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良玉讲话(推荐)

时间:2019-05-13 04:2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良玉讲话(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良玉讲话(推荐)》。

第一篇:回良玉讲话(推荐)

第 期

中共互助县委办公室 2009年9月3日

按:8月20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西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做了重要讲话。现将讲话印发给你们,请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回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同时把学习讲话精神与抓好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紧紧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把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力量凝聚到工作最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大力推动各项工作。尤其要与全县当前的“8〃31”雹灾救灾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强化工作措施,认真做好灾情统计调查、群众生产自救和受灾群众救助安抚等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发:县级各领导,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门,县直机关各党 组、党委、总支、支部,存档。中共互助县委办公室 2010年4月27日印发

(共印40份)

主题词: 回良玉 抗震救灾 总结表彰 讲话

回良玉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8月20日

同志们,朋友们: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了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对这起发生在高原地带、三江源头的强烈地震,举国震惊和悲痛、举世瞩目和关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工作,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就是要全面总结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奋力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这里,我们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受到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向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抗震救灾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抗震救灾期间,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友好人士,以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表达真诚同情、提供宝贵支持。在这里,我们代表中国政府,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时此刻,我们特别要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深切的思念和沉痛的哀悼!

我提议,全体起立,为他们默哀。

同志们、朋友们!

这次玉树地震震级高、烈度大、震源浅,震中距人口密集城镇近、破坏力强。主震震级达里氏7.1级,最高烈度9度强,震源深度14公里,余震3000多次。灾区总面积约3.5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灾区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极重灾区约1000平方公里,有24.68万人受灾、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多元。受灾最重的结古镇,平房全部倒塌,楼房倒塌过半,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通往结古镇的主要通道214国道多处断裂沉陷、桥涵坍塌,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这次玉树抗震救灾难度之大、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在灾难救援史上是罕见的。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救援队伍高原病多发;灾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救灾人员物资运送极为困难;受灾区域集中、地带狭窄,大规模救援行动难以展开。但是,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时间就是生命。千难万险消磨不掉我们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千山万水阻挡不住我们救援同胞的坚定脚步。我们迅速组织开展了一场在高原高寒地

带进行的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行动。我们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坚持把救人作为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逐村逐户进行拉网式搜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紧急转移被困群众22.5万人,抢救压埋人员2008人。我们最快速度救治了伤病人员,迅速向灾区调派医疗队伍,所有伤病群众都得到及时救治,地震当日果断决策实行全部重症伤员转运治疗并在72小时内完成,有效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我们最大可能安臵了受灾群众,紧急调运大批救灾物资,地震次日国务院制定了临时救助政策,18.82万人领到生活补助,20.65万人领取了救灾口粮,19.31万人领取了转移安臵补助,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灾后无大疫,切实做到了让受灾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病及时能医。同时,优先解决临时校舍问题,灾后36天内所有学校全部复课,高考顺利进行,并在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的前提下,安排3535名灾区学生在省内转移就学、5074名中学生转移到省外就学。震后第七天举行全国哀悼活动,表达对玉树地震罹难同胞的深切哀悼。我们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紧急抢修因灾损毁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震后3小时玉树机场恢复通航,24小时基本恢复了交通、通信,48小时基本解决了通电问题;切实做好余震监测防范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时转移受威胁人员,避免了新的人员伤亡;尽快恢复灾区商业、邮政、金融等服务网点,支持农牧民开展生产自救;充分发挥民族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灾区保持人心安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我们及时客观公布了抗震救灾有关信息,紧急启动应急新闻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发布震情灾情和人员搜救、医疗防疫、受灾群众安臵、基础设施抢修、捐赠资金物资接收和分

配使用等情况,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我们迅速扎实展开了恢复重建,灾后第二天即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前期准备工作,迅速完成灾害损失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制定国务院关于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意见和支持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意见,编制完成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加快推进灾区废墟清理,组织实施对口援建。目前,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灾区人民正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顽强奋斗,重建家园,迎接美好的明天。

这次玉树强烈地震,再次让世人认识到什么是山崩地裂、山摇地动,也再次让世人领略了什么是顶天立地、感天动地,见证了人间大爱、生命坚强、人民伟大。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留存人心,有很多舍生忘死的事迹让人铭记,有很多大爱大义的善行感动百姓。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了中国抗震救灾史上新的壮丽篇章,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上耸立起又一座巍峨丰碑!

危急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始终同灾区人民心心相连。正在国外访问的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提前回国指导抗震救灾。温家宝总理立即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出部署安排。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救援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依法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于当日赶到灾区,组织协调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结合玉树灾区特点,迅速排出抢险救援的时间表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时间表;科学就近选派适应高原环境的救援队伍,科学组织运用先进技术装备,科学

划定救援片区,科学安排重症伤员转移治疗,科学规划灾后恢复重建,确保了抗震救灾工作科学依法统一、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极大地提高了抗震救灾的速度、效率和效果。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生命至上的理念和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品格,生动展现了党和政府危难时刻强大的领导力和驾驭力,极大地鼓舞和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

危急关头,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动员、迅速行动,成为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青海省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紧急投入抗震救灾。各级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组织带领群众抢救被困人员、安臵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家园。广大共产党员危难之际牢记使命,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臶,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特别是灾区基层的很多党员干部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拼着性命工作,以心血、汗水和生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灾区人民在强震面前没有惊慌失措,在失去家园的时候没有悲观消沉,坚强不屈、守望相助,在残垣断壁之间、碎石瓦砾之中,各族群众和各界人士奋力开展自救、互救,用压不垮、震不倒、摧不折的精神,集聚成“玉树不倒、青海长青”的强大力量。

危急关头,我们的人民军队坚决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充分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16000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3700多名公安民警和消防边防官兵、27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1400多名专业救援队员,承

担起抗震救灾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人人奋勇争先,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人民子弟兵用赤胆忠诚、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他们不愧为国之柱石,不愧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危急关头,全国人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合力。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所有中华儿女的目光就一起投向玉树,忧心如焚、感同身受、竭力相助,奏响了“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的时代强音。各地区各部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全国一盘棋”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全力支援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各条战线都在为抗震救灾作出贡献,中华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全民族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澎湃热潮。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又一场重大灾害、经受住了又一个重大考验。这场抗震救灾斗争,是一次爱国主义传统的大弘扬、政治制度优势的大展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大赞歌、防灾减灾能力的大提升。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必将极大地激励灾区人民用汗水重铸新的生活、用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伟业。

同志们、朋友们!

在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也从中收获了宝贵启示。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突出的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成立89年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近些年来,从应对非典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以及正在有序进行的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从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经受住了多项重大考验,再次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强大的号召力,不愧为13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只要我们坚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葆党的先进性,就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人民不断创造伟大业绩。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蓬勃的生机活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巨变,也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保证。没有30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强大综合国力,就没有这次抗震救灾中雄厚的

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没有30多年全面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今天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和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也是难以想象的。只要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说明,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和这次玉树强烈地震的斗争中,我们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动员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说明,民族大团结具有特殊的凝聚力,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当强震突袭玉树,玉树各族人民生死相依、共同面对,全国各族人民心手相连、甘苦与共,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民族情意。玉树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也是民族大团结的胜利,再一次印证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爱重于山、情深于

海的骨肉感情。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臶,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

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进一步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新校园、新家园、新玉树。玉树的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制约、困难和挑战,任务繁重艰巨。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民生放在优先位臵,尊重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要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区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上一个大的台阶,使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的台阶,使灾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实现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的目标。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强三江源保护结合起来,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与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与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结合起来,并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深入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把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臵,力争今年底前完成大部分农牧民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使灾区群众早日住上安全、实用、省地、节俭的放心房;同时,同步安排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抓紧恢复公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功能,加快恢复市场服务体系。参与对口援建的单位要精心做好援建各项工作,灾区各级政府要为对口援建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并动员和引导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努力构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次高、造成损失重。今年我国历史罕见的干旱、洪涝、泥石流、地震、森林大火等灾害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应对举措。我们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抗御能力。要高度重视应急机制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供应和医疗防疫体系,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

灾害和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

我们要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又一次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注重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大的台阶。

同志们、朋友们!

实践一再证明,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使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坚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崭新篇章!

第二篇:回良玉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回良玉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05年工作,着重研究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对会议文件进行了专门研究,对会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好这次会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农业和农村形势,努力保持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4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村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展现出许多喜人景象。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二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三是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和配套改革的新阶段,农业税收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变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加快。五是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有较大减少,是近五年来数量减少最多、幅度下降最大的一年。六是干群关系出现可喜变化。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顺民意,得民心,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是2004年农村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是宏观调控的突出亮点。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有效地避免了因粮食供求矛盾可能引发的物价大幅度上涨;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有效地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的好形势,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政策好、人努力、粮价高、天帮忙等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支农强农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实之快、受益面之广,是多年来所没有的。其中不少新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是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多年期盼的,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渴望的。一是首次对种粮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补贴。中央决定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13个主产省(区)种粮农民。全国共安排直补资金116亿元。扩大良种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安排专项资金对部分地区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二是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中央确定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开展全部免征农业税的试点,河北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其他地区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还有一些省(市)自主进行了免征农业税试点。征收了21年的农业特产税已经终结,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正在改变。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因税费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大幅度下降。三是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前几年主销区放开的基础上,2004年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四是首次制定并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发展粮食加工转化。五是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规定市、县将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增辟了农业资金来源。六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款。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限期发放拖欠的农民工工资,限期兑现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并着手建立确保如期兑付的制度。

与此同时,还加大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对开发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加大了扶贫开发力度,坚持扶贫到村到户,注重提高扶贫工作成效;加大了抗灾救灾力度,帮助灾区群众和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完善突发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加大了动物疫病防治力度,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加大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力度,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部分省开通了农产品“绿色通道”;加大了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启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两基”攻坚计划,对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免收课本费、杂费和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和各地区、各部门的丰富实践,为今后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认真总结经验,对于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新阶段农村发展规律,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一是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政府各项工作首位。这是党对新阶段“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是政府工作部署和安排的科学选择,也是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三农”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农业。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增强、消费需求增加的双重压力,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加强农业始终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必须继续着力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新阶段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提出和实施,要求对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实行重大转变,也要求对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工作布局进行重大调整。2004年出台的“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标志着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今后要坚持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农村工作的立足点。以人为本体现在“三农”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这是做好农村工作之根,是解决农民问题之本,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之基。新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维护好农民权益的关键,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长期得实惠。保护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是制定政策、做好农村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五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努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农业发展的动力、农民的积极性来源于改革,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得益于改革。以市场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城乡统筹为方向的农村税费改革等迈出重大步伐,进一步增强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和发展农村的好形势,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好势头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村形势。既要看到取得的显著成绩,更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要充分认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一是虽然粮食实现恢复性增产,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提高。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从长远看,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趋势不会改变。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虽然粮价有所上涨,但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前一段时间粮价上涨,是在连续几年粮价低迷的情况下出现的合理回归。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粮价回升的增收效果。与经济作物和其它产业相比,种粮效益仍然偏低。三是虽然农民收入增长加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2004年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额和实际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城镇居民。由于收入基数差距大,农民收入要增长3个多百分点才能赶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的差距还在扩大。四是虽然农业投入增加较多,但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并没有建立。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财政和信贷投入持续较快增加,突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办法。五是虽然农业科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加快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战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六是虽然农村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长期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现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很多,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的来看,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粮食增产难、农民增收难和城乡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对2005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基数看,在粮食产量提高较多的基础上,实现粮食再增产的困难增加。从历史看,粮食大幅度增产后的第二年继续大幅增产的几率很小,农民大幅度增收后的第二年继续高速增收的也不多。从条件看,耕地面积扩大的潜力有限,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的潜力有限,单产提高的潜力也有限。从领导看,在粮食丰产、农民增收以后,容易出现盲目乐观、忽视农业的倾向。另外,气候条件和市场粮价、农资价格走势等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对当前农业的生产能力、农民的富裕程度、农村的发展水平,一定要有客观的评价。只有把问题看得深一些,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对策想得周全一些,才能始终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在既有很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少困难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要下更大的力气,用更多的精力,更加扎实地做好工作,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05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持来之不易的农村好形势,必须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成果,必须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深刻认识和理解“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阶段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对国际发展经验的精辟概括。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劳动力大部分在农业中就业,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又适时调整发展政策,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适时推进由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强化、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从加强农业、搞活农村入手,推进改革开放,逐步调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和城市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失时机地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现在,我国正处在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个阶段既是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调整的时期,也是各种利益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把握得当,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处理得好,就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反之,就会造成收入差距和社会矛盾扩大,甚至出现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和社会动荡。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比较明显的发展中大国,更要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尽快扭转,不仅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增强加快农村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在规划制定、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将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要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要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要主动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总之,要通过进一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两个趋向”,必须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推进支农政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探索如何健全市场导向机制,强化政府补贴机制,完善投入增长机制,形成产业延伸机制,建立产销合作机制,构建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支持和加强农业。只有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粮食生产才能稳定增产,而不是大幅波动;农民收入才能持续增长,而不是低速徘徊;农业与工业才能协调发展,而不是失衡加剧;农村与城市才能共同繁荣,而不是差距扩大。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多方面努力,逐步建立一个能够持久地调动农民群众和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政策体系,形成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国际惯例、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安排。

三、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既要全面部署,又要突出重点。这样有利于集中研究问题,集中出台政策,争取更好的效果。2004年中央1号文件以农民增收为主题,这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直接给农民以实惠,影响力大,鼓舞力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各方面反映很好。2005年在这个基础上,把政策集中指向着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就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在全面部署“三农”工作的同时,一年突出一个重点,并围绕这个重点强化政策措施,几年下来,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支农政策体系,就会更有效地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更有力地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

中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2005年农村工作文件的主题,寓意深刻,意义重大。第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始终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剑”。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5年中,粮食年际增减超过500亿斤的就有11年,产量波动过于频繁、幅度过大,对粮食供求关系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后,我国人口资源矛盾将日趋突出,要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搞上去,把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打牢。第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还得不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率,结构调整才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农业内部的文章才能真正做足做好;只有不断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农民进一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多形式、多层次转移,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第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互为前提。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差,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经营管理粗放,不仅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而且制约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此,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总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这是农业和农村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长期管用的基本工程。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夯实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做好了这项工作,就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繁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重点加强六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一)加强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设。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淡水匮乏、生态脆弱。要以较少的消耗获得较多的产出,以较少的资源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和严格保护资源。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也是现阶段容易忽视、容易流失的宝贵财富。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珍惜和保护耕地,建设和利用好耕地。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灌区建设和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

在提高耕地产出率的同时,还要重视林地、草原、水面、生物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突出抓好防护林体系和农田林网建设。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和禁牧,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测体系,搞好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和农村沼气建设。注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关键措施。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既能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又可为家庭承包经营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创新。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三)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物质装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条件。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完善农机服务机制,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扩大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试点范围。开发优质、高效、低价、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提倡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管理,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农业用电需要,杜绝乱收费。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设施农业。

(四)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我国有几亿农村劳动力,这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关键要靠教育和培训。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普及市场经济知识,更新经营理念,增强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五)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业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初级产品,而且要提供丰富的加工制成品。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产业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增辟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相关的商贸业和服务业,促进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

(六)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这是提高和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等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健全市场体系,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加快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加强畜禽主产区、优势生产区域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总之,我们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苦干实干,下决心遏制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的态势,争取用几年的时间,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四、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和结构调整

2005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在抓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围绕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继续推进农村体制创新,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2004年中央出台的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符合农民要求,在实践中行之有效,2005年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总的原则是,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并且还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要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要注重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一是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同步降低农业税附加。全面取消牧业税。对国有农垦企业实行与所在地同等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增加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自主决定农业税免征试点。二是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要提高补贴水平。较大幅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三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支持力度。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在预算内经常性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债资金中,安排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继续推进“六小工程”建设。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超级稻等重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四是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转移支付。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并通过其它经济手段筹集一定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五是加大对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扶贫开发资金,切实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采取上述政策措施,2005年中央新增财政性支农资金将超过2004年。这表明,中央的支农政策不仅是连续和稳定的,而且在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土地承包问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要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落实二轮承包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认真执行承包期30年不变的规定。对于外出务工农民,要保护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决不能随意收回承包地。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依法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二)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2005年农村改革的重点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以改革添活力,以改革增后劲,以改革促发展。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配套改革问题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要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认真研究、科学确定基层政府的职能、任务,合理设置乡镇机构,妥善安排分流人员。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学校布局,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县乡财政体制,确保乡镇政权正常运行。重视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办法。要把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和加重农民负担严格区分开来,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对其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国家要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建小型水利设施所需材料给予适当补助。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针对农村的特点,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制。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支农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县域内的各金融机构要承担义务,积极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培育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从多方面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注重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鼓励有资质的粮食购销和用粮企业到产区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切实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活而有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储备和吞吐调节制度,把握粮食进出口的时机和力度,正确引导市场粮价走势,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对于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帮助他们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对文件中关于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多方式安置被征地农民等规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为继续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三)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结构就是提高生产能力,优化结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结构就是提高竞争力。

一是切实抓好粮食生产。虽然我国粮食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产需还有缺口。今后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仍然很大,任务依然艰巨。各地区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努力做到播种面积有所扩大,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单产有所提高,总产稳定增加。要把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尽快落实到基层和农户,引导农民扩大播种面积,特别是扩大短缺品种种植。有关部门要加强科技、农机、信息等服务,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继续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通过税收等手段合理调整化肥出口,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切实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

二是继续优化农业结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进入后过渡期,农业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产品国际竞争将更趋激烈。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培育名优产品,加快建设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形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优化品种结构,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质量检验制度,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保证人民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大力扶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机制,促进龙头企业更多地接纳农民就业、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围绕为农服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挥集体经济组织联结农户与市场、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以及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乡镇企业与“三农”天然的内在联系没有变,对县域经济不可替代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没有变。支持乡镇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创业和就业,支持乡镇企业就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市场、资金、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加强政策引导,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千方百计促进乡镇企业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支持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尤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鼓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帮助乡镇企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搞好安全生产。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集聚效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过去乡镇企业的崛起,主要靠的是灵活的机制和富有活力的体制。新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仍然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增强内在活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是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就业至关重要。不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农民富裕,也难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把引导和帮助农民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必须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展开,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创造者。要按照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工时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帮助农民工解决住宿、劳动保护、医疗卫生、子女上学等问题。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抓好农民工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联系和协调,做好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

五是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所在。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业对外开放与国家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不相称,农产品进出口与我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农业利用外资与全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相称。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新形势,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善用市场和机遇,善用规则和权利,在开放中发展好我国农业,在开放中保护好我国农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深入研究后过渡期农业的各项应对措施,建立大宗农产品进口预警机制,完善和强化农产品出口政策。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农村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加快改变农村社会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把农村社会发展放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书本费、免杂费和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的步伐,首先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落实。决不让农村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当前,特别要重视解决一些地方艾滋病、血吸虫病等蔓延传播的问题。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四是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的试点范围,继续抓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五是加强扶贫开发。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强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实施整村推进计划,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六是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关心困难群众、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好五保户供养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

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真正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做好农村的各项工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四中全会讲话中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把党的建设搞好”。“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强大带动力量。我们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环节,以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水平。要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和班子队伍建设,通过为民服务的实践,提高基层干部的威信,使他们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并不断增强他们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本领。

一是增强贯彻执行各项农村政策的本领。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力量。要认真学习党的农村政策,吃透政策精神,增强政策观念。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执行政策,把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使农民群众从政策中得到实惠。当前,特别要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税费改革、维护农民权益、扶持粮食生产、支持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和总结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二是增强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本领。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当家作主,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要大力推动基层各项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2005年有18个省(区、市)要举行村委会换届选举,这是关系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当前,基层民主管理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怎样搞好“一事一议”。“一事一议”的关键,是让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提高基层干部的民主管理水平,真正办好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农民迫切想办的事。要珍惜民力,不能把“一事一议”变成固定的收费项目,加重农民负担;要规范议事程序,真心和群众商量办事,真正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意愿;要严格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杜绝乱支滥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坚持依法办事,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各项事务。

三是增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的基本任务。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对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示范和引导,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良好环境,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制定发展目标。上级党委和政府要注意防止和避免给基层压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行为。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带领群众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四是增强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现在,许多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汇集在基层,基层干部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对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当作大事来对待,尽心尽力去办好,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要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凡是群众提出的意见都要真心实意地去听取,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要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矛盾越突出、问题越复杂,越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和解决问题,自觉维护安定团结。要爱护群众、保护群众,善于发现苗头性问题,主动开展工作,及时疏导群众情绪,防止矛盾扩大和激化,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五是增强“两手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本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富裕程度不等于文明程度。基层干部不仅要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还要带领群众建设文明村镇。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要动员和组织群众整治村庄环境,搞好公共卫生,建设美好家园。

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他们为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对他们既要加强教育和培训、管理和监督,又要充分信任和理解、关爱和支持,切实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关心基层干部的生活和工作,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加大优秀农村基层干部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2005年,要在全国范围内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做好2005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相当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回良玉讲话

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

回良玉讲话

(2010年11月11日10时)

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力以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今年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已成定局、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即将全面展开的重要时刻,国务院召开这次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很及时,很必要,很重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年来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举措、新经验,分析研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以及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相关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夺取明年农业丰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刚才,湖北、广西两个省区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和下步工作打算,国家统计局、水利部的负责同志对水利普查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作了安排,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形势,充分认识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农业农村发展承接了前6年持续向好的势头,取得了极不平凡、明显好于预期的显著成果,在“难上加难”之年赢得了“好上加好”。粮食生产在高基数上再创新高,实现了极不寻常的“七连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农民收入在高增幅上继续较快增长,连续7年增幅超过6%,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连续“七年高增长”。农村民生改善进一步提速,农村改革克难前行,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在极为复杂的环境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顺利实现了中央去年底提出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的要求,为管理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央政策倾力支持、农业科技大力支撑、市场价格有力拉动、农村改革强力推动的结果,也是有力有效抗灾救灾的结果。今年我国从东到南、从西到北,从春季、夏季到秋季,自然灾害多灾连发、群灾并发、重灾频发。面对历史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创新防灾减灾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举措,推进有效防灾,开展积极救灾,实行主动避灾,切实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如果没有各方面在防灾减灾中付出的极大艰辛、作出的巨大努力,如果没有各地坚持不懈地加强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就没有今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成绩。去冬今春以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开展抗旱设施、水毁灾毁工程修复、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和农民投工分别比上年增长21.7%和13.2%,机械投放和土石方完成量分别增长18.2%和10.4%,都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最多的一年。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如期完成,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37处大型灌区全面完成规划节水改造任务,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三峡水库蓄水175米水位成功实现,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坡耕地整治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新成效。这些都在今年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效益十分显著。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比较低下。可以说,农田水利脆弱,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是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突出软肋,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要求十分紧迫,任务十分繁重。一是水资源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水资源分布又不平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用水需求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还将持续增长,加之水浪费、水污染和过度开发等问题,城乡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形势将日趋严峻。二是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还不稳固。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现有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损毁、地力下降等也威胁粮食安全。三是防洪安全体系尚不完善。虽然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低,小型水库病险隐患多,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任重道远。目前全国尚有1.02亿规划内农村人口急待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由于农村水源变化、水污染和水质标准提高等原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任务艰巨。五是旱涝等灾害威胁十分严峻。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冷暖变化幅度较大,有可能出现区域性低温和阶段性强降温过程;明年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总趋势较常年偏高;今年冬季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华北、黄淮、江南大部、华南等地降水可能较常年偏少,黄淮、华南地区可能出现冬旱;明年春季江南、华南东部地区、内蒙古可能出现春旱,华南可能出现冬春连旱。今冬明春降水偏多、气温偏低的地区农田排水防渍和防御低温危害的任务很重,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的地区抗旱和防御森林草原火险的任务很重。这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加强防灾减灾。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工作。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等,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设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也十分强调水利建设问题,明确要求“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全党全社会关心关注水利的有利时机,真正把水利建设放到突出位臵,作为国家投入重点,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好通胀预期的任务十分繁重。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意义十分重大,直接关系明年农业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影响物价稳定的大局,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支撑作用;直接关系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关键作用;直接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农民身体健康有基础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清醒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来部署,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来推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来实施,迅速在全国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

二、把握重点任务,切实做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全国水利普查工作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围绕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建设,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多措施、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多方面、大效力整合国家资源,多层次、大范围动员社会力量,扎实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促进农田水利再上新台阶,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保障。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水毁灾毁工程修复为重点,尽快恢复水利设施功能。今年各地自然灾害重,损毁水利设施多。要重点加强直接关系防汛抗旱、群众饮水、春播春种的水毁灾毁水利工程修复,优先安排资金,抓紧时间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各类防洪设施在明年汛前全面修复,确保群众饮水工程尽快满足需要,确保农业灌溉设施在今年冬季修复,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安全。

第二,以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今年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严重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一些中小水库出险,损失极为严重,进一步暴露了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下大决心进一步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对此,国务院已经作出了全面安排,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尽快实施,力争早见成效。

第三,以抗旱水源建设为重点,着力保障用水需求。要加快实施全国大型和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大中型水源工程。以大型骨干水源配臵工程为中心,推进江河水系连通,建设大中小型水源调蓄工程,实行调水引流、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以清释污,实现水资源优化配臵,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抗御大旱、减轻灾害、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对小水库、小塘坝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加固,积极兴修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有计划地增打一批机电井,千方百计解决干旱地区抗旱水源不足的问题。

第四,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村供水条件。按照确保2013年底前解决规划内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要求,健全责任制,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在科学规划与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总结和推广各地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供水方式,鼓励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优先考虑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规范建设管理,建立健全受益农户全程参与机制,形成合理水价制度,强化工程运行管理,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第五,以改善农田灌排条件为重点,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水平。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强灌溉与排水、骨干与田间配套。继续把节水灌溉这一革命性措施抓实抓好,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节水灌溉结合起来,突出建设重点,连片配套改造,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提高农田水利化水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第六,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扎实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坡耕地整治工程建设,加大梯田、坡面水系和小型水保工程建设力度,建设旱涝保丰田,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继续抓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和西南石漠化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搞好黄土高原淤地坝、南方崩岗治理。加大实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生产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牧区水利建设,抓好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加大河道疏浚、河塘整治和引排水工程建设力度,沟通水系、截污治污、恢复功能,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的各个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保障措施,搞好宣传动员,狠抓工作落实。要特别重视搞好“两个结合”:一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相关工作结合好。就是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灾后重建、国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效益。二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相关力量结合好。就是要把政府的力量、农民的力量、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强大合力。中央政府将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增加投入。同时,要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补助、奖励等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兴办农田水利。

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下水利普查工作。国务院决定自今年起,用3年时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这是新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次水利普查,全面摸清我国水利家底,准确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水利能力建设状况,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这对于科学谋划水利长远发展、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前不久,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对水利普查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刚才水利部、统计局负责同志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各项部署,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抓紧组建各级普查机构,完善细化普查方案,做好经费保障和队伍培训工作,依法依规、科学规范、真实准确普查,确保普查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普查结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三、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为明年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认真抓好冬春农业生产。北方地区要加强冬季田间管理,采取措施保墒保苗、控旺防冻、防灾减灾,确保小麦、油菜安全越冬。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冬闲田,努力扩大冬季作物种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菜篮子”生产和供应的各项部署,着力搞好冬春蔬菜生产,深入推进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和蔬菜标准园建设。完善重大病虫害防控预案,集中开展冬季病虫防控行动,努力减轻病虫害损失。要抓住当前市场价格有利的时机,引导农民扩大冬春畜禽集中补栏,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抓好今冬明春的植树造林,认真做好组织发动、种苗准备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农资产需衔接和运行调节,强化市场监管,保障生产用肥、用油、用电需要。今年中央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多、力度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今年年底以前,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调动农民发展冬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要加强市场调控,搞好农产品流通。要切实做好秋粮收购工作,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保证资金供应和仓储需要,规范市场主体购销行为,维护正常收储秩序。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调控预案,搞好储备投放和进出口调节,加强粮食调运和产销衔接,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兼顾好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的利益,既不能“米贵伤民”,也不能“谷贱伤农”。否则,今后农产品供给就会出问题,影响全局、带来被动。

三要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冬春季节是动物疫病高发季节,也是防控的关键时期。要全面强化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突出抓好重点疫病免疫工作。要加大冬前集中免疫工作力度,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加强产地、屠宰和运输检疫监督。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机制,按照“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的原则,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把新发疫情控制在疫点上,防止扩散蔓延。

四要严密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当前,我国大部分省(区)已进入冬季森林草原防火紧要期,华东、中南等地区森林草原火险较高,防火形势十分严峻。要认真总结森林草原防火的经验、汲取教训,切实加强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及早安排部署,做好宣传教育、值班值守、预警预测、隐患排查、火源管控,加强预案演练,科学处臵火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森林、草原资源安全。

五要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今年受灾地区广,受灾人口多。大部分灾区在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还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多。各级政府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尽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增加救灾和扶贫投入,加快灾区恢复重建进度。现在已到冬令时节,一定要解决好灾区群众的口粮、衣被、住所和取暖问题,保证他们安全过冬。要解决好困难群众冬春种所需资金和物资,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六要科学谋划明年和“十二五”的农业农村工作。明年以至整个“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的背景下,在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基础上,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困难更多。我们一定深刻认识做好明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充分估计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认真谋划加强“三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特别要注意克服在农业连续7年丰收后松劲麻痹的思想,注意防止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忽视农业的倾向,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臵,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全国水利普查,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回良玉在全国种业工作会议的讲话

在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回良玉

(2011年5月9日,送审稿)

同志们:

科技兴农,种业为先。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社会各界对种子市场极大关注。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专题研究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问题。4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这是继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之后,中央又一次对农作物种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深入分析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全面部署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这次会议在湖南召开很有意义。湖南是我国粮食主产省,水稻生产第一大省,面积6000多万亩,产量500多亿斤,均位居全国第一。杂交稻制种第二大省,面积40万亩,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湖南有以袁隆平先生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在全国和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也有在全国最具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的粮食生产及种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省果茶良种场等现场,刚才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和科技部,以及吉林省农科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和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粮食实现“七连增”,这得益于体制改革激发的活力,得益于政策引导的效应,得益于科技进步的支撑。良种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可以概括为“三个提升,两个完善”。一是品种水平有新的提升,超级杂交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粮食等农作物单产提高和品质改善。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有新的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目前的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全部实现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小麦由农民自留种发展到66%的商品供种。三是种子企业实力有新的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由2001年10多家增加到目前90多家,种业前5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四是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以《种子法》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治种和种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五是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种子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企全面分开,强化了种子市场监管,保证了种子市场秩序,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做大做强种子企业创造了条件。2010年,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6%,推动粮食亩产实现331.6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上个世纪末增加近50公斤。良种的培育和应用,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为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建设现代农业对发展种业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挑战;我国种业经过10年的市场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加快资源整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产业素质的新阶段。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形势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一)农作物种业地位特别重要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就提出“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1958年,毛泽东同志再次提出,要把种子作为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196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种子第一,不可侵犯”。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农业靠科学种田,要抓种子、优良品种”;农业问题“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1998年,民同志在视察安徽省丰乐种业有限公司时提出“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为振兴我国农业做出贡献”。近几年,胡锦涛总书记、家宝总理多次对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刚刚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良种是农业生产无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科技载体,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内在条件,是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价值链条的起点。上世纪60年代,轰动世界的“绿色革命”就是从种子开始,对印度、墨西哥、菲律宾等国家的粮食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种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单产提高关键靠良种。上世纪70年代中叶以来,以袁隆平先生育成的以“南优2号”为代表的一系列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使我国水稻单产水平迅速大幅度提升。在建国后的25年间,我国水稻亩产仅提高80公斤,而杂交水稻应用后的不到10年时间就提高120多公斤,达到350公斤以上,稳居世界前列。9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育种家李登海选育的掖单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推动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大幅提高,为玉米单产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初以来,我国矮秆化小麦的大面积推广,使小麦亩产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提高了1倍。上世纪90年代初,冀鲁豫棉区因棉铃虫危害,棉花平均亩产仅30多公斤。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推广,棉花亩产迅速恢复并提高到60公斤以上。二是丰富农产品种类关键靠良种。在大幅度提高单产的同时,良种的推广还丰富了农产品品种,提高了品质。以瓜菜为例,多年来,我国的蔬菜种类比较单一,尤其是北方多为白菜、萝卜和马铃薯等少数几个种类。随着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我国自主研发品种的推广,彩甜椒、绿萼长茄、水果黄瓜、硬肉番茄、西芹、绿菜花、网纹甜瓜等品种进入了寻常百姓的餐桌,目前我国的蔬菜种类已达150多种。耐储运品种的推广,拉长了蔬菜运输距离,延长了供应周期。三是改善品质关键靠良种。长期以来,我国小麦品种只注重产量。90年代以来,以济麦20号、郑麦9023、烟农

19、济南17为代表的强筋品种、百农AK58和济麦22为代表的中筋小麦品种和以扬麦系列为代表的弱筋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改变了高品质的专用小麦主要靠进口的格局,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加工业对优质专用小麦原料的需求。重庆三峡库区原是我国红橘生产基地,品种结构单一,上市集中,影响果农收益。2009年,重庆市大力实施百万吨柑橘工程,采用高接换种技术,调整品种结构,增加晚熟品种,延长了上市期,既满足了消费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益。

(二)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任务特别繁重 农业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安全。目前,从我国资源保障能力和现有的科技水平看,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目标是“一个确保,三个力争”,即粮食的自给率要确保95%以上,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以上,力争棉糖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力争蔬菜稳定供应。在耕地等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兴农,种业为先”,良种作为科技的载体和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内因,目前我国种业的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据专家测算,我国良种在科技对农业增产贡献率中所占比例仅为43%,而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体现在农作物单产上,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较大。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2009年,美国水稻平均亩产529公斤,我国仅439公斤,居世界第13位;法国小麦平均亩产496公斤,我国316公斤,居世界第20位;美国玉米平均亩产689公斤,而我国仅357公斤,居中世界第41位。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种业存在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一是品种性状不适应。总体上,我国品种的产量水平不算低,有的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但品种的综合性状、品质、抗逆性、适应性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多年来,我国品种选育多追求在高水肥条件下的高产,形成目前的品种抗逆性差,尤其是抗病虫、抗高低、抗旱性差,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病虫多发、异常天气频发的趋势。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作物品种不适于机械化作业的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缺乏乃至没有适合机械收割的棉花、油菜等作物品种,已经严重制约这些作物的发展。二是种子质量不适应。受生产方式、加工工艺设备和检测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种子质量水平与比国外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种子活力差、发芽势弱、健康度低,导致种子出苗率低、抗逆性差、携带病菌等问题,需要通过增加播种量来弥补。以玉米种子为例,国内种子的发芽率一般在85%,难以实现单粒播种,而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等种子发芽率都在92%以上。三是营销服务不适应。目前,国内种子企业多是种子一卖了之,没有相应的营销服务。而先锋公司等国外企业不仅有健全的销售网络,负责收集种植农户的信息,而且向农民推广单粒机械化播种技术,给予单粒播种机械补贴,同时针对先玉系列品种易倒伏的特点,向农户配送矮壮素,向农户提供病虫防治和田间管理方案。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种业上差距,满足发展现代农业提出的新要求,提升种业整体水平的任务特别艰巨、特别繁重。

(三)国外种业快速进入的形势特别严峻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种业逐步进入我国,近年来,呈加速扩张之势,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为主向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为主转变,投资作物由园艺作物向大宗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建公司向并购龙头种子企业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逐步推进。目前,孟山都、杜邦先锋等世界种业巨头已在华设立了35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年种子进口量1700多万公斤。国外种业进入,在丰富我国品种资源、引进先进育种和营销理念、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单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对我国种业安全甚至粮食安全造成直接的冲击、构成潜在的威胁。一是挤占国内种子市场。国外品种以其优异的品种性状、灵活的营销模式和优良的技术服务快速占领我国种子市场,挤压了国内种业发展的空间。据农业部统计,2010年,以先玉335为代表的国外玉米品种种植面积达4300多万亩,占国内玉米面积的9%;进口甜菜、向日葵和瓜菜种子分别占国内相应作物种植面积的95%、65%和10%。相比之下,大多数国内种子企业缺乏品种创新能力、营销网络不健全、售后服务没有跟上,难以与国外公司进行抗衡。二是阻碍国内品种创新。国外品种的快速扩张严重挫伤了国内育种的积极性。以甜菜为例,目前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都是国外品种,国内品种都是非主栽品种,并且都是 90年代选育;在设施蔬菜方面,国内选育基础非常薄弱,几乎被国外品种垄断。由于育繁推脱节,在品种选育方式、方法和理念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选育出突破性的品种,甚至迫使国内一些育种单位退出甜菜、设施蔬菜方面的品种选育工作。三是削弱我国育种优势。目前,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跨国公司在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据报道,孟山都早已选育出二代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不仅抗棉铃虫、还抗盲椿橡,其稳定性远远优于一代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同时,孟山都已具备在一个品种上同时转入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抗倒伏、增加营养等多价基因的技术及取消转基因标记的技术,而目前国内仅能转入单价基因。一旦外资进入我国转基因领域,不仅会加速其在我国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种子市场上扩张的速度,还可能威胁水稻等主粮作物,使我国在水稻种质资源和育种方法方面的优势逐步减弱。四是威胁粮食安全。目前,先锋公司已拥有10多个通过审定的后续品种,并不断扩大种子生产规模。同时,很多外资企业正在加强与国内优势科研教学单位合作,以交换品种资源、挖掘人才等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国优异资源,并将其转基因技术与我国种质资源结合,大力开展转基因品种研发。以其发展势头和潜力,预计今后几年在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尤其是玉米种子市场份额将快速增加。届时,将造成市场垄断、价格上涨,最关键的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源头将控制在国外企业手中,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与国外种业相比,我国种业起步较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外存在20-30年的差距,以目前我国种业的实力难以应对国外种业进入的冲击,形势十分严峻。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阻止外资进入既不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也不符合中国入世承诺,唯一途径就是做大做强民族种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

(四)推进农作物种业产业升级特别紧迫

我国种业发展经历了“四自一辅”、“四化一供”和“市场化”三个阶段,目前仍处于市场化初级阶段,种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发达国家还很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学研脱节。目前,我国种业科研分工不明确,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品种选育集成度低,成果评价及转化机制不完善,品种选育目标与生产实际相脱节,选育的品种数量多,但突破性品种少,不仅在产量上徘徊不前,而且在抗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遗传灾害隐患。据专家反映,我国玉米育种体系主要依赖5个骨干种质,小麦骨干亲本只有14个,水稻不育系绝大部分为“野败”系统,大豆有近1/3的品种有“金元”血统。二是品种多乱杂。自《种子法》实施以来,已有通过审定的品种上万个,但有一定种植面积的品种不到4000个,相当部分品种是低水平重复。同时,品种名称混乱,一品多名、多品一名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农民科学选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企业多小散。种子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现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达8700多家,69%是小企业,99%没有研发能力,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集中度低。2009年,我国90多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品种研发投入共6亿多元,其中,最具研发能力的隆平高科年研发投入仅5000万多人民币,而孟山都年研发投入近10亿美元。前10家企业种子市场份额仅占13%,而美国1100多家种子企业,90%以上品种来自企业,仅孟山都和杜邦先锋两家企业就占据美国玉米种子市场60%以上的份额。四是市场秩序乱。近年来,在甘肃、四川等“两杂”制种优势区撬抢基地、抢购套购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制种成本上升、种子收购价格上涨。据农业部组织开展的2010年种子执法年市场检查结果显示,被查企业中约1/3存在套牌侵权行为。种子市场秩序乱,侵害了守法企业的权益,损害了自主创新动力。这些问题是种业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特有的问题,也是多年积累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种业的健康发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亟待进行产业升级,提升种业整体水平。

(五)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机遇特别难得 在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发展整体水平低,与国外差距大,难以满足建设现代农业提出的更高要求,难以应对国外种业进入带来的冲击。但我们也要看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首先是要发展现代种业。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也面临难得的环境、难得的机遇、难得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一是中央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对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指示要求,这次《意见》的出台是继1962、2006年之后,国务院再次出台关于种子方面的重要文件,但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是对农作物种业发展作出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部署,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业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不仅在宏观上指明了现代种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涉及到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条,为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是外部环境有利。随着农作物种业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确立,近年来种业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工商资本进入。据统计,现有8家种子企业成功上市,通过股市募集资金近65亿元。中种并入中化集团后,中化向中种注入9亿多资金,帮助中种进行品种研发和兼并重组。据了解,中粮、中储粮、中农发等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民营工商资本也正在谋划进入种业。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外种业的进入,使国内种业界认清了差距,增强了危机意识,激发了竞争意识,通过近距离地学习,正在快速吸收转化国外种业的先进技术,学习借鉴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服务模式。三是种业发展有基础。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种质资源大国,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有400多家种业科研机构,十多万名种业科技人才,拥有雄厚种业科研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国拥有以杂交水稻、转基因棉花为代表的先进的育种技术。同时,我国近几年成长了一批具有品种研发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种子市场发育在快速推进,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这些都是我国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二、明确重点任务,强化政策措施,推动农作物种业上新台阶

“十二五”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关键时期,国务院作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应着力在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整合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下功夫,围绕提升种业科技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市场监管这四大能力,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力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上新台阶。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是一次对种业发展思路的调整,对种业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对种子产业利益的调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次任务的艰巨性,要下定决心,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一)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首位”。今年3月他再次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靠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8年3月,家宝总理指出:“要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对农作物种业而言,目前我们最缺乏的就是自主创新能力,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这是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基础,是提升种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要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在种业科研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目前我国大多数科研教学单位重点从事商业化育种,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而本应是品种研发主体的种子企业又无力承担商 业育种任务,制约了我国品种选育水平的提升。对此,必须做到“两个剥离”,一是科研教学单位要与商业化育种剥离,二是力争在“十二五”末,科研教学单位要与其创办的种子企业基本实现剥离。只有做到了这“两个剥离”,种业科研教学单位和科研人员才能要专心从事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才有可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这是关系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成败的关键,这个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同时,这是一项种业科研体制方面的重大变革,涉及十多万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步子一定要稳妥。对此,各部门、各级要统一认识,要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要站在保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创造条件推动这一项改革。科研教学单位作为公益性单位,各级、各部门要保证科研教学单位的基本支出和科研经费,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要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将种业科研教学单位划入公益类事业单位,保证其各项经费的落实。要统筹项目资金安排,调整项目结构,切实加大对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二要在种业科研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目前,大部分国内种子企业没有商业化育种能力,即使是“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在育种资源和人才方面,与科研教学单位相比也没有优势。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要在科研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主要途径是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这方面,不少地方做出了积极探索,刚才吉林省农科院已经介绍了很好的经验,他们与奥瑞金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密切合作,将玉米育种资源和人才直接输入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展商业化育种,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同时,要创新科研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将成果评价从重出品种、重出论文数量,调整到重解决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上,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积极性,鼓励科研成果、育种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三要在种业科研方式创新上有新突破。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种业科研机构健全,科研人员力量雄厚,但课题组式的研究方式导致种业科研资源和人员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严重制约了品种创新水平的提升。对此,各部门和各级要统筹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科研机构、资源和人员的整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政策和项目上引导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提高种业科研的集约度和集成度。

(二)大力加强政策扶持,着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水平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最能把握市场的动向。企业更是联接种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桥梁,是产业各环节中最具活力和动力的因素。只有将企业作为整个产业链条的主体,才能解决育繁推脱节的问题,只有企业才能整合种业各方面资源,实现产学研结合,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将企业作为种业发展的主体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但目前,我国种子企业进入市场的时间还很短,原始积累尚未完成,整体水平还很低,要承担发展种业主体的重任还需要的推动、政策的引导和资金扶持。要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成为中国种业的航空母舰。支持重点:一要着力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加快修订《种子法》配套规章,在企业注册资金、固定资产、设施设备等方面大幅度提高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种子市场集中度,尤其是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并购优势科研单位和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种子企业,加快种业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各部门、各级要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种子企业开展兼并重组。二要着力强化政策扶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达8700多家,不可能都成为种业发展的主体,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各部门、各级要在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性贷款、种子基地建设和科研项目上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在政策和项目上积极引导种业科研资源和人员向企业流动,为企业开展商业育种开辟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快速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三要着力加强市场监管,创 6 造公平竞争环境。目前,撬抢基地、套牌侵权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种业的健康发展,严重侵犯了守法企业的权益,阻碍了大企业特别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发展。对此,各主管部门尤其是各级要进一步加大种子执法力度,加强种子基地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种子行为,切实保护品种权人和守法企业的权益,为种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创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保证良种供应数量和质量安全是满足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具体体现,而目前我国种子综合生产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调控手段弱,难以保障供种安全,为此,急需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基地建设。我国地域辽阔、作物类型多、生态类型复杂,种子生产基地分散,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为加强种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对国家级制种基地和育种繁育体系建设作出了总体的规划布局。各地要根据《规划》要求和本地区生态条件,加快制订本辖区的种子生产优势区域的规划布局,要对优势种子生产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要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实施好西北、西南及海南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和种子加工项目的建设。在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和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建设新机制,项目实施要与种子企业建立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相结合,集中创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海南南繁制种基地的保护问题。海南是我国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南繁育种加代基地,近年来受旅游开发影响,已有1400多亩科研基地被侵占,约占南繁科研基地总面积的7.3%,同时租地价格以每年每亩100元的速度上涨,并呈逐年加剧趋势,已严重影响了南繁工作。海南省、农业部、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要加快制定海南南繁基地建设的规划,对南繁基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二是健全种子储备制度,增强市场调控能力。近年来,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影响,部分地区个别品种,特别是杂交稻种子供应偏紧,导致种子价格过快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建立健全种子储备制度是调控种子市场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家级已建立了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湖南、福建、四川和广东等省也相应建立了省级种子储备制度,但总体储备能力不足,不能同时满足救灾和备荒的需要。为确保种子储备任务的落实,各省(区、市)财政要建立种子储备专项资金,对承担种子储备任务的种子企业给予适应的补助。国家级储备要重点加强对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供应的调控能力,省级储备要重点加强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种子的调控能力。三是加强基地监管,强化风险管理。为降低市场和自然灾害给种子供应带来的风险,各级要进一步强化对种子生产基地和供种企业的监管,保证种子数量和质量安全,稳定种子市场价格。同时,相关部门和各地要组织保险机构在种子生产保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建立支持、种子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种子保险制度,降低种子生产的风险。

(四)大力加强种子管理,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要有政策扶持,更要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品种杂、企业多、基地散、市场乱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一状况如不扭转,将严重制约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正常的种子市场秩序关键在于加强种子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对此,各级和农业部门要强化四项工作: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针对目前种子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严格种子管理,规范品种试验、审定和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行为,严把种子市场准入关,对低水平重复的品种坚决不予审定,对不适宜种植的品种坚决予以退出,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准入,对不合格企业坚决进行清理。二是严格市场监管。针对撬抢基地、套牌侵权、烘抬种子价格、假劣种子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各级及农业部门要下狠心、动真格、出重拳,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基地监管,扩大企业监督抽查和市场检查的范围,做到上下协同、检打联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对于大案要案,各级要高度重视,各级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要联合行动,依法进行从严查处。在这方面,农业部已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种子执法年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种子市场监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种子执法工作要常抓不懈。三是完善法律法规。《种子法》及其配套规章已实施10多年,部分条款已不适应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需要,要加快修订完善。农业部要从促进品种规范管理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原则出发,抓紧修订《种子法》配套,完善品种审定办法,大幅度提高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从根本上解决品种杂、企业多的问题。同时,针对违法行为处罚标准低、种子经销户缺乏规范等问题,要配合全国人大做好修订《种子法》调研工作。四是强化体系建设。根据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的要求,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切实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经费没有保障,13%的机构为差额或自收自支单位,35%的机构管理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大部分县级种子管理机构不具备种子检验能力,多数种子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不明确,影响了种子执法工作效率和效力。对此,各级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并强化种子管理机构的职能,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地方要将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要通过项目投入,切实加强基层种子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面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

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多个环节,涉及农业、科技、发改、财政等多个部门,以科研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管理部门多个主体,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任务重、难度大。各地及有关部门,一定把思想和行政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以顾全大局的意识、攻坚克难的精神、坚定不移的决心,全力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为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到位,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强化政策落实。这次国务院对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也为今后争取更多的支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空间。对此,各有关部门要最大限度地细化、实化扶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地也要抓住机遇,抓紧制订本地区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深化研究,争取在更大空间上对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给予支持。对于已确定的政策措施要逐项逐条细化,明确工作进度要求,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协作配合。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涉及面广,层次繁多,既有种业科研分工合作问题,又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问题;既有加大投入问题,又有规范市场问题;既有做大做强民族种业问题,又有规范外资进入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多个部门、到多项政策,错综复杂、任务艰巨,需要各部门、各地协同配合,统筹规划,合力推进。为确保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按照国务院要求,农业部已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15个部委成立了“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协调组”,明确了分工责任。下一步,希望各部门、各地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主动入位、主动配合、主动尽责、主动落实,要多沟通、多协调,建立定期协商、紧密协作的长效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大事、难事。

(三)创新体制机制。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关键,是增强种业持久发展活力的重要保证。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种子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要在法律法规的完善、政策项目的调整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上下功夫,要从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上进行主动调节,要充分利用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机遇,最大限度调整目前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为推动种业科研体系的合理分工、为促进科研教学单位与种子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为推进“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的形成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快速发展。

(四)强化组织领导。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扶持并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体是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各地、各部门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各省(区、市)和各相关部门的分管同志要牵头负责,建立健全分工责任制,狠抓责任落实。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要常抓不懈。各省(区、市)和各有关部门的分管领导同志要定期听取种业发展情况汇报,对于在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握、研究并加以解决,对于涉及体制机制问题,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要把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加快推进种业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务必取得实效。

同志们,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紧密配合,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局面,为推进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良玉副总理讲话要点

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讲话要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8日下午在北京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作了总结讲话。回良玉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对开好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喜人形势,高度评价“三农”对全局工作的重大贡献,明确要求明年要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温家宝总理出席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回良玉指出,2011年我国农业农村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双迈上新台阶,水利建设和民生改善加快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营造了良好氛围、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良玉强调,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任务异常艰巨繁重。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会议确定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回良玉指出,中央指导明年农村工作的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个重要支撑,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明年突出抓农业科技,抓住了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必将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回良玉强调,2012年,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应,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

回良玉要求,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覆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牧区半牧区县(市旗)。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政策补贴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现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中央、省、市三级加快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回良玉强调,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务必集中力量、抓紧部署。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同时,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必须大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

回良玉指出,越是形势好,越要加强领导;越是政策好,越要强调落实。明年“三农”发展要实现稳中求进、好上加好,必须做到思想真重视、领导真加强、工作真落实。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重视“三农”体现在、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各部门各行业要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工作。

回良玉强调,当前,要抓紧抓好冬春农业生产,扎实开展农田基本建设,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安全,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倍关心农村困难群体,认真做好农村稳定工作。

黑龙江、安徽、湖北、内蒙古、湖南、甘肃等省区代表作大会发言。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主持闭幕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

下载回良玉讲话(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良玉讲话(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