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研究(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5:4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年群体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年群体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研究》。

第一篇:老年群体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研究

老年群体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研究

——以上海静安学习网网络课程的学习为例

宋其辉

1(上海

200062)

摘要:在学习型社会中,自主学习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老年群体通过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自主学习的不同定义,对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进行了界定,并通过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案例分析,提出了引导老年群体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引导策略

在学习型社会中,强调“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在二十一世纪,只有学会自主学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与时俱进的去理解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带来的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界定

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一致公认的观点。以下是关于自主学习的几种典型定义。

人本主义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由个体主动发起的对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多方面发生作用从而实现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的学习活动过程。

维果斯基心理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

操作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行为,它是个体基于外部强化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的过程。

社会认知学派则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都进行自主控制和调节的学习。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从狭义上讲,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从广义上讲是基于计算机网、通信网和卫星广播电视网多网合一的综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习要素由原来基于课堂教学的学习者、内容、技术、教师而重组为学习者、资源、网络学习环境、教师。

宋其辉,(1976——)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生,成人教育方向。

22曾庆玲.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22卷第2期. 基于以上分析,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即学习者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围绕自我学习目标,自主性地进行信息获取,同时对自我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激励和强化,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

二、引导老年群体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一)引导老年群体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是适应社会老龄化趋势,保障老年人学习权的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寿命在不断延长,社会老龄化和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深,老年人口的迅速攀升。根据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发布《2008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年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显示:2008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6%,达到300.57万人,比2007年增长4.8个百分点,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53.4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7.8%,比2007年增长了6.4%。

面临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年教育,加强老年学习显得尤其重要,提供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化、适应变化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从社会层面来将,它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保证。从个人层面来讲,它是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保障老年人学习权的迫切需要。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四次世界成人教育大会提出:学习权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手段。学习机会均等不仅仅针对同一年龄层次,老龄人口的学习权同样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应该得到各方面的学习保障。

(二)网络课程学习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网络学习是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和内容为导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输送和表达内容的学习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具有传统学习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成为符合终身教育思想和要求的、适合于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

老年人虽然已年届退休,但由于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关注社会的变化,希望从各方面了解有关信息,仍然保持较旺盛的学习需求,但由于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或者交通不便利等原因而阻碍了老年人学习。网上的学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形式上弥补了参加社区学校课程班学习所受的时间、场地、师资等方面的限制,真正为“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创造了条件。网络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满足“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提供重要载体和手段。

(三)开展网络课程学习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必然 要求

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求: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化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教委在2005年出台的《上海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2005年1号)中决定:构建社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全体市民的“上海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广网上培训课程是社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正是国家及上海重大政策及决策的重要体现及有效落实。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被广泛运用,电脑就像电视一样已经走进普通家庭当中,网络的普及率也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为社区教育提供良好的、便捷的、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营造现代氛围的学习支撑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产方式都步入到被改造、被引领和被变革的新时期。通过网络来学习的条件已经具备。

(四)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适合老年人自身特点

从老年人自身特点看,他们学习电脑、上网冲浪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具体包括:老年人退休在家,时间比较充裕,学习上网有足够的时间;老年人精神生活相对单调,上网学习可以大大丰富晚年生活;老年人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和与人沟通表达,网络提供了获取信息的窗口和在线交流的平台;老年人的知识素质和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有基础学习电脑,上网的人群基数很大;老年人意志坚定,一旦产生浓厚兴趣,能比较执著、投入地学习,热情很高。此外,上网享受冲浪乐趣,如网上购物、聊天、收发邮件等,有利于身心健康,保持年轻心态。

三、静安区老年群体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现状

(一)静安学习网建设

为丰富社区居民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环境和氛围。2008年,静安学习网正式开通(网址是:www.xiexiebang.com

另附作者简介一份:

宋其辉(1976—),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静安社区学院讲师。

第二篇: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论文

[摘要]网络暴力是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也是当前网络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暴力的特点、网络暴力的成因以及网络群体的力量,旨在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合理引导网络舆论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暴力;群体心理特点;公民素养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于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不可避免的,网络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其破坏性的一面。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会热门事件在网络上的曝光力度不断增加,网民群体对社会公众事件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暴力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兴词汇,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中的延伸,与一般意义上的暴力不同,它不是指以武力伤害他人人身、财产甚至危及生命的行为,而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各大论坛及公众平台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甚至公开他人隐私,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给其造成严重的精神损伤的一种“软暴力”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特点

1.匿名性。互联网技术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在这里聚集的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不用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有自己独特的昵称,他们可能互不相识却志同道合。网络群体数量的庞大,鱼龙混杂让他们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必须控制这些欲望,在群体中他很难约束自己,因网络群体是个无名氏,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一旦发生具有轰动性的社会事件,具有相同观点和见解的网民会自发组团,形成一个网络群体,在这里他们尽情地宣泄着个人情感,不顾后果地享受着语言暴力给他们带来的快感。2.群体性。网络暴力的攻击形式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群体性的行动。个体行为不会生太大影响,但一旦个体结成群体,有了相通的情感和共同的目标。他们就会分工协作,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不遗余力。比如,当有了某个攻击对象,他们会分头行动,搜集攻击对象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曝光,直至达成预期目标方肯罢休。3.盲从性。我们将网络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明确目的的行动派,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视着周遭的人和事,提出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鞭辟入里”的见解,或者绝对支持或者坚决反对,并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实际行动。另一类是中立派,他们不会立马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审时度势,保持一种“墙头草随风倒”的姿势,我们将这类群众称之为“吃瓜群众”。这类群体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盲从性。通常情况下,在群体中因个人惧怕群体压力会对优势意见表现出附和和顺从的态度,从而使优势意见居于上风。4.破坏性。构成网络群体的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情感简单极端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这种破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其精神层面的损伤,而造成这种损伤的方式通常表现为用带有侮辱、讽刺性的话语对其进行言语攻击、通过人肉搜索曝光其隐私等,使当事人饱受舆论压力,精神健康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是指对其物质生活的干扰,如通过非法手段致使其钱财受损、给当事人寄送带有恐吓字眼的信件或恶作剧玩偶。

二、网络群体的力量

(一)网络群体的形成一般而言,群体①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个人,这里的个人没有民族、职业、性别的差别,也不论他们因何而聚到一起。而从心理学角度看,群体一词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比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心理学上所谓的“群体”会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它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体特征大相径庭。这些群体中的个人在思想和感情会全部朝着一个方向迈进,其自身个性消失殆尽,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简单的几个人聚集在一起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比如大街上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虽然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但他们的聚集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就不能被称之为一个群体。有时候,仅五六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心理群体,有时候,多达数十之众的偶然相聚也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自身个性的消失以及思想和感情全部朝一个方向迈进,这是即将形成群体时的个体的首要特征。网络群体的形成也遵循心理学角度对群体的定义。每当发生重大事件时,部分网民会纷纷出来“观戏”,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意见相同或相近的网民会自发结成一个网络群体,而由于网民成分的庞大复杂,导致形成网络群体的成分也良莠不齐,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阶层,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也有天壤之别。但一旦结成网络群体,他们自身原有的个性便会消失,体现出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中,有些特征是很多个体所共有的,而有些特征只为该群体或该个体所独有。不容置疑的是,网络群体中的个人有着相通的思想和感情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二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都与暗示和感染机制有关。“群体暗示”①是一种传播方式,它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中的个人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下往往会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辨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地轻信和盲从。处于亢奋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烈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情绪和行动乃至整个现场的氛围,对他都构成强有力的刺激,使他的信念、思想和行为方式都迅速与周围人融为一体。“群体感染”②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的速度快,主要是由于在现场昂奋的状态下,个体失去理性,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甚至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网络暴力行为就是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这两种机制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当网民由于某个事件自发结成某个群体时,他们就失去了在作为独立个体时所拥有的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处于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从暗示的调遣,对理性的观点无动于衷,永远保持着生物本能的激情,留下的只有极端的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那些网络“暴民”所作出的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了。

(三)群体力量的极端性

群体的感情具有简单和夸张性的特点,从而导致群体的行为具有极端性。面对同一件事情,如果是个体有反对意见,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如果是群体中的个体心生厌恶,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一方面,在匿名性的作用下,群体中的个体丧失了责任感,群体感情的狂暴程度也会增加,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另一方面,由于群体数量的庞大,群体中的个体会产生一种人多势众的力量感,会表现出孤立的个体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三、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媒体议程设置不当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③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对各种“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一些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将具有爆发性的、能博取受众眼球的、敏感性的、涉及隐私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经过媒体的议程设置变成受众心中的“头等大事”,这无疑对网络暴力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沉默的螺旋规则在起作用

“沉默的螺旋”④的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女传播学家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该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们在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先对周遭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劣势地位,一般就会趋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者附和。“沉默的螺旋”揭示了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网民的普遍心态,在意见环境的压力下,为了避免被孤立和攻击,多数人选择与优势意见保持统一步调。

(三)网络的虚拟性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最大区别就是虚拟性。网络世界里面的人用昵称代替真实姓名,用各种各样的图片代替真实样貌,用文字交流代替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在这里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宣泄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情绪,隐藏在内心的小猛兽可以在这里肆意地奔跑,释放天性。网络暴力的产生就与网络的虚拟性有很大关系。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不敢表达的意见,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得到充分表达,使受众的言论自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网民素质整体不高

网民作为网络世界的主要受众群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否健康、积极向上,与网民的素质息息相关。目前,网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民意识①和法制意识淡薄、盲目从众、心态浮躁、自由与平等意识的极端化等,诸多问题造成了目前网络环境脏、乱、差的现状。要加快净化网络环境的进程,使网民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社会中交往,从而提升网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系统。

四、正确引导网民群体,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一)网络“把关人”不可缺失

“把关人”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大众传播的信息在经过把关人的整理、筛选后,才能呈现在大众面前。而这些信息所传达的内容、观念以及价值观又会对大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因此,把关人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新闻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由于网络新闻求新求快的特点,使得网络把关人忽视了把关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信息表意模糊、错别字泛滥、断章取义、新闻失实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局面。加强网络把关工作,强化网络把关人的职业素养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理性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理论”③是拉扎斯菲尔德和伊莱休卡茨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提出的,指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给公众表达意见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平台,而这也造成了网络言论的分散性和混乱性,这时候就需要意见领袖站出来发表意见,将舆论引导至正确的方向。意见领袖通常能对社会事件和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理性的分析评价,因此他们的言论对广大受众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成为众多言论中的“领头羊”。但意见领袖也并非圣人,有时候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利益做出一些有失公正的评价,误导大众,“网络推手”就是如此。

(三)媒体舆论需要正确引导

媒体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对不同的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进而影响人们对周围事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因此,媒体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对大众进行积极、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传统媒体而言,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利用好其权威性,发挥好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闻报道机制、改进报道方法、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抢占信息制高点,从而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对网络媒体而言,一方面要占领和利用好网络这一阵地,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及时跟踪舆论热点,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论走向进行预判,引导网络舆论的新走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大网站官方平台的权威性,传播客观公正的信息,对网络舆论进行积极引导。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反应机制,网络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四)亟待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互联网作为新兴事物,有着新的发展规律,旧的体制已满足不了其发展需求,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规来适应、规范其积极有序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平等的舆论环境。同时,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了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机制。例如:网络实名制的推进与实施,对规范网民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五)亟待提高网民素养

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需要全体网民的共同努力。法律法规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间接性的,真正的约束来自公民内心的自觉性。公民应

【参考文献】

[1]彭爱华.影视文化教育引入中职语文教学的途径与方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2]张云波.普通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134-135.[3]胡学军.浅谈大学生美育中的影视欣赏课教学[J].电影评介,2007(11):70-71.[4]唐姊茜.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影视广告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177-178.[5]杨锐.影视鉴赏课程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1(1):133-134.

第三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学习成为广大学习者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方式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弊端尤为显著.针对该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为大学生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提供指导,以促进网络学习的有效开展,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现状;自主学习

根据行为理论研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行为不但包括如交流、查找和训练等经过观察研究和测量的外在行为,还包括记忆、分析等内在的隐性思维[1].网络自主学习的不断发展带动着学习者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促进大学生的个人专业成长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1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针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297份,回收279份,问卷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为267份,问卷有效率为96%.性别、专业、年级分布合理,符合研究需要.从登陆网络教学平台的频率看,学生们投入了一定的精力来进行网络学习,但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还有待提高.从平均每次在线学习时长来看,63.3%的学生可以保持在0.5~1h.网络学习的质量与在线时间没有必然的决定关系,但在线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学习质量.通过访谈得知,部分学生能够保持1h以上的原因是:教师将登陆时间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之一;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目的看,“学习感兴趣的课程”、“浏览教师提供的课程学习资源”和“查找作业信息或上传作业”是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目的,其中“浏览教师提供的课程学习资源”所占百分比最高,达到了86.1%.关于网络学习的接受和适应程度,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50%以上的人对于网络学习很感兴趣,只有很少一部分,约10%的学生仍习惯于传统课堂的面授.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时,仅有16%的学生能够完全不受无关信息的干扰,完成网络自主学习任务;74%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网络信息的影响;其余10%的学生则由于缺乏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学习专注力较差,经受不住网络其他内容的诱惑,疏远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计划没有深刻的理解,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并执行下去.调查者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态度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同时分别有72%,66%的学生偏向于学习方法及学习目标.关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满意度,46.7%的学生认为课程平台的功能存在欠缺致使平台使用率不高,师生互动不充分,学习效率不高;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媒体资源的重要性具有非常高的认同,但32%的学生认为课程平台提供的资源种类单

一、更新缓慢.

2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水平不高

从调查中发现,建设水平不高是制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率的关键因素.由于校园网络连接速度及稳定性的因素,常常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更新速度缓慢等现象的出现.另外,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并未得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受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理念以及操作水平限制,多数课程平台仅限于提供各类型的学习资源下载,发布通知及问卷发放等简单功能.研究型学习、学习论坛等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块并没有得到更好地设计和使用.再者,平台的资源建设往往优于教学,而平台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更多是依据知识结构,并非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设计出的学习资源经常是与传统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相差无几.

2.2自主学习计划不合理

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和灵活的学习时间和方式,但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导致了学生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自主学习计划.即使部分课程的教师在课前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指导,但网络学习往往缺乏教师实时的监督和指导,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律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难以有效实施.尤其当面对网络游戏、聊天和视频等诱惑,常常会迷失在网络里,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2.3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脱节

根据调查发现,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的使用目的是完成作业和浏览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授教学内容为主,而网络学习过程中,学生则以下载资源进行复习,完成作业为主.尽管多数教师会将课程内容的扩展资源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参考和学习,但主要的学习资源内容仍与课堂教学内容类似.这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学习,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另外,网络学习的教学环节缺失,若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时,常常无法明确学习目标,不能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面对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束手无策,这成为影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

3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3.1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基础的学习环境,促进大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大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及自我评价一系列的行为无疑促进了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好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与创新应用[2].如何提高资源的丰富度,及时地更新和管理信息资源,对提高教学平台的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相关模块的开发和使用,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度,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另外,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考评及对课程的有效管理,如教师培训、奖励政策和监管手段等,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网络教学平台的规划和建设.

3.2制定可靠的网络自主学习计划

网络学习计划要科学、周密和切实可行,既讲究原则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制定计划主要是针对课余时间而言的.因此,制订学习计划必须从科学、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入手.网络学习过程中,不能盲目毫无章法地学习,由于不能及时地获得教师实时的学习指导,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网络自主学习计划尤为重要[3-4].作为网络自主学习的主体,在网络环境下,根据教师的相关学习指导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功能模块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探究和协作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5].

3.3注重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整合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这是以前传统课堂面授教学所欠缺的.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面对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可能会面临来自自主学习能力和经验不足的挑战,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建议,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搭建桥梁,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教授理论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远程实时教学、网上异步交流、实验教学、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集体讨论与交流等形式的活动[6-7],不但能够使学生有机会体验网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实践技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大量的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学生可以通过课上和课下的网络学习重新组织和反思所学,并与其他的学习者协作建构知识.面对教学重心从教向学的转变,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实现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各个阶段,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有效性[8].同时,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帮助教师获取相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进度及相关问题进行处理,以应对全新教学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彭文辉.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1

[2]潘庆红.Web2.0环境下学习行为的基础——网络自主学习形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2(21):35-39

[3]吴耀宇,吴凡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1):144-145

[4]史先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5):107-110

[5]林秀曼,谢舒潇,吴芸.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9):57-61

[6]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3):64-70

[7]王永花.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3(4):73-77

[8]李晓锋,王忠华.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2(2):67-70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在初中思想品德(2011课标版)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初中思想品德(2011课标版)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本课程更加关注这一点。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与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的追求相结合。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因而,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2011课标版)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

课标提出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包括以下几个含义:(1)向教师提出要求,如上所述,要启发、引导、创设条件、营造氛围等;(2)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来死记硬背,也就是说,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要形成学生持久的提升自己思想品德的愿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与愿望;(3)在思想品德课中,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调查、讨论、访谈等等,并要求学生之间合作、互助。

三、小组合作应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 调查、讨论及访谈,可以班为单位集体活动。但通常会将班再细分为小组。在教师的统一布置下,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学生的合作意识会增强,且学生间的互动会更深入。关于小组的组成,可以有几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来组织,一种是由学生自愿组合而成。小组成员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是异质的,也可以是同质的。有研究表明,学生自选的小组经常是同质的。当然,所谓的同质也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如男生选男生,成绩好的选成绩好的,等等。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由于相互间更熟悉、更了解,所以通常有更多的创意,无论是讨论还是调查、观察等活动,都会比较深入,组内气氛也比较融洽,但同时,这类小组也很可能脱离教学任务,从事与教学无关的话题。因此,教师在安排小组时,既要照顾到学生可能需要同质伙伴的要求,又要考虑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规模,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及具体情况来确定。研究表明,不同的小组人数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且小组的规模不同,其组员的行为特征也不同。

1、两人小组。这是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讨论小组,通常为同桌同学。这样的组合方式,借助了自然形成的小组,较容易产生讨论。由于人数较少,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一旦发生分歧,任何一方都没有支持者,也没有人充当调解员,容易使讨论陷入僵局。

2、三人小组。三人小组具有少数服从多数的特征。为了得到小组的认同,小组的一个成员通常会放弃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使小组讨论不能深入,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

3、四人小组。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也常采用,通常由前后两组同桌同学组成。与两人小组一样,可能在小组内出现两两结组的现象,从而将四人小组转化为两个两人小组,遭遇与两人小组同样的困境。

4、五人小组。五人小组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小组规模。五人小组与三人小组相比,虽然都是奇数结构,但五人小组更符合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它与两人小组或四人小组的偶数结构不同,不会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小组,却可能形成2:3的结构,从而使少数派得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激发小组内的讨论,又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5、多于五人的小组。可能会削弱每个人表现自己的机会,组织相对较为困难。

在教学中,学生间的讨论、合作,既是进行教学的具体方式,更是学生学习过民主生活的要求。教师要给以特别地关注。

第五篇:群体突发性事件策略研究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常常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式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各级政府只有在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挑战。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频发突发事件的一种典型代表。近年来,我国突发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并且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并为之努力建设的和谐社会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有效的预防与控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建成,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三个方面。

危机的预警准备。政府应通过适用的预警技术减少公共突发事件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立相关应急信息网络和传播机制,能够向公众及时、快速地发布相关信息;建设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医疗、抢险等应急准备;在当地开展应急知识培训,使得广大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知道如何应对,避免产生恐慌。虽然公共突发事件是无法避免的,但充分的早期预警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秩序等的破坏。

危机的应急反应。危机的应急反应主要指公共突发事件已发生时,中央或省、市级政府需协调各级政府、及时调配资源,组织迅速有效的救援活动,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并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急反应时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当地政府部门能否进行快速应急反应是能否有效控制事件后果的决定因素,也是当地政府部门组织能力和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的直观体现。

危机后的恢复。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恢复除了进行相关的设施创建和财产损失评估外,还应重点关注公众的情绪及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及时对受害者提供紧急的安抚措施;平息公众的不安以及焦虑情绪等措施。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评价的指标有很多,但众多指标普遍存在迭代现象,即多个指标之间存在重复考量同种因素的情况。若选取带有重复因子的指标参与评价,各指标间的迭代现象会使评价结果偏离实际情况,重复因子越多,偏离就会越严重。因此,恰当的指标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选取时需要对各个因素综合分析。本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选取了能综合反映其治理效果的四个评价指标:资源需求程度、社会或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控制效果显现时间。

应急方案评价模型实证分析。某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应急预案,最终形成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需要对三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最优。

通过对四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可知,资源需求程度、社会、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和控制效果显现时间这三个指标的值越小,说明相关方案越优秀。因此,针对这三个目标,应寻找极小值目标;同样的,对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这一目标,需要寻找极大值目标。

认清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把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不能局限于群体性突发事件自身来研究,而是应该把它放在政府应急管理的大背景之下,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预防的思路和方法,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防机制,从而有效的预防、化解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弱势群体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所以必须有效的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权益。还有,我国现阶段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不健全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并多发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的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下载老年群体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研究(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年群体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研究(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讲、问为主的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范文大全]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榆次区逸夫小学 范美英 在“三步导学”模式的民主导学中,我应用最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核心,教师应该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一,做学生学习的助手,同伴和参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来源:铁岭县大甸子中心小学 | 作者:陈海涛 | 日期:12-04-24 12:12:42 | 字体:[大 中 小] 铁岭县大甸子镇中心......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现状及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1相关研究 1.1文献检索课程特点 文献检索课程是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这类课程在传授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木理论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和评价能力的同时......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性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组织、有目地引导学......

    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 商南县西关小学阮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教育是一种宏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精选五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常言道“教书育人”,“教”只是手段,“教”是为了达到“学”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