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2 23:5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文献综述]》。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

王尤峰

(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是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自然演变和发展产物。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这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必将产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所以能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对教育、教学过程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整合

Abstract: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 teaching integration were the natur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duct of CAI theory and practice.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 teaching integrat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education, that is also the necessity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 teaching integration, it will have incomparable good effect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Beca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diagram, voice and eve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ving images, so it is able to provide the most ide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has profound influence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gh school mathematics;Teaching integration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理论所强调的“面向全体,关注个性”这一教育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难以体现的,因而就有“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以往,在数学教学中都比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难以体现学生的创新行为;媒体的运用单一,且媒体简陋,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认识到: 21世纪,我们将面临着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大飞跃——从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人类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是信息社会的“文盲”,就将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也就是说在信息社会,教会学生学习对信息的获取、鉴别和加工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最重要事情。数学课堂教学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是一条理想的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

华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克东教授在《四结合通讯》杂志中撰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在全国首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上,专家们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第五代教育资源,它的出现将推动教育信息化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 —— 数学课,更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去优化数学课堂结构,从而加快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实效性原则。

3、最优化原则。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根据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为了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感受和理解数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是一种理想的途径。4.1.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提高数学课堂时效肯定大有裨益,它能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并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其突出的作用,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和应用。

(1)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自已制作数学课件,也是一个重新备课的过程。一般要综合考虑全课内容,审核重点、难点,设定应用课件的范围。因而需重新整理知识结构,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的联系。知识体系更清楚,掌握知识更准确,几乎相当于一次知识的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和丰富自已。

(2)探求创新,再现知识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运用电脑模拟数学发现的历程,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试验,通过电脑证明数学定理,让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过程的情景再现,意识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重要的问题历来就是推动数学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进而“启发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解解析几何内容时就通过课件《奇妙的坐标系》向学生展示了坐标系的诞生、完善及应用历程,使数学教学成为了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3)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这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如在上三角函数的图像、“立体几何”导言课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4)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讲授高中数学空间几何体中旋转体时,有一个观察图中纸篓的几何特征的案例,要求探究出纸篓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观察图像时可得出是一个旋转体,但是由何图形旋转得出则引起讨论。此例中,我用几何画板设计了几个可旋转的图形,学生纷纷尝试旋转这些几何体,或在此基础上自行添加边线等几何要素,探求解答。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搬进了数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事例构成一个动态、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4.2.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1)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应让计算机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

(2)现阶段,能直接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成的CAI课件很少,虽然有一部分的课件,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谈不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课件了。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为学生学好数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优化教学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准确地掌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教育学者这样预示:在今后,谁要是掌握了先进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去,那么谁就掌握了未来教学的潮流和制高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种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6): 51-54.[2] 郭衎, 曹一鸣, 王立东.教师信息技术使用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三个学区初中教师的跟踪研究[J].教育研究, 2015, 36(1): 128-135.[3] 郭衎, 曹一鸣, & 王立东.(2015).教师信息技术使用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三个学区初中教师的跟踪研究.教育研究, 36(1), 128-135.[4]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4: 22-28.[5] 李克东.(200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4, 22-28.[6] 余志金, 张明远, and 欧阳胜.“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J].” 才智 11.23(2014): 105-112.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记数学教学“整合”实验二例 浙大附中陈金康姚绮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资源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中学的数学教学呈现了一个新的领域——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中,有算式,算理的运算与推理,有对事物的数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分析;还有用数学概念进行的“数”“形”的转化。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状态要对很多事物进行归纳、探究、验证。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教师交流,学生之间也需要交流,甚至有学生之间的解题比赛。这些操作、思考与交流中若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可较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那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需要哪些准备呢? 整合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整合的教学条件是什么。

二、整合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构建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去思考,操作与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就是说,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自觉的数学思维与操作学习数学,成为整合课的关键。而这种整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整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调控,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形成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整合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为创设这种情境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为“多元联系表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工具。

信息技术为复杂、重复的运算、制图,提供了简洁、快速的工具。“多元联系表示“就是使用多种方法来表示同一数学的概念,其中不同的表示方法有不同的侧重。

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这一堂公开课中: 直线与圆相交————两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切————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离————无公共点

距离d,圆半径r——当d=r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dr时,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的平行移动————方程系数的不同赋值。在《线性规划的应用问题》这堂公开课中: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平面区域

直线方程的斜率,截距————直线的倾斜角、直线与y轴的交点 目标函数————直线

不等式的变化————不等式系数的不同赋值。

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概念内涵的不同侧重面的理解与表达,了解了同一个数学概念有“数”与“形”两种不同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概念、法则在不同情况下的特征。扩大了他们思考的空间,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他们对事物特征的理解与把握。

信息技术还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中,学生可以用在圆周上取任意一点,验证圆周上点与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事物是运动着的”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想。在《线性规划的应用问题》中同样学生可对目标函数的系数赋不同的值来反复探究哪一条表示目标函数的直线能使我们找到最值。

这种“验证”与“探究”使学生慢慢提升科学求证的素养。信息技术的运用比只靠纸与笔的反复运算作图不知提高了多少倍的效率。使“验证”与“探究”在中学教学成为一种可能。信息技术还为师生、生生交流提供了一个舞台。这两堂课教师可以通过监控随时了解每位学生操作的过程,也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随时打开某位学生操作的显示屏供大家评价。让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也能欣赏与品尝别人与自己的学习成果。信息技术还能使学习环境变得丰富多彩。在这两堂课中,很多学生在“显示直线”、“显示平面区域”中采用了自己喜欢的不同色彩,使显示屏中的图线漂亮且引人注目,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在整合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充分展示。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这堂课中,圆周上不同点的验证,直线的反复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般的结论。然后又用这一般的结论去解决类似的其他问题。归纳、验证→一般结论→演绎→解决具体问题。这样的思维轨迹比传统的套用公式与结论丰富得多,深刻得多。这样的思维轨迹若能不断地演习,能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到极大的作用。

三、整合的教学条件 当然,硬件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这几年教育投入的加大为学校在电脑等设备的配置上提供了保障。还有更可喜的是社会,特别是家庭大都配置了电脑,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是校外学会与提高的。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更是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平等的教育。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把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还要能很合理地把数学概念、法则在信息技术中构建多元联系的表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个有力的工具。譬如,《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与《线性规划的应用问题》这两堂课中所使用的几何画板与线性规划模块要靠几位教师自己去开发肯定是不行的。最好能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类问题的制作。任何一种教学不能缺少的是评价机制。目前阶段我校的实验也仅仅是初创阶段,只局限于一些感性的评价。我们想在继续进行整合实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整合教学的评价体系。

总之,整合教学的条件是:

1、硬件的配置;

2、数学教学多元联系的构建与设计;

3、基础软件的开发;

4、评价体系的建立。

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教师建议信息技术课程也必须进行配套的改革。譬如,一些数学及其他学科常用的一些基本模块的使用,如几何画板等的使用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教学。实际上整合教学应该是中学教学中的系统工程。

还有在整合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往往会显得比较缺乏,整合教学中有机机对话,人机对话;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得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这也是我们下阶段在实验中有待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毕竟是大势所趋,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有心去研究肯定会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附两课例: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例一

——用几何画板辅助进行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

掌握利用数形结合解决与直线、圆有关问题的思想方法。

会利用“几何画板”形象地展示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探寻解题的思路。会使用“几何画板”求解一些简单的数形结合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动手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求解“圆上到直线距离为a(a>0)的点的个数”问题。解决方法:

①利用“几何画板”求解(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作出圆和直线的图形,在圆上取一点,度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然后让点在圆上移动,观察满足条件的点的个数。

②利用“几何画板”探寻解题思路,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启发和引导学生将问题逐渐转化:

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直线间距离

圆上一点P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值问题→过P点的直线与圆相切的问题

圆上到直线距离为a(a>0)的点的个数→到直线的距离为a的两条平行线与圆的交点个数 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讲解,由学生归纳出一般结论,最后用于指导具体问题的操作。在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采用“几何画板”求解和常规方法求解相结合,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解题能力。教学难点:

学生能熟练使用“几何画板”,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设计过程、寻找思路并解得答案。解决方法:

事先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了解“几何画板”所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例题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对如何将一个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在“几何画板”中呈现出来,对问题答案的求解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中的什么操作来完成这整一个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求解进行操练并且不断深化,使学生基本掌握使用“几何画板”求解一些简单的数形结合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三、教学过程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按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分:相交(两个公共点)、相切(一个公共点)、相离(无公共点)判别方法(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 相交(dr)

2、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应用(数形结合问题)例

1、[分析] 借助“几何画板”,在圆上取一点P,度量出它到直线的距离,通过动态演示,对所求点的位置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

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两条平行线(过P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间的距离,而当两条平行线间距离最大时,过P点的直线与圆刚好相切,此时距离为r+d(其中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将结论推广:直线截圆所得的劣弧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为r-d(该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

例1的结论为后续应用作了铺垫。例

2、的点的个数。

[分析] 利用“几何画板”求解:作出圆和直线的图形,在圆上取一点,度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然后让点在圆上动,观察满足条件的点的个数。

另解:到直线的距离为1/2的点的轨迹是两条平行线,这两条平行线与圆的交点就是满足条件的点。(该结论为利用常规方法解此类型问题提供了思路。)

巩固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几何画板”对类似问题的求解进行操练,增强动手能力):(该练习由学生作图、求解,然后让一位同学演示结果)将上述问题一般化,提出:

已知圆C与直线l,讨论圆上到直线距离为a(a>0)的点的个数。

为降低难度,先考虑问题:已知圆C与直线l相交(设直线不过圆心),圆半径为r,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为d(d>0),讨论圆上到直线距离为a(a>0)的点的个数。考虑到到直线的距离为a的点的轨迹是两条平行线,因此这两条平行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即满足条件的点的个数。制作动画,让两条平行线从与直线l重合的位置向两侧平移,通过该动画让学生观察这两条平行线与圆的交点个数与a、r以及d的关系,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一般结论: 当0

当a=r-d时,3个(其中1个是点B,另两个点在优弧上); 当r-dr+d时,0个。

通过这一结论的得出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一结论又为我们提供了利用常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种具体操作模式和求解方法。作为该方法的一个具体应用,再看下面一个练习:

[略解] 满足条件的点有4个。

对该问题的讨论我们最先由一个具体例子引出,然后归纳出一般结论,最后用于指导具体问题的操作,是一个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

同时该问题又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当圆与直线l相切或相离时,讨论圆上到直线距离为a的点的个数。(此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四、教学特点:

该课是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尝试,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兼顾常规的基本技能的培养。

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完成,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会探究问题,贯彻启发式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课例二

——用线性规划作图模板学习线性规划的应用问题 教学目标:

掌握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学会用线性规划作图模板做简单的线性规划式题和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了解生活中的线性规划。

理解线性规划中“数”和“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探究、动手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解决方法:

1)通过老师在教师机上演示用线性规划作图模板作图,使得学生对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演示教学生如何使用此作图工具)

2)让学生利用线性规划作图模板自己动手在电脑上作图,进一步增强对此的理解。教学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解决方法:

老师先做一个应用问题给学生,指出解决线性规划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根据题意列表——设出变量,找出目标函数——列出满足题意的线性约束条件(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线性规划作图模板作出可行域,得到目标函数值。学生自己在教师题库中找题应用。教学准备:

线性规划作图模板,线性规划教师题库(网上共享),网络教室。教学流程:

学习目标—朝花夕拾—简单式题—应用问题—实践一刻—数学生活—作业 教学过程:

1、提出学习目标:线性规划简单式题应用; 线性规划实际应用问题; 生活中的线性规划。

2、朝花夕拾:直线划分平面区域:

使学生明白: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平面区域

直线方程的斜率、截距——直线的倾斜角、直线与y轴的交点 目标函数——直线

不等式的变化——不等式系数的不同赋值

3、简单式题:

实践一刻:(学生利用多媒体师生互动平台和线性规划模板实践)

4、应用问题:

例:某基金会准备进行两种组合投资,稳健型组合投资每份是由金融投资70万元,房地产投资90万元,电脑投资75万元组成。进取型组合投资每份是由金融投资40万元,房地产投资90万元,电脑投资150万元组成。已知每份稳健型组合投资每年获利25万元,每份进取型投资每年获利30万元,若可用资金中,金融资金不超过290万元,房地产资金不超过450万元,电脑资金不超过600万元,那么这两种组合投资各投入多少份,能使一年获利总额最多? 分析:先根据题意列表——再设变量,确定目标函数——用线性规划作图模板作出线性约束条件表示下的可行域——用平移直线的方法找到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再次实践:

练习:北京华欣公司计划在今年内同时出售“夜莺牌多功能”电子琴和“OK智能型”洗衣机,由于两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有多少就能销售多少,因此该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资金、劳动力)确定产品的月供应量,以使得总利润达到最大。已知对这两种产品有直接限制的因素是资金和劳动力,通过调查,得到关于两种产品有关数据如下表: 试问:怎样确定两种货的供应量,才能使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以上实践一刻中实践具体安排:

分组选题:进入教师题库,分组选题,组长定题。

组内实践:每位同学分别实践,组长快速完成后检查组员答题情况,并确定同学进行展示。交流结果:每组选一位同学通过互动平台用自己的计算机展示过程和结果,其它同学核对和质疑。

5、数学生活:

迟到所引起的焦虑可以规划吗?

迟到的经验似乎已成为不少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赴约者,迟到始终会引起焦虑不安的感觉。利用线形规划(linear programming)把这种焦虑更具体地描绘出来,或许有助改善迟到的情况。

假若A君和B君互订以下的商务约会协议:

(一)双方必须在约会时间过后的30分钟内到达约会地点,(二)若一方到达时不见对方,最多只会等候10分钟。根据这两个条件,设x 和 y分别为两人抵达约会地点的时间(约会时间为0),便可用以下的不等式(inequalities)把约会的约束条件(constraints)描述出来:

设I为焦虑指标,并定义为一部分比(partial variation),一部分比与x成正比,而另一部分则与 y成正比,以表示两人约会时须共同承担迟到而引起的焦虑。根据这定义,I= f(x,y)=ax+by,a与b为正常数。

得到结论: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一些约会中,即使符合所有约会协议的条件,最后一秒才赶到,始终须承担最大的焦虑。若然双方皆不失约的话,准时到达约会地点才是最理想的做法。

6、作业:

教师题库内自选两题完成(一个式题,一个应用题)自编一个线性规划的应用题

六、教学特点:

1、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线性规划是一个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大的知识,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线性规划简单内容的基础上,发现周围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线性规划问题(比如物资调运问题,产品安排问题,下料问题等),并予以解决。

2、整个教学过程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自主动手学习,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三篇:文献综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文献综述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是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自然演变和发展产物。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这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必将产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所以能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对教育、教学过程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理论所强调的“面向全体,关注个性”这一教育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难以体现的,因而就有“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以往,在数学教学中都比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难以体现学生的创新行为;媒体的运用单一,且媒体简陋,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认识到: 21世纪,我们将面临着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大飞跃——从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人类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是信息社会的“文盲”,就将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也就是说在信息社会,教会学生学习对信息的获取、鉴别和加工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最重要事情。数学课堂教学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是一条理想的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 华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克东教授在《四结合通讯》杂志中撰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在全国首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上,专家们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第五代教育资源,它的出现将推动教育信息化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 —— 数学课,更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去优化数学课堂结构,从而加快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4]

1、科学性原则。

2、实效性原则。

3、最优化原则。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为了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感受和理解数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是一种理想的途径。[5]

1.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提高数学课堂时效肯定大有裨益,它能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并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其突出的作用,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和应用。[2][3](1)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自已制作数学课件,也是一个重新备课的过程。一般要综合考虑全课内容,审核重点、难点,设定应用课件的范围。因而需重新整理知识结构,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的联系。知识体系更清楚,掌握知识更准确,几乎相当于一次知识的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和丰富自已。

(2)探求创新,再现知识发现过程。

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的讲解过程中,不是直接证明定理,而是结合《几何画板》中的角的度量的功能,先让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每一个角的大小,求出三个角的和,猜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命题,再让学生自己去证明。这样,首先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这一知识点,其次体现了数学前后知识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使每位同学都富有成就感。

(3)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 为喜学、乐学,这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在这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可知用同样的方法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那么,六边形,七边形呢?适当的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后的图象与原来的图象的关系说清楚,进而学生很难掌握。而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可让图象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后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保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加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的概念。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1)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应让计算机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6](2)现阶段,能直接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成的CAI课件很少,虽然有一部分的课件,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谈不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课件了。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为学生学好数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优化教学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准确地掌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教育学者这样预示:在今后,谁要是掌握了先进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去,那么谁就掌握了未来教学的潮流和制高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种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3]邵泽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4]兰宏生,《整合之路》 [5]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6]王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第四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教学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教法的改革带来了契机。精心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了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有利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数学的逻辑性很强,而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一、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最主要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高中生受外界的影响集中力差,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片、实物等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强烈的欲望。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的愿望,诱发学习的动机。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并不难,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揭示数学规律

旧的教育理念:教师按照教材教参来备课上课。课上教师把已证的定理细细讲解,并让学生仿照去做,教师占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欠佳。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信息单一形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教师“注入式”的教学观念,营造了一种互动、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它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高中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某些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还可抓住重点反复操作,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能激起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使学生总是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支持者。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1.变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多是抽象的,有的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去描绘很难深入理解,再加上高中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据事物的外部特征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借助多媒体不仅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突出了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降低了学科难度,使学生不再为学数学而烦恼。

2.在乐趣中学,巩固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练,单调乏味,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为节省课上时间,增加练习量,教师把练习题抄在小黑板上或写在幻灯片上,这些传统的媒体都较枯燥,让学生感觉到是在“题海”里游泳。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生动的画面、活泼的语言,使学生把做题当作一种乐趣而乐此不疲。通过反馈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同时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驱动力。通过娱乐性的练习,学生轻松巩固了已学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静动结合等优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难点,巩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之间起到了移花接木的作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与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但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既要考虑使用电教技术的实际条件,又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服务教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与任务等因素,选取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发挥多媒体的长处,关键还是教学设计。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大前提。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它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但它只能作为工具,不能替代教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数学的主人。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潘杨丽

(六盘水第二实验中学

贵州

水城

553001)

摘要: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仅要改变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注重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教学改革

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我校多次派教师到山东昌乐二中实地考察、学习,把好的教学方法、经验带回来,并于2010年秋季开始实行新课改。经过两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本人发现,新一轮高中数学教学变化是巨大的,它与传统的高中数学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和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从表面看,它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优状态,但认真深究,就会发现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等。因此,研究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专业成长,突破口就是课堂,那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我们又有哪些策略呢?下面本人就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感受,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增强高中数学教师培训和交流是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改革相对来说是新事物,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对其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存在问题也在所难免。学校要给数学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和帮助,使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并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需要,使教师熟悉课程标准的理念和“三维目标”,认真反思、思考自己的教学现状,与同行交流、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理论、开阔视眼,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学实践。

二、研究新教材,使新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相融合。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有不同的版本,其中又分为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和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和内容。以前高中数学教材中没有的函数零点、概率统计、算法、三视图、推理和证明等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都加进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有些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不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识不足,对新课标高考认识不够等,所以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使课堂活而无度、闹而无序,教师不作为,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学生乱作为,主体作用被异化的情况。因此,要吸取别人的不足,搜集教师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材结构和内容。对教学内容要有取舍,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做到“少教精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需要点拨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只有难点和重点需要老师精讲。努力研究新课标、大纲、高考试题,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积极性。可分为问题情境教学策略、游戏情境教学策略、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策略。例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可先讲一个故事: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年轻人订了一个合同:一个月内年轻人每天必须付给中年人100元,而中年人第一天付给年轻人1分钱,第二天2分钱,第三天4分钱„,直到30天满为止,猜想一下,这个合同对谁更有利?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和研究性,学生的情绪立刻就活跃起来了。

四、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改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就是高中数学必修课课时紧张。其原因首先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内容作了一些删减,但新增的内容远远多于所删减的内容,同时新教材课后练习、习题容量增加了许多,其中还有一定量难度较大的题目;第二是已删的内容(如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球面距离等)在各类资料中出现,为了讲解透,老师又重新补充上来;第三对于比旧教材明显降低要求的内容(如函数值域的求法、空间距离等),许多教师还在不断拓广和加深、拔高;最后是原来由一学期90学时,每周5到7课时,再加上周末、节假日补课尚能完成教学任务,现在一学期改为72学时,每周上4个课时,相比课时比过去减少的情况下,矛盾越来越尖锐了。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缓解了这一矛盾,不仅能够丰富数学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且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精确作图、图像变化、制作图表、函数模型等用传统教学较难实现的操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画正弦函数图象时,传统的教学是通过平移12条正弦线的方式来作出图象,这一方式虽然准确,但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展示作图过程,生动清楚,利于观察,提高课堂效率。

五、先学后教,落实学案导学的编制和实践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在新课改下,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让教师学会编制、用好导学案。学案可以自己编制或用别人的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大胆对导学案进行取舍,别人好的我用,不好的我不要,通过与学生、同事、其它学校、专家的合作,不断改进所编制的导学案。而了解学案导学的课题结构能更快捷地让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1、自主学习是关键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完全不必也不能去干涉学生探究活动,教师应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在心里记下学生发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学生点拨和引导。

2、合作探究是核心

教师不要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兴趣浓了,成绩就提高了。

3、练习检测是巩固

课堂练习一定要少而精,让课堂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练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练习设计可进行分层,分层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优化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稳步前进。

4、评价反思是提高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评价的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体现在教材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学方法、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因此,高中教师要顺应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师、学生等因素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肩负起作为一名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师赋予的历史重任。

下载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辽宁省本溪县高级中学 李丹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多媒体信......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摘 要: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长足的进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是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立......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趋势研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趋势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于教学领域。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应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使其深度融合,达到促使学生认识数学本......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与创新(合集5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陈彦文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

    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沾益县菱角乡第二中学:王永梅 联系电话:***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

    信息技术与药理学教学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药理学教学整合的探索 白建平于肯明张慧芝闫艳燕 (大同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大同 037009)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运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