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向“实质性”迈进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2018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和改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对支出预算和政策的审查,无疑是预算“实质性”审查迈出的重要一步。要做好这项工作,真正实现“实质性”审查,笔者认为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策的获得、学习和理解问题。
财政支出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每个领域都有相应的财政政策,而且政策不断调整变化。这些政策制定、发布和执行都在党政部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机构很难全面、系统、及时地获得政策内容,客观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称,为人大监督带来了困难。建议:党政机关出台或者转发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财政政策,应当抄送同级人大。全国人大、省人大定期汇集各项政策,建立政策信息库,开展有关政策专题培训,帮助市县人大同志的理解和掌握政策要点,让审查监督有据可依。二是上级人大对下级人大业务指导问题。
从目前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现状来看,一级人大审查一级预算,全国、省、市、县人大,基本上是各审各的预算。就市县人大而言,无论是政策水平,还是审查能力,都无法与全国人大、省人大相比,加之上级人大业务指导相对缺乏,导致审查质量参差不齐。建议:上级人大在年度预决算审查工作启动前,应当召集下级人大开会,进行业务指导,明确年度审查要求,提高审查的政策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以往的监督实践中,人大获得的预算执行情况信息,都是财政部门报送的,客观存在信息报送不全面、不系统、不细化,甚至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将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前要在建好联网监督系统的基础上,抓紧谋划建立完善使用管理机制,把监督重点放在专项资金上,关注是否按照政策进行分配、申报是否公开透明、拨付是否及时足额、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绩效目标是否实现等,定期汇总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交有关部门处理,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四是审查监督机构队伍建设问题。
市县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机构编制数较少,市级一般3-4人,县级一般2人左右,面对面广量大、政策要求高、时间要求紧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审查力量显得捉襟见肘,不少地方仍然以“程序性”审查为主。建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人大对预算决算、国有资产管理等的监督职能”的要求,切实加强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预算工委内设机构,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加大干部交流和培养力度,持续推进履职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