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学教学
新课改,让我重新审视数学教学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中学 付亚洲
新课程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并昭示着强大的生命活力,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通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想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数学新教材,搞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传播者的单一角色转化为学习者、教练员、编著者、研究者和引路人,而所有这些都要靠一节节数学课堂教学去实施,新课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学教学。
一、数学教学应该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在强调“应度教育”,它把人当成了训练的机器,不考虑学生实际、千篇一律,教学中所花的时间不少,而收效甚微,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难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就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目标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数学课堂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得出五种不同的学生。第一种学生是无需任何的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答任何应用题,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就举手要求回答的,而第五种学生没有能力完成中等难度的题目。可以想象的是,当第一种学生已经解答老师布置的所有应用题时,第五种学生也许还难以下手做题。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教师对全体同学提出的是同一个要求和目标,显然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而当学生达不到老师提出的要求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沮丧和失落的感觉,感觉前途是一片黑暗。在我们的教学中,能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生目标的教师并不多,而此时,有些学生就会因为没能达到老师的目标,而感到失望和沮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不同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目标和希望,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和进步。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尽力靠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时,不同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不同的数学。结合这点体会,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确定两个目标:一是一个学期中的大目标,即学期结束时自己在学习、技能方面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二是每节课中的小目标。我给学生设计了《课堂达标情况表》,每人在上课前,选定自己的小目标,通过自己本节课的努力以促使达标,通过分段达小目标而最终实现大目标。另外,我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成长记录袋,让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以期达到人人有所发展和提高。
二、数学教学需把问题生活化,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使人们淡薄了对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在以往的数学教材教学中教学基本上远离生活,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计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y和-5xy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上四支角?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走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三、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
新理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领域,并在“内容标准”中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领域,并在学段教学目标中多次强调加强实际操作、测量、画图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这样,预示数学教学应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上,努力使“培养”到位。
首先,教师应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到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着力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数学课程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家的史料,教师要有意识去挖掘和充实,并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光荣传统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要发展与生存,唯一的出路在于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创设情境,努力营造创新意识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其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口耳授受关系教学模式,克服那种怕学生犯错误而在教学中把实践步骤分得过细,以纳入教案轨道,剥夺学生探索乐趣和深度失败的作法。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易“犯错”的手脑并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通过量、拼、剪、拆、画等操作、实验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活动的时间空间里自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新知。当然,学生动手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的机械模仿操作,而应强调学生要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
第三,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到处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数与形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时,不要局限于课堂,而应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里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景观和社会的各行各业。千方百计地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开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手脑活动的频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和魅力,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也使学生体验到尝试动手的乐趣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数学教学由“教材研究”转位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贫富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所以,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以上观点,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做法,在教学观念上可能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与方法,逐渐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完成新教材的教学任务,以便更好地上好新课程下的数学课。
第二篇:重新审视自己
重新审视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单位举行今年的读书活动,本来只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随便挑选了本《遇见未知的自己》买来看。随便翻了翻,却没想到真的给我原本浮躁的心灵带来了些许平静。
本书是台湾知名女主播张德芬书写的身心灵小说,以主人公若凌的感情和工作为主线,通过若凌与一位老人的对话將心灵思考、人生哲学深入浅出进行了剖析。让我心里有很多的触动!
为什么我们总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似曾停下脚步来问自己内心里真正的感受?我们是否有那么的了解自己?我们真正在追求的是什么?金钱?名誉?地位?权势?得到了的东西是否有预期的那样快乐?总是在自己的潜意识中误解、沉沦,追求着种种角色扮演的被认同感。书中老人说:“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是啊,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在工作、生活中我就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因而不断的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当每次得到后,喜悦总是那么的短暂,内心依旧迷茫、痛苦。也如书中若凌所言:“活着好累!”,此书老人的话让我蓦然惊醒„„
我喜欢本书中的每一句话,最经典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自己内在的投射,从小的教育,环境,经验等让我们接受了众多的应该和理想,于是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探讨着别人的不当,生活的不公,从来不检测自己思想的正确性。在不知不觉地做了生活的傀儡,成了“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世界的真相只有一个,为什么会有千姿百态的感受,并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喜怒哀乐?书中说到:“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说,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发生,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它们这样或那样的发生。那么我们到底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呢?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对生命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充满正面的思想,在恰当的时候,学会陷入沉思,感受孤独;打开心怀,投入生活;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历,并把经历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智慧;对生命深沉的爱,对生活执着认真。遇事不能仅凭借主观想法去臆断,要追求根溯源,多想想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
此书真的很特别,感谢单位的读书活动,让我无意获得珍宝,他值得我反复的阅读、咀嚼和吸收。亲爱的朋友们,在匆忙的生活中,适时地停下来,让自己和心灵静一静,感受一下大自然中新鲜的空气,清醒一下大脑,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愿我们像春蚕破茧而出,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第三篇:重新审视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重新审视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通化市第十一中学 梁艳
摘要:
本文指出了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 “重交际,轻语法”的现象,分析了交际法教学和传统语法教学的关系,指出语法教学在以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新理念中的重要性,进而新审视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 教学新理念 交际法 语法教学
目前,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一种严重的误解,这就是认为英语教改中强调的以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新理念就是只要口语听力能力的提高,而绝对要忽视甚至是放弃传统的语法教学.这种人为的把交际法教学和语法教学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对的.鉴于这个现象笔者开篇就要从交际法教学和语法教学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试图来说明语法教学是以交际法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新理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从新审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人才一体话的形成;随着对 “中国学生交际能力差”的批评之声日盛,国内一些学者奉交际教学法为我国的主流教学法。无论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至外语测试,无不高举交际教学法的大旗.俨然这就是教学新理念的全部.另一方面,在交际法被推崇备至的今天,中学语法教学的地位已经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谷.教学新理念所倡导的交际教学法思想把非交际教学法统统视为过时的,甚至是有害的 “传统教学法”,其中传统教学法中的核心语法教学自然首当其冲,往往被作为”反面教材”而遭到批判。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革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这给一些外语教师造成一种错觉:”交际法是新的,所以是先进的;传统语法教学是旧的,因此是应该淘汰的对象,而传统教学法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重视语法教学,所以我们应该忽视甚至干脆抛弃语法教学.”这种把交际法教学和语法教学人为的给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严重错误的,有着极大的弊端.越来越多的学生们会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自己说的快,写的快就是说的好,写的好.但是,老师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言谈中和书面作业里暴露出很多问题,越来越多的语法错误让学习者和传授者不知所措.事实上,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说快说慢不是根本目的,交流正确的信息才是主要的。从发展方向看,一个语言正确但是不流利的学生,一旦有机会多和外籍教师交流,甚至有机会到一个全英语的环境中,这个学生的口语会迅速的趋向流利;但是, 一个语言貌似流利的但是错误百出的学生,如果不经过老师的系统语法指导和纠正,就很难自我纠正并得到提高。因此,在现在以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学英语教学新理念中,是十分有必要坚持语法教学的必要性的.二,以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语法教学
既然有必要坚持语法教学,那么如何看待交际能力教学和语法教学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在教学新理念中,交际教学和语法教学谁轻谁重,它们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交际教学的主要奠基人威尔金斯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语法是学习的中心,是保证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
记得当代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胡春洞指出: “实践性强的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可以使学生越学越明白,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容易,越学越轻松,从而激发学生深层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语法教学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淡化。”
可见,在大力提倡交际能力的今天,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并不是对立或排斥的。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保证。同时,交际能力又是语法能力的实践和最终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因此,语法教学无论在何时都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现在教学改革要做的不是淡化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迎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去尝试适当的改变语法教学的模式,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的价值目标.结束语
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养交际能力更不能缺乏语法教学,在全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法教学更应该作为,提高交际能力这一最终教学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作为工作在英语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牢记语法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所必须的,也是培养交际能力最有效的辅助方法。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胡春洞,再论认知交际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4)[3] 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科学出版社,2000 [4] 舒白梅,陈佑林,英语教学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范万军 应正确认识传统教学法——为传统法说几句话,外语教学,2000(2)[6] 沈瑛,新课程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其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8)
第四篇:重新审视教学有效性尚待提高
重新审视教学有效性尚待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知识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教学的有效性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创新能力上都有所了展。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只要是融入了新课改理念,必然带来师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变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各个环节出发,重新审视教学有效性尚待提高的几个方面。
一、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1.加强协作研讨。讲学稿模式下要求“一人主备,集体研讨”。因此,教研组要发挥集体智慧,对备好的教案要进行集体商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实现教案的最优化。因为只有最贴近教学实际、得到大家共同认可、经得起众人推敲的教案才是最优化和最有效的教案。
2.加强对教学实际的研究。教学实际包含了多种因素,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教材的重难点等。要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认真研究学情和教材,这样的备课才有针对性,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3.注重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例如,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关于讨论方面,应怎样讨论,讨论有几种,哪些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又可以分组进行;在多媒体教学中怎样利用电脑演示来促进学生的思考以及练习设计的策略、提问的策略等等都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要牢固确立知识、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精选教学内容。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
3.落实有效教学方法。要真正落实讲学稿“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思想精髓,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4.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生成的时机,积极引导和拓展。
三、教学中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5、在组织教学时,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和学会数学的欲望,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能激起思维的火花,促使思维的列车风驰电掣地向前驶去,进而把注意力和智慧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6、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为了表现自己而信心十足,热情饱满,一心一意地投入学习中,适当开展竞赛,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赛形式有多种多样,经常用的是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增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竞赛活动活跃了学习气氛,减轻了学习压力,多数学生在急于表现自我时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技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作业练习的有效性
1、练习要有目的性,明确这个题为什么要练,不要盲目练,以免加大学生课业负担,练后,教师一定要批改,老师才能发现问题。
2、要保证课堂练习时间,让学生尽量在课内练习发现问题,老师一对一地进行及时更正,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内容。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保障了做作业的质量,更主要的是能当面批改作业。使个性化的问题都得以纠正,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了足够的单独辅导时间。
3.作业选题要精细化。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拓学,在选题过程中都要针对性。大量的重复练习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扼杀学生的钻研精神,甚至压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选题上要精细,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过易,也不能过难,要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4、合理安排练习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题。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练习对他来说恰到好处的题型题量,使他们取得自己能力范围的最大进步。
5.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层次性。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都各有差异,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同样的水平。因此,要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按同一个尺度去要求每个学生,学困生会因为无法完成而丧失学习兴趣,优秀生会因为时间的浪费而影响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6、注意安排新旧知识点的联系的题目,设计的练习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不片面地追求练习的数量而忽视质量。
四、提高时间利用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还是时间问题。我们现在还有许多老师由于课堂教学的低效,仍然沿用老套的方法,课内损失课外补,挤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教师心力憔悴,学生身心疲惫。时间的浪费是低效课堂最明显和最直接的表现。
1.提高晨读时间利用的有效性。晨读是每日教学工作的第一步,要明确学生的到校时间,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提高晨读时间的有效性。同时要明确晨读的内容和要求,提高晨读的利用率。
2.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在有限的45分钟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总之,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有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得以提高,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得到最大的优化,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重新审视识字写字教学理念,改革识字写字教学
重新审视识字写字教学理念,改革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直接决定着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改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其它学科的教学。因此,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会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反思我国近代以来识字教学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照搬外**语教学理论多于对我国传统识字经验的吸收和借鉴,正因如此,识字教学曾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必须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理念进行认真的审视,使识字教学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从而促进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实践探索的不断发展。
一、识字教学内容应该符合但不能等同于学生的语言实际。
人们一直在努力使识字教学从低谷中走出来,一直到今天还在做着各种探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学识字教学思路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延续了几十年的思路还发挥着作用,从现在的一些语文教材随处可见其现象与痕迹。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以及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证明,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实际不能等同于学生的语言实际,应该高于学生的语言实际,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识字不能仅仅为了识字,识字应该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必须为积累语言材料、文章样式等奠定基础。
二、发挥 “分进合击”的优势,规避“齐头并进”的弊端
学生开始学习的强烈欲望是尽快能够阅读,但是如果识字速度很慢,识字量很少,根本无法实现阅读的要求,时间拖得越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要求无法满足,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只能是先解决认字问题,尽可能地快一些认识一定数量的字,能够初步形成阅读能力。根据这样的现实需要,开始阶段以认为主,在讲、写、用方面的速度放慢。这样做解决了主要矛盾,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讲、用、写也会及时跟上。例如对一个字字义的理解会在多种语言环境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发展,而试图通过一次学习就完全解决理解字义的问题也是不可能的。另外学生读得多了,自然有表达的要求,去写去用。与此相反,每学一个字都要达到认、写、讲、用,其结果必然是相互牵掣,互扯后腿,只能是一齐放慢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认识和总结齐头并进识字思路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传统语文教育中分进合击识字思路的局限。一方面看到了有利于学生尽早读书的优势,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的严重问题,即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认一定量的字,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很难摆脱死记硬背的干系,不理解当然难免枯燥、无兴趣。为了解决和规避这个问题,既不能照搬“
三、百、千”,也不能直接套用外国的理论,人们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尤其是最近二十来年,在这方面进行的各种尝试和实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尊重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采取认、写、讲、用分进合击的理念,但是,不是认、写、讲、用各自为政,更不是单独追求单一汉字的字义理解,而应该在保证互不牵掣、干扰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促进四者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认字的过程,把字所在语言环境作为对象,能够大致感知、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一句话、一段话的意思,而很难理解其中的某一个字的字义。随着在不同语言环境的反复出现,学生逐渐会加深、拓展字义的理解。
三、加强写字教学意味着对写字教学功能认识的深入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写字教学不仅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了这个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如果再加上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自然会引发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小学教学中加强写字教学?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愈显重要的背景下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问题。概括起来说,现实的需要和对写字教学功能认识的变化是引发写字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最近几年,写字教学状况令人堪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计算机迅速地走进家庭,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写字教学正在逐渐被忽视,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对写字教学目的的认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似乎已经不是像原来一样重要,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内容比手写更能够体现规范、端正、整洁的要求。现在中小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成果,就充分地展示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原来教室墙上或橱窗里的学习成果都是手写的,现在大多是打印的,中学比小学多,发达地区的学校比落后地区的学校多,有的学校小学低年级展示出来的内容也都是打印的。在这样的趋势下,一些学校、教师不重视写字教学,一些学生和家长更是如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认认真真地写字相对而言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并且不象其它的学习能很快取得显著成效。另外,人们把学生沉重负担也归罪于写字教学。社会和家长批评小学教育的焦点就是学生回家没完没了地写作业,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是写生字和生词,甚至把学生眼睛近视等问题也一并迁怒于写字上,一些家长由此认为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关键,字写得怎么样无关紧要,把字写得差不多也就可以了。因此,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呼吁加强写字教学也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