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区域特色法院文化 促进审判工作跨越发展
构建区域特色法院文化 促进司法工作跨越发展
——马山县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经验介绍材料
(2011年8月)
马山法院行政区划属马山县,在编人员68人,法官35人,其他工作人员33人;党员干部66人,占总数的67.6%。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全县总面积236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52万,聚居有壮、汉、瑶等9个民族。是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业县,经济基础较薄弱,财政收入刚过亿,是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但马山人民很有志气,民间有句谚语道“穷是穷,脸上有笑容;苦是苦,乐呵呵来补”,民风纯朴、风情独特,是“广西民间艺术之乡”,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蜚声中外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发源于此。马山法院就在这样一个淳朴乐观、崇德尚艺、自强不息的土地上,开展各项工作,形成并构建了“厚德尚法、自强创新、务实励业”的独具一格的法院文化。独具一格的法院文化,促进了马山法院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使马山法院从一个落后的“三类”法院,挤进了全市乃至全区先进基层法院的行列。2008年以来,共有50个集体和28人次受到县级以上的表彰和奖励。其中,2008—2010年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年度绩效考评综合奖一等奖,被南宁市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2009、2010年连续两年获南宁市基层法院绩效考评一等奖;2009年获自治区文明单位;2010年 被自治区高院评为先进集体,并记集体三等功一次。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加强以司法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内容丰富
“公正、廉洁、为民”是司法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法院精神文化的本质内涵。三年来,马山法院通过采取确立法院目标、开展特色活动等措施,建立了鲜明的精神文化。
(一)科学统筹,因地制宜,确立目标。2007年初,对于全院的工作目标,马山法院根据受大石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制约而各项工作落后的状况,精心调研,统筹规划,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效,三年上台阶(赶上全市法院先进行列)的法院整体工作发展目标,有序推进,扎实实施,至2009年获南宁市基层法院绩效考评一等奖、获自治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初,又提出“保持先进,再创佳绩”的年度工作目标,取得成效:获南宁市基层法院绩效考评一等奖、被自治区高院评为先进集体,并记集体三等功一次。2011年初,我们提出的年度工作目标是:……目前,全院干警在为这个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锐意拼搏,全院各项工作发展态势良好,被上级部门推荐参加全区基层先进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的评选。2010年,对法院文化建设目标,马山法院下发马法【2010】21号文《关于印发〈马山县人民发院文化建设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把法院文化建设推上了建立长效机制的快车道。
(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活动特色。马山法院将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与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等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特色的实践活动,激发广大干警的亲民爱民情结,牢固树立起为“大 局服务,人民司法”的司法理念。例如,2008年以来,我院坚持持续开展“先锋联万家,三情促和谐(情系外出民工,情注留守妇女儿童,情暖空巢老人)”活动,在车站、乡镇等地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20场次,发放法官帮助维权联系卡2000多张,为返乡民工送法上门50人次,发放维权指南小册子5000多份,巡回开庭审结涉及农民工案件63件;送化肥到留守妇女家庭,每年为留守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共捐资助学5名学生3万多元;将病重的3名留守老人送到医院救治,慰问困难留守老党员9名;活动密切了干群关系,真正的为人民群众送去温暖,送去实惠,被马山县委评为“先锋联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示范单位,向全县推广。
(三)陶冶情操,甘于寂寞,康乐生活。马山法院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甘于寂寞,康乐生活”为干警业外活动准则,既约束干警的业外活动,又丰富干警健康的娱乐生活。既规定干警不得参加的各种社交、娱乐活动,不得发表的个人观点,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活跃干警的文化生活,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全院干警不定期开展各球类比赛、文艺联欢晚会、摄影书画展等活动,培养干警的业余兴趣,陶冶干警的情操,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法院的文化生活;积极参加马山县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通过参加这类活动,拉进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了与兄弟单位的了解和感情;加强法院宣传工作,让社会了解法院工作,树立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3年来,马山法院干警参加上级法院和其他行业举办的各种书画比赛获奖作品210多幅;马山法院的男子篮球队和气排球队,多次代表县参加市一级比赛;在市级以上各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2000多篇,有15人次 获得《南宁日报》、南宁市人民广播电台等市级媒体优秀通讯员奖,有6人次获得《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区级媒体优秀通讯员奖。
二、加强以司法永恒主题为精髓的行为文化建设,抓住主旨,形式独特
法院行为文化,是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执法办案、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而执法办案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公正与效率”是司法永恒的工作主题。三年来,马山法院一手抓审判执行,一手抓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廉洁司法意识,建立了独特的法院行为文化。
(一)以建立独特的地域艺术文化促进案件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2008年,马山法院案件发改率为0.61%; 2009、2010年,案件发改率均为0,排在了全区基层法院前列。2008年以来,民商事案件调撤率年均74.54%,调解自动履行率2010年达90%,判决案件服判息诉率年均91%,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及普通程序简易审率年均70%,送市中院参加评查的所有案件优秀率均为100%。上述考评指标都排在了全市法院的前列。案件执行周期平均为68天,比法定期限提前112天,收结案基本平衡,2010年,被区高院评为创建“无执行积案法院”活动先进集体。一是积极参加区高院开展的“百万案件评查”活动和市中院举办的办案标兵、精品案件、优秀裁判文书等业务竞赛活动,提高审判人员司法能力。二是成 立审判管理办公室,强化案件质量管理,细化案件审判执行管理指标。三是建立了科学严密的审判执行流程管理机制,制订了案件内部审判执行期限,统一了规范案件质量标准,以审判管理办公室把关案件质量为抓手,以信息化审判管理软件设臵硬性审限为手段,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在调解工作方面,一是整合社会力量多元调解。我院先后成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和驻县公安交警调解工作室,加强了司法调解和人民、行政调解的对接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把调解工作贯穿办案始终。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参与调解,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
此外,我院尝试将司法审判工作与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艺术相结合,创造性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艺术为司法审判服务。2007年以来,我院根据不同时期的司法审判工作重点,组织本院干警作词、聘请院外艺术家作曲,创作了《亮嗓唱起天平歌》、《司法为民保公正》、《下乡调解万家和》、《化解信访老表欢》等4首三声部民歌,通过干警传唱和下乡表演,总结、宣传了法院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激发了广大干警的工作热情,有的放矢。也让群众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刻地了解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支持法院的执法办案行为,给不少的大、要、难案的纠纷解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其中《亮嗓唱起天平歌》歌曲演唱,还作为在南宁市中院 召开的第五届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交流会招待晚会的重点节目;《下乡调解万家和》歌曲演唱,作为代表南宁市中院参加首届南宁市政法文化节、区高院建院60周年活动庆典开幕式晚会表演节目,还作为全国政法文化建设工作理论研讨会招待晚会的表演节目。每次表演完毕,与会不少领导纷纷与演员合影留念,并索要演唱歌曲乐谱。一时间,我院以法院司法审判工作为题材创作的歌曲,引起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我院乃至全区法院文化建设的亮点之一。
(二)司法文明,行为规范,树立形象。马山法院以“言语必谨,行为必慎,诚信做人,公道办事”为业内行为准则,培养干警良好的司法职业修养和职业形象。多年来,经常性的对审判作风进行检查监督,形成制度化。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审判执行工作中干警精神状态、接触当事人及代理人的言行态度、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干警审判作风的投诉等方面检查,并作为评价干警工作作风的重要依据。督促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与当事人和其他社会公众接触中,采用文明用语,请字当头,谢字结尾,态度温和,礼貌待人,做到热情而不失威严,听诉而坚持中立,沟通而保持距离,彻底杜绝个别干警中存在的特权思想、衙门作风。此外,还不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员进行庭审观摩和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在增强廉洁司法意识方面,通过开展系列主题警示教育活动,狠抓“五个严禁”规定的落实,着力解决我院 干警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以活动警示人。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通过采取上廉政课、看警示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召开家属廉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廉政文化建设与警示教育,使干警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二是营造廉政文化环境。设立廉政文化室一个,并在办公场所通过悬挂精选廉政格言、警句、廉政图片等方式进一步渲染法院廉政文化氛围。五年来,我院干部队伍实现了“三零”的良好纪录,即“零被当事人举报或投诉”、“零被通报批评”、“零违法违纪”,树立了人民法官良好形象。
(三)加强以具有司法权威浓厚底蕴物质文化建设,精心打造,夯实基础。
加强法院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物质投入,而在于是否能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向公众凸显法院文化底蕴和公正精神,能够增强公众对法院司法裁判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一是筹集资金2100多万元,投入法院的新址建设。新建审判综合楼6000平方米。审判法庭规模适当、庄重实用、布局规范、功能齐全,外观造型上体现沉稳大气,给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敬畏和尊崇之感,内设大法庭1个,小法庭4个,少年圆桌法庭1个,温馨调解室1个,建筑面积和使用功能全部达到全国三类基础法院的建设标准。二是率先在全区全面了完成图书室、荣誉室、廉政教育室、院史展览室、法律文化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建设,为我区兄弟法院“五室”建设提供了蓝本。三是坚持走科技强院之路。在新审判综合楼建设的同时,搞好智能化工程建设,建设了四级专网,建立了马山法院网站,建设额3个科技法庭,通过数字化法庭,可进行远程开庭和网上直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审判管理、政务管理和队伍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完善后勤保障设施,建有全区法院第一家独立的法警备勤楼,为我院法警实现半军事化管理提供物质保障,五是建立了公共食堂,解决了干警的吃饭问题,解除了他们上班后顾之忧。
至于法院的制度文化建设问题,因时间紧迫,在此不再赘述。
四、几点体会
(一)准确把握法院文化的内涵、构成及其关系,是建设好法院文化的前提。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意见》一文中给法院文化下了准确的定义,由定义可知,法院文化是以法官为主题的全体法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司法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公平正义为特征的、以追求法治为目标的、以凸现法院特点的知识体系、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外在物质文化体现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主体的法官性和内容的法律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建设法院文化中,要牢牢的把握基本特征,才不会偏离本质方向而与其他社会文化混同。另外,在法院文化特征四个构成(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是法院文化的源泉,是其他三个部分文化的导向,但其他三个部分文化反过来又起着反映和强化精神文化内容的作用。掌握了四个特征的构成及其关系,才不会在法院文化建设中主次不分,本末倒臵。
(二)立足本院特点,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是建设好法院文 化的关键。由于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尽相同,风俗、民俗、习惯等行为准则也存在差异,因此,赖以建设法院文化的载体也不会雷同,因此,法院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也就不应当要求千遍一律,贪大求全。各法院应带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本院各方面的的发展特点,在把握法院文化内涵、结构特征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法院文化,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以人文本,持之以恒、机制长效是建设好法院文化的根本保证。从2007年,马山法院开始有建设法院文化这个意识开始,到今天初具文化建设规模雏形,已经整整过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这五年时间,马山法院在工作目标、特色活动等属于法院文化建设范畴的工作环节中,是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环环相扣的开展。可以说,马山法院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马山法院全体干警,以一个法院文化缔造人的特有的深邃睿智、崇德尚法和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的结果,是县委、县政府,上级法院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马山法院党组向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马山法院全体干警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篇:建设特色文化园区 促进区域发展
建设特色文化园区 促进区域发展
2011-05-24 14:16:0
2祁述裕
全国各地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特色文化园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本文所说的特色文化园区,重点是指近些年来在西部地区方兴未艾的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国家公园等建设。特色文化园区建设的共同特点是,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通过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实现保育文化、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的目的。特色文化园区建设已经成为促进西部区域发展的一条路径。
一、国内外特色文化园区建设概况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园区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受到各国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法国为代表的国际博物馆协会领导人着眼于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倡导生态博物馆(ecomuseum)理念。与传统博物馆以静态建筑为载体不同,生态博物馆强调以活态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保护社区各种人文资源。在欧洲,生态博物馆更多是着眼于对工业文明遗产的保护。1971———1974年,戴瓦兰以法国索勒特索煤矿区为依托,建立了生态博物馆。这是最早的工业社区生态博物馆试验。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城市化,日本出现了农村人口流失,农业衰败的严重问题。在此背景下,日本提出了“造村运动”的理念。“造村运动”倡导依托乡村文化资源,努力形成一村一品,发展1.5级产业。一村一品要求每一个乡村培育出一个有当地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1.5级产业是鼓励在传统农、林、木、副业基础上,增加其文化内涵。比如,开发编织等手工艺产品,发展特色旅游等。
受日本“造村运动”启发,上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文建会在台湾乡村倡导“社区总体营造”运动。该运动有五个核心理念,即人、文、地、景、产。人,指生活在乡村中的人口;文,指乡村的文化;地,指地理特色;景,指乡村的独特风景;产,指当地特别的物产。“社区总体营造”运动旨在通过发掘地方文化内涵,提升地方竞争力。以台湾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为例。桃米社区位于台湾腹部的山地乡村。多年来,当地农民以竹笋为主要生活来源,收入微薄。年轻人
流失十分严重。1999年“9.21大地震”,桃米社区毁损的房屋超过2/3,再遭重创。后来,在台湾文建会帮助下,桃米社区居民发展特色旅游,发掘地方特色餐饮业,提炼特色品牌,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1]
二、特色文化园区成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路径
20世纪中叶,生态博物馆理念被引入中国。1995年,中国政府与挪威政府合作,在贵州共建苗族梭嘎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生态博物馆,也是亚洲第一家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崇山峻岭之中,海拔1400-2200米,面积120多平方公里。梭嘎乡共有12个苗族寨子。仅有4000多人,有自己的语言。梭嘎乡的苗族以长角头饰为象征,属于苗族支系中的“长角苗”,保存和延续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20世纪90年代,梭嘎苗族村寨基本上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文化古朴,有丰富的婚恋、丧葬和祭祀礼仪,被称为人类工业化前生活的活化石。
1995年4月,中挪两国博物馆学家发布了一份《在贵州省梭嘎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7年10月23日,中挪两国首脑签署了《挪威合作开发署与中国博物馆学会关于中国贵州省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协议》。1998年8月和10月,中挪两国博物馆学家讨论制定了“六枝原则”,共有九条,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民主管理,保护文化优先,鼓励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等。
梭嘎生态博物馆的成立,改变了梭嘎苗寨的境况。其一,长角苗的文化遗产得到了系统保存。1998年10月31日,梭嘎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在陇嘎村建成开馆,面积420平方米,配有档案室、展览室、视听室等,濒临消失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被储存在这里。同时,整体维修保护了村内10幢百年以上极具特点的民居,编写了10万多字的《中国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资料汇编》。其二,提升了梭嘎苗寨的知名度。梭嘎生态博物馆的成立,使前来观光、研究的人络绎不绝。从1998年以来,梭嘎生态博物馆接待了10余万参观旅游者和专家学者。其三,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随着旅游业的出现,当地居民也有了新的职业,如艺术表演,导游等,增加了收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大大增加。1998年,当地居民人均收入不到200元,2008年达到1680元。其四,丰富、拓展了博物馆理念。梭嘎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这对拓展博物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示范效应。不仅贵州在此基础上兴办了多家生态博物馆,也带动了周边省份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热情。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了“1+10工程”,即一个“龙头”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和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组合。广西的“1+10工程”有两个特点:其一,定位简洁明了。“1+10工程”的建设宗旨为“促进社区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二,连锁经营。根据广西多民族特点,将广西省级民族博物馆与各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形成一个体系,这是生态博物馆建设新的探索。不仅西部地区,东部一些地区,对建设生态博物馆也有浓厚的兴趣。如浙江安吉市积极实践生态博物馆建设。
云南以民族文化生态村、国家公园等概念探索建设特色文化园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云南有关研究机构就与美国大自然协会合作,在云南实施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腾冲县和顺乡、新平县南碱花腰傣村、丘北县仙人洞彝族村、景洪市巴卡基诺族山寨等一些成功试点。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与生态博物馆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处,强调专家指导,强调当地居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减少政府干预等。[2]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2009年6月,国家林业局将云南省确定为建设国家公园的试点。云南省成立了省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对《云南省国家公园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四个试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丽江市老君山国家公园是其中之一。老君山国家公园是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面积约710公里。有丰富奇特的自然风貌,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云南确立的国家公园还包括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等。
三、特色文化园区的价值
从目前来看,各地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国家公园等特色文化园区建设差异很大,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徒有虚名也不少。总体来说尚处在探索之中。但其价值和意义应予充分肯定。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特色文化园区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近些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科学发展;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找到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特色文化园区建设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对文化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有意义的探索。
其二,特色文化园区建设丰富了主体功能区建设思路,为西部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均提出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大多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列出了22个限制开发区和1164个禁止开发区,其中有17个限制开发区和大多数禁止开发区均位于西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求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前提。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发展经济,常常是两难选择。特色文化园区建设为解决两难选择提供了路径。西部一些特色文化园区建设证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越是得到很好保护,地方经济越是可能做到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三,特色文化园区建设为传统与当代找到了结合点。特色文化园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总是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最佳目的地,像黄山、丽江等一些地域文化鲜明、环境优美的城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特色文化资源稀缺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些特色文化园区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闲适的生活态度与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理念有很多契合之处。
上述现象也说明,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能够和谐相处。以前,基于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人们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文化也是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过程。传统理念、习俗的解体,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传统与现代是对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社会势如水火。实际上,在当代商业社会我们常常看到相反的情形,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传统习俗和时尚往往能够和谐相处,甚至常常相得益彰。比如,在拉萨的八角街,人们能看到,西藏的传统工艺品将佛教文化与时尚相结合,成为商品社会传播藏族文化的极好载体。佛教、少林武术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但没有式微,相反借助商业平台如鱼得水,充分彰显其价值和影响力。这说明,就保存本土文化来说,在经济上越成功,对保存本土文化越是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因此,特色文化园区不仅在经济领域提供了有别于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也在观念领域提供了有利于彰显个人价值和生活情趣的另一种方式。
其四,合理利用人文资源是对文化资源最好的保护。特色文化园区建设过程说明,合理利用人文资源是对人文资源的最好保护。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一些学者赞同建设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但很反感利用人文资源的提法,认为文化遗产资源只能提保护,而且必须保持原貌,任何变动都是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这种观点初衷很好,但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如果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不能为当代社会服务、不能为当地居民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对西部许多生活在温饱线上下的当地居民来说,文化资源如果不能起到改善生活环境的作用,期望他们自觉保护文化遗产,也只是空中楼阁。在建设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时,中方专家与挪威专家就有不同观点的争论。挪威专家认为,为防止现代知识污染当地美好文化,不应该让当地长角苗女孩去读书。中方专家则认为应该让她们获得现代知识,学习更多的技能,这也有利于提高保存自己文化的自觉性。挪威专家认为,长角苗妇女由于长期背水,为保持身体平衡,有着独特的站姿与走姿,不应引入自来水,以免破坏长角苗妇女独特的走姿;而中国学者认为,不能因为要保持当地妇女的身形,而要她们长此以往地背水。上述争论的焦点是,究竟是人为文化遗产服务,还是文化遗产为人服务。实际上,只有在当地居民看到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活环境时,才能真正激发起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文化的保护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确实要正视目前文化资源利用中普遍存在的盲目开发、破坏性开发的问题。上述现象的出现,一是急功近利;二是监督不力。但因噎废食,对文化资源利用一概排斥也是不可取的。
四、特色文化园区建设的启示
一是需要重视跨区域合作。一些特色文化区域往往跨行政区划,如果仅仅着眼于本地区的规划,会出现重复建设。以酒文化为例。以赤水河为动脉,方圆500公里汇集了许多名酒,是中国著名酒乡。在该区域内的遵义仁怀镇茅台酒厂有酒文化园区,宜宾五粮液酒厂也有酒文化园区,其他酒厂都计划做酒文化园区,这就需要统筹协调,避免雷同。还有,少数民族往往分布广,具有跨行政区划的特点。在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园区时,也要注意统筹协调。如苗族山寨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多个省市,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应该引起重视。
二是鼓励因地制宜,探索为当地居民接受的管理方式。从目前来看,特色文化园区的管理方式各有特点。有以下几种:
1.政府为管理主体。地方政府在特色文化园区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非政府组织为管理主体。贵州省黎平县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就是一例。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受香港明德集团资助,由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负责建设和运营。该工作室是一个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政府组织。
3.外来公司为管理主体。如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就是与北京一家旅游公司合作,由该公司负责经营。
4.当地村级组织为管理主体。如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就是由村办集体企业经营和管理。
各种管理模式都有优势和不足,仍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责任编辑:林秀琴)注释:
[1]参见祁述裕、于国华:《海两岸文化产业的比较与借鉴》,《东岳论丛》,2010年第10期。
[2]参见尹绍亭、鸟尼尔:《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
来源:《福建论坛》2011年第2期
第三篇:加强财务工作 促进跨越发展
加强财务工作 促进跨越发展
——全国水利财务工作会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财务工作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职称和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水利财务工作的重要会议,准确把握水利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要求。加强水利财务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迫切需要,是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发展、实现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大规模水利建设、确保水利资金规范安全高效实用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迫切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财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民生水利发展,以增强水利资金保障能力为核心,以确保资金安全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以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总量与构架、规模与效益、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切实加强监管,全面加强和改进水利财务工作,为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力的水利财务职称。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财务工作,一要进一步落实中央水利投入政策。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抓紧出台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央统筹的政策。切实落实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细化金融支付水利的各项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项目建设。二要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投入规模。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确保重点骨干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需要。三要进一步加大水利资金监管力度。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监管方式。四要进一步加快水利预算执行制度。认真查找预算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坚持执行进度和资金绩效两手抓。五要进一步规范水利基建财务管理。探索水利基建财务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筹集、拨付、使用和管理好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加强基建项目会计核算。按照项目投资计划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继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六要进一步加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要把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着力构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七要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要按照分级、分类、授权管理的员额,全国落实水利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抓紧完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水利资金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六点意见。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利资金监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二十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监督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形成具有水利特色的资金监管机制。进一步创新资金肩负管理工作。三是要深入推进水利资金资产领域风险防控管理,努力使监管防范关口前移。不断完善措施,明确工作目标。四是要突出资金监管重点环节和领域,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督管理检查和知道。五十要积极探索实施绩效管理,不断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和完善财务绩效评分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六十要认真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落实问责规定。落实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等环节的问责规定,减少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
几点具体要求,第一,水利投入大幅增长,财务管理体制要跟上。第二,资金规模不断增加,预算执行管理要跟上。第三,专一支付力度加大,财务管理方式要跟上。第四,水利项目分散下放,资金资产监管要跟上。第五,绩效管理要求提高,人员队伍素质要跟上。
第四篇:构建特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构建特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经济活动中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外显于企业风貌,内显于员工心灵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中隧集团在不断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坚持“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企业精神和“大产业、大学校、大家庭、大舞台”的企业理念的同时,要着力创新和构建特色企业文化,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和谐快速发展。创新和构建特色企业文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精神文化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企业文化作为整体是动态的,惟有固化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才能永葆青春。
一是确定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发挥企业文化激励人、凝聚人的作用,又要注重关心人和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真正把“人本管理”放在首位,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把好手,要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注重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奋发上进,实现自身价值;充分依靠广大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泛集中群众智慧,使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同广大员工的实践密切结合。二是要建设以参与、协作、奉献为中心的企业团队精神。坚持企业决策的民主集中制和重大技术问题的论证制,创造发挥集体智慧攻坚克险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党团和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树立榜样和表彰先进,通过宣传优秀员工的事迹,提高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贯彻集体主义观念;通过“爱岗敬业促发展”等主题教育,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和谐统一。
二、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制度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企业制度文化的“规范性”是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等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要实现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良性互动、水乳交融,一是要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经过长期的发展,企业在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上日趋完善,在体制和用人观念上下了很大的心思去改革,现在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副总经理分管生产、技术、设物、经营、财务等, 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经理竞聘制和经理负责制,将权利、责任下放。在组织结构上有所创新,强化了总部的投资发展、市场开拓、资金管理、人力资源调配中心的职能。二是加大各
业务制度的创新。一方面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改进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质量、安全、环保方面的管理制度,为加快改革改制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管理的氛围。另一方面要以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为契机,围绕落实项目法施工建设为中心,全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企业的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资采购、劳务分包、合同管理、财务资金管理等进一步规范化,提高企业集约经营管理水平。
三、行为文化建设
企业在塑造自己的行为文化时,必须建立企业行为规范、企业人际关系规范和企业公共关系规范,把企业MI、BI手册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中。
一是在和政府、业主、监理、总公司、兄弟单位、驻地群众等社会要素发生行为时,注重打造企业品牌和提升整体形象,高层管理者、模范人物的作用尤为重要。二是规范企业人际关系,树立“每个人都是企业一面旗帜的思想”。企业人际关系规范的推行,是一场意识革命和全新价值的创造。每个员工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企业的整体素质,没有良好的员工行为,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企业形象。要将集团公司的各种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日常运作、员工行为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管理机制实施这些规范。要通过有效培训和适度奖罚,从人际行为、语言规范到个人仪表、穿着,从上班时间到下班时间都严格按照这些规范行事,逐步演变到自觉的行
为。三是要注重公关策划和包装,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深业主对我们的了解和信任。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给业主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良好印象,从而达到树立形象,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物质文化建设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物质设施等构成的一种表层的文化。它包括企业的产品、生产生活环境、办公设施、文化设施、企业广告等,是企业员工的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是社会对企业作总体评价的起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在理论和观念上已得到了充分重视,在实践中环境文化建设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我们要结合企业特点和实际,进行物质形象的定位、策划和塑造。一是确定品质文化原则,即强调企业产品的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持续稳定的优质产品,是维系企业商誉和品牌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加大创建名优工程力度,多创鲁班奖、詹天佑大奖、优秀样板工地等名优工程,以名优工程带动企业形象的提升;二是按照集团公司VI手册的要求,对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进行全方位覆盖,以形成整洁、统一、美观、易于识别的企业外部形象,通过这种富有特色的视觉设计和形象推介应用,将企业的发展追求、服务理念和形象特征系统化、规范化、视觉化,这有助于增加公众的认同性、亲切感和可信度,不断扩大中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助于全体员工规范行为,履职尽责,增强责任心和归属感;三是逐步加强物质设施、文化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结合员工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开展书法、绘画、摄影等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庆典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类活动之中,使广大员工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市场前景广阔和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企业必须精心打造特色品牌和提高核心竞争力,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已经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得到全面提升。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要根据企业性质和特点专心构建特色企业文化,通过打造特色和弘扬特色带动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创造适合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促进良性循环和和谐发展,更好的成就员工和回报社会。
第五篇:创特色建精品 促进江津旅游跨越发展
创特色建精品
促进江津旅游跨越发展
一、江津旅游资源状况
江津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富集,在3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38平方公里的峻山、秀水、飞瀑、奇联、古观、纪念地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了江津独特而丰富的旅游产品。全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超过200个。目前仅国家级景区景点就有10个,其分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面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聂帅陈列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黑石山,国家AA级旅游景区骆崃山,国家水利风景区清溪沟,国家森林公园大圆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塘河古镇、白沙古镇,中国特色景观名村洪洞村等。全区共有三星级酒店5家(江舟大酒店、荣华大酒店、四面山大酒店、思齐园宾馆、星宿丽景酒店),二星级酒店3家(津粮大厦、红楼宾馆、孙宾馆),正在申评的五星级酒店1家(恒大酒店),在建五星级酒店2家(富侨酒店、富麒酒店),旅游商品企业7家(重庆市江津米花糖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江津区荷花米花糖公司、远洋花生等)。旅行社3家(环宇旅行社、津北旅行社、金色旅行社),旅游经营网点9家。
二、江津旅游特色
江津旅游涵盖四大特色:以四面山、大圆洞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以聂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中山、白沙、塘河古镇为代表的古镇旅游资源,有以恒大金碧天下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资源。
四面山景区生态资源富集。特色是:千瀑千姿(望乡台和水口寺等常态瀑布10余挂,其它瀑布200余挂);高山平湖(有大洪湖、珍珠湖等8大高山湖泊);丛林茂密(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深度睡眠(海拔1709.4米,森林覆盖率95.4﹪,负氧离子高达3000,是天然氧吧、夏季纳凉、深度睡眠的绝妙之地);赤壁丹岩(有土地岩、灰千岩等赤壁神岩);古观奇联(朝源观及天下奇联、飞龙庙等);天然物种基因库(生长着3.5亿年前的古热带植物,6000多种动植物世代繁衍生息)。
三、江津区政府推进旅游发展的工作和措施
区政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扎实推进旅游工作。
一是注重规划策划。编制完善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四面山西部景区规划》,启动编制《四面山东部景区规划》,策划并申报“东方神秘爱情谷”、等,确保了江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区政府立足选“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做好招大商,招好商工作。近年来,签约项目27个,引 2
资450亿元。建设包括四面天堂生态体育休闲公园、重庆游艇基地、6家五星级酒店、8个农业生态休闲体验项目等。
三是夯实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市“十大乡村”旅游项目恒大〃金碧天下项目、市“十大名镇”旅游项目中山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市“十大温泉”旅游项目珞璜温泉综合开发项目及市“太阳工程”富侨酒店的建设,均完成投资计划,累计投入分别达到30亿元。四面天堂生态体育休闲公园、重庆游艇基地、6家五星级酒店和8个农业生态休闲体验项目顺利推进。
四是加大政府投入。政府投资4.8亿元,完成走马至四面山126公里旅游主干道“白改黑”和灯饰工程,整治两侧4500户农房风貌;以BT模式启动四面山景区“一隧道、三连线、四出口”(头道河隧道,四面山、中山、柏林旅游循环连线、四面山至贵州习水、寨坝、大坡和四川合江出口)循环路网工程,加快构建渝川黔旅游“金三角”。
五是强势宣传营销。积极组织参加世博重庆江津周等宣传活动,把江津旅游推上国际舞台;成功连续举办七夕东方爱情节、渝川黔龙舟文化节、抗战文化节等节庆活动20余次;拍摄完成电影《四面山》、《爱情天梯》,电视剧《天梯》和《拥抱江津》MV,静像电影《梦回江津》等。
三、旅游发展思路
未来五年,是江津旅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津将依托“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千亿工业强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继续推进“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战略,把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重庆重要的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最终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力争将四面山建成AAAAA级旅游景区,中山古镇、塘河古镇、白沙古镇、恒大〃金碧天下、黑石山-滚子坪建成AAAA旅游景区,力争建成五星级饭店5家,重庆游艇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旅游人次达到1500万,年均增长30%以上;入境旅游人次达到5万;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 5%以上;旅游业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占全区就业岗位的6%。
(二)规划思路
1.打造精品旅游区。通过整合我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三大精品旅游区。
一是努力将四面山建成AAAAA级旅游区。以四面山旅游特色场镇建设、西部景区开发和中山爱情天梯、名镇开发等重大项目为驱动,整合四面山生态旅游资源和中山古镇旅游资源,丰富爱情文化,推进渝川黔旅游“金三角”的整体开发,全力打造大四面山AAAAA级精品旅游区。
二是建设“一江两岸”都市休闲旅游区。以实施重庆游艇基地项目为依托,整合聂帅陈列馆、恒大•金碧天下、城郊公园、城郊温泉等旅游资源,丰富三峡文化,融入大三峡旅游,建设“一江两岸” 都市休闲旅游区。
三是打造全国知名的古镇休闲旅游区。整合中山、塘河、白沙、石蟆古镇旅游资源,培育具有人文特色的古镇旅游精品。
四、产业发展对江津经济的影响
江津旅游业近年来得到持续高效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江津经济社会的发展。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391.2万人次,同比增长4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44.1%;提供就业岗位14500多个;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 4%,占第三产业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