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讲坛,党课教育新形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9:4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先锋讲坛,党课教育新形式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先锋讲坛,党课教育新形式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先锋讲坛,党课教育新形式的实践与思考

先锋讲坛:党课教育新形式的实践与思考

为适应经济社会节奏快、信息多的新形势,探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对传统的集中型上大课的党课教育形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一年来,**市电力局党委在坚持完善传统党课教育制度的同时,从小处着眼、从实际入手,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微型党课”——先锋讲坛,提高了党课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

实践背景:三大矛盾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全国各地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活动的高潮。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我局党委把学习十七大精神列为支部学习重要内容,要求全体党员认真解读报告,把十七大精神转化为更好学习、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但是在实践中,局党委发现,党课教育流于形式或开展不好的现象,在基层党组织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有的党组织党课教育认识不足,缺乏计划性,党课教育流于形式,平时无计划,临时定课题,急时“抱佛脚”,应付上级检查;有的党组织党课教育“党味”不浓,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游离党员的思想实际,“以会代课”问题突出,把党课与工作总结会、工作布置会等会议混为一谈、“一锅煮”;也有的党组织党课教育形式不新,缺乏实效性,常由领导干部一人主讲,讲课内容求全,时间拉得较长,领导台上读报纸、念文件,台下打瞌睡、开小会,造成党课教育缺乏创造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如果继续用传统党课形式来学习十七大,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则存在诸多矛盾,具体表现为:

党员对政治生活的现实要求与繁重的生产任务之间的矛盾。随着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基层党员对自己政治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充分享受自己的政治权利,能够参政议政。但大多数党员都是企业内部的技术骨干、生产尖兵、班组负责人,本身工作压力也很大,要求他们在出色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再腾出大量时间,集中起来上大型党课,显得不太现实。

一成不变的党课教育模式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变化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党课教育大多采用一人讲、众人听,领导讲、普通党员听的方式,内容多是读读报纸、念念文件,照本宣科。用这样一种形式“老化”、内容“虚化”的教育方式,去指导“先锋”,不仅与如今瞬息万变、信息纷繁的时代不甚合拍,而且与党中央理论推广普及的要求严重脱节,其教育功效更是大大“退化”。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层次性与分布的散落性之间的矛盾。电力企业实行从上至下的垂直管理(党组、党委、党支部、党小组)模式,而党的各级基层与上级之间、基层与基层之间的地域实际,决定了党课采取集中性上大课不经济。以我局以为例,目前全局共有5个支部13个党小组150名党员。日常工作中,除行政支部28名党员的岗位设在局大楼以外,其余122名党员特别是线路支部党员几乎分散在全市1427平方公里的48个基层班组。把他们召集到一起,开个党员大会,需要消耗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因此,改进传统的党课教育方法,寻求既能让党员主动参与,又能提升党员整体素质,提高党课教育效果,发挥党课作用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党课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本做法:四种转变

这种背景下,“先锋讲坛”应运而生。2007年10月份,经行政支部试点宣讲以后,局党委决定在全体党员中铺开“先锋讲坛”。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指定一名或数名党员,联系企业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利用每周一次的支部学习机会,轮流谈一谈学习十七大的心得体会,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先锋讲坛”一出现,就以参与面广、感染力强、短小精悍、简便易行的特点,深受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欢迎。一年来,全局已举办“”、“”、“”、“”和“”等主题的“先锋讲坛”36堂,有70多名党员先后站到了讲台前,受教育党员群众858人〃次,党员受教育面100%。

实践中,“先锋讲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章、党的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体会、生活所感,以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指定一名或数名党员,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进行深人浅出的讲解,然后组织全体听课人员进行讨论,以达到阐明一个观点、讲透一个道理、剖析一种现象、橙清一个疑点、解决一个问题、统一一种认识的目的。这种党员自我教育、共同探讨的教育方式,具有规模小、形式活、主题明、时间短、气氛浓、效果实的特点。与传统党课相比,“先锋讲坛”在做法上实现了“四个转变”:

在教育主体上,变“一人讲”为“大家讲”。传统党课通常是请来专家领导,以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广大党员讲课,一讲到底。“先锋讲坛”打破职务、岗位、资历、学历的限制,鼓励普通党员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这当中,人人是教员,人人是学员,教学相长。党员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见解和体会,并藉此达成共识。

在教育环境上,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传统党课动辄集中全体党员,请来领导、专家,且上台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既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快节奏、多信息的需要,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先锋讲坛”把党课教育化整为零,把课堂从大会议室搬至小会议室、办公室,时间短,内容精,发言面广,少了大道理“说教”,多了切身体会,体现“短、平、快”的节奏。宣讲者从一个小角度、从一件小事入手,入情入理,切入点更小,节奏更紧凑,主题更突出。

在教育内容上,变“单一型”为“多样化”。传统党课内容一般突出政治理论教育,且往往是照本宣科读一下,“台上读报,台下睡觉”,对内容没有深入剖析,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先锋讲坛”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它可以是党史党规党纪,也可以是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可以是形势任务教育,也可以是党员自己的学习心得思想火花;可以是国内外时事要事,也可以是法律经济环境民生热点。宣讲者可以引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内容贴近实际,都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真实故事,这些人和事普通平凡,却能真正感动、触动每一位聆听者。

在教育形式上,变“灌注式”为“互动式”。传统党课教育讲课者“居高临下”,往往以单向灌输为主,听课者处于从属地位、被动接受。“先锋讲坛”形式灵活,变“要我听”为“我来讲”。支部书记作主持人,点明主题,引导发言,串联内容,充分调动了党员积极性。通过“讲、议、评”,每位党员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支部书记总结点评、归纳提炼,达到说透道理、阐明主题的目的,使在座每位党员都能坐得牢、听得进。

“四个转变”较好地提高了党课教育的参与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实效性。实践证明,以“先锋讲坛”为例的微型党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基层党课教育的大胆探索,是党课教育形式的丰富发展,是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党员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有效载体。

主要成效:五个进一步

近些年,党的理论创新十分活跃,但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途径和方法仍显传统单一,实际效果也不甚理想。反过来,这更加突出了基层理论教育形式载体手段创新的重要性、迫切性。“先锋讲坛”突出人人参与,鼓励普通党员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聊自己的感想、谈自己的体会,这对于理论教育在基层的推进落实,促进党员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自我提高和共同提高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实现主体创新,进一步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先锋讲坛”成为党员发挥学识与才能的舞台。每一位讲课的党员都有一个查找资料、提炼观点、确定思路、上台宣讲的过程。通过文稿撰写和现场演讲,每位党员不断深化对党的重大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党员的党员意识、组织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和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党员个体的思想修养、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党性原则进一步增强,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促进中心工作。同时,为了增强讲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有些党员还会利用电脑、投影仪通过制作PPT课件、幻灯片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讲课,使党课显得有声有色。正如党员

所说,“通过这次讲课,我发觉,自己其实也能上台,而且领导和同事们都愿意听我讲。”实践中,许多党员感觉到他们的写作能力、口才及理论水平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实现内容创新,进一步凸现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先锋讲坛”主题鲜明、与时俱进、切合实际,杜绝“拿来主义”。普通党员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讲身边的事、道身边的理,内容更加实在,更有亲切感,更具说服力,比以往枯燥的纯理论宣讲更容易让党员和群众接受并达到教育效果。同时,普通党员成为党课参与的主体,很好地解决了以往普通党员在接受党课教育中存在的“听多看多思考少”的问题,从“要我学”变成“我来学”。今年月,线路支部王永平、陈功庆、徐伟强三位所长和普通职工谢荣荣等人,分别作了《如何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在紧急事件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人为本打造基层供电所》、《基层供电所加强作风建设的思考》的宣讲,支部党员进行热烈讨论、学习,使基层供电所的作用发挥、党风廉政、作风建设等要求更加深入人心。

实现形式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先锋讲坛”改变了原来单向灌输、单一说教、被动接受的模式,形成双向互动、浅显生动、自觉参与的党员教育新形式。它不单纯是搞宣讲,更是党的知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如8月29日,行政支部开展“展奥运神威,扬中华雄风”的主题教育。本来确定三名党员为主讲人,结果会上大家主动要求,几乎每个人都走上讲坛,回顾奥运,谈对奥运的体会认识,大家表示今后要继续在生产和管理工作岗位上努力创新、奉献,争先创优的昂扬气势再一次被极大程度地激发。

实现意识创新,进一步拓宽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路子。对讲课的党员来说,从准备到讲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对听课的党员来说,宣讲者用身边普通党员的事例进行教育,则促进了大家向先进学习、党员之间互相学习、领导向党员学习。同时,通过“先锋讲坛”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达到了党员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了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化。“先锋讲坛”让每个党员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达到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改进工作、改善环境、改良服务,在电网建设、安全生产、优质服务、行风建设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实现机制创新,进一步浓郁基层党组织的和谐氛围。探索“先锋讲坛”式教育方法的初衷,除了改变长期以来党课教育内容单

一、方式单调等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微型党课”这个载体,建立一种机制,使党课教育趋于常态化、平民化、活力化,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先锋讲坛”的运作机制,打破了职务、资历的界限,使大家在平等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探讨、交流思想,促进了上下级之间、普通党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平等友爱、互相帮助、彼此尊重、融洽相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营造了认识上合心、决策上合谋、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的良好氛围,达到了思想、组织、工作“三和谐”。

若干思考:六项推动

党课教育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党员素质只能提高,不能降低,这是新形势对各级党组织提出的新的要求,必须全方位、多角度、更系统地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为适应党课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理念,要“创新教育办法,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的工作要求,要“以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上级要求与党员要学结合,学习内容与中心工作结合,学习效果与解决工作难点和思想困惑结合”的工作目的,达到让广大党员干部“理论清醒、政治坚定、业务精良、服务优质、素质优化”的工作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党委将紧跟时代节拍,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勇于探索实践,着重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以“先锋讲坛”为例的微型党课教育,确保教育取得实效。

推动党课教育工作组织建立。要把微型党课作为支部党建工作重要形式,从领导、组织、管理、宣讲、竞赛、考核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相应制度,促使各级党组织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建立“先锋讲坛”开展工作组织体系,明确抓好责任分工,形成“关键在领导、基础在支部、落实在党员”的责任机制。由各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本支部“先锋讲坛”工作,并带头开展讲课工作。注重过程指导,加强质量督查,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普及。

推动“先锋讲坛”由点向面发展。要及时根据企业工作实际和党员思潮热点,细化教育主题,落实发言人员,部署统一,安排有序。及时下发重点课题,明确讲课内容和要求,加强课件审核把关;设法订阅教育学习资料,为党员上好“党课”提供指导帮助;领导通过抽查、现场听课等形式,随机参与党支部或党小组“先锋讲坛”,提出指导性建议;组织巡回宣讲、推优竞赛等活动,把优秀课案课件评选汇编,向基层党组织每位党员发放;凭借局域网专栏、办公OA、手机短信等途径最大限度展开交流。使“先锋讲坛”发展成为人人参与的一种党员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形式。

推动党课教育与基层组织建设联动机制建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抽象的理论变为浅显的道理,让普通党员能听了入脑入心,增强党课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对党员在“讲坛”中提出的好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应的“吸收和应用机制”,并通过支部大会、政务公开等形式切实加以落实。这样,既能使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讲”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也能促进和改善党组织的工作。

推动党课教育向系列化和针对性转变。“先锋讲坛”主题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要求我们在一段时间内要组织系列性的教育和活动,引导党员深入思考和实践,为持续提高党课质量奠定基础。同时,“先锋讲坛”教育内容,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党员思想状况、单位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推动“互动式”党课支撑体系构建。要继续充分整合资源,构建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微型党课互动式的教育质量。一是充分发挥支部的资源下沉功能,为党员干部在微型党课中进行互动设计方案,提供帮助。二是邀请嘉宾列席党课,利用他们在政策、技术、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和水平,为党员的互动讨论进行帮助和点评,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推动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要找到群众利益与基层组织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内容与形式的契合点、组织教育和自我启发教育的融合点,在实践中,激活传统党课的形式和效果,拓展传统党课的功能。要融主题内容和良好形式为一体,使“先锋讲坛”的组织性、自主性、交互性为取得教育成效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成为一个值得推广、深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第二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福建医科大学从1981年开时招收研究生,至今经历了31年的发展历程,研究生数从开始招生时硕士研究生4名(1981年)、博士研究生2名(1991年),发展到目前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共244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32名,硕士研究生1923名,七年制本硕研究生289名,分别隶属于12所学院,分布于上街校区、台江校区,涉及省内外38所培养单位。

二、近几年主要的工作实践

几年来,研究生教育学院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加强党建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研究生党组织建设首先在于完善基层组织设置,理顺组织关系。2006年9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做了较大的调整并不断规范,突出了将党支部建在学院、建在班级的工作思路,同时兼顾“专业相近、地域相邻、方便工作”的原则,采取三种方式设置党支部。一是将支部建在学院,党员数量相对较少的学院按学院设立党支部,每一个支部负责本学院的工作,每个年级设党小组;二是将支部建在年级,党员数量较多的学院按年级设立党支部,每个支部负责本年级的工作;三是按培养单位地域分布分别建立党支部。通过这些举措,研究生党支部数量由原有的博士3个、硕士3个发展到现有的34个党支部,优化了组织设置,形成了纵横工作网络,扩大了组织覆盖面,充分实现了研究生党组织在班级、学院各个层面的全面辐射,为研究生党组织发挥其核心作用提供了有效保障。

2、重视学术活动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形式和内容,可以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学历层次最高、与学科发展最紧密的群体、是与最新科技成果和文化前沿接触的学习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应当引领校园科技文化潮流,成为高品位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为广大研究 1

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自2006年9月创办“博士生讲坛”以来,迄今共举办97场,直接听众近万人次,成为研究生的品牌学术活动。此外,“学术瞭望台”、“薪火相传,拥抱梦想——新老硕士生经验交流会”等各项学术活动受到校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成功地构建了多层次交流平台,开拓了学术视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为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建立奖惩机制

相对于本科生来讲,研究生专业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所在学院不同,参加社会活动不同,所以在评价时标准难以把握,也不能像本科生一样搞综合测评。2007年4月发布的《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奖励管理办法》,是我校研究生教育20多年来出台的第一个面向全体研究生的奖励办法。随后每个学年开展的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奖学金”,受到了全体研究生的关注与欢迎。此外,研究生党员比例较高,党组织在各项研究生工作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结合党建工作开展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支部”评选工作也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通过多种奖励机制,旨在调动广大研究生参与学生和学校管理事务的热情,激励研究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研究生团队和谐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4、关注特殊群体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解决大学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力度,但是研究生获得助学贷款、助学基金等资助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我校每年都有许多品学兼优的研究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很大困难。2008年,我院倡导设立了以“诚信、友爱、互助”为原则的“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爱心基金”,简称“爱心基金”,基金主要来源于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获奖研究生的奖金捐赠,基金倡议受资助的同学在有经济收入时适当回报本基金。迄今爱心基金已为数十位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提供及时的经济资助,为经济困难的研究生解决了后顾之忧,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生助学成才的渠道。

除了经济困难,近年来,学习压力、科研压力、就业压力、婚恋问题等给少数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也造成了个别严重的后果;在日常管理和思政工作中,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对于特殊学生予以密切关注、沟通、指

导,建立“研究生-家长-导师-管理部门-辅导员-学院书记”的联系网络,多途径帮助心理障碍的学生。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学校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今后将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着眼于研究生真正全面成才,创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

1、理顺管理机制

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研究生处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定位与职责,“抓大放小”、“简政放权”。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成熟后,各学院行政主要负责人分管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等工作;各学院党总支主要负责人分管本学院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日常管理以及就业等工作。各学院按在册研究生规模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研究生秘书和辅导员。学校成立研工部(或在学工部设专员),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统筹和协调各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和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生归属各学院管理,将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校及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三助”工作逐步扩大到院系层面。研究生学历层次高,党员比例高,专业知识扎实,这就为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生兼任本科生助管工作,有助于弥补辅导员队伍人员的不足,同时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2、发挥导师作用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要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动态管理,要积极构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有效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导师的责任与义务,制订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定期进行考核检查,不断提高导师育人水平。鼓励导

师参与到研究生党团和班集体建设及各类活动中,有效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国家进一步放宽对研究生的招生政策,这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时带来了质量问题。研究生的生源状况复杂、多样,研究生生源的结构组成也有了新的变化,如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这就使得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如何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入学以后的培养质量。要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一是把好初试和复试的关,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复试工作,精心制定复试的内容和标准,加大复试中人才选拔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注意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基础好,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有培养前途的考生入学。二是在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生源结构研究生的专业背景或特殊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如加强本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从而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提倡人文关怀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活动,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融入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例如,按照当前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及学位授予条例的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两门学位课程不及格,经补考合格者,不能申请硕士学位。在近3年的研究生中,因为学位课成绩不及格而不能申请学位的有21名,其中10名已申请退学,仍有11名同学继续研究生学业。尽管此类学生占总数不足1%,但是这些同学不能获得硕士学位,将严重影响其就业及今后的事业发展。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既要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彰显人文关怀,使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有亲和力、导向性和科学性,从而营造宽松、自由、和谐、向上的绿色育人生态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第三篇:生态学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

生态学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

2011-02-17杨劼 赵吉 周延林 朴顺姬 梁存柱 王艳荣 牛建明

一、生态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的重要学科。生态学在促进科学进步、发展经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维护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作为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的桥梁和纽带,是宏观生物学与环境生物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诸如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入侵等直接导致全球生态失衡,引发了全球生态危机,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被世界各国政府所接受和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的巨大经济成就,但与此同时,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生态退化加剧了贫困,因灾返贫,贫富差距加大;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人类面临的种种挑战性生态问题的解决不完全取决于生态学的发展,但生态学的核心作用和具有的特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生态科学在促进科学进步、发展经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维护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政府在对涉及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政策和议题进行决策时,需要借鉴和依赖相关学科原理及其研究成果和结论。生态学作为解决人类生存环境中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础,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1.生态学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学科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对生态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可持续发展”信念、价值观和能力的和掌握基本生态学原理的新人,这是我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稳定生态学本科教育规模,加强研究生教育。坚持多样化发展,无论从“人力需求”还是“社会需求”,无论是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需要,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坚持特色化发展,“特色”就是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就是水平。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学高等教育要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生态学人才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学人才需求是长期和稳定的。我国生态学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包括:生态学领域需要具有生态学功底扎实的研究型人才;具有生态学教育背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全民实行生态学普及、素质教育的师资等。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类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乐观。

2.生态学学科发展与本科教育

生态学专业本科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地学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试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等信息的技能,具备从事生态学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科培养方向主要分为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

随着生态学学科的发展,生态学超越了其最初起源的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范畴而成为研究生物、环境、资源及人类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生态学研究的空间尺度不断拓展,已经突破了以研究个体、群落、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在宏观方面向景观、区域和全球发展,微观上则向器官、细胞核分子水平上延伸;生态学研究的时间尺度,从对当前现象的描述向历史的回溯和未来的预测发展;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自然生态系统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扩展,从结构与功能研究向过程与预测研究发展,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向整体的网络化研究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着众多的结合点,使得新的边缘分支学科不断涌现。美国生态学会在1996年提出了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五个前沿领域是: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设计、工业生态和生态(环境)伦理。这对我国生态学教育发展战略的确定将产生重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研究方法上,从以定性描述为主向定量模拟为主发展。

生态学必须成为决策管理的重要工具。没有对人与环境复杂多变生态关系的深刻理解,我们的决策就可能出现严重失误,给未来造成严重问题。人类未来的健康取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质量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之间的微妙的平衡关系,而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平衡的运行、受扰机制及服务功能。

生态学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现代科学的舞台,并日益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为此,生态学本科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生态学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学科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

3.生态学人才培养的特色

根据生态学专业多年来教育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充分体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1)在教学观念上,处理好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三者的综合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技能、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方式上,建立以实践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在专业技能上,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强调理论与应用并重以及生态学的“综合性”和“宏观性”特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工作的素质。毕业生可担任农业、环保、计划、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科研单位及生产部门的科技工作,各级技术推广单

位的技术管理和推广工作,各层次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管理工作。

二、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

1.生态学专业的建设

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的设置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为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业。

内蒙古大学建校之际,我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李继侗学部委员将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教研室移植到内蒙古大学。20世纪70年代末期,李博院士在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专门组的基础上,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并邀请国内著名生态学家阳含熙、陈昌笃、周纪伦、胡适之等到我校举办生态学专题讲座,使我校生态学专业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之上。1989年,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获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生态与环境生物学专业的创建与发展”获自治区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内蒙古大学多次参加和主持全国生态学专业建设与教改工作。始终坚持“面向草原、旁及农林”的办学思路;“立足边疆、服务内蒙、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草地生态学与农牧业生物技术”的办学特色。生态学野外实习持续40余年,使学科特点与地域特色紧密相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近5年,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平均达到50%以上。本专业毕业生的生态学基础知识扎实、野外工作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

2.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建设

本专业设有生态学综合实验室、动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土壤学实验室、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环境生物学实验室、计算机室、分析测试室以及其他相关的支持体系。拥有一流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大型绘图仪、大幅面扫描仪、CO2/H2O分析仪、叶面积仪、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稳态气孔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微波消解仪、定氮仪、纤维素和脂肪分析仪、土壤粒度分析仪、自动气象站等大型仪器设备及其他小型仪器设备200多台(件、套),总值1350多万元。这些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本专业室内外测试手段的先进性以及数据的精确性,完全能够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野外实习基地有: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西鄂尔多斯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内蒙古皇甫川水土保持试验站、大青山和蛮汗山等。

将本科生“创新基金”、大学生“挑战杯”、高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在本专业的“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的内容相结合,指定专门教师予以指导,对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进行培养。参加“创新基金”和“挑战杯”的学生在二年级末即可进入实验室,参加毕业论文的学生在三年级末进入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对这些学生实行全天候开放,本科实验室也针对高年级学生开放。

3.“普通生态学”精品课程的建设特色

“普通生态学”属环境科学和生物学类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许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内蒙古大学是全国第一个创办生态学专业(1978年)的高校,“普通生态学”课程传统悠久而积淀深厚,是内蒙古大学几代生态人心血的结晶。该课程在几十年持续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点。

(1)面向不同对象授课,教学形式多样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面向不同授课对象,创建了有针对性的生态学课程体系。“普通生态学”是面向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面向生物学基地、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

(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与时俱进加强教材建设。编著出版基础课教材、实验实习和辅助教材共14部,在国内生态学教学中起到了示范与辐射作用。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了富有地区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强化野外综合实习;课外科研训练。面向草原、旁及农林的办学思路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依托长期形成的草地生态学学科优势,结合40余年野外综合实习经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对本科生态学教育的思考

高等生态学本科教育任务不仅是培养环境科学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具有为之奋斗的精神的一代新人。社会更需要掌握生态学理念的各类人才,而不是大量的生态学专门人才。

1.非生态(环境)专业的生态学教育

(1)生态学已成为指导人类行为准则的一门科学

生态学学科已成为指导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科之一。生态学将是指导与实践人类这一伟大战略进程的科学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且在指导人类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方面也发挥着独特作用。生态学家承担着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一划时代重要思想和实践的重大责任。

(2)生态学作为素质教育的理想课程

高校应当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普通生态学”课程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理想课程。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鼓励和支持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因此,建议将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列入非生态学(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素质教育必修课。

2.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进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要采取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分类型、多样化进行培养的思路,要确保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中,既能满足量的增加,又能保证质的提高;要将“专业对口”的观念转变为“专业适应”的观念;要将“专才”、“统才”培养模式转变为“通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知识、素质、能力”并重的教育模式。为此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更新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生态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有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在所有的生物基础学科之中,生态学与生理学、遗传学、进化论和行为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研究生物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时,还依赖于许多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分支学科的发展,将是生态学理论方法论上发展的最活跃部分,它们是生态学中具探索性、先导性的前沿研究阵地,如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和遗传生态学等。它们都将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参加宏观或微观的一些较复杂的功能和较深入的机理的研究。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许多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强调,生态学应被理解为自然经济学,是管理自然的科学,在相关的经济管理基础课程中可考虑列入教学计划。

(3)突出特色与品牌

作为一个专业,一定要有相对稳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能力,创出品牌。而这种规格和能力,应为用人单位所熟悉,好像产品目录一样。尤其是生态学,由于植被分布、利用、研究方法等的差异,更容易体现出特色。因此,抓住区域特色可能会使打造品牌的过程更容易些。

3.大学本科生态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课程没有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技术出路、经济支持和社会运作等方面的问题系统地进行阐述,使学生难以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切入点;国内生态学本科毕业生所具备的分析、解决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社会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生态学毕业生直接就业存在较大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庞大的生态学知识体系与有限的教学时间、有限的教学资源之间存在有较大的矛盾。一方面,生态学学科需要以多学科为基础,需要多学科的支撑。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除了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要学习公共课程之外,还要学习数、理、化、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地学等必需的大量基础课程,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而真正用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生态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实践、实训,如生态工程、生态规划、污染生态、产业生态、生态毒理等。然而,国内多数高校此方面的条件普遍欠缺,即使开设这些课程,也多为理论学习,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实践训练。

(2)对策

鉴于大学生态学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从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进行通盘考虑。然而,不管是从社会需求考虑,还是从学科自身的特点考虑,其首要的问题,是需要对现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调整、改革,协调好“宽、专、交”的相互关系,适度淡化专业,生态学更专业化的教育应放在研究生教育中,进一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由于生态学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各学校在制定、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时,要结合各自的特点、优势、条件等,制定出既能适应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态势,又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创造空间。

积极推进通识课程的改革,强化宏观生物学基础教学。我国生物学教学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及“宏观生物学”课程已大大削弱,不少青年学者连标本鉴定和土壤识别都十分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很难产生优秀的生态学家。在面对这些无法用传统的线性思维和单学科途径来解决的问题时,生态学以其固有的非线性思维模式、系统性观点、整体性理论、多学科研究的传统和近代发展的环境策略与模拟方法等,为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提供了科学基础与框架。建议组织力量认真探讨现代生态学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点的需求,编写出在内容上和学时上适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的教材。

在政策措施方面,呼吁建立环境科学类(生态学)基础科学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提高本科生至研究生的培养比例,为培养精英人才做准备。生态学科的真正发展,还有赖于提高我国全民族、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增强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因此,开展全社会的生态学普及教育,包括幼儿园到高校的生态教育体系,无疑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社会义务。积极地开展生态学普及教育,也是生态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第四篇:关于开展党课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开展党课教育的几点思考

党课教育是党的七项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内容。落实好党课教育,对于强化党员的党性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党员队伍素质能力,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党课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支部落实党课制度不经常,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对党课教育不能够重视,教育流于形式;二是党员对党课教育认识肤浅,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还不够强;三是教育改革创新不够,形式“老化”、内容“虚化”、功效“退化”现象比较普遍。结合我们单位近年来抓党课教育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开展好党课教育,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育目标要十分明确

党课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全体党员达到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思想上、行动上永远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服从党的绝对领导。二是要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熟练掌握本职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各项工作的骨干。三是要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做为一名党员,是个人努力工作的所得,更是多年组织的培养和关心所获,我们要对得起组织,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增强奉献意识。四是要有踏实工作,一心为民,说实话、办实事、1

讲正气的优良作风。五是要具备自觉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法纪观念,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做到依法行政,坚决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勇于接受批评和群众监督。

二、教育内容要做到“三个紧贴”

党课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系统的讲评党章,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党课教育的最基本内容。但笔者认为只做到这些还不够,党课教育还必须努力做到“三个紧贴”。

一是紧贴党员思想实际,在增强党课教育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党课教育每月集中进行一次专题辅导,时间长、跨度大,加之党员的思想反映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因此要紧贴党员思想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做到“准、细、严、实”。调查摸底要准,通过问卷、座谈、交流等方法及时了解掌握党员的现实思想反映;计划安排要细,科学制定学习教育计划,确保时间、人员、内容和效果落实到实处;组织实施要严,按计划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抓好落实,确保不漏一人、不少一课堂;落实制度要实,扎扎实实地落实党课教育制度,力争每次学习教育集中弄懂一个基本观点、明白一个基本道理、解决一个现实问题。

二是紧贴工作任务实际,在增强党课教育的时效性上下功夫。党课教育要紧贴工作任务,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一方面,要把党课教育同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在开展党课教育中,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取得实效。同时,要针对工作任务,认真搞好党课教育,为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奠定

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把党课教育同“两个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及时掌握党员的现实思想反映,仔细查找党课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把党课教育引向深入。

三是紧贴系统业务建设实际,在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开展党课教育,应当紧贴工作实际,真正做到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动力。要把切入点放在提高党员能力素质上,切实使党员充分认识到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提高能力素质,才能适应本职岗位,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要把着力点放在系统业务建设上来,通过党课教育使党员真正认识到自己应当担负的职责和任务,不断激发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落脚点放在干好本职工作上,通过开展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意识、自觉意识。

三、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

一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讲党课,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每月利用一个党日活动集中党员采取课堂教育形式,多学习党的理论,党的基础知识,党的方针、政策,从而来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二是采取座谈会、交流会等对话方式教育,增强互动性和大家的参与意识。针对个别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有违纪苗头时,可组织党员进行对话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育。三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开辟网上远程教育党课,增强教育的广泛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网上开辟党员教育阵地是时代发展的需

要,也是广大党员的愿望。通过建立“党建网站”宣传党的基本知识、推介党教工作经验、展示党员风采。四是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各种活动,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党课质量,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对传统的党课形式进行改革,创造新的形式,增强党课活力,重点把握四个字,即“准、活、新、巧”。第一个字“准”,就是党课的内容要“准”。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形势、任务的变化,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和党员思想、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党员最关心的课题,因人、因地、因时来确定党课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讲党课。第二个字“活”,就是党课的形式要“活”。在讲课过程中,形式活泼多样,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上课的时间、地点都要“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要“凑”时间,注重实效,上课地点可以在教室、活动室里,也可以走出去到现场上课;授课人员要“活”,不局限于支部书记或少数支部委员,可以外请专家,也可以让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优秀党员上党课。第三个字“新”,就是讲课的手段要“新”。要改变一个讲台、一块黑板的旧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党课,使党员感到耳目一新,增加党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第四个字“巧”,就是讲课的方法要巧。要较多采用提问式、启发式、互动式的讲授方式,尽量使用大众化的、生动鲜活的语言,讲课的表情不要过于严肃,使大家在一种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受到教育。

第五篇:市基层党课教育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浙江省宁波市委宣传部以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个别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就近年来基层党课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近年来宁波市各级党组织对党课教育是重视的,无论是从领导带头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方面,还是从突出主题增强效果等方面,都做了积极努力,探索和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36.64%的基层党组织每个月开展一次党课教育;49.44%的基层党组织每次党课教育的时间集中在1—2小时;基层党组织领导积极带头上党课,每位领导每年上党课3次以上的占34.60%,1—2次的占59.22%;基层党组织普遍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讨论、电化教育、参观考察、知识竞赛、典型报告等形式开展党课教育。全市在党课教育中突出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主题。

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和掌握了当前基层党课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看,有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观念需要引起注意。有的基层党员干部对“三会一课”的基本要求搞不清楚,有的对新形势下还需不需要党课教育产生了怀疑,更多的对新形势下怎样开展好党课教育感到办法不多。一些基层党组织把党课教育等同于工作总结和布置,甚至等同于业务学习,有的把保健讲座、演戏跳舞也作为党课教育。二是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党课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当前,部分党组织在党课教育中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层次性、创造性。一些支部书记把党课看成软指标,随意性很大,没有科学系统的计划安排。有的习惯按老办法、老经验办事,缺乏深入研究和创新。党课教育的内容与党员思想实际和需要离得很远,对党员关心的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涉及很少。三是从不同区域部门实际情况看,有一些薄弱点需要引起注意。有些农村、企业的党课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同时,如何进一步拓展层面,推进非公企业党员、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党课是加强党性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基本途径。加强党课教育是新形势下提高党对意识形态领导力、夯实党的执政思想基础的需要,是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全体党员执政素质和能力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改革创新,把党课教育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度引导,增强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抓好党课教育的责任感和广大党员参加党课教育的自觉性。党课是党组织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方式。组织好党课教育,是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支部书记作为党课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此负有重要的责任。而对每位党员来说,参加党课接受党的教育是必须履行的义务。要加强教育培训,一方面,增强支部书记抓好党课教育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特别要使支部书记们明确,党课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党课教育要突出先进性、强调针对性、注重实践性、体现庄严性、坚持制度性,每年都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做到年有计划,季有安排,月有活动。而且要注意党课的党味要浓,要有庄重严肃的场合和浓厚的氛围。另一方面,提高党员对党课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在加强教育、增强党性观念上下功夫,才能提高党员参加党课教育的自觉性,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

力求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增强党课教育的系统性。在开展党课教育中,我们要选准主题,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形势、任务的变化,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和党员思想、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党员最关心的课题,因人、因地、因时来确定党课的内容,有的放矢地上好党课。要在贴近实际上下工夫,深入了解基层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给基层党员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解答党员的思想困惑,使党课教育起到将党的先进理论化为党员的思想认识,用先进思想推动实践表率的作用。党课教育内容绝不能单一化,要有系统性,不仅要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容,也要有提高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内容,还可以包括国际国内形势教育等内容。在不断赋予党课教育新的内容的同时,最重要的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党课教育的内容与上级要求学的、党员想要学的更加贴切地结合起来,与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密切地融合起来,有的放矢,力求每上一次党课都能贴近党员思想、贴近实际,正确解决和回答党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思想困惑和热点问题,使党课教育这一载体真正成为党员学习政治理论、了解形势任务、掌握历史、法律、管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广大党员在内容丰富的党课教育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

下载先锋讲坛,党课教育新形式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先锋讲坛,党课教育新形式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廉洁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廉洁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人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宋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卑粗者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吾以不贪......

    职业学校加强礼仪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学校加强礼仪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得体的礼仪能使交往活动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可以说,礼仪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是......

    “开心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开心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老年大学网 2012-06-19 14:02:33 作者:吴忠扬 李 兵 来源:四川省资中老年大学资中老年大学成立于1988年。24年来,学校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与思考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与思考——参加“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陈福2010年8月30日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含五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上传: 黄根平更新时间:2012-5-24 6:34:49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小学都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代的变......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吴凤明广州白云区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摘要:3——6岁儿童的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

    考察美国教育后的思考与实践

    考察美国教育后的思考与实践信息来源:教育信息网 信息作者:董家彪 浏览次数:112 按照社会学的顺序,现代的教育是“未来社会之准备”。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

    新形式下,加强社区团建工作的做法与思考

    新形式下,加强社区团建工作的做法与思考——尉犁镇团委社区团建工作调研报告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应当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