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

时间:2019-05-13 00: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

第一篇: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

摘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沟通方式。本人主要从双及物动词为出发点,以BNC语料库以及CCL语料库为基础,进行英汉对比扩展研究,对英汉双及其物构式进行深入了解,在英汉双以及物构式方面进行差差异化以及共同性的研究。这两种语言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英汉双的认识理解,明白双及物构式扩展的含义,并对其加深了解,为后人的语言文化交流提供基础。关键词:语料库 双及物构式 扩展对比

语言学历来的研究热点就是双及物构式,在语言认知环境下,研究双及物构式取得了重大成果。以往对双及物构式的研究主要基于理论讨论,缺少实际的理论对比分析,大部分中的一些例句缺少真实语料,这些往往都来自于非真实语料的原因。本文针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的研究,主要基于国外内有关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从扩展以及意义上展开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对比分析与研究,运用当前的语言学理论对英汉双及物构式深入解释,期望更加深入了解英汉双及物构式的真正含义,并明白其中的共同点以及个性点。因此,使用语料库对英汉双及物构式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把英汉双及物构式有关的现象加以量化是第一个优势,其次则是能够加深我们对语言结构的了解,进而深入探讨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属性,进一步分析研究英语与汉语。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比如,在语言环境的指导下取得双及物构式重大研究成果的邵志洪、黄吕静,在英汉语法构架下,对英汉双及物构式进行了扩展对比研究,通过原本的构式进行了转移,比如比喻、转喻、隐喻等手段,进行了扩展,表达了两者的语言抽象概念。[1]由于英汉语法以及词汇化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在扩展方面出现了不同状态的变化,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这个项目的研究,缺乏语料基础,所以研究结论以及说服力不足,另一方面,造成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化也缺乏深入研究,缺少系统的解释。近年来,随着语料库的发展,以语料库为基础进行研究语言学是当下时代最兴起的方式,因此研究的开展多了起来[2]。比如胡学文,在研究英语双宾构式的时,采用语料库的对比方法,又比如周颖洁、詹宏伟在研究英语双及物构式以及中国学习英语的方面,调查了一系列问题,采用语料库也进行了对比研究。综上所述,只是限制于英语双及物构式的研究,并没有对比汉语进行扩展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主要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以及杨百翰大学BNC语料库为基础,作为研究英汉双及物构式的主要语料来源[3]。采用关键词搜索方法查找英语当中的动词:buy、give、pass、hand、bake、steal以及汉语中的动词买、给、拿、偷、租、吃等等。选择这些动词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反面的考虑:第一,这些动词的出现率比较高,特别是在英汉双及物构式结构中的应用;第二,在这个词中,比如“give,给”根据原型理论来看,能够反映典型的特征;第三,这些词的应用考虑了英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为研究英汉双及物构式提供了研究基础,有利于研究结果的实现[4]。

二、英汉双及物构式的扩展及其理据

英汉双及物构式的研究,大多数范围都是根据原型理论而构成的。判断某个词语是否属于该范畴,不是看这个词语是否具有这个范畴的属性,而是根据这个词语的原型,看看是否能够满足象似性,英汉双及物构式是一个句法范畴,因此也具有独特的特征以及原型特征,那么所产生的原型效应,因此,扩展英汉双及物构式意义要结合原型效应,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的扩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扩展的基础[5]。

(一)双及物构式的句法与语义原型结构

“表达者的行为能够致使客体转移到接受者”,这是Goldberg所认为的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基本语义。英汉双及物构式从理论上来说,是匹配形义的构架,理论结构与句法结构相互匹配,在英汉双及物构式中表现出来,表达者需要与句子的主语、宾语、间接宾语以及直接宾语相匹配。比如:He escaped from the inside of the shoe, because he stole a pair of shoes inside the shoe store.(他是从鞋店里面逃出来的,因为他偷了鞋店里面的一双鞋。)从这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是典型的英汉双及物构式结构:他(施事者)+“逃、偷”(及物动词)+店主(接受者)+偷鞋(事情)。这样的及物构式利用语义的顺序将实施者的行为转移到了接受者,在英汉双及物构式中,主要有几个成分组成:第一事件的“发出者”,间接宾语的“受害者”,把直接宾语为承受着。

而汉语当中的及物构式结构与英语的及物构式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实施者+接受者+事件”是汉语及物构式的特点。将意义成功转移,整个结构中呈现“由事件的来源着转向于实施者的行为并转移”的语义结构。汉语双及物构式的组要成分有以下几个部分:主语为“发出者”,谓语动词扩展主语动作造成客体事实转移,直接宾语为“受益者或者是受害者”,间接宾语为“承受着”。

(二)英汉双及物构式的扩展范围及其认知理据

英汉双及物构式的语义结构以及句法会产生原型效应,从而强化构式意义[6]。1.原型效应

原型效应是原型理论导致的结果,双及物构式在原型理论下也能产生相应的原型效应,比如:例句A:John gave Marie a piece of paper.(约翰给了玛丽一张纸)或者是例句B:the John gave the Marie a piece of paper(给了玛丽一张纸)。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成功转移了意义。在语言现实环境中,例句A的对于人们来说接受程度比较高,例句B对于人们来说接受性程度就比较低。英语双及物构式的扩展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语上的语义扩展到间接施事是直接致使的;第二,从双及物动词扩展到单及物动词是谓语动词规则,第三,间接宾语扩展到间接接受者是直接致使的,第四,直接宾语的语义是直接扩展到间接受事的。比如:I am very glad that you can accompany me to watch TV after dinner.(主语扩展)。而在汉语双及物构式上,大致的扩展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主语语义扩展到间接施事是直接致使,第二:谓语动词需要从双及物扩展到单及物动词,第三,从直接扩展到间接或者是直接来源扩展到间接来源,是间接宾语;第四,直接宾语扩展到间接受事需要从直接受事进行扩展。比如:这样的时代给了我一些机会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主语扩展)。他还是给这个漫画故事画上了完美的结局。(间接宾语扩展),没想到他给我们的答案十分直接(直接宾语扩展)。

(三)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的认知机制和理据

表明及物构式扩展的范围,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英语与汉语双及物构式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之处。英汉双及物构式的扩展机制主要是来源于转喻以及隐喻的表达,扩展的理据是语义结构的“转移”,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存在着些许差异,也有一定的阐述理据。

1.施事主语的扩展理据

在英汉双及物构式的语义结构中,对整个受事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谓语动词,继而才能导致语义的“转移”,其他典型的双及物构式也可以产生相应的转变,唯有核心意义不会改变,双及物构式的扩展基础则是来源于语义结构的完形构式意义。在双及物构式中典型主语是直接施事者,有人担当进而发出转移。比如:在18岁那年,父亲给他举办了成人礼。从这个例句中可以看出主语由施事者转移,致使受事发生改变。而在英语当中,转喻以及隐喻的作用,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基础,主要包括目标以及来源两个概念。隐喻可以理解成来源领域扩展到非直接主语当中,能够成功的转移也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比如:我们都没有合同,公司只给了我们半年的聘书,施事者是“公司”,通过转喻、隐喻机制,成功将“有生命”转为“无生命”。在整个英汉双及物构式中,由“有生命”担当的施事者比例最高,“无生命”担当比例较低,对于扩展而言,汉语扩展的范围主要是抽象名词、自然实体以及事件等方面。而英语当中的扩展范围主要是动物、时间、地点、事件以及抽象名词、自然界实体等,因此可见,在英汉双及物构式中,扩展范围具有相似性,但是在扩展的比例上有所不同,英语扩展频率较高的则是自然界实体以及抽象名词等方面。

2.谓语动词的扩展理据则是英汉双及物构式当中的谓语动词,主要的依据以及基础来自于双及物构式的语义结构完形,即所谓的“致使转移”。

3..接受者/宾语的扩展理据则是将“有生命”的人担当转变为“无生命”自然界实体担当,直接受事进而转移,或者因此远离受事过程。受事宾语扩展理据则是在英汉双及物构式中,由实体空间来作为受事实体,在隐喻以及转喻的作用下,将实体空间映射到其他方面,比如:老师给了我一本《红楼梦》和一本《水浒传》。因此可以看出受事的是实体空间,由于隐喻作用,在认知的过程中进行了转移,映射到了“《红楼梦》《水浒传》”领域。

三、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比例

经过有关研究调查发现,在英汉双及物构式当中,汉语及物构式的扩展要比英语及物构式扩展比例低些。而且英语当中的及物构式中的扩展比例也更高于其他没有扩展的比例。因此可以看出,在英语及物构式中的扩展主要倾向于“受事”。在汉语中的及物构式扩展排序可以这样排列:时间名词<地点名词<情绪鸣笛<其他名词,而在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受到“受事”因素影响,扩展顺序可以这样排列:情绪名词<地面名词<时间名词<其他名词。

按照认知语法思想,语义的概念就是表达的意义,就是说话者对相关事件的一个概念化,而在英语双及物构式中,主要倾向于“施事”,以此来作为参照,并把其放在句子中最要的位置,把接受者看出是整个事件的背景,这种方式因此决定了构式意义的不同。随着英语双及物构式的概念化,这种结构也在逐渐的得到固化,概念化视角占据了优势。比如:My father baked him cake.在英语双及物构式中,描述“取得”以及“给予”过程中,语言运用者或许会利用“给予”角度,也或许会站在“取得”视角,如果是在“给予”角度情况下,汉语中常常会选择“施事”来作为认知点,并把其放在句中最突出的位置,把受事者看做是背景,这种构式义就被称作为“给予义”,如果是在“取得”视角情况下,那么会选择“接受者”作为参照点,并把“接受者”放在最明显的位置以此来突出,从而把来源看做是事件的背景,这种构式义就被称作为“取得义”。因此,不管是“取得义”还是“给予义”,在汉语中都很好的兼顾了两者,以此也证明了汉语编码者所观察的视角,比如租、借等动词构成的汉语双及物构式,可以选择“施事”作为参照点也就可以选择“接受者”作为参照点,比如:顾家租了陈家的车(兼有“取得义”与“给予义”),昨天你是不是借了我一本书?(兼有“给予义”以及“取得义”)。由于语言不同,所产生的语言文化以及观察语言的视角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性,导致了汉语双及物构式与英语双及物构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汉语双及物构式扩展低于英语双及物构式。

总结:

综上所述,经过研究发现英汉双及其物构死扩展研究,发现两者具有高度的范围并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扩展程度角度来看,英语远高于汉语,这种差异化的体现,主要是因为两者的语言概念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化[7]。

双及物构式的原型效应和扩展范围一样。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展英汉双及物构式具有共同的特性,英语和汉语的扩展机制主要是转喻、隐喻两方面,在直接宾语扩展中,受事者以及施事者的隐喻要大于转喻。如果是在间接宾语扩展中,那么则是转喻大于隐喻。而谓语动词的扩展主要是隐喻方面。因此在扩展当中产生了汉语小于英语的差异程度。基于此,我们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念化原因以及程度的不同导致的差异化。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这些分析能够帮助人们对英汉双及物构式加深学习,并对其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月月,杨玲.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给予类”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80-86.[2]成祖堰.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5,04:45-49.[3]胡月月.一项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给予类”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3.[4]曾庆安.认知视角下的英汉双及物构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5]黄曼.构式视角下的汉英习语变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6]孙翠兰.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中动结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4.[7]黄四宏,詹宏伟.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双及物构式联接力研究[J].英语研究,2012,04:9-14.

第二篇:英汉对比研究

中西方婚礼仪式对比研究

姓名:张圆圆 学号1109214060 六礼

说到中国传统婚姻礼仪,那一定要提到 “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 《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这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新人结亲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一、纳采: 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 “采择之礼”。

二、问名: 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三、纳吉: 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四: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五、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

六、亲迎: 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西方人的订婚远比中国人的随意简单,但也不失庄重。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如果双方认可了彼此,这时男士要正式地向女士提出请求:“你愿意嫁给我吗?”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如果女士接受了请求,他们就会办一个简单的订婚仪式,请一些亲密的人参加,规模不大,旨在向他人传递 “我们要结婚了”这样一个信息。

中式传统婚礼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和礼仪:

6:00

新娘开始化妆,新郎更衣;

8:00

新郎乘花车到达新娘家。

8:40

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地登上花车;

9:15

花车到达花轿地点。

9:20

新娘上花轿。开道锣在前,紧跟舞狮表演,后面是八位吹鼓手和八位手举冠盖的执事,最后是披红挂彩的八抬大轿;新郎手扶花轿、伴郎伴娘随轿向婚礼地点进发;

9:40

中途颠轿;

10:00

到达婚礼地点,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走下轿子;放鞭炮

10:10

迈火盆:寓意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10:15

进门:狮子封门,讨要红包(舞狮者拦路舞狮,要到红包方许进门);

10:30

射箭: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10:35

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

10:50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11:00

喝交杯酒;

11:10

敬茶改口;

11:20

进入洞房(新人退场换服装,在此时最好吃点东西);

11:40

新人为来宾敬酒、点烟;

12:00

民俗表演;

13:30

婚宴结束

西式婚礼流程

西式婚礼分为仪式和宴会两部分,一般来说新人只邀请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见证婚礼仪式,而宴会相对于仪式的严谨与肃穆就显得比较随便、热闹,邀请的来宾也更为广泛。

仪式

17:00 仪式开始,换进场音乐,神父到位;伴娘、伴郎入场后,面对客人成八字排开站好;戒指童入场,将戒指交到神父手中。

17:03 奏响婚礼进行曲,新娘挽着父亲入场,新娘父亲将新娘交到新郎手中。

17:10 停止奏乐,新娘、新郎交换戒指并宣誓。

17:15 证婚人致辞。

17:20 仪式完毕,音乐响起后新人退场,宾客向新人抛洒花瓣。

17:30 新人与来宾拍照留念

宴会

17:40 客人们陆续进入餐厅按请柬上的桌号就座,乐队奏乐表示欢迎,各种提前准备好的饮料和餐前开胃小菜可以供客人们享用。

18:10 新郎新娘进入餐厅。上第一道菜,侍者们给客人斟上香槟,重要来宾演讲祝词。

19:40 开胃菜用完后,新郎新娘跳第一支舞。然后伴郎伴娘及其他客人进入舞池一起跳舞;

19:00 每人重新入座等待主食;

19:30 上甜点时,舞会继续;

20:00 新娘抛花束后,新人在客人们间穿梭为他们的光临表示感谢。提供咖啡及各种餐后饮品可供客人享用;

20:30 新郎新娘一起切蛋糕,供客人们跳舞空闲时享用;此时宾客可自由退场。

宗教信仰与价值观

1、婚姻与宗教

婚姻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因而无论是在东方的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无一例外对婚姻问题慎重其事,力图将其建立在宗教的话语之上,以彰显其神圣性和重要性。这一点可以从具体的结婚礼仪上得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婚姻的缔结有着一套繁琐的程序,很多仪式都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

例如拜天地习俗,新婚夫妇被迎进新家首要的大礼就是祭拜天地,并接受众人的祝福“天作之合”,“天赐良缘”,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之天地,祈求天地的认可。这一习俗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意义。道教《易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也就是说天如父地如母。万物皆生于天地之间,人亦然。《易传》又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这就把男女两性放在了一个天地宇宙论的宗教图式里面,使男女两性具有了本原和神圣的意义,同时也使男女两性的结合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如世俗传统婚姻风俗中男女择偶,双方必须事先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才貌双全”,忌讳“三、六、九冲”、“龙虎斗”等。这种观念给婚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反映了道教“五行八字”学说对世俗婚姻的影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八字”指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与天干地支相配,四项共得八个字。这八个字每字都分属五行之一项,以此推算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人们在缔结婚姻大事时,非常重视双方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满婚姻。这种以五行合八字来防范婚姻不幸的做法反映了人们无法回避现实,而又祈求婚后安宁幸福的一种心理平衡的追求,也是道家劝导人们顺从天命的“宿命论”思想的反映。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在马尔谷福音中,耶稣答复法利塞人有关婚姻的问题时说: “这是为了你们的心硬,他纔给你们写下了这条法令但是,从创造之初,天主造了他们男女。为此,人要离开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为一体,以致他们再不是两个,而是一体了。所以,天主所结合的,人不可拆散。”《福音书》中关于婚姻的描述,为我们揭开了西方婚姻制度的帷幕。教会在西方婚姻中的影响在中世纪达到巅峰,婚姻关系受宗教法律所支配,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由神父主持或三人证婚,新郎新娘要在神父面前公开表示婚姻意愿,得到神父的祝福,婚姻才得以成立。虽然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启蒙,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之一———婚姻在这一时期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且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控制,但是宗教的仪式保留着。基督徒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内由牧师主持,男女双方在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配给的,所以婚姻应该建立在敬畏上帝的基础上。当然今天在教会举行婚礼已不再是基督徒的专利了,但是在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下,西方社会的婚礼已经深深烙上了宗教的痕迹。常见的婚礼中的程序如: 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戒指交换、祝福等,每一个程序都被赋予了特定的神学意义。2. 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并在传统道德价值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云: “盖地之下于天,妻之下于夫者,位也。天之下于地,夫之下于妻者,德也。”也就是说,男尊女卑,就像天尊地卑一样,是本来的位置使然,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中,处处可见到这种思想的影子。然而尽管“男尊女卑”在传统社会里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这期间其他宗教如道教和佛教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阐述了与儒家不相同的看法。例如佛教,自汉唐以来逐渐成为唐代民众信仰谱系中一个主导信仰,家庭伦理关系也被带入佛事活动中,佛事活动成为一种世俗化了的社会活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家庭婚姻观念。由于佛教主张“人人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许多信佛的女性在婚恋中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精神信仰。在佛教影响下一些妇女甚至违背儒家封建家庭伦理,选择死后夫妻分葬。这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对传统婚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的关注。另一大宗教道教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显得得非常独特。根据道家的思想,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由阴阳、乾坤这些两种对立的东西组合而成。反映在夫妻关系上,自然要求两两相对;结婚被称作为“匹配”,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念反映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要求男子在结婚时对女子至少要有表面的尊重,可从一些婚礼习俗中看出。至于缔结婚姻之后的夫妻关系,道教典籍《太平经》认为婚姻中“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也就是说做妻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由此一旦婚姻关系成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劳作,创造美好生活。“女之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不仅如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 “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事,不复狐疑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这种强调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对传统的婚姻观无疑是极大的冲击。西方的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基本平等。从《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的创造和亚当夏娃联合的情况中可看出上帝视婚姻为一个盟约关系,要藉此使夫妻合而为一。由这种盟约关系可见夫妻双方是平等的。虽然上帝给亚当造了个女人是作为他的帮手来帮助他,但这里的“帮助”是平行的互补的意思,绝没有卑贱或奴役之意。奥古斯丁曾说: 神早就设计男女地位平等,在他的心意中,他没有叫女人高于男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头骨造夏娃;神没有叫男人压制女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脚骨造夏娃。肋骨是最贴心之处,是最亲密的表征。所以,基督教认为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灵魂体的合一。正如亚当唱给夏娃的第一首情歌所说的: “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在新的圣经中,耶稣明确指出,上帝造人时造的是一男一女,而且“二人成为一体”。因此基督教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里特别强调了婚姻中的双方男女平等,相互扶持,而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

(二)价值取向

中国人好面子,面子几乎是中国人的价值核心。他们希望被他人认可,保全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中国人好面子的特点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子路高呼孔子名言:“君子死,冠不免”而险在战争中丧命,鲁迅笔下疯癫的阿Q被县太爷打骂之后,也要高喊“儿子打老子”来挽回颜面。中国人将这种好面子的性格充分地发挥到婚礼中,传统的婚礼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之久。而当代的婚礼,虽不需持续三天,但迎亲车队,婚宴酒席,高档名车,山珍海味,争相彰显自家孩子娶嫁的风光和自家的雄厚财力;更有甚者不惜借钱来撑场面。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负面面子的维护,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行动或想法受到他人过多的干涉,有违他人此种自由的行为,就是对他人负面面子的侵犯。美国人看重个人隐私,也积极维护他人隐私,所以美国的婚礼一般没有过大的排场,只宴请少数关系亲密的亲友。婚礼的场地形式,也全按个人喜好而不考虑规模是否足以争得颜面。

中西混合的婚礼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也接受了西方的结婚仪式,可谓中西合并。仪式他们会选择中国传统的,或者西式婚礼,但喝改口茶,闹洞房这些却是一直都存在的。

第三篇: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 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谓语也复杂多样。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

第三章 形合与意合

本章从造句法方面展开研究。英语注重形合,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汉语则注重意合,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

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比如:一不做,二不休(Over shoes, over boots)。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比如:孤掌难鸣(One man, no man)、玩火自焚(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fire)等。

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如:Harm set, harm get(害人反害己)等。

第四章 繁复与简短

在这章中,作者基于前面几章所讨论的内容,对英语和汉语的句子长短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英语句子要比汉语长的多。

首先,汉语常用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较多。其次,正如前几章提到的,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很少用关联词,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安排词序,大大限制了汉语单句的长度。再次,汉语定语修饰语一般要前置,一个词所能承受的修饰词语非常有限。最后,汉语少用虚词、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句子舒缓。相反,英语句子长而复杂的原因有:英语常采用各种表关系和连接的手段,如介词、连词、词的形态变化等。另外,能充当英语句子成分的有长短几乎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还有各种并列、附加、修饰成分。英语还常用先行词“it”及其他预指性代词,把真正的主语或宾语移到后面,并根据需要不断扩充。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要破句重组,化繁为简,而汉译英时则要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变通手段进行灵活处理。

第五章 物称与人称

本章作者对英汉物称、人称的运用作了对比。其中,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而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

主要表现为:第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则多为人称主语。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英语句中主语为an idea,而翻译成汉语时,主语却成了“我”。英语用抽象或无生命的食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无灵主语”和“有灵谓语”,从而使句式带有拟人色彩。英语还常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而且“it”还被用作先行词、虚义词、强调词等。第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则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英语的这种不提及行为者的被动式在文学作品、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及新闻文体中运用的较多。

第六章 被动与主动

本章就英汉主动被动语态的运用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在英语里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汉语则主动语态为多。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受施事原因、句法、修辞、文体的影响。在施事方面,具体的原因有: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 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而明;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要指明施事。句法方面,由于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适当使用被动句可以使表达方法灵活多变,避免句型单调,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英语的结构被动句要比意义被动句多,而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就多用意义被动式,比如:They have been neglected these several days.“已经有好几天没人管它们啦”。其次,使用受事主语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例如:The Harry Potter series of novels have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哈里·波特系列小说已经译成了许多种语言。”再次,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另外,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最后,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比如:处置式、“为……所”式等。

由于英语常用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式。英汉互译时,特别要注意句式的转换。

第七章 静态与动态

这一章作者就英汉叙述特点进行了对比。其中,英语呈现为静态倾向,汉语则为动态倾向。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为:

一、名词化现象。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情感等概念。虽然名词化可以使表达比较简洁,但也会使语言抽象,还会减少富有活力和的动词的使用,从而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加明显。

二、英语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这类名词常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比如:a hard worker—someone who works hard工作勤奋的人。

三、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通常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

四、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英语常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如:He is at his books.(He is reading books)意思为“他正在读书”。英语里大量的弱式短语往往削弱或淡化了原来所要表达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语的意义,增强了静态感。例如:give rise to(arouse)。

五、动词的弱化与虚化。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be,它的各种形式(包括must be,may be,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除了be之外,have,become,grow,等也是英语常用的弱式动词。

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汉语的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动词连用。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动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二、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助动词,置于主要动词的前后,形成动词连用。

三、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

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来表达动词的意义,呈静态。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呈动态。

第八章 抽象与具体

作者借第七章所提及的名词化,引出了对英汉抽象、具体的讨论。作者认为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汉语则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英语表达抽象化的原因有:首先,英语通常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而名词化往往会导致表达的抽象化。其次,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再次,抽象词语意义模糊,有利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另外,英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这些手段主要有:用虚化词缀构词,比如前缀 “inter”可以表达“相互”的意思,后缀“ity”可以表示性质、程度等;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介词作为虚词,可以构成各式各样的短语或成语。最后,英语词义内涵广泛,词的用法比较灵活,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是英语表达抽象化的重要原因。

对于汉语,由于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也没有形态变化,表达方式就显得较为具体。而且,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如“性”、“化”等)大多来自外语。例如,“性”译自英语的-ty,-ness,-ce等。因此,汉语只能采用一些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比如:

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二、范畴词可以用来表示行为、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complexity复杂性,relativity相对论等。

三、由于在汉语里难以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四、虽然汉语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却很丰富,汉语可以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比如:feed on fancies画饼充饥;with great eagerness如饥似渴等。

最后,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化虚为实”从而通行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汉译英时,“化实为虚”来化症结,提高转换的可译性。

第九章 简接与直接

英语通常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使得英语表达较为间接,汉语则比较直接、明快。

英语和汉语都有委婉语,就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如表示“死亡”,英语有pass away,join the great majority,pay the debt of nature等,汉语则有“逝世”、“寿终”、“作古”等。英语委婉语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繁,而且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有官方委婉语(比如:用“collateral damage”来表示“平民伤亡”,用“police action”来表示“侵略”等)、职业委婉语(比如:用“administrative assistant”表示“秘书”,用“sanitation engineer”表示“垃圾工人”等)、学校委婉语(比如用“Shows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maginary and factual material”来表示“撒谎”等)。

英语常用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转暗示的表达方式。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较常用作修辞手段。克制陈述是指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用轻描淡写的言辞来加深对方的印象。间接肯定是指用反对语的否定来表示肯定,如用no small代替great等。委婉否定则是指把直接的否定变得含蓄、婉转,例如:I cannot consider the matter as in any way urgent.我觉得此事毫不紧急。婉转暗示指用含而不露的言辞留下余音,让对方去寻味。

在汉语里,人们常会用敬辞与谦辞来表达尊敬和自谦,比如:请教、过奖、愚见等等。总的说来,汉语比较注重直言、简明。委婉、含蓄的陈述方式在汉语里远远不如英语那样流行。

第十章 替换与重复

本章主要就重复现象对英汉进行了对比。总的说来,英语比较忌讳重复,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汉语则比较习惯于重复,常用实称、还原和复说的表达方法。

具体来说,为了避免无意图的重复,英语常采用以下三种表达方法:

一、用替代的形式来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替代的形式主要有:名词性替代,如: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以及名词 the kind,the sort等;动词性替代,即用替代词来取代谓语动词,主要有:代动词do,复合代动词do it,do that,以及替代句型so+do+主语,so+主语+do等;分句性替代,即用替代词so或not来取代充当宾语的that从句,用if so或if not来取代条件从句等等。

二、省略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手段。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等;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英语常承前省略相同的谓语动词或谓语动词词组的一部分,汉语则常承前省略相同的主语而重复相同的动词,而且为了保持语法的正确,汉语习惯于重复词语。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英语还常用同义词替代、近义词复现和句式变化等方法来避免重复。

汉语的重复倾向与其语音文字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汉语讲究均衡美的特点往往促成用词造句的重复倾向。具体来看:

一、汉语单音节文字的特点便于字和词的重叠。重叠构词可以使词语音节匀称,而且赋予词语以新的意义和感情色彩。有名词重叠(如:天天、日日夜夜)、数量词重叠(如:一滴滴、一个个)、动词重叠(如:瞧瞧、试试)、形容词重叠(如:深深、干干净净)、附加式重叠(如:水汪汪、衣冠楚楚)、偏正并列式、动宾并列式、主谓并列式及其他形式的重叠(如:假情假义、有声有色)。此外,象声词也常常采用重叠的形式,如:哗哗、轰隆隆等等。而英语叠音词一般属谐音或拟声现象,有许多词来自儿语,通常用于口语、俚语或非正式文体。

二、重复,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来强调作者的意思,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除了词语的重复之外,汉语还常用相似、相对或不同的词语来重复同一意义。汉语“意复”的现象尤其常见于四字成语和谚语,如:称心如意、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等,也常见于运用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如:观看、古老、树木等。此外,汉语一些连接词或副词的连用也常有意义的重复。

三、汉语讲究音节匀称和词句整齐的倾向集中地表现在修辞上的对偶和排比。对偶是把结构相似、意义相类、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以提高表达效果。它应用范围很广,在对联、诗词、成语、广告甚至公文都可见到这类形式。

总的看来,汉语表达讲究匀称,用词倾向于重复,这与汉语语音文字系统的特点有关,也与汉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有关。

第四篇: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摘 要】衔接手段的恰当运用是文章连贯的重要因素。文章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以《阐述“中国梦”――习近平就职后第一次发言》和《重塑“美国梦”――奥巴马胜任演讲》两篇经典演讲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

【关键词】衔接手段 对比 英汉 相似性 差异性

一、引言

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了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阐述了衔接是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是构成语篇中话语组织的纽带,是构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因素[1]。该书详细论述了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和词汇搭配八种衔接手段。

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种类大致相同,但是由于英汉语言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导致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阐述“中国梦”――习近平就职后第一次发言》和《重塑“美国梦”――奥巴马胜任演讲》两篇经典演讲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

二、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一)相似性

1.指称

指称(Reference)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能够有效提示语篇中已经出现过或者尚未出现的内容[2]。在两篇演讲中,以人称指称为例,演讲者能够运用它帮助听众理解具体所指对象是谁。

例如,在奥巴马“美国梦”演讲词中,用“I”指代自己,“you”指代听众,“we”指代所有人。“we”在演讲中共出现了45次,例如:“...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we”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示奥巴马与听众站在同一立场,极大地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

同样的,在习近平主席“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一词出现20次。例如“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这一句多次使用“我们”,表达了习近平希望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团结一心的愿望。

2.重复

重复是衔接手段中最直接的方式,指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或句子在篇章中反复出现[3]。重复在政治演讲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演讲者的语气,唤起听众共鸣。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在表达对先烈的感激之情时,他重复三次使用了“For us,they...”结构,如:“For us,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For us,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For us,they fought and died...”奥巴马强调了先烈为后代所付出的努力,强烈表达了希望美国所有的年轻人能沿着先烈的脚步不断奋斗、开创新的事业的情感。

在习近平演讲中,也多次运用重复。例如:“各位代表,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位代表”在全文出现共8次,充分表达了习近平希望与全国人民携手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愿望,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需要在党的带领下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3.词汇搭配

词汇搭配即词汇同现,同现的词汇在语义上往往是有联系的,从而达到语篇的连贯[4]。在两篇演讲中,演讲者都恰当地使用了词汇搭配。这有助于听者掌握语篇中心,形成思维上的连贯性,使得整个演讲深入人心。

奥巴马在阐述国家所面对的危机时,多次运用了词汇搭配。如:“...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住房不再”“就业减少”“商业破产”,这些词汇的搭配,紧紧围绕着“失败”这一中心,体现了经济衰退之严重。走出危机,实现“美国梦”,需要美国人民坚定信念,共同奋斗。

在习近平的演讲中,词汇搭配出现的次数也较多。例如,“……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都体现了一个优秀领导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在一代又一代这样优秀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才有可能走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二)差异性

1.省略

英语是一种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语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完备,形式齐全,表意精确;而汉语是以语义为中心,并不是特别注重形式,不管句子是否完整,只要表达清楚,与意义无关的形式成分皆可省去[5]。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句子结构较为完整。而在习近平的演讲中,省略运用比较频繁。例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以上几句话都省略了主语“中华民族或全国各族人民”,在意义表达清楚的情况下,避免了行文累赘。

2.连接

英语语篇多使用连接词语,并需要借助不同的连接词以明示其内涵逻辑。连接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是一种形式连接。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使用连接词较为频繁。例如:“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在这句话中,奥巴马阐述了后人崇敬先烈,不仅因为他们捍卫了自由,更是因为他们代表着献身精神。“not only”“but”的使用,表达了一种递进关系,使得整个句子语义流畅。

汉语中虽然也有些连接词,但常常表现出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语义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呈现为具体的连接成分,而是内含的,主要依赖语义的贯通来行文,表现为零形式连接或意合连接。在习近平的演讲中,除了“和”这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接词之外,其他表转折、假设、因果、递进等关系的连接词均很少使用。

三、结语

基于以上两篇演讲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英汉衔接手段运用的相似性,如均频繁运用指称、重复、词汇搭配等衔接手段。同时,英汉衔接手段的运用也存在差异性。在奥马巴的演讲中,语言上注重形合,逻辑思维严谨,连接词运用频繁;而在习近平的演讲中,注重主客体统一,在语言上重意合,其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隐藏在语气和感情之中,多次运用了省略。通过衔接手段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挖掘演讲者意图。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韩冬菊,陈颖.奥巴马获胜演讲词中的衔接与连贯性分析[J].青年文?W家,2013(2):188-189.[3]马立杰.奥巴马连任就职演讲的衔接手段分析[J].科技信息,2013(14):160.[4]路丹丹,张志敏.习近平“中国梦”讲稿的衔接手段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李坤,贾德江.语篇翻译中的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布什9?11演讲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97-99,123.

第五篇:英汉歧视性谚语对比研究

英汉歧视性谚语对比研究

彭开明, 朱景华, 何芳

(井冈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西吉安343009)摘要: 英汉语言都存在歧视性谚语,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即女性歧视、地域性歧视、贫困歧视、职业歧视。英汉歧视性谚语特点为: 拥有共层文化背景;反映出不同文化渊源;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思维观念。关键词: 歧视性谚语;英汉对比

谚语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 反映了社会风貌、生活习惯、地域、民族、文化等特征, 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是文化观念的产物及社会小型百科全书。由于谚语与人类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体现了社会的各个侧面, 而“不同的社会集团都竭力要在公用语中掺进自己特有的语言因素”,“选取合他们口味的语言成分来表现他们自己”[1](P23), 因而, 它既凝聚了人类的经验与智慧, 体现了丰富的哲理和共同的道德价值, 同时, 也反映出人类社会、文化中某些消极、陈旧的成分。后一类谚语最初只是反映一部分人或是对一部分人的看法, 到后来以偏概全,成了一种社会成见, 所以鲁迅先生才说: “粗略的一想, 谚语固然好象是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 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南腔北调集·谚语》)这类谚语突出表现在某一区域、民族、社会群体等的片面的、狭隘的思想观念、认识, 及专横的、不健康的、藐视的心理, 导致我们所称之谓的歧视性谚语。歧视性谚语只是整个谚语中的一小部分, 但却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其中包括英汉语言。探讨 英汉歧视性谚语有哪些主要类型, 其共性和异质性表现, 以及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标志, 无疑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 有助于我们对英汉歧视性谚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一、英汉歧视性谚语几种主要类型

英汉歧视性谚语表现形式非常多, 我们只是对其中几种主要类型作初步探讨。(一)女性歧视

人类历史上除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外,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 妇女始终处于社会底层, 饱受歧视、压迫和凌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1](P27)的语言, 无疑也反映了文化的这一通约性。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为少不数的歧视女性的词语。例如在汉语表示伦理关系的亲属语素加合式组合中, 便体现了重男轻女现象, 都是男性在前, 女性在后。如, 只说“父母, 公婆、夫妻、儿女”等, 而不说“母父、婆公、妻夫、女儿”;而

英语一些用词也表现出大男子主义, 如“人类”只说mankind, human,不说womankind, huwoman, 用he 而不是用she 作两性通称, “历史”是history, 而不是herstory 等。而作为社会小百科全书的谚语, 自然也存在这种严重歧视女性现象, 其中英语歧视女性的谚语不胜枚举, 而且涉及面很广。有宣扬大男子主义思想方面的。如:A man of straw is worth a woman of gold.(稻草男抵得上金玉女。)Man,woman and devil,are the three degrees of comparison.(男人, 女人和魔鬼, 三类分贵贱。)有诋毁女人愚昧无知的。如: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 或Long hair and short wit 或Long hair—little brains(相当于汉语的“女人头发长, 见识短。”)有的还相当刻薄。如: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we may findwisdom in women.(驴子能上梯, 女人才聪明。)A woman cuts her wisdom teeth when she isdead.(女人死了才明理。)有女人性情方面的诸多贬词。如: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E(脆弱啊, 你的名字就是女人!)2007 年1 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28 No.1 Jan.2007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8 卷第1 期

Woman is made to weep.(女人生性爱流眼泪。)Women will have their wills.(女人爱一意孤行。)A woman is a weather cock.(女人是风向标。)Women are saints in church ,angels in the street and devils at home.(女人在教堂是圣人, 在街头是天使, 在家里是魔鬼。)Women, priests, and, poultry, have never enough.(家禽没有吃饱的时候, 女人、牧师没有厌足的时候。)Three women make a market.(三个女人成集 市。)Women have long tongues.(妇有长舌)A sieve will hold water better than a woman' s mouth a secret.(筛子存不住水, 女人更存不住秘密。)结论是女人危险。如:Women are the snares of satan.(女人是撒旦设下的陷阱。)There is no devil so bad as a she—devil.(魔鬼当中女的最坏。)而汉语中, 宣扬男尊女卑, 鄙视女性思想的, 以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为甚, 其他如:男当家, 女插花。男子三十是枝花, 女子三十豆腐渣。男子进州走县, 女子围着锅头转。大米不算饭, 女人不算人(北方谚语)。女人头发长, 见识短。嫁出去的女, 泼出去的水。女大不中留, 留了结冤仇。夫倡妇随。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有诋毁妇女的。如:红颜祸水。男子有德便是才, 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水性杨花。

三个女子一台戏。妇有长舌, 唯厉之阶。乱匪降自天, 生自妇女。男人有钱就变坏, 女人变坏就有钱。(二)地域性歧视

英语中存在不少贬损别的国家或地区的用语, 包括谚语,Dutch,French,Chinese 等直接成了贬义词。如:Frence disease 梅毒(英法两国都说此病来源于对方国家)pedler' s French 窃贼的黑语 Dutch widow妓女 Dutch courage 酒后之勇

Chinese compliment 违心地赞成别人的意见 Not a Chinese chance 机会渺茫

One Englishman can beat three Frenchmen.(一个英国人可以打败三个法国人。)此外, 英国国内地区之间也存在这种地域性歧视谚语。如: A Scotishman is always wise behind the hand.(苏格兰人总是事后聪明。)England' s difficulty is Ireland ' s opportunity.(英格兰的遭难是爱尔兰的良机。)而且, 在其民族内部也有地域性歧视谚语。如:Put the Irishman on the spit and you can always get another to baste him.(把一个爱尔兰人放在铁签上烤, 肯定能找到另一位爱尔兰人在他身上涂油。)比较而言, 汉语中歧视外国的谚语较为鲜见,国内地区、民族之间相互诋毁的谚语也为数不多,其中有的业已作古, 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如, 南蛮舌, “南蛮”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性称呼, “ ”即杜鹃, “南蛮舌”意即南方方言及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象鸟语一样, 折射出当时汉族文化观念方面的一种鄙视态度。但这一谚语今天已失去意义, 不再使用。再如, “胡言乱语”, 最初的形式为“胡言汉语”。战国以后, 古人把北边和西边少数民族统称为“胡”。胡人与汉人相处, 说汉语生硬别扭, 变腔走调, 汉人讥笑为“胡言汉语”, 后来才演变为今天的形式。(三)贫困歧视

崇拜金钱, 歧视贫困, 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突出的畸形现象, 反映在英汉语言中, 都存在不少这方面谚语。如英语中表示拜金主义的: Money makes the mare(to)go.(有钱能叫马儿走。)Money talks.(金钱无嘴会说话。)Money will do anything.(钱是万能的。)Money governs the world.(金钱统治世界。)

What will not money doO(有钱何事难成?)Money is the best passport.(钱是最好的通行证。)汉语则有: 有钱能使鬼推磨。钱能通神。钱呀钱, 命相连。爹亲娘亲, 细细银子最亲。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见钱眼开。

钱是人的胆, 不会说话也会喊。有钱男子汉, 没钱汉子难。

正如汉语谚语说的“人敬有钱的, 狗咬挎篮的”, 由于崇拜金钱, 便自然出现嫌贫爱富、贬损穷人方 面的谚语。如英语有: Beggars breed and rich men feed.(穷人生, 富 人养。)Poor men have no souls.(穷人没有灵魂。)Poverty is the mother of crime.(贫穷是罪恶的根源。)Poverty obstructs the road to virtue.(穷人不讲道德。)Poverty is the worst guard for chastity.(人穷无贞操。)The devil wipes his tail with the poor man' spride.(魔鬼常用穷人的自尊心擦自己的尾巴。)汉语相关谚语则有: 饥寒生盗心。人穷志短。人穷理短。饥不择食。

穷站街头无人问, 富居深山有远亲。(四)职业性歧视

“三百六十行中人尽有狼心狗行, 狠似强盗之人”(凌蒙初《初刻拍案警奇》第八卷), 加

上社会观念、世俗偏见, 便造成对某些职业的歧视现象。这在英汉谚语中都有所反映, 但侧重面有所不同, 英语主要在面包师、裁缝、磨坊主、牧师等方面职业。如: A hundred tailors, a hundred millers and a hundred weavers are three hundred thieves.(一百个裁缝, 一百个磨坊主, 还有一百个纺织工, 加起来是三百个贼。)Three things are insatiable :priests,monks and the sea.(世上有三种东西无法满足: 牧师, 修士,大海。)An honest miller has a golden thumb.(诚实的磨坊主也有个金戒指。)The tailor must cut three sleeves to every woman' s gown.(女人的睡衣, 裁缝都要裁三只袖子。)I fear we part not yet, quoth the baker to the pillory.(面包师对颈手枷说: 我们恐怕结下了不解之缘。)(指过去由于面包师对面包搀假, 斤两不够, 常被课以重罚, 并在颈手枷里示众, 以敬效尤。)而中国虽有“家有三斗粮, 不做孩子王”的说法, 其实历来都是奉行“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的, 提倡“天地君亲师位”伦理观念。除此, 其 他职业大都遭到鄙视, 尤其是做生意的。如:无商不奸。挂羊头, 卖狗肉。

养子不当打石匠, 天晴落雨在坡上。有女不嫁弹花匠, 立着就象狗一样。邋遢泥人臭漆匠, 没爹没娘做篾匠。修鞋工人实在苦, 又脏又臭抱着补。裁缝不偷布, 娃儿没得裤。百业有三苦: 挖煤打铁磨豆腐。自古撑船三分低。

此外, 汉语中戏弄、嗤笑和尚的谚语也较多。如: 和尚打伞, 无法无天。

一个和尚担水吃, 两个和尚扛水吃, 三个和尚 没水吃。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个和尚一套经。

二、对英汉歧视性谚语的文化思考

谚言是文化的产物, 体现文化标志, 与文化背景密切联系。从文化共层背景和异层背景角度探讨英汉歧视性谚语的共性、异质性表现及其缘由, 有助于揭示此类谚语的生成规则、社会意义及其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一)英汉歧视性谚语棱镜中折射出共层文化 背景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穆南认为, 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星球, 拥有整个生态共相领域, 因而具有相同的体验形式, 产生了生理和心理的类似性, 形成生物共相, 从而导致文化相似性(奈达, 1984), 即文化共相的存在, 由此产生了语言共相, 或说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英汉语言中共同存在歧视性谚语及其大至相同的种类, 恰好印证了文化大同这一大背景。如前 所述, 大多谚语体现民族智慧, 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但也有部分谚语带有贬义, 内容带歧视色彩, 反映一种社会现象和某一群体的看法。英汉语言都存在这类谚语, 并且与其它谚语兼收并蓄, 一并流传下来, 证明了人类体验、认知、观念的类同, 拥有文化模式宏观上的共层背景。此外, 在英汉歧视性谚语中, 有的形式类同, 更多的是不同形式大致表达同一观念, 有异曲同工之效。如: 英语: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汉: 女人头发长, 见识短。英:Money makes the mare(to)go.汉: 有钱能使鬼推磨。英: Poverty obstructs the road to virtue.汉: 人穷志短。英: A woman is a weathercock.汉: 女人水性扬花。英: If the husband be not at home,there is nobody.汉: 大米不算饭, 女人不算人。这种同类现象说明了, 由于人类拥有共同生活环境, 形成宇宙共相, 从而产生了共同的语言场, 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表达方式。

(二)英汉歧视性谚语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渊源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不同的语言是不同文化的造化。不同语言的差异不仅本身就是文化的差异,而且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渊源。英汉歧视性谚语恰好印证了这种不同的差异。追本穷源, 查证有些英汉歧视性谚语源自各自民族文学。如, Frailty,thy name is woman!便出自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 “女人水性扬花”可在《红楼梦》92 回里见到, 说女人爱嚼舌根、导致灾祸的谚语可在《诗经·大雅》里寻见: “妇有长舌, 唯厉之乱。乱匪降自天, 生自妇人”;有些则出自不同宗教文化。中国信佛教, 不少歧视性谚语便与和尚、尼姑有关, 而西方世界笃信基督教, 相关谚语有的便与牧师、修士有牵连;有的歧视性谚语源自历史文化背景。如, 英国由于历史上长期争霸, 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滋长了一种不健康的种族优势、民族中心的思想, 因而便出现了不少地

域性歧视谚语;还有的歧视性谚语与不同的文化习俗、观念形态相关。如西方生活以面食为主, 加之过去有些不良面包师做面包搀假或是斤两不足, 因而对他们产生很深成见,由此便出现了一些歧视面包师方面的谚语。

(三)英汉歧视性谚语体现不同文化内涵、思维观念人类的思维是文化创造的工具(邢福义,2003),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中国文化一个突出特征为, 注重象征性, 重直观形象思维;而西方文化则重逻辑思维, 重抽象理论。反映在语言上, 则表现为前者思维方式具体化, 后者思维方式抽象化的差异。英汉歧视性谚语在联想方式方面, 也就是在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点的认知方式即比喻手段方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这一不同思维观念。考察汉语歧视性谚语, 大多使用直观式的具象性比喻, 即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在形态、色彩、声音、气味、动态和具体可感方面相似, 喻体在用词上多用具体名词和动词, 不纯粹使用抽象词汇。如: “嫁出去的女, 泼出去的水”, “男子三十是枝花, 女子三十豆腐渣”, “女人水性扬花”, “挂羊头, 卖狗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大米不算饭,女人不算人”等。这类比喻的喻体都取材于普通生活常识, 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联系非常客观, 其联想距离和跨度不大, 具有最明显最近似的联想特征。从审美角度看,这些比喻对喻体的描摹是静止的, 诉诸直观形象,是一种直观美。由于这些比喻本体同喻体之间的联想关系符合大家共同的生活经验, 因而使比喻具有广泛的接受性, 拥有共同生活经验的人, 都可产生相同的联想。英语歧视性谚语不少则使用以虚喻实的比喻方式, 用有关感情、心理、性质等抽象或无形质的事物去比喻本体事物, 喻体所使用的词汇都是抽象词汇或无形的词汇。如:Women, wind and fortune are ever changing.A woman cuts her wisdom teeth when she is dead.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W Poverty obstructs the road to virtue.Poverty is the mother of crime.Poverty is the worst guard for chastity 等。在这一认知方式中, 认识兴趣不再在环境, 不在外部世界, 而在主体自身, 突出“以无为本”哲学,更加关注内在的精神里的虚无本体, 即由重视“再现”客观出发到更重视“表现”主观, 使比喻变得主观化、个性化, 其描写对象变得虚凌、清空, 给人以独特、陌生的联想感受。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3.[2]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Z]..1997.Longman Group Limited.[3]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Z].Centenary edition, 1975.London: Cassell Company Ltd.[4]Henderson, B.L.K.1954.A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Z].London: James Blackwood Co Ltd.[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 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6]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7]邱崇丙.俗话说得好[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8]郭建民.英语谚语研究[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9]崔鸣秋,王世智.中英谚语合壁[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Discriminatory Proverbs PENG Kaiming, ZHU Jinghua, HE Fang(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343009, China)Abstract:There exist discriminatory proverb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cluding mainly four aspects, namely, female discrimination, regional discrimination, poverty discrimination and professional discrimination.Discriminatory proverb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hare the following features: they enjoy, on the whole, the same cultural settingS they show different cultural origins and they display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Key words:discriminatory proverbsS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下载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中 英 老 人 对 比 学号:1009224024 分组成员:李可可 姓名:李可可 班级:对外汉语二班 学院:文学院 联系方式:*** 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摘要:中英老人如何对待年老方面,自......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二章 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

    应酬语的英汉对比研究

    应酬语的英汉对比研究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凡为学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人们会记住他们并感谢他们的’据粗略统计,从年到年国内共发表英汉对比研究论文约篇,专著和论文集......

    毕业论文:英汉动物谚语的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Proverbs 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Proverbs I. Introduction In Longman Modern Eng......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2 礼貌,商务......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班级 英语一班学号124022008024 姓名 黄依琳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紧密相连的。在任何一种文......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道歉语对比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