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湾模式”引领光山县土地流转新突破
“江湾模式”引领光山县土地流转新突破
一、农村改革发展催生“江湾模式”
江湾村地处光山、罗山、息县三县交界处,素有孙铁铺镇的“金三角”之称,312国道东西向穿村而过,是信阳市南五县的西大门和交通要塞。江湾村人多地少,全村2460人,耕地2482亩,人均耕地仅有1亩。村里劳动力外出多,常年外出务工人员9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80%,“抛荒”、“撂荒”现象较为突出。江湾村农户“转包代耕土地”的习惯已有多年,土地流转带来的高收益激发了农户土地流转意愿。
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把以土地流转为中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土地流转方面鼓励积极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借助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政策的东风,2009年2月底,江湾村村党支部书记、市人大代表江世学组织召开“两委”会,讨论成立江湾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并获得大会通过,经工商部门注册,办理了营业执照。江湾村土地信用合作社于2009年3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按照社员大会通过的合作社章程,合作社实行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离”;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在合作社存入土地,从合作社获得分红收益;合作社面向市场,吸引能人、大户、商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
合作社成立后,村里农户纷纷申请存入土地,县金融部门主动找合作社发放贷款,社会上的大户、商人更是积极找合作社“贷”地耕作经营,出现了存贷两旺、求大于供的好行情。到目前为止,江湾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共存贷土地2921亩,农民实现存地收入62万元,合作社实现经济收入5.6万元,转移劳动力480人。
江湾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是河南省第一个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它以土地经营流转为主要业务,组织土地存贷。也就是说江湾村的村民可以把不想耕作的土地“存”到合作社,收取固定的“利息”,其他人也可以花钱到合作社“贷”地耕作,交纳租金。这种新颖的做法,被外界形象地称为农村“土地银行”。“土地银行”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是由河南省一个不起眼的小村“江湾”探索创新的,因此被称作“江湾模式”。
在江湾土地信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周边的刘渡、蒋楼、周乡、金大湾四个村相继成立土地合作社并与江湾土地信用合作社、农业机械化合作社“社社联合”、“强强联合”,组成联合社。目前,该联合社共存贷土地22000余亩,拥有各种农业机械20余台,使以江湾为代表的土地合作经营规模及土地流转的质量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小田变大田”的实践步入新的高度。
江湾成功的土地流转模式得到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务院政研室、农业部及周边省、市相关部门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调研。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新华网》等20多家国家级主流媒体对我县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副省长刘满仓对我县创办江湾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做法作出了重要批示,市委书记王铁对我县建立试验区建设五项工作机制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光山县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光山县积极研究、认真总结,在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和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做法和创新举措,以农村土地流转为中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进展。
据初步统计:全县下辖21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园区),354个行政村(街),农户数17.1万户,农业人口69.3万人,农村劳动力37.4万人,全县农用土地面积167.9万亩,土地流转面积67.5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2%。按流转用途划分:耕地25.86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8.3%;林地36.2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53.7%;水面2.1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1%;其他3.3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9%,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数81500户。按流转期限划分:3年以内的16.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24.3%;3-5年的12.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9.1%;5-10年的8.33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2.3%;10年以上的29.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4.3%。按流转形式划分:转让1.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2.1%;转包40.8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0.4%;互换0.6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0.9%;入股1.76万亩,占流转面积的2.6%;出租2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2.6%;其他0.9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4%。
三、光山县土地流转主要特点
1、土地经营规模化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聚集,极大地促进了各类示范基地的建设。全县形成50亩以上的专业种植大户306个,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32861亩,其中50-100亩的有37户,100亩以上28个,1000亩以上的8户。如马畈镇的满堂香农业庄园流转3个村13个村民组的土地面积4200亩,搞种养殖业综合经营,年纯收益达100万元。斛山乡的富兴农业机械化合作社流转两个村的土地面积2000多亩,运用机械耕作,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年纯收益30万元等。
2、土地流转规范化
县、乡、村三级建立的农村产权服务机构在指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通过多宣传、多引导、多服务,一方面克服了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越位”行为,另一方面又克服对土地承包违规流转放任自流,疏于规范服务的“缺位”行为。同时,农户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土地流转形式从自发向有组织转变,从口头协议向书面协议转变。
3、经营模式多样化
一是能人大户租赁模式。农民以合理价格把土地出租给种养能人发展种养业。斛山乡的汤福修租赁本村土地800亩,搞种养业经营,年纯收益达30万元。二是股份合作经营模式。能人大户以资金技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可投入资金)量化入股,统一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户按股份分配经营收益。弦山办事处进万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方楼、闸上店两个村土地600亩,发展大棚无公害蔬菜,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三是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寨河镇的杜岗村、陈兴寨村流转土地面积600亩为华英公司的养殖基地,发展规模养殖户35户,年养殖樱桃谷鸭和蛋鸡40万只,年纯收益300万元以上。
四、光山县土地流转的初步成效
(一)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保护农民利益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而且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有效的促进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使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如市级龙头企业天宝薯业有限公司、南向店粉条专业合作社通过延长脱毒红薯产业链条,引进“五彩红薯”品种,精细开发,促进了脱毒红薯的种植和粉条加工两大产业的发展,走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二)加快了非农化进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有效减少了土地撂荒,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与2008年同期相比,全县新增农用地流转26.93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416个,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家,这些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了新型农民,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如市级龙头企业诚信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联兴油茶有限公司租赁文殊乡、仙居乡、弦山办事处、槐店乡等10余个村连片的荒山荒地2万余亩,水面2000余亩。建成速生扬基地、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油菜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为本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从原来直接的生产经营者,变为企业的农民工,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流转收益和各项补贴,而且还得到工人工资,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不到两年的时间,迅速带动文殊乡、仙居乡、弦山办事处、槐店乡等13个村流转土地达2.5万亩,水面20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转移劳动力1100余人。目前两公司常年用工500余人,季节性临时用工800余人。
(三)便利了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为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如全国种粮大户刘正礼租赁本村土地600余亩,代耕代种3000亩以上,充分利用带头组建的青龙河农业机械专业化合作社的20余台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进行集插秧、收割、运输、犁田、整地、播种一条龙耕作进行规模经营,年收入60万元,解决了200余户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了农业融资渠道,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有志于投资农业的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获取回报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如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现北京桦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魏均昌,以砖桥镇李岗村魏老榨村民组500亩土地为基础,从农户手中租赁土地2600余亩,主要从事立体养殖、彩色种植、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开发,现已完成投资800余万元。
(五)促进了农村多元增收,有利于农民加速致富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高和比较稳定的有偿转让收入。据统计,农民土地流转后,每亩土地可以实现350元左右的租金收入,有的土地流转收入甚至高于自己传统作物收入,另外可享受国家各种补贴约100元。如果外出务工还可以收入上万元,即便不外出务工,企业和外来业主通过租赁土地,为本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从原来直接的生产经营者,变为企业和外来业主打工的工人,劳动收入近万元。如满堂香庄园农民李保友承包土地10亩,自己经营时,由于缺计划,投入少,一年耕作效益差。他于去年将10亩地全部流转给庄园,现在不耕不种,流转费用加各种补贴可以收益将近4000元,加上为庄园务工收入达1.3万元。目前土地流转到满堂香庄园的农户,常年在庄园打工的有100余人,日平均工资达40元。
(六)加快了农村产权流转,有利于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产权进入市场、城市资源进入农村,以及城乡资源在相互流动中实现市场价值的制度瓶颈和机制障碍,降低了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成本和流动风险,加快了农村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设施设备和优秀人才等资源要素逐步回流农村,农村资源要素长期净流出局面得到改善,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9年民营投资的水利工程达1800余项,其中兴修大塘590口,投资金额达5100万元,占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的55%。全县出现了超万亩的农村产权流转大户达4户,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科技人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规模流转土地,搞规模经营有400余人。
五、光山县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一)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利益是前提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流转是必然要求。但由于全县各区域间收入水平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土地仍是当前农民的最基本生活保障。因此,光山县在引导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严格执行党的有关政策规定,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理顺了三个关系。一是“动”与“稳”的关系,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稳定土地二轮承包关系为前提;二是“地”与“人”的关系,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相结合,以加快城区建设,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土地流转;三是承包方与受让方的关系,农村土地无论是流转给种养大户,还是流转给农业企业,都不得侵占农民的合法权益,压低农民应得的收益。
(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尊重农民意愿是核心
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农户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始终坚持四个“农民说了算”,即农村土地是否流转农民说了算;采取什么流转形式流转农民说了算;流转期限定多长农民说了算;流转补偿费用定多高,是采取现金还是实物形式也由农民说了算。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政策引导,探索创新,牵头组织和协调处理流转的具体事务和矛盾纠纷。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流转合同是基础
合同的规范性,手续的完备性,是保证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重要基础。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一是展开了相关农村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二是认真规范流转合同的内容,县制定并形成了流转合同的标准文本;三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服务网络都建立完善了农村土地流转档案。
(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新投入机制是抓手
光山县不是单纯地推进土地流转,而是积极探索创新,以投入机制为抓手,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无论是民间资本还是工商资本,都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只有创造适宜的环境才能吸引其投入。因此光山县在合作模式上,把土地合作社与农机合作社联合;在流转内容上,把农村房权、水权、地权、林权都纳入流转范畴;在入股形式上,将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同样按贡献份额量化入股等等,这些有益的探索对土地的流转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县已累计吸引各类资金近7亿元投入试验区建设,涌现出魏均昌创办的桦昌生态农业园区、陈启伟创办的朱楼农村综合试验区、陈勇创办的诚信油茶产业发展公司等成功人士回归典型。
撰稿:光山县统计局 彭锦玲 电话:8858203(手机:***)
第二篇:信阳商城县土地流转取得新突破
信阳商城县土地流转取得新突破
商城县抓好关键点,采取“四轮驱动”方式,实现土地流转新突破。
商城县在开展土地流转时,注重抓好农民的权益保障和实现再就业这个关键点,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干部参与带动土地流转、发展合作组织推动土地流转、出台优惠政策促动土地流转、搭建服务平台驱动土地流转的“四轮驱动”方式,全力推进全县土地流转进程。目前,全县流转耕地14.93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3.1%;流转山林47.75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28.2%。双椿铺镇金穗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亩,保证农民每年每亩最低纯收入500元,农民在合作社务工的,另付劳动报酬,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向二、三产业,成为离土不离乡的“上班族”。李集乡的牵手农业综合服务合作社除了山水田林整组式流转和流转周期长等特色外,还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即按面积付租金、按月发工资、按股份分红利、为社员办保险。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大胆探索大范围全方位林地流转新机制,在成功租赁山场4.1万亩之后,又与北京天时公司合作成立林业发展(集团)公司,采取整村租赁、逐年支付租金和经营收益让利于林农的林地流转模式,把国有林场和合作企业雄厚的资本优势、先进的经营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与林农分散的林地资源、劳动力、生产资料及社会资金有机整合,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林业“航母”。该公司计划流转林地面积40万亩,目前已与长竹园乡达成4万亩林地流转意向;又计划与黄柏山一岭之隔的湖北省麻城市狮子峰林场合作,将面积近9万亩的狮子峰林场统一纳入“大黄柏山”旅游开发范畴,实现跨省林地流转新尝试。
第三篇:土地流转模式介绍923165103(范文模版)
土地流转模式介绍(大全)
土地流转模式介绍
1.概念、定义、研究对象
农村集体土地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农业用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其它农村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农村未开发利用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是指土地所有权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我国《宪法》第 10 条规定:我国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分别属于乡、村和村内两个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三种形式的农民集体所有,并由法律规定的组织经营、管理。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我国各地相继开展了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综合整治、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试点是农村制度改革系统中的一部分。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我国土地所有权不能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实质上是指土地利用权利的流转,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乡镇建设用地使用权三类用益物权的流转。
2.基本流转模式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多种方式,将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有偿交付给其他经济主体使用的行为。
我国目前在实践中探索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有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合作经营为特征的土地合作经营土地流转模式、宅基地换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模式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流转模式三种。本文集中研究宅基地换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模式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流转模式。
3.宅基地流转模式
宅基地置换是中国农村土地第三次改革,通过农村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与现行的制度之间的矛盾,解决农村生产经营规模小、土地产出率低、大量农村住房闲臵、宅基地浪费严重等问题;再根据“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的原则,拓展城市建设空间,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保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通过承包地流转和宅基地整理复垦,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民集中安臵,解决农村宅基地低效利用问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率。
3.1.按主导方式分: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农民主导
宅基地臵换的方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征地方式;市场主导、出租方式;农民主导、农业产业化方式。
3.2.按臵换对象分:货币、异地房产、异地宅基地
宅基地的置换方法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以及臵换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同分为以下三种:货币臵换、异地房产臵换、异地宅基地臵换。
3.3.实践中的地方典型模式
我国宅基地流转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由于农村土地产权的多层次性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流转模式。主要案例有:天津、成都温江和浙江嘉兴、重庆九龙坡等地区。
4.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流转模式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一些地区在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中,实施农村农业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等建设用地一体化的流转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据2008年6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目前,主要在山东、重庆等地展开。
4.1.山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流转模式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就是在保证耕地保护红线不被突破的前提下,减少农民用地,增加城市开发用地。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实行的是无偿无限期使用制度,容易造成农村建房只增不减、农民建新不拆旧的现象,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文件规定“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当地政府可给予奖励或补助”,政府通过制定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奖励或补助办法,设立专项奖励或补助资金,用于农民自愿退出闲置宅基地的奖励或补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的是城市发展用地不足和耕地减少的矛盾,对农村大量闲臵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先整理复垦、后建新使用。
山东潍坊、枣庄、青岛等地进行了试点,该模式坚持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度,将原有的乡村管理归于社区化管理,即将原来农村散居的居住模式改变为集中居住的社区化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原则下,将自己居住的宅基地转让出来,政府统一组织开垦、整理,除留作社区建设用地,剩余部分通过臵换其它农村建设用地换取收益。政府将复垦土地流转所获得收益,通过政府财政给予宅基地流转农民一定份额的安臵补贴。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优点:推动了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解决了城镇建设用地不足,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但这种模式没有解决农民深层次的生存就业问题,社区化管理将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转成劳作在土地上的“城镇居民”。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缺点:但在一些农业用地碎化、交通不便,不适用大规模机械耕作的地区行不通。
4.2.重庆的“地票制”土地交易模式
重庆的地票制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新探索,“地票”是包括农村宅基地极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可用于建设的用地指标,是一种权利的凭证。
重庆探索的“地票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超越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关于城乡行政分立影响土地价格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城乡土地市场的分割状态,它将远郊区农村土地统一纳入到“挂钩”试验的范畴中。“地票”将不同区域的挂钩指标打包进行拍卖,然后按照面积分配拍卖收益。“地票”价格的高低与项目区无关,与级地租无关,仅与拍卖价格有关,实现指标价格的统一化。
“地票制”将土地的交易转化为票据化交易的模式。把挂钩指标票据化,改变了土地从空间上不可转移的实物形态,使固化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流动的资产。“地票制”实行“先造地后用地”的操作模式,要求先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复垦,验收合格后,通过“地票”在交易所进行拍卖。
“地票制”将土地的交易转化为票据化交易的模式。把挂钩指标票据化,改变了土地从空间上不可转移的实物形态,使固化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流动的资产。“地票制”实行“先造地后用地”的操作模式,要求先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复垦,验收合格后,通过“地票”在交易所进行拍卖。
“地票制”的交易模式优点;(1)大大提高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保护了农村集体在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为农民进入城镇生活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2)突破了城乡土地市场的隔离,提高了农村土地的价值,提高了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和发展的能力,成为妥善解决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3)利用市场化机制,优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实现了耕地连片、居民点集中,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土地流转的六种模式
土地流转的六种模式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
对于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典型的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模式一:农村土地互换
农村土地互换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承包土地的承包方为了便于耕种或者规模种植的需要,交换自己的承包地,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也进行相应的交换。最具代表性的为重庆江津模式。
重庆江津模式是农村建设用地互换的典型代表。为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自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江津区在重庆市率先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试点。该试点的鲜明特点是由市场主导实施和指标跨区流转。2007年9月颁发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管理工作试行意见》是指导试点的纲领性文件,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范围包括农民宅基地、废弃的工矿企业用地、公路等。农村土地交易所是重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而向国务院申请的重要政策之一,其主要交易品种是农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村落公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整理并严格验收,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
江津模式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是提供经费支持,政府复垦土地的成本,包括劳动力、安置补偿、新居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等,每亩花费4-5万元;其次是政府主导了指标流转、定价及收益分配。有利于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有效缓解了城镇发展用地的供求矛盾,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改善了农户的生产发展环境。
模式二:农村土地出租
农村土地出租是指农户签订租赁合同,将其所承包的全部或部分农村土地租赁给农业生产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土地出租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原来承包土地的农户继续按照原有的土地承包合同履行其义务,享受其权利。新参与的土地租赁方按照租赁合同的约定对土地承包方履行按期支付租金并不得改变农村土地用途的义务。可以采取现金或者实物的方式按支付租金。农村土地出租方式主要有农业公司租赁型、农业大户租赁型及农村反租倒包型等。
安徽小岗模式较为典型。安徽小岗土地流转始于当初的“反包倒租”,就是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能手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组织协调改变土地现转,从而发挥其应有效应,以获得更大的利润。通过新农村规划,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中心村的发展,将村民向中心村集中。这样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国家财政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促进村民素质的提高,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模式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
土地股份合作制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即在按人口落实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农户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流转。农户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股权,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土地股份合作企业经营。扣除相关项目的土地经营收入剩余按照农户土地股份进行分配。它代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方向,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最具代表性的为广东南海模式。
广东南海模式的特点在于由股份合作组织直接出租土地或修建厂房再出租,村里的农民出资入股,凭股权分享土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实行土地股份制的具体措施有如下两点:一是采取分区规划,把辖区土地按照土地功能及定位划分为商业居住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域,集约利用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合理实施城镇发展规划,对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二是明确股份份额和范围,可以将农村土地、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财产折价入股,制定股份公司章程,股东权利的范围、股东红利的分配及股东权利管理,严格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办理。
模式创新遵循的共同原则有以下几条:第一,只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才有权参与土地股份公司的土地分红,“人人参与,个个有份”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使成员权益得到了切实的考虑;第二,年龄成为集体组织成员股份分配差异的依据;第三,在股权变动与调整时会充分体现人口变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变化的情况;第四,为了便于村社管理,特别是为了执行有关计划生育和治安管理等,额外设置了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股东权利或者参与股份分配的附加规定;第五,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分享的股份数额具有较强的福利性,只能自己享受,没有继承权,不得赠送、转让与抵押。
模式四:农村土地入股
农村土地入股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户为了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折算为股权,自愿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生产合作,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此方式以上海奉贤模式较为典型。
上海奉贤的做法是:一是规定入股农户的最低收益保障数额,每亩土地的最低收益为400元,每亩土地的最低分红为200元;二是规定合作社的利润分配顺序及方式。上海奉贤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典型的三大特征:一是合作社的产业类型齐全,除传统的粮食、蔬菜、水果、花卉外,农家乐和营销类合作社发展迅速,达到29家,占总数的8%;二是合作社组织形式多元化,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其中前两种占了总数的80%;三是合作社运行质量逐年稳固提高,运行情况良好和较好的合作社有200多家,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社务公开。承包人在用工上对合作社负责,合作社优先安排就近社员工作,产业化经营能力强。
模式五:农村土地转包
农村土地转包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承包方将其承包经营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给同一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土地转包不改变原有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原有的土地承包按照土地承包合同继续履行原有合同的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农村土地转包模式是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最大、比例最高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浙江温州模式。
浙江温州模式具体而言主要有三种实现方式:一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村委会和村级经济合作社的主导作用,维持原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农村土地的流转。其具体做法是村集体转包直接经营和村集体代种代耕。村委会或村级经济合作社按照一定标准收取一定费用的基础上进行代种代耕,农户只负责田间管理和粮食收割。二是种粮大户承包模式。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给种粮大户是该模式的核心,采取有偿转让的形式,通过招标、中转站转包或中介机构合同转包等方法实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减少农村土地荒芜,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社会化模式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专业农业合作、农场或者粮食合作社对粮食生产实行 “一条龙”的有偿服务,或提供某一关键环节有偿服务。
模式六: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是指农民以放弃农村宅基地为代价,把农村宅基地置换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用地,进而农户可以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与此同时,农民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权,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逐步建立起统一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以重庆九龙模式最具代表性。
重庆九龙模式的基本做法有两点:一是以宅基地换住房。政府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腾出的80%左右复垦为耕地,其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则置换为本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对流转的宅基地每个村民能免费置换20?O住房,优惠5?O住房,多余面积按580元/ ?O计算。二是以承包地换社保。首先,九龙坡区颁布相应政策,凡是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又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就可以自愿申报为九龙坡区城镇居民户口,并在小孩上学、再就业培训、医疗保障与养老保险等方面与市民享受相同待遇。同时大力推广新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的看病就医问题。其次,以土地承包权出租,按稻谷每亩年平均产量折算约1000元的金额,收取租金。流转以自愿为原则,其目的是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农业园区或城镇企业获得务工收入,由务工企业来解决社保问题,并享有固定土地收益,实现持续增收。
(本刊记者刘建编辑整理)
第五篇:肥乡县创新5种土地流转模式
本报讯(记者李昱霖 通讯员李运强 佘志娟)河北肥乡县土地流转施行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土地流转运作、种养大户流转土地和政企合作等5种流转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4.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24.8%。这些创新模式和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通过承租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涌现出龙头型规模流转主体18家,占规模流转主体3.75%以上。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连接农户,搭建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框架,推动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生产,发展河北沃土种业有限公司等“三合一”型规模企业11家,占规模流转主体2.3%。
—合作社土地流转运作模式。各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合作社,引导农民将承包土地入股或租赁到合作社,实现一体化经营。全县共有60余家合作社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其中南元寨土地流转合作社以方便农民为出发点,采取农户出租土地或缴纳一定费用后加盟,并遵照合作社规划自主生产两种模式,创出一条“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新路子。
—种养大户流转土地模式。农村各类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涌现出100亩以上规模流转大户89家,占规模流转主体18.6%。
—政企合作模式。在通道绿化上,该县由政府出面租赁309线、定魏线等县级以上道路两侧土地绿化。该县在新西环、南环两侧与曙光花卉苗木公司合作,由该公司承担绿化任务,财政承担3年租赁费,企业承担之后租赁费,实现政企双赢,现已推广12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