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_基于知识观嬗变的视角

时间:2019-05-12 23:4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_基于知识观嬗变的视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_基于知识观嬗变的视角》。

第一篇: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_基于知识观嬗变的视角

辽宁教育研究#2008 年第 2 期

教育综论

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 基于知识观嬗变的视角

庞国斌

(大连大学, 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 对于知识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从知识本体论向知识价值论的嬗变过程。两种不同的知识观在性 质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知识观的嬗变凸显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和课堂教学样式革新的必要性和 迫切性。也正是基于此, 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成为当下大学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知识;知识观;大学教学观;重构

中图分类号: G 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609(2008)02-0039-04

毋庸讳言,近年来,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相对于课 程改革来说, 一直踯躅不前, 难以进行根本上的重构 和革新。/ 转变教学观念0 的呼吁也几尽不竭, 却收 效甚微。笔者认为,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我们 对知识观的认识和实践还不是非常彻底, 因而也就 带来了一个不是彻底革新和重构的教学观。所以, 为了促进教学领域的/ 转变观念0和重构大学教学理 念, 笔者在此谨从知识观嬗变的视角, 简要论述当下 重构大学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世纪 70 年代以前, 人们关于知识的认识虽 然见仁见智, 但其主流思想可用知识本体论来概括。关于知识本体论, 获得比较一致认同的是柏拉图的 观点, 他认为: 知识是经过确证的真实的信念。从可 见的/ 感觉世界0所得的知识是不真实的, 只能是/ 意 见0, 而不是知识, 只有从/ 理念世界0 中所得到的知 [ 1]

识才是真实的、可靠的知 识0。在这种定义 下, 知 识不同于个人意见或主观信念, 知识是一套独立于 人类经验之外的规则、既定的程序和不可置疑的真 理, 是对客观世界的绝对准确与真实的表述。在知识本体论视阈下, 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 验的总结与概括, 是人们对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 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抽象、提炼与系统化, 它是 理性化、抽象化、系统化了的人类经验。知识是/ 人 类认识的成果0, 是/ 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 践检验的对 客观现实的反 映。0美国 哈佛大学社 会学家贝尔在5知识的规范6一书中将知识定义为: 一组对事实或概念的条理化的阐述, 它表示一个推 理出来的判断或者一种经验结构, 它可以通过某种 信息工具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英国 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也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洛克(1632-1704)在5人类理解论6第四卷知 识通论中写到: / 所谓知识不是别的, 只是人心对任 何观念间的联络和契合, 或矛盾和相违而生的一种

[ 3]

[ 2]

一、何谓知识及其知识观的历史嬗变

诚然, / 知识0 一词, 有多层意旨, 在不同的语境 中有不同的内涵。所谓知识观, 即是我们如何看待 知识、对知识具有怎样的性质, 同时又具有怎样的功 能的观念和认识。无疑, 知识观是我们认识教学目 标、教学过程以及 教学的意义和价 值的观念基础。教学中应不应该强调知识? 当前是否存在轻视知识 掌握的倾向? 诸如此类的问题, 如果不对知识观本 身作一个充分的探讨, 那么, 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就 很难深化并形成基本的共识。

一般而言, 知识的问题包括知识的来源、构成和 进化等一系列问题。关于什么是知识, 知识具有哪 些性质, 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知识本体论向知识 价值论转变的过程。

作者简介: 庞国斌(1963-), 男, 辽宁锦州人,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书记, 教授, 教育学博士, 主要研究 方向: 高等教育学、课程 与教学论等。

知觉。知识只成立于 这种知觉。0这里洛克强 调 知识来源于知觉, 没有这种知觉, 人们就可以想象、猜度或信仰, 而不能得到知识。在这一基础上, 洛克 进一步指出: 假定人心 如同一张白纸, 没有一 切标 志, 没有一切观念, 那么它又如 何去产生那些 观念 呢? 人在理性和知识方面所有的一切材料又是从哪 里来的呢? 洛克回答说: / 它们都是从经验来的, 我 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 而且最后是导 源于经验0。洛克这一有名的/ 白板说0将培 根以 来经验主义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 原则作了详尽的论述。

斯宾诺莎、康德、罗素、波普尔等人认为, 人的知 识主要来自人的经验, 但也不完全 来自人的经验。康德(1724-1804)在他的先验逻辑学说里, 把知识 理解为由质料和形式两种成分构成, 质料(知识的具 体内容)是从经验中产生的, 形式(各种范畴)则是头 脑固有的、先验的, 如因果性、必然性、时间和空间等 先验的认识形式, 质料只有靠先天形式去整理才具 有条理性和规律性。所以, 康德认为, / 我们的一切 知识都由经验开始, 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一切知识都 来自于经验。0在经验知识之外, 还存在着人的先 验知识。所谓先验知识, 是指绝对地离开所有经验 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与之相对的是经验的知识。经 验的知识是经由经验获得的, 并且仅仅在后天才可 能得到的知识。[ 6] [ 5] [ 4]

识形 态无关。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发生 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对传统的知识观 进行批判。当然, 这种批判也是见仁见智, 但基本思 想可以用知识价值论来概括, 其中比较获得一致认 同的是建构主义的观点。该观点认为, 传统知识观 的重大缺陷是将知识仅仅限制在认识领域, 知识完 全是一个理智术语, 成为理性的代名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认为, 世界是客规存在的, 但人们对这一客 观存在的理解和解释则是由自已决定的。每个人都 有不同的经验和知识背景, 对事物的理解或解释也 就会有不同或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为此, 建构主 义者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 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 而且包括大量的 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知识。0/ 更强调学习的非结构 性 和 具 体 情 境 性 及 学习中 的 社 会 性 的 相 互 作 用。0[ 7] 在这种知识观下, 对知识性质的基本表述就 是/ 生成性0和/ 情境性0。/ 生成性0 是指, 认识对象 是主体与社会所建构的, 与认识主体是密切相关的。人不再生活在词语符号中, 而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知识获取的过程就是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认识活 动本身就内含着价值取向和判断, 知识的产生与获 得, 并不是对客观现实本身的/ 既定0反映, 而

是来源 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总是以其 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现实进行选择、修正并赋予现 实以独特的意义。这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个当然, 在人类的历史上, 也出现过一些与此迥然 体在特 定情境中形成的。/ 情境性0是指, 任何知不同的一些思想, 例如,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主张/ 天 识都是存 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赋观念0, 强调人的知识或观念并不借助于感觉、系、语言符 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 任何知识的意义都经 验, 而是与生俱来的, 先天的或天赋的东西, 后来的 贝克莱(1685-1753)继承和发扬了这个观点。不仅是由 于其本身的陈述形式来给定的, 而且更是

由其所位 于上述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赋予的;离开了贝克 莱依据笛卡儿/ 天赋观念0 的理论, 提出人类知识来 源于人心的观念。但是, 可以说, 这些思想在过去对 待知识观的问题上, 并不是一个占有主流的思想。

综上所述,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 人们大多采 用一种理性主义态度来理解知识, 将知识视为理性 化了的人类经验, 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

在这种知识观下, 对知识性质的基本表述就是 / 客观性0、/ 普遍性0 与/ 价值中立性0。知识的客观 性是指,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 知识的价值是 完全中立的, 不依赖于 认识主体, 有着绝对的 真理 性。知识的普遍性是指, 知识是可以超越各种社会 和个体条件限制的, 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和接纳的。知识的价值中立性是指, 知识是纯粹经验的和理智 的产物, 只与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和认识者的理性 能力有关, 与认识者的性别、种族以及所持的意

这种特定 的境域或意义系统, 既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 任何的认识者和认识行为。

后现代主义思想在知识观问题上也非常认同建 构主义的观点。在后现代知识观看来, 知识不具有 客观的属性, 它只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的品质, 认识 是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理解和合作、沟通与对话的基础上形成 的。在交往 对话的过程 中, 人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经历等都会影响认识的 形成。因此, 知识是不确定的、情境化的, 它不是对 事物本质的发现, 而是成为人们交往关系中理解事 物与人自身关系的一种策略。

二、知识观 的嬗变 对教 师知识 特征 的影 响及 冲击

诚然, 大学教学活动和教师的知识特征息息相 关。毫无疑问, 知识观的嬗变对教师的知识内涵与 特征的影响十分深远。实际上, 就教师的知识结构 而言, 一般可以区分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师的 理论性知识。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大致可以分为教师 的学科性知识和教师的教育专业性知识。可以说, 在指教师实践知识是依存于情境的经验性知识, 这种 知识能够反映出教师所处教学现场(特定的教室、特 定的教材以及特定的学生)的特点。与理论知识相 比, 实践知识虽然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 却是一种鲜 活的、功能灵活的知识。个人性是指教师实践知识 是传统知识观条件下,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被忽视 的。一种属于教师个人所拥有的知识, 是一种拥有个 而在现代知识观视阈下,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 到了性性格的/ 个体性知识0, 这些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 空前的重视。舍恩(Schon D A)在5反思性实践 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 明显带有教)))专家是如何思考的6一书中指出: / 教师的专业 是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同时又是充满许多潜在 的价值冲突的专业。在这类专业中, 执业者的知识 隐藏于艺术的、直觉的过程中, 是一种行动中的默会 知识。0[ 8]

师个人背景的印记, 属于个人知识建构的结果, 是作 为一种/ 案例知识0而积累并传承的。整合性是指教 师实践性知识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 多学科的知识, 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和包容性。也就 是说, 教师实践知识包含着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整体 性认识, 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反映。

三、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 一个亟待进行的工作 毋庸置疑, 从根本上说, 教学是一种理解活动。意义的寻求与探索, 理应成为教学理解不可或缺的 重要维度。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人为的存在, 最 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它总是在 一定目的、动机、意图指导下展开的。同时, 我们也 要看到, 教学实践活动又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过程。前文述及, 随着知识观的发展与嬗变, 教师的知 识特征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很显然, 随着 上述这些变化的发生, 重构大学教学理念和大学课 堂教学活动已然成为了当务之急。

第一, 现代大学教学观不是强调告诉学生知识 要点, 而是要让学生进行思考。不是强调向学生展 示结论, 而是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诠释。通 过理解和诠释, 使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 步的把握和拓展。实际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先见、经验, 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教学就是要 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思考, 让学生不墨守于传统的知 识结论而驰骋于可能的世界之中。教学不是去培养 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 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不断追问, 从而不被权威、传统所束缚。现代大学教学观更加 注重智慧的获得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可以说, 知识 是智慧的基础, 但知识不等于智慧, 智慧是对知识的 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知识可以传授, 智慧不能 单靠传授。只有学会了积极地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 的时候, 我们才拥有智慧。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 而 应是学生精神上的接生婆, 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先定 的, 而是可以追问的。

教学如果只是传授知识, 教学就会变得模式化, 每节课都会成为只有内容改变而形式相似的教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怀疑、学会质询, 不是 要他 认为, 教师 并不是 简单地 将理 论知 识

/ 运用0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而是在学习理论

和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 使用理论0。当在新 的情境中面临新的问题时, 教师会通过自己的/ 使用 理论0与情境(包 括情境中 的人, 如学生、同事、家 长、学校领导等)互动, 共同对面临的问题进行/ 重新 框定0, 进而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加拿大学者 F#迈克尔#康内利(F Miehael Con-nelly)等人认为: / 教师实践知识是出自个人经验的, 即它不是某种客观和独立于教师之外而被习得或传 递的东西, 而是教师经验的全部。0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 教师的实践知识是课堂 实际运用的知识, 是/ 切合语脉的具体知识, 切合经 验的案 例知识, 统整 多种 见解 与理论 的综 合性 知 识。0/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作为-特定的儿童的认知.、-特定的教材内容.、-特定的课堂语脉.所规定的案 例知识加以积蓄和传承的。0 我国学者叶澜教授认为: / 实践知识一般是指教 师关于课堂情境和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 的知识, 是建立在前一时期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教 学法知识基础上的, 是一种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和智 慧的知识。它与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 学科教学法知识不同, 它更集中地反映了课堂教学 的复杂性和互动性的特征。0 陈向明教授认为,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 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 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一般而言,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 性、个人性和整合性等特征。实践性是指教师在教 育教学实践中使用的知识, 是行动中获得的知识, 是 既基于教育理论知识, 又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的知 识, 同时还是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 表现为教师对 实践事态的机智把握和做出适宜的行动。情境性是 授予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 可以说, 只有这样的教 学才是丰富的、千变万化的。

第二, 应树立起个性化的教学观, 用个性化的教 学观来规范教师的行为, 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景象。不可否认, 这样一种教学观, 当下远远未达到被广泛 接受的程度, 无论是教 学评价机制, 还是课程 的设 置、教学过程的组织等, 往往是把大一统的、一元化 的内容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教师还是按照计划经 济的运行模式在规范自己的行为。模式化的课堂教 学评价依然在目前的大学教学管理中占据着主导的 地位。事实上,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知识创新的过 程, 因此, 教师上课很难归一化和标准化, 在一定意 义上说, 严格的规范化可能会扼杀教师和学生的创 造性。教师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尽可能让学生理解和 掌握知识。笔者认为, 应该充分赋予教师驾驭课堂 教学的权力, 弱化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和标准。从 现代知识观的角度来说, 模式化的教学观是一种落 后的教学观, 因此, 我们应该逐渐树立起个性化的大 学课堂教学观。

第三, 将课堂教学的驱动因素由教师转移到学 生。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他们不懂的知识, 启发他们创造新的知识。因此, 学生的课堂驱动能 保证教师将全部课堂时间花费在学生所需之上。其 中, 师生互动是最有效的办法。这种互动无论是在 小班课还是大班课都同样适用, 尽管方法上有所差 异。通过互动, 要真正给学生带来他们所需要的知 识和智慧。

要提高课堂教学绩效, 使我们的课堂全部时间 都能够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为此, 我们的课堂讲 解不需要过于追求完整, 课堂上的板书力求简明, 通 过不断地互动,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思考和兴奋 状态。

第四, 构 建以交流、协 商为主旨的 教学方法 体 系。在现代知识观中, 知识的产生与增长方式主要 是交流与协商, 因此以往的那种以传授已有知识为 目标的教学方法将失去合理性, 知识应该是在教学 过程中生成的, 而不是早已存在的, 学生只有通过交 流与协商才能获得知识, 而不是通 过简单的记忆。在现代知识观看来, 那些被记载在书中的知识只是 未经加工的数据, 脱离了个人的理解, 它是没有任何 价值和意义的。因此, 建立一种以促进交流、协商为 主旨的教学方法体系是新知识观的必然要求。

首先,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 既不应是/ 教师 中心0, 也不应是0学生中心0, 而应是一种动态的、平

等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 知识与人是结 合在一起的,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学生也不再是 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 系的确立将为建设促进交流、协商的教学方法体系 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 在教学评价方面, / 量0的评价应转向/ 量0 与/ 质0的评价的结合。实际上, 无论是量的评价还 是质的评价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应根据不同 的评价对象与评价需要对其进行取舍, 或将其综合 运用。在现代知识观视阈下, 知识的多元、综合与整 体性决定了在大学的教学评价中, 量的评价与质的 评价相结合要优于单一地运用其中一种。另外, 应 该从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转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 实施评价。可以认为, 当前大学课堂教学所实施的 过程性评价只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即对教学过程 中的几个要素的评价, 如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这 种评价的目的在于规范教学活动, 而不是促进学生 的进一步学习。在现代知识观条件下, 教学活动应 是一种互动的、双边共振活动,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学活动 的这些新特征决定了应该实行一种即时的评价, 即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评价。可以预计, 这种过程性评 价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 式的形成,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 1] [ 英]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 M ].何兆武, 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 1981.32.[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M ].北京: 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1169.[ 3] 王通讯.论知识结构 [ M ].北 京: 北 京出版 社, 1986.1.[ 4] [ 5] 洛克.人类理解论[ M].北京: 商务印书 馆, 1983.515、68.[ 6]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 M ].北 京: 商 务印书 馆, 1960.27.[ 7] 莱斯利#P#斯特弗, 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 M ].高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6.[ 8] 朱宁波, 张丽.国内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 究述评[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66.(责任编辑: 王 舒;责任校对: 陈国军)

第二篇:观《嬗变》有感

观《嬗变》有感

攀成钢技改规划部 唐博

嬗变的含义:1.蜕变 2.一种元素通过核反应转化为另一种元素3.彻底改变(如特征或条件的改变)4.演变。

通过多次观看了《嬗变》贪污犯罪警示录后,感觉这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李守军等人从企业管理者走向阶下囚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贪污腐败离身边如此之近。

万恶始于贪。贪婪的人失掉名誉,追求金钱的人失掉德行。身为攀长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守军以及欧阳明等人正是跌落在金钱的蜜罐里不能自拔,无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视自己的职责—企业管理者,更无视法律的存在。贪婪的欲望就是腐蚀心灵的毒酒,已经完全占据了李守军等人的整个灵魂,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他们将手中的权力完全变为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他们从一个管理者变成一个贪图钱财的违法者。他们的眼里只有钱,他们为了钱,没有一丝党性和悔悟,他们什么钱都敢要,什么人的东西都敢收,什么事都敢干……走向腐败堕落,最终葬身了自己的前程,成为阶下囚。

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谁一旦沾染了它,谁就将会走向犯罪的不归路。郭生贵、文强、郑筱萸、陈良宇以及最近查处的无锡原市委书记毛小平……他们都是活生生的贪官,是贪婪毁了他们。今天,一个个像李守军这样的恶瘤被及时铲除了,这是大快人心的事。但如果没能从根本上构筑起坚固的拒腐防线,彻底净化思想,还会有许许多多像李守军这样的恶瘤在暗中成长,违规犯罪的事又何尝能杜绝呢?所以,不管你是领导干部与否,不管你是一名党员与否,都要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坚决抵制金钱的诱惑,让自己的人生道路坦坦荡荡,无怨无悔。

作为技改规划部一名管理人员,我应该从李守军等人案件中学到一些东西。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维趋向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密切相关。李守军等人就是在权利与金钱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我价值的体现,最后沦为权利与金钱的奴隶。泰戈尔说“有的鸟应该飞得更高更远,却由于翅膀系上了黄金,便再也飞不起来了”,李守军等人贪污腐败案再一次沉重的告诉我们,廉政和发财是“两只船”,领导干部谁要想同时脚踏“两只船”,结果必然是掉进大海里。因此,作为一名国企基层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坚定个人信念,始终坚持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职工的宗旨,立足个人岗位,踏实工作,在设计管理、设备订货等方面认真严格办理,要以李洪为戒,随时提醒自己的行为,把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实际行动,让理想和信念在岗位上闪光,对企业忠诚,对组织忠诚,以感恩之心,报效组织和企业。

第三篇:浅论现代公文生态观

浅论现代公文生态观

作者/ 史文青

“生态观”一词最早来源于自然科学,是论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自然的客观存在之间关系的学说。近年来,由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生态问题备受关注,更有许多学者开始探究“生态观”背后各主体的深层关系,并将其嫁接到其他领域,形成了“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等新兴概念。在全社会高唱生态之歌的大背景下,公文作为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积极加入“生态论”体系,更是大势所趋。

一、公文生态观的概念与时代背景

“生态观”在其他领域的运用,为将其引入现代公文领域提供了可能性:

公文生态观具体是指用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眼光来审视现代公文发展系统,着力解决公文写作与文书运行中存在的资源不合理运用、发展进度不平衡,以及外在因素对公文环境的污染等生态问题,对公文发展领域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与保护,维护公文运行的良好秩序。这一观念的践行,不仅是公文领域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广大文书工作者与研究者正视现代公文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从根本上修补目前我国公文发展中的一些漏洞,将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引向规范、全面、有序的发展轨道,营造我国公文写作更为健康的大环境的需要。这一观念的践行与推广,要求广大公文研究者敏锐地捕捉“维护生态平衡”这一潮流化的社会认知趋势,为现代公文写作与运行研究提供新角度新方法,并结合现代公文性质特征、发展现状等客观因素,对公文写作与处理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与诊断,尽可能实现公文领域的“生态和谐”。

值得肯定的是,现阶段,公文生态观的运行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众所周知,公文是用于公务活动的应用文书,它承担着传递国家治理策令的特殊使命。要真正发挥公文的社会功用,公文撰写者就必须正确把握公文运行的政治环境,这也是公文撰写者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四川省秘书学会会长叶黔达教授在《树立新的公文环境观》一文中指出: “树立新的公文环境观,是办文工作中有待树立和强化的一个新观念,在历史的新阶段,树立新的公文环境观,就必须以世界眼光、法律眼光、民主眼光、现代眼光、规范眼光、群众眼光直至政治眼光来要求、审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文。”这里所指的“公文环境”,即指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党中央对当时政治格局提出的新认识、对治理国家提出的新要求。现如今,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公文环境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建设中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这种公文环境为公文生态观的推行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公文虽不具备很强的文学性,但在一定范围内也具有某种精神导向作用,它的发展与完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从公文的性质及发文、受文者的关系看,它作用于政令的上传下达,周转于各级党政机关之间,它的发展理应属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在举国上下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之时,在公文发展领域推行公文发展观显得尤为必要。只有认真学习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反观公文运行系统内部的“生态指数”,实现公文自身“生态和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使整个国家全方面的“生态和谐”。

二、现代公文写作与文书工作中的“非生态化”现象

在公文写作与处理中,逐渐显露出了一系列“生态失衡”现象,这使得用现代生态观来指导文书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公文领域的生态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公文写作与运行的内部环境受到污染。2012年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五章第十九条指出,公文拟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练”。概括而言,可以说准确、严谨、精练是国家对公文写作与运行的内部环境的具体规定,而一切破坏这种基调的行为均可视为这里所说的“污染”。回顾近几年的公文发展现状,这种情况屡见不鲜。首先要说的是伪造公文的现象。2011年8月23日,新浪财经转载了《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称“有人”竟盗用国家税务总局的名义伪造了《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即“47号公告”,该公告严重误导了纳税人;2012年10月25日,华夏经纬网发表了题为“台“环保署”批云林县府:假公文误导环保团体”的评论文章,指出云林县府公然出具“捏造数据、篡改事实并推卸责任”的公函,行为恶劣。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公文的社会公信力,大大降低了公文服务政府管理的功用,说其污染公文运行环境不足为过。另外,2012年网络语言进入政府公文的现象同样引发了争议。2012年6月7日,新浪网新闻中心公布了福州警方用网络流行的“淘宝体”撰写的一条通缉令:“亲,现在起至12年31日止,您拨打24小时免费客服热线110,包全身体检、包吃住,还有许多聚划算优惠套餐……您对此满意吗?满意请给全五分评价噢!。”除此之外,“咆哮体”“甄嬛体”也相继进入公文,虽然有公众认为公文中适量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有利于改变公文一直以来给人的死板印象,增加政务工作的活力。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网络语言的大面积混入,已经开始污染公文原本的运行环境,它不仅会削弱公文的威严性,还可能影响公文原有的行政效用。诸如此类的“污染”还有很多,譬如公文用语不当导致观点变味、模糊语言大量使用影响公文的准确性等,若此类现象继续蔓延,就容易造成公文性质模糊不清、公文效力减弱,甚至导致政府信息传达的阻塞。

(二)公文写作中文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2012年4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傥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 14号),明确列出了15个公文种类,并用法规形式对各类文种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公文撰写者在公文写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但在实际公文运作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文种使用不当的情况。譬如,有的公文作者不了解或不会正确运用文种,以致长期只使用通知、决定等几个文种,从不考虑文种的具体适用范围;有的公告、通告、通报不分,运用时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有的不知有命令(令)、批复函、纪要等公文,遇到该使用这些公文的场合则都用通知代替;有的在一篇公文中混用多个文种,如《关于请示领导出席旅游节开幕式的报告》《关于召开第x届党代会的请示报告》等;还有的自创文种,将汇报、建议等列入公文范畴,套用公文格式进行写作,如《关于认真贯彻××副省长批示精神的情况汇报》《关于加强和改进民兵组织建设的建议》。这郁是不合理开发运用文种的表现。其实,在公文写作与运行的各个环节,资源不合理的开发运用还不止这些,诸如文头不规范、标题成分残缺、主送机关排列混乱等公文格式方面的不规范现象,越级上报、多头行文、请示一文多事等行文规则方面的混乱现象,都有悖于公文法规的具体规定,均可理解为对法规规定不合理的实践运用。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公文书写规范的不统一、公文办文秩序的混乱,从而破坏公文写作与运行环境的“生态和谐”。

(三)公文运行状况发展不平衡。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务工作中信息量的与日俱增,办公自动化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提倡,公文载体由纸质转向电子文书成为公文处理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公文管理呈现出三种不同进度:一是完全进入了电子公文化办公模式,二是半电子公文化模式,三是纸质公文化模式:这体现了如今公文运行环境下公文模式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既不利于我国各地区实现政务数据的共享、公文信息的汇总与管理,也影响了全国上下公文发展大环境的统筹协调。

三、“生态观”在公文领域的践行

现阶段要大力倡导公文发展领域的生态观,即要求文书工作者“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在充分认识公文写作与运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观念更新与实行其事并行,理论传播与实际监管并重,促使公文“生态观”建设全面化、系统化。

(一)树立正确的公文生态观念

推行公文生态观念,即用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提倡的健康、平和、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工作,力求营造纯净、有序的公文运行环境,确保公文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秉持公文生态理念,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切实原则、有序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切实原则,即要求文书工作者切实保证公文的纯真性,用真实的政令、确切的数据支撑公文,用真诚的态度、淳朴的语言撰写公文,严厉杜绝公文语言华而不实、内容千篇一律、数据漏洞百出的现象;要努力提高公文的实际功效,有针对性地进行公文写作,避免大量使用批转文件、普发文件传达信息造成信息堵塞;要努力提高公文的应时功效,保证公文发布的及时性,以免对政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坚持有序原则,即要求文书工作者遵循公文写作与运行的普遍规律,从文种选择到行文方式的运用,都严格遵守已有的规定。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要求文书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公文工作,防止现代公文工作止步不前。现阶段,推行电子公文与实行无纸化办公是公文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为此,就要在公文载体的节约与环保、公文归档的持续与便捷上谋求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公文领域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公文文种的节能减压等,也是今后走公文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公文领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机遇现代公文工作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更新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广大文书工作者才能在这个岗位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现代公文生态观的推行,同样需要广大从业人员积极配合首先,在思想政治方面,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公文写作与运行的各项规定,不将个人情绪带入公文创作之中,不受外界文风影响随意改变公文的写作基调等二其次,在职业道德方面,从业人员要秉持求真务实的观念,不弄虚作假,保证办事流程的公正公平、办事方法的合情合理,不为一己私利做任何有悖职业道德之事。在业务能力方面,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公文运行的大的政治环境,熟悉各类文种的适用范围、使用方式、行文特点及党和国家对公文写作与运行的相关规定等。另外,新时期的从业人员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准确全面地掌握信息,精准地概括情况,周到地汇报情况。在工作态度方面,从业人员应戒骄戒躁、严谨细致,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的使用,都要仔细斟酌,确保自己制发的公文“零差错”。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盛行和无纸化办公方式的推行,从业人员在保持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同时,更要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与能力,顺应不断发展的公文工作的需要。

(三)强化标准化管理

要切实增强公文生态观,就要在确保已有制度有效施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文管理制度,建立公文写作与运行的各项标准,杜绝出现公文“非生态”现象,保障整个公文体系的健康、和谐。

目前,党和国家发布的《傥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傥政机关公文格式》等标准法规,虽然有效保证了公文运行大环境的基本稳定,但文种乱用、行文混乱等影响公文运行秩序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法规落实不力及法规自身不合理、不完善,这就凸显了强化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乃至各个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的有关规定,增强公文法规意识,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更具针对性的公文管理规章;注重对公文撰写者写作能力的培养,明确对公文质量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公文是否合格的鉴别以及对办文程序合法化的监督;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优秀公文撰写者进行表彰,组织学习优秀公文的撰写方式,对违规办理公文的人员进行严惩。另外,对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时修正完善。譬如,现行法规中有些文种之间界限不清,在用途上多有重复; “通知”的用途太广,负担过重,导致某些公文撰写者为减少文种使用错误,频繁使用一种公文;《傥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不完全适用于电子公文处理等。为此,有关部门及现代公文研究者,应积极地收集现行条例的各种漏洞,分析原因,并尽可能提出最为完善的行文标准。针对电子公文的特殊性,可制定具体的电子公文处理法规,来保证无纸化办公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公文生态观在当代社会形势下有着良好的推广前景,这种观念的合理运用必将净化现阶段国内公文的发展环境,有针对性地清除公文写作与运行中的不和谐现象,营造绿色、生态的公文环境。另外,公文作为政务管理的工具,它的健康、完善同样会影响整个政治环境,可以说推行公文生态观是党中央整顿文风口号最实际的行动回应。公文领域生态体系的建立必将影响社会其他领域,这种行动的接力,最终出现的必是全社会、各领域的生态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但是,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总会有一定的曲折与坎坷,一种新兴观念更是如此。用生态观来指导现代公文写作与运行,在公文发展领域推行“生态观”,现阶段虽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要真正融入现代公文研究之中,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与磨合。纵使它的发展道路充满荆棘,这种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的研究方法,仍是新时代每一位公文研究者的追求,只有将创新与尝试的理念带人现阶段的公文研究之中,我国现代公文发展才会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第四篇:现代企业市场营销观

现代企业市场营销观

经营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企业应持怎样的市场营销观念呢?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的计划与策略应以消费者为中心, 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 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要求的满足。要求企业营销管理贯彻“顾客至上”的原则, 将管理重心放在善于发现和了解目标顾客的需要, 并千方百计去满足它,使顾客满意, 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建立关系营销观。企业在赢利的基础上,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和其他伙伴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从而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正确处理企业与这些组织及个人的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逐步形成网络营销观。网络营销可视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渠道,它并非一定要取代传统的渠道,而是经由信息科技发展,来创新与重组营销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营销必然会给传统营销造成冲击,因此商业界必须要注意这种趋势,并与软件产业作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以广告业为例,在最新媒体时代,销售是从开始到完成的一贯作业,就是说由吸引注意、引发兴趣、造成购买欲、进行采购,一气而成,而广告公司将参与营销的全程。商业企业也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态,提升新媒体部门的功能,引进兼具营销素养与电脑科技的人才,未来才能具备市场的竞争优势。

竞争的国际化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客观上要求企业不仅要适应快捷变化的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创新市场和独占市场。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市场营销观念,才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第五篇:浅谈教学观

浅谈教学观

一、思想影响行为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理念与行为的脱节”,这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原因何在呢?2009年4月27日,天津师大教育学院李素敏教授给大家介绍了国外著名教育家,从这些教育家的研究历程,使我在这一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思想是影响行为的关键。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思想是:寻找一种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教育是实现联系和交际的渠道,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实质目的是传授知识,形式目的的发展能力。不能追求单一的目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新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第二大纲就是借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这些教育家的观点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是影响行为的关键与核心。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是在用怎样的思想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呢?

反思自己,才是教学活动的真正开始。

二、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中、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充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摘自《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杜殿坤编译

这条建议在告知我们什么呢?那就是对待知识的态度。教育家的建议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课堂在做什么?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指向是什么呢?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我们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的目的指向什么呢?我们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真的值得我们再次思考: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尤其是在低年级,有些知识内容教学的目的更应成为手段,成为训练学生思考的手段,训练学生思维的手段,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手段,训练学生问题意识的手段,训练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手段,训练学生动手实践的手段......只有把知识不作为最终目的而作为学生训练的手段,我们才能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学生,更多的看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不成为“累园”,使儿童的学习更加贴近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疲惫的题海中”

走出来。请相信:也只有这样,不断积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学生理解能力也会更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更强,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三、减负的根本--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素质教育要从减轻学生负担做起,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今各地都在积极为减负做着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说效果不是很明显,甚至微乎其微。原因是什么呢?

2009年5月7日《人民教育》主编傅国亮的报告,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傅主编主要从中国基础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教育的基本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其中谈到教学问题时,他提出:“改变传授知识为传授智慧,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办法是指导学生思维方式。”

由此,我想到我们一再提及的“减负问题”,我们努力探索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减轻负担,不仅仅是减少内容、减少练习、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应该要做,但并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什么?我们是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思维意识、敏锐的思维能力呢?也就是说,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学着眼点的问题。

我们从下面两个例子可以体会一下什么是减负?什么是负担重?

高斯的故事我们都清楚,这是世界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就是老师出了一个题目:

1+2+3+4+......+99+100=?

解决的过程有两种:

一是,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计算,1+2=3,3+3=6.......;这种埋头“苦学”不是负担重又是什么呢?

二是,高斯很快就得出了答案,5050,他的方法是: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 99,3+98,„„49+52,50+51 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 101×50=5050。这种思维方式难道说是负担重吗?

这个例子虽然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思维水平,属于特例,但也说明一个道理:科学的、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减轻负担的根本。因此说,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在课堂,在于课堂教学中我们给与学生什么。如果陷入“给与知识”的死角,是减轻不了负担的。

老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是:教学中更多的关注思维方式训练,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呢?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方法,不能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任务,而是要不断坚持、持之以恒的,而且要从一年级开始。在小学阶段的学科知识内容并不多,给我们留出了训练思维方法的空间和时间,而我们往往把这些时间用在了“反复的练习”中。这就导致一个现象的出现:

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一般都在90分以上,而且很容易得到100分,而到了高年级则出现了很大的分化,有的学生成绩下降的很快。这不是老师教学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以训练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为目标。这种教学观念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共识。

下载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_基于知识观嬗变的视角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_基于知识观嬗变的视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培根的知识观

    浅论培根的知识观——以《新工具》为例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坚信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信念我们来自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

    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区别

    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区别 传统教学观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

    现代校长的教师观范文

    “ 众 里 寻 她 千 百 度 ” ——谈现代校长的教师观 徐 跃 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师资先行。在新的一轮课改如火如荼的进程中,作为现代校长,要管理好学校,笔者认为最重......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经典论述中......

    观《现代心理学》之读后感

    观后感 心理学是什么?我读了《现代心理学》后才明白心理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与脑,情绪,压力与健康等等,而我认为一个人的心理能影响一个人行为,性格,处事方法等等,所有我觉得......

    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

    读《后现代课程观》心得体会 玉兴镇中心小学校曾宏英 当前世界正由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转型, 教育......

    观《大染坊》 思现代企业管理

    观《大染坊》 思现代企业管理 最近,一部名为《大染坊》的电视连续剧正在热播,笔者一连看了几遍,仍感余音绕梁。该剧最“抓人”的地方当属其波跪云谲的商战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民......

    大学毕业生求职观

    大学毕业生处世、做事与励志(3)-合适的工作 1、于老师您好,我是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我现在有一个留学校当老师的机会,您觉得我是当老师还是去企业工作的好? 2、于老师,我于2013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