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刑法博士、法学教授、检察官争辩的8个刑法问题
刑法博士、法学教授、检察官争辩的8个刑法问题
文/李勇,南京市建邺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
来源/微信公众号,悄悄法律人
著名刑法学家张明楷教授在今年年初时曾在江苏省检察官培训中心做了一场题为“刑法前沿问题”的精彩报告,其报告内容中就8个刑法问题举了很多案例来进行说明,资深检察官李勇随即在其个人博客上分享了讲座的部分内容,德国洪堡大学法学院的黄礼登博士看到博文后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个过程总结起来就是“立论—反驳—反反驳”的过程,本期法辯为您推送三方观点,私以为学理上的百家争鸣是值得肯定的。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八大刑法问题诸君怎么看?
张明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黄礼登,德国洪堡大学法学院博士
李勇,南京市建邺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
一
张明楷:比如一只猫打碎一个名贵花瓶和一个客人打碎一个名贵花瓶,在结果上没有什么差别,都是花瓶碎了,接下来是是否要谴责他。能否谴责猫呢?你谴责猫有意义吗?能否谴责人呢?
黄礼登:在案例分析的时候,这个案例还用不着到谴责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因为谴责是责任阶段的分析。在最开始分析行为的时候,由于猫的动作不具有行为的性质,所以不用继续进行构成要件的分析了。
李勇:这个是黄先生误会了。张老师当时在讲座中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犯罪的评价从客观违法到主观责任,不仅符合刑法理论,而且也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识,所以举了这个猫的例子。张老师作为深谙德日刑法的学者,当然不可能把猫的行为理解为刑法中的行为,他只是为了说明德日的犯罪评价阶层符合日常生活规律。因此黄先生的批评说“由于猫的动作不具有行为的性质,所以不用继续进行构成要件的分析了”显然是虚构了批评的对象和前提。当然这可能是我转载中没说清楚,所以造成了这个误解。请广大网友不要误会,更不要怀疑张老师的超高智商和深厚功底。请大家注意,张老师不仅精通日语和日本刑法,同时也懂德语,而且也曾到德国做过较长一段时间访问学者。所以,说张老师是目前国内精通德日刑法同时精通本国刑法为数不多的值得尊敬的学者一点都为过。
二
张明楷:“行为的性质是由行为人故意内容决定的”这句话没有一处是对的。诸如:误将白糖当砒霜杀人,这里根本就没有“杀”,根本不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把稻草人当仇人刺杀,也不是杀人未遂,这里根本没有“人”啊,何来故意杀人呢?
黄礼登:张教授这里的分析是错误的。在考虑是否构成杀人罪未遂的时候,首先要检查的第一条就是:犯罪没有完成。这里纳入考虑的犯罪当然是杀人罪,而没有完成的意思是杀人罪的所有构成要件没有全部实现。杀人罪要件中的一条“人的死亡”就没有实现。所以完全可以按照杀人罪未遂的要件继续检查下去。
1)杀人罪的未遂是可罚的;
2)主观上有杀人故意;
3)客观上进行了着手;
4)违法性;
5)责任。
在“客观上进行了着手”这一点于主流观点采用主客观结合所以又有两项要点:a)
客观上法益受到威胁;b)行为人主观上达到“现在开始动手”这个想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德国是多么主张客观中的主观要素的,也就是主观要素也是客观的一部分)由于其中“a)客观上法益受到威胁”这一条不能成立,所以整个案子就不能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但是如果只是分析到这里,考试还不能及格。由于德国刑法中规定了特定情况下不能犯是可罚的,所以必须要对不能犯的可罚性进行分析。分析方法一般是在上诉的分析要点中,在“客观上法益受到威胁”这一点被否定后,紧接着进行不能犯的分析。也就是说这里有个“a.1.”要点,它又可以细分为两点:a.1.1:行为人想象中客观上法益受到威胁;a.1.2:如果现实是按照行为人的想象那样发展,那么法益在客观上真的会受到威胁。根据这两点,把白糖当砒霜的行为就符合这两个要点了。因为行为人的想象中,他投放了“砒霜”,所以对方的生命应该受到威胁了。如果他投放的真的是砒霜,那么对方的生命就真的受到威胁。
从整体上看,不能犯就是在未遂犯的构成要件中加了一条,不能犯的其他构成要件要素和未遂犯的构成要件是一样的,行为人都符合。因此他要以不能犯的形式以故意杀人未遂受到处罚。
同样,张教授认为把稻草人当成仇人刺杀不是杀人未遂。且不说这个结论对不对,他的分析就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根本不存在“人”,所以不可能是杀人未遂。未遂犯的意思是构成要件的要素没有全部实现。在杀人罪中,构成要件的客观方面有:存在人、死亡的结果、杀人的行为、因果关系、归责几个因素。只有这几个因素都满足了,才符合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的客观方面。其中“存在人”这个要素就不满足,所以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不可能全部实现,因此可以进行杀人未遂的考察。张教授连从杀人未遂的角度进行考察都否定掉了,这种处理是欠考虑的。
李勇:张老师深受日本著名学者前田雅英的影响,是个比较彻底的结果无价值论者,在未遂犯问题上主张彻底的实质客观说。按照结果无价值论的观点,不能犯从外形上,已经实施了实行的着手行为,但是从事后客观来看,其实并无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就是所谓的不能犯(又称不可罚的不能未遂),因此这种行为就属于不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所以在构成要件的符合性阶段就被排除了。不能犯又分为主体不能、对象(客体)不能和方法不能。关于稻草人就是对象不能(形象地说是没有“人”);白糖当砒霜就是方法不能(形象地说是没有“杀”),这两个例子都是没有符合构成要件的杀人行为,所以在构成要件符合性阶段就已经被排除了。这在日本刑法理论是没有疑问的,至少在日本结果无价值论的阵营中是没有疑问。
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尽管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发源于德国,但是在日本却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这也是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在德国几乎是通说,而在日本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评分秋色。所以有次会议上,西原春夫向德国学者提出疑问:为什么德国一直标榜是法治更先进的国家,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反而日本彻底。所以黄先生另外一篇关于批评张老师结果无价值观的文章,是基于德国的立场的分析,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在法的问题上并无真理可言,每一个国家依照各自的传统自定制度与规范是恰当(【法】勒内.达维:《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三
张明楷:13岁的人想盗窃,请17岁的人望风,结果13岁的人偷了1万元钱。按照我国传统理论就无法处理了。先看1万元被盗窃与什么有因果关系?13岁的人和17岁的人,都与1万元被盗的结果有因果关系,然后再看责任,13岁的人无责任,17岁的人承当责任,是共同犯罪,按照传统观点,13岁的人不构成犯罪,那怎么是共同犯罪呢,可是不认定共同犯罪,就无法对17岁的人定罪啊。
黄礼登:张教授讲的结论是正确的,即成立共同犯罪。但是没有讲到原理上。这个案子中17岁望风的人是帮助犯。帮助犯和教唆犯都属于参与犯,参与犯要成立的前提是存在违法的(而不需要是有责任)主要犯罪行为。责任是个人要素,不是行为要素。参与犯只考虑行为要素。本案中13岁的行为人做了违法的盗窃行为。因此17岁的人帮助犯是成立的。
李勇:实际上,张老师讲的是和黄先生讲的一个意思,黄先生批评张老师没有讲到原理上,那是冤枉了张老师,更是误解了张老师。大家可以从张老师的整个讲座中看出,张老师尽可能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解释问题,可能是因为张老师考虑到当时听众来自司法实践,怕他们听不懂,所以整个讲座中,我能听得出张老师是的犯罪论架构是不法与责任,但是张老师对此没有直接说出来了,而是用大家通常理解的四要件的语言来渗透其阶层论的思想。张老师说这个案例时,作为我在下面听,其实一下子就听出来他的意思就是共同犯罪是不法形态,而非违法有责形态。这一点是确定的,懂得张老师刑法思想的人都明白,张老师甚至单独写过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所以黄先生的这个批评是基于误解,希望我的澄清能解除大家对张老师的误解。
四
张明楷:甲乙想共同报复丙,甲想杀死丙,而乙想伤害丙,结果二人共同将丙打死了。即使不能查明具体致死的行为是甲的行为还是乙的行为,甲乙的行为都是造成死亡的原因,两个人行为都对结果负责,甲是故意杀人,乙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是共同犯罪。
黄礼登:这个案子里张教授的分析是没有道理。共同犯罪的共同故意是双方行为相互归责的依据。如果甲想杀丙,而乙只是想伤害,那么乙尽管知道甲杀丙的想法而仍然一起行动,只能说明他认可了甲的想法,表示他对甲将要打死丙的结果持放任的态度,甲乙是共同故意杀人罪。如果乙不知道甲的真实想法,以为甲也是要伤害丙,那么根据认识错误的规则处理,乙对于打死丙的结果没有故意,承担过失杀人的罪责,甲是故意杀人罪。如果乙认可了甲杀人的故意,但是在具体行为中突然后悔了,只是想伤害丙而不想杀害丙,那么他必须阻止甲的行为,才可能成立杀人罪的犯罪中止。
李勇:黄先生的两个假设在张老师的案例中都不存在,张老师讲课时的案例没有假设的情况。其实,黄先生误解了张老师的这个例子,也可能是我记录的不详细导致的。张老师举这个例子是说明“部分犯罪共同说的”,即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在构成要件重合的范围内可以成立共同犯罪,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认为共同犯罪就必须是所有共同犯罪人都要定同一个罪名的问题。这样一来,大家就清楚张老师的意思了。
五、另外黄先生点评的第五个案例,关于保险诈骗的问题,于此相同。
六
张:要先看客观上是否违法,再看主观责任。例如,被告人为了抢劫而跟踪一个瘦弱女子,女子害怕,就把包丢在地上,被告人把包拿起,然后上去打了这个女的。跟踪不是抢劫啊,更不是威胁吧,不能从主观到客观,不能说被告人想抢劫而跟踪,就认定为抢劫罪。如果从客观到主观,顶多就是抢劫预备。
黄:即便从主观到客观,也只有主客观方面都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才能认定构成抢劫罪,怎么能只凭一个方面就做出认定呢?
李:张老师的意思不是说只凭一个方面认定,而是说认定的顺序,应该按照从客观到主观。换言之张老师说的是评价标准的顺序问题,而非评价标准的数量问题。
七
张:被告人偷了一辆自行车,谁知道被害人在自行车龙头里放了5000元钱。可被告人根本不知道啊,被告人就只对自行车本身负责。
黄:如果被告人后来知道自行车里有5000块钱而不归还的话,根据德国刑法构成侵占罪,但是中国是不符合侵占罪的要件的。被告人的确对5000块钱不构成盗窃罪,所以只能是盗窃自行车而已。对于5000块钱只能是民事上的不当得利。
(补注:受到川大魏东教授的启发,发现这种案子在中国也是有可能构成侵占罪的,因为这5000块钱可以归为是“埋藏物”甚至是“遗忘物”。)
李:这个例子确实比较有意思,正如尊敬的魏东教授所言,司法实践中很可能按照概括故意全部认定为盗窃。但是也非绝对。因为概括故意也是有限度的,至少需要具有认识的可能性,其判断标准是社会一般人的认识,比如盗窃摩托车,那么对于摩托车后备箱中的财物一般人都会想到可能有财物,因此可以按照概括故意来认定,但是自行车龙头里塞钱这超出一般人的认识,会使一般人感到“错愕”(林东茂用“错愕”一词),因此不能认定为概括故意。我同意魏东教授的观点,可以理解埋藏物或遗忘物而认定为侵占。
八
张: 再比如,盗窃与侵占的区分。占有无非三种情况:
自己占有——侵占
他人占有——盗窃
无人占有——遗忘物
因此,区分盗窃和侵占只需要看谁占有就行了。是否代为保管不能仅看一句话。比如,在火车,我旁边的一个人要上卫生间,对我说了一句:“包在座位上”。这时候如果我拿了包里东西,就是盗窃,不存在代为保管而定侵占罪问题。
黄:代为保管要有保管的主观意思。这个案子里如果我同意代为保管,而包又在我的掌控范围内。我拿了包里的东西自然是侵占。即便包子行李架上也是一样,因为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因此成立保管关系。
李:张老师举的这个例子,属于“占有的弛缓”或者“辅助性占有”(这也是来自德日),被害人并未丧失占有,因此仍然是盗窃而非侵占。这种观点在德日也不会是少数。
第二篇:法学概论第九章刑法
第九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1、刑法: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刑法的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3、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罪刑相当原则:
4、适用范围:1)对地域的效力2)对人的效力:3)时间效力。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2、基本特征: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第三节 犯罪构成
1、犯罪构成: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四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2、犯罪客体: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分类:1)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2)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3)直接客体:指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反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
简单客体: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个直接客体的叫简单客体.复杂客体:一个犯罪行为不止一个直接客体的叫复杂客体。
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区别:1)犯罪客体体现犯罪本质,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不体现犯罪的本质,不决定犯罪的性质。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每一犯罪都具有。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4)同一犯罪客体可由不同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4、犯罪的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危害行为:指人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分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两种表现形式:作为和不作为。
危害结果:指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实际损害。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其所产生的危害结果之间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它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
5、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具备条件:1)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2)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3)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刑法对单位犯罪,实行两罚的原则,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6、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状态,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在某些犯罪还包括犯罪目的。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具备条件: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3)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4)防卫不能过当。
2、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具备条件: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2)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3)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4)紧急避险不能过当。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因避免本人的危险而实行紧急避险。
第五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1、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预备犯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已经进行犯罪预备。2)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尚未着手实施犯罪。3)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而未着手实施犯罪,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构成要件:1)已经着手实施犯罪。2)犯罪未能得逞。3)犯罪没有得逞,是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3、犯罪既遂: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4、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构成要件:1)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行为。2)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行为。第六节 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形式:1)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分为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先通谋的共同犯罪。2)以共同犯罪有无特殊的组织形式,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的共同犯罪。
2、犯罪集团: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特征:1)人数较多,至少有三人。2)经常纠集在一起进行一种或数种严重的犯罪活动。3)重要的成员固定或基本固定,有明显的首要分子。4)都是有预谋地实施犯罪。
3、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1)主犯: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对于主犯,应当按其所参与的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2)从犯: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3)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是胁从犯。应当按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4)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应当按其教唆的犯罪确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应从重处罚。被教唆的人没犯罪,可从轻或减轻处罚。第七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1、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特征:1)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2)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2、预防犯罪的两个方面:1)特殊预防:指通过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分子本人重新犯罪。
2)一般预防:指难过惩罚犯罪,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第八节 刑罚的种类
1、主刑的概念:指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
管制:执行期间,应遵守的规定: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有期徒刑与拘役的区别:1)适用对象不同。2)期限不同。3)执行场所不同。4)执行期间的待遇不同。5)法律后果不同。
2.对死刑的适用规定:1)对适用死刑的法定情节 作了严格规定。2)对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作了限制。3)规定了死刑复核制度。4)规定了“死缓”制度。
3.附加刑的概念:指既能附加于主刑而适用也能独立适用的刑罚方法。1)罚金:可附加适用,也可单独适用。2)剥夺政治权利:3)没收财产:
3、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非刑罚的处理方法:1)判处刑事损害赔偿。2)采取刑事教育措施。第九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指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裁量应当判处的刑罚。遵循原则: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2)以刑法为准绳。
量刑情节 :人民法院在量刑时应当据以决定处刑轻重或免除处罚的各种情况。
法定情节 :指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应当或可以据以从重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除处罚等情节。
从重处罚:指在法定刑的限度内,适用较重的刑罚。
从轻处罚:指在法定刑的限度内,适用较轻的刑罚。
减轻处罚:指判处低于法定刑的刑罚,可以是低于法定刑的刑期,也可低于法定刑的刑种。免除处罚:指对于犯罪分子宣告有罪而免除其刑罚。
酌定情节:法律未规定,而人民法院在量刑时根据不同的案情应当斟酌考虑从宽、从严的各种情节。
2、累犯: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一般累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5年内又出于故意而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
危害国家安全累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自首: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3、数罪并罚:指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的犯的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三种情况: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有数罪的并罚。2)判决宣告以后发现判决前的漏罪的并罚。3)刑罚执行过程中又发现新罪的并罚。
4、缓刑:对于罪行较小,处刑较轻并且不是累犯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暂缓其刑罚的执行,给予一定的考验期限,在此期限内如果无新罪,无漏罪、无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就不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
适用条件: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3)犯罪分子犯罪情节 较轻并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减刑:对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程序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制度。适用条件:1)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2)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3)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假释: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适用条件:1)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犯罪分子。2)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3)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5、追诉时效:指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超过法定的追诉期限的,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
第十节 犯罪的种类和几种常见的犯罪
1、罪状:对犯罪的名称和犯罪构成特征的表述,它是定罪的法律依据。
法定刑:对具体犯罪规定的刑种和量刑幅度,它是量刑的法律依据。
2、故意杀人罪: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他人的生命权利。
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和不作为都能构成。
主体――一般主体。主观方面――必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3.故意伤害罪: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健康的行为。构成要件:客体――他人的健康权利。
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主体――一般是已满16岁的人。
主观方面――必须有非法伤害他人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4.抢劫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复杂客体。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迫使其交出财物的行为。主体――一般主体。主观方面――必须有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5.盗窃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要件:客体――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行窃的行为。主体――已满16周岁的人。主观方面――必须有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6.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构成要件:客体――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非法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主体――国家工作人员,或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主观方面――必须有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7.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单位受贿罪: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行贿罪: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单位行贿罪: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对单位行贿罪: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介绍贿赂罪: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三篇:武大刑法博士试题集
武汉大学刑法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题集
1990年
中国刑法学:
1。论我国刑法中的贿赂罪
2、论犯罪的故意
3。论自首的条件 外国刑法学:
(缺)
1991中国刑法学:
1、论拐卖妇女儿童罪
2、论预备犯与预备犯罪
(缺一题)外国刑法学:
1、评共同犯罪的几种学说
2、论德、日刑法中的缓刑和恩赦制度
3、论日本刑法中的强盗罪和侵占罪
1992中国刑法学:
1、论犯罪的本质
2、论我国的死刑政策与死刑制度 外国刑法学:
1、评述西方刑法中的规范责任论和心理责任论
2、评西方刑法中的不定期刑和短期自由刑
3、论述日本刑法中的贿赂罪
年
年
1993年
中国刑法学:
1、论我国刑法中的危害结果
2、论非刑罚的处罚方法
3、论绑架妇女儿童罪与绑架勒赎罪 外国刑法学:
1、德、日刑法中的错误理论述评
2、论西方刑法中的时效和恩赦
3、日本刑法中的强奸罪和胁迫罪
1994年
中国刑法学:
1、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
2、论缓刑
3、论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 外国刑法学:
1、论德日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
2、论西方刑法中的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
3、论日本刑法中的侵占罪
1995年
中国刑法学:
1、论我国刑法中的主犯
2、论我国刑法中的死刑
3、论侵占罪与贪污罪的区别 外国刑法学:
1、论犯罪故意成立要件、故意学说
2、关于刑法目的的理论
3、论强盗罪
1996年
中国刑法学:
1、论生产伪劣商品罪(30分)
2、论安乐死的概念、特征、国内外刑法对安乐死的看法和态度(30分)
3、我国对追诉时效的理论(40分)外国刑法学:
1、论德、日刑法的共同正犯
2、论剥夺自由刑
3、日本刑法的伤害罪 1997年
中国刑法学:
1.论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35分)
2.论我国刑罚的功能(30分)
3。论强奸妇女罪(35分)
外国刑法学:
1·阐明资产阶级罪刑法定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基础(40分)
2.试述外国刑法中过失责任中的信赖原则和容许的危险性(30)
3.论自杀关联罪(3 0分)
中国刑法史
1.试述唐律中的七杀(35)
2·试简述清代刑法(38分)
3·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刑事法律特点和确立的基本原则
(27)
1998年
中国刑法学
1.论犯罪的直接客体(30分)
2.论自首和立功的成立条件及两者的处罚原则(35分)
3·论新刑法对盗窃罪的修改和认定该罪应当区分的界限与
注意的问题(35分)
外国刑法学
1.试述德日刑法中的共同正犯
2。试述外国刑法学者关于死刑的学说
3.试述德日刑法中的侵占罪
1999年
中国刑法学
1,论犯罪的特殊主体
2.论假释制度
3.论故意杀人罪
外国刑法学
1.试论西方刑法学中的“法益”
2.试论外国刑法中的前科消灭 3.日本刑法中的强奸罪述析
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
1.试论贝里亚关于死刑的主张
2.近代学派关于刑法学的主要观点评述
3.小野清一郎的构成要件理论述要
2000年
中国刑法学
1、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35)
2、论刑罚权(30)
3、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以及与相关犯罪的界限(35)
外国刑法学
1、评析西方关于刑罚权之根据的学说
2、试述德日刑法中的脱逃罪
3、试述大陆刑法学中的过失理论
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
1、试述贝卡利亚刑法理论中的刑罚适用原则
2、试述后期古典学派的刑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3、日本新派学者野英一的目的刑论、教育刑论评述
2001中国刑法学
1、论防卫过当
2、论追诉时效
3、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
1、古典学派关于刑法学的主要观点述评
2、李斯特的刑事责任观述评
3、宫本英修的犯罪未遂理论述评
外国刑法学 年
1、试述外国刑法学中的原因自由行为理论(40分)
2、评析西方国家的罚金刑(30分)
3、论德日刑法中的强盗罪(30分)
2002年
中国刑法学
1、论犯罪对象
2、论立功(仅限于作为裁量情节的立功,要求阐述关于立功的立法变化及其理由)
3、论诬告陷害罪
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
一、简答题(40分)
1、简述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2、简述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
3、简述菲利的犯罪三原因论
4、简述牧野英一的犯罪征表说
二、论述题(60分)
1、贝林格的构成要件论述评
2、试述团藤重光的人格行为论、人格责任论与构成要件论
外国刑法学
一、试述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理论(40分)
二、试述西方刑法学中的短期自由刑论(30分)
三、论外国刑法中的背信罪(30分)
2003年
外国刑法学
一、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外国刑法学中自由刑的单一化问题
2、简述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争议的要点
3、简述小野清一郎与贝林格在构成要件理论上的不同主张
二、论述题(第1小题25分,第2小题30分,共55分)
1、试述外国刑法学中关于违法性本质问题的学说之争
2、论外国刑法中的遗弃罪
中国刑法学
一、论犯罪的基本特征(35分)
二、论追诉时效延长(30分)
三、论绑架罪的构成要件(35分,要求结合争议的观点论述)
2004年试题
中国刑法学:
1.法定强奸的司法解释
2.过失共同犯罪
3.教唆犯 外国刑法学:
1.同意杀人罪
2.自杀罪
3.违法性本质
2005年试题
中国刑法学:
1.诈骗罪
2.罚金刑
3.犯罪中止 外国刑法学:
1.责任本质
2.短期自由刑
3.2006年试题
中国刑法学:
1.想象竞合犯与法规竞合犯的区别
2.简述刑罚消灭事由 3.绑架罪及其与非法拘禁罪区别 外国刑法学:
1.①古典派的自由意志论
②李斯特的刑罚目的论
③新社会防卫理论
2.德日刑法中的行为理论
3.具体的放火罪
参考书籍:
1.《犯罪通论》,《刑罚通论》(马克昌)2.《刑法分则实务研究》(王作富)
3.《西方刑法思想史略》,《比较刑法学原理》(马克昌)4.《外国刑法纲要》(张明楷)5.参看赵秉志相关书籍
第四篇:2015年刑法法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015年刑法法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备选题目多为方向性提示,论文题目并不限于原题)1.客观归责原则研讨 2.自我答责初探
3.违法一元性理论的现实关照 4.刑法谦抑原则研究 5.刑法修改中的人文精神
6.刑法的人权保障与我国刑法的完善 7.刑法的社会秩序维护机能 8.道德原则对刑事立法的制约
9.道德原则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作用
10.论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1.论共犯与身份 417472079论文辅导严老师 12.片面共犯研究 13.单位犯罪研究
14.累犯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5.如何完善我国的立功(自首)制度
16.减刑制度研究 论文代写辅导加417472079 17.缓刑适用问题研究 18.刑罚本质研究 19.刑罚目的研究 20.论刑罚权的根据 21.量刑原则研究
22.死刑的司法适用标准及控制研究 23.自由刑刑期比较研究 24.短期自由刑研究 25.罚金刑适用问题研究
26.资格刑研究417472079论文辅导严老师 27.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刑法规制 28.渎职犯罪适用法律问题研究
29.我国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立法及其完善研究 30.惩治与防范权钱交易犯罪法律制度研究 31.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法律问题研究 32.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 33.论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限制 34.论暴力犯罪的死刑限制 35.危险驾驶罪研究
36.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
37.洗钱罪研究417472079论文辅导严老师 38.网络犯罪研究
39.毒品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 40.生态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 41量刑基准问题研究 42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研究 43死刑的立法控制研究
44死缓罪犯限制减刑问题研究 45共同犯罪中止形态问题研究 46完善我国刑法时效制度问题研究 47融诈骗罪的主观构成研究
48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关系研究 49非法经营罪的构成与完善问题研究 50毒品再犯与累犯关系研究
第五篇:2017年刑法法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017年刑法法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篇一:2015年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015年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建议(大全)
法史
1.论西周婚姻制度对中国人婚姻观念的影响
2.“独尊儒术”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3.论“亲属相容隐”制度的现代意义
4.论“律学”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影响
5.“八议”制度源流及影响论析
6.“刑不上大夫” 417472079论文辅导严老师
——论“同罪异罚”等级特权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7.宋代刑罚制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8.试论宋代民事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9.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演变
10.中国古代肉刑存废之争评析
11.论朱元璋的“重典治国”及其现代启示
12.皇权对司法的干涉——明代特务统治论析
13.皇权与民权之争——清末立宪活动评议
14.论清末“礼法之争”对当代学习西方法律制度的启示
15.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
宪政学论文题目
1.论宪法惯例
2.宪法人权原则之当代演进
3宪法解释基本问题研究
4.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的辩证分析
5.宪法诉讼制度初探
6.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7.论危险审查制度 417472079论文辅导严老师
8.试论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构建
9.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和完善
10.论香港基本法的解释权
11.我国选举制度改革研究
12.论我国基本权利限制的正当性与限制原则
13.论基本权利的冲突与平衡
14.论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保障
15.论宪法基本权利的救济
16.论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
17.宪法基本权利效力研究
18.生命权研究 417472079论文辅导严老师
19.环境权入宪的理论探讨
20.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21.论表达自由
法理学论文题目
1.法治中国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法治中国建设与依法终结涉法涉诉信访
3.法治中国建设与司法公信力建设
4.法治中国建设与人权保障
5.法治中国建设与法治精神坚守
6.法治中国建设与司法职业化队伍建设
7.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系
8.我国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9.司法审判中的舆论应对问题研究
10.我国社区矫正立法研究
11.我国女性权利保护相关问题研究
12.城镇化进程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3.论司法公正的社会价值
14.论法官职业道德与廉政建设
15.论法律至上 417472079论文辅导严老师
八、其它题目
1.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保障制度构建
2.论义务教育权的法律救济
3.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4.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以秦火火案件为中心探讨
5.“21世纪网新闻欺诈”谈媒体公信力法律构建
6.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7.民间借贷法律风险的规范
8.保外就医司法监督制度完善
9.社区矫正法律制度探究
10.消费者集体诉讼权探究
1.依法治国的法理思考
2.论死刑的存废
3.权利与义务的法理思考
4.417472079论文辅导严老师 论正当防卫
5.隐私权与知情权法理思考
6.第四权力--新闻媒体的权力行使思考
7.道路交通事故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8.论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及其保障问题
9.沉默权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10.关于刑讯逼供防范的制度完善探析
1、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
2、农民土地权利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3、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4、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和补偿机制研究
5、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6、农村粮食安全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7、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问题研究 篇二:刑法学年、毕业论文题目
刑法学年、毕业论文题目
总论
1.论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2.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
3.论犯罪成立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异同
4.犯罪本质特征新说
5.“犯罪客体不要说”之检讨——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
6.关于犯罪客体的若干问题思考
7.论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
8.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的新解读
9.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
10.试论不法侵害的认定
11.现代刑法中报复主义残迹的清算
12.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
13.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之对峙及调和
14.论刑法中危害结果的概念
15.论刑法中的行为对象
16.试析刑法中行为对象与犯罪对象
17.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18.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
19.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
20.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
21.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
22.论定罪情节与情节犯
23.刑事政策视野中的情节犯研究
24.量刑情节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25.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案为视角的考察
26.罪刑法定原则与刑事司法
27.罪行法定原则下的刑法解释及其发展趋势
28.罪刑法定原则在实践中的得与失
29.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
30.善待罪刑法定原则
31.罪刑法定与自由裁量权
32.犯罪“故意”的学理分析
33.从主观要件中对“明知”的认定问题的探讨
34.明知必然发生能否放任? 35.违法性认识在我国犯罪成立中的地位
36.违法性认识在故意犯罪中的地位
37.复合罪过形式理论之合理性质疑
38.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要素
39.论刑法适用解释
40.司法解释之刑法谦抑性的背离 41.狭义刑法解释若干问题探析
42.刑事政策在刑法有权解释中的功能
43.中国刑法司法解释体制演进过程之检视与反思
44.论司法解释的法律监督
45.我国刑法立法解释性质问题初探
46.刑法有权解释主体辨析
47.间接故意犯罪的中止
48.犯罪中止若干问题思考
49.论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范围
50.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未遂立法的缺失、成因及其完善
51.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
52.结果加重犯刑事责任根据及其合理性问题探讨
53.论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的完善
54.共犯的停止形态研究
55.共同正犯的若干问题研究
56.实行过限问题研究
57.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
58.片面共犯若干问题思考
59.过失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思考
60.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
61.过失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
62.激情犯基本理论研究
63.过失危险犯基本问题研究
64.中国刑法上的新类型危险犯
65.论危险犯的危险状态
66.危险犯犯罪形态研究
67.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
68.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
69.犯罪数额研究
70.不纯正数额犯略论
71.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72.关于“单位累犯”问题的思考
73.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
74.论单位犯罪停止形态
75.论单位犯罪主体消亡后刑事责任之承担
76.试论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新复合主体论”之提倡
77.论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78.单位共同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79.关于被害人承诺的若干问题思考
80.事后承诺与阻却犯罪成立
81.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
82.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比较研究
83.建立“受害人谅解”相关制度的设想
84.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 85.试论刑法中的被害者过错制度
86.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
87.试析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立法之不足
88.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89.“亲亲相隐”刑事立法化之提倡
90.“不认为是犯罪”司法适用中的几个问题
91.对不能犯处罚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92.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
93.《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若干问题思考
94.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
95.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
96.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浅析
97.完善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司法制度
98.将未成年人责任规则扩大适用于青年人
99.身份犯研究
100.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
101.论胁从犯不是法定的独立共犯人
102.吸收犯之生存空间论
103.论想象竟合犯——兼与法条竟合犯相区别
104.再论牵连犯
105.我国刑法溯及力若干问题研究
106.完善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立法的思考
107.我国刑法属人管辖权存在的缺陷和立法完善:兼论海外华侨的刑法保护 108.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
109.刑法上的不作为研究
110.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111.“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112.“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
113.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兼评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114.论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
115.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
116.法益状态说——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别标准新探
117.论作为犯罪客体的法益及其理论问题
118.针对网络犯罪之认定探讨——兼评刑罚相应立法的完善
119.网络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其刑法保护
120.计算机犯罪之犯罪客体再研讨
121.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
122.论计算机网络犯罪
123.试论网络共同犯罪
124.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
125.论“黑哨”的立法定性
126.我国刑法中无限防卫权的再思考
127.我国刑法未设立无限防卫:对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定性
128.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129.论“假想防卫”
130.业务过失犯罪研究
131.依命令之职务行为正当化研究
132.论家庭暴力中的正当防卫
133.刑法竞合论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
134.论死刑的具体适用——兼对新旧刑法中的死刑适用作一比较 135.论死刑罪名与死刑限制
136.试论死刑适用应设年龄上限的合理性
137.死刑不引渡原则探讨——以中国的有关立法与实务为主要视角 138.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
139.行刑社会化及其理论基础探讨
140.试论非监禁刑及其执行体制的改革
141.保安处分的理论与实践
142.保安处分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运用
143.大陆、台湾刑法中保安处分制度比较
144.大陆与台湾刑事责任年龄之比较
145.教唆犯罪的理论与实践
146.论未遂的教唆的可罚性
147.陷害教唆若干问题研究
148.间接正犯研究
149.论转化犯
150.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及其价值趋向
151.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兼论刑讯逼供的立法完善
152.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153.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困境与诠释
154.期待可能性事由在刑法规范中的具体适用
155.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
156.特别自首若干问题思考
157.对“以自首论”的理解和适用
158.余罪自首成立要件解析
159.单位累犯、数罪累犯及未成年人累犯问题
160.论量刑中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的适用
161.论剥夺政治权利刑内容的改革
162.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重新犯罪如何处罚
163.减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64.我国假释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65.论我国的缓刑制度及其立法完善
166.论累犯制度的立法完善
167.论我国短期自由刑的改进
168.浅议我国刑法中的财产刑
169.刑法中没收财物之分类研究
170.论赦免的刑事政策意义
171.论死刑缓期执行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若干问题探讨
172.论数罪并罚的根据:兼论我国数罪并罚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173.论酌定从轻情节
174.刑法中关于保护国有资产的立法不足与完善
175.惯犯问题研究
176.初犯的刑法学界定
177.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178.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追问—兼论为保全自己生命而牺牲他人生命的行为 179.浅析避险过当中的几个问题
180.论对向犯
181.《刑法修正案(五)》的立法缺陷及理解
182.《刑法修正案
(六)草案》评析
183.刑罚与损害赔偿之关系新探
184.论事实错误案件的归责原则
185.重复评价禁止与想象竞合犯
186.论未遂犯与不能犯之区别
187.自救行为论
188.过失实行行为研究
189.试论诱惑侦查在我国的法律规制
190.论刑法中的被胁迫行为
191.论刑法中的威胁行为
192.沉默权的立法思考
193.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194.关于刑法第17条第2款的思考
195.以“严打”为视角审视刑事政策的趋势
196.有关安乐死的立法问题的几点思考
197.事实上的非犯罪化与期待可能性——对安乐死出罪处理的路径及其法理解
读
198.浅谈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现实对策
199.“严而不厉:为刑法修订设计政策思想
200.女性犯罪原因及预防
分论
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职务犯罪量刑因素考量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司法认定 危害公共安全中的结果犯与行为犯 绑架罪中的共犯研究 绑架罪罪数的认定 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行为的定罪 犯罪预备可罚性的本质探究——兼论抢劫罪犯罪预备的认定 抢劫罪的手段行为 抢劫罪行为对象若干问题研究 论抢劫罪中劫取财物的“当场性” 关于抢劫罪中部分情节加重犯的认定 抢劫罪的加重构成是否存在未遂 预谋型与转化型“入户抢劫”的司法认定 篇三:2015届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