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镇积极抓好农村党员创业帮扶 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我镇积极抓好农村党员创业帮扶
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今年以来,我镇继续围绕“探索新时期农村党员创业帮扶的发展方向”这一主题,认真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际,深入调研,克服困难,创新方法,大力推进实施书记创新工程,全镇农村党员创业工作成效明显。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作为农业大镇的实际,成立了帮扶农村党员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引导帮扶各村开展农村党员创业帮扶工作;要求各村党组织要结合实际,抓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积极为党员创业提供帮扶。我镇组织镇党员领导干部与村级党组织、村党员干部与党员创业项目进行结对,定期进行指导交流,切实做到“发展在哪里,组织就到哪里”、“困难在哪里,领导干部就在哪里”。全镇23个村级党组织、30多个党员创业项目都进行了结对,累计解决遇到的困难20多项。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41元。
(二)转变党员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每年中央第一号文件出台后,我镇都及时邀请有关专家或领导授课讲解,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了解把握新政
2作,共同发展,不断增强党员创业发展的综合实力。通过打造平台,我镇树立出了党员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并以创业平台为培训基地,组织其他党员开展创业培训,转变发展思维,提升他们创业致富技能。目前,全镇农业现代化发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农业产业经营结构不断优化。全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注册成立家庭农场77家,种植大户49户,大米深加工厂6家,年加工优质大米4万吨,规模养殖场32家,年出栏生猪5.6万头,家禽42万羽,特色水产养殖面积1995亩,年产值10080万元,带动群众大力发展肉牛、黄沙鳖等特色养殖业,为群众增收夯实了基础。2014年,我镇计划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各10家,新增加规模养殖场5家,引进市级农业产业龙头加工企业1家。二是土地流转加快。全镇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面积3000多亩,使沙糖桔、无公害优质谷、大肉芥菜、生态油茶、黄帝柑等特色种植业面积10余万亩;年内流转耕地面积将达8200亩,使我镇现代农业产业呈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三是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以延塘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育秧厂为龙头,成立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全镇先进农机拥有量达5000台(套),初步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投入逐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农村面积广大,底子薄、基础差,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路、沟、渠、田、井、电、林等设施配套还需加快步伐,还有许多先进农业机械得不到推广,规模化经营难。
(二)农业生产规模不大,无特色,缺品牌,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规模小、土地难以向种田能手集中,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同时,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乱、杂,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涉农企业的加工需求和市场需求。
(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大多是非正式的、临时的,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四)群众对土地流转信心不足。部分群众担心土地流转后会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担心租金难兑现和土地现状难以恢复,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难解足等,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阶段,我们将认真克服困难,继续加大对农村党员创业的帮扶力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一)继续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帮扶。我镇将认真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以“一事一议”和农田综合整治为抓手,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村党员创业的积极性。
(二)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我镇将继续以夏里村土地“以小并大”、土地流转和石卓育秧工厂为切入点,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党员开展规模化种植,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
第二篇: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决策,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加大引导力度,科学发展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在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显现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加大的新态势。
一、推进有力 成效明显——看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正进人总量增多、结构优化、规模扩大、后劲增强的新时期。具体表现如下: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现有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50万亩无公害水产板块基地、4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30万亩油菜基地、10个花卉苗木基地和6个畜禽小区养殖基地。
2、加工企业种类齐全。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形成了粮食、蔬菜、水产品、中药材、肉类加工等11大系列130个品种。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92家,比上年增加14个,从业人员13100人。
3、龙头企业异军突起。规模不断壮大,布局进一步优化,共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2家,其中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共有33家,过五千万元的11家,过亿元的6家。
4、优质品牌层出不穷。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已注册的商标有武昌鱼牌、嘉禾牌、洋澜牌、枫树牌、神凤凰牌、梁湖牌等农产品商标200多个。其中有6个系列农产品建立了质量标准体系,有8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地、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的达29个。
5.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市已建立了136家农民股份有限公司、37家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另外还有300多个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常年从事农产品经销业务的个体商贩近万人。
二、进展明显 发展滞后——探存在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先进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全市42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产值最高的也不足2亿元,省级龙头企业只有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尚属空白。水产、畜牧、蔬菜是我市具有优势的产业领域,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的龙头企业。
二是企业自身实力不强,素质不高。一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深度加工不够、技术管理人才缺乏,大量农产品以鲜销和初级加工为主。
三是企业品牌杂牌多,精品少。全市现有农产品商标达200多个,由于没有组织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战略,农产品品牌普遍存在“多、乱、杂”现象,缺乏真正叫得响、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
四是政策扶持门槛较高,资金短缺。龙头企业普遍存在“大型企业贷不足,中型企业贷款难,小企业贷不到”的问题,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五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研发滞后。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高、品
质好,近几年虽兴建了一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但与我市农产品加工现状需求还很不适应,特别是在农产品项目的研发、包装和论证的力度上还需下大力气,还需重点整理储备一批大项目,加大招商力度。现在外地对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行的做法是:零地租,提供配套资金,实行“交钥匙工程”。而我市还没有类似的政策,影响了外地龙头企业的引进。
三、发展企业 做强龙头——议实现途径与建议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更是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赶超式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强引导,注重服务,不断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我市而言,应从“五化”着手:
强化基地建设,完善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基地及农户的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双赢局面。把生产基地建设作为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切入点,一方面引导企业推广订单农业,以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另一方面可通过补贴、补助等形式,鼓励企业对基地进行投入,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基地生产条件,推进结构调整,加强对基地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监管。
强化政策引导,扶持龙头企业。落实国家、省市对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财税优惠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各类扶持性项目要适当降低立项申报门槛,多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一些发展前景较好、能带动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加工和流通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建议我市在水产、畜禽、粮食、林果等行业重点扶持1至2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行统一政策扶持、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策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强化品牌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加快主要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订,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充分利
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和社会影响,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目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洋澜”牌大米、“华苑”牌大米、“嘉禾”牌色拉油、“神凤凰”牌粉丝、“武昌鱼”牌鱼制品、“枫树”牌棉线、“紫燕”牌红菜苔、“沼山”牌胡柚等名优农产品要借着我市“武昌鱼原产地”认证的契机,加盟“鄂州武昌鱼”、“鄂州梁子湖”两大品牌系列,使品牌优势成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推介农业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每年可根据企业规模、发展潜力等指标及早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龙头企业,重点培植扶持、确定筛选一批企业作为市级重点管理的龙头企业,并积极向省推荐。鼓励有实力的本地老板就地或跨区域投资农业项目,帮助一批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要大力组织并积极参与省内、国内及国际上举办的各类大型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力争使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鄂州,并投资兴建有强大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符合要求的重点龙头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规范公司运作,早日申请股票上市。
优化发展环境,多措齐抓共举。妥善解决龙头企业建设用地问题,落实税收优惠,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鲜活农品绿色通道。重点扶持企业扩大养殖规模、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市场风险、打造鄂州品牌,确保产品安全。制定农业龙头企业考核奖励办法,重点考核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带动能力、品牌创建等工作,使龙头企业的评定和管理有章可循。定时组织银行与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增加信贷资金投放。鼓励各种社会资本直接参股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三篇:抓好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
搞好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
——横泾镇土地流转工作的调查
搞好土地流转是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的方针,近期,我们深入到横泾镇土地流转工作较好的镇北村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横泾镇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横泾镇地处高邮市东北隅,与兴化市接壤,镇政府位于全市“七纵八横”骨干道路网马横线与甘临线交汇处,现辖10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2.41万人,耕地面积2.85万亩,鱼池水面2万亩。2008年,全镇经济总量16亿元,财政总收入5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06元,该镇土地流转工作见事早、规模大,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早在2006年就已开始筹划土地流转工作,2007年初,通过招商引资,将高邮三湖蛋品公司的老板引进横泾良种场,流转土地1388亩,创建了扬州大江鸭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镇党委、政府又以三湖蛋品公司兴办的大江鸭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在镇北村流转土-1-
地1560亩,兴办了“高邮市三庄蔬菜专业合作社”和有机稻米生产基地。目前,横泾镇集鱼鸭混养、有机蔬菜种植、有机稻米生产的3000亩高效规模循环有机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他们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是:
1、党委政府重视。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首先,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农保、农技、财政、国土、司法、民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并有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具体负责土地流转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工作。与此同时,有规模土地流转工作任务的村也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形成上下互动领导网络。其次,镇党委政府还专门建立了土地流转的工作班子,抽调镇中层干部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土地流转工作组,工作组成员与村组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党的土地流转政策,过细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村组干部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2、强化宣传引导。一方面,镇党委、政府分期分批地组织镇村干部,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大户到山东寿光、苏北沛县、邳州等地考察学习,同时还组织村组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到江都的武坚、吴桥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学习经验。另一方面,镇党委、政府还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利用标语、公告等宣传载体,广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大力营造全镇搞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高效农业的浓热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签订流转协议。横泾镇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是出租。为切实保护广大土地流转农户的合法权益,镇党委政府还采取了层层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书的办法,确保土地流转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首先,由村民委员会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书,在村民自愿地基础上,由村民委员会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书,协议书从农户土地流转面积、流转期限、流转费及其流转费兑现时间和方式进行协商确定。其次,由村民委员会与农业开发商签订土地租赁合同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农户与村民委员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书的基础上,再由村民委员会与农业开发商签订土地租赁合同书。
二、横泾镇土地流转的初步成效
一是推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大面积的土地流转,有力地推进了横泾镇高效规模循环有机农业园区的建设。2007年4月,三湖蛋品公司在该镇镇北村投资兴建的占地1388亩大江鸭业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鸭年饲养量已达35万只。2008年9月份该公司又在镇北村投资兴建了“高邮市三庄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建成有机蔬菜基地880亩,并新建钢架大棚120座。同时,该镇还借助于历史上有机稻米生产的基础资质平台和技术优势,采用稻鸭共作的模式,又于2008年4月份兴建有机稻米转换机地680亩。
二是促进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迅猛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要求还不相适应,田间沟渠年久失修,农田道路、桥涵、闸站建设不配套,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下田操作不便,自高效规模循环有机农业园区落户镇北村以后,除了农业开发商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外,镇政府也配套投入了300多万元来推进园区道路、桥涵、闸站建设,实现了农田方整化,园区公园化。
三是解决了农民就近打工问题,由于高效规模循环有机农业园区在镇北村落户,目前该村的村民再也不需要象以前那样外出打工了,现在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每人每月单打工收入就在1000元以上。
四是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园区有机蔬菜、葡萄等项目规模
种植、有机稻米生产,在全镇起到了试点示范作用,通过园区的引领示范,必将带动镇北村乃至全镇各村村民的试种和学种,再加上三庄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产品代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必将进一步带动镇北村及全镇农民一起发家致富。
三、关于对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思考
土地流转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要进一步做好大规模土地流转工作,根据调研,我们认为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坚持自愿原则。发展规模高效农业必须要大面积的流转土地,而大面积的土地流转涉及千家万户,做几个人的工作容易,做千家万户的工作非常困难。因此,要大规模、大面积地流转土地,必须建立在绝大多数农户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否则,要实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要合理确定租期。土地流转的租期要因项目而定。我们认为,用于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租期一般以三至五年为宜;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如蔬菜大棚)一般为五至十年;用于开发性农业(如经济果林等)和建设项目的,一般以十至十五年为好。如果租期过长,不但会影响农户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而且对维护双方的权益都会带有遗留问题。
第三,要合理确定租金。土地流转的租金,应当根据当地农户种粮的年纯收入而定。确定租金一般应不低于或略高于农民种粮的纯收入。同时还要根据国家不断出台的粮食收购指导价格及时对流转土地租金作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双方的权益。
第四,要加强组织领导。首先,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机构。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提供规范的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租金、租期和双方权益等问题。其次,要坚持国家土地流转政策。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抓好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横泾镇扶贫开发协会 唐向阳供稿)
第四篇:创新理念,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创新理念,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2007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农牧部门是担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头单位,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大胆开拓进取,才能全面推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一、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现代农业,简而言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增长方寸,促进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过程,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市场化。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是从初级农产品原料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产,产快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的进行了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的分制,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 1
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责权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的区域布局,产品国内外流通。
具体到一点就是有无市场的问题,农副产品如何变为农副商品的问题。
二、客观地分析我县农业发展形势
我县农业时至今日,与相邻地区比,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水平,尤其是在抓住时间和空间上做文章,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已取得很大成效。全县已基本形成河谷地区4万多亩早市蔬菜产业带,中山地区5万多亩的特色水果产业带,中高山地区4万亩的烤烟产业带,同时,培育和扶持了华森、绿生、平大、春绿等1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了28家农业专合组织,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专合组织的服务,更进一步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目前,特色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0%来源于特色农业的收入。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不够,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现代经营理念差。虽培育和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但规模小,带动
力不强,产业链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村专业协会虽成立20多家,但不规范,服务功能差。三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调查力度不大。表现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空间潜力挖掘不够。四是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不高,观点不新。主要表现在发展传统农业的思想重,知识更新差,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刻内涵理解把握不够,对前沿知识和信息掌握不及时。五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虽有想增收、盼技术、望科学的心切,但由于素质不高,新的科技推广难,尤其是在山区、民区。
三、开拓创新,加快发展
今后将坚持走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用品牌增强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思路。一是创新机制,关键是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要认真总结推广我县现有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符合农民意愿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和专合组织模式。对现有产业化企业要进一步培育和扶持,使其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带动能力;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创新品牌。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对农业品牌要做好维护和发展,所谓维护就是对我县现有注册品牌实行保护,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销费者第一;所谓发展就是推出新的品牌,在品牌的数量上要增加。三是创新技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
专业人员素质,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就是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认真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支柱产业发展,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村青年农民开展示范性培训,提高务农技能,促进科技种田。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结合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依托农业广播学校和一些职业技能学校,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农民工的转移就业的技能。
第五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欧阳书文 尹 亮
2006年第10期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农村工作中一项带方向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我省从1997年开始,有组织地引导和推动此项工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我省自身条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呈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一
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龙头实力不强。2005年我省2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80多亿元,而河南双汇一家企业销售收入就达200亿元,武汉、仙桃、宜昌等3市市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总和也不及双汇一家企业的收入水平。全国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近10亿元,湖北2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只有3.6亿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2、产品品牌不响。我省有特色的农产品很多,但真正叫得响、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多。内蒙古的农产品有13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河南有19个是农业品牌,我省只有一个农业类中国名牌。在“2006年中国品牌500强”中,全国有24个食品品牌入选,其中河南有4家,内蒙古有3家,我省一家没有。
3、产业链条不长。我省进入到终端市场的农产品大多为粗(初级)加工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太小,与农业的规模不相称。2004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75∶ 1,全国平均水平为1∶ 1,沿海地区达到2∶ 1。
4、利益连接不紧。目前我省相当部分龙头企业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缺乏稳定专用的原料供给,而农户则缺乏强有力的龙头带动。
5、发展速度不快。蒙牛集团6年前销售收入只有0.37亿元,2005年达到108亿元,6年年均增速达157%。河南思念公司成立于1997年,每年以135%的增长率飞速发展,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出口1000万美元。我省和他们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一些企业,目前有的在缓慢发展,有的仍然在原地打转,有的已经消失了。2005年我省周边六省,个个都有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我省没有一家过10亿元的。“十五”期间我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5%,全国年均增长14%,吉林、河南等省达到20%左右,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各省的支柱产业。
二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并不晚,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解放不够的观念制约。一是认识上有偏差。有的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政府扶持农业是应该的,但不能扶持企业,尤其不应该扶持民营企业。有的认为农业龙头企业税收不多,不屑于扶持。这两种认识,导致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虚的多,实的少。二是官本位意识浓厚,服务意识弱,龙头企业没有真正获得市场主体地位。对企业“管、卡、拿”的多,真心服务少。三是部门利益至上,导致政策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有的部门假产业化之名,谋部门利益之实。四是对龙头企业保护意识不强,一旦企业出了问题,则墙倒众人推。我省也有过大的龙头企业,但只是昙花一现,似乎陷入了“小的做不大,大的做不长”的怪圈。
——调整起步晚的结构制约。在全国范围内,目前销售收入过100亿的大型龙头企业,如双汇、蒙牛、伊利等都是畜产品加工企业。全国排在前十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6家从事畜产品加工。我省农业过去是“粮棉油”一统天下,现在仍然是以粮棉油为主导产品。粮油加工增值潜力不如畜产品大,且粮食和棉花是国家长期实行垄断专营、相对开放最晚的产品,我省真正放开经营今年才是第四年,一批民营粮棉油加工企业由于政策变化,至今仍没有享受到和国有企业(改制后)一样的待遇。近些年我省在粮食流通上占压了太多的财政、信贷资金和相关生产要素,其他产业和整个农产品加工业长期处于次要的位置,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获得支持相对较少。
——体制转换慢的阵痛制约。我省的农产品加工业曾经有辉煌的历史,但在体制转轨中落后了。比如武汉肉联厂曾是“亚洲之最”,那时双汇名不见经传,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通过转轨改制,双汇成为全国之最。湖南的金健米业,是由收贮企业与加工企业先分离再以股份的形式合作发展起来的。我省粮食行业先是统得过死,后来又分得太彻底,有资金(银行贷款)能收购的不搞加工,搞加工的没有资金去收购粮食,所以没有一家粮食加工企业能够做大。
——资金欠缺的瓶颈制约。龙头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流动资金。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普遍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据调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只能获得所需资金的一半。以上这些问题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些已经得到缓解,有些则还需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三
近年来,省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力度加大,措施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今年预计,全省有5家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可以跨过10亿元的门槛。为了保持和发展这个良好态势,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十一五”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规划,着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一些大的行业、大的龙头正在积极谋划重组,这个好的势头要加强引导,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在具体的工作措施上务求“三戒”:一戒急。企业的发展有着自身规律,必然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我省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在有些地方为尽快壮大龙头,急功近利,搞“拉郎配”,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值得警惕。我们要超常规的推进,但不能不顾一切冒进,当前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稳定发展与开拓创新、扶大与壮小、竞争与扶持的关系,保持企业发展的持续稳定。二戒空。推进农业产业化靠空喊口号不行,要靠实实在在的投入来推动,中央连续几年在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中就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环节、形式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我省只有武汉、襄樊、黄石、鄂州、天门等市在财政预算中专项列支农业产业化专项,省、市各级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机制亟待完善。三戒假。现在我省抓农业产业化总体氛围不错,但也存在“假产业化之名谋部门利益之实”的现象,一些部门最关心的是部门这一条线如何多一点“工作”手段和实惠,不能对重点龙头实现资源整合,集中支持。
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服务方式。要把龙头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和服务对象。没有大龙头的带动,农业没有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服务范围要拓宽,对象要调整,要真正把龙头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目前产业化在有些地方仍然只在口头上重视。转变职能和方式,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要加强宏观引导与调控,解决好“管理不力”的问题。要努力在宏观层次上构建“农工商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管理和调控机制,切实解决分工过细、资源过于分散、都管都不管的状况,加强部门协作,搞好统筹协调,力戒各自为政,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好“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我省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签署了300亿元的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组建了担保平台,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把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担保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扶持一批大龙头。三是帮助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农业既面临着市场风险,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包括各种流行性疫病的风险,而龙头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很多企业本来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一场疫情就前功尽弃。这个问题单纯靠企业自身是很难解决的。四是帮助和支持企业建立原料基地。龙头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原料的专用性要求不是很高,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要创建品牌,没有相对稳定的原料基地,是很难创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的。而原料基地的建设,也是单纯靠企业自身解决不了的。五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3、重点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要突出五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抓重点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优势资源与产业相融互动,培育特色产业支柱。从全省的情况来看,粮食、棉花、油料、畜禽、水产、蔬菜、烟草、林果茶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应该作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要通过板块项目,逐项推进,分步实施。各地要根据市场、地域、资源、气候等条件,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一个重点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二是抓重点项目,实施大项目拉动战略。我们要借鉴外省经验,采取超常规措施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支持重大项目的实施。要完善农业产业化项目库建设,抓紧建成投产一批、准备开工一批、规划贮备一批,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三是抓重点企业,推进产业整合。要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必须做大做强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对在我省各优势产业领域中规模、效益、产品市场占有率、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前列的企业,要进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当前重点跟踪扶持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省里建立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对大龙头的发展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同时要引导重点产业合理布局,要针对部分行业加工能力过剩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控手段,把规模经营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以资本为纽带,整合上下游企业、整合产学研力量、整合行业优势,打造“联合舰队”、“行业航母”,形成企业群体,提高产品知名度。四是抓重点园区。龙头企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已经由散兵游勇向集群式发展,要及时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全省要抓一批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园区。五是抓重点县市。对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过50亿元的县市,要给予重点支持。
4、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引导龙头企业带农户,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完善“订单农业”,推进产销联合,规范产销合同,提高信用度和履约率。三是要鼓励、提倡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多种服务,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五是要积极探索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完善落实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健全“市场主导、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社会服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各级政府要敢于决断,督促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防止政策部门化。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细化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实施办法,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定期检查政策落实情况。二是要改革并完善扶持资金的使用办法。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凡属政府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补助、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由省级龙头企业直接向省申报,经审查批准后直接拨付到项目,不搞层层划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企业成本。加大财政参与式经营的力度,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大企业尽快成长。三是要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作为工作重点,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拿办法。需要省级审批的有关事项,企业可直接送省有关部门审批。四是要把招商引进外地企业和培植本土企业放在同等位置,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和关心企业家及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在政治上给予他们地位和荣誉、经济上给予他们实惠和待遇、感情上给予他们自豪和情意、事业上给予他们平台和信誉,稳定人心、留住人才、壮大队伍,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