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文化建设交流材料:注重人文关怀,建设幸福家园
银行文化建设交流材料:注重人文关怀,建设幸福家园 文化雨露,润物无声。##市银行在建行以来,践行总行核心文化理念,落实自治区分行工作要求,以文化指引前行方向,以文化凝聚发展力量,注重人文关怀,建设幸福家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成就人,增强了员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事业健康发展和实现员工价值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到2011年,全行现辖4个支行、132名员工,贷款、存款、利润分别达到60亿元、17亿元、1.6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4.9%、19.9%和27%。各项经营指标位列全区系统三甲,管理职能考核连续二年全区系统第一,综合考核连续二年全区系统第一,保持“六无”历史记录,精神文明建设连年丰收,全行呈现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良好局面。
一、凝炼先进理念,以精神激励员工心气
(一)用目标激励心气,让员工阳光自信
##市地处##呼包鄂“金三角”核心位置,是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历史渊源,##市积淀了草原文化、移民文化、工业文化水乳交融的文化底蕴。##市银行成立以来,受这种浓厚地域文化氛围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强、和谐、超越”的文化特质,秉承优秀地域文化,挖掘自身文化特质,顺应员工共同心愿,##市分行确立了建设一流团队、一流银行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优秀团队、和谐银行、幸福家园”的企业愿景,就是要打造“高凝聚力、高忠诚度、高执行力、高自律性”的一流员工队伍;把
##市银行建设成全系统“文明礼仪的窗口行、经营管理的标兵行、安全和谐的先进行、改革创新的先锋行”,成为员工“学习学校、成长阶梯、人生舞台、健康中心、快乐港湾”。企业愿景的提出,极大了激发了员工的向往、热情和斗志,统一了员工和企业的目标方向,员工为有幸能够成为##市银行的一员而自豪和骄傲,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银行而自觉发奋努力。
(二)用精神激励心气,让员工满怀激情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景,全行员工团结和谐,发奋努力,无怨无悔,形成了人人居安思危、处处变中求强、个个创优争先的氛围,一件件感人事迹,一个个先进模范,用实际行动凝炼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并将其诠释为:知难而进、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奋发图强;以人为本、关爱互助的团结精神,和谐共处;恪尽职守、尽职履责的敬业精神,责任至上;乐于奉献、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爱行如家;勤勉敬业、勤思笃行的好学精神,永不自满;超前创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居安思危。一个有精神支柱的企业注定会充满活力,活力源自员工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用关爱激励心气,让员工快乐幸福
我们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幸福的生活。建设精神家园,就是让员工从心底里感受幸福。“享受进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在##市分行已经成为一个信念,一种状态,一种追求。
凝炼文化理念,建设精神家园。我们不断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全行经管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引领稳步前行的灵魂
和航标;我们努力使这些文化元素在员工中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让全员共享精神“盛宴”。
二、打造优良环境,以氛围塑造员工心灵
建设优美的工作环境。办公和营业环境宽敞明亮,整洁美观,规范有序,一尘不染,文雅健康,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内心感到自豪、欣慰、轻松、快乐。
建设优秀的舆论环境。制作荣誉、历史、党建、支农、廉政和文化展示墙,悬挂行为规范、励志格言,制作电子文化园地、视频宣传片、文化理念屏保,开办内部网站,文化理念进办公楼、办公室,进活动室、食堂。进入##市银行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强烈的、清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仅愉悦员工的心情,调节员工的情绪,提高员工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是向员工灌输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廉洁从业的思想品德、积极进取的传统美德,用文化熏陶、感染员工,凝聚力量。
建设优良的人际环境。把客人当家人,视同事为亲人,通过多年的建设,在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起一种与人为善,豁达包容,以诚相待,以心换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关系,营造了一个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良好氛围。##市银行就是一个富有亲情,充满温馨和快乐的幸福家园,员工开心、和谐地在一起工作,享受着银行“大家庭”的幸福。
建设优质的生活环境。建立职工食堂、午休室,员工不仅可以吃
到放心、可口的饭菜,而且午休可以不用回家;建立活动室、休闲室,员工工间可以健身活动,也可以去喝茶、听音乐、看电影;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员工可以工间读书看报,也可以借阅图书。优越的生活、学习、活动环境,健康了员工身心,提升了员工品味,增强了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设优越的文化环境。贴近员工,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将文化活动制度化、人本化、经常化,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读书活动、学习交流、心得评比,开展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礼仪比赛,举办书法笔会、摄影展、茶艺讲座,成立舞蹈队、举办文艺汇演,提升员工素养,陶冶员工情操,丰富员工生活,激励员工昂扬向上,奋发努力。
三、实施素质工程,以学习开启员工心智
(一)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员工享受成长
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制定素质提升计划和实施方案,帮助指导员工设计个人素质提升目标,实现素质提升制度化、目标化、责任化,加大表彰、宣传先进典型的力度,在全行营造为了员工、关爱员工、成就员工的良好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快乐学习、终生学习的浓厚氛围。
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建立教育培训、岗位锻炼、网络学习、进修深造、结对传带、内外交流、团队训练、参观考察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员工培养机制,每年培训课时在400小时、300人次以上,每年派员工参加上级行的调查、审查、检查学习锻炼人员在30
人次以上,充分挖掘员工资质潜能,提升员工思想境界,提高员工工作能力,激发员工团队精神,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努力将员工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员工在学习中收获了乐趣,在进步中找到了自信。
(二)提供展示舞台,让员工享受成才
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不断加强对青年员工的培养和锻炼。组织员工去农村、下车间、进社区、到军队,体验生活,锤炼意志,陶冶品德;安排员工学习考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对青年人才定向进行岗位轮换,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合理安排工作,让员工因工作而充实,因付出而快乐,因收获而欣慰。到去年末,全行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取得银行业从业资格、取得中级职称的员工占比分别达到78%、44%和42%。近三年来,全行先后有17名青年人才得到了提拔重用,在改革发展的的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三)建立激励机制,让员工享受成就
有效配置人力资源,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去做合适的工作,用人之长,人尽其能。在工作中,员工体现自身价值,做出应有的贡献,得到肯定和尊重,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平衡,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和人生意义。
评选先进典型,在晋级晋升、绩效倾斜的同时,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2010年和2011年,我行连续两年获得自治区分行经营管理考核第一名,共获得20个专项奖励,在全系统的视频会议上,我行一次又一次地上台领奖,员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建立制度,评选“五好员工”、学习型员工标兵、岗位能手标兵、金融服务标兵、道德模范标兵等先进典型,加大奖励力度,2011年我行共奖励员工59人次,奖励金额达23.6万元,以物质和精神鼓励,激发员工学知识、练技能、当能手、做贡献的积极性,在全行形成人人工作上争当先锋、发展上争做标杆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合规建设,以制度指引员工心路
规范言行,树立员工形象。没有规不成方圆。关爱员工就要对员工负责。从原则着眼,从细节入手,严格管理、严肃纪律、严格要求,让员工平心静气,身正影直,健康成长,幸福长久。
一是引导员工自爱,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制定、落实《金融服务规范指引》,熟记、严守员工行为规范,开展文明礼仪培训,组织礼仪比赛,加强突击检查,及时处罚通报,从言谈举止到仪容仪表,一点一滴,坚持不懈,矫正规范,习惯固化,树立银行员工文明儒雅形象,让员工在心中坚守,在行中努力。
二是引导员工自强,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认真执行自治区分行“立足早、突出好、力求快”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我行“从严、从细、从实”的工作原则,按照标准、执行、监督、奖罚“四位一体”基础管理制度体系的要求,新建、修订80余项内部管理制度,基本达到“所有工作都要在制度控制之下,工作规则覆盖所有岗位”的要求,落实责任制,提高执行力,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在实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员工的工作行为得到规范,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认可,员工的受尊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更加切身感受到“严”才是真爱。
培养良习,增强员工内功。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心路的修筑靠自觉,更靠约束。首先是加强教育,典型示范,转变员工的传统观念,让员工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增强学习意识、合规意识、廉洁意识、安全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奠定思想基础,让员工更自觉、更主动。
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实现监督检查制度化、经常化,及时发现和纠正员工工作和行为存在的偏差,增强员工的执行能力和自律能力;加大惩戒,强化警示,2011年共处罚116人次,罚款 6万多元。引导员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促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工作行为和生活行为,提高内在修养。
崇尚道义,培养员工爱心。将服务制度化、公益责任化,以热情周到、专业高效的服务,赢得客户的尊重和信任;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全行累计捐款达10.5万元,树立了银行员工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注重人文关怀,以情感滋润员工心田
管理员工健康。建立《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和《员工健身管理制度》,将员工健康上升到组织管理高度,对员工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目标、要求和途径进行规定。组织观看心理健康讲座,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辅导,工间听音乐、喝茶,释放压力,调节心理,疏导情绪,解除障碍,放松心情,让员工心理健康;坚持做工前操、工间操,乒
乓球队、羽毛球队常年活动,定期户外远足、拓展训练,每年进行体检,强健员工体魄,健康员工身心。
满足员工需求。重要决策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收集和采纳员工合理化意见建议,满足员工的诉求意愿,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感受到应有的尊重,更加自觉地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意愿和选择,在创造条件帮助员工成长、成才的同时,努力满足员工的工作需求,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让人得其所、人尽其才、人享其乐,不断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近三年,我行先后为51名员工调整了工作岗位,为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和快速成长创造了条件。
坚持民主集中制、职代会制度,坚持行务公开、财务公开、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制度,让员工参与管理,监督管理,满足员工民主管理意愿,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
调节员工心态。完善制度规定,保护员工合法权益;定期开展思想调查,开通网上论坛、开展谈心谈话,鼓励员工畅所欲言;定期组织员工交流、设立行长信箱和行长接待日,鼓励员工敞开心扉;征集合理化建议、召开女工座谈会、老干部座谈会和青年员工座谈会,精心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倾听员工心声、了解员工意愿,沟通思想,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稳定心态,调节情绪,让员工敞开心扉,从容淡定,包容和善。
丰富员工生活。全员参与,共建共享,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和放心、舒心的物质生活,让员工在##银行这个集体中感
受到如家般的温暖、快乐和幸福。
增进员工感情。生日必贺、喜事必庆、住院必看、困难必帮、遇事必谈,为员工排忧解难,送温暖慰问员工,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员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市分行的文化建设赢得了广大员工的认同,得到了上级行的肯定,先后被总行及全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被总行授予“学习型银行标兵单位”、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建行以来共获得100余项集体荣誉、80余项个人荣誉。荣誉的取得是对工作的肯定,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我行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们深知与上级行的要求相比,与先进行的经验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我们将按照总行的要求,再接再厉,加倍努力,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篇:注重人文关怀,打造幸福学校
注重人文关怀,打造幸福学校
摘要: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的幸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作为老师的保护伞,应该注重人文关怀,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营造宽松工作氛围,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关心教师健康,丰富精神生活,以实际行动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打造幸福学校。
关键词:幸福、人文关怀、需要、和谐、健康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师是一种知识转化与智慧增值的事业,是一种心灵浸润与人性化教育的职业。”①只有幸福指数高的人,才能更加投入地工作。幸福的教师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一个不幸福的教师只能逼迫学生,无法让学生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没有幸福的教师,幸福的教育将永远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幸福是教育幸福的前提,教师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学校的需要,更是教育的需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呢?
一、注重人文关怀,满足教师合理需要
满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政治需要。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关注学校的发展,是教师的民主权利,也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而且注重强化人本的管理。”②教师的任务并不只是教书,自主参与学校管理也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学校通过校务开放、教代会、教工大会等途径,把学校的成就、发展前景和重要决策告诉教师。把学校的改革方案、考核方案、奖惩制度、重大活动方案等向教师公布,让教师了解学校管理工作的情况,让教师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畅通民意渠道,倾听教工呼声,不但可以增强教师的群体意识,还能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提高领导的决策水平,让学校的工作决策符合师生意愿,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才可能建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可能被激发出来,教师参与是学校成功发展的关键。③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④ 一个教不好书的老师在学校里无论如何是不会幸福的,只有幸福的老师才有可能获得
人们的信任和专业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为教师的学习与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管理。学校要甘做云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与空间,尊重人的发展,贴近人的需要,努力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铺路搭桥,努力创造条件和采取各项措施,真心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让教师迅速超越自己,快速发展。
如,我们华罗庚中学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说学校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说课比赛、解题大赛、论坛比赛等,给教师创设了互相学习、和谐融洽、敢于交换意见的合作交流平台。学校通过各种比赛活动来关心、培养、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工作,充分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让我们教师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使广大教师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乐趣,在幸福和适当的压力中提高自身的素养。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学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有序、公正的竞争环境,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营造了一个幸福的教育场!
二、营造宽松工作氛围,建设和谐人际关系
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形成团结、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对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是促进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正如胡锦涛同志说:“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培育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保持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学校要“软硬兼施”,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让老师舒心地工作,幸福地教书。首先,学校要在硬件上下功夫,改善教师办公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办公室是教师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创设文明、温馨、舒适的办公室,不仅能为教师营造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愉快工作,而且也为广大学生作出榜样。如我们华中一直努力改善教师办公环境,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积极开展星级办公室评比活动提升我校办学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其次,学校要着力于软件建设。古人云:“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学校要大力倡导和谐相处、诚信宽容、沟通理解、互谅互让的人际关系。同时,学
校要加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引导公平竞争是搞好人际关系的核心。”⑤有了良好的竞争氛围,人际关系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最后,学校必须从抓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发,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团结的人际关系和温暖愉快的心理氛围,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如我们华中大力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省市及学校各项荣誉、评优奖励向一线教师倾斜,校领导、中层行政主动让给教师,让教师在学校有家的氛围,有家的温暖。
三、关心教师健康,丰富精神生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健康人的必备条件,也是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幸福感,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关注教师身心健康 优化学校育人氛围”。⑥
首先学校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管理,真正把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应多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 ,关心教师心理健康。”⑦教师的健康不仅是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心身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定期组织保健讲座、心理健康讲座。学校要定期进行体检,防病治病,了解教师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学校要提供锻炼身体的设备与时间,办好“教工之家”,定期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促进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氛围。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教职工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文明健康的各类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氛围,能使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到调息,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提高我校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水平。
当然,除了人文关怀,教师还需要物质待遇的提高。学校要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提供与教师付出的努力相适应的福利待遇,只有精神和物质双管齐下,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学校不能从工作上完全减轻教师的压力,但是可以对教师家属给予人文关怀,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在小孩读书、医疗、配偶工作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这也是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明智之举。这样,全体教师及其家属心暖、心齐、劲足,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教育不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幸福的事业;教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艺术的创造;教育不是无私的奉献,而是自我的实现!学校是我们老师的保护伞,应该给予我们人文关怀,为我们营造宽松工作氛围,促进我们专业的发展,关心我们教师的健康,丰富我们教师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学校的魅力,才能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幸福学校”的幸福!
注释:
①《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肖川,新华出版社,2008年8月
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赵志荣、温金河,教学与管理,2012年15期 ③教师参与:学校成功发展的关键,宋明钧; 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④ 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高婧,南方论刊,2008年03期
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校园和谐氛围,段新满、张文涛,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9月第5期
⑥关注教师身心健康 优化学校育人氛围,马先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05
⑦教师心理健康浅论,李海宏,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S1期
第三篇: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注重人文关怀 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在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到底哪种方式更好?其实,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人文管理都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制度管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制定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则来完成对管理对象的管理;人文管理是一种关注被管理对象中的人本性管理,属于软面性层面。我认为学校管理既要制度管理,更要人文关怀,在二者有机融合的基础上,更应该侧重人文关怀。也就是说在制度保障下的“心灵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才是更高层次的管理。
一、在制度保障下满足老师的特殊需要,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学校是个群体,每个成员都有被接纳、理解、尊重、信任和沟通的共同需要,也都有各自的特殊需要。如果只强调制度的严肃性,而忽视它的灵活性,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教师就会觉得管理是种约束,对管理缺乏认同感,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出工不出力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根据教师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在处理问题时,体现制度保障下的严而有度,使管理具有一定的弹性,让教师们能体会到我们的一份情意和关怀。每个学校都会遇到诸如老教师、大病初愈的教师、正在带小孩的教师、怀孕临产的教师不能坚持正常坐班等情况,这对学校管理来说不是大事,但对当事者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困难。我们就相应地给予“优惠政策”,体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安、急有所救。这一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感化了每一位教师。老师们工作都非常自觉,从没有迟到早退或无故旷工的现象,工作也非常积极主动。我校有位老教师,身体有病,家中负担很重,学校取消了他的坐班。但是他工作非常
1卖力,遇到忙时,他一连几夜加班加点,毫无怨言。还有一位借调到我们学校的女教师,因为身体不好,学校对她没有坐班要求,但她工作很积极主动,从来没有无故缺课,也从来没有耽误过学校工作。不管教学工作还是承担的学校工作都做的非常出色。
二、尊重关心教师,提高学校的凝聚力
常言说,一手遮不过天,要办好一个学校,需要依靠广大教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管理者要有豁达的胸怀,把自己放在与老师平等的位置上。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关心教师,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关心他们的情感需要,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价值追求和奉献。工作上依靠他们,支持他们,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才能,展示个人的特长,让他们每个人觉得自己是在“挑大梁”。学习上支持他们,努力满足他们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学校每周都有教师派往外校、外地听课、学习、培训。生活上,尽力帮助他们,特别是学校满足青年教师子女入园要求,在校内自办了幼儿园,青年教师无后顾之忧,工作起来特别卖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先锋。同时,还牢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古训,真诚地从心理上、情感上关心教师。凡有生病的教师,学校都派中层干部登门慰问;每年春节过后,学校都组织教职工团拜活动;每逢老人节,组织老教师聚会,沟通,给他们安慰和鼓励。老教师们更加严于律己,以自身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每逢外出出差,都要给每一位教师买一份小礼物,一口茶杯,一包茶叶,甚至一个小小的明信片,都饱含着对老师们的悉心关怀和深切祝福。平时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
候,一个温馨的微笑都可以使教师如沐春风。“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我校的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工作也不断地跨越新的台阶。
三、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们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外在保障,要想真正使教师水平持续发展,还要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丰富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我们深入贯彻“用文化凝心聚力”,用读书引领教师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个广泛而持久的读书热潮。学校切合实际勾画出一幅“依托当地名人资源,努力打造特色书香校园”的蓝图。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先生曾就读于我们学校,他虽然小学没毕业,但他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凭着他对于读书浓厚的兴趣和对文学的爱好与执着,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汲取了足量的文学营养,从而夯实了文学功底,著出了大量斐声海内外的文学作品,成为当今文坛上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家。我校充分利用这个名人资源,成立了莫言读书会、莫言文学社这两大组织做为学校读书学习的龙头,通过定期举办读书论坛、读书沙龙、好书我推荐、心得交流、优秀读书笔记展评;举办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比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班级”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师生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以此推动师生的读书活动,并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阅读带给师生们身心的愉悦和幸福。教师酷爱读书,终身学习,不
断提高素质,也带动了广大学生对读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和热情。广大师生以学习为动力,在工作学习中追逐着成功、追逐着快乐,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近年来,学校相继被市教育局评为“班主任专业发展先进单位”,“教师专业发展先进单位”,“教学成绩先进单位”,“教学进步先进单位”。我校的县级立项课题于08年年初结题,市级立项课题又于08年末立项。多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学能手。有80%以上教师先后获得过县级以上荣誉称号。有十几名教师的近二十篇论文分别获奖或发表。有几十名学生的作品分别获奖或发表。
在制度保障下渗透人文关怀,提高了教师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校工作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篇: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
何玉芳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7月10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和个性化等特点。面对这种形势,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善于把握总体,又要重视个体;既要善于引导教育,又要注重人文关怀。
第一,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关注点,也要关注面。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首先就要做到心中有总体,准确把握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反映着社会总体的思想和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表征着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从总体上去把握社会心态。把握了社会心态,才能大体上知道哪些问题是容易导致社会冲突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潜在的有可能影响社会的问题。惟此,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抓住重点、对症下药。
第二,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哲学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保持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在社会主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从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统一,到强调人文关怀,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正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全面发展,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全面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应从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利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以此作为重要的价值尺度。
第三,贯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人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就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尽量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尊重人,从内心里理解人,从行动上关心人,把大道理化于细微之中,才能达到引导人的目的。尊重人,人们才能接受你;理解人,人们才能理解你;关心人,人们才能信任你。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人们接受、理解和信任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要善于在自己被接受、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引导人们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第四,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工作基点。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既应在宏观的政策层面上把握,又应在具体的个案操作上落实。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外,还有社会尊重、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发展的机会。应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应关注和保障城乡困难群体的特殊利益,让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应正确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不同利益群体克服认识和心理上的各种偏差,进行自我调整,促进相互沟通与理解。通过这些深入细致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
第五,加强机制建设、改进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要落到实处,就要有机制上保障。应建立健全一套良好的机制,从根本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比如,可以建立健全社会心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对社会情绪、社会共识、社会价值观进行及时的跟踪研究,把握社会心态这个“风向标”和“晴雨表”,及时发现一些影响面比较大的不良社会心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有通畅的表达渠道,使社会成员的想法要求得到及时反馈。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在方式方法上改进创新,既要善于进行教育引导,又要善于促进自我完善。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特点,注意运用民主讨论、双向交流等方法,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参与的愿望,引导人们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我要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同时,要善于抓住情感的切入点,以调动人们情绪,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第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与本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是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人文关怀是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之
一。其次,要提高人文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文素质高低决定着工作的具体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形成具有多学科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体系,尤其是要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再次,要强化关怀之情。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以情为先、关怀他人是一种态度、一种觉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关怀”并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领导式的关怀,而是平等的、互动的关怀。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欢迎下载百度文库资源
资料均是本人搜集
第五篇:党建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党建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党建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了党建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党建工作对象是人,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
1、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是我党历史经验总结的正确方针。在创党初期,我们党把关注和争取劳苦大众的利益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得到了包括农民、工人在内的社会上绝大多数阶级、阶层的充分认同和积极响应,使党的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时期,党把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沦落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广大同胞表达了最深切的同情,作出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激发了国内各党派、各社会团体的爱国热情。党建工作对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确保各级政府、基层组织和社会团体正确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受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相衔接,呈现出一些负面效应。最主要的表现在于虚,在于抽象空洞,开口就是马列,动辄就是说教,不分受众、不顾场合,文山会海,理论一大堆,工作没结合,用之于四海皆
准,对工作对象的基本权益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强调了政治性,弱化了人性,强调了社会性,忽视了个性,忽视了新生社会阶层的利益,将党建工作脱离了社会现实,把党建工作与人文关怀割裂开来,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假、大、空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后,党始终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及时拨乱反正,明确了党建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说,党的建立、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一个坚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优势和执政智慧。
二、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要充分了解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层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人们因职业、行业、居住小区、户籍、年龄、经济收入的不同而拥有多样化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表达出现了严重不平衡性。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已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当务之急。
建国以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包括有政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信访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环境。但不同人群在使用这些制度资源的过程中明显呈现出不平衡性,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和利益诉求表达主体意识等的差异,城市人群和社会的精英阶层利益诉求表达较为充分,而农村人群和基层群众明显处于劣势,时常存在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受理不力等情况,更谈不上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因此,要在党建工作中重视建立合理平等的利益诉求表达制度,实现制度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通畅。一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适当增加农村人群和基层群众在各级人大、政协等组织的代表名额,让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平等机会;二是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严格执行信访回复制度,推行信访受理责任制和失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基层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畅通,及时了解、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预防和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三是落实人民群众的决策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完善立法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监督制度,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搭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只有从制度上保障落实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才能让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得到充分表达。
三、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要落实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上。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是解决现阶段一切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党建工作实现人文关怀的根本动力。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贫富悬殊拉大,信用缺失严重,新旧矛盾交错,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增多,各种利益的碰撞和冲突加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思想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党建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要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又要考虑人们的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推进改革,用改革的办法促进发展,只有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才能探索统筹发展的新路,才能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善待改革发展中因利益调整而暂时受影响的群体,才能倾情帮助困难群众,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使改革真正深入人心、利益共享、促进发展、形成和谐。
四、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要落实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基本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体现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体现着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共产党与人
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越是得到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就越能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让社会各阶层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形成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
五、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要落实到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上。要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牢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个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在决策上,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坚决不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搞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活动,不搞沽名
钓誉的“形象工程”,也不掩饰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围绕如何把为群众服务的事情办得快、办得好去改革内部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行政提速、服务提质。要体察民情、维护民权。坚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勤政为民、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注重实际、少说多干,做到讲真话、听真话、报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浮躁浮夸、弄虚作假,坚决反对欺上瞒下、追名逐利,坚决反对强迫命令、欺压百姓,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得以真正实现。
六、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党建工作的对象是广泛的,既包括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又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必须凭情感说话、凭信用说话、凭公正说话、凭事实说话、凭历史说话。要注重物质关怀。强化对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调整,鼓励艰苦劳动、合法致富,打击不择手段、非法牟利;调节过高收入,扶助弱势群体,压缩行业差别,抑制不合理分配,共创社会和谐,共享改革成果。要注重精神关怀。要突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让一切有益于社会的财富充分涌流。要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顺应群众的发展意愿。要相信人的能力,肯定人的价值,尤其是那些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和显著成绩的人。要真情真心关心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对生活严重困难、遭遇自然灾害、个人职位升迁以及犯了错误等处于特殊时期、面临特殊情况的党员、干部、人才和群众,要倾心尽力,给
予关心、帮助、提醒、教育、疏导,解决他们的困难,分担他们的痛苦,确立他们的信心。要注重政治关怀,大力推进人民民主,尊重和发挥法律赋予群众的公民权利,不断发扬党内民主,让党员充分享受《党章》规定的权利,全面表达自己的心声,要树立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导向,选拔具有“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人才,重用“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