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课程改革现状之再反思
对课程改革现状之再反思 我市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课改的方方面面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教师、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变化,更加坚定了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或正在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必将阻碍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反思。下面就我市几年来各学校
实施课程改革情况谈以下几方面看法。
一、教师方面
(一)教师的学习意识逐年增强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从教育局、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教育局先后组织了多次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知 识考试,组织教师参加了课改培训,上下同心,齐心协力,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为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聘请100余名专家学者到我市调研、考察、讲学,一流的专业引领,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提出了挑战,使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教师扫清了理念和观念的障碍。从上到下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机会,先后到北京、上海、山东、厦门、昆明等地学习培训,这既是对这些教师工作的肯定,也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的教师专业引领队伍。这些教师培训回来,通过讲座、上观摩课、示范课引领其他教师成长。通过文化专业知识考试促使教师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使教师认识到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挑战必须时时充电加强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紧迫感明显增强,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各学校充分利用每学年教师订阅的教育教学杂志和学校订阅的《中国教育学刊》《基础教育课程》《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核心期刊,将其中对教师成长有所裨益的精典文章,推荐给教师阅读,组织教师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转变
课改几年来,教师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在课堂 上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的动机、兴趣明显增强。他们能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思辩,吸取其中的精华,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前设计、中设计、后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充分预设,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使课堂教学显现出勃勃生机。
(三)教师的合作意识逐步养成
当我们经常下乡看到教师课余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这节课成功与不足的地方,如情境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问题,其他教师主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时,我们感觉到教师已经把教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各学校都能统筹规划,协调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利用教研组活动将同年级的教师集中在一起交流教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共同提高。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轮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以及教学中存在问题,从同行同事中寻找答案。
(四)教师的反思意识不断增强
我们欣喜的看到,反思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教师能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着手提升自己对教学的省察与认识,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改造和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连接了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教 学实践能力的桥梁。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反思已经成为教师品味课堂教学生命价值的途径和方法,反思促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对自己教育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反思也为教师教学经验理论化,概括化提供了可能。教师将反思获取的认识体验撰写成论文、案例、反思、课堂教学的小故事等。当我们看到这些鲜活的文本材料时,我们感觉到教师体验和感受升华着自己的生命历程。反思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反思、感受、体验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五)教师有了一定的课程资源意识
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为此,各学校均能组织教师学习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沿文章,编辑整理其它省市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好的经验和做法,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和必要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和途径,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教师逐步形成了立体多维互动的课程资源观,确立了动态久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二、学生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转变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随之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我们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交流发言时的积极主动,看到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有逻辑性的思考和发言。当我们 看到课堂上学生对老师和同伴提出、回答的问题进行质疑时,我们感觉到课程改革学生是最佳的受益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记录员的认真记录,操作员的实验操作,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互动,使我们感受到学生有了自己对问题、现象的主见与看法,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一定的思考。当看到学生们的科学小论文,实践性作业、调查报告,学生们有创意的艺术作品,声情并茂的课本剧,我们感觉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有了更大更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课程改革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试着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活动中快乐成长,主动发展,学生们学会了认识体验和分享他人智慧的方法,学会了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和兴趣明显提高,他们爱学习、爱交流、爱审视、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逐渐养成,这比传统单一的练习、机械重复训练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能力明显增强
课程改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凸现。学校、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了一些努力,如在课堂上给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表现自己观点的机会,有不同的见 解可以质疑,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不举手,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大力倡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老师在旁做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为继续完善、规范学校管理起到了有益的尝试补充。
(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各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了体育文化艺术节,学生展示的书法、绘画、科技制作、美术作品、文艺节目等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在艺术节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审美能力和体育运动能力得到了整体提高。各学校还利用每年各类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学校方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1、弘扬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思想。
各学校在日常管理中本着确立了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摒弃以训斥、命令、控制、束缚为标志的非人本思想。代之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欣赏、激励、参与、引导、沟通、交流、对话、帮助、支持和促进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学校逐渐成为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教师和学生在人文关怀中,和谐共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氛围的营造,促使了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构建多层立体的校园文化框架。
各学校校园文化有了明确的、健康的方向。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建设好各种校园文化阵地,利用墙报、黑板报、粉刷标语、手抄报等媒介引导学生健康、积极、文明、活泼的成长。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的思想性、道德性建设,力争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各学校利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来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严格遵守;并结合名人名言、警句、珍爱生命的标语等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教育学生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二)构建适合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机制和氛围。
1、构建学校制度体系,为校本教研的良性运作提供保障。
制度的建立不是束缚教师而且避免校本教研随意性。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学校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先后制定了《落实校本研训,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骨干教师成长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校 本研训保障制度》、《三课活动制度》、《教师学习制度》等相关制度,确保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改变。课堂教学异常活跃,教学情景创设生动有趣,学生能说会道,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欣喜之余,静下心来反思、回顾,我们也发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仍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使课堂教学从无效到有效最终到高效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优化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优化教学设计①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今天我们的课改处在高原区的原因,往往是学习不够所致,学习不深则思不透,思不透则行不力,行不力则效不高。②要吃透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是你执教时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体的行为纲领,当教师在解读课程标准时上通理念,知其客观出处,下通教材,知道如何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去派生,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把教材研读透了。③吃透教材。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与文本对话的深入与否,是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益的关键,是实现由眼高到手高,由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枢纽。
(2)优化教学过程①强化教学基本功,精心组织教学; ②关注教学过程的细节;③要追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④要精心安排教学时间。
(3)优化教学方法,要返朴归真。方法的选择应思考①要务求实效。方法要有用,有效。方法不在多,而在精,在适合学生发展规律上,要明确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②要返朴归真。不追时尚。或许某一个环节,最传统的方法不失为最切实际的方法。
(4)优化教学手段。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能否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否激发孩子通过现象发现问题,调动其质疑及析疑的意识?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是否自然紧密。
3、进行叙事研究
以叙事的形式来促使教师对教育过程与结果的教育行动研究。在教师叙事研究中,教师以叙事的形式来记叙自己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思考,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的转变,深化对教育问题的探究。通过叙事研究教师普遍认识到(1)所叙述的事件是真实的、亲历的;(2)所叙述的事件是有意义的;(3)所叙述的事件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4)叙述时要充分描写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即当时是怎样想的;(5)反思中要有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得当与否,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拟怎样处理的理性思 考和分析。学校依据教师叙事研究的特点,明确教师叙事研究的方法,为教师叙事研究搭建平台,通过叙事研究促使教师专业主体意识的觉醒,帮助教师通过叙事研究来审视研究、分析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
4、重视读书学习,寻求专业引领
近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如果缺乏理论指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滋养,没有几本教育经典打底子,就会造成对教育规律的浅薄理解,就会停留在机械模仿上,就会在实践中迷失自我。因此,各学校每年都要求教师订阅一本教育教学杂志,充分利用教师订阅的杂志和学校订阅的《中国教育报》选择其中对教师专业成长有所裨益的经典文章推荐给教师阅读。引导教师经常阅读《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宁夏教育》、《银川教育》、《宁夏教育科研》等学科教学核心刊物,学习标准制定者和教材编写者的文章,并鼓励教师交流心得体会,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认识和悟性得到升华。同时引导教师相互推荐学习内容,创造条件让教师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读几本有用的书。读出深度,读出自己的思想,将读理论书和实践书相结合,通过读书学习活动滋养了教师教学的底气和灵气,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三)、开展形式多样校本教研活动,构建先进的教研文化
1、进行小课题研究。提倡小课题研究是相对大课题研究提出的,大课题研究设计到申报、立项、实践研究、阶段小结、问卷调查,涉及到方方面面,内涵较深,外延较广,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也比较高,研究周期长,容易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课题研究也不是所有教师参与。而小课题研究因为是小——比较容易操作驾驭,它没有大课题那么多程序,因为大了则不专,小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是从具体、实际、微观的教学中来考虑。教师只要以研究心态来审视日常教学,就会在教育教学方方面面都能提炼出小课题,教师只要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定会有所突破,有所成果,周期小,见效快,能与教学实践相联系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我们要求教师以研究者心态,关注自己的教学,以成功教育所倡导的低、小、多、快的流程进行小课题研究,即研究的起点低一些,问题小一些,多看标准,多实践,多请教,快反思,快小结。根据以上流程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架起了理论向实践操作转化的桥梁,使教师理论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2、大力开展教研组活动。
各学校以学科为单位成立了学科教研组,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每月集中活动两次,各组活动两次,开展同年级同学科的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校领导参与,对教师教研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创设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
3、完善、规范集体备课。课程改革最现实的问题是教师备课和上课,各学校建立了与课改相适应的个体——集体——个体的备课方式。真正有效做到化多人智慧为一人智慧,形成了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对课标的自觉学习,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提高教师对教学的预见及教研水平的提高。在集体备课中,由主备课人说课,备课组成员民主评议,分析解决问题。发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力量,让教师在合作交流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个人备课的文本根据自身的特长、优势和自己学生实际,进行修改补充调整。逐步形成个人自备——集体研讨——个人整理——反思修改的程序,这样的备课形式有利于教师同伴间的展示,互学、互助、对话、交流、合作。
4、开展网络教研。
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一些即时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求解决,一些典型的疑难问题、困惑,特别涉及到理论,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在教研网络上就能寻求到资源专家,向他们询问、求助,和他们一起研讨,特别是《灵武教育信息网》的利用,更为教师提供了广泛交流的空间。教师们在网上通过发帖研讨交流,形成了网上开放、动态交互的教研氛围,实现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四)构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1、加强学生评价理论学习。
各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均发现观念和能力 是导致学生评价中出现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能力,我们感觉到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于是,教研室大量搜集其它省市在学生评价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印发提供给学校,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学习消化,融汇贯通。充分利用每位教师订阅的教育杂志,搜集有关学生评价案例、论文,利用校本教研活动集中学习、交流。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让学生自己管理班集体,改变由班主任主宰一切的状况,由学生管理班级,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和集体活动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和意识,教师对学生自主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3、构建适合学校实际,促进学生发展的日常素养评价体系。
各学校在认真学习评价理论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设计了各种评价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行为、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个性情感、特长展示等内容,将一般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机制。
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 常性工作,对教师的观念和行动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学校对原有的考评制度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活动的组织纳入考评内容,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从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过程。并将考评结果与年终奖金、教师的结构工资相联系,从德、能、勤、纪等方面综合评价,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联系学校实际,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
1、虽然目前的教材有综合又改为了分科,但受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当地教育教学环境限制,教材中呈现的部分教学内容仍然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缺乏一定的直观性、趣味性。为此,在教学中,学校鼓励教师联系教材内容,开拓思路,创造性使用教材。
2、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当地现有资源,从自身实际和学生需求、愿望出发,各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融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制教具和学具。学校经常鼓励教师制作各种教具 和学具,不但教师做,教师还鼓励学生搜集各种废旧物品,变废为宝,进行科技制作。这样不但解决了教具、学具不足的现实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学校文化积淀,当地文化氛围优势,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坚持开设体育、美术、书法、手工工艺、绘画剪纸、古诗文诵读、科技制作、音乐舞蹈等校本课程,既盘活了课程资源,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思考
1、个别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位和审视仍然不到位,反复现象较为严重,要么在追求活的、热闹的课堂的同时,忘记了双基。要么在追求双基的过程中忽视了情景的创设。
思考: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一不可。不能仅仅用双基作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2、学校、学科对现有的资源、场地、设备、仪器、图书等利用还不到位,仍有闲置,损坏、流失及不重视现象存在。
思考:各学校要花大气力,深入了解、盘活现有课程资源,发挥现有素材性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同时也要重 视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树立立体多维互动的课程资源观。
3、没有重视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校园文化存在狭窄、片面的认识。
思考:校园文化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是学校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利用好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师生在宽松、和谐、民主、温馨、舒适、优越、满足的氛围中发展。
4、个别教师有的只是优越性、满足感,没有忧虑感,没有追求卓越、精品、上档次的进取意识和决心。
思考:构建相应制度使教师有紧迫感、危机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现状要正确审视、定位,要有团队的意识,不断提高对自己和工作的要求,不但注重纵向比较,还要重视横向的比较,要树立追求精品教育的意识。
5、不能很好把握《纲要》和标准的内涵、精髓和要点,没有带着问题去再学习《纲要》和《标准》。
思考: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要将《纲要》和《标准》所倡导的课程改革理念经常渗透到日常教学方方面面,要学用结合。学习要有针对性,依据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实效性。教师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内化,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6、教师教学质量意识不够强,不能很好的处理课程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思考: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摒弃或降低对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课程改革不是不要、不讲、不重视教学质量,而恰恰是为了保证质量,提高质量。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明白什么是质量,如何衡量质量,通过多种措施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促进教师在学习、思考和实践中形成新的质量观、效益观。
7、对弱势群体的分析研究不够。
思考:构建和谐学校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校里的弱势群体,即:学困生、厌学生、问题生。我们应该研究、分析寻求科学、合理的策略使他们融入班级、学校的大家庭中,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感觉到同伴和老师的关切和帮助。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上的阴影,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和勇气。
8、教育公平,教育民主还做的不够。
思考:教育公平、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广泛征求、了解、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对学校存在不公平、不民主的意见或建议。集思广益,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规范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使师生感受到在校的幸福和愉悦。最终营造出家长、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支持 教育的氛围。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学校。
9、还需努力,大力营造课程改革良好的舆论氛围。
思考:继续加大课程改革成果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家长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实施课程改革的舆论氛围。
多年来,在课改的路上,我们一路走来,有掌声、笑容,更有心酸和汗水,但我们坚持课改的信心决不动摇。实施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不断提高实施课改的质量,不断用辩证理性的思考来审视课改,使课改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从而进一步去树立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课改之路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篇:对音乐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从事多年音乐教育的工作者,终于盼来了音乐课程改革的春天,从内心感到温暖。其间,也有几次教材改革,但从音乐教学理念上转变还是第一次。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对这次转变的一些认识。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中指出:“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较育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难以跟上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教学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这段话确实道出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点。
一、正确理解课堂纪律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纪律,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始终不忘把学生的安分守纪放在第一位,学生稍有“活动”,教师便严加管制。这样的课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难以对音乐进行有效的感知,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这显然不符合课改精神,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课堂纪律,解放学生,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淡化技能训练
旧的课程标准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教唱一首歌曲首先从歌谱入手,给同学们分析节拍、节奏、视唱、旋律,本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采用这种单纯、强迫性知识技能的传授方法,使学生边学边厌,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对音乐课形成厌恶情绪。为此,本学期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调整。把重点放在音乐的感受上,让学生变成演员,给他们表达情感的机会。实验的结果非常成功。通过实践使我从中感悟到,以前总抱怨学生不重视音乐课,却没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去考虑存在的问题,忽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新课程目标 强调学习者的情感态度,让学习者变被动为主动接受知识。
三、注重个性发展
众所周知,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不一样。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对待学生,因此,尊重学生 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让他们享受音乐的乐趣。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大形式下,对于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开拓思想,大胆创新。勇做一个成功的改革先锋
第三篇: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从XX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开始算起,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开展八年年了。八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组织对慈云及比邻镇街中小学课改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从总体上看,江津区各级领导、学校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课改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当前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新课程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被尝试用于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面貌,教师角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变,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已逐步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变革。同时也应看到课改在前行中还存在诸多困难问题,需要深刻反思后前行。
一、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广大教师已经认同和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初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出现了新面貌。
从这次调研所看到的课堂教学来说,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一改过去那种课堂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听师问,学生答、老师看、学生练的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陈闷、单调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在很多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场面,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中,教师力求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体活动来获取知识的教学行为明显凸现。他们正在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努力转化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转化为对学习对象的感觉、感知、体验的过程;他们正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认识知识,生成知识,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过程与方法,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出现的这种可喜的变化,源于教师们对新的课程理念的认同,源于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热情、欲望和教学行为,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初步成效。
(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我们感受到老师们正在悄悄地进行着角色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表现出是知识的“权威”,他们正在从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正在走向和谐的心灵对话。教师学会了欣赏孩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对自已学会了反思,学会了与学生合作。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课堂教师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进行自主地学习活动。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如老农种丝瓜,只需牵引导向,任其自由曼延伸展,充分凸显其个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们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在学生遇到障碍或困难时,能较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能较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老师们在观察、倾听、交往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着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赞赏学生的闪光点,并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课堂上教师行为变化体现在教师们“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真正体现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对话,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们都尽量以“尊重、理解、宽容和赞赏”来处理师生关系。教师们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教师们尽可能尊重学生运动的多样性,充分地宽容学生,珍视个性差异,尤其是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学生有改正缺点错误、追求上进、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教师们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其独立性,赞赏学生所取得的任何进步,赞赏学生所付出努力的良好行为,赞赏学生的批判精神等。
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来代替知识的灌输,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以居高临下的身份施教,而是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教学也就成为了地位平等的主体之间共同探讨有关学习问题的活动。教师们在不断地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让学生体验学习所隐含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独立个性的真正的人。
教师们注意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留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还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发展的主体,具体再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正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没有自主学习的土壤是不可能滋养自主学习的幼苗。教室课桌过于整齐的摆放就有居高临下地灌输,学生不许有异已的思想,必须听教师的讲解,所有行动听指挥。这样在心理上已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自主学习免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了更好的提供讨论空间,使儿童更方便地交流,教师们将教室座位打破原有的整齐划一的“秧田式”排布,将几张课桌放在一起,形成类似圆桌会议的桌子摆放,方便了讨论的同时扩大了学具操作的场地,给人一种宽松的感觉,儿童一进入教室,见到的不再是整齐划
一、压抑的环境;有的教师将教室墙壁布置得欢快活泼,有助于在学生心理上、视觉上宽松、创造心理氛围的营造。
2、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并对其进行内化,适当的时候教师给以点拨。在课堂上,导入新知识时,用常见的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感到亲切、实用。教学时,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儿童,运用色彩丰富、有趣的教具。运用多媒体,形式多样地把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奥妙;这样既能发挥学生能动性,又兼顾集体教学的优势。绝大多数学生都自觉关注学习内容,对一些内容有较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气氛热烈。
3、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有一定的独立性。
学生能自主进行一些动手操作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自主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的愿望。
4、学生有了合作的初步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力引导学生彼此欣赏接纳,互相取长补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勇于负责、善于负责的意识,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还会维护并辩护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和同学进行合作,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表述自己的想法等等。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困难与反思
(一)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短缺
在一份调查问卷中,教师在回答“课程实施的不利条件”时,排在最前的是“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在回答“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困难”时,排在首位的是“缺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缺乏已成为目前课程实施最不利的条件。
新课程改革中“短缺”的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在“硬件”上,大多数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极大制约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网络和多媒体建设上,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教师无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无法及时获得新的信息。
在“软件”资源上,虽然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较为明确,但由于缺少学科教育的研究基础,有些学科的课程目标并不清晰,课程标准的陈述欠规范,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性材料,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的参考、指导性资源匮乏;教材缺少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学案例,使教师的备课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很难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生成性和教师的自主性,倡导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但实际上由于教师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难以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依然以教学用书(教科书、教参等)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师不能有效利用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课程,对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也不能有效把握。
影响一项课程改革计划之实施的因素之一,是改革计划的“实用性”:也即改革计划除了一般的目标陈述与改革措施之外,有没有为教师采用改革计划提供足够的辅助资源;这样的资源越是丰富,教师越容易将变革付诸实践,反之则越难。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这一次课程改革确实存在着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不但全国的课程改
第四篇:课程改革的反思111
课程改革的反思
自从参加了洋思中学的课改学习后,我觉得受益匪浅,回来后我又把所学的课改理念运用到教学之中,结全我校的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认真的实验,觉得确实很有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也大了,现将我的近期收获及反思梳理如下:
(1)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自由探究、合作交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光是“教”,更多是“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使课堂上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上的“满堂灌”式正在逐步消除。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都比较活跃,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呈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得到提高,能力、素质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习观。教育教学理念是支配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在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习观已经为广大教师认可、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师的认识。课堂教学的变化已经显示出这些新的理念开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对洋思学校的新理念的认识在不断的提高认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潜能生。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开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避免一些形式化的做法,追求切实的课改成绩,达到真实的课改目标。
(4)教师能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提升学生学习水
平。我们大多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考试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带给他未来生活很多负面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能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可以说课程改革的进程不能是一蹴而就,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上教师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发到问题,而且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要看到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课改中要长期的坚持下去。
第五篇:展课程改革之翼
展课程改革之翼,开课堂改革之花
---汉丰六校第十九个教研月活动总结
2014年悄然过去,我们在学校本真文化的引领下,践行学校的课改理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堂改革为抓手,结合第十九个教研月活动,切实高效地为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创造良机。“展课程改革之翼,开课堂改革之花”,我们正如愿走在课改的光明之路上。
一、问诊、梳理、求学取经,总结、反思、提炼升华
(一)课改问题问诊,领导“传经送宝”,老师提炼反思
课改进程中,学校组织全校老师就课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并小结出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实质性问题,2014年11月1日,学校温校长带领教学板块一行5人赴东北师大附小学习归来。几名同志将自己所学、所摄,精心整理,认真比对,及时反思,形成了有价值的书面材料5篇,涉猎到育人理念、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等方方面面,累计达10万余字,先后为学校教师办微型讲座8次,为全校老师“传经送宝”。老师们更是收获良多,在吸收新的课改理念之余,更是静下心来思考,都各自撰写了课改反思或是课改策略,为自己的课改之路探索新的方向。
(二)老师观看实录,提升教学艺术
全体老师分学科观看名师教学实录,学习名师教学艺术。为了使老师真正领会名师的教学艺术,学校创新思维,观看前告知老师教学内容,让老师主动“思课”,先想想自己会如何教学,观看实录时认真“学课”,观看实录后积极“评课”,让教师结合自身课堂进行对比和分析,当场填写评课表,将名师课堂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迅速地融入自身课堂,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总结,这样切实可行的完成了教师课堂艺术的提升。
(三)建立读书团队,营造学习氛围
以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教研组为单位,向教师推荐名家名篇、教育理论书籍,自由选择与指定相结合。学校统一定制特色书签、图书“漂读卡”,每位读者在漂读卡上留下姓名,阅读起止日期,并写下反思感悟。然后在周前会的“教师讲坛”,“每周读经典”活动中进行展示交流。
二、课程改革逐层推进
(一)凝心聚力谋发展,让课程滋养师生
温小丰校长对课程规划从宏观角度提出以课程领导力统领规划,为课程的规划指明方向。紧接着,我校进行了“课程领导力三年规划”多次论证会。最后,核心组成员再一次梳理大家的建议和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规划文本,让规划更全面,目标更可测,措施更可操作,真正实现让课程滋养师生,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
(二)秉承活动育人观念,落实课程育德理念
1、学校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先
学校特别关注学生的晨读,特别进行了晨读调研。12月8日(星期二)清晨,刘达富副校长率教学板块人员和语文小组长深入四年级各班调研学生朗读水平。本次调研以语文教材为调研内容,利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测试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将结果在全校语文老师中通报,以引起各位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为晨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书写规范和习惯
学校对午间写字活动的成果展示采用多种形式,在2014年12月23日,举行了全校学生都参加的“书写经典,传承文明——我是金凤凰书法家“的第二届书法艺术节活动,大大提升了书法在学生中的影响,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活动育人的目标。
3、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学习来自于科学的实践
学校把对学生科学实验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科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全力为科学实验配备完善的设施,给予充沛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实践学会知识。更加可喜的是,我校航模代表队参加的重庆市航模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大大鼓舞了学生们动手实践的信心,也证明了我校科学学科重实践的方针的正确性。
(三)夯实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创新校本教材的使用
国家课程中的“1+5”行动,在我校就体现在形式各异并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学校英语组的一、二年级的自编教材,不但体现了学校的英语特色,更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着力体现。语文、数学学科也分别群策群力,各自编著了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比如语文组编写的各年段的书法字帖。更为明显的举措是学校早思考,早落实,在暑期就组织各年级的骨干教师集中编写下学期的导学案。在科学分配任务之后,各位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精心编写学科导学案、课件、个性化作业、单元测试单等,开学前组织本小组老师集中学习,就年级的资源共享奠定基础,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各位使用教师在班级教学中进行富有特色的“二备”和反思,最后备课人再将全小组教师的使用情况收集起来,再次进行反思和完善,以供导学案的循环使用。这样的校本化导学案的编制,既使各个年级做到了资源共享,又让每位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创新。
三、课堂改革凸显实效
(一)以“综合科合格课”为平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本期,在语数老师成功完成课改合格课的基础上,综合学科的老师更是以饱满的热情完成所教学科课改合格课。通过综合科合格课的成功演绎,不仅让老师们提升了课堂质量,也让学生们得到了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和提高。
(二)、认真研究精品课,人人成就一堂精品课例
精品课例的活动路径为:首先是人人选择一位特别崇敬的名师为影子,选择其最喜欢的课例,开学时由组内统筹安排;组员在教研活动前研读相关教材,小组活动时先各自表达自己对这一课的一些思考,然后观摩选中的课堂实录,再帮助分析影子与名师的利弊与得失,对课例做取舍,组内安排时间模仿课例,三番五次成就精品课例。
(三)以“展示课”为契机,提升教师课堂艺术
1、习作课堂展示,将习作教学做真做实
为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课堂的有效性,进一步优化习作(口语)的课堂教学指导与讲评技巧,为教师营造共研、共进的课改氛围。2014年11月18日和2014年11月25日,开县汉丰六校的语文习作(口语表达)教学展示课活动在英语活动室分别进行。本次习作,六个年级备课组精心准备,上课教师精彩演绎,尽显课堂艺术与魅力。
2、解决问题课堂展示,将数学课改做实做透
数学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展示,为教师营造共研、共进的课改氛围。2014年11月19日和2014年11月26日,开县汉丰六校的解决问题教学展示课活动在英语活动室分别进行。本次解决问题展示课,六个年级备课组精心准备,上课教师精彩演绎,尽显课堂艺术与魅力。
四、“联、挂、帮、带”片区教研,示范引领尽显优势
2014年11月13——14日,汉丰六校教师团队相继赴中和小学和温泉小学参加了两中心的联片教研活动。张彤薇老师为他们献上一堂高效的数学课《7的乘法》。刘达富副校长为温泉小学片举办了题为《深化课改行动策略》的专题讲座。这次活动中,两位献课名师演绎精彩,切实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中心,体现了很强的指导性和示范性,为两片区学生和听课教师展示了城区名校的教育教学和课改特色。
五、学校创新管理,学生多元评价
(一)创新管理常规 减负提质增效
2014年8月6日上午,温小丰校长在学校中型会议室组织召开了“汉丰六小2014年暑期提质推进”工作会议,会议由学校全体行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参加,刘达富校长主持会议,教导处邹静主任、王志富副主任、程韬副主任主任和各年级组长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提质”这一主题分别发言,温小丰校长结合各位同志的发言和学校对“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思考,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提质增效要求学校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切实提高学业成绩,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常规管理、常规教学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标志,学校必须花大气力抓紧、抓细、抓实。刘达富副校长按班级、学科分别进行了纵横盘点式的分析,参照汉丰教育的要求,肯定成绩的同时,客观认识差距,以此为例,辐射全校。
(二)创新评价方式,全面综合素质测试
学校创新对老师、对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在每个年级全面覆盖进行综合学科的综合素质测试。学校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就学生的体能素质、音乐素养、美术素质等方面进行测试,也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教研活动,改革教研工作
本学期,各个教研组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以学校的“立足规范,深化课改,提升质量,彰显特色,内涵发展”的主题工作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校为本,研训一体、学习模仿,成就品牌”的研训发展思路,来开展我们的教研工作,同时,以做实常规教研为基础,大组小组重实效,开展“每日小教研”,以学习模仿为重点,以“上合格课”、“成就精品课”为抓手,以实现“六小教师”的成长目标。
六、独具教研特色,初显课改成效
(一)积极撰写论文
全校老师大力提升理论素养,积极撰写论文以及课改行动反思,累计达到160余篇。
(二)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语数教研组根据每位老师的课改合格课实录,分别编撰了《开县汉丰六校语文真趣高效课堂研究》、《开县汉丰六校数学真趣高效课堂研究》。
(三)课堂变化明显
老师们的课堂不再是单一的讲授知识或是单纯的学科学习,而是更注重立德树人和方法意识的培养,课堂结构明显变化,充分体现新的课改理念。
我们虽然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是课改之路还很漫长,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会继续践行学校的课改理念,用最热情的心,用最智慧的意,让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迈上一个新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