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3:5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

第一篇: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

摘 要 文章根据德国企业文化剖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指出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职业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借助大赛的平台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磨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以省级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 工匠精神 职业技能大赛 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2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erman corporate culture,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artisan spirit; points out that vocational college can rely on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s,skills competi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with the help of competition platform to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artisan spirit”.And take provincial key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for a practical study.Keywords artisan spirit;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0 引言

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性人才,大力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为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 2025”宏伟蓝图的战略举措。而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途径,职业教育在重振“工匠精神”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成为了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国企业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规纳出工匠精神五大特征;抓住这五大特征,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

德国作为制造强国,从1907年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开始,直到现在德国已经成功塑造出2400多个世界品牌,德国人精致、勤奋、理性、专注的性格,源于他们的匠人精神。这种匠人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职业精神、职业文化,它体现工人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并以自己优秀的作品而自豪和骄傲的一种精神理念。其具体体现,可表现为五大特征。第一,专注精神。在德国制造业,有很多企业,规模不是很大,但实力非常强,他们几十年专注于某一领域,力图做到最强,比如koenig&bauer印染压缩机,karcher高压吸尘器,RUD的工业用链都是行业的全球领袖。第二,标准主义。在德国企业,以标准为尊、标准为先。标准就是法律,尊重标准,遵守标准就像戴安全帽和遵守红绿灯一样自然。同样每个产品在具体制造之前,都制订有详细的标准,标准要求涉及到每个环节、每个部件,力求实现零缺陷的目标。第三,精确主义。在德国,很少听到“差不多”这样的词汇,不精确的话,他们不说,不精确的事,他们不做。德国人这种做事讲究精确的品质也给德国的制造带来了精密的特性。第四,完美主义。在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的发展中,势必产生完美主义。德国人这种追求完美,其具体工作行为表现为做事一丝不苟,做事彻底、认真。第五,秩序主义。德国秩序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表现在时间管理上,对于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有程序、流程,所有的事情都是按时间流程进行推进。另一个是表现在空间上的管理,在德国,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中,他们的物品都是摆放井然有序。企业无需推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一切都在自觉之中。基于职业技能大?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2.1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促使各大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重视工匠精神

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指挥棒,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其竞赛内容更加丰富,比赛形式更加多样化,竞赛水平也不断提高,大赛从过去的“求会”到现在的“求精”,对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内容、形式、评分标准表现出来的职业性、专业性、先进性、规范性,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大赛不仅可以展现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可以检验各大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

目前,全国大多高职院校都组织和参与了这项大赛。通过参加这项大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使得各大高职院校老师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认识到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从2013年开始,就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取了很多奖项。究其原因,就是我院在对参赛选手进行实践锻炼培训时,深入感受到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在培训初期,高职学生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对自己职业的不认可,导致在培训中学生碰到困难,难以坚持。争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培训后期,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学习动机上引导他们不是为求职、为获奖而学习,而是为求知、为科学而学习的思想,培养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正所谓,心态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行为变。学生的心态发生改变后,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再碰到困难时,都能积极去克服。

2.2 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大赛使高职学生在获取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培养的最好途径,就是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注入职业精神的培养。以德国为例,在德国,没有专门德育课程,“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融入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学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把工匠精神的内涵“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融入其中,力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德国的这种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值得我们借鉴。

在2016 年 8 月,人力?Y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表示:“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手段。”可见技能大赛是培养中国年青一代能工巧匠的熔炉,我们可以依托职业技能大赛,以大赛为抓手,借助大赛的平台磨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对参赛选手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以我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17年省赛为例。我们参加的比赛项目是“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具体项目内容是四驱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由8个子任务构成,同时还包含电路板的检测和维修、电路设计与印刷线路板的绘制、工艺文件编制。在接到这个比赛项目后,我们根据任务难易、学生情况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计划详细确定到每天必须完成的具体任务,同时也制订了任务完成情况具体评价标准。在计划制订后,严格按照培训计划流程执行,任务完成情况也严格按照评价标准执行,若任务达不到规定标准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到达到相应的标准为止。在培训的最后两周,模拟比赛场景进行竞技测试,每个任务、甚至每个工序精确到具体时间,评分也严格按照比赛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标准、精确、完美。通过这一系列严格的培训,不仅让学生学有所长,也让学生戒浮戒躁,能潜心研究学问,同时也培养他们对事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

2.3 通过借鉴职业技能大赛在组织与参与过程中所取的经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我们将职业技能大赛中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工匠精神同步培养所取的经验,应用到我们日常教学中。以应用电子专业2016级、2017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单片机应用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设计与制版”四门核心课程为载体先行开展实践研究,将比赛培训项目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抓住 “工匠精神”五大特征,制订详细的课程标准、实施标准、考核标准,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平台,保障项目教学顺利实施,使学生在获取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助职业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将大赛组织和参与过程中对参赛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所取的实践教学成果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获取专业能力的同时同步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其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葛树荣,陈俊飞.“匠人精神”6大内涵: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秘诀[J].中国工人,2016(10):16-18.[2] 陶文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5.[3] 李梦卿.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与研究,2016(11):39-41.[4] 代丽丽.基于技能大赛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11):157.[5] 梁璐莎.以职业技能大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才智,2016(24):203-204.[6] 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第二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面临困境,以“技能本位”为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要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阐述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探讨了用“工匠精神”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具体措施,通过构建基于“工匠精神”传播的校园“匠心文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匠精神 高端技能型人才 措施

随着电视连续剧《大国工匠》的热播以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度成为媒体和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国制造业需要大量生产高品质产品的企业,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当前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要承担起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重任,深刻查找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解读

(一)“工匠精神”的由来

“工匠精神”最早由聂圣哲先生提出。聂圣哲先生认为,“工匠精神”要求工匠用一生的追求把一个领域的手艺做到极致。工匠对他们专注领域的全身心投入、追求完美与极致负责所衍生出的精神即为“工匠精神”。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耳目一新,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都离不开工匠和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态度上至善尽美。在工作中,工匠们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自己的产品,力争把产品质量从99%提高到99.99%。行为上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既是一种态度,也是工匠对事业的热爱与敬重。思维上敢于创新。“工匠精神”也意味着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态度上倾向完美的服务精神、行为上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思维上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在顶层教育教学制度设计中,更多关注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也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更高要求,轻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育。

(二)高职教师缺乏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

相当部分高职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系统的专业实操历练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加之有些教师缺乏对职业敬畏、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满足于现状,教学敷衍,缺乏对教学法深入研究的热情,讲授专业理论课尚可,上实训课力不从心,身体力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育人示范效应大打折扣。

(三)校园亚文化影响

长期以来,受60分万岁的校园亚文化影响,许多高职学生对课程考试无所谓、不重视,缺乏敢为人先、永创佳绩的精神,只满足于考试成绩及格、合格;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劲头,上课被动听讲,课后作业敷衍了事、抄袭现象普遍;在实验、实训等实操课程的学习中,相当数量学生存在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投机取巧,功利心切,急于求成,马虎了事,浅学辄止,缺乏追求卓越品质的思想意识,只满足于数据过得去,实操技能略知皮毛。

三、培养高职会计学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1)高职会计学学生教育应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根本任务,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文化引领,积极打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和亮点,推动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纵观当今世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卓越产品品质追求的大力推崇,才使得其成为职业教育强国,才使得其拥有大批世界顶尖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才使得其产品具有其他国家无以伦比的竞争优势。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外在环境氛围固然重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必然要求培养方式也要作相应改变,现代工匠的培育是其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2)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标杆,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推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开展。以现代工匠的培育引领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使其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彰显出工匠精神,才能构建完善高职育人工作体系。当下的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国民职业素养之高举世瞩目,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因此把传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重点,正是由于他们的职业教育与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完美融合,才培育造就了大量国际一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高职院校是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力量,与企业共同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首先,学校通过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学校通过组织实施“工匠精神”实践教育活动,真正让学生做到知、情、意、行全身心投入,将“工匠精神”外化为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化为学生职业精神内核。再次,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使合作企业成为学生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场所、教师双师素质锻造和科研的平台、校企合作和生产服务的基地,成为教师在应用研发方面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其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统筹规划和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和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日益发展的会计工作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重视,才能够在未来会计入才的激烈竞争中显现其优势。

第三篇:浅谈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含义,分析了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工匠精神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精神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一般是指工匠就自己负责的产品进行精心雕琢,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要求产品质量与美感并存。实质上,每位工匠都热衷于对自己的产品精心雕琢,进而改善工艺,非常享受产品能够在自己双手中得到升华的过程。从工匠精神目标层面进行分析,主要是指能够打造本行业质量最优的产品。对其进行总结概括,工匠精神是对创造精神与精益求精精神的大力追求,发挥用户至上精神,争取为用户提供最优质服务。培育工匠精神既需要政策导向,也需要教育的介入,尤其是以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为己任的职业教育。

二、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目前,要想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既要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支持,又要有精神层面的支撑,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严格摒弃浮躁,耐心提升品质,对产品进行改进设计,努力完善细节,从而达到增品种、提品质的目的。

2.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工匠精神已经逐渐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必需技能及态度,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支撑,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智慧型“匠人”。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应将工匠精神培育成为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3.促进职业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职业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进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应将重点放到技师人才的培养上,致力于打造技艺高超、掌握门类齐全的人才管理队伍,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

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中,教师需清楚认识工匠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工匠精神的科学应用。除此之外,社会以及家庭也必须转变相关的教育观念,从重视学历、轻视能力的误区当中走出来,对技能型人才予以肯定,彻底摆脱职业教育偏见。总之,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工匠精神以及学生技能培养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教会学生一技之长的前提下,使学生真正领悟质量的重要性,保证每位学生都拥有高尚的职业精神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

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属于传统形式学徒培训与现代化教育进行相互结合的新型合作形式,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保证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更好地接受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精神熏陶,让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锻炼,实现教育目标。从我国目前国情来看,相关部门应快速制定科学化的校企合作法律政策,从校企合作主体、合作过程以及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增强校企合作的合理性。

3.营造良好氛围

实质上,要想获得高效教育,必须拥有良好环境。在现代化职业教育期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具体来说,职业学校需要建设以工匠精神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并发挥其引领作用,然后借助多种隐性教育资源,让每位学生都具备工匠精神,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水平。

4.提高教师素养

?F阶段,教师素养培训问题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从职业教育性质出发,教师需要具备专业化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然而这种双师型教师却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若要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问题,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职业院校教师招聘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大力拓展人才渠道,必要时从企业引进高素质工作人员任教。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工作人员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工匠精神与责任心,可以在学生指导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其次,强化职教育培训,尤其是对教师素养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四、结语

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必需技能与态度,需要相关人员予以高度重视,并以实际行动促进工匠精神的科学培养,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2]郑立巍.谈职业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3]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第四篇: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论文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另外,很多企业却面临着用工难、用工荒等问题,许多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经常为招聘不到高质量的员工而苦恼。这种人才过剩与稀缺的两难问题,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尴尬,同时也暴露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不同岗位和对员工的要求都在发生着变化,使得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为企业所用?换句话讲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这是企业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毕业生很多,但很少有能力胜任外贸出口服务行业的工作。很多大型跨国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不仅仅是在招聘员工,更多的是为招聘几年以后为企业挑大梁的人才。”简而言之,企业招聘的优秀员工应该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素质:

①完成相关岗位任务的基本技能,包括自身的学习技能。

②对工作和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责任心。也就是说企业需要的是既有宽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高质量地承担第一线工作,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人才。

如何才能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自然离不开高等教育,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孵化园”,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操作性的高级蓝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在相关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据统计,仅太原市每年物流人才需求量至少在2万人以上。通过对太原市物流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最大的是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占到了75%~85%,其次是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对人才岗位的需求情况是:物流营销人员比例最高,达到49.61%;与此接近的为运输调度人员,达48.45%,然后是配送作业人员,达41.86%,仓储人员需求为39.35%;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学历要求上,高职占51%、本科占36.7%、研究生占2.4%,高职所占的比例最高。正是基于上述现状,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以服务山西本地经济为导向,使所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成为满足企业生产、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的构成。

在企业看来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践经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高校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这一重要的知识分支。而现代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①宽泛的理论知识面。

②管理意识和技巧。

③实践经验。显然如果按照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三维知识结构体系去塑造高校学生,去培养高职物流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前面所述的院校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难招聘”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综合前面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概括起来应该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见下页表。专业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掌握专门技术的能力,是操作技能的基础,一般是在完成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完善。而操作技能是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需要通过严格的操作训练才能掌握。

3、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处理好“教”与“练”这两个环节,使二者达到辩证与统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体系来完成。

(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山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毕业生未来进入企业的岗位群流向。我院将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课程分为四大模块:综合素质模块、职业知识模块、岗位技能模块、素质拓展模块。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前面分析已经提到,企业在选择经管类毕业生的时候更看重毕业生的管理修养和实践经验。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而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下面谈谈我院在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几点探索与尝试。

①基于虚拟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经管类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其培养目标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众所周知,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很多需要大型设施设备支持,虽然很多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流实训室硬件建设,但不可能面面俱到,且财政压力也很大。所以我院构建基于虚拟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现实中的实际业务场景,使学生分角色轮流担当相关岗位,在体验中学习,以项目或任务的结果作为检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标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快、加深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与国内知名管理软件公司用友、金蝶合作共建erp模拟实训中心,把企业搬进课堂。通过erp模拟企业实训,让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模拟经营一个企业,在各个企业构成的市场竞争氛围中运行,最终看哪个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实践证明,这种沙盘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感悟平时所学知识的应用,同时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②“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了更好地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我们组织了全体学生参与物流行业的调研。鼓励学生走出去,对太原市的物流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召开了研讨会,共同分析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这项活动,同学们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要求提高自身实战能力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帮助同学成立了具有仿真性、经营性的实训场所——学生超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同时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我们改革教学体系,使其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③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积极参与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能大赛,不断吸取有益经验,并将其引入校内实践教学,改进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句话说得好:“职业教育看大赛。”高职教育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岗位适应能力。而职业技能大赛正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标杆,是开展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再有,技能考核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观赏性,对校内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也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为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组织了以专门以大赛为目的的各种技能活动小组和社团、协会。同时还成功主办了山西省第一届高职物流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高职杯现代物流技能大赛和用友公司组织的第七届“用友杯”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均取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开展实训教学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④产教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为了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尽可能的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让其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如我院与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

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以顶岗实践的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三年在北京市中职学校物流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09年北京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物流0602班6名选派学生参赛,2人一等奖,3人二等奖,团体获得第二名(二等奖);2010年北京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物流0703班3名参赛选手获得了1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的好成绩,团体获得优秀组织奖;2011年北京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物流0904班学生获得团体一等奖(第一名),叉车单项1人获得一等奖,单证单项1人获得三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特别是物流0904班刘钊代表北京市参加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现代物流团体项目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我坚信,经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必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第五篇: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唐建生

刘红普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将导师制引入到高职优秀学生的培养中,试点创办了“数控技术研修班”,对导师制在高职学生中实施的目标、方法、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高职学生导师制,不是以科研为目标,而是以技术应用为目标。导师在思想上、知识上、操作技能上给高职优秀学生以具体指导,培养一批技术拔尖的学生。

关键词:高职学生

导师制

培养模式

目标

特点

实施

1.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提出 1.1 关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围绕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生产实际的能力。在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占着较大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特别是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实验实习设备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制约。对于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学生,如何在教学计划之外进一步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面对的一个问题。1.2 关于导师制

“导师制”是研究生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部分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中也有少量优秀学生采用导师制培养。导师制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开发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展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导师通过指导及示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为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良好条件。

导师制不应该是硕士和博士的专利,也不是本科高等学校的特色。高职院校中,也有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培养优秀高职学生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使我们想到了导师制这种模式。

在高职学生中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是我们的一种大胆尝试。经资料检索,目前在全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还未见按专业方向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和实施办法。1.3 关于高职学生导师制的特点 硕士和博士生及本科生的导师,是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这是他们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学生的导师应该如何定位?这是我们提出这种培养模式时思考的一个问题。与研究生的导师制有显著不同,高职学生的导师应该着重于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拓展,应该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我们提出的高职学生导师制,不是以科研为目标,而是以技术应用为目标。将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不影响学生三年正常专业学习,利用其中二年的课余时间与导师一起学习和工作,导师在思想上、知识上、操作技能上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培养一批技术拔尖的学生。我们规定,每位导师最多只带三名学生,不是辅导员意义上的导师,不流于形式,而是一种真正的“师徒式”的学习关系。在知识的学习上,类似于研究生的导师;在技能的学习上,类似于企业的师傅。

2.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组织和试点

在高职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个新课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我们决定在我院机械工程系进行试点,以数控技术为主,在2003级机械工程系高职学生中,创办“数控技术研修班”。

为了搞好试点,为高职优秀学生培养探索一条新模式,我们成立了“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并申报立项为学院重点科研课题,获得了学院科研经费的资助。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由机械工程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立即开展工作,着手研究在高职学生中采取导师制培养的意义;导师制对导师素质的要求;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特点;导师资格的标准和确定方法;导师选拔学生的方法;导师制与正常教学的关系处理; 导师制在高职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考核等。2.2 导师的确定

导师的确定是导师制培养效果的关键。我们要求导师原则上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指导学生的热情。围绕“数控技术研修班”的指导要求,我们在机械工程系教师中组织研修班导师的申报工作,教师参与这一工作的热情非常高,积极申报并自觉深入数控中心进行操作和研究,最终确定了14名教师为“数控技术研修班”的导师,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人。

为了保证导师的数控造型、编程和操作加工能力,我们组织了二次教师的数控加工观摩教学活动,并要求申报导师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统一组织的数控操作技能鉴定考试,共有12名教师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数控操作技能证书。

改善导师的办公和科研条件,在数控中心为每个导师配备一台高配置的台式电脑,并购买安装了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安装了CAD/CAM最新版本的常用软件,与数控中心机房连网,数控中心所有大中型设备对导师全天候开放操作,为导师指导研修生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被确定为研修班导师的中青年教师们非常认真,都自觉进入数控中心学习和工作,对于最新CAD/CAM软件进行研究学习。在指导所带学生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导师们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因为他们的工作有了动力,有了压力,真正做到先学为师,做到教学相长。目前,数控研修班的14名导师,都能熟练操作数控中心的各种型号的数控设备,同时我们有目标地部署导师们在软件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各自有所侧重地精通某一种或几种CAD/CAM软件。一年来,我们共派出8名担任研修班导师的中青年教师到天津、北京、广州、重庆、武汉等国家数控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学习应用技术和最新CAD/CAM软件的良好氛围。通过选拔确定研修班导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学术建设,改变了传统上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这也是我们预期达到的目标之一。2.3 研修生的选拔

我们确定的导师制只能是面向在校生中的少数尖子生,做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试点期间,必须严格控制研修生数量,从而保证培养质量,探索出一种培养拔尖学生的新方法。我们制定了研修生选拔方案,印发了研修班导师资料,在2003级机械工程系352名在校生中,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导师面试的选拔方法。

学生报名时选择导师,完全类似于研究生的面试方法,由所选择的导师进行面试确定人选。我们确定的选拔研修生的原则是,以学生入学高考成绩为依据,“导师欣赏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充分尊重导师意见,因为研修生将和导师一起密切接触和学习工作两年时间,完全是一种亲密的“师徒”关系,所以导师选拔的研修生必须是他欣赏和喜爱的学生,在导师面试时就会在了解其入学高考成绩的前提下,通过言谈举止、反应速度、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观察,确定初步名单,然后再由导师征求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协作能力、性格特点等,最后确定并公布导取名单。

研修生的选拔必须精心组织。因为一方面我们规定每个导师只能带2名研修生,以保证培养质量,共拟定招收28人,占机械工程系2003级在校生人数不足10%;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想到学生的参加热情如此之高,共有268名学生选报了14名导师的面试。根据报名情况,我们研究决定每个导师招收名额由2名增加为3名,共决定招收42人。导师们都抱着极大的热情组织面试,同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2003年底,我们从入学第一学期的2003级机械工程系各专业学生中,最终录取了46名研修生。根据研修班学生管理方案,我们提出了10%的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率,将根据他们的期未考试成绩和研修班学习过程中导师的观察评价,进行适当淘汰,以保持学习热情。在2004年4月底,最终淘汰了4名学生,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最终学生总数为42名。

2.4 研修班教学的具体实施 研修班方案的提出,是针对正常在校学生中少量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学习之余,探索一种全新的、有计划地、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师资和设备潜力,培养一批学生中的应用技术拔尖人才。

因此,我们制定了研修班的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制度、导师指导计划等。要求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本专业正常教学内容,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研修班学习,研修内容应该是对本专业的拓展和加强。

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的导师制学习时间为两个,即2003级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的第二、三、四、五共4个学期。大致将研修班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一个学期,主要组织集体授课。利用自习时间和双休日,由部分担任导师的教师给研修班上大课,该阶段主要完全数控机床认识、数控手工编程、CAD、MasteCAM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深入数控中心,初步掌握数控车、铣的操作。每个导师将自己所带的3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为导师配备的设备进行学习和操作,导师主要是检查指导学习情况,并由导师安排数控车、铣的动手操作指导,研修班学员在课余时间包括双休日,基本上都在数控中心学习。

第二阶段时间为一个学期,主要组织集体授课和导师指导的加工操作。组织安排SolidsWork、Pro/E、UG等软件应用的集体授课学习,掌握典型零件的造型、编程和程序传输及加工操作。这一阶段导师大量介入指导,保证各自所带学生充分的加工操作指导,并保证学生和设备的安全。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加工出各自特色的练习零件,学生对常用CAD/CAM软件能熟练操作,对数控中心各种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运用自如。

第三阶段时间两个学期,主要以实际加工操作为主,同时自学最新的数控应用软件。这一阶段主要是和导师一起工作,参与数控中心承担的对外加工生产,更多地接触实际,开放使用数控中心的所有设备,给学生更多的操作锻炼。参与数控中心的实习辅导工作,成为导师的助手。让研修班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数控中心的一名兼职工作人员,边干边学,进入研究性学习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达到一个准技术工人的水平,能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在这一阶段我们将组织研修班学员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高级工技能鉴定考试,争取在高级工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目前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已顺利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学习计划,进入了第三阶段学习。

在研修班学习过程中,既有统一的集中授课安排,又有导师面对面的指导操作,师徒式的言传身教,导师能及时了解所带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情况,更好地因材施教。导师们谁都不愿意让自己所带的学生比别的学生差,始终关心和直接指导着学生。2.5 培养效果的初步评价

从2003年底我们开始组织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以来,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围绕在高职学生中引入导师制培养模式课题的研究,制定了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导师制在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拓展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届2003级数控研修班的学生与同年级非研修班学员相比,在数控技术理论知识方面更扎实更宽泛,在数控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学生,甚至成为其他学生操作实习的辅导员。在数控中心承接的对外加工中,研修班学员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加工。同时,研修班学生并没有因为课余时间的研修内容增加而影响正常本专业课程学习,我们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表明,研修班学生的专业课程期未考试成绩平均分高于学生总平均分。导师对研修班学生的表现比较满意,研修班学生对自己有这一种机会与导师一起学习和工作感到很幸运。来学校招聘的某台资企业老总在参观了研修班学习现场并了解研修班这种培养方案后,十分感兴趣,甚至提出要求研修班学员全部到他的企业工作。与数控中心有加工业务的企业领导,对参与加工的研修班学生印象深刻,提出了录用研修班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愿望。

从导师、研修班学生及用人单位意见等方面,我们觉得在高职学生中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对少量优秀的尖子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加强指导,加强应用技能培养的方法,是必要的,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初步成功的。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也是一个空白点。我们的试点成功增加了继续在高职学生中实行优秀学生导师制培养的信心。做为新课题,必然有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研究和总结,更进一步地完善管理方案和有关实施办法。目前我们并不急于扩大导师制的规模,以免导师精力有限、设备资源不足而使导师制流于形式,失去特色。因此,在总结2003级研修班经验基础上,我们于2005年3月份在2004级机械工程系在校生中再次招收40名数控技术研修班学生,根据导师教学工作量的情况,确定14名导师中的10名继续招收2004级研修生,每个导师招收4名研修生。这样,有4名导师只带2003级的3名学生,有10名导师带2003级3名学生和2004级4名学生共7人,我们认为这是适当的,不过多加重导师工作量,同时保证培养质量。

我们认为,导师制研修班是对正常高职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希望通过导师制这种培养模式,在高职在校生中培养一少部分应用技术能力很强的学生,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成为学院毕业生中的精品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2]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职业技术教育2003,(7)[3]教育部教高[2000]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0.1.17).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1,(6).

下载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路径研究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路径研究 摘 要: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而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背......

    从认真做事培养工匠精神(最终定稿)

    从认真做事培养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要把培育工匠精神贯穿于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成为办学的鲜明特征。然而,工匠精神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针对中职生的心......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及人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仅注重学生......

    职业技能大赛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案探究

    职业技能大赛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案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不断蓬勃发展,我国与国际上各个国家都有经济与政治上的往来与合作。英语是世界通......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制度和模式困境刍议5篇范文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制度和模式困境刍议 【摘 要】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既是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更是对劳动者职业道德与素养的的考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德育养成探讨

    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德育养成探讨 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不仅可以拓宽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的内容,而且可以发展高职工科学生的专业素养。在人才培养目......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关键词] 高职 商务英语 职业能力 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多次强......

    职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五篇

    职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摘要:文章阐述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微课、慕课应用到“网页设计”课程中的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