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要点

时间:2019-05-13 07:1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要点》。

第一篇: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要点

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服务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农业外部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地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已初具规模,农业经营户的农业服务业经营收入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农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农业服务业已经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但此次农业普查也反映出,南京市的农业服务业仍处在发展初期,农业经营户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仍然主要集中在种植业上,农业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而在农业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也以农业种植业的服务业为主要经营项目,效益水平相对不高。在当前形势下,正确把握现代农业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科学理解现代农业服务业的重大意义,辩证分析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健全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业的保障措施,对促进南京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内涵丰富

农业服务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不仅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良种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粮食、畜禽、水产、苗木等优质高效种子种苗;

二是农资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服务,保证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是农技服务——发展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业专业性服务组织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效适用种养模式和技术;

四是培训服务——培育新型农民,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道路; 五是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党和政府的各项富农政策、市场行情及先进高效种养技术等急需的信息服务;

六是流通服务——通过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超市等物流载体,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交流平台和服务;

七是休闲服务——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文化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八是保险服务——对农民的种养产品实施政策性及商业性保险,减轻农民在灾害面前的经济损失,增强农业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

2、南京市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当前,南京农业正处于“三个下降”——农业用地面积下降、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农民收入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下降的新阶段,以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历史关头,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切实增强农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能力,做到在减中求增、降中求升、弱中求强,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要任务。现代农业服务业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是适应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五”以来,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但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然明显,农业和农村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现代农业服务业正是顺应新时期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南京市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创新农业发展手段的新兴产业,不但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益于加快推进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益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要突破农业资源约束瓶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充分挖掘农产品加工业、创汇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流通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使其在继续提供人民生活需要的农产品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现代农业内容,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出率,提升整个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有限资源空间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可用耕地的日渐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不但给农村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也严重地制约着农民增收致富。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拓展农业的外部功能,加快发展农林牧渔服务、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物流和农业保险等现代农业服务业,不但可以将农村富余、闲置的劳动力吸引过来,拓宽这部分人的收入渠道,大幅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还可以突破传统农业市场化水平低、产销环节不畅通、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第四,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是突破传统认识制约,进一步重视农业、加强农业的现实需要。南京市已进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历史阶段,在经济总量中农业所占比重日益减少,社会的关注度逐步降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农业的片面认识,割裂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联系,忽视了农业在自身建设的同时,对增强城市功能、提高经济承载能力上的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切实发展农业服务业,把农业高度融入到二、三产业中,切实挖掘农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增产增效潜力,才能扭转人们的片面认识,才能使社会各界更加准确、深入、全面地分析农业、重视农业、支持农业,牢固树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的理念。

二、从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看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几年来,南京市在积极发展传统种养业,抓好增收致富的基础上,围绕农业外部功能的拓展,积极推进以农林牧渔服务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流通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有力地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本文立足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对南京市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1、南京市农林牧渔服务业综合情况分析

南京市是比较早地发展农林牧渔综合服务业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肥药供应、农机作业、病虫草害和动植物疫病防治、技能培训、信息发布、产品销售等多项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和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第二次农业普查方案无法涵概所有的信息,但在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中仍对农业服务业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普查登记,从中可以反映出南京市农业服务业的基本趋势和发展水平,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农业经营户主要生产经营活动结构中农业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在“农村住户基本情况”普查项目中,关于“农村住户主要经营哪种农业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32户主要经营的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占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比重仅为0.5%。

图 2006年南京市农业生产经营户内部结构0.5%3.1%5.0%0.3%91.2%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

二是农业经营户的农业服务业经营收入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农村住户农业生产经营情况”普查项目中,关于“农村住户提供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总收入”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住户包括农机作业、灌溉、病虫害防治、育苗、林木嫁接、兽医、良种繁殖、水产良种等多项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总收入达到了1.84亿元,就其相对规模而言,已有较大提高。分析当年农业经营户的各项收入结构,结果显示,2006年全年农业经营户的种植业产品销售收入最高,为19.18亿元,农业服务业的收入最少,只有种植业收入的十分之一不到,但对照从事农业服务业的农户0.5%的比重来看,南京市农户经营农业服务业收入却已经占到农业生产经营总收入的3.1%,收入比重与从业户比重相比,提高了2.6个百分点,表明从事农业服务业的收益相对较高。

图 2006年南京市农业经营户收入结构分析2015收入10(亿元)50种植业19.18林业3.77畜牧业6.19农业内部结构渔业8.53农业服务业1.84收入

三是在从事农业服务业的农业单位中以种植业服务业为最多。南京市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农业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出以种植业服务业为主的特征,依次为畜牧业服务业、渔业服务业和林业服务业。这一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农业法人单位经营的主要农业类别中以种植业服务业为主,二是种植业服务业收入占据农业服务业总收入的主要地位。在“农业法人单位基本情况”普查项目中,关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经营的主要农业类别”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68家单位经营农林牧渔服务业,占全部单位总数的43.5%;在这568家经营农业服务业的法人单位的经营结构中,大多数的单位主要经营种植业服务业,说明在南京市的农村中,由于种植业是农户的主要经营项目,而为之配套发展的种植业服务业也成为了农业服务业的主营项目。

图 2006年南京市经营农业服务业的法人单位的内部经营结构500400法人单位数和占比(个;%)3002001000法人经营单位(家)占比(%)种植业服务41172.4林业服务业畜牧业服务468.19316.4渔业服务业6811.9农业服务业内部分业态

另一方面,种植业服务业的收入占据了农业法人单位总收入的主要份额。在“农业法人单位基本情况”普查项目中,关于“农业经营单位2006年全年经营收入”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业经营单位全年经营收入是18.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经营收入是3.2亿元,占到总量的17.1%。而在农林牧渔服务业全年经营收入中,种植业服务业收入则占据主要地位,达到1.26亿元,占农林牧渔服务业全年经营收入的比重是39.3%。

图 南京市农业经营单位2006年全年农业服务业经营收入情况120100占比(%)收入额(亿元)比重(%)806040200种植业服务业占比(%)收入额(亿元)391.26渔业服务业210.67畜牧业服务业310.99分行业林业服务业90.29农业服务业总经营收入1003.21四是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农业服务业成为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

在“农业法人单位基本情况”普查项目中,关于“农业法人单位年末从业人员分组情况”的调查,能够反映出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这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2006年末,南京市农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共有20478人,其中种植业从业人员是7812人,占38.1%;林业从业人员是4516人,占22.1%;畜牧业从业人员是1718人,占8.4%;渔业从业人员是2167人,占10.6%;而农林牧渔服务业从业人员是4135人,占20.2%。可以看出,农林牧渔服务业从业人员已经排在种植业、林业之后占据第三位,在南京市农业法人单位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已经成为吸引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了。

经营收入额(亿元)***图 2006年末农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结构从业人数(人)1000050000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其他从业人员数占比重(%)分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38.122.18.410.620.20.6100

2、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分业态发展情况分析(1)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

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结果显示,在南京市农村现在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9家,其中实体型组织96家,这其中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关键行业,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类型和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表现多样性态势:有农民自主兴办的、有龙头企业引导办的、有运销大户领头办的、也有农口服务机构牵头兴办的,还有是业外人士投资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资连锁经营、农技服务等农业服务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南京市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发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总体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组织管理不够规范、经济实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利益连接不够紧密、成员盈余受益水平较低、服务领域不宽等。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较多还是停留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则涉及较少,专业主管部门扶植的办法还不多,力度还不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南京市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亟待解决。因此,从扶持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入手,通过产业化和合作制的紧密融合,南京市完全有可能、也有条件尝试并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道路。

(2)农产品现代流通业发展初见成效

农产品现代物流是农业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南京市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的发展初见成效,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市场建设全面推进。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末,在南京市农村,共有219个综合性市场,121个专业市场,其中农产品专业市场74个,包括4个专业粮油市场、54个蔬菜专业市场和2个水果专业市场。南京市农村87.2%的镇街有综合市场,43.2%的镇街有专业市场,30.2%的镇街有农产品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有19个。

二是商品零售“农改超”步伐加快。结合农村各镇街的实际情况,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改超”和“农加超”,走农贸市场超市化之路。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末,在南京市农村有2432家超市和百货商店,其中规模较大,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有708家,占总数的29.1%。

三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稳步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就是要推广“衔接基地、连锁配送、全程控制、保险承诺”的模式,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专卖店,引导和鼓励连锁经营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提高农产品在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上显示,2006年末在南京市878个村级组织中,有755个已经开始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业产品,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85.9%。

(3)新型农技服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范围

南京市农业科技资源丰富,院校机构科研实力强大,发展农业技术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据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南京市农村有农业技术证书的农业技术人员共计4227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2739人,占64.8%。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201人、994人和3032人。将全市有农业技术证书的农业技术人员与当年的全部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相比(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从业人员47.03万人),农业技术人员占当年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是0.9%,这说明南京市农业技术人员的相对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还显示,2006年全年有755个村级组织举办过农业技术讲座,占全部村级组织的85.9%,表明南京市农业技术服务覆盖面较高,但是,仍存在空白点。

(4)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市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山水紧依的独特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2006年南京市郊县休闲农业吸引观光市民约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9亿元。南京市将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16个郊野公园,总面积约10万亩,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南京市农村中有正规营业执照、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居民户数只有130户,很显然,这一规模与南京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潜力是不相适应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京市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档次偏低的不足,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存在着明显雷同,特色不鲜明等现象。这些问题暴露出经营者对现代农业服务业认识还不够深入,思路还不够拓展,规划还不够到位,各地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平衡。因此,南京市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大力度,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进步伐。

三、围绕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农业服务业的途径 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是高效,其具体要求是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第一工程,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高效外向型农业发展;二是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民培训、农资供应、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组织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构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农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五是构建现代农业执法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关系着南京市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设成效,关系着农业产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正确引导。南京市的农业服务业发展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跨越式发展总要求,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宗旨,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经济、社会、区域转型发展为契机,通过规划引导、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招商推动、人才支撑、政策扶持,大力培育农业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农业传统服务业水平,形成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为全市农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新动力。

南京市现代农业服务业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流通、现代农产品营销、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观光旅游等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现代农业服务业体系,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建成一批较大规模、较高水平、较广影响的农业技术中心、农业特色批发市场和农业观光休闲基地,在不增加农业用地面积的情况下,再造一个现代化的新式农业。在重点发展领域问题上,应该从南京市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着眼于发挥现有比较优势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选择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服务领域和优势项目重点突破。

有鉴于此,提出以下具体对策建议:

一是切实做强农产品物流。在巩固和运转好现有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基础上,以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改超”等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中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专营直销等现代物流,大力构建产地与销地、专业与综合、批发与零售、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积极推介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订单农业,提高本地农产品在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继续鼓励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专卖店,对新办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及政府认定的重点农副产品市场实行税收减免,不断提高农民营销能力和参与流通领域利润分配的份额,逐步构建适应消费增长需求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二是认真做好新型农技服务。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在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扶持经营性农技服务。努力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和新办法,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和首席专家制,鼓励各级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项目申报。

三是加大农业信息服务。认真实施全市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加快建设以传统传媒与电子网络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信息化体系,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各项富农政策、市场供求信息、先进高效种养模式、网上农博会等信息服务,大力实施“农业上网”工程,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等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与销售。

四是挖掘潜力加快农业观光旅游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文化的需求为导向,突出文化、生态、科教和载体功能,开发和完善一批农业观光休闲区,规划和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度假区,完善和发展一批农业科技主题园区,宣传和举办一批农事节庆、节会等。

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管理。围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鼓励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和技术人员等开展检验检测、“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标准化技术推广服务,促进南京农业在农产品生产、等级划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方面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水平。

六是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水稻、苗木、生猪、水产和家禽养殖这五个市级重点农业险种,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专项补助资金,减少自然风险对农民造成的损失。

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课题组

第二篇: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强力推动下,在省科技厅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扶持下,我市的科技服务业产业初具规模,门类逐步增多,人员队伍迅速扩张,服务能力有所提升,服务收入稳步增长,总体呈现稳定推进的发展态势。

一、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总体概况

截止2007年底,我市科技服务业拥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约106家,实现总收入1.65亿元,从业人员达2303人,固定资产原值3495万元,科技服务产业初具规模,已形成服务门类较为齐全、社会公益机构和民间机构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在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中,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为7家,科研设计与服务机构34家,生产力促进服务机构4家,科技信息培训服务机构5家,科技创业孵化服务机构2家,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5家,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1家,民间非营利组织21家,其它科技服务机构为7家。

在全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中事业单位性质的1159人,企业性质1144人。具有硕士学历23人,本科学历383人,大专学历549人,其它学历1348人。

2008年上半年,全市科技服务业实现总收入8803.8万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55%,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二、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市科技服务业统计结果来看,目前总体上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竞争能力整体较弱。在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市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全面展开,列入统计单位数量有了大幅提升,但列统单位整体呈现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弱的发展状况。年总收入不足10万元的单位有19家,占科技服务业统计总数的9.34%;在10—50万元的单位有44家,占科技服务业统计总数的39.6%;年收入在50—100万元的单位有26家,占科技服务业统计总数的24.53%。全市106家的科技服务业单位拥有固定资产3495万元,平均拥有固定资产仅32.97万元,固定资产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2、门类分布不均、有些行业尚是空白。在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中,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科研设计与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服务机构、科技信息培训服务机构、科技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门类逐步健全,但是在技术交易与服务机构、科技投融资服务机构、科技测试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我市尚是空白。这些机构的空白,致使我市科技服务业体系不够健全、支撑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3、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截止2007年底,我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2303人,具有硕士学历23人,占从业人员数的0.99%;本科学历383人,占从业人员数的16.63%;大专学历549人,占从业人员数的23.84%;其它学历1348人,占从业人员数的58.53%;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员我市尚无一人。2008年科技服务业统计中新增博士研究生3名,取得了一定突破,硕士研究生55名,比2007年新增32人,增长了139.13%,较上有较大提升和改善。但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市的科技服务业人员大都集中在具有本科、大专和其它学历人员中,尤其是大专以下学历的人员比重较高,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尤其缺少对行业发展整体谋划、引领人员,导致了科技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效益难以快速提升。

4、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环境亟待改善。根据科技服务业统计分布情况来看,我市的市区、泗洪县科技服务业工作开展较好,2008年上半年,分别实现总收入4728.09万元和2675.20万元,占全市科技服务业总量的53.71%和30.39%,但我市及各县区对促进科技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均尚未出台专门的扶持激励政策。

5、骨干服务机构偏少,品牌意识有待提高。我市绝大部分科技服务机构还未形成稳定的服务业务和特色业务,导致了科技服务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服务机构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较差,目前大多科技服务机构尚未取得国家相关资质认定或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也没有注册服务商标等。

三、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构想及对策建议

根据全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总体要求,我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是:整合各类资源,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围绕特色产业,重点建设五大机构;出台激励措施,提供宽松创业环境;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统计工作水平。

1、整合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

今年我市集成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大力引进用于服务企业、服务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逐步增强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推进宿迁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沭阳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优惠政策等软件配套措施建设,创优服务环境,打造品牌机构。二是启动沭阳、泗阳、泗洪和宿豫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力争使各县区形成集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交易、科技检测、科技咨询等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机构。三是力争使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我市目前发展现状,进一步加强江苏省酿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观赏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沭阳木材及其制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四是促进小型科技服务机构上档次、上规模,重点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科技服务机构,使得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2、围绕特色产业,重点建设五大服务机构。

根据我市确立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建设目标,下一步将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服务机构建设。一是加强优质棉种培育推广中心建设力度。针对我市产业需求,根据泗阳棉花原种场现有的技术优势,推动与扬州大学、宿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取得突破,加大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快速提升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在优质棉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水平,增强良种繁育、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的力度,强化系列化服务手段建设,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源头支持。二是加快泗洪陈圩林场的意杨种质资源库建设。为满足我市快速发展的木材加工业的原料需求,以泗洪陈圩林场意杨种质资源库为主阵地,推动与南京林业大学的技术合作和研发,重点加大对新品种、新品系引进和选育环节的研发投入,加快资源库技术装备投入,加快研发队伍培养,加快推广体系建设。三是加强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建设。按照省政府“十一五”现代农业建设专项规划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求,我市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开发,提升农产品检测能力,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检测设备完善、服务手段齐全的检测服务平台,为我市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四是加强金属零部件检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培育金属零部件检测服务机构,为正在兴起的市区和泗洪县3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精密件铸造等企业提供服务。五是加强电光源检测中心建设。针对泗阳县正在蓬勃兴起的大功率节能灯系列产品及配套企业群,着力加强电光源检测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3、出台激励措施,提供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

针对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省、市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确保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企业享受到政策优惠。以“政府引导,非政府机构参与,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原则,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科技服务机构,对科技服务机构在用地、租金、税收、规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二是进一步推动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出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投资兴业环境。设立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用于对项目服务费、活动经费、设备更新换代以及人才培养及专家交流等方面的补贴,大力培养一批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三是优化科技服务结构,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构门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统筹兼顾,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以科技咨询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科技孵化业、科技风险投资业等为发展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

4、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是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科技服务市场环境。通过对科技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制定不同类别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分类管理办法,明确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增强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二是深化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对提供公共科技服务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实行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体制,对以面向市场为主的科技中介机构推向市场,适应市场对科技中介服务的需求。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工作,规范和发展科技服务市场。通过建立有关规章,明确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完善各类科技服务行业协会组织,逐步建立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行业准入制度,实行科技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定制度,制定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规范、服务程序、收费标准、投诉机制等,规范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

5、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突破科技服务业发展瓶颈。

一是加强科技服务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引进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高素质、懂管理、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的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充实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举办各类行业培训班、研讨会等,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三是推进科技服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如科技咨询师、项目管理师、质量认证师、技术经纪人等职业培训和资格认定工作。

6、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升统计工作水平。

科技服务业是一项新兴产业,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水平,客观全面反映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一是认真加强自学,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统计业务知识;二是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相关业务培训;三是加强业务交流,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增强业务工作能力。

第三篇:乐山市服务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乐山市服务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根据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夏(Fisher)和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其中服务业为第三产业,可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之上的无形的生产部门”。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则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物流、社区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化生产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将会对整个城市化进程造成阻碍,长期发展下去则会造成一个地区经济的扭曲和失衡。

2007年10月,乐山市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随后又于2007年12月29日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细则(试行)》。乐山市委、市政府已经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在整个乐山“产业提升”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积极探寻在乐山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规律。这对于促进乐山“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乐山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在乐山市各大产业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2000年为24.75:43.56:31.69,2006年为17.45:54.68:27.87,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1.12个百分点,2006年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4.5%,工业化取得显著进步,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1%,速度则慢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不仅偏低,而且比重在下降。横向来看,2006年全国服务业平均水平为39.5%,四川省平均水平是37.7%,乐山市服务业27.87%。2006年乐山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6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看,我们的差距则更大,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28%,金融业资产突破1万亿元,传媒、创意设计、影视动漫制作、娱乐服务等广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1%,我市与之相比差距明显。总体来看,我市服务业仍存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低

一是内部结构不合理,乐山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在乐山市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及社会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而农业服务业、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二是发展速度较慢。“十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比同期GDP增速慢0.4个百分点。而同期兄弟省市区发展迅速,如同处西部的内蒙古,年均增速达17.2%。

三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2005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和2.6个百分点。2006年,增加值占三次产业的比重较上年进一步下降为27.87%,分别比当年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低9.03和10.83个百分点。

四是服务供给不足。2005年,全省人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79元,我市人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70元。比同处西部的内、新、宁、青、陕和广西等省区都低;仅相当于位列全国前6名的京、沪、津、浙、粤和江苏省的8.8%、10.4%、17.8%、24.9%、26.42%和32%。

(二)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有效显现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发展滞后,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不足,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创新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流通效率偏低。物流的现代化水平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据测算,目前,我市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5%,比全国高3.1个百分点。

金融体系不健全,股票、债券、票据等金融市场处于低水平状态,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缺乏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结构不合理,服务功能不完善,金融业服务经济的功能还需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业尚处于发育初期,一、二产业专业化的关联服务以及产品研发、营销、技术推广、服务功能较弱,近年来,我市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人员总体呈下降趋势。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使我市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运转缓慢,国民经济处于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的运行态势。农村通信、教育、卫生、科技等服务落后,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较低

餐饮、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普遍存在着产业化水平低、服务水平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低的状况,导致城乡居民消费不安全、不放心和不方便,一定程度抑制了居民消费。

乐山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是乐山服务业主要组成部分,但基本都表现为观光旅游。就目前情况来看,乐山旅游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与乐山大佛、峨眉山旅游资源配套的娱乐、休闲项目做得不够好,留不住人,游客来看了就走,形成不了商业气息。具体说就是没有依托乐山大佛和峨眉山这些品牌资源,延伸形成集吃、喝、玩、乐、游、娱、购、住的综合体验式消费方式,来乐山的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总量不大。2006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32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完成80.1亿元,人均消费不足60元。海外游客少,外汇收入低,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四)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

竞争性领域的服务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截至2006年末,全市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不到10户,销售在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三八商场”1家,占全部企业数的比例极低,没有进入全国前50强的连锁经营企业。

垄断性行业企业活力不足,目前乐山的电信、银行、教育、医疗、金融、文化、信息媒体等行业市场化程度低,进入门槛较高,经营主体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压力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十分落后。

(五)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

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265万美元,仅占全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7.6亿美元的15%,且以资本回收较快的领域为主。货物和服务贸易规模均小,服务贸易以劳务输出、建筑工程承包、旅游等传统项目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少。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利用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可对乐山服务业总体及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所谓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表示一国某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能力,其计算公式为:产业贸易竞争指数=(产业出口额-产业进口额)/(产业出口额产业进口额)产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小于0时,说明竞争力弱,指数越趋近于-1,其竞争力越弱。

乐山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在(-1,0)之间,说明竞争力弱。

(六)县区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我市县区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悬殊。乐山市市中区已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8.7%,占全市的35.16%,高于其GDP占全市的比重15.9个百分点。从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来看,市中区达到6300元,而其余大部分县区则不足3700元。

(七)缺乏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工业、农业不发展,服务业就无法发展”的传统观念,对服务业在全面提高一、二产业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工业化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与发展的过程,没有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工业化也难以深入,经济发展过多依赖工业增长,制定的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偏重于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不公平,在基础设施投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获得的政府投资、国家贴息贷款少,要素价格明显高于制造企业,致使已出台的服务业政策、制订的规划落实不到位。到“十五”末期,全市服务业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就业比重等,均未实现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问题的意见》(川府发〔2002〕16号)中提出的发展目标。

因此,乐山服务业发展必须走出三大误区:一是走出过度重视总量思维的误区,将强调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作为服务业发展思路选择的基调;二是走出为发展服务业而发展服务业的误区,将实现从产业导向向功能导向的转变作为服务业发展思路选择中不断强化的方向;三是走出过度重视服务业就业吸纳作用的误区,将促进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乐山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服务业,乐山除具有潜力较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等基本优势外,还有两大比较优势。

一是产业比较优势。服务业门类广、领域宽、劳动密集度高,多数传统服务业门槛低;对土地、能源等资源占用少,环境影响小;受时间和空间制约较小,物流、产业配套要求较低。在国内外市场这样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进行分析比较,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地处内陆、劳动力丰富而资金缺乏、人均资源并不富裕的乐山,相对而言成本更低,更有竞争力,有望取得较优的经济利益。

二是乐山市的区位优势。成都市已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乐山市毗邻成都,有成乐高速和正在建设的成际客运专线项链,交通方便,处于成都强大的城市综合服务需求和极强的集聚辐射力范围内,乐山应充分发挥“落差优势”,发展服务业。

通过调研,对乐山市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乐山”的主题,按照“科学规划、完善功能,优化结构、扩大总量,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要求,以创新和全面开放为动力,以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方向,着力突破机制体制性障碍,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一、二产业和服务业并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积极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在抓特色上下功夫、在强优势上做文章。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自然禀赋条件差,但发展好的情况很多。我们发展不够快,关键在于思想观念落后,满足现状,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追求财富的冲动,没有敢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加快发展服务业需要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需要超前思维,超前决策,敢于做大的改革开放动作的求真务实的胆识和魄力。

首先,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发展理念,结合实际借鉴发达地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弘扬开放创新的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讲真话干实事光荣,讲空话废话不务实可耻的氛围,政府部门必须切实以身作则。

其次,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条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发展服务业。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服务功能。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宽松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对垄断性服务业,可选择一些领域和行业先行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试点,因类制宜、循序渐进地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引入竞争机制,为民营经济参股、控股甚至独资进入这些服务业领域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民营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作为营利性服务业和服务产品属于私人物品的服务业的投入和发展主体的作用。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特别是产业龙头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

第三是加大改革开放推动的力度。大力推动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重点加快商贸流通企业的产权改革,加快事业单位事改企、企改制步伐,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最大程度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相关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在我市先行试点。突出招商引资,积极参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拓展我市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发展空间。以国际化促进我市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服务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乐山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总量不大,城镇化进程慢,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服务业资本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

因此,乐山既面临经济发展速度问题又面临更好发展问题,加速工业化仍然是乐山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贯彻节能降耗要求,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是改变单纯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乐山应该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资源生态环保为出发点,重点发展以硅材料工业为主导的电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医药业等。要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在延长产业链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工业。并通过以工业发展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三)重点是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范围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等。

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有利于细化深化专业分工,提升产业层次。而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也利于降低资源消耗,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乐山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

用,加快改革的步伐,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鼓励和引导制造业将内部的研发、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同企业剥离,实现专业化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流通业是联结生产、消费的纽带作用,发展物流业,既能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又能提高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驾齐驱、融合发展的双赢格局。

乐山具有大宗设备出川的河运航道的优势,与陆地运输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物流业的发展依赖于发达的交通网络,乐山应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目前,乐山市区没有铁路,有航道却难以形成运输能力,只有一条高速公路,到成都单程车票近40元,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交通的落后制约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进出,相对闭塞的环境制约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眼界,阻碍发展。只有高效的交通和通讯手段,才能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聚集到乐山。依托成乐高速公路、成昆铁路、岷江水路,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三纵二横”公路干线。

此外要大力推动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有较强竞争力的大流通、大贸易格局,不断拓展物流服务领域的辐射半径。

2.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要按照建设川西南区域性商贸中心的要求,构建起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高效畅通的批发市场体系和网络化、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首先,要加强商业地产网点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辐射能力。目前,乐山很多综合性商业城项目开发是失败的,有许多商业地产项目所占据的口岸相当不错,但实际运营却不成功。目前乐山商铺闲置,有供需矛盾的原因,也有结构性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店铺都不符合市场需求。这些商业项目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重销售轻招商,重营销轻商管。开发商注重把商铺卖出去,忽视卖出去了怎样经营。业主进去,基本都是茫然的,找不到投资方向。走进商场或商业街道,混乱不堪,这边是货物,那边是货架,没有统一的布置,而商业地产项目运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于商管,例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商业公司本质上就是一个商管企业。

第二是多业权难统一。乐山商业地产项目因其之前重销售轻招商而导致业权过多过散。比如,同一条街上的店铺,产权明晰后,有卖烧烤,有我卖衣服,旁边又在卖丧葬用品,何来的品牌可言?

第三在城市建设中,开发商在拿到土地使用权后,为了尽快收回成本,采用将绝大部分土地用于商品房建设,将临街的铺面产权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出售,造成商业店铺的产权分散,难以形成大的卖场。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旧城改造、城市规划时要领先于商业地产的开发,要加强商业网点的总体规划,改沿街叫卖式的传统城镇商业为与国际接轨的都市商业形式,让顾客获得世界通用的商业享受。

政府应该严格控制、审查规划,选择开发商的时候要仔细甄别,选择具有先进的意识、专业的团队和现代国际化的运作模式的开发商。

其次,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方面要加大现有商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组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另一方面要鼓励外地、外资到乐山经营大型超市,扶持一批大型商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发展和培育各类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形成辐射长江上游地区的区域性市场。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提高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推进便民商业服务网络扩容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入驻乐山,加快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专卖店、SHOPPINGMALL等新型流通业态。

3.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业。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施工业强市的需要,大力发展为生产环节服务的金融、信息、商务等服务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业市场化,建立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关键体现在小事上,目前乐山金融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比如:银行受网点和服务能力限制,排队时间太长,一般储户开结算帐户还要自己跑到外面复印身份证,既费时间又麻烦。银行有待真正加强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在乐山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全面发展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4.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并且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

5.要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

6.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并建立以服务业为中心的产业链。积极运用现代

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家政等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努力发展信息咨询和法律服务等有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扩大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物流业态,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大力培育和引进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集团,努力打造现代物流基地。

(四)发展民生服务业

乐山市是生态型城市,环境优美,文化源远流长,要彰显优势,优先发展具有乐山特色的民生服务业。

1.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房地产政策,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严格规范和加强小区物业管理,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质量和水平,在满足本地人购房需求的同时,要充分挖掘乐山市是联合国确定人居环境典范试点城市题材,加大交流宣传,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到乐山居住创业。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围绕积极发展在乐山有明显优势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电、出版、报业等产业,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和文化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名山、名佛、名水、名人”的文化内涵,把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业、会展经济、夜间经济相结合,找准切入点,促进资源整合,加快形成具有乐山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3.发展面向生活的餐饮、商贸、城市公共交通、市政公用等服务业。抓好建筑节能和农村小集镇及农房示范小区建设。努力扩大汽车、通信、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等消费,积极拓展农村和社区消费市场。

(五)突出抓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到资金、技术、人才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短期内现代服务业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具有巨大潜力。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同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施了“四补贴”政策。这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了政策保证,也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乐山农村居民自给性消费占居着重要位置,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需求63.46亿元,其中自给性消费占45.7%,商品性消费占41.9%,文化生活消费占8.9%,住房及水电支出占3.5%。这说明乐山农村居民消费领域狭窄,拓展农村消费潜力巨大。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必须面向农民群众和农村市场的需求,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满足农民需求为重点,大力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一是要推进农村水利、交通、通信、广播影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条件;二是健全农业技术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制,发展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富余人员向农村服务行业转移,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三是尤其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素质,突出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搞好农民和农民工的培训。四是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五是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六是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

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六)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乐山传统支柱产业,2006年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2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未来五年,要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点产业来抓,就是基于旅游业的关联度太高、带动性太强,是一项富民工程。

加快旅游业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我们要更新观念,多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我市旅游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1.培养引进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下大力引进和培养旅游企业高层次的营销策划人才、现代管理人才、规划建设人才,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走集团化发展战略和“人才兴旅”战略;引导旅游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经营管理,提高旅游企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旅游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成功经验加强自身建设,扭转旅游企业经营理念滞后、竞争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的局面;强化对旅游企业的行业管理,纠正违规经营、低质服务、非法经营等行为。此外,对旅游企业管

理机制进行探索创新,促进旅游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在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以精细化、人性化、高品质的服务和细节性旅游休闲环境的营造,体现对游客休闲的人文关怀。

2.统一规划景区休闲旅游项目。休闲旅游从内涵和外延都对传统观光旅游做出了新的延伸,发展壮大休闲旅游产业是提升旅游产业的突破点。推出更多的休闲旅游新精品,把休闲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支柱,并充分发挥其内驱力和带动力,推动乐山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各景区景点要根据自身特点,设立各种让游客能参与的有特色的娱乐休闲项目,改变过去旅游的程式化和单一化,进一步提高休闲项目的文化品味,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游,让游客能留下来。要加快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项目建设的后续工作。加快新兴旅游项目和景区(点)的开发,加快景城一体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旅游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两地旅游经济长廊,调整、完善乐山“多日游”旅游线路,促进旅游业与佛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武术文化、茶文化的融合,突出发展生态旅游。此外还要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创新旅游服务理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完善乐山的城市功能,“以人为本”打造以休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在中心城区、景区和周边区县恢复建设古镇、公园,打造特色名食街、特色商品街、特色文化街,包装推出独具乐山特色的地方歌舞、曲艺、杂技、音乐、歌舞剧、话剧、戏曲表演,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群艺馆的功能,以此来宣传和挖掘乐山的名人文化、民间文化、佛文化、饮食文化、健身文化,体现休闲色彩,彰显休闲功能,弘扬积极休闲方式,促进乐山休闲产业的发展,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融入乐山丰富多彩的公众休闲生活。同时,还要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特色餐饮业发展,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建设和规范旅游购物中心。就目前而言,充分提升佛教及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如:巩固和提升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佛教、道教旅游风景区档次。

4.加强宣传,促进营销,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知名度就是旅游的生产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研究建立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长效机制;整合促销力度和资源,实施联合宣传促销战略;要加强国际国内的宣传合作,开发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运作的宣传促销模式,充分运用媒体、节庆、会展等载体,广泛开展了产品促销活动。在宣传的时机上,紧紧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的大好时机,精心准备,做好专题、专场宣传;研究制定宣传促销奖励与扶持政策,以充分调动各方宣传促销的积极性。要尽快制定《乐山市旅游宣传促销管理办法》;精心组织好各类会展、旅游节庆活动等工作,搞好我市旅游总体形象的宣传。要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大型会展。

(七)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

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所以,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技术。

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造就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专门人才。要创新吸引人才机制,造就开放、讲信用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八)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

提高认识,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战略任务,确立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战略,加强领导,成立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

针对当前服务业管理职责分散,多头管理与管理缺位同时存在的现状,理顺各行业管理部门职责,明确现代服务业牵头部门和综合协调机构。

建立科学系统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将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量化,将重要指标纳入对各市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针对不同类别服务业的具体要求,实行分类考核,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取得成效。

加快落实我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在准入领域、税费征缴、水、电、气、土地等要素价格方面给予公平待遇。要进一步增加预算内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规模,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发展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引导、带动国内外资本投资服务业领域。加大对服务业创新的支持。

第四篇: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作者:莫似园

摘要:江西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之一,但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农业生 态经济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改善消费者的饮食健康状况和食品安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江西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江西省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有 机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从而提出了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江西;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江西省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江西是全国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经济中历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依托全省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抓好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深度加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后,江西省政府围绕“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把江西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 转移的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劳动力输出的基地和旅游观光的“后花园”)的战略构想,提出“既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江西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 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连续8年均保持两成以上的增速。截至2007年底,绿色食品 产品数量达916个,比上年增加205个,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有机食品数量415个,比上年增加94个,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前沿,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理念。有机农业产业化走的是 “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模式,是建立在专业化、区域化、规范化、制度化基础上的契 约性经营,是贯彻我国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方针所应达到的最高标准。江西的有机农业 之所以发展平稳,关键在于江西省具备了有机农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基地优势以及组织成本优势。

(一)制度优势

江西重视发展传统农业,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良 好的制度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激励机制。江西素有发展农业的传统,农业在江西的经济总量中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江西省政府确立将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 成部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从资金 支持、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各环节为农民分担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基地优势

江西的生态环境良好、生产基地优越,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全 国最大的有机绿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有机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有机矿泉水和纯净水基地以及国家环 保总局认定的江南唯一的“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都在江西。截至2006年上半年,农业部公布的首批创建 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单,江西省有23个县的25个基地列入创建计划,占全国基地总数的 29.8%,列全国第1。可以说,江西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规模非常适合产业化经营需求。

(三)组织成本优势

从江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来看,其成本优势较明显:第一,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都是建在 远离污染的生态园区,生产基地周边环境较好,缩短了有机转换期的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所在地 的农民一般没有使用化学、农药的习惯,这使生产出来的有机产品和普通产品在产量上不会有较大的差距。第二,相对于华东其他地区,江西有充裕的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一般为20元/天,远远低于上海等发达城 市的劳动力价值。第三,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江西分中心(COFCC)的认证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同几 家世界闻名的国际认证机构达成了协议,凡通过COFCC认证的有机食品,可“一次认证,颁发四个有机证书”,即获得中绿华夏有机证书、瑞士SGS有机证书、日本OMIC有机证书、绿色食品AA级有机证书,从而大大 降低了企业的认证成本。

因此,无论从产业组织还是从生产成本来看,江西实行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均具备较好的市场竞 争条件。

三、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及建议

尽管江西有机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较多不足。例如,江西省工业基础薄弱,导致有机 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有机农产品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品牌竞争力不强;有机农业发展遭遇 人才瓶颈,相关生产技术较为缺乏;有机农业产品市场不健全,有机食品生产流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等。针对上述问题,江西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有机农业的技术支撑与制度创新

加快有机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要加大生产力,必须抓好、抓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加工利用转化程度,使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单一 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利用农业推广站,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绿色、有机品生产者的科 技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政府应制定优惠的政策扶持有机农业发展,在税收、贷款上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适当给予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企业一些补贴;要重点加大对标准制修订、监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各地可以借鉴一些其他省区在引导、扶持政策方面好的 做法,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争取和吸引社会各方资源,参与有机食品 开发,并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

(二)强化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运作

做大做强本地有机产品品牌,增强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存在的 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尤其是目前有机食品的高额利润已经吸引了不少非正规的假冒伪劣食品混 淆有机食品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从长远来看,应在已有基础上,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区域发展为框架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有机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增强有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对品牌有机产品的信任度,从而实现企业和有机农 业的“双赢”。

(三)抓好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

迅速扩大示范辐射能力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投入科技化” 的“五化”要求,积极创建全国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场),创建全国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县。根据江西省规划,到“十一五”期末,江西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总数将达1200个以上,绿色食品、有机产 品环境监测面积(含山林、水面、耕地)达5000万亩;完成销售收入200亿元。为完成这一目标,江西省 将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开发与管理,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 加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型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龙头企业集群。

(四)调整政府行为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水平

现阶段,我国农民自发组织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能力仍然较差,要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关键 环节的扶持上,使优质农产品生产形成一种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农民培训、优质农产品生产协会 启动、知名品牌的创建等环节上给予必要的扶持。由于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往 往心存疑虑,通过在关键环节的扶持,降低农民的风险成本,使农

民的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等发展成 熟后,逐步减少支持力度,让其自我发展,缩短优质农产品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五)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有机农业技术性强,有很高的条件限制,而且发展有机农业都需要相当长的转换期,一些企业和 农民有意愿发展有机农业,但是又担心发展的收益问题,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相应的金融政 策保障有机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主要应该发展有机农业的目标与对策,从信贷政策、农业保险和资本市场运作等方面对有机农业 进行调控。一方面应尽快实现信贷政策的三个转变,实现扶持数量型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按农业结构 调整规划来确定信贷政策,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上做好扶持工作;实现由支持初级农产品加工 向综合型、种养加、贸工农等内外结合的有机农业产业方面转变,支持农业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实现由支持粗放型、密集型产业项目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效益出口创汇的有机农业转变,大力支持开发名、优、特、新的农产品,不断增强有机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江西省有机农业风险保障体系。首先,建立有机农业风险保障机构。研究和制定江西省开展 有机农业风险保障的计划和措施,确定风险保障的范围和项目,组织和协调各相关部门进行防灾、承保、理赔等有机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保险双方履行各自职责,研究和促进有机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的改革和 完善,对有机农业风险资金实施监管。其次,制定农业风险保障的地方性法规。明确有机农业风险防范和 政府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应发挥的职能作用,避免政府支持有机农业风险保障工作的随意性,提高农民的风 险保障意识,建立一个有利于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再次,建立有机农业的风险准备金。准备金 只能用于有机农业保险受灾后赔偿,不能挪作他用,要单独立账、独立核算,结余留存,逐年滚动积累。

依托农垦和龙头企业的优势,建立有机农业的资本市场,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资本市 场筹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汇小成大,集液成裘,直接转化为发展有机农业的 资本;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多种直接融资手段,为有机农业类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化投资提供有力 的资金支持,这是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崭新模式,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行有机农业产 业化经营,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减轻政府与银行的压力,具有融资额度大,成本低、操作灵活等优点,可以有效地促进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的转变;还可以凭借资金优势和成功经验,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 组和产权交易等手段进行资产重组和改造,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获得低成本、超常规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林,黄国勤.江西省无公害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N].江西农业大学学

报.2002(1).2、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N].环境导报(南京),2003.3、江西农业发展现状概述[DB/OL].中国江西新闻网,2009-07-25.4、绿色农业是江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DB/OL].大江网,2007-02-12.5、江西:打造绿色产业品牌[DB/OL].品牌万里行网,2006-07-25.6、杜相革,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7、张明林,黄国勤.江西省无公害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8、陈双溪,魏丽等.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江西农业产业结构[J].江西气象科技,2002(3).9、郑斌,张平.绿色农业为江西现代农业领航成为亮点和优势[N].江西日报,2008-04-22.(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学生工作处)

第五篇:家政服务业发展状况汇报材料(范文)

托克托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黄河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全县总面积1416.8平方公里,辖5个镇,13个居委会、3个社区、120个村委会、总人口19.4万人,其中妇女9.9万。

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家政服务这一新型行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就我县家政服务业的现状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托县的家政服务市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家政服务公司有5个,劳务中介4个,物业公司4个。据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约700多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占80%以上,年龄一般在36—55岁之间,大部分为双河镇居民,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80%,主要服务区域为托县县城和电厂,涉及的服务项目有:室内外保洁、疏通管道、清洗抽油烟机,搬家、看护婴幼儿、照料老人等。家政服务的用工形式主要分为住家保姆和钟点工等,家政服务的工资水平概况为:住家保姆每周休息一天或不休息,平均月工资 800元左右,钟点工平均每小时30元,每年年关将至时,保洁员的平均工资会有所上涨,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家政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型行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政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训练,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由于大多数服务人员文化程度偏底,又缺乏专业训练,她们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家务达标要求与雇主的期望有较大差异,对老人和孩子的照顾更是缺乏必需的护理知识,很难满足和适应雇主的需求,造成供需之前的现实矛盾。

2、家政服务队伍不稳定。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县家政服务人员中,保洁员占较大比例,但保洁工作一年中只有两三个月为旺季,其余的月份收入较微薄,导致部分人员转行从事其他工作;二是社会对家政服务业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仍然把家政服务视作“服侍人”的低人一等的行业,因此,碍于面子,部分下岗失业者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屈就”于家政服务,加上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宣传不够,致使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偏低;三是有些家政服务需要从业人员长时期离开家庭,这对于有家、有子女的下岗女工来说,有较大困难,她们不易接受。

3、家政服务市场管理混乱,呈现无序状态。由于目前我县家政服务行业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没有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制约,使得家政服务市场良莠混杂,从业人员的可靠性和诚信度被大打折扣,严重制约着家政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劳动供给渠道不通畅。虽然近年来,我县陆续成立了多个家政服务公司,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管理,从业人员自找雇主、雇主通过小广告(人业人员自打的广告)或亲戚朋友介绍找家政服务人员的雇佣方式成为一种普通现象,从而导致家政服务公司形同虚设,雇佣双方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致使“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发展家政服务业的几点思考

1、应该加大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力度,提高家政服务的技术含量。家政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关键环节。可以根据我县市场需求和从业者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职级的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强化家政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有效提高家政服务水平,使更多的家政服务人员能持证上岗。

2、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政服务行规行约,确立行业标准,协调服务价值,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市场信息,畅通劳动力供给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家政服务综合保险,使中介机构、家政服务人员和雇主三者之间能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关系,切实维护雇主和家政服务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

3、应该加强舆论导向,提高家政行业的社会地位。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在发展家政业上谋事、做事。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进一步消除社会对家政服务业的偏见和歧视,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为她们实现就业、创业牵线搭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

下载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京市农业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要点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一、什么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三产业。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认为,服务贸......

    浙江民宿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浙江民宿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浙江不光经济发展迅速,在旅游和文化发面发展也很强劲。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城市,旅游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近......

    浅谈南通散客旅游发展状况及研究对策

    1散客旅游市场概念及特征 1.1 散客旅游的概念 散客旅游(Full Independent Tour),简称F.I.T,也称"个别旅游",其旅游日程、线路等由旅游者自己选定,然后再由旅行社作某些安排,如机票......

    河北省蒙古语教育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蒙古语教育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的省份,共有54个少数民族,28.6万人口。其中蒙古族16.4万人(承德市13.1万人)。蒙古语对河北省北部蒙古族的政......

    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09-3-3 9:38:35 访问次数:254次 [字号:大 中 小]随着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各金融机构纷纷落户,余杭金......

    滨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滨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介绍了山东省滨州市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

    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

    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年来这种模式促进了农村发展,保持了农村稳定。然而随着我国......

    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山西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自然条件恶劣,这些外部条件给农业经营者们带来大量经济损失,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亟需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