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建平台聚爱心 特色服务造气氛
搭建平台聚爱心 特色服务造氛围
——新余市红十字会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纪实
(江西新余市红十字会
吴翔)
红十字志愿服务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国际红十字运动宗旨的体现;红十字志愿者既是“人道、博爱、奉献”的践行者,又是红十字精神的倡导者;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既是各级红十字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基层红十字会的借力工作。从2011年5月8日开始,经过近3年的努力,新余市红十字愿服务工作从无到有、志愿者队伍从小到大、志愿服务领域从多到专,志愿服务管理从粗到细,逐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仅 2013年在市级以上媒体宣传的红十字志愿者10名;获省红十字会表彰的志愿者6名;进入中国好人榜红十字志愿者4名;获江西省文明办、江西省红十字人道奖、博爱奖、奉献奖及提名奖4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吴发兰的感人事迹在中央电视台1套、13套、4套4次播出;我会红十字志愿者曾凡娣获总会终身志愿者荣誉称号。
做好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我们的体会是:紧扣红十字宗旨搭建爱心平台、培育品牌注重服务质量、扩大宣传提升影响力和凝聚力,突出专业和特色营造志愿服务社会氛围,要与红十字志愿者们共同成长、促进红十字事业大发展。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各项管理
新余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比本市工青妇等部门组织的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要晚。但是,红十字志愿服务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起步之初,重点是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即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环节,实现“五个统一”,即志愿服务标识、证件、服饰、培训教材和奖励标准统一;按照总会和省会的文件和相关规章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红十字志愿者的管理、培训、服务、奖励等一系列制度,包括《新余市红十字志愿者管理办法》、《新余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培训制度》、《新余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制度》、《新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表彰奖励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制定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一成不变,是不断地修订、充实、完善的。但是,制度一旦定下来,就必须严格执行。
另一方面,依托市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设立了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部,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红十字总会“终身红十字志愿者”新钢退休职工曾凡娣和3名志愿者轮流值班管理日常工作,工作部有独立的办公室并配备了电话、传真、打印机、电脑、空调等办公设备。
还建立了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的台帐,做到会议有记录、活动有记载,个人有档案。组建了10个工作QQ群和微 信联络平台。制作了统一的志愿者工作牌和工作服,志愿者开展活动时一律挂牌和着装服务。统一了志愿服务服务用语和礼仪等等。
通过制度和精细化管理,新余市红十字会基本实现了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科学建队分组,搭建服务平台
红十字志愿者来自全市的各个领域,涵盖了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段,包括公务员、老师、大学生、医生护士、工人、农民、私营业主等,根据每位志愿者的专业、专长和自身的特点,根据红十字宗旨和红十字会职能,科学化建队分组。从2011年5月刚组建时的7支队伍,发展到目前的12支红十字专业志愿者队伍,分别是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志愿队、社区卫生服务志愿队、应急救援志愿队、新闻宣传志愿队、心理援助志愿队、老年介护培训志愿队、现场应急救护培训志愿队、快乐骑行宣传志愿队、分宜志愿服务工作队、华俊武术文艺宣传志愿队、歌友汇志愿队,各队又分若干个小组。志愿者队长和组长由志愿者民主选举产生,充分发挥志愿者骨干的作用,实行自我管理。
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需要,市红十字会搭建了服务平台,设立了相对固定的服务场所:在市中心血站、献血车上、冠名医疗机构设立了4个造血干细胞和无偿献血志愿服务 工作点;在医疗机构和社区设立了遗体器官捐献宣传点;在市图书馆、社区设立了3个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基地;在市第四医院设立了应急救援和老年介护培训基地;在市人民医院社区门诊部和康乐老人院设立了老年介护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搭建平台,新余市红十字会逐步实现了红十字志愿服务阵地有形化。
创新激励机制,实现平稳发展
积极开展志愿者注册、评星、授星和表彰活动,严格按照标准,及时为红十字志愿者开展注册、评星、授星工作,积极向上级红十字会申报星级和优秀志愿者评先材料。先后有5人次获得国家、省、市文明办举办的“好人榜”和“道德模范”入围人选。在2012年12月20日举行的江西省红十字志愿者星级晋级表彰大会上,我会推荐的一人被评为终身志愿者,三人被评为四星级志愿者,我市红十字终身志愿者曾凡娣在大会上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每年市红十字会会例行举行一次优秀红十字志愿者表彰活动,以激励志愿者的服务热情,目前已表彰了21名优秀志愿者。
在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领域中,不断地积极创新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主要以精神层面的奖励为主。如为进一步加大红十字工作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我市红十字工作新进展、新情况、新成就,鼓励和调动市红十字会专兼职新闻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质量,2012 年3月,制定并出台了《新余市红十字会对外新闻宣传奖励办法》,这极大地促进了红十字事业的宣传报道工作,宣传稿件的数量不断地攀升,不断地拓展了红十字宣传深度和广度,仅2012年在各类媒体播发我会新闻稿件达160余篇(条),2013年增加到260篇(条)。扩大了新余市红十字会的影响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新余市红十字会积极倡导“我奉献、我健康、我快乐”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理念。2012年5月14日,召开了新余市首届红十字系统运动会,在运动会上,设立了1个团体和4个个人比赛项目,有近300志愿者参加了各类比赛。市红十字会为每位获胜者颁发了证书和奖品,现场气氛相当热烈,激励了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热情,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倡导的新余市红十字志愿者服务理念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认同感。短短两年时间,市红十字会的志愿工作者就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目前的近千人。正是通过体制机制和理念的创新,新余市红十字会实现了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的平稳发展。
突出特色活动,打造服务品牌
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一定要符合红十字宗旨和职能,突出红十字特色。而打造服务品牌,一定要靠特色活动带动。新余红十字志愿队及志愿者在红十字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应急救援、心理援助、老年介护培训、现场应急救 护培训、关爱弱势群体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每一个服务队都打造成一个品牌,这样也可以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
新余市红十字会联合市应急办、民防局等部门组建的应急救援队,经常开展应急救护演练,每月都有一次救护培训讲座和技能培训,每年组织两次大型的近似实战的现场救护演习,应急救援队的志愿者还配合市红十字会进社区、机关、学校、农村等开展普及性的救护培训;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队,其工作内容不断扩展和延伸,由原来单一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扩展到包括推动无偿献血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遗体捐献宣传动员方面的工作,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也进入各企事业单位,及大的缓解了我市无偿献血的紧张局势;老年介护是通过省红十字会从日本引进的一项技术,老年介护师资培训志愿队员们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养老院等地进行宣传推广介护理念和传授介护技术,积极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介护培训,并进行授课,免费为家政服务公司的人员进行老年介护技术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志愿队积极为社区居民开展免费体检、义诊、宣传健康知识、就医服务等志愿服务;心理援助志愿队经常性在各大咨询站点开展免费心理咨询,还不定时组织人员到社区、敬老院开展上门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在“送温暖年货包—2013新余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中,有60名红十字志愿者与红十字会工作 人员一起组成了11个走访慰问组,自带车辆、自备汽油,将53个“温暖年货包”送到分布在全市城乡的53户特困户家中,每组还安排了1名新闻宣传志愿者和1名心理援助志愿者同行。现在,红十字志愿服务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已成为新余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通过特色活动,新余市红十字会初步实现了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品牌化。
注重能力培养 携手共同成长
在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中,新余市红十字会提出了“与志愿者共同成长”的工作理念,志愿服务工作不仅推动了红十字会的各项工作,而且志愿者本人也获得了进步,两者相得益彰。“与志愿者共同成长”不是一句口号,它是需要有内涵作支撑的,需要从事业、家庭、生活等多方面关注志愿者。首先,要不断提高志愿者的工作能力,培训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二年来,新余市红十字会定期开展各类培训班,已开办志愿者骨干培训班24期,举办了30期全市红十字系统干部和志愿者能力培训班,参训人员达3000余人次,其中外出培训60余人次,培训内容涉及红十字运动和志愿服务诸多领域,还聘请了外省和本省专家授课。在培训的同时,积极引导志愿者参与红十字事业的各项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历练自己,使得志愿者服务能力更加高效。
市红十字会非常重视和关心志愿者的个人成长,尽量给优秀志愿者提供良好发展平台,如市红十字会争取市直机关 工委的支持,将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志愿队宣传动员组志愿者吴发兰(也是江西省首例成功为香港同胞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并送市直机关工委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学习;联合《新余晚报》、《新余广播电台》开辟《博爱新余》和《志愿者之声》专栏,积极宣传报道我市志愿服务的动态和优秀志愿者的事迹。对每位志愿者的成长和进步,市红十字会都会及时给志愿者单位发函或电话沟通,告知其获得的星级和荣誉等。
在工作中不仅在要注重志愿服务的本身,更要从生活上关心志愿者,今年元月份市红十字会联合江西恩达家纺有限公司开展了“关爱困难好人—2013新余市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其中就把各类特困红十字志愿者列为了关爱对象,为全市 100多名困难红十字志愿者家庭送去了关爱和温暖,使红十字志愿者们倍感亲切。
通过与志愿者的共同进步和成长,不仅增强了志愿者的归属感,也促进了市红十字事业的大发展:近两年来,市红十字会共筹集款物折合人民币460余万元,受益群众11000余人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新增人数是过去7年的1.26倍,成功捐献3例,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增加了30人;2011年和2012年市红十字会共培训红十字救护员3728名,占总培训数的46.72%,公益性救护培训11500人次,荣获全省“2012年度救护培训工作先进单位”。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践行了红十字宗旨,凝聚了社会爱心,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了红十字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愿传播之声弥久 让志愿之树长青!
2013年6月8日
(作者系江西新余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办公电话:07906457001 手机:*** 地址:新余市城北堎上路218号 邮编:338000)
第二篇:搭建服务平台 做好法律服务
搭建服务平台 做好法律服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卧龙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群体日趋壮大,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群体的迅速扩展,各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和摩擦日益增多,随之出现的经济矛盾和各类纠纷也多了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卧龙区工商联与全区知名律师事务所、2家法律服务所及公证处和5个乡镇分会、3个行业商会结对成立了卧龙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法律服务中心。以独特的功能,便利的形式,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有力地推动卧龙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一、完善自身制度,保障法律服务
为保证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卧龙区工商联结合实际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经常与事务所律师共同研究探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有关法律需求,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法律支持;二是经常联络沟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收集整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对服务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具体的法律需求,及时向服务中心的有关负责同志通报;三是工商联主席和事务所律师能及时协调和解决会员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法律事务问题;四是积极为法律服务中心出谋献策,协调法律服务中心与其他法治单位的关系,改善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环境,使得法律服务中心更好的服务于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
二、立足本职岗位,认真解答咨询,努力为非公有制企业排忧解难
自卧龙区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以来,能经常积极主动地为非公企业解难答疑。就国家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法律服务中心深刻意识到这三部法律颁布必将对民营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于是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法律宣传的力度。一是举办了法律知识讲座培训会。由卧龙区各行业商会负责人、工商联会员单位约有100多人参加了这次培训会,法律服务中心的律师重点就劳动法规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风险规避进行了详细阐明的讲解。在培训会现场还一一回答了民营企业家们的法律疑问,会上还向参会人员发放《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宣传单页共200多套。二是及时走访会员企业和行业商会,上门宣传法律知识,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自2008年底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我国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大批中小企业倒闭,我区的民营企业也受到深刻影响。针对这个新情况,工商联和法律服务中心积极行动起来,在配合机关深入企业进行专题调研的同时,走访了20多家会员企业和行业商会,如我们走访了丰园禽业、宛蒲建材、南方木业和温州商会等单位,上门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帮助企业坚定信心,并向他们发放了法律宣传资料100多份,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发生的违法裁员的现象。三是法律服务中心先后协调会员企业之间、会员企业与非会员企业之间、会员企业与其他单位、个人之间处理涉及合作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类问题73起,帮助会员企业协调外部关系、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部分困难和问题。
三、提高学习,不断探索工商联法律服务的新途径
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很突出,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来充实。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着力抓好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谐型的服务机构,把作风建设作为提高工作水平的突破口来抓,加强法律服务中心同会员单位的紧密联系。针对会员的逐年增多,纠纷的不断出现,求助于工商联法律服务的会员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法律服务中心应进行提前介入,引导企业和会员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法律风险。同时做好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工作,对带有普遍性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和存在问题,用法律手段给予呼吁和力争,并有重点性的突破。并积极通过法律服务中心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尽可能采取调解等多种方式解决法律纠纷问题,不要只考虑怎样打官司,而是要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卧龙区法律服务中心坚持为全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依靠法律和社会的力量,及时有效地为非公企业提供规范化和专业化服务,及时有效地保护非公经济的合法权益。引导、教育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正确处理由经济行为产生的各种关系,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降低进行经济行为的法律风险,积极促进卧龙经济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卧龙区工商联 2010-3-12
第三篇: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通道 ——樟树市刘公庙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调查与思考
杨林峰刘峰杨艳平
刘公庙镇地处江西省樟树市西北部,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67个村小组,全镇人口18910人,其中农业人口17010人。近年来,该镇以便民办事为出发点,以提升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积极探索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路径,努力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通道,全面推行便民服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主要做法
该镇通过“123”工作法,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新机制。
“1”,即完善一个平台,打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验田”。一是强化硬件建设,完善为民服务设施。在硬件上做到“十有”,即: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有明显的中心标牌、有群众熟知的热线电话、有办公电脑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有固定或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有办公经费、有群众办事座椅、有明显的窗口指示牌和事项办理公示牌、有窗口办事指南、有公示栏。二是合理设置岗位,落实“一站式”便民措施。按照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把各站所中工作相似、业务相近的职能部门合并归类,把便民服务中心精简为信访接待、综治与法律咨询、农业科技、土地服务、1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残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8个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受理、窗口运作、统一收费、限时办结。三是精心选调人员,建强为民服务队伍。对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人员,该镇严格把关,择优调配,挑选了一批作风正派、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干部到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对工作人员就《行政许可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等进行岗前培训。实行挂牌服务,动态考核,优胜劣汰,同时发现人才,培养后备干部。四是完善各项制度,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值班制度,每周由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带班,每个窗口保证两名工作人员按AB岗轮流值班;建立便民服务考核机制,把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纳入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表彰、干部评先选优、确定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公开设置意见箱和监督电话,设立岗位监督栏、岗位监督牌、意见簿等,对工作人员实行编号挂牌上岗,定期不定期对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2”,即畅通两条渠道,架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一是在畅通便民服务渠道上突出“三个做到”,即:只要符合办证条件,立即可以办理完毕,做到“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农民群众关心的粮食生产政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流通、新品种推广、政策法规等问题,在便民服务中心有专业人员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释;专门设立一个信访接待室和诉求室,每天安排一名镇领导坐班,负责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服务中心,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民意畅通。二是在畅通监督管理渠道上突出“两个发挥”,即:加强对考勤、值日、项目运作、管理考核、评先创优等日常工作
2方面的监督管理,并将便民服务工作纳入民主测评和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便民服务中心自身的内部监督管理作用;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定期向服务对象征求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工作成效,切实解决以往办事不公开等问题,发挥群众对便民服务中心的外部监督作用。“3”,即寻求三个结合,开拓创建乡镇“三民”好班子的“示范地”。一是与规范基层干部行政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制度化运行这个平台,严格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承诺制、责任制、定期约谈制、内部快速协调制等四项制度和值班日记、公开办事、优质服务、督查考核、廉政建设等五项管理制度,促进他们始终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服务质量。二是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克服以往办事推诿、拖拉、效率低的现象,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出击,积极转变职能,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亲民“一线连通”,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便民“一张卡片”,把工作人员的分管业务内容和联系电话制作成“便民服务卡”,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把服务送到家中;爱民“一支队伍”,成立专门服务队伍,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扶贫解困等各种服务;利民“一份记录”,进村入户,掌握民情,针对群众实际情况,提供就业岗位、致富信息等服务。三是与转变干部作风相结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群众监督制度,切实约束干部行为,转变干部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高素质服务中心干部队伍。
二、主要成效
便民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坚持“便民、公开、依法、高效、无偿”的原则,为群众办理证照、核报补贴、资源交易等各项服务3600余件,受理政策咨询260余人次,调处林业、民事纠纷52起,共受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9例,印发各种宣传资料500余份,调解民事纠纷32起,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事故6例,避免了群众越级上访8起,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630余件,做到了服务效果“零投诉”。
一是方便了群众办事。便民服务卡将驻点干部及村(居)干部的姓名、职务、职责、联系号码等信息公开方便了群众,并通过一站式服务,使群众办事省时又省力。
二是优化了发展环境。规范的办事程序,优质的服务承诺,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促进了工作协调,有效解决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经济发展软环境,有力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成效。
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服务承诺、限期办结等制度,做到“急事先办、难事尽办、特事特办”,有效化解了群众因该办的事情没办或未及时办理而产生的积怨,避免了“小事久拖积大患”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维护了稳定。
四是规范了干部行为。便民服务中心,将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岗位职责公布于众,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实施阳光运作,避免了暗箱违规操作,不仅增强了镇干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意识,还防止了“吃拿卡要”现象,从源头上推进了治腐工作。
五是密切了干群关系。对群众前来办事和反映问题做到“一
4张笑脸、一杯热水、一颗热心、一句问候”,通过干部“零距离”服务,加强了干群之间的感情沟通,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发生,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
三、几点启示
通过几年的努力,该镇便民服务中心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之一: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出发点是做好宣传工作。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注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重点向群众宣传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改变群众认为中心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看法。
启示之二: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着力点在加强中心队伍建设。乡(镇、街道)工作人员一般都有包村任务,乡(镇、街道)中心工作又较多,中心工作人员经常进村或承担其它工作,造成人员不能坚守岗位,工作时断时续。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宗旨意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才能充分发挥中心的服务作用。
启示之三: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关键点在延伸基层服务触角。搞好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是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平台向村组的延伸,是农村基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窗口,整合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监事会、廉政监督员队伍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工作队伍等资源,重点监督村级公共权力的运行,接受群众对基层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以最快的方式、最优质的服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启示之四: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根本点在提供严格的制度保障。一套好的机制可以坏人无法犯错误,一套不好的机制同样可以使好人犯错误。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必须配套以一套好的运行机制。该镇镇便民服务中心实施“四制度”及取得的成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借鉴。
作者系中共樟树市委办公室干部 邮编:331200 6
第四篇:关爱留守妇女 搭建服务平台
关爱留守妇女 搭建服务平台
含山县农业委员会高兴偶
(2012年8月16日)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涌入城市,许多妇女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由于留守妇女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等原因,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她们面临诸多难题:
一是劳动强度大,感觉力不从心。据了解,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二是精神压力重,缺乏安全感。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易导致感情危机。同时,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
三是文化水平低,子女教育乏力。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忙于家务劳动、农业生产,在子女上学求知和教育问题上不能给予太多帮助,多数留守妇女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表现在吃饭穿衣上,只要拿钱供其上学,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造成了留守儿童问
1题多,导致孩子成为“问题学生”。
四是劳动技能差,创业就业难。留守妇女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大多只是在家务农和做家务,创业技能差,就业难。据了解,留守妇女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丈夫外出打工汇回的收入,如果出现感情危机,丈夫不顾家庭的情况,留守妇女就难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造成生活困难。
二、部门举策
长期以来,针对留守妇女存在困难和问题,我们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从技能培训、资金扶持、引导就业入手,多举措搭建服务平台,关爱农村留守妇女。
一是广泛培训,提高技能。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广泛组织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科技、来料加工、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加强对村妇女干部的培训,提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培育一批女能手,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共举办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农民近万人,其农村妇女3000多人。涌现出像清溪镇的养鸽专业户王凤莲、养鸡专业户蔡道吉、环峰镇的养猪专业户沈其华等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
二是大力扶持,创业致富。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引导妇女创业发展。像铜闸镇长岗行政村妇女孙琴,流转土地2000多亩,为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今年我们成功向上级争取到育秧工厂项目,争取资金30万元,扶持孙琴建立了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不仅解决了自家“育秧难”问题,还为周边农户代育、代插秧苗近万亩。还有像仙踪镇河浏社
区妇女张雨萍流转土地800多亩,在缺少种植技术情况下,我们按排农技人员进行结对帮扶,将其承包地列为高产攻关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插秧等新技术试验示范,确保丰产丰收。
三是搭建平台,引导就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纺织服装、大棚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妇女搭建就业平台。如我委招商引进的哈利达服装厂,以农村妇女为招收对象,年可解决就业岗位近500人。同时,根据农时季节不同,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建立采茶、采棉、采草莓等生产互助小组,在解决生产问题的同时,为留守妇女搭建了倾诉、交流、互助平台,增强留守妇女的自信心和生产生活能力。
三、几点建议
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需要部门合力帮扶。
一要维护妇女权益。镇村要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确定专人为“留守妇女”提供咨询援助,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二要强化技能培训。要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能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是发挥互助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以减轻劳动强度或实现情感上的诉求。
四要搭建活动平台。要抓好以村为单位的“农家书屋”
建设,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组织各种妇女儿童互动活动,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教育和检查,增加她们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五要鼓励返乡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样既为当地的经济作出贡献又有利于“留守妇女”家庭婚姻关系的稳定,还能为扶养赡养尽责、公务劳动分担起到积极作用。
第五篇:搭建“五个平台” 提升服务能力
搭建“五个平台”
提升服务能力
一、2013年的工作成绩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广东省城镇集体企业联社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的实现形式,与时俱进打造“五个平台”,提升为基层联社和成员企业的服务能力,取得较好效果。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搭建政策交流平台,强化政策宣传和解读,助推各地联社和成员企业的改革
一是办好《联社动态》,以此为窗口传达、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解读国家的相关法规,解答成员企业的咨询,开辟专栏介绍各地改革的动态和经验教训,为成员企业改革发展服务。二是抓好全国总社有关决议、意见的贯彻实施,2013年重点是传达贯彻全国总社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妥善处理好集体资产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指导3个地级市和17个县、区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深入解读通知精神,结合实际探讨深化改革的实现形式,维护集体企业及其员工的合法权益。例如,高州市以贯彻全国总社通知精神为契机,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制定集体企业改革与破产、清盘解散职工补偿安置实施办法,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统筹解决职工权益的历史遗留问题,广受基层好评。三是建立与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政策交流机制。2013年,省联社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先后与阳江、惠州、深圳等6个市、县政府及主管部门商讨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的措施,协调处理各地在深化改革中涉及的集体资产权益问题,有效维护了联社组织的相对稳定和资产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开设网络政策信箱,为成员企业及职工开辟一站式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2013年省联社开通网络信箱以来,先后受理基层联社各类政策咨询42件,成员企业职工各类政策咨询 27件(次),回复率达到100%,办结率达到56%。例如,2013年省联社接受惠阳县集体企业员工关于企业清算后剩余资产分配问题的咨询,及时向主管部门和企业员工提供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指导企业依法依规运作,规避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二)搭建对标管理平台,通过引领各地联社对标管理充分发挥属地指导改革和发展的主导作用
2013年,省联社通过组织对标管理搭建指导平台,花大力气指导各市抓好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省联社先后组织参与第二批改革试点的九个地级市,与第一批改革试点先行的七个地级市对接,指导和协调市与市、县与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标管理,鼓励企业树立标杆、学习先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积极探索和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实现形式。2013年,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局,列入计划的300家集体企业如期启动改革方案,其中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资源优化组合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企业25家,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放开搞活的企业79家,通过处置剩余资产有效安置职工实现退市企业的196家。广州市联社巩固和发展第一批改革试点的成果,以打造广州市二轻集体经济总部为新目标组织实施了市属二轻集体资产的重组整合,全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幅均达到 20%以上。汕头市潮安区以广州、阳江、江门市联社为标杆,结合实际制订第二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其中纳入地方政府改革方案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3家,由联社主导转换经营机制的企业4家,由企业结合实际实施内部改制的企业8家,从而基本完成全区正常营运的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为以混合经济为主体的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三)搭建联合发展平台,通过引导跨地区、跨所有制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促进企业共同发展
根据全国总社的倡导,2013年省联社将搭建联合发展平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发挥上传下达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和协助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鼓励集体产权流动和多种经济形式的融合,引入战略合作者,助推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广东实施“三旧”改造的政策为契机,省联社先后组织了广州、江门、阳江、肇庆、珠海、茂名等七个市联社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对接,探索共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联合招商引资的可行性,取得初步成效。珠海市斗门区联社通过联合开发,推进了海珠实业公司、斗门家具厂、机电排灌管理总站三块旧工业区的“三旧”改造。项目完成后,联社资产总额、经营收入和利润可望实现翻番。高州市联社通过跨地区的经济联合,为三家关停企业引入新的战略合作者,有效盘活了企业残存资产,在妥善保障员工权益的同时,每年为联社增收30万元。
(四)搭建权益保障平台,通过上下联动维护集体企业的合法资产权益和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重点是向全省推广普及广州市联社设立管区统一经营管理退出企业剩余资产、统筹解决员工安置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管区为平台维护集体企业资产权益和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目前已经有60%的市县全面或部分实施了管区模式,绝大部分管区集体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员工权益基本上得到保障,其中广州市、江门市、肇庆、高州等市管区通过有效营运,已经将不良资产“变废为宝”,成为二轻集体经济的再生基地。江门市联社2013年通过资产营运,全年实现资产收益1876万元,下属电镀厂、纸箱厂、不锈钢器皿厂、自行车零件厂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实施升级改造,展观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五)搭建行业协会平台,借助行业协会提升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对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关注、支持力度
省联社坚持“联社搭台、协会唱戏”,在省的层面重点支持各专业协会开展活动,提升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地方则通过行业协会这一平台,扶持和支持优势行业、特色产品和企业集群的发展,活跃地方经济、打造城市名片,在造福地方、服务行业的同时,带动联社直属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经过悉心培育,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服装服饰协会、家具协会、家电商会等协会、商会,基本确立了在行业中的龙头位置,所主办的工艺品博览会、广东时装周、大学生时装周、广东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省家电商会与慧聪网联合打造中国慧聪家电城和中国家电知名品牌馆,努力构建中国家电国际采购中心。广州、佛山、江门、肇庆、汕头、潮州等市联社则通过行业协会的辐射、彰显了联社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和作用,反过来也赢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推进了联社的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江门市联社以工艺美术协会为平台,创新联社为地方、为企业服务的形式,201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江门)工艺美术精品文化博览会、台山玉雕创作大赛、江门市学生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大赛、侨乡工艺美术大讲堂、世宝杯珠宝首饰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工艺美术行业作为江门的支柱行业、工艺美术品作为江门城市名片的重要位置,在振兴地方经济的同时,带动了联社直属经济的快速发展。
过去的一年,广东省联社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省联社职能转换后,指导成员企业改革和发展以属地为主,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的方式有待调整和创新;二是各地目前正常营运的联社只占六成左右,经费不足、人手紧缺且日趋老化,制约了联社作用的发挥,一些地区管理已出现断层;三是成员企业困难较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解决员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的压力巨大。
二、2014年的工作部署
新的一年,省城镇集体企业联社根据全国总社的工作部署,将继续在筑牢“五个平台”上狠下功夫,提升为基层联社和成员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开创联社工作的新局面。主要采取以下五个措施。
(一)以推进各级联社新一轮机构改革为重点,加强联社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增添联社组织的发展活力
主要思路是因势利导,加强对联社改革的分类指导。需要联社继续发挥辅助管理作用的地区,以江门、茂名、肇庆三市为示范,明确市、县、区联社的法人定位,落实联社机构的职责、编制和人员经费,在机构改革中强化联社的管理性和服务性。属地集体企业改革、调整基本完成的地区,则以广州市、阳江市为示范,以强化经济性为重点推进联社自身的转型,发展社有经济,壮大经济实力,通过经济辐射服务于新形式的合作经济事业。
(二)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策交流平台,更好地为基层、为企业服务
2014年省联社将筹措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网络系统和自动化办公体系的升级改造,在政策交流平台应用OA软件,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构建远程办公平台,加强与各地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协商和合作。逐步建立联社系统的信息交流和处理体系、数据统计体系、网上公文处理体系、维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等,进一步提高联社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三)以推进对标管理为重点,继续指导各地级市抓好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在促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
2014年省联社将继续牵头组织做好第二批改革试点地区与第一批改革先行地区的对接工作,协调在对标管理中的合作关系,协助各地做好改革试点的分类指导工作,总结交流各地在改革中经验教训,确保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下半年,参照全省第一批改革试点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省联社将会同相关市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改革试点中期成果剖析,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向地方提出改革建议,协助试点企业解决改革中出观的实际问题,通过以点带面,力争在2015年全面完成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工作。
(四)以推进管区资源优化整合为重点,巩固和完善集体企业员工权益保障平台,逐步将现有管区建设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再生基地
重点是向全省推介广州、江门两市管区模式改革的经验,在统一营运退出企业剩余资产的情况下,进一步实施资源整合,通过资本营运将被抵押的资产盘活,捆绑债权债务,统筹解决员工的安置和补充社保问题。借助城市改造、“三旧”改造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逐步完成现有管区由“守业人”向“创业人”转变的角色置换。
(五)以充分发挥联社上承政府、下联企业的传统优势为重点,强化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以协会为平台为活跃地方经济服务,进一步彰显新时期联社组织的价值和作用
省联社将进一步发挥协会办公室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整合协会资源和联社系统资源开展活动,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带动联社直属经济的振兴。建立健全协会例会制度,定期召集各专业协会商讨共同发展的大计,总结交流协会拓展业务的经验和做法,协调解决内部关系问题。通过协会平台,指导各地发掘地缘优势,打造优势行业、特色产业、集聚产区和中心市场,发展提升地方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商贸集群,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