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写作应关注受众心理
演讲稿是演讲者传播信息,传递感情的书面依据、规范和提示,一篇精彩的演讲稿就能使演讲者的演讲扣人心弦,引起共鸣,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演讲稿的写作无论从立意选材、结构格式还是语言风格上都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一般写作者往往注意研究主体(演讲稿写作者)的创作行为,却忽略了对演讲受众(听众)的心理考虑,而演讲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其效果的产生必然涉及到主体与受众的相互配合。因此,我们在注意主体写作行为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可感性。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了关于5个w的大众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何种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有何效果(with which effects),突出地把受体放在了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位置。他的思想得到了美国另一个学者约瑟夫·克拉帕的支持,在一本题为《大众传播的效果》中提出了受众心理有三种选择性因素: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说明写作是作者与受众多边交流的系统,并不是由作者自说自话,而是受到受众心理需求、社会环境影响等的制约。演讲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演讲稿的写作就需从社会时代出发,根据演讲受众的自然状况、认识态度、需求特征去把握受众心理的变化。
一、求实心理
演讲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那么只有真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才会被演讲受众所理解、认可。因为具体实在的事情和其所包含的道理,听众一听就懂,产生信任感,才能与演讲者之间迅速架起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做到心灵相通,持续地听下去,形成和谐的演讲环境。因而演讲稿所载信息必须客观真实。首先,演讲材料必须真实。数据、时间、地点、人名都要准确,每一个细节与客观完全一致,而不能有任何的的夸大缩小。只有使用真实材料,才能使受众了解真实的情况,掌握真实的信息,演讲稿也才因此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极强的生命力。其次,演讲内容必须现实。它应与生活紧密相关而不是陈年往事,要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和瞩目的问题;提出和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和需要解答的问题;要涉及人们眼前的、身边的、切身的问题。所以演讲稿的主旨和材料必须是从现实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符合人们现实的心理需求。我们以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演讲辞的写作为例分析一下:他提出的议题是妇女解放问题;分析的结果是“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要“韧性的战斗”——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至今未失去其意义。而听众对象是爱好文学的女大学生;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听众明白自身解放的道路。从中看出,他提的议题与听众对象是直接相关的,如果对男大学生讲其针对性就差多了。以大家熟知的文学形象娜拉这个人物命运为中心去讲,对女大学生是非常恰切的。最后,演讲事实要注意把握“平衡”。演讲要追求效果,必须寓理于实、寄情于实,而客观事实总是由诸多要素构成,各要素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而不能相互敌对、干扰和否定。这种内部要素的和谐平衡才能使文章真实可信,因而演讲稿在突出写某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要把倾向性寓于平衡性中,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有可能造成片面性和绝对化,而宄法准确反映现实世界和演讲者的主观感情。若能合理把握这个“平衡度”,体现实事求是之风,自然会得到广大听众的理解和信任。
二、求近心理
“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原理,“近亲远疏”是人际关系规律。这些道理也非常适宜演讲稿写作。它可以帮助演讲者取舍材料,优选内容。演讲稿内容安排要取近舍远,近多远少。近是指观点、材料与听众关系贴近,为听众关心,为听众熟悉;远是指观点、材料与听众关系疏远.不为听众关心和熟悉。近易沟通,易生亲近感;远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易生疏离感。所以不论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有多大差异,都要寻我双方的契合点,选择与两者都贴近的内容。在双方关系的结合点上、双方注意的交*点上立论取事、展开演讲,拉近与听众的关系,缩小台上台下的心理距离,实现双方的认识交流和情感交流。如,克林顿有一次在俄勒冈大学里进行竞选演说,一开头不谈别的,就谈他上台以后如何降低学生的经济负担,提出一个给学生贷款的办法,等到学生毕业以后,再从工作或者社会服务中分期偿还。美国学生那时正因学费连年猛涨而苦恼,听了这些话,马上欢呼甚至尖叫起来。克林顿抓住了美国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演讲自然受到欢迎。不过,“近”切不可近“我”。以我为中心,关注个人命运,抒发个人感慨,只会切断与昕众的联系,把自己孤立在演讲台上。即使演讲内容有感人成分,也难引起听众共鸣。只有把“我”的关心统一在大家的关心之中,“我”的认识才能变成大家的认识,“我”的感动才会感动他人。
三、求趣心理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了解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的倾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与人的行为活动有密切关系,它对尚未付诸行动的活动有准备性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有推动性作用,对人在活动中的创造性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演讲者要启发演讲受众有所行动,必须想方设法诱发和引起听众的兴趣,若演讲稿的写作不讲究这一点,就有可能使演讲劳而无功,你说得再好,他也不感兴趣,不买你的帐。有一位指导员的就职演说就很懂得抓住听众心理的艺术。开头第一句话是: “我一到这里,就收到了大家的不少‘礼品’”。上来就让战士们陷入迷惑、不解、惊讶:谁送了礼品?送了什么礼品?送礼品想干什么?指导员在这里把事情端出来,又想怎么样?这就一下子把战士们的兴趣提起来了,使他们急于想了解下文。指导员接着的一句话是: “而且现在,准确地说,在我说话的时刻,很多同志,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同志,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进一步让战士们陷入迷惑:送礼品还有自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强化了他们对演讲的兴趣。“大家不要纳闷,这‘礼品’就是目光”。原来如此。可解开了第一扣,还有另外的迷惑:目光第什么礼品?他看出了什么?于是,这位指导员又说:“我发现,大家向我投来了各种各样的目光:有信任的,有期待的,有疑惑的,也有无所谓的……我觉得,大家的这些目光就像为我这个指导员走马上任准备的一堆礼品:有玫瑰,有玉兰,有仙人掌,也有霸王鞭……”这一讲,不光是控制保持在场听众的兴趣,恐怕同时引起战士们的心理反应:这位指导员好厉害,他从我的目光里看到了什么?该不会区别对待吧?“不管是什么样的目光,不管是怎样的‘礼品’,我都愿收下!并且,我还应该说上一句:谢谢大家!”公开向战士们表示自己的态度。于是这两句话,赢得战士们两次热烈鼓掌。接下来,就战士们最关切的问题,谈了自己就任以后的工作设想。这位指导员的就职演说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现场效果。这一结果,是与他善于调动和激发听众兴趣密不可分的。
第二篇:演讲稿写作应关注受众心理
演讲稿写作应关注受众心理
[作者:任颖 来源:guest3 点击数:1654 更新时间:2007-07-23 10:24:09 文章录入:guest3](《应用写作》2001年第11期)
演讲稿是演讲者传播信息,传递感情的书面依据、规范和提示,一篇精彩的演讲稿就能使演讲者的演讲扣人心弦,引起共鸣,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演讲稿的写作无论从立意选材、结构格式还是语言风格上都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一般写作者往往注意研究主体(演讲稿写作者)的创作行为,却忽略了对演讲受众(听众)的心理考虑,而演讲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其效果的产生必然涉及到主体与受众的相互配合。因此,我们在注意主体写作行为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可感性。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了关于5个W的大众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何种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有何效果(with which effects),突出地把受体放在了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位置。他的思想得到了美国另一个学者约瑟夫·克拉帕的支持,在一本题为《大众传播的效果》中提出了受众心理有三种选择性因素: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说明写作是作者与受众多边交流的系统,并不是由作者自说自话,而是受到受众心理需求、社会环境影响等的制约。演讲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演讲稿的写作就需从社会时代出发,根据演讲受众的自然状况、认识态度、需求特征去把握受众心理的变化。
一、求实心理
演讲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那么只有真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才会被演讲受众所理解、认可。因为具体实在的事情和其所包含的道理,听众一听就懂,产生信任感,才能与演讲者之间迅速架起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做到心灵相通,持续地听下去,形成和谐的演讲环境。因而演讲稿所载信息必须客观真实。首先,演讲材料必须真实。数据、时间、地点、人名都要准确,每一个细节与客观完全一致,而不能有任何的的夸大缩小。只有使用真实材料,才能使受众了解真实的情况,掌握真实的信息,演讲稿也才因此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极强的生命力。其次,演讲内容必须现实。它应与生活紧密相关而不是陈年往事,要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和瞩目的问题;提出和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和需要解答的问题;要涉及人们眼前的、身边的、切身的问题。所以演讲稿的主旨和材料必须是从现实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符合人们现实的心理需求。我们以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演讲辞的写作为例分析一下:他提出的议题是妇女解放问题;分析的结果是“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要“韧性的战斗”——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至今未失去其意义。而听众对象是爱好文学的女大学生;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听众明白自身解放的道路。从中看出,他提的议题与听众对象是直接相关的,如果对男大学生讲其针对性就差多了。以大家熟知的文学形象娜拉这个人物命运为中心去讲,对女大学生是非常恰切的。最后,演讲事实要注意把握“平衡”。演讲要追求效果,必须寓理于实、寄情于实,而客观事实总是由诸多要素构成,各要素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而不能相互敌对、干扰和否定。这种内部要素的和谐平衡才能使文章真实可信,因而演讲稿在突出写某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要把倾向性寓于平衡性中,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有可能造成片面性和绝对化,而宄法准确反映现实世界和演讲者的主观感情。若能合理把握这个“平衡度”,体现实事求是之风,自然会得到广大听众的理解和信任。
二、求近心理
“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原理,“近亲远疏”是人际关系规律。这些道理也非常适宜演讲稿写作。它可以帮助演讲者取舍材料,优选内容。演讲稿内容安排要取近舍远,近多远少。近是指观点、材料与听众关系贴近,为听众关心,为听众熟悉;远是指观点、材料与听众关系疏远.不为听众关心和熟悉。近易沟通,易生亲近感;远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易生疏离感。所以不论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有多大差异,都要寻我双方的契合点,选择与两者都贴近的内容。在双方关系的结合点上、双方注意的交*点上立论取事、展开演讲,拉近与听众的关系,缩小台上台下的心理距离,实现双方的认识交流和情感交流。如,克林顿有一次在俄勒冈大学里进行竞选演说,一开头不谈别的,就谈他上台以后如何降低学生的经济负担,提出一个给学生贷款的办法,等到学生毕业以后,再从工作或者社会服务中分期偿还。美国学生那时正因学费连年猛涨而苦恼,听了这些话,马上欢呼甚至尖叫起来。克林顿抓住了美国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演讲自然受到欢迎。不过,“近”切不可近“我”。以我为中心,关注个人命运,抒发个人感慨,只会切断与昕众的联系,把自己孤立在演讲台上。即使演讲内容有感人成分,也难引起听众共鸣。只有把“我”的关心统一在大家的关心之中,“我”的认识才能变成大家的认识,“我”的感动才会感动他人。
三、求趣心理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了解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
第三篇:电视栏目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节目受众研究比较分析
——为什么爱看《非你莫属》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从开播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杀入全国收视率前三,更是在年初获得2010最佳综艺节目大奖。
“海归晕倒门”“狂浪的笑”“撕证哥”和“成功学信徒”求职„„一档求职真人秀节目接连引发口水之争,继而引起抵制活动。但实际上公众所焦虑、不满甚至愤怒的目标可能是求职节目背后折射出的真实职场文化。
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职场仍在片面强调竞争的必要,强压之下产生的“狼性文化”被众多企业奉为图腾。压力面试、严苛的考核和短期压榨性的用工方式都使得劳资双方中间的鸿沟日益加深。而在此次抵制活动的发起者、被称为“青年导师”的李开复心中,健康的职场应该合理竞争,劳资公平,企业虽有层级但雇主与职员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在当下的中国现实中,这些想法虽更像理想主义者的宣言,但理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一档节目只是社会现实的镜子。我们也许可以用更宽容和多元的心态对待各种节目。而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致力于让现实的职场变得公平、开放、透明和让人们发自内心相互尊重
在相亲类节目在各电视台满天飞的时候,为什么《非你莫属》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各年龄段的收视群体都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下,我也特爱看这个节目,我代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说我们热衷于看《非你莫属》的原因。
(一)我们先从不同年龄段的收视群体进行分析。
《非你莫属》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并在节目中制造最大限度的良性精彩冲突!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将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每期5位真实应聘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敢于挑战,敢于展示,拥有难以想象的特长,同时每个人都希望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节目中的2名国内资深职场人士及心理专家,将用专业知识给应聘者真实的就业指导意见、心理把握和职场忠告。这对我们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是特别有用的,特别是可以借鉴在现场找工作的选手的经验,而且boss团的忠告让我们在找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禁忌是非常有用的。
而且在家待业的啃老族的父母在这时候看《非你莫属》也能寻求一些心理慰
藉。这就让《非你莫属》老少皆宜,阖家共赏。
(二)从节目对受众的吸引点分析,也就是节目的看点分析。
1.它是全国首档真人秀求职招聘类节目
它 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又兼顾了职场人生、职场话题与争议等一系列‘冲突’元素,直指全球的热点和难题、中国社会婚恋之外的热点——就业问题!
2.各大公司老大坐镇现场,亲自现场招聘。
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有世纪佳缘的CEO、六间房CEO、郭德纲、吕良伟等,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高管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对应聘者感兴趣的是什么?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3.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五花八门,笑料不断。
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你可以对号入座,可以学习优秀的求职者,也可以避免出现现场失败的求职者的错误。有着多年海外求学经历且踌躇满志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工作的“海待”;有因学历问题一直被各单位拒之门外至今还在依靠父母的“啃老族”;曾因“护士门”事件饱受争议的网络红人“仙女艳艳”等。为了工作,应聘者在现场使尽浑身解数。
(三)从节目设置的环节亮点分析
《非你莫属》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
“自我介绍”通过 VCR展示应聘者基本资料,包括工作内容、背景故事及家人朋友领导推荐等等。
“天生我有才”应聘者展示与就业相关的才艺及特长表演。
“别对我说谎” 源自职场黄金标准——真诚度!通过对童年往事、同事关系、职场观念、财务问题等一系列尖锐精彩的直面提问,考验应聘者的人性最真实一面。
最具关注度的要数“谈钱不伤感情”环节,因为在目前的求职压力下,许多求职者在应聘的过程中为增加成功度对待遇问题都采取了模糊态度,这也使得用人单位得以利用这种模糊以最小的工资成本获得最优秀的人才,所以《非你莫属》为保证应聘者和公司代表各自的利益与权力,将要求双方在节目现场直白进行工资待遇谈判:底薪、奖金、加班费、交通费、通讯费、餐费、五险一金„„求职者的能力在这些一流企业的高管中究竟价值几何?全国观众将共同见证求职者的待遇问题!
我觉得最爽的是看选手走上前去,按灭boss的灯,这充分满足了中国观众强大的心理,看boss团为人才赤急白脸,头破血流,你就觉得人才真的很紧缺啊,21世纪真缺人才啊。这也刺激了我成为人才的信念。
第四篇:电视栏目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栏目受众心理分析
——我为什么爱看《非你莫属》
绪论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从开播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杀入全国收视率前三,更是在年初获得2010最佳综艺节目大奖。
正文
在相亲类节目在各电视台满天飞的时候,为什么《非你莫属》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各年龄段的收视群体都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下,我也特爱看这个节目,我代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说我们热衷于看《非你莫属》的原因。
(一)我们先从不同年龄段的收视群体进行分析。
《非你莫属》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并在节目中制造最大限度的良性精彩冲突!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将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每期5位真实应聘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敢于挑战,敢于展示,拥有难以想象的特长,同时每个人都希望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节目中的2名国内资深职场人士及心理专家,将用专业知识给应聘者真实的就业指导意见、心理把握和职场忠告。这对我们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是特别有用的,特别是可以借鉴在现场找工作的选手的经验,而且boss团的忠告让我们在找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禁忌是非常有用的。
而且在家待业的啃老族的父母在这时候看《非你莫属》也能寻求一些心理慰藉。这就让《非你莫属》老少皆宜,阖家共赏。
(二)从节目对受众的吸引点分析,也就是节目的看点分析。
1.它是全国首档真人秀求职招聘类节目
它 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又兼顾了职场人生、职场话题与争议等一系列‘冲突’元素,直指全球的热点和难题、中国社会婚恋之外的热点——就业问题!
2.各大公司老大坐镇现场,亲自现场招聘。
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有世纪佳缘的CEO、六间房CEO、郭德纲、吕良伟等,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高管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对应聘者感兴趣的是什么?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3.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五花八门,笑料不断。
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你可以对号入座,可以学习优秀的求职者,也可以避免出现现场失败的求职者的错误。有着多年海外求学经历且踌躇满志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工作的“海待”;有因学历问题一直被各单位拒之门外至今还在依靠父母的“啃老族”;曾因“护士门”事件饱受争议的网络红人“仙女艳艳”等。为了工作,应聘者在现场使尽浑身解数。
(三)从节目设置的环节亮点分析
《非你莫属》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
“自我介绍”通过 VCR展示应聘者基本资料,包括工作内容、背景故事及家人朋友领导推荐等等。
“天生我有才”应聘者展示与就业相关的才艺及特长表演。
“别对我说谎” 源自职场黄金标准——真诚度!通过对童年往事、同事关系、职场观念、财务问题等一系列尖锐精彩的直面提问,考验应聘者的人性最真实一面。
最具关注度的要数“谈钱不伤感情”环节,因为在目前的求职压力下,许多求职者在应聘的过程中为增加成功度对待遇问题都采取了模糊态度,这也使得用人单位得以利用这种模糊以最小的工资成本获得最优秀的人才,所以《非你莫属》为保证应聘者和公司代表各自的利益与权力,将要求双方在节目现场直白进行工资待遇谈判:底薪、奖金、加班费、交通费、通讯费、餐费、五险一金„„求职者的能力在这些一流企业的高管中究竟价值几何?全国观众将共同见证求职者的待遇问题!
我觉得最爽的是看选手走上前去,按灭boss的灯,这充分满足了中国观众强大的心理,看boss团为人才赤急白脸,头破血流,你就觉得人才真的很紧缺啊,21世纪真缺人才啊。这也刺激了我成为人才的信念。
结论
我觉得一个栏目的成败的关键点,就是受众的心理分析,只有在栏目播出前把握了受众心理,充分的对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才能保证节目播出后的收视率和节目的长久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学习心理学对于以后的节目策划是很有用的。
第五篇: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分析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就必须拥有公信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广大的网络受众提供权威的信息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媒体引导受众一方面:要引导网络受众确定高层的,完全实用的心理态度,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引导网络受众改变偏颇的需求结构,抑制不合理的社会规范需要。建立合理的受众需求层次。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受众;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520190-01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所蕴含的能量也正在被释放出来,并对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网络媒体自身有着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特征,提供给了受众从未有过的自由和信息自由的权利,决定了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与传统媒体受众心理有很大不同。因此要发挥网络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受众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一步加强网络受众的伦理道德建设;发挥权威媒体网站的舆论导向作用。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遵循正确的角色扮演规则,培养受众视听态度,建立合理的受众需求结构。
1.网络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受众
网络媒体的受众与传统受众一样,在传播过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按媒介接触行为分有积极选择者,纯粹受众,介质受众,预期潜在受众和现实受众等。而从总体而言网络媒体的受众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 人数众多。
⑵ 分布广泛。网络媒体受众分布人数十分广泛,据上述数字显示35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为大多数。⑶ 素质较高。据中国互联网报告显示:网民受教育高中最多29.3%,其次为本科28%和大专27%。
2.网络媒体影响下的受众心理行为和受众心理需求特征
⑴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需求
从总体上来讲,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特征符合一般传媒受众的心理特征,也具有网络传媒的特性。网民上网既是具有某种目的的动机体现出一定的心理过程,也表现出一定的心理行为特征,从根本上分析,心理需求是内在的根本,心理行为是外在的表现。构成了网络受众的心理行为层次。而这种层次分析对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受众心理需求主要以下要求:
① 获取信息。网民上网主要为获取信息,这类网民一直占大多数。网络是一个信息丰富的场所,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人们通过网络掌握新知识。以18-25岁比例最高。
② 情感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相聚千里的人在聊天网络上见面成为现实。各种聊天工具,电子邮件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机会。
③ 享受服务。网络给人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购物,联络,看书,预订旅店等。
休闲娱乐。社会压力较大,为缓解精神压力,找到宣泄的途径。人们利用网上休闲的方式进行自我放松和心理平衡。
⑵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行为特征
除了上述心理需求之外,网络媒体的受众还具有一定的心理行为特征,这些特征会为其受众便利的同时,心理上带来一系列歪曲具体表现如下:
① 自我意识,迷茫心理。受众上网,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要求等。
② 隐性藏匿,角色混乱。在现实中人按照自己的社会要求进行定位,而在网络上媒体受众根据自己心理需求扮演不同角色制造人格的混乱。
③ 网络成瘾,深陷其中。有人说,上网就是落网,很多人在网络中沉溺,不能自拔。网络的依赖心理是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对网络的着迷状态,导致情绪低落,对网络难以抗拒。
3.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的网络媒体
随着网络媒体这种新的媒体方式的日渐发展,网络媒体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媒体与其他传媒不同的要素使网络媒体对受众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① 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已被广泛采用。有人说网络不仅是一个平台还是一道屏障,这都是说明网络传播有一个显著特点--虚拟性。
② 网络媒体的方便和快捷。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实现了静态的图表文字和动态的声音画面的自由转换。这种多媒体的融合特性给了信息传播与信息接受无与伦比的自由。
③ 网络媒体的参与性和交互性。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确定,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能进行角色转换,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受众,这是由于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决定的。人们主动参与了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当中。
4.对待网络受众进行引导的方式对策
由于网络传媒的受众的受众心理与传统媒介的受众心理有很大不同,网络媒体主要是通过客体和心理来规范引导受众,一种是客体规范,即是通过法律条文,政策法规这些客观标准来判断行事,就可以使受众自己行为合法获得认同。二是舆论所认同的规范,受众自己所认同的规范即受众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便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因此要发挥网络传播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受众的不良心理需求提出许多对策:
① 进一步健全网络管理法规。当我们的网民成倍的增长时,互联网的法律空白越来越多。因此政府应从媒体管理角度,将网络新闻和信息传播内容纳入法制化轨道。
② 加强网络媒体的伦理道德建设。通过网络伦理将人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利益提升为人格化力量,依靠自身的调节控制网络行为,制定比较系统的电子空间秩序,使人们的交往行为更加规范。
③ 发挥权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权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就是人们对群体的从众行为之上。因此权威媒体应当发挥自己的信息优势,争取能积极引导受众的视听态度,争取不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误导。
④ 培养正确的视听态度,尊重自己的行为规范。受文化条件,心理素质的影响,一些网络受众的角色扮演脱离了生活的轨道,当一个人在网络中把自己分成各个不同的角色时,会带来迷惑。当这些与角色扮演者的社会现实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时,人格的病态也就凸显出来。这种偏颇的视听态度和需求结构不利于个人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受众对媒体不仅仅是视听,而且要分析探寻。媒体对受众不仅要引导,更要培养,引导受众用理智战胜情感。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3页.[2] 陈力丹.《论新闻传播的自由与控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7月.[3] 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46页.[4] 陈楚.《试论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和管理途径》[J].《新闻界》,2007年第6期.[5] 刘震.《中国网络受众心理分析》[J].《多媒体论坛》,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