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档案工作应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有所作为
档案工作应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有所作为
发布时间: 2007-11-19 点击:
538 次
绍兴市档案局 杜 园
论文摘要:档案部门应充分依靠自身的独特资源优势,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有所作为。本文从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宣传教育和利用服务三方面功能,论证了档案工作在文化强市建设中的延脉、造势、强基作用。关 键 词:档案工作 文化强市建设 作为
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物质形态的凝聚。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由于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第一手材料的特征,因而具备了显著的文化特征,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后代人继承和发展的文化资源。
没有档案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没有档案。一个城市的国家档案馆如果拥有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馆藏,就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城市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反映其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档案资源。市委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向文化强市提升的重大战略,出台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建设文化强市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坚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承接,决定建造综合性现代化的档案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有魅力的绍兴文化,为我们档案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因此,作为党和政府职能机构的档案部门,应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围绕市委战略决策,及时把握有利时机,充分依托自身的独特资源优势,积极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宣传教育和利用服务功能,保存绍兴城市文化发展轨迹,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有所作为,作出新贡献,创造新业绩。
一、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功能,为文化强市建设“延脉” 档案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代又一代人正是通过档案的记载,通过对档案的研究、开发、利用,才使社会文化得以储存、传播和传承,档案在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作用也因此得以充分显现。近几年来,伴随着绍兴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档案事业也同步取得了显著成绩,档案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认同,档案工作已经在文化名市建设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其地位正在日益显现。但当前,由于对档案工作的不了解或了解不深,还较普遍地存在着的两种错误观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文化传承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一是档案无用论。一些领导和单位认为文化强市建设就是抓住教育、旅游、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易体现政绩的显性工作,而对一时难以显现业绩的档案工作明显重视不足,认为作用不大,更有的甚至认为档案工作是负担,在文化强市建设中作用不明显。二是档案无为论。档案系统内部个别领导和少数工作人员认为档案部门自身地位不高,难以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同和重视,工作动力不足,难有作为,缺乏成就感。为此,在文化强市建设中,要克服档案意识淡薄、收集工作不力和保管条件落后等不利因素,依托“珍藏档案,存真求实,探索规律,鉴往知来”的优势,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功能,不断延续城市文化建设脉络。
一要加强档案宣传。发展档案文化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尤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要通过举办研讨会以及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档案法》,努力展示档案在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大成就,积极宣传个人科学档案观、良好档案习惯和正确档案操作技能,充分说明档案与文化建设的相互联系,以及档案工作在文化强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发挥档案的文化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要整合集聚资源。收集、保管档案,是进行档案利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不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收集和完善的保管,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进行后续的整理、研究、利用工作。为使档案馆真正融入社会大众文化洪流并产生积极影响,满足社会广泛利用档案的需要,应通过多种途径,从为现实、为未来服务的着眼点出发,在日常收集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将体现本地优势的重大事件(历史的、现时的、突发的)和自然事件的档案材料,当地各历史时期和当代有一定影响的名人档案收集进馆,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珍贵的、有特色的馆藏文化,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资源。如市委党史办编纂的《中共绍兴历史》(第2卷),是一部融政治性、思想性、史料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地方党史书籍,全面反映了自1949年5月绍兴全境解放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止,中共绍兴地方组织领导绍兴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其自身建设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高度的综合性和特定的区域性。在该书编撰过程中,市档案馆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近千卷档案,为该书编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要改善保管条件。对档案保管历代王朝都有精美的建筑,如周代的天府、汉代的兰台、宋元的架阁库、明清的皇史宬等,因为有了这样的馆库,才使档案得以完整保存,代代相传,不断发挥文化资源作用。按照市委建设文化强市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的要求,作为城市重要的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的档案馆,应该建设成为设计科学、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环境优雅的重要的城市标志性建筑,馆藏档案更应具备良好的保管条件,防止霉烂变质和遗失、流失,使档案馆成为城市完整而重要的文化资源保管地。在确保档案安全完整的同时,使人们在利用档案过程中得到更多文化享受。
二、充分发挥档案的宣传教育功能,为文化强市建设“造势” 档案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经验总结,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起着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大众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信息网站自开办以来,已接待参观和浏览者数十万人次,举办过多期以反映中国共产党光辉革命历程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宣传资料,在文化强市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宣传教育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但当前,由于对档案发挥宣传教育功能还较突出地存在三个“缺乏”,导致档案资源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影响了档案在文化强市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一是宣传教育功能发挥方式缺乏主动性。许多档案资源长期居于“深宅大院”,只注重常规的编研和利用,只注重完成上级交办的“应景式”的任务,而缺乏提供教育利用的主动性,没能有机地融入到文化建设内容之中,档案的影响力不断萎缩。二是宣传教育功能发挥载体缺乏多样性。档案部门习惯于内部造势,没有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没有结合城市新兴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载体向社会公众广泛而有影响地进行宣传教育,档案文化的宣传阵地日益狭窄。三是宣传教育功能发挥内容缺乏趣味性。选择的主题不够突出、缺乏新意,选取的内容单一陈旧、刻板教条,不能寓教于乐,教育效果欠明显,档案工作在公众心目中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为此,在文化强市建设中,要面向广大市民,选择有效时机,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有效宣传,充分发挥档案的宣传教育功能,注重“造势”鼓劲,营造档案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的氛围。
一要面向大众。档案文化资源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要按照建设文化强市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把广大市民作为教育对象,充分依托和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以记载中国共产党光辉革命历程的历史档案和反映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现行档案为内容,通过陈列、展览、出版等形式,大力弘扬新时期胆剑精神,着力塑造绍兴城市人文精神,增强全市人民的精神动力,激发广大市民参与文化强市建设的热情。同时,还要为广大市民在管理、生产、科技尤其是文化建设活动中,提供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建设,促进文化强市建设。二要把握时机。要利用公民道德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法制宣传日和绍兴鲁艺节、黄酒节、书法节等国家和本地重大节会,适时宣传《档案法》,使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能自觉履行《档案法》规定的义务,规范档案工作行为,依法管理档案事业,从而促进文化强市建设。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档案馆依托档案资源网,不失时机地开辟先进性教育专栏,积极宣扬先进典型事迹,传播先进文化,深受群众欢迎。专栏开设半年以来,累计点击率已达6万余人次。
三要手法多样。要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档案馆的功能,运用多种形式为社会提供更多档案文化资源。要加大对馆藏档案的文化价值开发力度,重视档案编研工作,主动提供利用。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学习志士仁人的高尚情操,感受中华民族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强大力量,利用档案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广泛开展档案进社区、档案进学校、档案进家庭等活动,使档案工作贴近群众,深入民心,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四要注重实效。要让档案从库房内“解放”出来,走入千家万户,积极融入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信息滞后状况,利用自身优势不时制造一些文化热效应,形成对社会公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增强民众对档案馆的亲和力,逐步改变社会对档案概念的认识偏差和心理误区,进而凸现档案的文化属性。
三、充分发挥档案利用服务功能,为文化强市建设“强基” 档案是“没有渗过水的史料”,同时也积累了文化建设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国家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凭证作用的文化资源,在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等多个领域对档案的需求越来越多,档案的作用日益明显,作用范围已不仅局限于工作查考,而更多运用于私人领域,档案利用由原先的以单位利用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大众利用为主,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因为诉讼、公证、婚姻、社保等各种需要,来档案馆查找资料。仅2005年1至9月,市档案馆就接待利用2219人次,调档3077卷次,出具证明1182份,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档案的现实需求,为文化强市建设作出了自己的特有贡献。但当前,由于档案机构设置、资源利用和资金运行上存在问题,导致档案资源较为分散,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集中优势尚未形成。一是机构设置欠合理。档案机构功能交叉重叠,职能划分不清,国家综合档案馆内文书档案多,专业档案少,有关本地区经济、科学、文化、风土、人情档案较少,档案信息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条理性,未能收藏全部反映本地区全部发展历史的档案,“大档案”格局尚未形成。二是资源利用欠科学。国家综合档案馆普遍存在着馆藏丰而不富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档案馆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制约了档案馆文化功能的拓展。三是资金运行欠高效。没有将档案文化纳入文化强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统筹安排,重复建设形象随处可见,不仅增加了运行成本,而且给原本经费不足的档案部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文化强市建设中,要形成“大档案”观念,理顺管理机制,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大力强化城市文化建设基础。
一要理顺管理体制。要树立城市“大档案”观,建立档案部门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文化单位协调的工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看帝王将相到博物馆,看党和政府到档案馆”格局。城建、土管、房产、户籍等专业档案馆应借鉴深圳的做法,统一并入国家综合档案馆内,对人员和业务都实行统一管理。妥善、完整、安全地保存绍兴古城发展、建设历史,以利于对重点历史文化遗存的修复,为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区服务。国家档案馆同时建立备份库制度,确保档案资源安全。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后,双子楼内的许多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异地档案备份资料,原始档案数据因此荡然无存,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带给我们的教训极为深刻。
二要丰富编研题材。开展编研工作是档案文化功能实践的重要环节与步骤,通过有实际利用价值、具地方特色的专题编研,将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史料公布于众,可扩大档案工作、档案事业的社会影响,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丰富地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精品生产,根据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需要,积极发掘档案资源,为电视剧创作、黄酒文化作品创作、绍兴形象宣传提供基础性材料。要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筛选合适的编研题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三要提升现代化水平。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逐步开展,社会各界对文件、档案等政府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对文件、档案的利用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要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档案馆在档案文化建设中的“中心辐射”功能,形成文件档案信息的强大合力,全面提高档案馆文化品位。档案管理部门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提供服务,提高档案管理技术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最大程度达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为文化强市建设服务的效率。业内人士指出,档案也是一种文化,即“档案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我们一提档案,就不自觉地突出了它的政治性、神秘性。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档案文化的认识已不应再局限于其政治性,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功能,对档案自身的认识不能局限于是一种人类实践活动的记录,还应当认识到它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档案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有关人生、家世、家庭、家族的档案,个人学历和履历、业绩和财产、城市历史的人物和事件、地方历史风貌、社会重大事件方面的档案,都是人们长久需要查询和研究利用的信息资源。从此处着眼,近年国内档案馆丰富优化馆藏,降低门槛,迎民进馆,社会效益显著。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档案馆例如深圳、上海、江苏等地就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前面。就在最近,浏阳市档案局利用自己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对于烟花的原产地,全国有好几个地方在争取,但是浏阳市拿出的原始记载比其它几个地方都要早,最后,浏阳烟花原产地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确认。近日,浏阳市又通过查阅地方志和档案资料,提供浏阳市在历史上有过华南虎生存栖息经历以及良好生态的证据,使浏阳成为华南虎放养备选地之一。另外,档案资料在拍摄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勘定地区边界、增进和海外人士的关系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二篇: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了“文化**”建设。
坚持靠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兴市”的责任感使命感。突出一个“学”字,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扬州市委有关加强文化大市建设的精神,制定并部署了“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着眼一个“邮”字,积极构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坚持以“邮”为文化品牌,注重挖掘龙虬文化、尧文化、运河文化和乡土文化,集传统、特色于一体,相继推出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周末大舞台、秦邮文化讲坛、百姓学堂等文化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羽绒服装节、四届邮文化节暨双黄鸭蛋节、三届汪曾祺文学奖评选等活动。紧扣一个“实”字,努力创新“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坚持文化项目点面结合。城区启动建设了集商务、研发和会展为一体的邮都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蝶园、海潮等综合性市民广场;各乡镇、社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菱塘回民文化广场、八桥农民广场等。坚持多项活动全民参与。在每年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中,都尽量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坚持工作成效群众评判。每次重大活动结束后,都多渠道收集信息,虚心接受各界有识之士的诤言,确保特色活动效果逐年提高。
坚持靠主题活动牵引工作,营造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举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去年10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以“抢抓发展机遇、打造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并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形势、现状、目标及举措等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举行“永远的汪曾祺”系列纪念活动。今年5月16日是**籍作家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我们适时筹划了永远的汪曾祺专题讲座、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征文、颁发汪曾祺文学奖、汪曾祺京剧《沙家浜》交响音乐会等十多项纪念活动。活动中,得到了中国文联作协主席铁凝女士,中国文联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汪曾祺研究会会长陆建华先生等全国20多位名家的支持和参与,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扬州日报、扬州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均作了全程报道。开展首届读书节活动。今年4月到7月,我市举办了以“读书、求知、守信、文明”为主题的首届读书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经典回响———大型美文诵读”,“十佳藏书家庭”评选,“快乐书海”———XX**市首届读书节书市,“我最喜爱的十本书”推介展评等。目前,该活动已经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产生了较大反响。办好社区艺术节。依托蝶园市民广场,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由家庭才艺表演、《争做好市民》dv短片大赛、送图片进社区等系列活动糅合在内的社区艺术节。今年的艺术节围绕“和谐家庭、和睦邻里关系、和美生活”的主题,相继举办了“公民道德颂”合唱比赛、趣味体育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坚持靠打造品牌彰显优势,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出和做响“秦邮文化讲坛”。按照“挖掘秦邮文化,打造文化**”的思路,通过文人搭台、文化唱戏的途径,以“文化人讲秦邮、秦邮人讲文化”为主题,以**籍在外文化名人为主体,从去年11月开始,相继开坛了《汪曾祺,一位真诚的优秀作家》、《婉约派词宗秦少游》、《永远的汪曾祺》等专题讲座。目前,一股“秦邮文化热”正在**城乡兴起。开办和搞活“百姓学堂”。组建“百姓学堂”讲师团并积极动员公务员、教师、法官和医生等各类人才加盟,深入城乡巡回宣讲“构建和谐社会、农业科技、卫生防疫和子女教育”等内容。城乡居民纷纷夸赞其为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生产生活的导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播音员。“百姓学堂”被新闻界形象称之为学习型**建设的“三堂会审”。创建和申报“中国民歌之乡”。**是中国民间文学创作研究基地,尤其**民歌,别具一格,乡音纯真,目前已整理成功并广为流传的有《**西北乡》、《数鸭蛋》、《撒趟子撂在外》等民歌272首,横泾等地的原生态民歌还被央视相中并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为了充分张扬**民歌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中国民歌之乡”申报小组,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60余名代表来邮指导民间遗产抢救工作,各项筹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扮靓和做大“周末大舞台”。依托现有的蝶园、海潮两个大型市民广场,发挥基层文化部门的作用,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两年多来,已经进行了20多场次大型广场演出,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坚持靠整合资源推进发展,创建内外联动、群策群力构建大文化的格局。用好和用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先后对盂城驿、龙虬庄遗址、清代当铺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文游台、宋城墙、奎楼等7个省级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修缮;同时,收集并整理了秦观、汪广洋、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及汪曾祺等**历代文化名人的档案资料。挖掘和利用**籍在外文化名人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籍在外文化名人有百余名。我们把这些名人资源当成宣传推介**的宝贵财富,专门建起了**籍在外文化名人信息库,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同时,倾听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巩固和开辟新闻舆论资源。市委把宣传“文化**”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内容。除率先在扬州举办“**经济会发展新闻发布会”、下发加强新闻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落实新闻会商制度外,还注重与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知名网站等进行沟通联系,确保了“文化**”宣传向立体化、多层次和全覆盖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
王文洪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被称为文化竞争力。舟山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群岛城市,发展海洋文化,不仅仅是舟山“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来提升舟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作为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把海洋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先导。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也就缺少竞争能力。要在竞争中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城市文化功能的定位、取决于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在国外,伦敦提出:发展文化战略和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的地位。英国老牌的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的文化战略是: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之都”或“文化之都”,并明确提出“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世纪之交制订了新世纪第一次十年的文化战略,在报告中开篇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城市即人化,文化即城市”。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的《文艺复兴城市》明确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要成为亚洲的核心城市之一。
在我国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建设备受关注。广州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定位于文化,要建设文化山水城市。武汉市提出城市环境创新要面向世界,张扬城市个性,突出文化底蕴,营造新的城市亮点,建成“文化武汉”。浙江省的城市建设也十分重视文化战略,“实力杭州、活力杭州、魅力杭州”已成为经营杭州、发展杭州的文化理念;宁波“三江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建设凸现了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绍兴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水”字文章,突出“江南水乡”特色。
今天,在城市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关心舟山发展的人都在思考:舟山凭什么在新世纪城市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应该用什么作为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用什么来增创新优势,增强舟山在沿海地区的竞争力?用什么来营造舟山这座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扩大其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们想到了海洋文化,并把它作为“舟山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海洋文化繁荣之日,就是舟山经济振兴之时。”
第二、把海洋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其含义是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加工与运作,其范围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信息咨询、设计策划、文物工艺等领域。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快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而且可以引导大多数文化行业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以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文化产业在新世纪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舟山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问题在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不是以产业形态而是以事业形态出现,走的是政府办文化的路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原始积累和投入机制,导致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比如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还没有完全面向市场;新兴的“沙雕工艺作品”尚未形成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于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更多地集中在见效较快的旅游业上,还没有向其他行业拓展。
要建立起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的舟山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必须首先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应更新“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主业靠政府,副业靠产业”,以及“富余人员搞三产”等落后观念,科学认识文化的产业属性,确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比如舟山国际沙雕节,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舟山渔民画经历了“市场冲击”低谷之后,借产业化机会将重新繁荣。其次应尽快出台有关扶持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价格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私人资金和外资投入海洋文化产业。以普陀为例,自2001年以来共吸纳民间资本4亿多,用于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最后在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上,要把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产业做大。实现从“弱、小、散”向集约化转变,以形成集团化、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比如海洋艺术演出业、海洋图书信息业、海洋文博展示业、海洋休闲健身业、海洋影视基地、海洋文化网站等等。
第三、把海洋文化旅游业作为落脚点。
当今社会,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旅游业的内在特性——文化性,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文化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37%,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海洋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普陀山旅游热长年不衰。信仰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对僧侣和信徒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人们来普陀山的目的主要在于朝山拜佛,信仰观音文化。普陀山在我国及国际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日本、法国、印度、东南亚(称为佛教国家)各国僧人和信徒,来普陀山朝拜历代不绝,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11月,举行了首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体现了自然、文化与生命的结合。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文化遗产已成为一大旅游热点,并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世界遗产=世界名片=注意力经济。”现代人旅游追求新奇(求新),渴望到大都市如上海、深圳、香港等感受现代生活,后现代人或当代人期盼“回家”(怀旧),去海边,去森林,去没有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普陀山作为佛教文化遗产,在今天中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热中,应该积极向上争取,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区域分布各有特色,定海为海洋历史文化,沈家门为海洋渔业文化,普陀山为海洋佛教文化,朱家尖为沙雕文化,桃花岛为海洋武侠文化等等。各县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积淀,都在着力做好海洋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有的做“海”字文章,如海钓邀请赛、沙滩排球赛、帆船锦标赛等;有的做“渔”字文章,如渔家乐、渔家风情、海上人家等。总之,海洋文化旅游既是海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又是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结合,是舟山旅游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舟山城市营销的战略选择。
第四篇:市中医院文化强院一年见成效a
市中医院文化强院一年半见成效
文化建设让市中医院插上腾飞的翅膀
石 川
2009年4月,清远市中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面对基础弱、底子薄的清远市中医院,新领导班子经过反复总结论证,终于找到了兴院、强院的关键所在: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弘扬中医文化,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抓文化软实力建设着手,塑造医院灵魂,抓纲张目。在构建和谐中医院的科学发展实践中,从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个方面入手,推动医院整体内涵建设和发展,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中走出了一条借助文化特色建设兴院、强院之路。一年多来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使医院人气旺了,医患关系和谐了,综合实力更强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社会影响力大了。文化建设,让市中医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秉承“大医精诚”的中医服务文化
中医院立足公益性特点,努力营造“仁者爱人”、“大医精诚”的中医院特色服务文化。通过开展医院精神大讨论和价值理念征集活动,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市中医院确定了新的体现中医特色的院徽、院训,提炼了医院精神、办院宗旨、发展战略等核心价值观,并印制了《员工手册》,组织学习,规范职工道德规范、诊疗行为规范、同道相处规范、教学承传规范、语言仪表规范;另外,医院举办了“服务之星”的评比,规范医院员工服务行为,促进了服务价值、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开展了富有中 1
医文化特色的各种活动,营造“爱中医、学中医、讲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举办了方剂比赛、中医经典比赛等系列中医知识竞赛活动和相关培训,在医疗活动中大力提倡和促进中医药方剂、制剂、协定处方的应用以强调中医特色;二是加强医院的环境建设,让人们在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气氛和休闲怡人的中医人文环境中去接受中医文化的陶冶,传承中医文化的“仁者爱人”、“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理念。一年多来,市中医院的环境形象建设成为其医院文化建设上极为浓重的一笔,利用院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整理大院,重新布局,变庭院为以中医文化为主题,休闲亲和为格调的中医文化广场;广场周边墙下空地建造长达近百米的中医文化大长廊,它将极具中医文化内涵的“名医石”、“大医亭”、中药材种植园、大型中医名人影壁浮雕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宽松祥和的文化休闲空间;把门诊大楼与住院大楼的所能利用的走廊墙壁及病房外墙、楼梯间、大厅等位置设置中医文化墙和中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宣传栏、宣传牌;建设并投入使用颇具中医元素的国医楼,内部装饰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设有经广东省中医药局批准的“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清远地区首家中医体质辨识健康体检、国内首创“名医会诊门诊”、国医堂、名中医工作室及国医特色的针灸、推拿、理疗康复科室等等。一位每年都要来中医院一两次找省名中医欧阳汝忠看病的老教授感慨地说:“才一年多,医院变化太大了,连空气里都充满了中医药文化和人文关怀的气味”。老教授的话没有丝毫夸张,中医院用自己的行为实践了“仁者爱人”、“大医精诚”的中医精神:2010年1月6日,一名车祸重伤的16岁广西女孩小琴被送到市中医院骨伤科,被诊断为股骨干骨折急需手术,但家中父亲得了精神病,母亲去世,弟弟读小学,只有一个80岁的爷爷独自撑起整个家,小琴根本交不出
治疗费。得知情况后,骨伤科主任胡德志亲自安排治疗方案,副主任杨林想办法与香港的一个基金会联系,为小琴争取到了5000元的资助,医院免去其手术费,院里的医生护士还主动捐赠,送水送饭,直到她伤愈出院。一年多来,类似小琴状况的贫困病人在市中医院都获得了应有的关怀和治疗,医院还特地为此制定了《患病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治流程》,为“三无病人”免费提供基本医疗治疗,开通了急诊绿色通道等制度,全院中医人对“三无病人”的人文关怀,无不闪烁着“仁者爱人”、“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传统中医文化光彩。
打造“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文化
市中医院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以此作为争优创先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已成为清远市中医院事业兴、人气旺的奥妙所在。
医院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区别不同培养对象,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引进专业紧缺学科带头人工作暂行规定及新聘博士的待遇等管理规定,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获得巨大成功,今年上半年,中医院引进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群”的引进,实现了我院及我市中医专业博士零的突破。此外,我院还成功引进了肿瘤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一名、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一名、放射科及肿瘤介入副主任医师一名。同时医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选派专业骨干到广州等国内一流医院进修学习,现已派出8人外出进修。为提高我院在职人员的素质和学位层次,增强医院的整体竞争力,我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署研究生培养基地协议,开设在我院的研究生课程班于3月19日正式开班,招收学员71人。我院的冯伟勋、欧
阳永红、胡德志被广州中医药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实行人员分类管理,采取公开竞聘方式竞选中层干部,改善职工待遇,对在职人员的岗位补贴参照市直机关标准进行了调整,两次提高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使之达到同级退休公务员工资水平。在“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文化中,清远中医院还注重改善诊疗环境,提供人性化服务。比如配合科室业务开展做好医疗用房的改造、装修工作。在科室、病区按装空调、更新办公桌椅,改善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和病人就医环境。开设营养餐厅、专家招待所和病人餐厅“药膳堂”,为值班人员、住院病人下送夜餐,为团队体检提供早餐。成立输送中心,为临床一线提供有力后勤保障。
营造“中庸和谐”的医患文化
近几年来医患矛盾突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症结所在,既有医院内在问题,也有社会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院着力渲染“和谐”、“和为贵”等哲学思想,并在实际医疗工作中着力抓好医疗安全,开展了安全发展专项活动,构建平稳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转变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方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中医院从五个方面扎实落实医患沟通工作。一是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二是强调对患者以心换心,真诚关怀,三是积极耐心聆听病人的诉说,四是开展微笑服务,五是耐心告知。
中医院一年来围绕“构筑和谐医患关系”做文章,开展了许多有效的便民举措,如率先推广实施中西结合临床路径起到了规范医务人
员的行为,缩短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最终达到减轻患者负担的效果。开展从底层数据做起的全成本核算管理,这在我省三级甲等中医院中还是第一家。2009年10月,市中医院率先在全市的医疗机构中向市民开通电话预约挂号服务,实行预约挂号;同年3月,医院推出“无假日门诊”……。这些举措都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拥护和支持,和谐医患文化氛围为医院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患关系呈现出和谐相融的局面,今年至今无医疗事故发生,有许多病人病愈出院后还经常带着感谢信、奖旗、礼品返回医院“走娘家”,“探亲人”。在清远市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中医院重民生、构和谐一系列举措让群众满意度达95%,对解决突出问题情况的满意率高达99%,成为市直唯一一家典型单位做经验介绍。
普及挖掘“绿色低碳”的中医特色文化
中药的来源基本为天然的植物、动物或矿物,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这是几千年来得到验证的绿色药物,低碳诊疗。如何让清远的400万父老乡亲都明白从防到诊、从诊到疗、从疗到养的个中原理,以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精神去理解,应该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市中医院为此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介绍中医院,普及中医知识的医院网站,强调医院公众形象的塑造,宣传医院核心价值理念;与《清远日报》联手打造成功大众化的《中医与保健》专栏,一周一期,刊登通俗易懂的中医药知识,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品牌专版;在市电视台和清远其它媒体上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二是鼓励“师带徒”这一中医传统传承模式,继承和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确定刘冰冰等4人为省名中医欧阳汝忠的徒弟,轮流跟班学习。同时注重挖掘经方、验方,大力推广鼓励使用
中医协定处方、中药制剂,祖传方、经方、验方等,并制定了奖励方案。我院省、市名中医和中医药学科带头人纷纷献方。到2010年4月份止,已经应用的经验方和协定方从2008年的不足20个增加到了68个。2010年4月份门诊中药处方比例为72.84%,中药饮片处方比例为20.97%,增幅明显,医院的中医特色文化韵味越来越明显浓厚。
中医注重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并以此推断五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借以寻找病因以除病根。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市中医院从“边缘”到“聚焦”,清远市中医院以其中医特有的方式抓文化建设,铸造灵魂,实践着 “后发优势”,“文化强院”取得了阶段性的辉煌成果,得到省中医药局的肯定。它不仅有力论证了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及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分别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市规划的可行性,也对过去的一年里医院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大量的工作予以了自我肯定。曾经有学者说,从管理经历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最后阶段。由此可见用文化来管理一个单位的重要性。(3704字)
第五篇:如何把福安建设成文化强市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深刻认识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正确把握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福安特色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增强文化的创新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福安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工贸旅游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围绕构建“文化强市”,按照“做大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精
文化产品、做优文化队伍”的要求
把我市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塑造地域特色鲜明的知名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展示“文化福安”的独特魅力。
切实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全面落实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统工程
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立足福安市情,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及发展特点,组织实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63”系统工程,即:突出构建一个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实施六大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特色文化提升工程、文化改革创新工程、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三大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品牌化、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突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体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深化理论武装工作。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提升文明创建内涵。
(二)着力实施文化改革发展六大工程
1、文化精品工程
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2、文化惠民工程
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努力提高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水平。
3、特色文化提升工程
打造福安特色文化品牌。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
4、文化改革创新工程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领域管理模式。
5、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
增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
大力发展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
做大做强广播影视传统产业和新媒体产业。
深化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6、文化人才建设工程
大力培育优秀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体系。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环境。
(三)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对外文化交流三大提升
1、文化产业发展推向集群化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一区一园一基地”建设。“一区”:规划建设福安市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园”:规划建设“坦洋工夫”中国红茶文化产业园。基地”:规划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
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2、文化与旅游融合实现品牌化
加快建设以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优势,推进畲族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文化交流逐步迈向国际化
着力打造对台文化交流平台。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
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四、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2、完善文化建设政策保障。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4、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