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四条基本原则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行使预算监督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监督、先预算后支出、确保收支平衡和集体决定等几大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具体工作情况,灵活采用监督方式,不断探索监督的新途径,才能确保预算监督的实效。
一、依法监督的原则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监督权是建立在宪法和法律基础上的,依法监督是人大预算监督工作的根本原则。预算体现的是立法机构对政府活动的授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收支计划,实质上已经构成了一种法的规范。西方国家普遍秉承“预算即法”的理念,按照立法程序加以审议通过的预算是政府开展各项活
动的前提,经批准公布后的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政府必须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任何逃脱预算约束的行为都是违法的。我国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监督权源自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具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坚持依法开展预算监督工作,“杜绝没有法律授权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的发生”,强化预算法制观念,不断探索提高预算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国家立法的初衷。
二、先预算后支出的原则
先预算后支出是预算执行的基本原则,强调的是预算的刚性约束力。然而,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预算的约束力严重软化,随意追加调整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不经人大审核批准擅自改变预算资金用途和突破预算的现象屡见不鲜。要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切实规范政府行为,就要把先预算后支出原则作为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重要原则加以强调和重视,通过加强对预算资金使用关键环节的监督,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减少追加和突破预算的随意性。
三、确保收支平衡的原则
《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收支平衡原则不仅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编制预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监督所要审查的主要内容。预算平衡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从预算平衡的角度加强对政府执行预算的监控,既要强化对预算支出方面的监督,也要加强对预
算收入方面的监督,不断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加强预算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确保各项预算资金的合规使用并取得预期目的。
四、集体决定的原则
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形成的意见、决议,必须坚持集体决定、集体行使权力,必须按照法定程序,通过会议审议、表决的形式集体行使职权。对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必要时还要采取专家咨询、市民听证、社会公示、网上评议等方式,广泛听取代表和群众意见,在审议过程中要充分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决不能少数人说了算,任何领导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地方人大的预算监督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