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
1、新奇心理
2、得益心理
3、求知心理
4、接近心理
5、对比心理
6、逆反心理
1、新奇心理
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
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 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知识对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新闻报道如能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是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和能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
4、接近心理
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并因自身生活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与依赖动机,即接近心理。反映在受众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上,这一接近心理便表现在新闻发生地与受众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新闻事件与受众利害关系的远近亲疏程度。凡是与受众地理位置、心理距离接近的新闻,读者则更为关注,更感兴趣。
5、对比心理
一般受众在认识某种事物时喜欢对比,这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世间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比较这一心理活动,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离开了对一些事物和另些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方面进行的比较,就不可能认识任何客观事物。所以,新闻工作者应在新闻实践中,自觉地向受众提供能够进行比较的材料和条件,从而使自己报道的事物,为更多的受众所理解与接受。
6、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超过自身感觉饱和与接收能力,所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和反向思辨。在信息传播中,则是受众由心理定势的支配,对传播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从传播的相反
来生动的形象大打折扣。
2、受众“求近求同”性心理与典型“圣人”化的矛盾。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受众在选择新闻时,除了存在着“地域接近”的心理外,还存在着“感情接近”和“利害接近”的心理。②高明的记者应该能够打破地域的界限,将与受众情感相连的典型人事和“典型事件”客观朴素地表述出来,“以文传意”,影响受众的思想和感情,缩短地域上的距离以达到典型的宣传效果。
在现今的许多典型报道中,记者唯恐打动不了受众,将各种优美词藻都堆砌在典型身上,塑造出许许多多的“圣人”、“神人”,人物形象“十全十美”,白玉无瑕。“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人和被传播的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③这种强化优点,弱化缺点的做法常常使受众觉得典型人物“只能天上有”,自身与其差距太大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动力,典型宣传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3、受众心理接受度与典型“轰炸”化的矛盾。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和量,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经说过的那样:“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为最不适宜的。” 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同样的刺激物在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对反应性质的变化。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有一把心理尺度,把那些过量重复的信息杜绝在其接受范围外,对自己不愿接受而媒体硬塞的信息产生厌烦情绪。
传统体制下的新闻宣传往往是连篇累牍、铺天盖地地集中报道少数典型,有的甚至宣传了几十年,不自觉地对受众产生信息压制和信息“轰炸”。当今受众在个体意识和自主性不断加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信息“防御系统”,对于媒介大规模集中性的典型轰炸不再是毫无反抗地“中弹”倒地。他们会对浮夸过头,超过他们自身接受需要和认同程度的信息采取抵制、排斥、反抗的态度。轰炸式的典型报道因其超过受众接受度而引起的“逆反心理”也应该引起传媒的足够重视。
顺向心理——增强典型报道传播效果的催化剂
典型代表一般,并不代替一般;典型是全体的代表,不是全体本身。典型报道的意义就在于结合时代特征产生一种道德模范的作用,发挥示范功能,激励更多的人以典型为榜样。典型报道要达到这样的功效就需要媒介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好受众的心理分析,使受众在接受典型时产生“顺向心理”,完成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转变,让传播效果不断累积,深化和扩大。
顺向心理相对于逆反心理而言,是一种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和顺应传者或媒介意愿的心理活动倾向,它有认同、共鸣、偏爱等心理表征。⑤传播媒介在推出典型时要注意结合受众的心理变化,讲求宣传的技巧和艺术,不断增强受众的顺向心理,使他们在典型人物的感染力下,自觉地将媒介所宣扬的精神融入到平常的生活中去。
1、典型报道形式多样化,增强受众的“认同”心理。
试验成果值得媒介在进行典型宣传时好好运用。随着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在接受典型报道时更倾向于接受有血有肉、有矛盾有缺点的正常人,那种只有简单“好”、绝对“好”的“完人”只会让受众觉得不真实;媒介要时时做到尊重受众,尊重他们选择信息的权力,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
注 释
① 《主流媒体与舆论力量》专题,《中国记者》2004年第一期,第10页
② 虞达文:《新闻心理学》,新华出版社,第264页
③ 时华蓉:《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82页
④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4月
⑤ 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第333页
参考资料
⑴ 虞达文:《新闻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⑵ 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⑶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4月
⑷ 李 琳:《加强典型报道中的社会心理分析》,中华传媒网2002年12月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电子出版物或电子来源的资料
● 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引号)、期刊名(英文用斜体或下划、中文用书名号)、载体类型、卷号和期号、页码或长度、数据库名/URL、检索日期年。
例:温晓莉,“论知识经济社会微观公共权力的法律规则”,《法学》,互联网,200112 11~16,中文期刊数据库,2003年5月1日,2002年。CIA.(1997).“Australia”.In the World Factbook.〔Online〕.Available at
〖ZZ(Z〗http:‖www.odci.gov/cia/publicaions/factbook/index.html〔1999.Janu-ary 14〕.
第二篇:论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研究的意义
论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研究的意义.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从我国传统新闻学来讲,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传播学上讲,新闻是一种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特殊新闻传播心理规律。
新闻传播(news communication)是近年来才被国内学人采用的一个概念,是伴随着传播学的引入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20世纪80中后期,我国传统的新闻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被打破了,更加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新闻传播活动的学科体系正在建立和发展之中。将新闻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避免了以往新闻学研究中以描述性研究和经验总结性研究为主而缺乏系统性、理论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的不足。正如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童兵教授说,“新闻传播学是引入大众传播学成果和研究方法之后的新闻学。新闻传播学是把新闻传播看作人类传播的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把子系统同母系统一起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察,从中探究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共同规律以及子系统——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而不似过去那样,仅仅对新闻传播作封闭的研究。新闻传播学因为扩展并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延伸与拓宽了研究领域,自然强化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优化了对新闻传播指导的有效性。”[1]对于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的研究,是探索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学关于受众心理的调查研究,是用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受众心理进行科学研究和客观分析,这在我国传统新闻学对报纸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其中关于受众心理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它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我国以往历史中的很多不成功的新闻传播活动都是由于没有研究受众心理、违背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客观心理规律造成的。在现实中,无论是新闻事业管理者、宣传活动的组织者、还是普通的新闻传播者,都有必要加强了解和研究受众心理的自觉性,提高对受众心理的重视程度,掌握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般心理规律。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研究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说明。
一、新闻传播与受众的概念
在传统新闻学中,没有明确的“新闻传播”的概念,人们在传统新闻理论中讨论比较多的新闻学基本概念是“新闻”、“新闻活动”、“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新闻真实性”等等,明确的新闻传播概念是在引入大众传播学成果和方法研究新闻学之后被提出的。
从字面上理解,“新闻传播”就是指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然而,由于人们对“新闻”定义和“传播”定义理解的不同,对新闻传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也有不同。
从搜集到的文献中看,目前关于“新闻传播”的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认为:“新闻传播,指人际间、群体内以及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2]其二认为,“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职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迅速、连续地把新闻传播给受众并引起受众反馈的双向传播过程。”[3]后一种定义是一种简单套用“大众传播”概念得出的新闻传播定义,它将新闻传播者局限于“职业新闻传播者”,将“新闻传播媒介”局限于“大众传播媒介”,同时没有给出明确的新闻概念。笔者比较认同前一种观点。这种观点首先明确了“新闻传播”的传播形式包括“人际间、群体内、社区内的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各种形式,其次明确了“新闻传播”活动中被传播的“新闻”的概念,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最后,这个定义还明确了新闻传播是一种相互传受的互动过程。本文论述中将采用这一“新闻传播”概念。
受众也是随着大众传播学的引入而被广泛使用的一个名词概念。一般认为,“受众统指媒介传播讯息的接受者,它包括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等音像制品的听众和电视、电影的观众。”[4]在国内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文献中,也有不少人把受众称为“受传者”,如段京肃、罗锐在《基础传播学》中说:“受传者,即各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接受者,又称之为受众。”[5]张隆栋主编的《大众传播学总论》中说:“受传者亦称‘受众’,指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6]本文中的受众主要是指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或者说是新闻信息的受传者。
二、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像其它信息传播活动一样,新闻传播活动主要由信源(事实)、传播者(新闻传播者,包括新闻采编人员及新闻机构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其它人员)、信息(新闻)、传播渠道(新闻传播媒介)和受众(新闻接受者)五个要素构成。其核心内容是新闻传播者向广大受众传播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传播者传递的有关新闻信息,进而影响广大受众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因此,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占据突出的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基础。先有受众对新闻的需要,才有了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行为是人们出于某种需求而传播或收受新闻的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新闻传播行为最初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需要往往直接来自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情况”。[7]在人类的新闻传播史上,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断产生的新的需求而发展的。
其次,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以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为终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的主观目的、新闻信息的自身价值、传播过程的保真度等等,最终都要通过受传者的接受和理解来实现。没有受传者的参与和响应,任何传播活动都会像没有目的地的列车一样,失去运行的方向。
第三,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 传播学对大量新闻传播事实的研究表明,受众除了有选择地对新闻信息加以注意、理解、记忆之外,还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而传播者没有发出的新闻信息。受众对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检验作用。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符合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反之,不顾受众的需要、违反受众心理反应的客观规律,单从主观愿望出发,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就不能较好地实现新闻传播目的,甚至会受受众逆反心理等因素影响,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不仅使受众拒绝接受传播信息,甚至拒绝理会传播这类信息的传播者和传播媒介。如图(1)所示:
新闻信息1
传
播
者
信
源
受 众
新闻信息2
寻求新闻信息
接受 拒绝
第四,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反馈信源”。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新闻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相互动的信息传播活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只要受众接收到了传播者发出的新闻信息,就会做出或积极或消极、或接受或拒绝等各种反应,这就是反馈。反馈的内容构成了传播活动中的又一种新的信息,发送给传播者和其它受众。此时做出反应的受传者成为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充当了“信息来源”的角色。而受传者的这种在“再生信息”往往决定某一传播过程或继续、或转向、或中止。因此,从这点上说,受众对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制导作用。
第五,受众是新闻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众是构成社会环境的重要成分,受众的经济状况、文化素质、认识水平、心理状态等因素直接决定传播环境的状况,而传播者只能在现有传播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如果脱离传播环境现实,就不可能实现传播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新闻传播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制导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所有新闻传播活动的目标终点,任何忽视受众的新闻传播活动都不可能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
三、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受众心理是影响和制约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构成新闻传播环境的重要成分之一。受众需求的产生与变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等都与受众心理密切相关。
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8]心理是一个大的集合概念,它是指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而且还包括人的动机、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9]我们这里所讲的受众心理,是指作为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
受众心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受众的心理需要是推动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同时受众又因为各自的动机、需要、能力、气质、性格不同,对不同种类的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使新闻传播受众出现分众化,特定的传播媒介、特定的新闻信息只能传递给特殊的受众群体。
第二,受众的现有心理态度、思维定势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在新闻接受过程中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人的心理的本质决定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而这种主观能动的反映往往受人的现有心理态度和思维定势的影响。
第三,正确认识受众心理是实现欲求新闻传播效果的基础。受众的心理满足与新闻传播目标实现的统一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最佳状态;新闻传播受众的信息饥渴与逆反心理的产生会导致新闻传播活动的失败。
四、我国受众心理研究的简要回顾与描述
1.关于受众心理研究的简要回顾
在我国传统新闻学中,早期的新闻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报纸读者心理的研究,如邵飘萍在其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曾指出:“外交记者于迎合多数读者心理之外,且负制造多数变换社会心理之能力与任务也。”[10]新中国成立后,读者心理也是新闻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较有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在1956年写成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指出了探讨读者心理的意义,论述了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文革十年,心理学被打成伪科学,受众心理问题成为禁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伴随着人们对文革期间新闻传播现实的痛切感受和对促使我国新闻传播活动走上正常化、科学化的强烈愿望,新闻心理学很快被提出来,并出现了一批较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生岳颂东的《报纸读者的心理研究》、杨壮的《外国读者对中国报纸的兴趣》等。仅1979-1986年间,就有近百篇新闻心理学方面的论文问世,其中被福建日报新闻研究所编辑的《新闻心理学刍议》汇集有41篇;被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秘书处编入《新闻学论文集》中的新闻心理学论文5篇;被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陈远焕收集到《中国心理学文献索引》中的新闻心理学论文23篇,其中有关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心理研究的论文有18篇。[11]1986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张俊德、刘海贵合著的我国第一本《新闻心理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的第五章“受众心理”专门探讨的新闻传播受众的一般心理特征。
自此之后,我国已经陆续出版了大量新闻心理学专著和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受众研究的论文约两千篇,出版的有关受众研究的著作和译著已有30余种。[12]这些论文和著作有的是大众传播学者对西方大众传播学受众研究成果的译介和结合中国传播实践进行研究的理论文章,有的的研究者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的试验研究报告,有的是新闻工作者(包括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及研究机构的从业者)对不同媒介受众的调查研究报告,有的是类似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究会等专业组织研讨、由《受众研究通讯》等专门刊物刊登的专题文章,有的是大专院校的学者、专业研究者对构建中国的受众学科体系的设想与探索的论文和专著。这些论文和著作中,大多涉及到受众心理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对新闻传播受众心理提出独到见解的研究文章,如收入刘京林、周光荣主编的《新闻心理学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中的论文共25篇,共分4编,其中专门论述新闻受众心理的论文就有10篇,分别收在“第三编 新闻受众心理”和“第四编 新闻受众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两编中,另外两编中关于新闻心理学研究趋向和新闻传者心理的论文中还有13篇涉及受众心理。较有影响的专门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的专著是虞达文的《新闻读者心理学导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第一版),此外,汪新源的《新闻心理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徐培汀和谭启泰合著的《新闻心理学漫谈》(新华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徐熊的《新闻思维与新闻心态》(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刘京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等。2.对受众心理研究理论的简要描述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目前的受众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受众心理研究和微观受众心理研究两大类,宏观受众心理研究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大众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受众心理的一般社会性反映规律,如一般受众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研究等,比较注重理论思考和科学抽象;微观受众心理研究主要运用认知心理学、接受心理学、统计学甚至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受众对具体问题的反映特征,如青少年观众收看电视的心理分析、新闻字幕类型与记忆、广播配乐对受众理解新闻的影响等等。
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受众心理研究尚处于对基本问题的初步研究阶段。受众心理研究成果中经验的描述较多,从不同侧面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具体统计分析的研究较多,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较少,且重复的成分较多,绝大部分论文和专著都只是从不同侧面涉猎了受众心理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研究,大多是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完全理论”。显而易见,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新闻传播实践,更不用说满足提高新闻传播实践水平、指导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的需要。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积极推进新闻传播受众心理研究,建立具有完整体系的受众心理学,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受众心理,揭示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深层理论规律,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研究新闻传播受众的心理不仅对新闻传播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新闻传播活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新闻传播教研室 郭青春)
第三篇:目标受众心理特征分析
目标受众心理特征分析
• 从我们的前期 的问卷调查和调查报告中我们获取到的信息可知: • 大学生娱乐方式以上网·逛街为主······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分析· • 我们的项目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以大学生为主·营造于知性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场所··同时也热忱欢迎教职工的到来···我们将会竭诚为大家服务···
我们的目标受众是有着相似品味·相似爱好·素质相对等同的群体
从大学生的消费金额来考预:大部分大学生可支配金额有限·除去生活费等必要开支外·所剩余额不多·要想进入那些比较高级的休闲场所·是在经济范围内不太允许的···故我们所建立的休闲会所将以中低消费为主···
从目标受众对交通上考语:我们所建立的休闲会所·地点是在大学周边·大学生大多可以步行即到·交通方便比较具有优势···
从目标受众安全性上看:我们的休闲会所虽然不是专业人士所经营的·但一定会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消费者不允许带具有伤害性物品进入··设置监控··同时我们的消费群体是一群素质较高的群体····
从目标受众对项目的兴趣度来看:我们的会所以影吧·水吧·书吧为主··大学生可以在娱乐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品牌写真:都市原始最柔软的地方·让你的心也跟着轻轻迎合··
水吧:听着舒缓的音乐·窝倦在大大软软的沙发上·像懒猫一样·在冬日阳光应晒下·和心爱的你··惬意地看阳光一寸一寸的移动···右手杯子中的饮料有自己偏爱的颜色还有自己钟爱的味道···左手握着的是你温暖大大的手掌···十指缠绕的幸福··
第四篇:电视栏目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节目受众研究比较分析
——为什么爱看《非你莫属》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从开播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杀入全国收视率前三,更是在年初获得2010最佳综艺节目大奖。
“海归晕倒门”“狂浪的笑”“撕证哥”和“成功学信徒”求职„„一档求职真人秀节目接连引发口水之争,继而引起抵制活动。但实际上公众所焦虑、不满甚至愤怒的目标可能是求职节目背后折射出的真实职场文化。
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职场仍在片面强调竞争的必要,强压之下产生的“狼性文化”被众多企业奉为图腾。压力面试、严苛的考核和短期压榨性的用工方式都使得劳资双方中间的鸿沟日益加深。而在此次抵制活动的发起者、被称为“青年导师”的李开复心中,健康的职场应该合理竞争,劳资公平,企业虽有层级但雇主与职员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在当下的中国现实中,这些想法虽更像理想主义者的宣言,但理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一档节目只是社会现实的镜子。我们也许可以用更宽容和多元的心态对待各种节目。而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致力于让现实的职场变得公平、开放、透明和让人们发自内心相互尊重
在相亲类节目在各电视台满天飞的时候,为什么《非你莫属》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各年龄段的收视群体都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下,我也特爱看这个节目,我代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说我们热衷于看《非你莫属》的原因。
(一)我们先从不同年龄段的收视群体进行分析。
《非你莫属》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并在节目中制造最大限度的良性精彩冲突!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将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每期5位真实应聘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敢于挑战,敢于展示,拥有难以想象的特长,同时每个人都希望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节目中的2名国内资深职场人士及心理专家,将用专业知识给应聘者真实的就业指导意见、心理把握和职场忠告。这对我们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是特别有用的,特别是可以借鉴在现场找工作的选手的经验,而且boss团的忠告让我们在找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禁忌是非常有用的。
而且在家待业的啃老族的父母在这时候看《非你莫属》也能寻求一些心理慰
藉。这就让《非你莫属》老少皆宜,阖家共赏。
(二)从节目对受众的吸引点分析,也就是节目的看点分析。
1.它是全国首档真人秀求职招聘类节目
它 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又兼顾了职场人生、职场话题与争议等一系列‘冲突’元素,直指全球的热点和难题、中国社会婚恋之外的热点——就业问题!
2.各大公司老大坐镇现场,亲自现场招聘。
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有世纪佳缘的CEO、六间房CEO、郭德纲、吕良伟等,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高管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对应聘者感兴趣的是什么?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3.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五花八门,笑料不断。
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你可以对号入座,可以学习优秀的求职者,也可以避免出现现场失败的求职者的错误。有着多年海外求学经历且踌躇满志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工作的“海待”;有因学历问题一直被各单位拒之门外至今还在依靠父母的“啃老族”;曾因“护士门”事件饱受争议的网络红人“仙女艳艳”等。为了工作,应聘者在现场使尽浑身解数。
(三)从节目设置的环节亮点分析
《非你莫属》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
“自我介绍”通过 VCR展示应聘者基本资料,包括工作内容、背景故事及家人朋友领导推荐等等。
“天生我有才”应聘者展示与就业相关的才艺及特长表演。
“别对我说谎” 源自职场黄金标准——真诚度!通过对童年往事、同事关系、职场观念、财务问题等一系列尖锐精彩的直面提问,考验应聘者的人性最真实一面。
最具关注度的要数“谈钱不伤感情”环节,因为在目前的求职压力下,许多求职者在应聘的过程中为增加成功度对待遇问题都采取了模糊态度,这也使得用人单位得以利用这种模糊以最小的工资成本获得最优秀的人才,所以《非你莫属》为保证应聘者和公司代表各自的利益与权力,将要求双方在节目现场直白进行工资待遇谈判:底薪、奖金、加班费、交通费、通讯费、餐费、五险一金„„求职者的能力在这些一流企业的高管中究竟价值几何?全国观众将共同见证求职者的待遇问题!
我觉得最爽的是看选手走上前去,按灭boss的灯,这充分满足了中国观众强大的心理,看boss团为人才赤急白脸,头破血流,你就觉得人才真的很紧缺啊,21世纪真缺人才啊。这也刺激了我成为人才的信念。
第五篇:电视栏目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栏目受众心理分析
——我为什么爱看《非你莫属》
绪论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从开播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杀入全国收视率前三,更是在年初获得2010最佳综艺节目大奖。
正文
在相亲类节目在各电视台满天飞的时候,为什么《非你莫属》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各年龄段的收视群体都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下,我也特爱看这个节目,我代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说我们热衷于看《非你莫属》的原因。
(一)我们先从不同年龄段的收视群体进行分析。
《非你莫属》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并在节目中制造最大限度的良性精彩冲突!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将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每期5位真实应聘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敢于挑战,敢于展示,拥有难以想象的特长,同时每个人都希望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节目中的2名国内资深职场人士及心理专家,将用专业知识给应聘者真实的就业指导意见、心理把握和职场忠告。这对我们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是特别有用的,特别是可以借鉴在现场找工作的选手的经验,而且boss团的忠告让我们在找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禁忌是非常有用的。
而且在家待业的啃老族的父母在这时候看《非你莫属》也能寻求一些心理慰藉。这就让《非你莫属》老少皆宜,阖家共赏。
(二)从节目对受众的吸引点分析,也就是节目的看点分析。
1.它是全国首档真人秀求职招聘类节目
它 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又兼顾了职场人生、职场话题与争议等一系列‘冲突’元素,直指全球的热点和难题、中国社会婚恋之外的热点——就业问题!
2.各大公司老大坐镇现场,亲自现场招聘。
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有世纪佳缘的CEO、六间房CEO、郭德纲、吕良伟等,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高管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对应聘者感兴趣的是什么?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3.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五花八门,笑料不断。
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你可以对号入座,可以学习优秀的求职者,也可以避免出现现场失败的求职者的错误。有着多年海外求学经历且踌躇满志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工作的“海待”;有因学历问题一直被各单位拒之门外至今还在依靠父母的“啃老族”;曾因“护士门”事件饱受争议的网络红人“仙女艳艳”等。为了工作,应聘者在现场使尽浑身解数。
(三)从节目设置的环节亮点分析
《非你莫属》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
“自我介绍”通过 VCR展示应聘者基本资料,包括工作内容、背景故事及家人朋友领导推荐等等。
“天生我有才”应聘者展示与就业相关的才艺及特长表演。
“别对我说谎” 源自职场黄金标准——真诚度!通过对童年往事、同事关系、职场观念、财务问题等一系列尖锐精彩的直面提问,考验应聘者的人性最真实一面。
最具关注度的要数“谈钱不伤感情”环节,因为在目前的求职压力下,许多求职者在应聘的过程中为增加成功度对待遇问题都采取了模糊态度,这也使得用人单位得以利用这种模糊以最小的工资成本获得最优秀的人才,所以《非你莫属》为保证应聘者和公司代表各自的利益与权力,将要求双方在节目现场直白进行工资待遇谈判:底薪、奖金、加班费、交通费、通讯费、餐费、五险一金„„求职者的能力在这些一流企业的高管中究竟价值几何?全国观众将共同见证求职者的待遇问题!
我觉得最爽的是看选手走上前去,按灭boss的灯,这充分满足了中国观众强大的心理,看boss团为人才赤急白脸,头破血流,你就觉得人才真的很紧缺啊,21世纪真缺人才啊。这也刺激了我成为人才的信念。
结论
我觉得一个栏目的成败的关键点,就是受众的心理分析,只有在栏目播出前把握了受众心理,充分的对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才能保证节目播出后的收视率和节目的长久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学习心理学对于以后的节目策划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