市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足以提供社区服务所需资金缺口,政府始终是社区服务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3.社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由于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的限制,加上政府行政手段本身的局限性,社区服务往往是同一性的、粗放型的,几乎没有类别和层次的区分,造成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社区资源又出现诸多浪费的局面。比如就养老服务而言,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年龄和不同经济条件的老年人,其所面临的需求都各有不同,从针对城市“三无”特定老年群体的补缺型服务,到所有有需要的老人“人人享有养老服务”的适度普惠型服务,再到针对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独居老人等个性化、专业化、多元化需求的特殊服务,政府以往投入大量资金“一刀切”似的服务,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服务效果。
二、用项目化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转方式不光是转经济,社会建设方式也需要创新转变。在新的形势下,政府主导社会建设,需要尽可能调动多方积极性,依靠社会力量,积聚民间资本,这既是社会建设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所在,也是政府管理理念和执政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政府从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转变为“购买者”和“监督者”,真正满足居民需求,惠及服务对象,使公共服务由人治模式下的随机性、零碎性服务向法制模式下的长效机制转型,由行政化单一供给模式向市场化的多元供给模式转型,由业余关照式服务向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规范式转型。2.创新方式,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一是提供较为公平的参与购买服务的政策。当今时代是社会发展趋向多元化、居民需求趋向个性化的时代,再加上政府分配资源的能力有限。这种情况下,政府做不到的事情,民间组织反而容易实现。因此,政府、民间应合理分工,特别是一些能够交由社会组织办的事,就应放手交给社会组织办,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加以支持。一方面,由政府来做出长期计划、提供资金扶持,向具有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另一方面,在资金使用上,坚持发挥政府引导的“种子资金”的作用,吸引、整合社会资金。将政府资金作为种子资金,通过公开评审、公平竞争的方式,用于资助围绕弱势群体和基层社区的公益服务项目,以撬动社会资本、激发民间资源,参与社区建设。通过这些措施,从而真正实现“政府支持,专业团体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居民百姓受益”。二是推动社会组织孵化器建设,加快社区服务项目化进程。采用“政府引导、民办公助、民办民助”的方式,加大社会组织孵化器建设力度,找准不同社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组织专业团队运作,积极探索具有社区本土特色的孵化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孵化一批社区居民亟需、有发展潜力的社区社会组织,实施具体的项目。三是确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为保证社区服务项目高效、安全运作,确保政府扶持资金在使用效益上的最大化,以购买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服务的方式,完善“第三方项目质量评估机制”,让专业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时监控,就项目进程和执行情况作出科学的评估,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3.营造环境,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社区服务项目化的落脚点必须是在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上,因此,在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化运作时必须营造好两方面的环境。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经济奉行公平竞争的原则,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实施也应如此。政府应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开展公开、透明和公正的招标活动,确保能够让最优的服务机构竞标成功。政府作为招标者,应对项目的目标、要求、期限、范围、效果等要素都有清楚的界定,并广泛宣传,让社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这项工作,吸引最有实力的竞标者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居民参与的环境。以往的社区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或居委会单方主动进行,居民在其中的行动较为消极,居民的满意度往往提高不了。社区服务项目化的需求主体是居民自己,因此,要把居民参与和项目化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居民参与到工作的各个阶段,甚至包括成果的评估,促进居民的角色由被动受益到主动参与的转变。社区服务项目化的实效性和延续性得到了保证,政府在社区的服务也实现了从“为民办事”到“助民干事”的转变。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校:湖南工业大学
学院:科 技 学 院
专业:包 装 设 计
班级:2008级06班
小组成员:张蕾徐莹
何宁思边珈玏
王谦
完成时间:2009年5月20日
第四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企业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以及外出创业进程地不断推进,政工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要求。为此,我们把经济管理中的项目化管理方法引入到政工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在更好地发挥政工部门作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提出
项目化是指将项目、责任人以协议或制度的方式结合起来运作的一种新型机制,是我们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其优点在于能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大大提高了决策的正确度。实施项目化可使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便于每阶段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比和奖罚,在总结考核过程中便于操作。为了促进党建思想工作项目化管理,我们研究制定了《庞庄煤矿政工部门岗位责任制汇编》,从“量化任务——组织落实——考核奖罚——整改提高”,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闭合,真正做到思想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有考核、有奖罚、有提高。为了完善考核,我们还研究出台了《中层干部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等一批便于操作、便于实施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实施项目化管理,做到了人人身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人人身上有责任,从而在全矿上下建立了求真务实的责任制度、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体系和灵活公正的激励机制。
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
用项目化的形式引导政工部门和基层党组织“选题”、“做题”、“结题”,在全矿43个基层单位、机关党支部和政工部门实行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创新项目机制,以立项的方式对思想政治及党建创新工作进行重点管理和建设,使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在内容、载体、机制等方面形成特色、产生实效。
一是对症下药出新招,精心“选题”显特色。“选题”的准确与否是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创新项目成功的关键。在项目的“选题”实践中,我们确定了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政工部门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站在全矿角度,本着三贴近原则,突出项目管理的超前性、灵活性、周密性,切实尊重基层区队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由各基层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创新项目,分井上报党总支初审;党总支对党支部申报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前瞻性和效益性的分析,看项目是否贴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是否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等,按此标准精选具有特色的项目上报到矿党委;矿党委根据全矿党建工作实际,进行遴选和审批。通过这四个层次的“选题”,确保政工部门和各个党建创新项目特色鲜明,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2007年以来,政工部门都有各自创新管理项目,如组织人事科开展的“庞矿先锋工程”和建立“高校毕业生成才档案”;宣传科开展的创争“文明五室”评比和职工岗位行为规范教育班前会记录(备课)一本通;纪委实施“基层区队领导干部勤廉月述制度”;工会开展的深化企务公开制度;团委实施的技校生职业生涯设计等。在基层党组织上报的39个项目中,精心选择了综采三队党支部建立的“技校生成长档案”、采煤七项目部党支部设立的“工友小秘书”、机电三区的“职工心里感悟室”、通风二区党支部创立的“职工文明连线”、、通风三区党支部建立的“职工信息直通车”等16个创建项目,既充分反映了各基层党组织的“原创特色”,又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机电一区党支部创立的“职工思想动态快速反应机制”,为及时了解职工思想,消除不稳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一大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既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又稳定了职工队伍,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对推动全矿安全生产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整合资源聚合力,扎实“做题”,科学实施。对确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我们按照“谁立项,谁负责”的原则,由申报的政工部门负责人和基层党组织负责实施,并采取召开现场会、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对每个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同时对每个创建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从组织、人力和经费上为项目创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各政工部门、基层党组织科学实施、扎实创建,在明确具体责任人、科学制定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建立了“五定”工作制度,即定实现目标、责任人、工作程序、完成时间和综合效益,按进度完成各项创建工作。
三是机制创新求突破,严格“结题”求实效。在党建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严把项目“结题”关,采取平时督查和季度考评的方式进行绩效考评。在绩效考评时,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兼顾过程性,更注重实效性。过程性考评以平时督查、随机抽查为主;实效性考评一般在季度同经济、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综合考评一并进行,并对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全面评价,以此作为项目推广的依据。一是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庞庄矿党委成立了由117名具有奉献精神、具备与所参加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相
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党员参加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以日常服务为主,每月集中开展1至2次活动,利用周四上午党员活动日时间,分三井定点服务。二是党建网站建设。以庞庄矿网站为平台,构建庞庄矿党建网站专题栏目,适时宣传报道全矿及基层各单位党组织在党建方面的动态信息。三是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
三、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的体会与思考
一是在思路谋划和选题立项上,要以发展为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紧密围绕推进“进位争先”、建设宽裕型和谐矿区的大局,找准基层党组织“不符合”和“不适应”的地方,认真加以解决。因此,我们在项目的选择和确定上,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针对性选题。通过召开基层单位有关负责人座谈会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座谈会,征求到了涉及选拔干部、评选先进、发展党员等党建工作领域的26条选题意见和建议,经汇总筛选,确立了“如何提高基层领导班子加快发展、造福全矿职工的能力”、“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以及职工队伍稳定中的作用”、“如何加强外出创业党员属地化管理”等8个重点课题。二是可行性论证。结合各课题的特点,组织力量分头制定实施方案;并广泛征询基层意见,邀请有关专家论证,对各课题的方案进一步完善,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竞争性招标。由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通过竞争选择1至2个项目组织实施,同时召开全矿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动员会议,由矿党委与各基层单位党组织签订《项目责任书》,明确项目的总体要求、推进措施、项目责任人和奖惩办法。
二是在组织方法和工作手段上,要以改革为重。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来突破难题。首先是抓住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以重点问题的解决来推动项目实施,以关键环节的突破来促进整体工作。比如:把扩大民主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实行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事项“预告制”、“票决制”,扩大了选人用人的民主,提高了选人用人工作的质量等;其次是攻克难点,着力破解突出问题。针对基层党组织党务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事务杂、责任重等难点问题,我们通过组织支持、资源整合等途径,有效缓解“瓶颈”制约;优化班子配备,适时对各单位领导班子进行轮岗交流;从矿机关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区队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充实一线力量。第三是彰显亮点,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三是在工作目标和成效检验上,要以强基为本。坚持以目标引导工作,以发展检验成效,把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根本出发点,使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首先进一步锻炼了基层党务干部队伍。通过选项目、抓推进、比成效,广大基层党务干部普遍感到了压力,也增添了动力,焕发了活力,“凭感觉、靠经验”的观念逐步破除,“找新路、求突破”的意识正在确立。其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把项目推进的过程作为总结推广、规范提高的过程,不仅使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而且使原有的特色做法得到巩固提升,并以制度的形式坚持下来。第三进一步促进了各项工作。项目化管理使汇聚的资源共享,把集聚的优势放大,项目推进的“有声有色”促进了全矿“三个文明”建设的“有形有信”,使党员增添了信心,职工群众看到了实效,企业在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创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第五篇: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课程项目化改造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应从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原则和思路、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项目设计、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教学改革;能力目标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学生能力的培养仅仅限于面上,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其就业质量。高职院校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对高职教育课程及其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高职课程教学的模式,这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特别是对于教育、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广西,更需要探索一种符合区域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中发挥主导作用。
如何在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准则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在行动中形成职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思路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和完成项目的一般过程实施教学与考核,把现实职业岗位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线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的教学主线,将若干课程模块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化改造要从科目课程入手,通过课程的建设与改造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教师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全面展开,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能力。这对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课程改革的原则
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目标是使课程教学从以知识讲授为主变为以知识应用为主;从以理性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为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变为以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主。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符合高职生源特点,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突出能力目标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本领就是能力,课程是为达到某一培养目标而设的,每门课程、每次课的教学都应有能力目标,课程项目化改造就是要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设计项目。通过完成项目,使学生在“做”中熟悉工作环境、提高认知能力、锻炼分析评价与创新能力、掌握事故处理能力、加强与人协作的能力,并树立安全操作意识,通过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基本项目、拓展项目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过程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求,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通过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与用之间建立“零距离”通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产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与工作者的统一,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专业关键能力。
四、课程项目化改造的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目标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并不是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后增加几个综合训练项目,用以整合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而是要重构课程体系,设计出能够覆盖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知识、方便实施和评价的工作项目。所设计的项目必须源自工作领域,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项目更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及可迁移性,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于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机械制造应用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改造
课程目标的确定确定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就业岗位做出正确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围绕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课程的项目,通过内容的增删、整合等项目设计,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贯穿。因此,教师应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全面掌握其职业活动及工作流程,然后结合课程实际做好课程能力目标的分析论证,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依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相脱节、学非所用的问题。
从机械加工行业及企业的岗位分析可知,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应用技术》对应的就业岗位有普通机床操作工、设备维修工、辅助设计员、工艺员、质检员、生产管理员等,从而可得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的特点、加工方法、加工理论,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加工工艺,具备机械加工生产意识与生产管理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素质目标是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当中,注意将工艺问题的工程背景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质量与经济性要求等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的进取精神及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应用工艺知识正确选择和使用机床、刀具,能够编制一般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加工出合格零件。围绕以上三种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的理念是:以机械行业中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进行课程重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制造工作实践中掌握零件生产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项目的设计由于机械产品的制造大部分是通过机械加工在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本身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其课程内容分布在不同种类零件的加工过程中,所以,通过加工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盘类零件、齿轮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等6个项目,可将相关内容与能力训练贯穿一线,将机械加工过程中牵涉到的知识和技能分别渗透到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生产减速器的任务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和能力训练,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项目设计原则。课程教学可以通过集中教学的方式在3~4周内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课内、课外双线并行,教师课内示范、学生课外轮班操作,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难题,实现对综合能力与单项能力的有效训练。
课程改造的效果该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加工零件为任务驱动,迎合了高职学生动手兴趣浓厚并擅长动手的特点,产品的加工过程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在后续毕业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和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工作意识、能力和自信心,都是教学改革前所难以想象的。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项目化教学法要求学生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如果课程考核与平时的任务或操作缺乏联系,仍沿用以往的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使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在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同时,还要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评价平台,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笔试与面试相结合,而且要考核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核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于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我们缺乏的不是理论和思路,而是课程开发的能力。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改造需要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掌握大量的工程案例,才能设计出支撑整门课程能力的项目,因此,教师队伍的改造和能力训练是关键。另外,实施项目教学还需要依据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并对现有的实践条件加以改造,真正实现教学场所与实践场所的一体化,才能有效地开展课程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3]曾良骥,谭赞良.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J].职业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