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25期 鲁纳乡“致富培训工程”打造新型农民促增收
第 125 期
中共会泽县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11月1日
鲁纳乡打造“致富培训工程”促新型农民增收
鲁纳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乡农村信息培训中心、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农家书屋、党员文化教育阵地等载体,扎实开展“致富培训工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添了科学发展动力。
一、背景及起因
鲁纳乡位于会泽县城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75公里,国土面积176.7平方公里,2010年末辖11个村委会156
个村民小组143个自然村,总人口6190户24134人。有耕地面积13620亩,人均耕地0.6亩,人均有粮432.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259元。全乡森林覆盖率72%,属云南省第二批“省级生态乡”之一。在新农村建设中,乡党委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宗旨,围绕全乡的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经验与做法
(一)部门联动共织培训网络。制定出台《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任务和培训措施。成立由乡党委政府领导挂帅,乡扶贫、农科、畜牧、林业、烟站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机构,不断添置和完善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设施设备,抽调能力强、懂技术、经验丰富的农业科技人员联合开展“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并根据群众需要聘请专家为农民开展“点单”授课,对近万名农民进行了烤烟种植管理、林果栽培、畜禽养殖和劳务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二)党员带动引领全民参与。结合落实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采取组织现场观摩学与典型示范学、专家授课与远程教育站点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已建成全市唯一一家网络信息培训中心和3个农村实用技术培 — — 2
训基地,举办党员培训班15场,培训党员致富能手、种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480人。朝阳村23名党员建起种养殖示范基地,把专业技术人员传授的技能运用到生产中,带动周边75户群众共同致富。鲁纳村党员王思甲参加辣椒高产栽培培训班学习后,除了种好自家10亩辣椒外,指导同村60余户群众科学种植辣椒562亩。
(三)协会推动加快致富进程。成立13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吸收会员4250名,以“科技+服务+基地”的新型运作方式,为农民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全乡通过专业协会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64项,产生经济效益4350余万元。狮子村烤烟协会组织会员开展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等知识培训,实现每亩收入4500余元。窝坡、哈克等村的马铃薯营销协会,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亩产量达到2.5吨,比传统种植增产20%,同时,协会还引进广州、深圳等地的客商上门收购,每亩收入达2500余元。
(四)示范带动彰显科技魅力。切实加大农村示范户的培育力度,为160个示范户发放科技图书6000余册、实用技术影碟165套。通过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4250名青壮年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涌现出一大批“科技致富能人”。朝阳村的种养殖示范户刘云华,通过“猪-沼-果”循环发展种养殖,现养母猪100头、种植猕猴桃3.5亩,年收入达20余万元,为周边农户提供了难得的依靠科技致富“蓝本”。哈克村
— 3 — 的车华同种植中药材川乌3亩,盈利1.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种起了川乌,他为村民提供种茎600公斤,到田间指导村民种植川乌30余次,群众增收350余万元。
三、成效与反响
(一)农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明显增强。乡党委着力培养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让他们充分相信科技、依靠科技,进而积极应用科技,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民投入为主体、科技项目为依托、专家技术为支撑的发展之路。
(二)农业科技应用率和覆盖率明显增大。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了农业科技应用率和覆盖率。尤其是在畜牧生产中,聘请了政治素质高、养殖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土专家为农民提供全程、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同时与云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农科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探讨研究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生态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农业技术推广载体进一步拓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的科技示范、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辐射带动农户采取科学种植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猕猴桃、山葵、食用玫瑰、川乌等示范基地规模已发展到1250亩,户均收入年达15000 — — 4
元。朝阳村生猪养殖合作社引导会员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方式,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机衔接起来,今年经营总收入达375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
(四)农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构建“乡有服务中心,村有农技专干,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技服务体系,以乡农技推广中心为主进行科学研究、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做到农技推广有体系、研究试验有场所、良种繁育有基地。探索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常年聘请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四、经验与启示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通过增强财政支农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推广措施,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投资,建立专项基金,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步伐,调整技术结构,提高推广技能,培训一批农业技术实用人才,使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果。
(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建立和完善稳定的科技推广队伍,体系建设的重点应在乡村。充实高素质专业人员,建立有效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改善科技人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待遇,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完成由技术推广向技能推广、行政推广向市场推动、自
上而下到上下反馈推广的转变,全面激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该乡通过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把现场传授与现代化信息通讯技术手段相结合,把综合性培训和专业培训、对口帮扶相结合,把科技下乡活动与新型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建设相结合起来,让农民从科技的学习运用中得到实惠,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报: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科、组织二科、组织三科,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宣传部领导,县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各乡(镇)党委,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县直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党的组织关系在地方的垂直管理单位党委(党组、总支、支部)。
(共印 130份)
— — 6
第二篇:加强远程教育培训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加强远程教育培训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普定县远程教育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做法
作者:黄明全 文章来源:普定远教办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9 普定县紧紧围绕远程教育服务党的建设、服务科学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以“加强学用成果转化为重点、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全面抓好远程教育工作。
一、加强骨干队伍培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为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组织保障
(一)采取多种培训措施,提升骨干队伍综合素质。加大对操作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党性知识、业务知识及操作管理技能等培训,提升操作管理员的政治觉悟、远程教育工作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选派操作管理员参加省、市、县远教办组织的远程教育操作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乡(镇)对站点操作管理人员进行了普训或轮训;操作管理人员自身的学习实践;采取跟班学习等等。使操作管理人员基本掌握了远程教育规范操作,为确保远教设备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今年来,共组织管理员(维修员)学习培训77次,3850人(次)。
(二)实现“以奖代补”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远教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动站点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县组织开展“远程教育技能”大练兵活动,鼓励村干部参加“远程教育技能大练兵”活动,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工夫,掀起了学远教,懂远教,用远教高潮。今年10月,我县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对14名操作能手和9名技术维修员实行了“以奖代补”,每个人“以奖代补”500元,进一步激励骨干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推动远教工作正常开展。
二、创新教学培训方式,注重学习应用效果,为农民群众拓宽致富增收渠道
(一)坚持“四因四教”,把握学习重点。乡、村认真对乡情和村情进行调查研究,多方面收集和征求群众意见,认真进行分类,结合实际选择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烤烟生产、蔬菜栽培、茶叶栽培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按需下载和收看教学资源,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好地满足群众的学习需求。
(二)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培训,增强理论知识。结合全县开展“创先争优、践行宗旨”、“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和“三创三强”等活动,各远程教育站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进行集中学习培训政治理论和烤烟生产、蔬菜栽培、茶叶栽培等实用技术,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有学习讨论,有学习记录。全县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7.9万余人(次),农民群众16.4万余人(次)。
(三)坚持个性化选择学,按需进行培训。结合站点对群众的需求调查,根据群众需求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组织学习培训,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大部分站点做到每周开机4天以上,最少的也能开机2天以上,部分站点基本做到天天开机。教学有辅导、有记录、有计划。
(四)强化基地教学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在县委组织部组织的“三支队伍”培训中,针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时,开展了基地教学等现场指导和学习培训。各乡镇、村也结合实际,就近在本村或相邻村的科技示范户现场观摩学习,让群众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进一步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科技示范户和致富能人不断对较为困难的群众进行了帮扶。
(五)实行流动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县委流动党校定期不定期到站点开展教学培训,主要讲解党的有关理论知识,涉农部门长期在站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0余人(次)。
(六)加大选派培训力度,提高致富能力。县委组织部安排,各乡镇选派比较有发展致富能力的村党员干部到县委党校加强培训市场经济管理、农村经营管理、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共76人参训,进一步提高致富能力。
三、抓好示范带动工程,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促进农民群众致富增收更好更快发展
(一)抓好示范带动工程建设,着力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全力抓好“三个一批”远程教育示范带动工程创建和评选工作,在全县创建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至少11个;评选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27名;培育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190名。今年投入6万余元建设了化处镇水母村、白岩镇薛家村、龙场乡索桥村远程教育示范村,并挂牌“普定县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带动致富作用,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和新型农民。
(二)抓好跟踪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各远程教育站点加强了对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基地和示范户进行跟踪服务,了解需求情况,提供技术资料和有效服务,采取了“支部+远教+协会+农户”、“支部+远教+基地+科技示范户”的运作模式,为推动示范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明显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县村级站点已形成远程教育学用结合示范培训基地77个,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纯收入达3500余万元,带动富余劳动力7400余人就业转移。如:城关镇青山村梅谢的青山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年产量40吨,年产值达80万余元,纯收入达30万余元,转移富余劳动力20人。化处镇汪朝祥重华茶叶育苗基地,年产值100余万元,利润60余万元,转移富余劳动力50人,带动群众致富500余人。马官镇六谷村伍丽红伍氏蛋鸡养殖场,年产蛋鸡240万枚,年产值120余万元,纯收入25万多元,带动富余劳动力55人。马场镇云盘村卢凤祥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种植100亩,年产值100万元,利润32万元,劳动力转移30人,带动群众40人致富。学用成果转化科技示范户441户,年产值达6500余万元,纯收入达1920余万,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1600余人,带动群众46000人致富。逐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如:马官镇二官村洪国伟经果林栽培300余亩、年产值80多万元,纯收入30万余元,解决富余劳动力23人等等。鸡场坡乡那兑村伍朝学富强养殖场,养猪600头,年产值80万元,30万元,带动富余劳动力55人等等。
第三篇:加强远程教育培训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加强远程教育培训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普定县远程教育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做法
作者:黄明全文章来源:普定远教办点击数:
21更新时间:2010-12-9
普定县紧紧围绕远程教育服务党的建设、服务科学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以“加强学用成果转化为重点、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全面抓好远程教育工作。
一、加强骨干队伍培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为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组织保障
(一)采取多种培训措施,提升骨干队伍综合素质。加大对操作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党性知识、业务知识及操作管理技能等培训,提升操作管理员的政治觉悟、远程教育工作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选派操作管理员参加省、市、县远教办组织的远程教育操作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乡(镇)对站点操作管理人员进行了普训或轮训;操作管理人员自身的学习实践;采取跟班学习等等。使操作管理人员基本掌握了远程教育规范操作,为确保远教设备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今年来,共组织管理员(维修员)学习培训77次,3850人(次)。
(二)实现“以奖代补”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远教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动站点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县组织开展“远程教育技能”大练兵活动,鼓励村干部参加“远程教育技能大练兵”活动,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工夫,掀起了学远教,懂远教,用远教高潮。今年10月,我县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对14名操作能手和9名技术维修员实行了“以奖代补”,每个人“以奖代补”500元,进一步激励骨干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推动远教工作正常开展。
二、创新教学培训方式,注重学习应用效果,为农民群众拓宽致富增收渠道
(一)坚持“四因四教”,把握学习重点。乡、村认真对乡情和村情进行调查研究,多方面收集和征求群众意见,认真进行分类,结合实际选择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烤烟生产、蔬菜栽培、茶叶栽培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按需下载和收看教学资源,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好地满足群众的学习需求。
(二)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培训,增强理论知识。结合全县开展“创先争优、践行宗旨”、“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和“三创三强”等活动,各远程教育站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进行集中学习培训政治理论和烤烟生产、蔬菜栽培、茶叶栽培等实用技术,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有学习讨论,有学习记录。全县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7.9万余人(次),农民群众16.4万余人(次)。
(三)坚持个性化选择学,按需进行培训。结合站点对群众的需求调查,根据群众需求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组织学习培训,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大部分站点做到每周开机4天以上,最少的也能开机2天以上,部分站点基本做到天天开机。教学有辅导、有记录、有计划。
(四)强化基地教学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在县委组织部组织的“三支队伍”培训中,针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时,开展了基地教学等现场指导和学习培训。各乡镇、村也结合实际,就近在本村或相邻村的科技示范户现场观摩学习,让群众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进一步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科技示范户和致富能人不断对较为困难的群众进行了帮扶。
(五)实行流动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县委流动党校定期不定期到站点开展教学培训,主要讲解党的有关理论知识,涉农部门长期在站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0余人(次)。
(六)加大选派培训力度,提高致富能力。县委组织部安排,各乡镇选派比较有发展致富能力的村党员干部到县委党校加强培训市场经济管理、农村经营管理、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共76人参训,进一步提高致富能力。
三、抓好示范带动工程,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促进农民群众致富增收更好更快发展
(一)抓好示范带动工程建设,着力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全力抓好“三个一批”远程教育示范带动工程创建和评选工作,在全县创建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至少11个;评选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27名;培育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190名。今年投入6万余元建设了化处镇水母村、白岩镇薛家村、龙场乡索桥村远程教育示范村,并挂牌“普定县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带动致富作用,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和新型农民。
(二)抓好跟踪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各远程教育站点加强了对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基地和示范户进行跟踪服务,了解需求情况,提供技术资料和有效服务,采取了“支部+远教+协会+农户”、“支部+远教+基地+科技示范户”的运作模式,为推动示范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明显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县村级站点已形成远程教育学用结合示范培训基地77个,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纯收入达3500余万元,带动富余劳动力7400余人就业转移。如:城关镇青山村梅谢的青山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年产量40吨,年产值达80万余元,纯收入达30万余元,转移富余劳动力20人。化处镇汪朝祥重华茶叶育苗基地,年产值100余万元,利润60余万元,转移富余劳动力50人,带动群众致富500余人。马官镇六谷村伍丽红伍氏蛋鸡养殖场,年产蛋鸡240万枚,年产值120余万元,纯收入25万多元,带动富余劳动力55人。马场镇云盘村卢凤祥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种植100亩,年产值100万元,利润32万元,劳动力转移30人,带动群众40人致富。学用成果转化科技示范户441户,年产值达6500余万元,纯收入达1920余万,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1600余人,带动群
众46000人致富。逐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如:马官镇二官村洪国伟经果林栽培300余亩、年产值80多万元,纯收入30万余元,解决富余劳动力23人等等。鸡场坡乡那兑村伍朝学富强养殖场,养猪600头,年产值80万元,30万元,带动富余劳动力55人等等。
第四篇:走生态产业之路,促农民致富增收
走生态产业之路 促农民致富增收
----则戎乡金银花产业发展材料
则戎乡位于兴义市东南面,全乡国土面积108.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34个村民组,4982户22094人。境内岩溶峰丛星罗棋布,属典型的石山地区,石漠化极为严重,耕地分散而贫瘠,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民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农村贫困面较大,属省级一类贫困乡镇。自2002年开始,乡党委、政府提出“山顶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下粮坝子”的发展目标,不断探索农民致富增收的路子,通过实践探索,找到了一条在石山半石山地区的科学发展之路——种植金银花。2010年4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则戎乡冷洞村视察抗旱救灾工作时提出将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指示精神后,我乡更加增强了种植金银花,治理石漠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探索产业“落地”之路
针对全乡有85%以上是石山半石山地区、石漠化极为严重的现实,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多次外出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借鉴外地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种植金银花的发展新路子。从2001年起,率先在冷洞村示范种植金银花。其后,积极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和扶贫政策,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群众不断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目前,金银花种植已推广到硐
山、长朝、花郎、干戛、拱桥、半边街等村,全乡种植农户达3000多户,种植规模已达1.5万亩,其中可开花面积7000多亩,进入盛花期达3000余亩,最高亩产可达300多斤,产值达600多万元。目前仅冷洞村就种植了金银花2800余亩,户均增收1000至1500元,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局面。
寻求产业“生根”之路
在培育金银花产业的过程中,按照“苗质长得好,技术跟得上,丰收保得住”的目标要求,全乡分三步实施保苗增收工程:第一步是扩大种植规模。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强项目资金的整合,将小流域治理,荒山造林,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捆绑使用,特别是利用冷洞小流域治理项目的世行贷款发展养殖业,充分调动农户种植金银花的积极性,每年在稳住农户金银花产量的同时,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确保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盈利,2010年,乡党委、政府将金银花种植与25度以上坡耕地治理有机结合,在乡域主要公路沿线实施生态工程,采取“点对点、人盯人”的办法,动员引导群众大规模种植金银花3794亩。第二步是提供技术保障。为实现“规模扩得大,技术跟得上,产量稳得住,收入提得高”的目标,乡林业、农业、劳保等部门主动上前,通过请专家上课、聘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培养“土专家”和村干部带头学经验、学技术等方式,提供金银花种植、管护、采摘等技术支持,每年培训不少于4期,种植农户参训率达100%,确保了稳产增收。2010年,在冷洞村引进灰毡毛忍冬(金银花王)进行示范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三步是
提高育苗质量。主要是在技术跟得上的基础上,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步进行品种改良,用优质苗替换劣质苗,用高产苗种替换低产苗种,实现增产增收目标。2011年,冷洞村建成了100余亩的灰毡毛忍冬(金银花王)苗圃基地,为全乡金银花的品种改良提供了保障。
打造产业“结果”之路
针对金银花高产低售、产收不平衡的现象,乡党委政府反复思考,总结经验,从抓两个方面上作文章:一是从打造金银花品牌上作文章。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提升则戎金银花知名度,更好的为群众增加收入。2008年12月18日,在贵州省兴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了则戎乡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金银花的种植加工及销售工作。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联接农户,并严格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种植、统一技术、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通过两年的运作,则戎乡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了逐步引导农民运用标准化技术和方法进行生产,提高金银花的品质,实施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合作社还注册了“万峰林牌”、“冷洞牌”等金银花商标,二是从增加群众收入上作文章。2009年5月,为了更好的建起产业链,最大程度增加群众收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在则戎乡冷洞村建成了则戎乡金银花加工厂,并引进国内先进的全自动金银花加工生产线,实现年加工50吨干花的生产能力,同时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建起自己的企业网站打开了营销网络。2010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则戎乡金
银花加工厂进行了改扩建,新建了产品包装车间,为做大做强则戎金银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则戎乡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乡金银花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2010则戎乡金银花产业扶贫项目安排了6000亩金银花种植项目,目前正在实施;2011全市的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又规划了1.5万亩的金银花种植面积,在“十二五”期末,则戎乡金银花种植面积将达3—4万亩。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则戎人找到了一条适于在石山半石山地区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产业之路,实践证明:只要科学发展,绝地也能逢生。几年的产业发展,也让则戎乡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州、市有关要求,继续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艰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加大推进石漠化治理进程,继续做大做强以金银花为主的生态产业,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谱写则戎经济发展新篇章。
第五篇: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推动农民致富增收
创新人才培训机制推动农民致富增收
2011年,罗山县铁铺乡紧紧围绕“人才强乡”战略,创新培养方式,搭建培训平台,创新培训机制,努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示范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使大量优秀人才投身到产业发展和实验区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农村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推动农民致富增收,为加快我乡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拓宽农村人才的培训渠道
一是“走出去”,开阔人才视野。通过对农村人才的调研,掌握各类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分类分批组织农村各类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山东寿光和江苏华西村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培训考察,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找准差距,理清思路,引导农村人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富而思进。今年已组织乡村干部、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等2批次100多人次赴县外、县内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现有农村劳动力中30%以上的人员和70%以上的青壮年者接受过农业、劳动、扶贫、人事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二是“请进来”,注重培训质量。铁铺乡多次聘请市党校教授为乡村干部讲课,定期邀请县科协、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气象局、农广校等多家单位的专家为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培训。今年5月,该乡邀请技术人员对480多名种养殖大户或能手进行了茶叶、畜-1-
牧、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讲解,让农民群众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实用技术。10月,邀请了新乡市委党校张敬民教授对铁铺乡现阶段农村工作进行了调研,对全体机关干部、乡直单位负责人、各村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以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会;10月县妇联为农村妇女提高素质,提高致富技能进行了培训。11月,又邀请信阳市委党校崔俊敏教授来铁铺乡授课,围绕粮食安全、城乡繁荣和新型农民等热点话题,对全体乡、村干部作了省九次党代会会议精神有关内容的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做好农村工作的信心,大大激发了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11月,县气象局为提高农民防灾、控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对群众进行了培训。到目前为止,铁铺乡共开展专题讲座56场(次),已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60人(次),“雨露计划”培训1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2000人(次)。
搭建人才发展的培训平台
一是突出网络平台培训。铁铺乡政务信息公开网站平台成为信息咨询、人才智力交流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联合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就业培训、农村远程教育等资源,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人才分类培训网络,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因人、因地、因时、因需”等培训,开启了人才与网络互动的良好局面。专门为引进人才举办了一次中秋联谊会,同时建立了人才交流QQ群和印制人才通讯录,为人才就业提供有效途径,吸引
了一大批在外优秀人才“回乡二次创业”,引导有头脑、懂技术、有实力的实用人才带头创业、创办基地,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利用基地平台创新开展培训。依托北安村茶叶生产示范基地、九里村水产养殖基地、铁铺村崇业生猪养殖基地、转蓬村养牛示范基地,召开农村人才现场会,组织农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介绍率先致富、带领致富的经验,传授增收致富的技术,现身说法培训,让基地专家和群众现场交流,通过交流解难题,通过交流促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熟悉农村实用技术的目的。三是依托专业合作社平台,进行集中培训。全乡组建茶叶、种粮、水产、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养殖合作社20个,利用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员相对集中,种养殖品种比较相近的特点,充分发挥乡拔尖人才的技术特长,通过言传身教,采取做给看、带着干、帮着富的实践途径,切实提高农村人才推广运用新技术的水平。今年以来,各农村专业合作社共组织培训10多场,培训农村人才1000多人次。
创新乡土人才培训方式
为全面提高农村乡土人才素质,把乡土人才培养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用人才,铁铺乡积极创新农村乡土人才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科技示范作用,带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组织实施农村科技、经营带头人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制定“新农村建设人才
保障工程”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培训项目培训工作计划,在北安村和九里村分别举办茶叶生产专家讲座和无性系有机茶新品种推广应用培训班5期,铁铺村、易棚村开展畜牧养殖专家讲座,培训科技带头人450人。结合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科技扶贫项目,培训农民科技带头人650人。二是组织农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介绍发家致富的经验,传授增收致富的技术,现身说法培训。充分发挥拔尖乡土人才的技术特长,通过言传身教,做给乡土人才看,带着乡土人才干,切实提高乡土人才推广运用新技术的水平。三是改变授课方式,注重实践指导。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农村人才定期普查,建立动态人才库,实行“菜单式”培训,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指导农村乡土人才各种种养殖技术,通过面对面的教、“手把手”地学,学员建设试验园、组建服务队、联系科技示范户和“人人都来讲一课”等形式,使学员所学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更为紧密,解决了过去学员培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增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为载体,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支持农民“立足本土找出路,围绕主业求发展”,积极倡导外出农民返乡创业,走出了一条以转移促创业,以就业带增收的农村发展道路。抓住“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等项目机遇,按照“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分产业培训新型农
民,实现了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二传手”。五是实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以需定培,按就业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按照“面向农民、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课题。邀请专家对农民工开展电氧焊、机电修理、数控制造、模具设计、厨师、汽车驾驶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一年来全乡共举办针对农民工的各类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知识等培训共5期,受培训农民工人数达2461人次,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输送高技能农民工16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