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吉林的满族
家乡吉林的满族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这首歌大家都听过吧?没错,我来自东北三省之一的吉林省,美丽的江城------吉林市!吉林省有一些少数民族,比如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今天我为大家着重介绍一下满族。
起源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后汉书·挹娄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魏书·勿吉传》“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隋书·靺鞨传》“邑落具有酋长,不相总一”。唐朝的文献中将其称为“靺鞨”,宋朝、元朝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辽朝(相当于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除语言风俗接近外,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消灭辽国和北宋占据中原地区。
金朝继承了北宋和辽国的君主制政体,迁入中原的金国人在文化和血统上也逐渐和中原民族融合。经过金朝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女真人除了一部分在战争中死亡,有一部分被汉化,如部分完颜部的人改为汉姓,元朝蒙古人将在中原地带已经逐渐被汉化的契丹、女真和汉族的后裔统称为汉人,而将南宋后裔统称为南人。而部分没有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和退回东北的女真人继续在辽宁附近地区聚居,亦有其它新的部落迁入。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因此东北的各民族以地域划分为三部女真,称作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不一定有血统关系。海西女真的叶赫部源自蒙古边缘部落。野人女真与之前金朝的女真族有较近的血统关系,但其不少部落后来被排除在满族之外,变成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满洲是建州女真其中一个部族的名称。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东北各部族,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人、朝鲜人及辽东汉人。
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卫督司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汉、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作为血统最为“纯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完颜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语;在其破辽获俘后始识契丹文及汉文;遂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完颜阿骨打即 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缀,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我们至今所知的满人多数已经汉化,学习汉文了。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像《康熙王朝》,《孝庄秘史》等电影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
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马蹄底鞋,服装和住房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装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装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装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成为现代旗袍。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以前,他们都住在草顶土墙的“口袋房”里,“屋高至丈余,独东南扉”。东头的一间面南开门,是外屋;西头的两三间房屋为卧室,称里屋。这种“独东南扉”的结构,如口袋形,便于保暖。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
文化
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炙人口。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
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铁保、永理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
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另一类是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歌词即兴而编,多是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听完了我为大家介绍的满族知识,想必大家应该对满族有了个大体的认识了吧?其实满清文化有很多还不为人知的历史疑团,推荐大家课一看一下《清朝全史》,里面为大家介绍了很多大家不熟悉的满清的知识!接下来我在和说说有关满清文化的一些亮点!
抚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
抚顺处处充满了神异的色彩,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关外三陵之首——永陵,依然伫立在兴京城神奇的启运山下。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后金第一都——赫图阿拉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觉尔察城、御路古榆、启运神树无不向人昭示着那段神奇的历史,引起游人无尽的遐思。抚顺时时洋溢着浓郁的满乡风情,被誉为“中华满族第一乡”的新宾县内,中华满族风情园中那唯一的满族历史文化长廊、满族博物馆、满族老街、满族农庄,满族美食让您亲身感受风情万种的满族民俗,深刻了解满族文化和历史。
清西陵列入文化遗产
2000年清西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
英文名称: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于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希望在我为大家介绍的满族的一些“皮毛”之后,大家会对这个历史上还算强盛的民族有一定的了解!最后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来!东北时刻热情的欢迎着你的到来!
第二篇:吉林三年级家乡上册教案
第一课 缺一不可
教学目标:
1.使生知道人生存所必备的条件,感受空气、水、食物对人生存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教学重点及难点: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教学准备:人体成分表、一株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快乐的生活,你知道我们生存都离不开什么吗?
二、探求新知,感悟生命的要素
1.试一试。同学交流,一株花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一只小狗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写在工作纸上
2.小组同学交流:人的正常生活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条件是最基本的条件?把讨论结果写在工作纸上。
3.用“假如……”作为话题进行讨论。比如:“假如没有阳光,世界会怎样?”
4.读一读:生命的要素
三、课堂小结。
水、空气、阳光、食物是维持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珍爱大自然,保护我们生存的自然条件。第二课 生活在地球上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珍惜这个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学重点及难点: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教学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引入。
1.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表面有哪些物质是我们生存必备的条件。2.地球给我们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大气、水、太阳提供的光和热,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哺育了地球上的生命。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够代替地球的家园。
二、试一试:
1.地球上有许多土地,草原、耕地、林地、沼泽地……为什么说土地是资源呢?家乡的土地资源是怎么被利用的?
2.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在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昼夜温差大。人道月球上生活,会怎样呢?如果到其他星球上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
三、课堂小结:
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四、布置作业:
宣传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第三课 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煤的用途,了解吉林省煤炭分布情况。
2.知道煤是不可再生资源。
3.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准备:吉林省煤炭分布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冬天教室里取暖要靠煤炭,你知道有关煤的知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了解煤的形成。
古代植物遗体在压力和地热的作用下。经历了漫长的年代,逐渐变成了煤。
2.读一读。吉林省煤炭分布情况(1)生自读了解。(2)看图讲解。
3.试一试。生讨论煤的用途。4.了解煤是不可再生资源。
5.根据煤的特点说说它对我们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说说你对煤的认识。6.课堂小结: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课 石油
教学目标:
1.使生知道石油的用途,石油的产生。2.了解吉林省石油的分布情况。3.教育学生节约能源。
教学重点及难点:石油的用途,石油的产生。
教学准备:吉林省石油分布图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引起兴趣。
古代的植物可以变成煤,那古代的动物可以变成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1.了解石油的形成。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的尸体变化形成的。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形成石油。人们通过钻井和泵取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2.读一读。了解吉林省石油分布情况。3.讨论一下石油是否可以制造。
4.石油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什么意思?讨论一下:石油有哪些用途?要是没有石油,生活会怎样?再利用石油资源方面,你有什么好主意?
三、课堂小结: 你知道了什么?
第五课 水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2.了解吉林省河流与湖泊的分布。3.知道水有哪些用途? 4.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
教学重点及难点: 知道水有哪些用途?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知道什么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这节课我们就来揭示这个奥秘。
二、探究新课。
1.了解地球水资源情况。2.我国水资源拥有情况。
3.读一读。吉林省的河流与湖泊。4.小组讨论:水有哪些用途? 5.以“当……时候,我们才能认识到水是宝贵的”为话题进行讨论,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总结“节水妙招”。
三、课堂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第六课 寸土寸金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省土地资源的情况。2.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土地资源。3.教育学生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教学重点及难点:人类怎样利用土地资源。教学准备:吉林省土地类型划分示意图。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激情引入。
土地是我们重要的资源。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宝贵的财富。
二、探究新课
1.吉林省土地类型分布情况
吉林省的土地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4%,人均耕地约0.2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2.读一读 土地资源的利用 3.试一试在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方面,你有哪些设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4.课堂小结:你懂得了什么?
第七课 煤气和天然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煤气和天然气的用途与生产。2.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煤气和天然气的用途,知道节约能源。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谁会做菜,妈妈经常用煤气给我们炒菜做饭,你知道煤气除了做饭还能干什么吗、二、探究新课
1.了解煤气和天然气的用途。
照明、做饭、取暖、发电、交通运输等。2.读一读。煤气与天然气的生产。
3.试一试煤气和天然气是一次性能源,用完就没了。所以我们应节约利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节约煤气或者天然气的小妙招?我们开展一个创意比赛吧。
三、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
第八课 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电的用途,来源与运输。2.教育学生节约用电。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电的来源与用途。教学准备:电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电的发明和应用及大地节省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果没有电,人类的文明还会在黑暗中探索。
二、试一试
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下面的工作纸上。
1.小组讨论。2.集体交流 3.填写工作纸
三、读一读 电的来源与传输 风力发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
四、试一试
设计节约电的提示标志以及节约用电的宣传语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在节约用电方面你有什么好主意?和同学交流一下。
五、课堂小结: 你懂得了什么?
第九课 动物与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食物链。感受动物与人的类的关系。2.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难点:教育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教学准备:小猫的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谈话导入
人类的生活是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联系在一起的。动物和人类共同拥有地球这个家园。
二、探究新课
1.试一试。你与动物之间一定发生过一些事,把你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读一读 食物链 3.和同学讨论下面问题:
(1)如果草被破坏了,兔子还能生活吗?如果兔子多了会怎样?(2)有一些动物很讨厌,例如苍蝇、蚊子、蟑螂,如果把他们全部消灭,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试一试
选择一种动物与其他同学讨论:如果这种动物消失了会有什么影响?最后会影响到人类吗?
三、课堂小结: 你懂得了什么?
第十课 珍稀野生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吉林省有哪些珍稀野生动物? 2.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教学重点难点: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教学准备:东北虎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拿东北虎照片给学生看,问这是什么动物?告诉生这是野生东北虎,生长在吉林省。我们一起去看看吉林还有那些珍稀野生动物。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了解吉林省野生动物资源分布情况
2.试一试:分小组讨论为什么要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3.我们能够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做些什么呢?分小组讨论一下,并把结果写在右侧的工作纸上。
三、课堂延伸。
为自己喜欢的珍稀动物画一张海报或者做一份手抄报,呼吁人们加强保护意识吧》
四、课堂小结: 你知道了什么?
第十一课 十年树木
教学目标:
1.知道树木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吉林省的森林资源。
3.教育学生保护森林资源,更好地利用森林资源。教学重点难点:保护森林资源,利用森林资源。教学准备:吉林省森林分布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林区之一,由于地形、气候的差异,吉林省森林的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东部长白山区。那这些树木和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分小组交流:家乡有哪些树种?
2.分小组讨论:树木对我们生活都有哪些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林木资源呢?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向你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树木的重要。
第十二课 珍稀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省有哪些珍稀植物。
2.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稀野生生植物,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珍惜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教学准备:人参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吉林大地上到处生长着植物,有一些植物是我们宝贵的资源。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大地,了解那些珍稀植物。
二、新知探究
1.吉林省的珍稀植物。
长白松、人参、细辛、天麻、不老草等。2.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为什么说珍稀野生植物也是资源?
4.为了保护珍稀野生植物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做?制作一张宣传画吧!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感受。
第十三课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省草原资源。
2.树立保护草原,不能过度放牧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教育学生不过度放牧。教学准备:吉林省主要草原分布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草原资源是家乡的宝贵财富。茫茫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衬托出草原人幸福的生活。
二、新知感悟 1.了解吉林省草原分布示意图。
吉林省是中国八大牧区之一。全省草地面积接近105万公顷。2.试一试。小组讨论:有人认为“土地上光长草是对土地的浪费”。这种说法对吗?
3.由于人们放养过多的牛羊,许多草原出现了严重退化和沙漠化的现象。保护草原,我们做什么?
4.设计两条保护草坪的宣传标语,写在下面的标牌中。
三、课堂小结: 你想做些什么?
第十四课 人口和人力资源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人力资源。明白人力资源不是靠人数来计算。2.树立培养高能力人力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人力资源相关知识。教学准备:工作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资源,人力资源应该被充分利用。这节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人力资源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了解什么是人力资源。
我们周围的人都在从事着不同的职业,这些人就是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2.试一试。以“人多好,还是人少好”为主题开展一个辩论赛。3.国家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呢?人力资源不是主要靠“人数”来计算?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写在下面的工作纸上。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感受。
第十五课 湿地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湿地?了解我国湿地的种类。2.了解湿地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湿地的种类。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位于陆地和水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叫湿地,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都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的乐园”。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此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二、新知探究 1.了解我国湿地的类型。
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库唐五种类型。
2.湿地的功能
3.你家的附近有哪些湿地?能不能完整的描诉一下湿地的样子?怎么看待湿地的作用?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你知道了什么?
第十六课 废物利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节约资源的一条途径就是“废物利用”
2.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教育学生节约资源。教学准备:废饮料瓶,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趣引入
展示出一个用废旧物制作的玩偶,问大家喜不喜欢。引出课题《废物利用》。并板书。
二、新科探究 1.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废弃物可以利用。
2.试一试。分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废弃物可以回收利用呢?把它们写在工作纸上。
3.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现象有哪些资源是可以节省的?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写在工作纸上。
三、课堂小结: 你自己打算怎么办?
第三篇:满族文化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
学院名称 专业班级 姓 学 题 名 号 目
语言与传播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校园文化问题浅谈》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我家乡的满族文化特征 我家乡的满族文化特征 满族
我的家乡是在辽宁省鞍山市下辖的岫岩满族自治县,其位于辽东半岛的北 部,面积 4502平方千米,人口 50 万。岫 指的就是“有穴的山”,岫岩县是个“八山半 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近海 县,又是东三省开放的前沿,其得天独厚 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享誉海内外。岫岩 玉以产于“中国玉乡”辽宁岫岩县而得名,简称“岫玉”,它属于蛇纹石玉,为中国历 史上的名玉之一。在我的家乡,可以说“十人九满”,而我本人,同样出生在一个满族的家庭 里。可以说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所建立的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近300 年之久。满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文化,对中国历史 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影响之深远在今天仍依稀可辨。满族之所以能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统治在人口上、文化上都远远超 过自己的民族,可以说是与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分不开的。满族文化主要具有以下 几个基本要素:女真文明和蒙古文明的继承和吸纳;萨满教;满语;渔猎、采集、游牧、农耕混合型经济;共议制下的统一和集中;崇尚法治,整体权利义务概念 明确;严主奴名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求实务实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 上诸要素综合作用造就了满族文化的优点和特点。在清初帝王的率领和组织下这 些优点和特点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其结果是具有悠久文明和光辉历史的汉 族、蒙古族等陆续被招抚或被征服。满族文化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 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 “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 满族发明的火炕依然在温暖着北方地区 的广大人民;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袍,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的 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饰,称誉世界。不仅如此,满族文 化还有更深层次的体现。满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刚烈,具有组织本位意识,级别 意识和注重功绩的意识,重名声和面子,有尚武精神,喜好引进外族文化,有利 于民族联合和统一战线的形成;还有满族的萨满教和祭祖文化注重口头合同、诚 信原则,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
(一)岫岩满族的婚姻礼仪 满族长期对外进行征战,使大批青壮年死于战场,为保证本旗人口繁衍,满 族婚
姻旧俗崇尚早婚,小男娶长妇,早早生子。过去满族习俗中,家庭妇女地位 较高,主持家中内外事务,岫岩一直有“妇女当家则家发,否则家败”之说,男 子处于从属地位。现今大多数家庭由男人当家或夫妇共同商量主持家政,也有部
2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分地区仍由妇女掌管处理家庭内外重大事宜。赘婿有财产继承权,但必随妻姓。清初,受民族矛盾的影响,禁止满汉通婚。如果男子娶汉族女子为妻,不许领取 钱粮,满族姑娘嫁汉族的则遭受非议,直到清末这种通婚状况才逐渐改变。解放 前,满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不同辈分不能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严格实行本 民族内部通婚。婚娶礼仪古朴简单,入关后受汉族影响,形成一套冗繁的礼节。
(二)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族谱家规及禁忌 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和努尔哈赤有关,也遗留下来许多禁忌和风俗。相传当 年努尔哈赤遇难时曾被四喜娘娘、狗、乌鸦、老虎等搭救,所以满族人忌食狗肉,禁止猎杀乌鸦、老虎等。世居的满族人信仰祖 宗和多神,祭天、祭祖,祈求庇佑,兴旺发达。除信奉萨满教之外,还信奉佛教和喇嘛教,供 奉四喜娘娘。后来努尔哈赤又把四喜娘娘加封 为佛陀妈妈,对她像佛祖一样地供奉。祭祖是 祭祖宗板,祭祖时,把祖宗木板放在西面摆好 的桌子正中,桌上放满祭品,全家按辈分祭拜。满族俗重血亲,聚族而居,成为生产和军 事活动的组织,满族八旗就是基于血亲组织建 立起来的。在大家庭中,长幼有序、尊卑井然、男女有别、嫡庶有等,以“四世同堂”为荣。世代撰立族谱是满族人为加强血缘关系、巩固 血亲集团凝聚力、维护封建经济秩序的习俗。满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承袭女真人“接宾客、信朋友”的礼俗,好客守信,邻 里有难必帮,互相借贷不立契,不同场合对不同辈份有不同施礼形式。
(三)岫岩满族的服饰、节日和饮食 岫岩满族的服饰、满族服饰承袭其先民女真人的传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服饰风 格,它反映了北方骑射民族的生活特点和审美情趣。在满族衣着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旗袍。在特殊节日时,人们会穿上旗袍跳舞庆祝。坎肩,原名叫“半臂”,又叫背心、马甲等。坎肩本是汉族的衣着,满族入关后,在全国推行满族服装的 同时,对汉族服饰也有所吸取,“坎肩”为一例。清代满族妇女因从小学习骑射 从不裹脚,所以她们讲究穿高跟木底鞋,这种鞋后来称为“旗鞋”。满族男子有 戴帽习俗,清代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
区已经放弃了部分服饰,遵循社会流行款式。但每到满族的重大节日,还 需要穿旗袍。满族除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庆祝传统节日以外,还有本民族的节日。满族历来重视春节,俗称“过年”,时间从腊月二十三日起。正月初一(大年初 一)早晨,各家老幼皆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向家中长辈依辈次叩拜,隔辈
3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人均须跪地三叩首,媳妇要向公婆叩拜,之后到族长家和邻里家拜年。初二至初 五是串亲访友、互相宴请的时间。初六至十五,乡里乡亲相见,都要互致问候。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满族人家挂彩灯和制作冰灯,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 何,都要煮元宵吃。端午节,又叫“五月节”“五月到,插艾蒿”。,满族过这个 节日,最初并不是纪念屈原,而是为了避瘟防疫。中秋节,也叫“八月节”。晚 上月亮初上时,满族人家在院中摆供桌,桌上放月饼、瓜果等食物,待全家对月 磕头后,围桌吃月饼、水果。现今岫岩人仍然沿袭先祖遗留的这些习俗。岫岩满族的饮食风俗带有浓厚的北方 特色,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色味丰 富、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满族的主 要面食为饽饽。饽饽是北方方言,为馒头、馅饼、包子等面食的统称。因季节不同所 吃食物也不相同。在清代,满族糕点品目 之多,以致著名的“满汉全席”中有“满 点汉菜”之说。至今,虽然有一些糕点,由于制作工序复杂,已经在人们的日常餐 桌上退出了,但通过查阅诸如《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等满族祭祀之书,人们仍可 以详知其制作方法。满族的粥、饭主要有小米饭、黄米饭、粘高粱米饭、高粱米饭、小豆甜粥等。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最喜欢的是“猪肉血肠炖酸菜”。过去的冬天新鲜蔬菜 较少,满族人全靠酸菜与窖藏的萝卜、土豆、白菜过冬。血肠多在腊月杀猪时制 作,用猪血加盐、葱、姜、香菜沫、味精等调匀,灌入猪肠中,两端用细线扎紧,煮熟后切成片直接食用。满族食俗具有传统的民族特点,体现了处于北方严寒地 区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表露出满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和影响。现今,虽然有 些地方饮食有所改变,但大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农村仍然承袭这些饮食习惯。关于岫岩满族其他的习俗还有很多,例如除夕要在天黑之前吃完饭,而且必 须吃米饭。初一要在太阳出来之前起床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满族 原有的风俗随之淡化。但有些民族风俗一直流传下来,满族人也一直敬奉遵守。
家乡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的比较 家乡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的比较 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
由于今天的满族人和汉族人的杂居共处,所以有的人就说满族和汉族已经完 全一样了,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已经完全被汉族同化了。事实上并 不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两个民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如果完全一样的话,那么只能是一个民族,而不可能是两个民族。那么今天的满族和汉族有什么不一样呢?
4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首先,从种族上看,满族和汉族分属不同的种族。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明显的 区别(可能从外表上不能十分肯定地区分出满族和北方汉族的不同,不过差别确 实存在),如: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官分明,眼裂较小、眼睑无褶皱或不 明显褶皱、眼距较近、直鼻型、长方脸型的人较多、发色较浅等等,另外,满族 在人类体质学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 B 型血的人特别多,占到总人口的 40%左右,而汉族人中 B 型血的比率占总人口的 20%多一点。其次,从生活习俗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明显的区别。现今的人总是用历史上 满族的生活风俗来和今天的满族进行比较,说什么满族以前是有辫子的,而今天 没有了,满族以前的服饰和今天的不一样,饮食习惯也和清朝不同了,所以满族 被“汉化”了。认为似乎只要是和历史上的不同就是被“汉化”了。殊不知社会 是在向前发展的,看待一个民族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我们看 到,今天的汉族和以前的汉族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说今天的汉族穿的是西服 夹克,而没有穿原来的长衫,发饰也没有恢复到满族入关以前的样子,饮食上和 以前更是有了很大的不同,像很受汉族大众欢迎的“麦当劳”“可口可乐”等 等,我们能说汉族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而已经被“西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 的,因为汉族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已。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到了满族 这里就变成了“失掉自我”了呢? 第三,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 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第四,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 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不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哈喇(姓 氏)更改而成的,如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多改姓金,在东北的满族多改姓赵。需要说明的是,满族在更改汉姓的时候,是根据一定的规律的,而不是随意更改 的。(如完颜氏改成汉姓是王,富察氏为富、傅、或付,李佳氏为李,何叶勒氏 为何或贺、顾尔佳氏为顾、关尔佳氏为关等等)所以,满族不管现在汉姓
是什么,只要去看一看〈氏族-哈喇汉译表〉,都是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找出自己原来的姓氏 的。第五,从性格和意识上看,满族和汉族也有一定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世界 观、人生价值观、还有为人处事的方式上。满族人在性格上和汉族有一个明显的 区别,就是满族人的性格非常倔强,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的满族人所证实。如数 十年前在文化革命中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满族人的自尊的老舍先生,当时的情况 是,老舍先生人格人身受到侮辱的时候,深知自己的力量无法来维护作为人的尊 严而又不愿屈服,所以做出了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抗争。事后有很多的汉族 人嘲笑老舍先生的决定不圆滑,不能“当忍则忍”,其实这正是他们无法理解满 族人不屈服倔强的性格的表现。客观地说,满族人长相在东亚人种中较为出众,身材较好,性格平和,善良,
5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热情好客,基本上具备了一个优秀民族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满族人的人均受 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也是 56 个民族中排名第一的,排名第二的是朝鲜 族,但是和汉族差距不大。
家乡满族人的一般性格品质特征 家乡满族人的一般性格品质特征
俄国著名民族学家史禄国在其代表作《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和前苏 联学者阿尔先尼耶夫在《林中人-乌德赫》一书中对满洲人的性格品质描述为: 满族人将自己的任何行为都看做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满族人适合生活在集体中,离开了集体就不可能生存。满族人已将这种性 格发展成一种特殊形式,即将客人当成自己单位成员的那种无限的殷勤好客的习惯。满族人非常嫌恶阿谀奉承。既不想奉承别人,也不愿别人奉承自己。满族人认为自己正确的时候,不管有多大的压力,他将坚持自己的想法。满族人通常不喜欢说谎的人。说闲话被认为是最讨厌的行为之一。满族人通常并不是残暴的,厌恶任何形式的残暴,不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 上,也不论是对其他满族人,对动物,还是对其他民族。满族人易于受强烈情绪的感染。情绪是萨满教的基础,非常强烈的情绪感 染力,吸引着满族人。满族男人知道自己的本领,但并不在那些缺乏这些本领的人面前去显耀。在体格、精神和道德方面出类拔萃的人,对待别人也采取保护的而且非常平易的 态度。满族妇女为自己的女性才能而自豪——如治理家务井然有序、精巧的手工,有良好的子女和儿媳,称心如意的丈夫,自己的美貌以及母性的品质等。满族人不论男、女和儿童,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乐观的。他们以极大的精神 力量——宿命论——度过艰难
时期的,并尽力忘却困难时期,只回忆自己一生最 愉快的时刻。满族人小心谨慎,沉默寡言,为人深沉,具有非常坚强的性格。他们说话 温和,简单明了。与此同时,满族人还热情奔放,想到做到。满族人没有自私自利的思想,不管给他们什么好吃的东西,他绝不肯独自 享用,他自己尝一尝,就分给了周围的人。
6
第四篇:2018吉林家乡三年上册家乡教案
第一课 缺一不可
教学目标
1.使生知道人生存所必备的条件,感受空气、水、食物对人生存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人体成分表、一株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快乐的生活,你知道我们生存都离不开什么吗?
二、探求新知,感悟生命的要素
1.试一试。同学交流,一株花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一只小狗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写在工作纸上
2.小组同学交流:人的正常生活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条件是最基本的条件?把讨论结果写在工作纸上。
3.用“假如……”作为话题进行讨论。比如:“假如没有阳光,世界会怎样?”
三、读一读 生命的要素
四、课堂小结;水、空气、阳光、食物是维持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珍爱大自然,保护我们生存的自然条件。
教学反思:
第二课 生活在地球上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2.珍惜这个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引入
1.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表面有哪些物质是我们生存必备的条件。
2.地球给我们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大气、水、太阳提供的光和热,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哺育了地球上的生命。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够代替地球的家园。
二、试一试:
1.地球上有许多土地,草原、耕地、林地、沼泽地……为什么说土地是资源呢?家乡的土地资源是怎么被利用的?
2.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在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昼夜温差大。人道月球上生活,会怎样呢?如果到其他星球上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
三、课堂小结: 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四、布置作业:宣传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第三课 煤
教学目标 1.了解煤的用途 2.学会珍惜稀有资源 教学准备 吉林省煤炭分布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冬天教室里取暖要靠煤炭,你知道有关煤的知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 一起研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了解煤的形成。
古代植物遗体在压力和地热的作用下。经历了漫长的年代,逐渐变成了煤。
2.读一读。吉林省煤炭分布情况(1)生自读了解。(2)看图讲解。
三、试一试。生讨论煤的用途。1.了解煤是不可再生资源
2.根据煤的特点说说它对我们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说说你对煤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四课 石油
教学目标
1.使生知道石油的用途,石油的产生。2.了解吉林省石油的分布情况。3.教育学生节约能源。教学准备 吉林省石油分布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石油的形成。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的尸体变化形成的。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形成石油。人们通过钻井和泵取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二、读一读。了解吉林省石油分布情况。1.讨论一下石油是否可以制造。
2.石油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什么意思?讨论一下:石油有哪些用途?要是没有石油,生活会怎样?再利用石油资源方面,你有什么好主意?
三、课堂小结: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五课 水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2.了解吉林省河流与湖泊的分布。3.知道水有哪些用途? 4.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教学准备
中国大陆水资源分布图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知道什么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这节课我们就来揭示这个奥秘。
一、情境教学
教师语言,直接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课。
1.了解地球水资源情况。2.我国水资源拥有情况。
3.读一读。吉林省的河流与湖泊。4.小组讨论:水有哪些用途?
5.以“当……时候,我们才能认识到水是宝贵的”为话题进行讨论,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总结“节水妙招”。
三、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寸土寸金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省土地资源的情况。2.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土地资源。3.教育学生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教学准备 吉林省土地类型划分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土地是我们重要的资源。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宝贵的财富。
二、探究新课
1.吉林省土地类型分布情况
吉林省的土地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4%,人均耕地约0.2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三、读一读 土地资源的利用
1.试一试在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方面,你有哪些设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四、课堂小结: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七课 煤气和天然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煤气和天然气的用途与生产。2.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教学准备
天然气常识以及管道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谁会做菜,妈妈经常用煤气给我们炒菜做饭,你知道煤气除了做饭还能干什么吗、二、探究新课
1.了解煤气和天然气的用途。
照明、做饭、取暖、发电、交通运输等。2.读一读。煤气与天然气的生产。
3.试一试煤气和天然气是一次性能源,用完就没了。所以我们应节约利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节约煤气或者天然气的小妙招?我们开展一个创意比赛吧。
三、课堂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八课 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电的用途,来源与运输。2.教育学生节约用电。教学准备 电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电的发明和应用及大地节省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果没有电,人类的文明还会在黑暗中探索。
二、试一试
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下面的工作纸上。
1.小组讨论。2.集体交流 3.填写工作纸
三、读一读 电的来源与传输 风力发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
四、试一试 设计节约电的提示标志以及节约用电的宣传语
五、提一提自己的想法
在节约用电方面你有什么好主意?和同学交流一下。
六、课堂小结: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九课 动物与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食物链。感受动物与人的类的关系。2.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教学准备 小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人类的生活是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联系在一起的。
二、感知含义,明确任务:
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与动物为伴。动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药品原料,帮助人们从事繁重的劳动。
三、知识拓展,丰富头脑: 了解什么是食物链。
四、巩固新知 1.试一试
如果草被破坏了,兔子还能生活吗?
教学反思:
第十课 珍稀野生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吉林省有哪些珍稀野生动物吗? 2.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教学准备 东北虎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拿东北虎照片给学生看,问这是什么动物?告诉生这是野生东北虎,生长在吉林省。我们一起去看看吉林还有那些珍稀野生动物。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了解吉林省野生动物资源分布情况
2.试一试:分小组讨论为什么要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3.我们能够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做些什么呢?分小组讨论一下,并把结果写在右侧的工作纸上。
五、课堂延伸。
为自己喜欢的珍稀动物画一张海报或者做一份手抄报,呼吁人们加强保护意识吧》
六、课堂小结:你知道了什么?
第十一课 十年树木
教学目标
1.知道树木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吉林省的森林资源。
3.教育学生保护森林资源,更好地利用森林资源。教学准备
吉林省森林分布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林区之一,由于地形、气候的差异,吉林省森林的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东部长白山区。那这些树木和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分小组交流:家乡有哪些树种?
2.分小组讨论:树木对我们生活都有哪些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林木资源呢?
三、课堂小结:说说你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向你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树木的重要。教学反思 :
第十二课 珍稀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省有哪些珍稀植物。
2.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稀野生生植物,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教学准备 人参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吉林大地上到处生长着植物,有一些植物是我们宝贵的资源。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大地,了解那些珍稀植物。
二、新知探究
1.吉林省的珍稀植物。
长白松、人参、细辛、天麻、不老草等。
三、读一读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四、研读交流
1.讨论:为什么说珍稀野生植物也是资源?
2.为了保护珍稀野生植物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做?制作一张宣传画吧!
五、课堂小结:说说你的感受。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省草原资源。
2.树立保护草原,不能过度放牧的意识。教学准备
吉林省主要草原分布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草原资源是家乡的宝贵财富。茫茫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衬托出草原人幸福的生活。
二、新知感悟
1.了解吉林省草原分布示意图。
吉林省是中国八大牧区之一。全省草地面积接近105万公顷。2.试一试。小组讨论:有人认为“土地上光长草是对土地的浪费”。这种说法对吗?
三、由于人们放养过多的牛羊,许多草原出现了严重退化和沙漠化的现象。
1.保护草原,我们做什么?
2.设计两条保护草坪的宣传标语,写在下面的标牌中。
四、课堂小结:你想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 人口和人力资源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人力资源。明白人力资源不是靠人数来计算。2.树立培养高能力人力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
吉林省人口分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资源,人力资源应该被充分利用。这节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人力资源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了解什么是人力资源。
我们周围的人都在从事着不同的职业,这些人就是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2.试一试。以“人多好,还是人少好”为主题开展一个辩论赛。
3.国家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呢?人力资源不是主要靠“人数”来计算?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写在下面的工作纸上。
三、课堂小结:说说你的感受。
四、家庭作业:统计家里一共有几口人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 湿地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湿地? 2.了解我国湿地的种类。3.了解湿地的作用。教学准备 内陆湿地分布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位于陆地和水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叫湿地,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都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的乐园”。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此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二、新知探究 1.了解我国湿地的类型。
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库唐五种类型。
2.湿地的功能
三、探索交流
你家的附近有哪些湿地?能不能完整的描诉一下湿地的样子?怎么看待湿地的作用?和同学交流一下。
四、课堂小结: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 废物利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节约资源的一条途径就是“废物利用”。
2.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教学准备 废饮料瓶,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趣引入
展示出一个用废旧物制作的玩偶,问大家喜不喜欢。引出课题《废物利用》。并板书。
二、新科探究
1.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废弃物可以利用。
2.试一试。分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废弃物可以回收利用呢?把它们写在工作纸上。
3.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现象有哪些资源是可以节省的?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写在工作纸上。
三、课堂小结:你自己打算怎么办?
四、课外延展 我们回到家应该怎么做?
教学反思:
第五篇:关于满族的调查报告
关于满族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满族
调查目的:了解满族概况,进一步看我国民族融合状况 调查方式:资料法,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
调查内容:有关满族历史,风俗,文化等概况
调查结果: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
一,概述
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二,满族历史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辽朝(相当于北宋)时期,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消灭辽国和北宋占据中原地区。金朝继承了北宋和辽国的君主制政体,迁入中原的金国人在文化和血统上也逐渐和中原民族融合。
经过金朝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元朝蒙古人将在中原地带已经逐渐被汉化的契丹、女真和汉族的后裔统称为汉人。
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满洲是建州女真其中一个部族的名称。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东北各部族,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人、朝鲜人及辽东汉人。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
三,语言文字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完颜阿骨打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但可喜的是,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的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的满族人开始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在黑龙江省也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协会。拯救推广满语满文。
四,民族服饰装扮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了。
五,民居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
六,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
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七,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八,满族文化
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
九,剪纸与补绣艺术
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十,音乐舞蹈与戏剧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
满族人能歌善舞。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主要有隆兴舞,秧歌舞,莽式舞,腰领舞,大武魁舞,单鼓腰铃等。
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十一,人口与分布
人口超过1000万,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现在满族人主要分布在:
(1)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北京及邻近的河北省,(清代规定北京内城由八旗分旗居住)(3)长城以内的某些重要城市,基本上都是清代有八旗驻防的战略要地。
根据清朝统计,1760年除东北和北京附近地区以外八旗兵超过1000人的城市有:荆州(5535人)、江宁(4126人)、西安(3970人)、广州(3906人)、镇江(3521人)、宁夏(3509人)、绥远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属于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凉州(1105人)。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满族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西林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郭洛罗氏等等,当然最最尊贵的姓氏要数爱新觉罗氏了。
十二,婚姻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满族婚姻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子女随父姓。满族人十分重视修家谱,家谱按辈分,从祖 上一代代排下来,只记男子名,配偶只记某某氏。
十三,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满族人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十四,宗教信仰与禁忌
满族人信仰佛教和萨满教。满族人的家中供奉着佛各匣、祖宗板、祖宗架、木条等。在满族人家中院里,迎着大门立着一根六尺高神等,竿顶是风磨铜顶,包一块红布,竿的根部故有三块石头,俗称“神石”,传说,这些是为祭祀努尔哈赤的。满族人以鸦为“神”,把它供为“神鸟、圣鸦”。祭祀时要把杀下的猪锁骨挂在神竿上让乌鸦吃,以示祭祀乌鸦。
满族人以西为贵,一般满族家庭都在西屋西炕墙高处置一木架,叫祖宗板,上供一个木匣,装有家谱和神书,每逢家祭,此处便是挂神位的地方。所以,西炕上不准堆放杂物,也不许坐人。满族人敬狗,不杀狗,不吃狗肉,到满族家中做客,不能把狗皮帽子放在西坑上;此外满族人也敬乌鸦,不许打骂乌鸦。这些禁忌都与满族的宗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在日常习俗中的表现。
十五,旅游景点
抚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处处充满了神异的色彩,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关外三陵之首——永陵,依然伫立在兴京城神奇的启运山下。赫图阿拉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抚顺时时洋溢着浓郁的满乡风情。满族美食让您亲身感受风情万种的满族民俗,深刻了解满族文化和历史。
清西陵列入文化遗产。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