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信运营企业网络班组长胜任力模型构建与运用
电信运营企业网络班组长胜任力模型构建与运用
深圳市海博智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1世界最宝贵的是什么?是人才”。现代企业中的“人”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而不是企业生产的机器和盈利的工具。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也指出“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也在逐渐摆脱传统人事管理的影响,由事务性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在我国的盛行就是这一转变的体现。它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里兰在1973年提出,主要强调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员工的业绩水平、行为特征、能力特征、个人内在特点等关键要素结合起来,挖掘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内核。但是,在这股盛行之风下,部分企业由于以下原因,致使胜任力模型未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从而成了 “企业的奢侈品”。
首先,对“奢侈品”的需求应该是建立在基本生活需求已经满足的条件上的。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连基本的岗位职责流程制度都没有完善,那么胜任力模型对这样的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件“奢侈品”。
其次,“奢侈品”总是有大批盲目的跟随者,顾客在买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要面子”的需求。胜任力模型已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的很多企业也一味地跟风推行,但是胜任力模型能否帮助解决企业真正面临的难题,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再次,“奢侈品”价格不菲但性价比低。胜任力模型的成功应用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在胜任力模型的“建”与“用”上,企业经常照搬照抄,忽视对象的个性化特点,或只关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过程,忽视了模型在后期的常态化应用和动态更新,从而使其不能物尽所值。
综上所述,胜任力模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企业没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未能真正明确模型应用的目的和方法,那么在企业推行胜任力模型必将是“奢侈”而不实用的。下文将以深圳海博智业管理咨询为通信企业网络运维班组长胜任力模型建设与运用项目作为例,介绍如何让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物有所值”。
S公司是国内某省级通信运营商,其下属的网管中心是其核心的网络生产维护部门,具有完善的基础管理制度(包括人力资源各职能块的相关制度)。近年来3G的投入运营、全业务的迅猛发展,对S公司网管中心的生产和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心领导认为所有的生产任务都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班组,而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的能力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组生产绩效的高低,提升班组长能力素质将对部门绩效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基于班组长的能力素质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能力提升体系,成为了最为关键的课题。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目的,深圳海博智业辅导S公司网管中心实施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班组长能力提升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紧扣网管中心实际需求,从实用性出发搭建了适合网管中心班组长的能力提升体系,该项目共分为建模、测评、应用三个阶段:
(一)建模阶段:充分结合上级需求和对象特点,科学构建胜任力模型。首先,项目从集团公司、S公司、网管中心三个层次,梳理出上级对于班组长能力的要求,并让这些核心能力贯穿于整个胜任力模型,确保胜任力模型能站在更高的高度,真正与公司的整体战略和未来规划相关联。(见图1)
图1:深圳海博智业提出的网络运维班组长胜任力要求
其次,网络口班组长均为技术出身,多数因技术拔尖而被提升为班组长,因此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弱,管理经验缺乏的特点;同时,由于网管中心职能分工的差异性,各班组长的岗位要求对其通用和专业性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使模型更加贴近班组长实际工作要求,将网管中心25个班组分为监控值班类、数据分析类、网络优化与技术支撑类等六个大类,基于分类更清晰地把握各类班组长胜任的特点,找到共性和差异性。
最后,项目参考了理论界各种模型,根据班组长这一管理层级的特点以及专业性方面的要求,整合了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和领导力模型(Leadership competency model),构建了由三种胜任力要素类别(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个性、态度、价值观)和四个胜任力要素维度(任务管理、自我管理、团队管理、创新)组成的胜任力模型框架(见图2)。为了使该胜任力模型更加符合实际的情况,项目组通过行为事件访谈(BEI)的方式,充分提炼优秀班组长的行为特征,结合上级要求对能力要素辞典进行了反复的修正和完善,并通过对上级及班组长本人的焦点访谈分类型明确了各要素的级别要求。
图2:深圳海博智业提出的网络运维班组长胜任力模型
(二)测评阶段:全方位能力测评,差异化结果分析。
基于班组长的胜任力模型,网管中心针对班组长开展了包括上级、下级、同事等360度测评,以求全面准确地衡量班组长的能力素质现状。根据测评的结果,项目一改以分数高低的绝对值衡量能力的方式,而是对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科学有效地找出班组长能力的真正短板。
(三)应用阶段:基于测评结果,构建班组长培养和激励体系。全方位的能力测评只是帮助班组长了解自身的能力现状,这只是胜任力模型应用的第一步,如何更大地发挥出胜任力模型的真正价值,网管中心进行了深层次地思考,从培养和激励的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班组长培养课程体系和晋升激励体系,并且将其纳入网管中心班组长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中。
在培养体系中,基于能力要素辞典建立了三维立体培训课程体系,并根据班组长的测评结果做到“对症下药”,制定各班组长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不仅包括各类型的课程,还须由班组长对应的直接领导对其日常提升的效果进行跟进辅导,保证培训计划的有效落地。
图3:深圳海博智业为某网管中心设计的三维立体培训课程体系示意 基于测评和培养的结果,晋升激励体系为班组长搭建了科学的职业发展通道,在班组长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该项目的实施满足了S省公司通过“建”模型和“用”模型来提升班组长能力的需求,对于网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打开了突破口。主要有以下显著的效益:
图4:深圳海博智业班组长胜任力项目实施过程示意图
第一,全面梳理了企业对班组长能力素质的要求,准确地评估了网络口班组长的能力素质现状,为胜任力模型在有效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二,构建了班组长能力提升的闭环管理体系:基于胜任力模型,以评估现有能力素质作为桥梁,连接了培养和激励闭环系统。一方面,通过建立培养体系,全面加强班组长的基础管理能力及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其岗位胜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针对网络口班组长的有效激励机制,明确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为网络口源源不断培养懂技术、精管理的后备人才资源。
胜任力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新理论技术,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基于以上项目实施,本文对企业胜任力模型的推行提出三条建议,以帮助企业实现胜任力模型从“奢侈品”到“实用品”的转换。
第一,因地制宜。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必须结合企业的战略背景,把握实际的需求和对象的特点,适用为最好,切忌一味地跟风和模仿照搬。第二,系统性。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内核,胜任力模型应该为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提供新的切入点和依据,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甄选选拔、绩效管理、薪酬、培训等诸多人力资源职能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具有全新内核的管理系统。第三,常态化应用。不仅要重视“建模型”的过程,更要重视“用模型”的过程。企业应将胜任力模型的运用制度化、常态化,并根据企业内外部变化对工作能力新的要求,不断优化完善现有的胜任力模型,从而发挥其长效性的价值。
第二篇:用胜任力模型构建企业培训体系
用胜任力模型构建企业培训体系
胜任力模型对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常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数量性需求,另一个是结构性需求,也就是说企业必须从数量上和结构上都能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等岗位的用人需求才行。数量性需求一般通过招聘等方式就可以解决,而结构性需求的满足则比较有难度,需要招聘、淘汰、培训、调岗等一系列的工作来协调配合才能解决问题。
数量性需求和结构性需求往往是矛盾的,比如某家电制造业企业正面临这一问题。一方面随着销售旺季的到来,企业需要扩大产能,这就需要更多的产线工人,而现在的产线工人从数量上看是饱和的,所以招聘就陷入了僵局――到底还要招多少人?熟练工和生手的比例是多少才合适?其实,这个僵局的破解之道首先就是加强现有员工的培训,让生手变熟手,充分发挥现有产能,以便对未来产能增加所需人数有一个准确的预判,实现人员、物料、设备、销量的最佳配置。
从人力资本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角度来看,培训是提高员工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对于企业来说,与其说缺人,倒不如说缺的是“胜任能力”,员工所具有的胜任能力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可是怎样准确判断培训的需求在哪里,培训的课程该如何设置和安排,针对不同职务层级的员工应该怎样设计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这些都是企业开展培训之前需要厘清的问题,也是培训成功实施并达到预想效果的前提。
胜任力模型的提出,解决的正是上述这些问题。胜任力模型以优秀员工具有的素质集合为基础,经过归纳、整理、筛选,形成本企业的胜任力模型,最终应用于企业招聘、培训、绩效、薪酬、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这样,从优秀员工素质出发,以此为依据建立衡量和评估全体员工胜任力的标准,不仅确保了胜任力要素的来源正是企业所需的能力素质,也更有针对性地明确了各岗位上员工胜任力在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而这也正是真实的培训需求。而且,在根据胜任力模型开展的培训中,必须注意培训是一个体系性的循环活动,包括培训需求确立、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总结、新的培训需求产生。这个循环中的各关键环节都应该是根据满足培训需求来管理的,也就是说是基于员工胜任力模型来建设的。
胜任力模型的两个要素层级职责要素
企业设置的每一个职位,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工作任务,这就是岗位职责。职责要素指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完成本职责所需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它能够具体指明从事本职位的人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该职位职责的需要,员工也可据此进行自我能力开发和学习。
图1展示了某制造业企业生产经理胜任能力中的职责要素,从中可以看出,生产管理、产品知识、预算与控制、采购及物流、衡量及控制风险、项目管理、管理技巧等方面,都是作为一个生产经理,能够胜任现有岗位的必备基本素质。卓越要素
以上所述职责要素仅仅是胜任力模型中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员工是否能够完成本岗位所要求职责的最基础的判断标准;而我们更加需要的则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这些特征就被称作卓越要素。
卓越要素可以是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但通常来说,能够产生卓越绩效的要素,往往是素质冰山模型中所指的水面以下的“潜在素质”,比如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
对于这些要素,一定是来源于企业中最优秀的员工。将这些员工所具有的素质作为“素质词典”。再从中总结提炼,才形成各职位的胜任力模型。而且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职位层级中,企业也应建立不同的胜任力模型,这样才能与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相互匹配,起到应有的能力素质支撑作用。
比如海尔的员工核心素质模型,就是基于海尔全球化战略和组织能力转型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期望、海尔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高绩效优秀员工能力表现与典型行为事例的分析等三大方面的关键要素总结提炼出来的。其核心能力素质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核心是“为客户不断优化和创新”这一核心价值观,由此产生对员工在客户为尊、追求卓越、目标导向、思行结合、团队协作、创新改善六个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热忱敬业、主动负责、诚实可信三个方面的职业素质要求。
根据胜任力模型确定企业培训体系框架
培训是一个体系性的工作,需要统筹策划,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的作用,提高培训的单位成本效益。根据胜任力模型确定企业培训框架,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难就难在输入和输出的信息不对等,从抽象的胜任力要素关键词推导出具体的针对性培训课程是有一定挑战的。这就需要设计者真正理解输入、输出两端信息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明确胜任力要素中包含哪些培训要点,这些要点需要怎样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以此为依据再来设计培训课程和组织实施。
如图3所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建设中,首先要求企业已经建立起针对不同层级、职位的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位能力要求和胜任力要素分析,从而提炼出培训需求,分类归纳后则可据以搭建培训体系框架、设计培训课程、组织培训活动以及进行总结评估。
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胜任力要素的转化是关键步骤,是连接胜任力模型与培训体系的桥梁,这个步骤就是要将胜任力模型与职位能力要求相互结合起来,为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五步构建培训体系
从胜任力素质推导出实用、具体的培训课程,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操作。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建设,包括胜任力要素解析、培训要点与单元建设、培训课程设计、培训管理手册编写和培训组织实施等五个步骤。
步骤一:胜任力要素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对各项胜任力要素进行解析,提炼出该要素的内涵,并进而导出其所对应的培训要点。将解析工作具体化为实施步骤,从岗位职责要素中提炼出胜任能力要素,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见图4): 要素的概念及本质剖析:对胜任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作深入的解析,从而框定该要素的培训要求。主观过程分析:按照人的主观能动过程规律,依据冰山模型,从意识观念、素养特质、认知与能力、知识与技能一直到行动和结果,分析该要素的培训关键点。实践过程分析:按照要素在实践过程中的一般过程、流程,逐步探悉该要素在实践中的各个关键环节。特定情境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将该要素放在不同工作情境下再进行衡量,发现其独特的培训要点。工作实践及问题呈现:回到工作实践中。结合前期访谈的素材,分析经理人在各要素上的具备
程度、体现方式、存在问题等,从而使培训要点的提炼更贴近实际。
以前述生产经理职责要素中的“生产管理”要素为例,首先“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那么从中可以分解出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生产控制(包括指挥、监督);然后结合本企业生产实际,就可以分析出各项工作内容对应的能力素质(见图5)。这个过程是对胜任力要素的第一次解码。如图5所示的这11项生产管理胜任力要素,就是展开培训需求设计的基础。
步骤二:培训要点与单元建设
培训要点的解析过程是一个从概念到实践、从内涵要求到行为标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定义每个胜任力要素的核心元素。对培训要点进行归类组合,形成多个培训单元,从而框定各胜任力要素的主体培养模块。“培训单元”是对培训要点的归类组合,也是各要素培训内容的模块划分;培训单元构成了各个要素内在的培训内容架构,为培训课程的设计奠定重要的框架基础。
以上述“生产管理”11项要素为例,每一项要素其实都对应着一种或多种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如何转变成培训要点,培训要点又如何转变为培训单元,这中间需要进行针对胜任力要素的第二次解码(如图6所示)。根据培训要点和单元,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培训课程设计。
步骤三:培训课程设计
以“培训要点”为基准,以“培训要求”及“培训单元”为蓝本,结合各层级、岗位在备要素上的培训侧重点差异,分别设计对应的培训课程,形成分级的课程目录。这就是培训课程体系的框架,相当于是先建立起一个框架,再按照框架的逻辑补充具体的课程内容。
仍以生产管理的培训为例,通过对生产管理胜任力的一次解码和二次解码,已经明确了培训的要点和单元,那么下面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每一项培训要点落实到实际的课程中,这是第三次解码。以精益生产管理为例,具体的培训课程设计操作步骤见图7。
对每个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定义,就需要制作课程描述文件,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培训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课程实施建议等。课程描述文件应体现出规范性、体系性、实用性几大特点,这些文件将成为企业培训体系的重要基础性文件,也将是下期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的参考资料。
另外,还需要注意课程分层分类,依据不同层级员工的特点和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分布与组合,梳理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比如一股企业的培训课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新员工培训课程体系、一股员工培训课程体系、中阶职位培训课程体系和高阶职位培训课程体系。
步骤四:培训管理手册编写
培训管理手册是企业培训管理的制度,是一个全面性的培训执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的理念、培训与发展工作原则与要求、公司培训目标、培训组织与责任、培训管理程序与规定、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计划与预算管理、培训活动管理、培训师的管理、培训服务商选择与管理、培训课程开发与采购管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等。
步骤五: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组织实施阶段,因为培训课程设计的成功与否、参加培训的员工是否有所收获、是否对提升员工胜任力有所帮助,这些都必须落实在实际的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中。培训组织实施,包括了以上四个步骤的内容,重点在于培训时间、培训地点、讲师安排,以及培训结果验收和总结评估等。
需要强调的是,在以上五个步骤中,对胜任力素质的三次解码过程是整个体系建设成功的关键,解码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培训体系建设的实施效果和对员工的实用性。
总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HR对整个培训体系有较为完整的框架性的认识,还要对胜任力素质模型和培训操作流程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实操能力,如此才能做到从职责素质、卓越素质中提取出胜任力要素,并进而提炼出培训要点和单元,再经过归纳和梳理,即可形成可操作的培训课程体系。
第三篇:企业大学各类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
企业大学各类人员胜任力模型
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培训交易网
账号:opeixun 关注我们,免费参加11月13日沙龙:教练技术的企业应用
【人物介绍】陈黛(Nancy)广药沙槐学院执行院长 2005年毕业
8年的时间,让陈黛从一名普通的管理培训生连升6级成长为著名合资公司的企业大学校长。她的职业生涯令人艳羡,她的成功秘诀耐人寻味,她在各级培训管理岗位上总结出的胜任力模型更值得学习。她的经历,是真实版的杜拉拉升职记,这无疑给众多的培训管理从业者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005年,我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管理培训生,8年后,出任一家合资公司企业大学的执行院长,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怀万千。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及其各阶段的心得,我总结得出,培训管理岗位的能力模型可以由四个能力维度构成:
1.基础能力。这是员工为有效完成工作所需的通用基础技能,是每位员工都应具备的。比如人际交往、沟通协调、电脑操作技能等。
2.专业能力。是指员工为有效完成某一类型工作所需的知识或技能,具体因所在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内控风险防范、供应链管理与优化、市场运营与管理、培训需求调研设计能力等。
3.核心能力。即履行企业内各级岗位职责的重要技能。它们不但能帮助员工创造突出的业绩,还能在组织内运用同一语言,为业务活动及个人发展创建统一平台。比如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互利等。
4.管理能力。这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关键行为。如业绩至上、业务洞察力、领导能力、合作伙伴关系和团队精神、明智决策、创新等。
培训专员:做到位 刚毕业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成为企业管理培训生中的一员,在随后的四年多里,一步步成为培训专员、培训主任、高级培训主任,直至培训经理。
在培训专员层面,有三个关键点需要关注:职业化基本素养、专业技能、高绩效表现。因为无论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工作若干年的专员,最应该做好的就是打基础,所谓技多不压身,多做总是有收获的。培训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需求的调研、统计等专业能力,做得越多,总结越多,也就越熟练。
实际上,我们可以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别人学,跟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所以,我当时的目标就是:“哪怕跑麦,我也要做到最好。”
在我看来,工作有四个等级:做了、做完、做好、做到位。对应这四个层次,我们的绩效结果分别是半成品、成品、精品和极品。于是,我往往在上司交代任务、提交工作结果时自问:“我这次交付的是哪一品?”要求成功,就得成功。当不断要求自己交付的绩效结果和各位同事的委托事宜都应是精品之后,我获得了晋升,成长为一名培训主任。
培训主任:强专业
到了培训主管层面,一定要做好的是“强专业”。
当时,我的目标是一定要做到:只要公司想开中基层培训课程或会议,一定会找我进行需求的深挖和方案的设计,并交付精品。这样,在同事们脑海中,可以建立起“Nancy=精准需求、成功设计、精品实施”的印象和直接联想,从而为破格晋升为高级培训主任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树立高品质的口碑。
在这一阶段,我们还要注意做好从基层员工到基层管理者的角色认知,从“管理自我”向“管理他人及自我”的意识转变,教练、激励、辅导他人成长进步,强调团队协作和共赢互助。唯有此,才能打造高效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我们可以打造完美的团队。
培训经理:上水平
在培训经理层面,关键词是“上水平”。
同样是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我们所交付的是个人的设想还是整个团队的设想,能否代表并获得公司大部分同事的认同与应用呢?当自己从主管成长为经理时,关注工作比个人成功更重要,并且,一定要重视其他部门的价值和关注考虑公司的整体利益。开展工作时,一定要有成本意识,同时以结果为导向,教练、辅导和培养他人,使其进步。
在这个阶段,我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我在团队中的价值是什么?”“我还能为团队贡献更多吗?”我称之为“双价值法”。
人生,付出才能杰出,承担才会成长。或许是得益于自己不断追求卓越、坚持与付出,后来,世界最大的卫浴集团邀请我担任其培训部经理。期间,该公司又收购了一家台资品牌企业,我全面负责两大品牌的管理人员、经销商、分销商、店长、导购等培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再次促进了自我成长。
培训总监:思维突破
这个阶段,促使我在思维层面有了重大突破,并养成了大局意识、长远考虑的思维习惯。也唯有此,我们所构建的培训体系和项目才能切实匹配公司战略、各业务部门的需求,才能推倒“部门墙”,促进跨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我意识到,要想开拓事业,还需要重视未知领域的学习,特别是了解和学习本部门专业以外的公司部门的资讯、知识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业务部门(尤其是销售部门)的“业务合作伙伴”。
在零售连锁终端销售培训方面,我还要求团队深入到销售一线,在重大项目和管理上,全面了解公司高层、销售部总监、经销商、分销商、店长的心声和真实需求。甚至,在构想“五一”“十一”两大销售关键节点的促销方案和培训体系前期,分别邀请了公司经营业绩前十名和后十位的经销商、分销商、店长,深入了解其困惑、需求,倾听和学习他们的经营管理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正可谓“集众人之长则长于众人,集众人之短则短于众人”。
作为培训总监,我感触最深的是,当工作量、资讯、需求瞬时倍增,工作难度、强度也增大的时候,更需要反求诸己,保持清醒、从容和乐观。于是,从那时起,我坚持每天临睡前打坐冥想,并在打坐过程中践行孔子倡导的“日三省乎己”,自问三个问题:“我今天做得最好的一点是什么?”“我今天需要改进的三点是什么?”“我今天做的一件好事是什么?”反省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生命之所以喜悦,是因为每天都有成长。正是由于怀着一颗对生命和成长的喜乐之心,我有幸获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三次提升,成为石油能源行业第二大巨头的合资公司培训经理。在自己设计、编制的组织与人才发展整体规划获得认可后,我又晋升为学习与发展高级经理。
学习与发展高级经理的工作哲学
由于要全面负责构建组织和人才的学习与发展体系,设计并带领团队实施公司级的项目,实现人才梯队的培养,这就要求自己能够和谐、高效地与各方人士共同工作,妥善处理与上级、下属、同级、内外部客户的关系。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敏锐地意识到各部门的利益点,兼顾个人与组织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平衡,关注组织学习,实现企业、员工与客户的多赢。
这期间,我的工作哲学,即我的导师送给我的忠告是:
1.用价值10000元的付出和职业风范去做1000元薪水的工作,你赢了心胸和未来;
2.用上级甚至老板的角度去理解你所遭遇的不公正或不合理,你赢得了高度; 3.用上级甚至老板的岗位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工作,你赢了能力和格局。
4.无论身处任何职务,都要像对待家人一样,“照顾”好你的工作。工作和公司都是有记忆的。现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行动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记忆。所以,不要去抄捷径,而是要尽最大努力投入来促进公司的成长。
当自己每一步都全力以赴、与团队共同呈现最佳状态的时候,2012年,我出任世界最大的医药流通商与国内医药龙头企业的合资公司的企业大学执行院长一职。
企业大学执行院长:正向修炼
其实,到了这个阶段,自己还是需要继续谦逊、好学的。因为无论是担任企业大学的执行院长,还是培训经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随成功人士的脚步,跟随成功人士的脚步不如名师指路”。
名师指点可能就是人生转折点。在尚未成为名师前,自己需要谨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三冬寒”。因为培训是循序渐进,耳濡目染的,培训管理者们或许很难知道自己的哪一句话、哪一个动作、哪一个眼神,影响到了哪个人,使他的人生从此转变。所以,我始终自问:“我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吗?”“其实我在公司里赚了什么?”“我今天为公司、家人、朋友和这个世界做了什么?”
正如李开复老师所言,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这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你在中间创造的价值。我始终坚信:追求卓越,成功与幸福自然如影随形。推动我们向前的,不是苦难,而是梦想!过一种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个许多年后值得回忆的人,因为我们都能持续地正向职场修炼,成就幸福人生。《培训》
第四篇: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薪酬体系构建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薪酬体系构建
摘 要:薪酬作为企业用来影响人的价值发挥与创造的重要手段,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薪酬是员工职业的原始动力,是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本文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薪酬体系相关理论概述入手,在分析基于胜任力模型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薪酬体系方案设计。
关键词:胜任力;薪酬体系;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一、基于胜任力模型薪酬模式的内涵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自被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建立以胜任特征模型为主导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现有的各种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多数集中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胜任力理论的介绍、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应用等方面,对胜任力模型与薪酬管理相联系的研究还很少,而胜任力薪酬是组织未来薪酬设计的发展趋势。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薪酬模式是以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对企业价值的认同程度来确定其薪酬水平。设计现代企业薪酬体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战略导向、经济性、体现员工价值、激励作用、相对公平、外部竞争性等。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薪酬体系构建
(一)外在薪酬设计
完整的薪酬体系包括四大块内容:固定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浮动工资、各项津补贴和股票期权等长期薪酬。其中岗位工资取决于员工所处的岗位,绩效工资决定于员工的工作绩效。浮动工资取决于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力、承担的职责等胜任力特征。各项津补贴取决于员工的年龄、工龄、为公司服务时间及对企业的价值。股票期权等长期薪酬则决定于核心人才战略性能力、个人长期绩效、公司长期绩效等。根据调查资料所示,员工的浮动薪酬部分是以胜任力为基础的,本文认为胜任力薪酬在员工总薪酬中所占比重应该设置为60%-70%左右,以保持对员工工作绩效的激励性。
1、设计宽带薪酬的层级
当胜任力与薪酬直接挂钩时,宽带薪酬的层级设计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企业的胜任力模型为通用型,宽带薪酬层级数目由胜任力等级确定。如果胜任力水平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则分别对应五个薪酬宽带。员工按照其胜任力测评的结果划入其所属的薪酬宽带并确定他在宽带中的位置。
另一种是企业的胜任力模型为专业型,专业胜任力模型是企业根据职位族的特点和工作内容设计的,其宽带薪酬的层级数由职位族的数量决定,即由胜任力模型的数量决定。比如,某企业的胜任力模型分为事务助理类、专业技术类、职能管理类、领导类,则薪酬宽带的层级数相应的分为四级。再按胜任力的水平为每个宽带划分不同的梯级数,决定员工在宽带中的位置。
当胜任力与薪酬间接挂钩时,薪酬宽带级数由企业按照自身的情况来设定。一般是以组织结构的层级为标准,比如一个五层级的组织结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总监级、部门经理级、主任级、一般管理员级、普通员工级),薪酬层级设计也相应的分为五级。本文采用胜任力和薪酬间接挂钩方式,让员工的浮动工资部分由胜任力水平决定。
2、确定每个层级内部的薪酬区间
在完成了薪酬层级的设计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要确定每个宽带的薪酬区间,包括确定每个等级的最高值、中间值和最低值。
中位值又称控制点,企业的薪酬政策线穿过各薪酬等级的中位值,是根据各个中位值建立起来的。中位值是根据外部市场薪酬调查数据和内部职位的胜任力定价数据通过回归的方式确定下来的。中位值代表了该职位的胜任力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平均薪酬水平。一个薪酬等级的最高水平表示的是该等级中胜任力最大值,而最低水平表示该等级中胜任力最小值。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差与最低值之间的比率称为薪酬变动比率:(H-L)/L*100%。
通常情况下,在设置薪酬区间范围时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能力跨度,如果晋升到更高层级的难度越大,则该层级的薪酬区间也应越大;二是员工人数,如果进入同一层级的人数越多,则该等级的薪酬区间越大。
3、确定层级间的薪酬重叠
薪酬重叠是指不同薪酬层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有重叠区域,即较低薪酬层级的最高级可以高于较高薪酬层级的最低值。宽带薪酬通过压缩薪酬层级,同时拉大层级内薪酬带的幅度,并在薪酬层级间设置一定区域的薪酬重叠,从而将过去走纵向职位攀升提高薪酬层级转向走横向以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薪酬层级之路,引导员工关注能力的提升。层级间的交叉可以激发每个层级内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避免员工在胜任力层级晋升后立即获得大幅加薪,从而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确定层级间薪酬重叠区域的原则是:越低的层级间薪酬重叠越少,越高的层级间薪酬重叠越大。
(二)内在薪酬设计
外在薪酬是从物质角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刺激,而内在薪酬则是一种软性的制度环境建设,强调员工自身的内在感受,通过内在的心理作用对员工行为进行激励。
因而,本文根据员工的特征,本着优化员工胜任力的素质结构(知识、技能、能力、个性与动机),更好激励员工的目的,设计了以下几种内在薪酬的形式:
1、与员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员工的专业水平较高,独立工作技能较强,但他们等级观念淡薄,蔑视权威,不希望领导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工作。故有时他们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成绩,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缺乏合作精神。这就要求管理者改变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取消旧有的监视和监控,由上下级关系变为合作伙伴关系。关系的理顺,能协调员工与其它员工之间的关系,为他们进行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气氛。
2、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为员工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
员工要想保持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优势,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锻炼新本领。组织的激励措施应从员工的需求出发,努力为员工提供更多获得新知识的机会。例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要投人2亿美元在全球14个地点开课,为14万名员工提供至少40小时的培训;而据调查,国内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白领在被询问为何选择跳槽时,有27%的人表示在原来单位无法获得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当然,在提供学习的机会时,组织要注意培训的层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既要让员工感到能够得到培训的机会是一种“荣耀”,又要让他们在培训中真正获得收益,并注重防范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三、结论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薪酬模式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的,但想成功构建并实施它,绝非一日之功。薪酬模式的调整,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规模越大、企业文化越保守的公司,调整起来越困难,而且,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的薪酬模式并非对各种类型的公司都适用。企业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判断是否该采用这一新型薪酬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勋敬.赢在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2]王雁飞,朱瑜.绩效与薪酬管理实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刘昕.薪酬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第二版).中信出版杜.2004.[5]徐峰,周双喜.员工的内在薪酬设计.市场周刊,2004(11)
第五篇:胜任力模型构建三步曲(小编推荐)
胜任力模型构建三步曲 2008-3-13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作者:吴刚
一、构建胜任特征辞典 ,二、构建胜任力模型 ,三、人力素质测评与胜任力模型的检验修正
作者系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顾问 吴刚
胜任力模型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胜任力模型的分析和建立,可以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如招聘任用、培训、职业发展、薪酬、晋升、绩效评估等等。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作,一般来讲,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分为构建胜任特征辞典、构建胜任力模型、人力素质测评与胜任力模型的检验修正等几个模块。以下将针对这三大步骤对胜任力模型构建逐一展开介绍。
一、构建胜任特征辞典
胜任特征辞典是提炼出的胜任特征的集合和胜任特征的分级描述记录,这些胜任特征对胜任力模型起到原料供应与测量尺度的作用;它可以看作为搭建胜任力模型的砖瓦以及测量胜任力模型的尺子。有了原材料和尺子,就可以对不同岗位进行胜任特征的提取组合,并对各岗位的胜任特征要求进行级别评价。
举例来说,假如某一个岗位的胜任力模型中要求具备“客户服务导向”胜任特征,那么如何才算具备了“客户服务导向”特征呢?胜任特征辞典会把客户服务导向分为若干级,举例其中的两级:“能够对客户的问题给予基本的答复,但不刻意探究客户的根本需求或问题的原因”;“建立起客户足以信赖的顾问角色,热情、周到、想客户所想,深入了解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发掘客户深层次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客户服务导向”所表述的分级的意义了。有些岗位较低级别的“客户服务导向”就足够满足工作需要了,比如前台;但有些岗位就需要较高级别的“客户服务导向”才能够满足工作要求,比如售后服务。
构建胜任特征辞典就是对胜任特征进行归纳甄选并对胜任特征进行分级的一个过程。
二、构建胜任力模型
有了胜任特征词典,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就有了标准化的素材来源。不同的岗位对胜任特征的要求往往是不同的,但大多数特征都包含在了胜任特征词典中。
在这个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岗位,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或者通过对熟悉该岗位的专家、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绩效突出的员工、外部咨询顾问等的综合研讨和评定,就可以提炼出胜任该岗位最需具备的胜任特征,从而确定该岗位的胜任力模型结构。
确定胜任力模型结构后,需要确定胜任程度。胜任程度一般按照基本满足岗位胜任要求、满足岗位胜任要求、高度满足岗位要求等三个层级确定胜任力模型中各个胜任特征级别的组合。举例来说,假如市场营销岗位的胜任力模型由:成就意愿、主动性、信息获取能力、人力理解力、客户服务导向、团队合作、自信、专业知识技能八项胜任特征组成,那么对于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可能如下表所示:
(注:该岗位胜任力模型仅为示例,不代表该岗位真实的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一旦建立,就可以按照胜任特征辞典的分级标准对该岗位上的人员进行人力素质测评,并对号入座。同时,胜任力模型本身就是一个标准,根据对任职人员的测评,分析差距,个人方面可以确定个人努力方向,企业方面可以根据群体差异确定培训重点。
三、人力素质测评与胜任力模型的检验修正
胜任力模型建立起来以后,下一步的工作是人力素质测评,即对目前在岗人员按照岗位胜任力模型进行个人胜任特征的测评,以确定在岗人员的胜任程度。
目前人力素质测评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比如知识测试、职业倾向测试、性格测试、行为面试、主题演讲、内部专家组评估、上下级评估等等。实际的测试往往会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来进行。这些方法中相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行为面试法,与被测评人的真实胜任特征的相关度可以达到0.48-0.61。但是行为面试法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往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面试官进行,这种测评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受到一定局限。企业中可行的一种测评方法是采用内部专家组评估的方法进行。这种测评方法是通过内部专家和熟悉被测评者的上下同级同事共同进行360度测评得出的,具有比较高的可靠性。
一般来讲,胜(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任力模型经过胜任特征辞典的设计、模型的建立、人力素质测评这三个环节获得的结果已经可以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中了。但是,完整的胜任力模型构建流程至此还未算结束,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胜任力模型的检验和修正过程。胜任力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种种环境因素的干扰,对模型的检验以及修正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企业战略的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岗位职责的变化都会引起胜任力模型的变化,也需要进行调整。胜任力模型的调整最后还可能反馈到对胜任特征辞典的调整。
综上所述,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企业通过建立胜任力模型,可以更加有效的根据差距找出员工培训需求,更加有效促进员工关注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以实现绩效,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北大纵横简介
北大纵横是国内本土管理咨询业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公司创始人王璞先生等50位合伙人领导数百名由名校和大中企业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咨询团队,为中国各级政府和大中企业提供区域、战略、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解决方案。作为中国知识服务业的一面旗帜,北大纵横把《成为中国企业的成长与变革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作为自己的使命,公司愿景是《做中国最受尊重的大型咨询企业》。公司曾荣获2002中关村最具发展潜力企业最佳团队奖、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组织评选的中国21家最具成长性企业、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奖、首届中国管理学院院长奖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