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心灵的守望者
做心灵的守望者
——听《郑州市第二届师德报告会》有感
今年在张校长的领导下,我有幸观看了《郑州市第二届师德报告会》。知道并了解了许多优秀的师德高尚的老师的事迹。其中有王幸福老师《幸福哥的援疆路》、贾丽丽老师《做心灵的守护者》、侯书营老师《为了那些山里娃》、吴红霞《做一名幸福的教师》,郑州三十一中支教教师郭晓丽以《我眼中最美的校长》为题,深情追忆了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河南周口郸城县秋菊一中校长张伟的生活点滴,张伟校长潜心教改、甘于清贫、以校为家、忠诚教育的感人事迹令老师们为之动容。《幸福哥的援疆路》是郑州二中王幸福老师三年援疆经历的真实写照,六千多里的离家之路,年迈的父母、娇弱的妻儿,西部艰苦的条件,地处偏远的孤独、寂寞和深深思乡之情,让老师们真切领略到了王幸福老师的那份坚强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012年河南最美教师侯书营老师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面对家里老人需要照料,面对生活困难,他没有退缩。山里学生的那句:我们需要您。就是侯老师选择坚守的全部理由。“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教师的幸福”,2103年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吴红霞诠释着她对幸福的理解。吴老师用她全部的爱去帮助学生成长,营造如家般的班级文化,唤醒学生知道爱,激励学生学会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帮助学生成长”。吴老师倾注爱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爱,收获了一名老师的真正幸福。平凡的事迹、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听众,让每一位教师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师德师风教育洗礼。师德为魂,楷模最美。一个个鲜活、真实、可学的先进事迹,引发了老师们对总书记提出的“如何做一个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深深思考。
郑州市五十二中贾丽丽老师演讲的《做心灵的守望者》,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她像青竹一般坚韧,用坚强背负起家庭的磨难;像烛光一样温暖,用理解和悲悯守望着学生心灵的成长。听了贾丽丽老师的事迹,我也立志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
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天真率直,无拘无束,在教师爱的庇护下,自由地放飞自己的理想,彰显个体蓬勃的生命力。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要求教师具有对事业持久的恒心和献身事业的崇高理想并对理想执著追求。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的人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有的人权势赫赫,威名远扬。教师要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动,淡泊名利,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对事业的那份忠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精神,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教育的花园中,聪明华贵的“牡丹”自然人人喜爱,娇艳多姿的“玫瑰”也总是处处领先,殊不知,还有那些不起眼的小草,它们内心也期待着春天呀!一位教育家说得好:爱自己的孩子容易,爱别人的孩子难。教师要有大爱、真爱,要像贾丽丽老师一样,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爱,意味着责任,爱每一个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他们的过失,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阻止他们走向悬崖,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还需要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平等是当今世界教育追求的基本理念。古人云:“有教无类”,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既欣赏他们的成功,又欣赏他们的失败,因为失败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时空里遨游,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还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来到教室,看到地上有纸片,就弯腰捡起;看到学生的用具掉了,微笑地帮他拾起;看到学生吃垃圾食品,耐心地给他讲食品与健康;听到学生说脏话,批评他、提醒他;听到学生获奖,和他们一起庆贺,平凡的小事,让学生文明礼貌,热情向上,富有爱心。爱是可以传染的。很多时候,你不用刻意地去说什么,你用真心和真诚去播种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的回报。给学生一点“阳光”,学生就会“灿烂”,何乐而不为?
做心灵的守望者
——听《郑州市第二届师德报告会》有感
张兰颖
大 峪 沟 镇 矿 小 2014年11月4日
第二篇:做个心灵的守望者
做个心灵的守望者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当今世界如果要选出一本关注青少年心理的名著,那就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家长们阅读这本书,可以增加对少年的理解,青年人则可以增加对世界的认识,使自已提高心理应变能力,选择一条独立自主并且自尊自爱的道路。
做为一名教师,阅读完本书后,我更深刻体会到了青少年那彷徨矛盾的心理状态,仿佛自己又回到了曾经的懵懂岁月。把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的霍尔顿与自己的回忆结合一想,原来我们所谓的“令人讨厌的职校学生”也曾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只是有的人幸运地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而有些学生只是正处于寻找人生方向的道路上。社会无情地把青少年分成“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的小孩这两类,在我看来教育如果仅此而已,则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霍尔顿复杂的性格。有受资本主义社会耳濡目染的丑恶的一面,但他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四次被开除出学校?那是因为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近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搞下流的小集团……”。他不愿与所谓的“现实”同流合污,所以他选择的一次次的离开,独自去体验整个越发混沌的社会,虽然四处碰壁直至头破血流,他也不后悔自己为心灵的解放所做出的努力。这是令人佩服的意志力,这也能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
上找到共同点,或许我们陪伴他们找到自己性格与人生的出路,他们会感谢我们一辈子的,简单地给他们一个及格换来的也许只是片刻的安慰。
我认为以霍尔顿为代表的所谓“问题少年”有着他们自己表达感谢、悲伤与愤怒等等心情波动的途径,如果按照常人的眼光看待,这将是令人痛苦的过程。例如霍尔顿可以为了想象中的心仪女生与舍友交往而与他大干一架,心里充满了对他的仇恨,这些都仅仅处于猜测的环节中;他帮助舍友写的文章主题是个棒球手套,看是无聊的描述,却完完全全灌注了他对自己因为患白血病而去世的弟弟的深情思念,做为教师还能随意忽视问题学生的作业吗?他们真的是我们口中情商缺失的坏学生吗?看完本书我想问问自己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是其中的两个。
本书有段点题的文字——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麦田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完以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反问道我们亲爱的霍尔顿到底是个“问题学生”还是我们心灵的导师?如果我们能做到拯救一个悬崖边的学生,不让一个个霍尔顿在危险的地方徘徊,这将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小事,这难道不比培养一个清华或者北大学生更令人兴奋吗?
最后我想用本书的题目“The Catcher in the Rye”来结束我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做一个学生心灵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of Heart”.
第三篇:班主任育人-师德演讲稿-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
师爱点亮希望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很激动,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我们为人师的幸福和快乐,付出与收获!我演讲的题目是《师爱点亮希望》。
岁月流转,蕴涵自然奥妙;人间正道,演绎师生亲情。
耕耘在教育的圣坛已有11年,朋友们,当我们匆忙行走在岁月的双肩,身为人师,去叩问自己的行囊,那沉重的背负中,是否满载着师道的真爱呢?教育的花园中,聪明华贵的“牡丹”自然人人喜爱,娇艳多姿的“玫瑰”也总是处处领先,殊不知,还有那些不起眼的小草,它们内心也期待着春天呀!
记得冰心老人告诉过我们:“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与学生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铺就了我的又一条生命旅程,那就是充满爱的心灵之旅!我试着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爱心让我发现,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讲台上,我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不知不觉,我已经在教育这片充满爱的沃土上耕耘了十一载,除了老师,我还有一个神气而又响亮的名字:“班主任”。在我的不断努力下,迎来的是乐此不疲、幸福满满的班工作状态,而那幸福的点点滴滴,让我体会到班主任的光荣,因为在付出爱的同时,收获的是更多的爱。
曾有人这么说:“有怎样的班主任就有怎样的学生。”短短的一句话,却让我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我班里有一个学生,他从小学开始,就恶名在外,到初中后还是老样子:上课迟到、课上不听讲,不动笔,脏话连篇、课下打闹吃零食,不完成作业、对于老师的批评教导不急不躁。后来,我从各方面了解到,他父母常年在外,对他疏于管教。家里爷爷甚是严厉,总是拳脚相加。这样,他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好习惯是教出来的,我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学其理。我时不时地和他拉家常、开玩笑,拉近师生的距离,不失时机地对他的一些行为做了一些要求,他也欣然接受。最近,学校倡导各班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他主动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忙前忙后。利用这次机会,我在班上充分肯定了他的表现,班上同学也夸他做事积极,他看起来特别开心。从此,我发现他做事积极了,许多陋习也有所改变。
这学期,从沿口初中转来一名女生,或许是陌生的环境,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出她的紧张,从她的表情看出她的不开心。上课时,她精力不集中,总是若有所思。基于此,我总是微笑地主动地与她交流。在感恩励志大会中,许多人都哭了,而她哭得格外伤心,我觉得很有必要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当时我没有追问她,我把我的肩膀借给她,帮她擦着眼泪,我说:有什么不开心的可以跟老师说,不管什么事,老师、同学都会帮助你。后来,我了解到:她爸为了给她买吃的,出门被车子撞死了,妈妈一个人承担起家庭重担。她很后悔,很内疚,说如果不是她闹着要吃东西,爸爸不会死,妈妈也不会那么辛苦。可怜的孩子,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告诉她:爸爸走了,不会再回来了,但你一定要坚强,只有你坚强,才能让妈妈过得更好,要珍惜拥有!从那以后,她慢慢放下思想包袱,以更好的精力投入学习。
作为班主任,班级就是我的家,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用一颗爱心去呵护家中的每一个成员,我用一颗宽容豁达的心来善待孩子们的不足,我用一颗慈母心去教育培养他们,关注他们的成长。每次来到教室,看到地上有纸片,我会弯腰捡起,给学生做榜样;看到有学生的用具掉了,我会微笑地帮他拾起,给学生以温暖;看到有学生在吃垃圾食品,我会耐心地给他讲食品与健康,给学生以关爱;听到有学生说脏话,我会批评他、提醒他;听到有学生在竞赛中获奖,我会和他们一起庆贺;听到有学生身体不舒服,我会马上带他去寻医问药„„我所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正是这些平凡小事,让学生文明礼貌,举止文明,热情向上,富有爱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豪不吝啬地播洒爱的阳光,因为我相信,爱是可以传染的。很多时候,你不用刻意地去说什么,你用真心和真诚去播种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的回报。
记得去年教师节,偶然翻开放在讲桌上的教科书,一叠叠祝福的贺卡不知什么时候被他们塞在里面,上面满是童趣的的话语、可爱的图画,颗颗用彩笔涂成的心,表达着他们对老师真挚的祝福。
今年的3月8日,没有节日的氛围与期待,一如平常到教室上课。教室里的每个学生都在笑,也不知在笑什么,我正疑惑不解。值日的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喊“起立”,全班同学一起站起来笑着对我说“老师,节日快乐!”,这声音整齐而且宏亮,让我高兴得语无伦次。我享受这种看似平常的幸福与快乐!想想自己:十来年教书生涯,十来年育人历程,其间有艰辛,有泪水,我付出了爱,又收获了幸福。
《古兰经》中有这样一则经典故事:一天,有人找到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央其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表演完毕,众人疑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动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换一个角度体会一下谁该主动的问题,答案不言自明。其实教师只需向学生“跨”一小步子,学生就会大踏步地向教师“奔”来。老师们,给学生一点“阳光”,学生就会“灿烂”,何乐而不为?
第四篇:做课堂教学的守望者
做课堂教学的守望者
北大街小学
赵淑雅
语文老师,要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写作充实人生,用儒雅涵养性情,用敏锐洞察生活,用激情点燃学生,用严谨对待事业,用良知捍卫文明,用诗意行走人生。读书、写作、反思,勤奋、执著、求索,把这些关键词镶嵌进生命的旅程,路会越走越宽。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具体要求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这些实施建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改形势发展的今天,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应是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名师学习,借鉴和仿效名师成长之路,研究和实践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对照自己,拉动自己,应该是增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走进名师课堂,感受课堂魅力
每当我们听名师上课时,都有类似这样的感受:
一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他们的感情饱满充溢,他们的教态自然大方,他们的朗诵酣畅淋漓。因此,锤炼基本功,丰厚自身,造就一个“自身硬”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是课堂呈现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注重揣摩语言,有的注重问题牵引,有的注重诵读感悟等等。不同的文学题材教法不同,但透过每个人的着力点也可以看出每个人对语文、对文本的驾驭程度。教无定法,但首要的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和深入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
三是他们都展现了语文的生命力。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源泉,老师们都饱蘸深情,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感召力、感染力。语文是一个有生命的学科,只有有情感、有生命的人才能和她形成有效对接。文本中丰富的内蕴要靠学生去感悟,但也靠老师的唤醒,老师如果朽木枯竹、形容枯槁、心灵衰竭、感情萎顿,怎么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生活中来呢?
四是老师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丰厚的学识涵养是语文教师可供展现和挖掘的不竭源泉,教师的资源性就体现在学识涵养上,学识涵养的外在显现就是课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教学行为里面包括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名师们课堂的展现,从他们运用语言的程度上,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丰厚的语感和文学积淀,较强地临机处置问题的能力,这份处变不惊、从容大度的能力源泉就是自身的学识涵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识,才能成为学生明白的引路人,才能成为课堂教学挖掘不止的资源。
听青年名师史建筑老师上课,感觉他的课有高山挺拔的气质,有深海恢弘的气度,有蓝天的空灵飘渺,有大地的深沉厚重,似乎没有一个多余的细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言辞,他的课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美”字便可以形容的,真可谓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语文课上出了语文的文化内涵,上出了语文的学科个性,上出了语文的原汁原味,他的语文课是真正的语文课。
在对史老师的课赞叹不已的同时,笔者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能将语文课上到如此境界。读了他的《一路有书》《语文教师的文化思考》等文章后,豁然开朗。因为书给了他太多深邃、大气、儒雅、刚毅、伟岸、正直、执著、仁爱、善良、智慧……因为他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教学实际,更符合认知规律,更受学生欢迎”,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一节好的语文课后隐藏着一个语文老师的勤奋、良知与探索。我想,要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象史建筑老师那样上语文课,那真是当代学生的幸运,是我们语文教育界的幸运。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愿望,并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进步。
二、走进名师历程,解读成长秘笈
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解读全国知名教师尤其是青年名师的成长经历,发现了潜藏在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读书
由于平日忙于上课、批改作文、做学生工作等原因,语文教师书读得很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名师们也面临过并仍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现实问题,有的名师的成长环境甚至比我们还差,但却没有一个不博览群书的,没有一个不以嗜读为乐的。在这方面,史建筑老师的感受很能说明问题:“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单是2005上半年就读完了季羡林、冯友兰、李泽厚、周国平、沈致远、朱永新、肖川、海德格尔等人的十几本书。”人都是有惰性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克服它,史老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优秀教师都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综观名师们的读书历程,笔者以为,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意识,往大一点儿说,是一种生命形态。
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因此,笔者强烈建议:有志于语文教育事业的老师们,来读书吧。
关键词之二:写作
“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这是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话,也是名师们的心声。王老师一直爱写作,到中学工作后写过近百万字的教学杂记和工作随笔。他从1988年开始给报社写专栏杂文,十几年间发表的杂文、随笔近两千篇,出过4本书,其中《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中国人的用人术》还在台湾出版,又被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他说,这些都是当初没想到的。他还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杂文家,我是语文教师,写作仅仅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告诉学生。如果一位教师自己不爱写作,他的学生会爱写作吗?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而这些正构成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我的许多同事都公开发表过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有同感。语文教师不会写,会不会被当作假冒伪劣?”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笔者也有同感。现今大多数语文老师平时不动笔,写不成很像样的文章,作文课却能大谈“构思、技巧”,其实是空费口舌,须知“春江水暖鸭先知”。“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写作,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所以笔者要呼吁:语文老师,请拿起你的笔,下“水”!
关键词之三:向学生学习
很多同行都习惯于摆老师架子,做高高在上态,以为唯此才有老师的尊严,才能得到尊重。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优秀教师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亲近学生,向学生学习。
江苏省首批名师蔡明说:“我时刻关注着学生的需求与向往。学生提出提高阅读质量很困难,我就和学生一起研究阅读的特点、性质,总结规律、方法,写阅读方面的论文;学生提出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相互之间的落差较大,我就与学生一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围绕作文进行课题研究,撰写文章。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常把自己萌生的教学思想的火花公布给学生,发动他们进行讨论,请他们给选定最佳方案,从学生身上受益很多。他的语文课实现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敞开了心房,进行真情大碰撞”。教师在向学生学习中增长了实践本领,这就是“教学相长”。
经常深入学生的老师还会有这种感受: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绝不仅仅是在教学上。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总结说:“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好老师也是学生托起来的,没有学生的敦促,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给我的启发影响不限于学习,在做人上,学生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教师学习。” 关键词之四:反思
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学者型教师,做反思型教师。什么是反思?“民主教育”代表人李镇西老师诠释得非常好:“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应付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的说,即„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李老师自身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他刚参加工作带的“未来班”的教育浪漫主义尝试,到后来实施班级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现实主义探索,再到后来提出“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观踏上教育理想主义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长征程,他扎扎实实地实践着“四个不停”,成就斐然。
关键词之五:勤奋、执著
成长是向着同一个方向连续攀登、不断超越的过程,必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因此,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勤奋和执著,一个也不能少。著名特级教师陈军在回忆经历的《灯光赋》中写道:“寒亭的灯光,我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的。我曾在灯光下默背民国期间出版的《辞海》上的词条……我曾在灯光下写出一篇篇关于经典课文的评论……大约写了两米来高的稿纸。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为自己当时的浸润化的写作而感到庆幸。当时是没有什么功利之想的,我只感到,一铺开稿纸就找到了生命飞翔的天空。夏天,简陋的屋子里,没有电扇,我赤膊上阵,桌下一桶凉水,两脚插入其中,脖上披着湿毛巾,门窗紧闭,一切都在静寂之中,只有我思考的轮子在„咔嚓‟„咔嚓‟地响着……经过„灯光‟的洗礼,我在课堂上总是清清爽爽的。” 这种勤奋执著精神是每个成功者共有的。“立体教学”的创始人孙春成老师亦如此:“暑假,天气炎热,我则脖挂湿毛巾,身着短裤衩,反锁房门,挥汗笔耕;寒假大年初一下午就返校工作了”;特级教师孙汉洲卧病期间吊针一挂就是半天,“却利用挂水时间阅读教学资料,治病用了激素,夜里难以入眠,我就化弊为利,挑灯夜战,又一次研读了中学语文12册教材,做了3000多张读书卡片。等到不再需要打针吃药时,专著《中学实用修辞》已成初稿”;特级教师李震进修期间为了争得读书的时间,让管理员下班后把他锁在图书馆中;青年名师史建筑曾住在学校存放油罐的一间棚舍里,刺鼻的气味,阴潮的地面加上薄薄的屋顶常常是夏天烈日暴晒,冬天寒冷刺骨。就是在这间棚舍的生活,塑造了史建筑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寒冬腊月,雪花飘飘,在寒风凛冽的冬夜,他时常被飘进棚舍来的雪花搅醒而无法入睡,这时只有靠读书才能消解身上的寒冷。于是在棚舍他阅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书籍,特别是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他:当安德烈公爵受伤躺在战场上,万念俱灰的时候,是俄罗斯湛蓝的天空,广袤的草原和奔腾的河流,是自然之美、天地之美拯救了他。这时候,史建筑振作起来,望着室外飘飞的雪花,又投入到了他的阅读中。棚舍的生活让他至今难忘,每每提及这段往事,史建筑总会说:“苦难和挫折,当你败给它时,它便是你的耻辱;当你战胜它时,它便是你的荣耀。”
他们中很多人文凭起点并不高,程翔、韩军、陈军老师是师专毕业,李卫东、蔡明、史建筑等是中师出身,而高万祥、徐敏南等老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来才做代课教师;很多人并非最初就有幸进入名校执教,蔡明老师毕业进的是苏北一所高考年年“剃光头”的乡中;还有的老师教育探索起步并不早,赵谦翔老师45岁才开始进行教改探索。是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们的今天,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镌刻得最清晰的脚印就是勤奋、执著。关键词之六:学会做人
这一点年轻教师尤其要重视,要加强修养。有个性、有才能的年轻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异见,听不进批评。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于延长了成长的道路,做人不成功,事业也难有大成,这方面笔者有教训,程翔老师的体会应值得重视。
程老师认为,青年人有主见是完全应该的。坚持主见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但他一开始不懂这个道理。他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课,被别人批评一番,接受不了,总想争辩几句。一位老教师告诫他:“别人提意见是对你好,不接受可以,但总要虚心听。你和他争辩,他以后就不会再给你提了。没人给提意见,你还能进步吗? ”这话令他深思,他反思说:“自我改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能够在痛苦中磨练自己,收获是多方面的。从那时开始,我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业务上进步,同时还要在为人处世上成熟起来。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能单单是专业技术上的成功,还必须在做人上成功,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全面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无论谁的意见也都听得进去。我觉得,我能在语文教学上取得一点成绩,与前辈的教导和同辈人的帮助分不开。我还体会到,人的„自我免疫‟能力是有差别的,当认识到自己这种能力欠缺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借助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以增强自觉意识。如果说我在思想认识上有进步的话,那就是外因对我的良好影响提高了我的自觉意识。”
我们常教育学生要谦虚,要勤学好问,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不要成了“于其身也,则耻师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贤的两句名言温习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转益多师是汝师”。
三、走进名师思想,领悟教学特色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曾经是省语文教研员的吴心田老师,写出了语文教育文章近百篇,50多万字,已出版34万字的个人文集,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报告近百场,编著书籍30多种,他培养出了像程翔、史建筑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优秀青年语文教师。他的业绩,他对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爱和执著,以及他的忠厚的人品,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受到广泛的赞誉,他做到了像古人所说的“大道无言,上善若水”。本着对语文教育的挚爱,对语文教师的厚爱,他谆谆教诲,提出了语文教师必备的八条素质:
1.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这是教师首要的品德要素
2.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3.具有必备的静态和动态的语文基础知识
4.具有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
5.具有本学段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艺术
6.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的能力
7.具有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8.具有较宽的眼界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吴老师还给我们总结了语文教学的五条规律:
1. 体现文与道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认真学习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
3.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体现教师与学生、教材的一体
5.注重读与写的结合、理解与运用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吴老师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要有独见,要探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适合自己课堂教学发展的特色之路。
史建筑老师正是在老一辈名师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语文教学特色之路。
史老师的语文观是学科•生活•生命。在史建筑看来,语文是基础学科的根基,语文是生活交际的工具,语文是生命提升的支点。当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走进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从此他的生活中便充满了思考与独白、诉说与辩论、阅读与写作;他生命的海洋里,便奔涌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为此史老师进行大胆创新,注重让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科学设置问题情境;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引导学生品味鉴赏,感受母语的意蕴魅力。他认为语文课堂的魅力不仅在于语文的个性,更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在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谈及一堂好课的标准时,他说,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主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追求平实、丰实、充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出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觉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
史老师认为好的作文要达到“五言二真”。“五言”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色(文采),言之出新。“二真”即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史老师做了富有特色的八项语文“工程”:
1.综合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2文本细读——感悟母语魅力
3.师生同写——促进共同发展 4.重读经典——温习心路历程
5.课题探究——培养学术意识 6.学本编写——锻造自学能力 7.对话古典——汲取传统营养 8.学习日志——规范学习流程
史老师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到人际交往,大到国际交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小说的曲折、戏剧的冲突,也有诗歌的隽永、散文的飘逸。“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文能力突出的人,能随时通过适当的自省、反思调整自己,能以得体自然的形式和内容表现自己,能使自身折射出深邃的人格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会逐渐把母语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标准。有了语文这一有力的支撑,一个人的言行中就会透射出文明、自律、谦和、幽默、深刻和自信。
史建筑将语文上升到生命的高度。他认为这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它已经超出了学科、生活的范围,而进入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语文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理念和传统,将深深地影响着生命和精神的进化。在这一境界中,我们不难理解文学巨匠可以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领袖,我们不难理解一部名著可以支撑着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我们不难理解杰出的诗人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选择了如血的夕阳。如此看来,钟爱语文,就是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屋宇;钟爱语文,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加钙;钟爱语文,就是让一个人圣洁而自信地走过每一个人生驿站……
总之,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的经历与他们相似,甚至我们也可以走上名师的讲坛,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执著追求的探索精神,那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那种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一生事业的崇高精神境界。老师们,尽管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丰厚的物质,但我们依然要担当起教育所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我们应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先行者、指导者、实践者——名师们一起,固守住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远离浮华,摒弃杂念,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那样,一直坚守着美丽而纯洁的理想。
第五篇:做一名教育的守望者
做一名教育的“守望者”
——《生命从此不同》学习有感
河北省沧县仵龙堂乡中学 于振广
我们生活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崇尚娱乐,作为一名辛勤的园丁,我时刻能感受到时代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说实话,这是一个学习材料“满天飞”的时代,“学”了不少,感悟并不多。我是说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省并不多。不过,学校组织的这次学习《生命从此不同》,却在我有点浮燥的心里掠过一丝清新,差点又让我热血沸腾,那种心灵的震撼可想而知。
和铁一中的校长陈庆雯一样,那段话也同样深深的打动了我。“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对教育本质最形象,也是最深刻的揭示。
首先,它点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教师不是跑在学生前面的“引领者”,而是站在学生旁边的“守望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存在。回首自己的教学,一直想充当“引领者”的角色,有时觉得自己很无奈——师生都很累;有时觉得很委屈——师生互相不理解;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很悲壮——师生都很痛苦。现在看来是自己站错了位,“悲壮”的很可笑。老师要做的,只是去做一个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用自己的学识、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去呵护他们。再回首自己的教育教学时,不可避免的看到了“急功近利”的影子。总是想着对学生做些什么,改变学生的什么,完全没有守望的意思,倒像是在“督促检查”,结果适得其反。现在的学生厌学思想较为严重,我看我们都有理由怀疑得有这方面的原因。“引领者”强调自己的 1
主观愿望,“守望者”尊重的是客观现实。强调自己的主观愿望必然导致精神掠夺式的机械复制,尊重客观现实必然能实现培养式的再造创新,因此我毫不犹豫的要做一名教育的“守望者”。
再者,它再次重申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说喊了很多年了,然而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做才是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育者的我在理念上并不是很清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个性张扬的空间,不去干扰他们的成长”我看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铁一中的教育教学实践,就可以算是以学生为主体。在铁一中人的心中,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中学生活,让学生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班级,爱我们的课堂。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使我的着眼点主要还是落在了学生的成绩上,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有所涉及但少得不能再少。我是说除了“应试”的能力以外。这应该就是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铁一中的经验再一次证明,当自己的着眼点不在成绩时,成绩却如影随形。记得年青时,自己的物理课“萧洒”的很,我是说自己感觉。讲的时间真的用时很短,学生的成绩反而不错。现在年富力强了,有经验了,也爱“拖堂”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了,而在“拖堂”的时间里,主要介绍的是“应试”内容,但最后的效果却说明学生的成绩不是想像中的会很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做一个守望者就是找回年青时上课的“萧洒”。不是由于教育理论匮乏的“萧洒”,而是胸有成竹的“真萧洒”。
我愿意做一名教育的“守望者”,因为我拥有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从此我将从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扮好“守望者”的角色,把自由的天空还给我们深爱着的学生。让自己的物理课堂更和谐,更民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素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意义上实现让我的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话又说回来,要想让以上说的不是空话的话,需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从内心深处的一个自省,需要付出的可能是以往百倍都不止的努力,但是我说我已经准备好了!剩下的就是我们的教委和我们社会,尽早的把教育改革的阻力变为动力,并在教育体制和考核上能有实质性的突破,真是这样的话,那将迎来的不仅是我一个普通教育者的春天,而是祖国教育的春天!我想,当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际,定是教育的“山花”烂漫之时!
请相信,那个愿意做“守望者”的人,一定会是那个成为成功教育者的人。我是真的真的愿意做一名教育的“守望者”,不仅是缘于此次学习内心的感悟,更是由于自参加教育工作就有的热忱。
我愿意做一名教育的“守望者”,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的我的决心,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