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和改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思考
加强和改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思考
郭志强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是指各级人大及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对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及其调整方案、决算进行审查、批准,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随着我国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越来越重视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新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讲,当前人大预算审查监督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目前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面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预算中的集中体现。它明确反映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财政部门的工作任务,是指导财政工作的总体规划和部署。目前的预算编制还不适应加强监督的要求,存在以下问题。
1、预算内容不完整。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性资金存在着预算内外之分,财政预算只对预算内资金的分配产生作用,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之外,这些资金成为预算内不准搞的项目的资金来源,使各级人大难以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的监督。预算外资金也往往成为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经济源头。部门掌握的预算外资金有的甚至成为部门“小金库”。
2、预算编制时间短。目前从本级预算编制到人大表决通过,一般只有六个月左右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财政部门很难拿出完整、准确的本级政府预算草案(包括本级各部门预算,上解上级、上级补助、下级上解、补助下级等),因而本级政府预算内容粗略、不具体、不准确,预算质量不高,影响到人大对预算的审批。从总预算的编制来看,自国务院向省级政府和中央各部门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到下一年度1月10日前省级财政部门汇总本级总预算草案并报财政部,一般只有2-4个月时间,期间需经历五级政府层层下达、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预算、汇总下一级总预算、同级政府审定、报上一级政府审核并听取意见等环节。实际上很难做到由基层编制汇总,而是层层代编预算。
3、预算编制不够细化。目前政府向人大报告的总预算和本级预算草案是按功能分类的收支总帐,一般只列到大类,在本级总预算中,补助下级支出数通常只是一个大数。从预算编制的内容来看,编制项目不细,预算报表所列的科目级次太少,所列内容太粗,每个科目数额太大,透明度太低。人大代表在审议预算报告时看到的一般是20多个“类级”收支总数,而具体体现其使用的300多个“款级”、500多个“项级”的财政资金,则完全由政府主导支配,人大无法接触明细数字,甚至连一些部门究竟有多少编制、需多少经费都无从知晓。代表只知道教育要用多少钱、医疗要用多少钱,却不知道它们分别要花在哪里。面对这些没有收支明细表及其详细说明的数字,代表既看不出每笔收入来源是否合理、可靠,也看不出重大建设项目有多少,更谈不上审查这些项目是否合理、预算是否科学,更无法审查这些支出是否能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而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的审查,“魔鬼在细节当中”,预算不细化,人大审查监督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预算审批方面
我国宪法确立了各级人大预算审批制度,预算法明确了各级人大预算审批的范围和重点。目前,人大预算审批在审查时间、审批程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预算审查时间短。一是初审时间短。按照现行预算法规定,人大的相关部门在人代会一个月前开始初审预算。在一个月时间内,要审查所有预算,从目前各级人大尤其是地方人大配备的人员来看,无法做到实质性审查。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地方在一个月前很难完整地提供预算草案详细情况。初审时看到的预算草案,许多内容都只列了项目,没有数字,大多是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当年预算安排的一些设想,难以进行实质性审查。二是大会审查时间短。目前预算草案提交各级人大的时间都比较晚,一般在人代会召开时,预算草案和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才正式印发代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代表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阅读预算草案。人代会上,代表审查预算的时间长短,现行法律未作明确规定,从实际操作情况看,通常只有半天时间。而且,从2005年开始,财政预算在人代会上只作书面报告,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保质保量审议规模庞大、内容繁杂的预算草案,实际操作很困难。
2、审批程序不完备。预算审批程序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着审批的质量。我国人大目前审批预算一般有两道程序:审查程序和表决程序。从审查程序来看,一般是大会上由财政部门负责人向代表们报告新年度预算草案的基本内容和为实现预算所采取的措施,然后由代表分组讨论。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一般较为分散,有可能采纳,也有可能不采纳,没有一个较为完备的审议意见处理程序。从表决程序来看,目前我国人大预算表决方式实行的是综合审批,一次性表决通过。即,所有的预算收支全部集中在一件预算审批提案中由人大代表投票通过。这种做法虽然简化了预算审批程序,但是,预算草案局部的不合理将影响整体的效果。如果这种不合理的局部内容得以通过,自然会损害下一年度预算执行效果。倘若整个预算草案都被否决,同样会影响下一年度预算执行,导致人大代表一般不行使预算否决权。如果要求就所有的方案要么全部赞成,要么全部反对,对人大代表而言,确实难以取舍;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承受着过大的不必要的风险。
(三)预算执行监督方面
监督预算执行是人大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在预算执行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预算约束力不强。目前,各级人代会审查批准的预算在执行中追加较多,预算约束力不强。其主要原因:一是在提交人代会审查批准的本级支出预算中,只有当年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而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和上年结转资金没有编入年初预算,这些资金在执行中追加;二是人代会审查批准的本级预算只是大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项目上,作为保留预算,在执行中由主管部门追加到具体使用的部门和项目。这就使得人代会批准的预算(包括部门预算)是一个数,到常委会审查决算时,是另外一个数。
2、对重点资金监督乏力。一是预留资金(保留预算)。预留资金的存在,一方面使基层部门每年都盯着上级各部门的预留资金,造成“跑部钱进”,加大了资金使用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各部门把执行中争取到上级追加资金当作额外资金,在上报项目时没有经过认真论证,常常是草率立项,使得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损失浪费严重;而且,这些资金的使用也缺乏有效监督,容易引发腐败问题。二是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目前切块由部门管理和使用的专项资金项目繁多,各类专项资金形成的历史时期跨度较大,原因复杂且政出多门。存在部门年初预算未全部落实到具体项目,造成资金滞留闲置,影响使用效益;补助地方项目标准不明确,项目过多过细、安排不完全符合相关政策目标要求等问题。三是超收收入。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收入预算时,指标经常被压低,执行下来,收入超收较多。目前,超收收入安排支出未报人大审批,超收收入的大量存在及使用上的不规范,一方面反映政府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准确性差,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人大批准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
3、预算透明度不高。多年来,通过报刊公布的政府预算,一般就只有几个收支大类的数据,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和非专业的人大代表,就是财政预算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弄清楚也是比较困难的。这远未达到预算公开的要求。有的甚至还将预算草案列为机密文件,会后收回。预算的透明度不高,是财政活动中一系列浪费、失误、低效等现象存在的重要诱因。审计部门每年都审计出大量问题,这与预算的不公开透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四)审计监督方面
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审计体制,这种体制的好处在于,它建立的时候比较迅速,很快就能开展工作,方便服务于政府中心工作;审计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都在政府的掌控之内,政府能支持审计工作很快展开;审计提出的改进建议容易落实。但这种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责还不够。按规定,预算审计报告要向人大提供,人大也是审计机关的服务对象,但在现行审计制度下,审计机关要把审计结果首先报告给政府,在得到政府同意后,才能对外披露。披露什么、如何披露往往都不是审计机关自己所能决定的。提交给人大的审计报告已经不是第一手的审计结果。第二,人大与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就难免出现审计机关既要为监督者服务,又要受被监督者直接领导的矛盾。第三,由于人大不能直接行使审计监督权,只能把审计作为一个间接的外部监督机制去监督财政预算,这样人大对财政预算监督就缺乏实质性直接介入的途径和手段,人大监督的实际效果就打了折扣。
(五)人大自身的监督能力方面
尽管部分地方人大已成立了预算审查监督机构,但总体上看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力量仍然十分薄弱。从已经成立预算工委的全国人大和部分省级人大的人员配备情况看,全国人大预工委也就20多人,省级一般只有几个人。省以下的预算审查监督日常工作,大多数仍由财经委承担。市、县人大财经工委一般都只有几个人,难以具备提前介入和初审的能力。从各级人大代表构成来看,代表来自社会各阶层,其中不乏精通财政的专业人员。但就总体而言,目前,人大预算监督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还需要加强,以增强人大监督的能力。
二、加强和改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对策建议
中央提出,要“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改进预算编制
1、按照预算完整性原则,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全部政府收支纳入预算的基础之上。只有全部政府收支纳入预算,在建立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的前提下,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谈得上对政府收支的监督。按照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各级政府分别编制统一、全面的财政预算,充分反映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收支活动的全貌,既为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完备的数据资料,以利于政府控制、调节各类财政性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完善财政的分配、调节与监督职能,又便于人大代表和全体纳税人监督政府的理财活动,防止政府部门出现各种经济浪费和腐败现象。
2、增加预算编制时间,编制滚动预算。政府预算规范和安排着财政活动,直接体现着政府的政策意向,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运作状况的好坏,因而必须预先进行周密地计划。目前,我国每年都是在预算年度开始后,才完成政府预算的法律程序。严格地说此前是在没有“预算”的状态下开展财政活动的。而西方的政府预算在预算年度开始之前就必须制订完毕,否则政府无权开展财政活动。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是细化预算的前提,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度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为新年度正式启动预算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国外情况来看,许多国家的预算编制要经过10个月到1年的时间,短的也有半年。借鉴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应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预算编制提前半年至一年,并规定各级人代会每年的召开时间自下而上逐级推迟,从根本上解决代编预算的问题。作为一项过渡措施,当前可采取的办法是,本级预算草案在新的预算年度开始前未获得批准的,由本级政府编制临时预算草案,并在新预算年度开始前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执行。预算草案经人代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为使社会各项事业前后的发展在预算中得到较好的衔接,应按标准周期编制滚动预算。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已经存在,但未有与之相结合的财政五年概算。五年概算的安排,主要是考虑一些长期立法,如义务教育法、科技进步法、农业法和社会保障及相关法定支出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一些跨年度发展项目。在五年概算基础上形成年度预算纲要。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最初编制时,往前作3-5年的预算安排,之后每次编制时都往前滚一年,并调整原预算中所剩2-4年的预测内容和财力安排的内容。这种滚动预算能体现瞻前顾后、综合平衡的要求。
3、完善预算编制方法,规范预算编制程序。一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测算预算收支,提高预算的准确性。运用“标准收入测算法”编制收入预算,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支出预算。二是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在延长预算编制时间的基础上,部门预算编制实行“三上三下”程序。“一上”,5月底前各单位报送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部门预算基础信息;“一下”,6月底前,财政向部门下达预算编报限额;“二上”,7月底前,部门编制完整的建议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二下”,10月底前,财政部门下达部门预算控制数;“三上”,11月10日前,部门向财政部门反馈修改、完善的预算安排意见;“三下”,本级人代会批准预算后,财政部门和一级主管部门分别在规定时间内批复部门和下级单位预算。目前已有部分省市采用“三上三下”的程序,并且效果不错。
(二)完善预算审批
预算审批程序是保障和规范预算审批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应对我国人大预算审查程序作以下三方面的完善。
1、健全人大初审程序。
第一,提前介入预算编制。为确保预算审查机构提前介入预算编制过程,可以通过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或人大代表,参加同级党委、政府召开的经济工作和财税工作会议等形式介入,收集各种信息资料,了解预算编制情况,掌握预算草案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并就完善预算编制和报送内容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
第二,规范和加强人大预算工作机构对预算草案的预审工作。由于人代会上审查预算时间有限,人大预算工作机构在人代会前加强预算草案预审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机构和组织建设,可以成立专家咨询小组或预审工作小组,邀请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政府有关部门的业务骨干以及专家顾问参加预审工作。四川省人大2009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人大代表计划和预算审查监督联络员制度,请省人大代表提前参与预算的预审工作,得到代表充分肯定。预审可以采取延伸审查,对较大的项目可以调阅其审批手续、可行性报告等资料。对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财政部门沟通,也可请财政预算部门负责人说明情况。财政部门根据预审意见对预算草案进行修改。
第三,预算初审要把依靠人大代表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要提前将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寄送代表,请他们提出意见;二要根据情况适时组织代表对某些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座谈、专题视察或调研,使代表深入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三要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作用,尽量在常委会上安排对预算草案进行初审,以弥补人代会审议时间短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既要参加常委会审议,又要参加人代会审议,每年还要审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情况比较了解,应安排充分的时间组织集中审议,将需要修改完善的重要内容力争解决在人代会之前。同时,由于常委会组成人员是人大代表,部分还是人代会主席团成员,能够将常委会一些比较集中的审议意见带入人代会和主席团会议,保证预算草案初审和人代会审议的连续性。
第四,对预算草案及其报告内容的初步审查,应抓住重点。一是预算口径的一致性。初审预算草案及其报告,应同政府、计划报告结合起来;二是预算收支的平衡性。要重点审查收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平衡性,防止赤字预算;三是预算保障措施的可行性。要着重分析预算收入的来源及其增减预测是否可靠,预算支出的安排重点是否适当,实施预算的措施是否有利于强化预算单位的自我制约机制。初步审查意见,特别是建议对预算草案中不合法或不合理要求修改的内容,应当连同预算编制部门最后形成的预算草案,在人代会一个月前发给代表。对于初审意见,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认真研究,提出明确答复,不采纳的要说明理由,一并提交代表大会,作为代表审查预算草案的参考。
2、健全人代会审查程序。
第一,强化人代会上的预算专题审议。为提高预算审查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必要在大会期间组织召开预算专题审议会,由各代表团推荐一名代表,代表本团参加专题审议会。会前,参会代表要认真阅读财政报告、预算草案等有关文件,收集本团代表的意见,作好发言准备,为代表深入审查预算创造条件。四川、广东、河北、安徽等省近年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可以将预算专题审议作为人代会一项法定程序固定下来,以强化代表大会对预算的审查。建议预算恢复口头报告,且应附有更多的书面和口头说明,以进一步加强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确保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预算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第二,建立和完善代表审议意见的反馈制度。对代表在人代会期间提出的预算审议意见,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向代表反馈,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政府就代表审议意见向大会做出相应的说明(或提交书面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对代表审议意见的基本态度,哪些意见目前暂不采纳及其原因,哪些意见可放到下年度预算或更长的时期内考虑,逐步解决等等,使代表心中有数,以进一步强化代表大会审议效力。在人代会正式投票表决前,预算编制部门要根据预算委员会的提议、人大代表的意见,对预算草案进行修改。
第三,积极创造条件,实行预算分项审批。根据开支的部门和性质将预算草案分解为若干个预算审批议案。预算编制部门分别就各个议案做出说明,预算委员会分别就各个议案提交初步审议报告和正式审议报告,人大代表对各个议案分别投票表决。这种审批方式虽然程序繁琐一些,但相比综合审批方式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减轻人大代表对预算草案遭到否决的严重后果的担心和顾虑,他们可以只对明显不合理的预算议案投反对票,而其余的议案则能顺利通过。同时,对某一项预算的否决,不仅会影响下一年该项预算执行,而且法律要求对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处罚。这就增加预算编制部门的工作压力,督促其尽量优化预算草案,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通过这种分别对待的审批方式,不仅可以督促预算编制部门尽职尽责地优化预算编制,还有利于人大拓展预算审批监督的范围和深度。被否决的预算草案经预算编制部门修改后由预算委员会对预算修改的情况签署书面审查意见,由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第四,赋予人大预算修正权。由于预算草案编制的粗糙,以及人代会会期制度本身的原因,目前人大事实上很难判断预算支出的合理与否,预算的审批流于形式,即使实行预算分项审批,也不可能细致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如果能够赋予人大预算修正权,一方面可以加大权力机关的预算职责,另一方面对明显不合理的预算开支也多了一条制约途径。考虑到预算编制、审批和执行之间的平衡,特别是考虑到人大目前在预算信息方面的欠缺,以及政府缺乏相应的预算制衡权,为防止预算审批机关滥用权力,应对人大预算修正权进行限制。目前,广东、海南省人大已有这方面的实践。
3、简化预算审批程序,取消审议下级总预算。目前县级以上各级人代会除了审批本级预算外,还要审议下级总预算。审议不同于审批,经过审议的下级总预算并不能对下级预算审批和执行机关产生约束力。而且,上级人大审议的下级总预算所包含的信息并不准确。上级人大对并不准确的下级政府预算进行审议,又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极大地浪费了预算编制和审批部门尤其是预算编制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有损权力机关的威信和尊严。而且,审议下级总预算还存在一个问题:各级经本级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汇总数与代编预算不一致,甚至差额还相当大,在考核执行情况时应以哪一种预算为准?两种预算若不一致(事实上两种预算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在考核执行情况时就可能出现,地方各级实际已完成预算,而总预算未完成,或总预算完成而汇编预算未完成,造成了人大监督与预算实际执行相脱节的现象。
(三)加强人大预算执行监督,强化预算约束力 经本级人代会批准预算的实现过程,称为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的主体是本级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主体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1、严格预算调整。世界各国对预算调整,法律上有严格规定。我国预算收支内容的变动及项目的调整是否构成法定意义上的预算调整,关键之处在于是否需要履行向权力机关的报批手续。从实际执行情况看,超收收入安排支出、上级补助的财力比年初增加部分所安排的支出等重要的预算调整,未报人大审批,这是预算约束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与预算法规定的“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相违背。为增强预算的法律效力,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当对预算调整进行规范。首先,明确预算调整在预算执行中的特殊性。在预算法中明确“预算审批通过以后,除非发生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特别重要的事由,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调整”,即预算调整的理由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情况,如经济明显过热或衰退、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不协调等;另一类是紧急情况,如爆发战争、内乱、重大自然灾害等。针对不同原因设置相应不同的审批程序。其次,严格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在本级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一个月前提交预算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形成初步审查报告。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半个月前将预算调整方案及预算委员会的初步审查报告发给常委会委员。如果发生紧急情况,人大常委会“两月一会”制度的确无法适应需要,应规定紧急情况下批准预算调整的特别程序。可由主任会议原则批准,下一次常委会按正常程序追认。第三,规范预算变更的审批标准和程序。将预算调整之外的一切预算内容和项目的变动称之为预算变更,包括预备费动用、科目调剂、预算划转等,这些虽不需要权力机关审批,但在政府机关内部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并报人大常委会备案。第四,超收收入当年一般不安排支出,作为净结余,第二年编制预算报人代会批准后再作支出。特殊情况下,若要安排当年支出,则按调整预算的程序报人大常委会审批。
2、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第一,加强对政府财税行为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制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财经规定、财经政策等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因为这是导致预算变更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政府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应建立重要财税政策(如财政体制调整,转移支付办法制定等)和重大支出行为的审查批准制度和备案制度,尤其是对一些可能影响预算执行的重大政府支出行为,应强化制约机制,杜绝政府的不规范行为。
第二,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一是依法执行备案审查制度。人大的监督首先要解决知情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向人大常委会报送有关预算的规章制度、转移支付、部门预决算、汇总预算等文件和资料。二是全面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在日常工作中,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要通过深入调研、听取工作汇报等方式了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有关部门交换意见,督促其改进工作。三是开展对专项资金安排项目进行抽查。在调研中,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开展对基本建设、科技三项、农业开发等专项资金安排的重点项目进行随机抽查。通过抽查,发现预算管理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改进工作、加强管理。这是提高预算监督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四是对预算执行进行在线监督。目前四川省及部分市县,广东省及所有地级市,辽宁省,浙江的嘉兴市,河南的河原市、焦作市,福建的汕头市等人大都已开展预算执行在线监督,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四川省人大实施的在线监督,得到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该项目还获得了2008年第9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对这种成本低、效率高、成效好的监督方式,笔者认为可以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
第三,预算执行监督中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突出对预留资金的监督。督促政府财政部门严格编制预算,逐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除了预备费以外,逐步取消其他各种形式的没有法律依据的预留资金。二是突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规范专项资金分配,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对确需保留的专项资金,要明确使用范围和条件。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专项资金安排的详细情况报送人大常委会,人大要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三是突出对公共支出的监督。人大审查监督预算支出,要严格审查哪些符合公共支出范畴,哪些不符合公共支出范畴,符合的予以支持和保障,不符合的进行修改和调整,大力强化财政公共支出功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四是突出对超收收入的监督。严格实行超收收入使用的审批制度,即超收收入使用前,政府财政部门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报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3、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公共财政就是民主化、法制化的财政,这意味着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参与政府的财政决策过程,每一个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影响最终的集体结果。政府为实现职能所需的财政支出,为保证支出所需要强制征收的收入,都应代表公民的共同意志,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来进行公共选择。政府的一切收入都要取之有道,须获得纳税人的同意并严格遵照法律规定执行;政府的每一笔支出都要公开透明,受纳税人及其代表机构的监督和约束。当前应做好几项具体工作:一是增加发给每个代表团的预算(包括部门预算)草案数量,力争达到每个代表人手一份。二是完善“预算草案计算机查询系统”,逐步将计算机终端延伸到代表团驻地直至每一位代表房间。三是取消预算草案上的“会后收回”,以便代表带回去有充足的时间作进一步的研究。四是向社会公布预算。从长远来看,还应公布预算总指导原则和功能预算,以便人大代表了解和研究讨论;公布细化到一定程度的部门预算,以便人大代表对照监督;公布历史数据和对比情况;公布面向纳税人的预算解释性文件和预算执行中期报告等。所有此类文件均应免费提供,也可在互联网上查询。可喜的是,2009年3月20日,财政部首次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了当年中央财政收支预算表、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2009年10月22日,广州市财政局首次在其网站公布了当年市本级114个单位的部门预算,这是全国首次在网上公开部门预算,因其前所未有的具体化、精细化程度,引起了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赢得了广泛赞誉。
(四)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审计部门依靠强大的专业审计力量,通过财政审计和延伸到各部门、各单位的专业审计,能够彻底摸清各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查出具体问题。因此,人大要大力支持和督促审计机关依法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和行政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督促政府审计机关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质量。支持审计机关开展专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及绩效审计,并要求将审计结果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进一步提高审计的透明度,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进一步推动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制度的完善,力争使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都对社会公告。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动态监督,跟踪督促整改。
(五)建立、健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机构
建立人大专门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机构,辅助人大行使权力,不仅是制度方面的配套需要,更是弥补我国人大代表预算专业知识缺陷的现实需要。在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虽然名额分配充分考虑政治上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是,作为立法机构和经济决策机构,需要高度的业务能力和相关的制度配套才能够正常运行。预算的审批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审查批准预算不仅需要政治立场和觉悟,而且更需要精通预算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就总体而言,我国人大代表在这些方面的业务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目前部分还停留在凭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而对政府预算直接举手通过的阶段,缺乏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根据宪法和人大组织法的规定,各级人大在繁忙而短暂的会期中既要进行政治和经济决策,又要从事各种立法,还要履行预算审批职责,在我国人大会议制度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专门机构的辅助,人大的预算审查监督很可能陷入表面化。
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我国应在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中设立预算委员会,协助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预算审批权、预算调整审批权和决算审批权。预算委员会职责是,利用预算信息管理系统,审查各预算部门收支的合法性、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委员会可以建立专门小组,与预算支出的各个部门相对应,负责对该部门收支预算的专门审查。(作者单位: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第二篇:推动人大预算监督向纵深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动人大预算监督向纵深发展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重要改革举措,对新时代人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人大监督制度创新实践,推动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向基层延伸。
一是坚持“六有”管理,打造预算联网平台。
建成预算联网监督中心,率先实现与省预算联网系统的贯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打造预算联网监督中心,有力保障预算联网工作的需要。预算联网监督中心基础在联,关键在用。为规范财政数据上报工作,人大常委会成立预算联网监督领导小组,通过微信等工作群沟通工作。同时,制定人大预算联网中心安全保密规定、人大预算联网系统工作规定,配备专业干部。最终预算联网平台要实现“六有”管理,即有场所、有牌子、有人员、有办公用品、有制度、有标准,预算联网监督日常查询和定期分析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是突出监督重点,聚焦国有资产管理。
坚持先行先试,采取建立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和国有资产摸底工作交叉进行的工作方法,专门组织召开国有资产监督工作协调推进会,组织财政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传达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由财政部门作为牵头责任单位已着手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市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实施意见,经主任会议和深改会议通过,由市委印发实施。组织审议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综合报告,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专项报告。坚持跟踪监督,针对审议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督查,督促政府加强监管,制定国有企业管理办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强化审计监督,推进“三结合”监督工作。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监督的意见》和省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关于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意见。对审计整改过程中发现的工作不重视、整改不到位、同类问题重复出现等情况进行跟踪督查,促进审计监督深度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建章立制,结合人大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的力量,有效提高了财政管理规范化水平,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篇: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实施监督法以来,地方各级人大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党委的工作大局,按照坚持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增强监督实效为基本要求,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为目标,把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保障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监督的重点,文秘杂烩网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监督形式,拓
宽监督领域和渠道,完善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认真开展了各项监督工作,保证了监督法的贯彻实施。如何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结合监督法的深入贯彻实施,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要在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上下功夫。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日益深入人心,人大监督活动在整个经济社会中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乃至全社会都要对人大及其监督职能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重大意义有正确的认识,摒弃那种“人大只是履行法定程序、办理法律手续、橡皮图章”和“多此一举、故意刁难”等各种错误思想和偏见看法,作为人大监督机关,更是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监督工作的前提,树立强烈的监督责任意识,克服求稳怕乱、求软怕硬、安于现状的倾向,树立“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的理念,紧紧围绕工作大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努力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大胆探索和积极实践,在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上大有作为,勇于作为,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位,该说不时就说不,积极主动、理直气壮地依法行使监督权,切实维护人大的形象和权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才能把监督法贯彻并落到实处,才能不辜负人民的重托,更高好地监督工作深入开展,并不断取得监督实效。
要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监督程序上下功夫。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监督工作是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重要内容,在监督工作中,要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工作需要,积极探索监督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有助于落实监督法的相关配套制度,改进和推动各项监督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及其他工作规则,全面推进常委会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二是要依据监督法的规定,制定监督工作办法、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办法、执法检查工作办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计划预算监督办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会议审议意见督办办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办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等,进一步规范监督工作;三是要努力形成常委会班子集中统一领导,工作部门分工负责,组成人员各尽其责,整体工作运转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减少监督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功夫。要深入了解社会情况,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及对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住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组织人大代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视察、调查和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按照“议大事、抓重点、求实效”的原则,及时作出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和谐发展的决议决定。建立贯彻实施决议决定的督办机制,通过加强跟踪问效,及时发现问题,使决议决定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要在突出重点,增强实效上下功夫。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全面掌握地方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一是把握监督的重点,增强监督的实效性。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监督,坚持每年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和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本级财政决算报告和财政调整方案,确保计划和预算执行的力度和效果,推动经济良好运行,提高各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坚持把对人与事的监督结合起来,强化对权力运行监督,加强对政府组成人员及其所属部门的监督,增强被选举和任命人员的公仆意识、法律意识和依法履职、勤政廉政的自觉性,推动部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加强对全县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建设和关乎国计民生问题的监督,督促政府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重点项目、重点建设、重点工作的推进;加强对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监督,听取和审议审判与执行、检察工作等方面的报告,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依法办案;加强对关系人民群众切
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督,妥善处理和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及时化解社会各类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创新监督方式,促进监督。在正确运用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视察、检查、调查、工作评议、述职评议等各种柔性监督的同时,积极探索特定问题调查、质询、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和形式,对监督工作要做到提前介入,超前谋划,深入广泛调查研
究,实现人大监督工作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的转变。要克服重过程轻效果,重建议轻落实的现象,切实改变“会上议一议,会后无声息”,“只讲形式,不讲效果”的状况,注重整改落实,讲求监督效果,对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报告或专项工作报告形成的审议意见和评议意见,建立回审和报告制度,做到跟踪问效,定期听取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报告和进行满意度测评,督促被监督者抓好落实。对重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连续几年的监督检查,直到问题解决。对有的单位和个人整改不力,整改不满意的,要求重新整改,直到常委会和人大代表满意为止。对认真落实审议意见和评议意见,政绩突出的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给予授予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起到鼓励先进,弘扬先进的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加大人大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适时对监督工作的相关议题和监督情况进行公开报道,努力为监督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在发挥代表作用,增强履职意识上下功夫。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作用发挥如何,决定着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开展代表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和履职能力;丰富活动代表活动内容,规范代表活动,及时向代表通报重大事项和有关工作,畅通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努力搭建履职平台;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等制度,畅通人大常委会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强化对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力度和督办力度,在面商率、满意率和解决率上下功夫,促进问题的解决。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公民旁听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代表接待日制度,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有计划地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组织代表进行视察、检查、调查等履职活动,为代表履行职务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代表参与人大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办理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妥善处理信访案件,努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要在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监督能力上下功夫。提高监督水平,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监督能力,按照 “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要求,建立经常性的各种培训学习长效机制,完善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不断加强对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理论、工业、金融、财政、公共管理等各类知识的学习,学习监督法和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关于监督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强化学习,使自身的监督能力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大工作组织制度、运行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办事程序和机关服务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努力改善履职环境和条件,提高为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机关组织建设,优化干部队伍年龄、文化、专业结构,加大人大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交流力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抓好各项监督工作的落实,推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部门预算监督思考
一、部门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编制预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 1)预算科目设置(不完善。预算科目的设置不够细化,“目 ”级科目分类过于简单、管 理较为粗放,不利于预算编制和监督评价。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 管理办法是不同的,但目前对这两类支出的界定过于原则化,缺乏 具体的界定标准,使各部门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好掌握。2)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不合理。现行部门预算编制的定额测算,基本上只是 对过去几年实际预算拨款额的简单平均,尚未建立科学、规范、合 理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体系,部门预算还未摆脱传统的“基数 + 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同时,全国统一制定的定额标准(如工 资标准等)没有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差异,导致某些统一的支出 控制标准(如公职人员差旅费)难以执行。(3)项目支出预算随 意。目前对项目支出预算的审核主要是审核项目支出预算是否符 合行政工作的需要,是否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是否进行充分的 可行性论证等程序合规性审核,缺乏可比较论证的评价指标。由于 项目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建立 起规范的项目审核程序和绩效评估方法,大部分地区和部门都还 没有建立起符合要求的项目库和科学的评估体系,使得项目预算 的编制仍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预算管理 BUDGET MAN AGEMEN T
部门预算监督思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张凤玲
(
(二)执行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 1)部门单位执行
预算不规范。某些单位预算管理观念落后,在预算的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预算编制与执行相脱离的问题。另外,某些预算单位在执 行国家预算法规、规范使用各项资金及固定资产的处理方面还存 在一些问题。(2)信息化建设与预算执行的实时监控不到位。由 于财政监督的信息化建设不到位,不能对各预算单位的预算资金 支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使得对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不 够。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滞后,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注重计算 机、网络的更新投入,而对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设的重视和投 入不够;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预算执行监督程序和信息共享机 制,使得财政监督部门无法真正实现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 实时监控。(3)部门预算执行的绩效监督欠缺。对部门预算执行,尤其是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考评,是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 保证,而其中绩效考评标准体系是预算执行绩效考评工作的基础 和重要工具。但现阶段的绩效考评工作仅仅是对各重点项目支出 的基础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各项标准 和指标也不够统一和完善,部门预算执行的绩效评价往往无法真 正落到实处。
(三)决算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 1)决算编制不规(发→中试→生产准备→工程制造与商品化。从“设想”到“中试” 为自主创新阶段,后两个阶段为自主创新效益转化阶段。由企业自 主创新中 R&D 活动的特点,不难发现其与初创期企业在资本支 出与风险收益方面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
其一,从资本投入看,二者都存在大量的现金流出,该时期的 净现金流量均为绝对负数。企业初创期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这些必 不可少的资本投入是企业维持生产经营的根本保证。企业自主创 新中所进行的 R&D 活动,不论是自主创新实现阶段还是自主创 新效益转化阶段,都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这是研发活动得 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其二,从收益产出看,二者的结果都不确定,具有较大的投资 风险。初创期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是市场风险,即企业成立后生产 的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能否实现足够的现金流入来抵减现金流 出。相比之下,R&D 投资的不确定性更大,R&D 的风险主要有技 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在自主创新实现阶段,企业面临 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支撑 R&D 项目完成的风险;在自主创新效益 转化阶段,即使 R&D 中间试验成功,研究开发出新成果、新产品,还存在该成果能否被市场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风险。因此,R&D 的不确定性,R&D 资本支出与风险的不对称分布,需 要从资本投入预算开始介入 R&D 财务管理全过程,以投入为中 心的资本预算管理也就成为 R&D 预算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可持 续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目标,才能赢得、维持并
拓展市场份额。对企业研发费用进行预算的目的是使有限的 R&D 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保证 R&D 能够满足预算的技术状态、研发 经费和研发周期的要求。开展 R&D 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完善 研发方案及费用预算,提高研发的成功率,增加研发的收益,从而 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慧芳: 江苏科 《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 技信息》2005 年第 1 期。
[2]王斌: 会计研究》1999 年第 《 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 11 期。
[3](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4]张俊民: 会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 计研究》2001 年第 5 期。
[5]韩庆兰、王润云:借助 Intranet 构建基于源流管理的成 《本控制模型》,《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期。
[6]曾德明、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 R&D 管理》,清华大学 《出版社 2006 年版。
[本文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北省大中型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测定与决策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0607017)阶 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余俊娟)
82
财 会 通 讯・理财 2008 年第 4 期
预算管理 BUDGET MAN AGEMEN T
范。决算是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应真实完整地反映实际结果。但 是,在许多部门单位的决算编制中,还存在调整决算数据的现象,这一做法扭曲了决算数据的真实性,不利于对决算数据进行分析、利用。(2)没有充分利用决算信息。在部门决算监督工作中,往往 通过将预算数与决算数进行简单对比,计算出人员支出占基本支 出比例、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日常公用经费等,并以此评估预算执 行质量,这种简单的比较分析没有充分利用决算信息。
二、改进部门预算监督的思考
(一)设计科学的标准体系,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预审绩效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预算科目 体系。改进现有的预算科目体系,强化收支分类的经济分析功能,使预算科目体系的设计满足按部门分类、按政策目的分类、按经济 性质分类的要求,修订、扩充、细化“目”级科目。同时,为了便于进 行绩效评估,应将部门分类科目与部门绩效目标相结合,在部门分 类科目下设置对应于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绩效目标;功能分类与 项目计划结合,在功能科目下设置对应于绩效优先方案的“活动” 和“项目”;经济分类科目与业绩指标体系结合,在经济科目下设 置业绩指标体系。其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在制 定各个部门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时,应探索建立量化的、由支出基 本因素和调整系数组成的指标体系,并对不同性质的经费采取不 同的定额标准测定方法,各个单项定额标准的总和构成单位基本 支出的综合定额。同时,针对各部门的差异,可以通过调整系数来 反映和控制。其三,完善项目库管理方法,加强项目支出的绩效审 核。首先,根据零基预算的要求,科学评估各项目支出。零基预算 将每个项目及金额都被当作一项备选方案,系统地进行成本— 效益分析和评估,按重要程度确定各备选方案先后次序,确定资金 的停止供应点,对低于停止供应点的项目不再提供资金。其次,加 强“项目化”管理。将项目支出预算纳入“项目化”管理,逐个进行 评价,如预算单位在申报项目时,必须提出项目支出效果指标和评 价方法,否则不予立项。一旦通过立项,就自动进入项目管理程序,物资采购列入政府采购序列,资金列入专项资金管理序列。第三,科学核定项目支出经费。项目支出标准主要依据项目的性质、建设 规模和方法而逐一审定,根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经费、基建经费、设备材料购置经费、管理费、各项税费及价格、汇率变动因素等进 行测算。
(二)强化预算执行规范性监督,加强预算执行实时监控及绩 效考评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强化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监督。针对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问题,一方面应加强对预算收支的合规性 审核,主要包括部门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及制度 的执行是否落实到位,部门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是否落实,固 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是否规范,资金管理是否合规,预算支出的追加 有无经过法定程序等;另一方面应加强对预算单位的约束机制建 设,进一步促进预算单位严格执行预算法规。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 技术实现部门预算执行的实时监控。针对当前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计算机软件的综 合应用和升级,加强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和升级换代。第 二,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根据财政资金的整体流程设计科学的 信息传递系统,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和配合,并在此基础 上进行整合应用,实现全面信息化。第三,组织开发和推广使用适 合财政监督业务特点的专项检查软件、业务分析软件等,提高监督
成效。同时,增强财政监督对外信息反馈的灵敏性,包括加强与其 他监督的信息共享、开设面向社会的网络端口,接收群众举报等社 会监督信息等。第四,通过网络控制体系随时掌握财政资金的分 配、拨付、使用方向、结存等动态情况,同时对管理中发现的异常情 况进行实地调查和追踪监控。三是加强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的绩 效考评。预算执行绩效是指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为满足社会共 同需要而进行的财力分配与这部分财力分配的运用情况及所取得 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较关系。而预算执行绩效考评是通过建 立科学、规范的绩效指标体系,对政府资源分配后的运用情况及使 用效益进行分析、考核和评价,发现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 存在的差距,分析产生原因,寻找解决途径,从而达到财政监督目 标的过程。
(三)确保决算编制规范性,充分利用决算信息 对决算进行 监督,要求监督部门单位决算编制的规范性,保证决算信息真实可 靠,并根据决算信息,通过各种分析工具和指标,充分挖掘决算数 据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以便综合、全面地评价部门预算的绩效,同 时也为以后的部门预算编制和监督工作提供参考。其一,加强 决算编制的规范性监督。对决算编制的规范性监督,主要包括审核 预算执行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否健全,基础数据和资料是否完整、准 确,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和归档是否合规,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 是否规范,决算编制程序是否合规,科目分类归档是否正确等。对 决算编制中发现的问题,应要求部门单位及时纠正,以确保决算的 准确性,同时应按相关规定对恶意扭曲决算数据的行为进行处罚。其二,加强对决算信息的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决算信息。决算是对 整个预算决策、执行和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定、总结和报告的阶 段,决算评价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的绩效测评指标,对预算执行最 终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报告。评价的目的是判断结果是否达到相 关目标和标准,是否满足该财政所提出的预算承诺,并探寻影 响财政支出管理的因素。评价的结果是决算总结和下预算安 排的重要依据,财政监督部门应与其他业务部门合作,通过对决算 的绩效评价,为以后的预算编制审核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包骁文: 财政监 《部门预算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督》2005 年第 1 期。
[2]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业务四处: 《围绕 “三性”,探索“三 会”派出机构预算执行绩效考评》,财政监督》2005 年第 5 期。《 [3]曹紫辉:《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 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有效 性》,《大众科技》2005 年第 1 期。[4]黄耀军: 财政研究》 《地方财政预算执行信息系统研究》,《 2004 年第 3 期。
[5]贾康、苏明:《部门预算编制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6]江宣林: 中国 《财政投资评审要服务于财政中心工作》,《 财政》2005 年第 8 期。
[7]马国贤:政府支出绩效管理及其应用研究》,中国财政 《
学会 2005 年年会暨第十六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交流材料。[8]王光坤: 财政研 《围绕改革抓监督转变方式求创新》,《 究》2003 年第 2 期。
(编辑 余俊娟)
财 会 通 讯 ・理财 2008 年第 4 期
83
第五篇:强化预算审查 增强监督实效
强化预算审查 增强监督实效
——浅谈县级人大如何加强县级预算监督 志丹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仲岗
审查和监督财政预算,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增强县级预算监督的实效,我个人认为,县级人大常委会只有理顺监督程序、完善监督内容、创新监督方式,才能使县级人大常委会监督财政预算由“程序性”监督迈入“实质性” 监督,真正促进县级政府预算“依法编制、科学管理、刚性执行”。
一、理顺程序,力求预算编制的规范性
宪法、预算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对预算审查作了明确规定,既要求政府按法定程序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又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预算依法进行审查。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只求走程序,往往是执行已结,才报送预算报告及其草案。这就变成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听取预算报告在后,预算执行在先。为改变由被动监督变为主动监督这种局面,我认为,一是县级人大常委会应借鉴沿海省、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的先进经验,积极和县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并依据宪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套运转有序的预算审查办法和规定。即:《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预算办法》、《县级人大常委会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办
和经济性质列出。按功能预算资金要具体到类、款、项,按经济性质预算到类、款,特别是项目预算应单独列出。做到人员经费细化到人,公用经费细化到项,专用经费细化到款,使内行说的清,外行看的懂。二是完善内容。按照中央十八大会议的精神和新预算法要求,县级政府应实行全口径预算,将财政总收支、一般预算收支、其他财政收支、预算外资金、非税收支、各项基金收支等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并按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进行分门编类,并数字罗列,使每组数字都用列表来反映政府收支全貌和履行职能活动的情况。三是注重实际。针对全县财政各项收支不同的实际状况,县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草案和预算调整草案时,应充分考虑本县实际情况,将财政所有收支和增收的全部资金纳入预算或预算调整盘子,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前提下切实把收入的重点和增收部分的再分配放在公益事业、民生领域和后续财源建设等方面,切实把有限资金用在事业最需要、发展最需要、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同时,加大资金流向、使用的监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三、创新方式,增强预算监督的实效性
随着财政法规不断健全和预算改革的深入推进,县级人大常委会对预算审查也要不断深入和创新。一是提前介入。首先,在每年人代会召开前二个月,县级人大常委会及其财经工委应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财政、国税、地税、重大项目实施部门和
级政府,促使县级政府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合法性。五是常态检查。常态检查可发挥人大监督的及时性和补救性作用。县级人大常委会要求县级政府将财政、国税、地税部门税额征收情况、累计完成情况、占年任务比例、同比情况和部门预算完成情况按月按季向县级人大常委会及其财经工委主动报送,自觉接受县级人大常委会的动态监督。其好处是便于县级人大常委会真实掌握本县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及早发现、及时整改,确保预算在阳光下执行,维护预算的刚性。六是绩效审查。为了有效改变预算只重视资金分配,忽视使用效益状况,县级人大常委会应将绩效审查纳入预算执行审查范围,将本县预算支出安排与绩效联系起来,对县级财政列支的资金进行追踪问效,使县级财政资金从审核、拨付、使用得到全程监督。这样,一方面促进县级政府将有限资金投入到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项建设中,提高了公共财政的社会共享度;另一方面促进县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按实际情况编制预算,更好地发挥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