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改革

时间:2019-05-13 00:3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改革》。

第一篇:作文改革

编者按

“半壁江山”常常被用来形容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实,从记录生命成长,抒发真情实感,留住流金岁月等角度看,写作就是人生。一个没有写作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完整的人生。而把人生的事业倾注在写作教学和改革研究上的人更是值得记忆。这些有志者对作文教学作出的探索令人难忘,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永远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从本期开始,新课程周刊将推出“作文教学的记忆与反思”特刊,让我们循着往昔的足迹,继续谱写作文教学的新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繁荣与遗憾:反思作文教学改革30年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程少堂/文

繁荣:体系众多,流派纷呈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这一作文教学流派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上世纪初,以美国现代修辞学家希尔为代表的英美学者的“文体学”传入中国,自此以后,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以“文体为序”、以“文体为中心”。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其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高一以复杂的记叙文为主,高二以复杂的说明文为主,高三以复杂的议论文为主。“文体中心”的作文训练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每种文体的特征及模式的把握能力,通过训练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从而形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写作规范。

至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等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造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系列。这一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但“文体中心”训练模式对我国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围绕这些文体知识转,淡化了学生写作整体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也是“文体中心,模仿为主”这一流派中有影响的教法。不过,与“模仿---创造”不同的是,“快速作文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速度问题。杨初春把自己的体系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尽管这个体系很强调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但是这个体系真正落实的是技法模式训练,概括出的写作技法有数十种。例如,在写作的“一般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快速审题15法”、“快速构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在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快速写景状物3法”、“快速抒情达意4法”、“快速记人记事3法”、“说理议论4法”、“快速给材料作文3法”等。这一训练模式广受学生欢迎,但受到理论界一些人士的质疑,认为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并且“缺乏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快速作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作文教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快速作文教学法”的价值。

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文体中心,模仿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学生实际作文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因为决定文章成败的并不是文体和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是学生的写作智能,也就是作文所需要的观察、思维等心理习惯和能力。于是,作文教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例如,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命题作文综合训练准备好“预制件”。

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说明了道理。他把每种文体按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五条线索系统组织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种“语段写作公式”。例如,分格训练中的“加格”语段,有这样三种格式:

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人+动作+心理活动+话。这样的“语段写作公式”实际上是用概括出的文章内容的思维语法或一般思维模式来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的能力。从主观上看,分格训练法已经注意到写作智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但是,它关注到的写作智能只是一种表层的语言思维模式,而不是写作思维过程的深层思维操作模型,因此从客观效果来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一年级着重进行观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笔记,这一阶段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观察又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初中二年级进行分析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方式是写分析笔记,这一阶段侧重进行议论和说明的练习。

分析训练又分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门”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初中三年级进行表达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方式是文章结构的训练,后来增加了语感训练,采取的训练方式是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侧重于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训练。表达训练也分为“语感训练”

和“章法训练”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训练,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层次、衔接的训练。这一训练体系符合写作“物——意——文”转化规律,是写作规律“双重转化”与“三级飞跃”的具体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写作学习规律。

“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是由北大附中章熊提出并成功实验的作文教学模式。章熊认为,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维的条理性则是相同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他认为写作训练应该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这种训练体系的特点是: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并通过思维训练来设计训练系列,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符合心理学、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与思维对应,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语言思维同步共进,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80年代,许多有远见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重视“写作过程”的结果,如果重视“过程训练”,必能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方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这个模式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他们的做法是: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是我国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但是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写作基本能力及写作过程能力的训练还处在手段地位,它仍以训练文体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

“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1-6册)所设计的写作训练体系。这套作文教材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来安排初中第一、第二、第三学年的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初中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故可称“文体、过程平行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三线并行”写作训练模式。这是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设的一种写作训练体系。所谓“三线并行”是指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线索的并列安排。第一条线索是“写什么”的由简到繁的序列---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另外两条线索是关于“怎么写”的:一条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一条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这个体系完全消解了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观念,在把训练方向转向写作过程的同时,还将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了作文训练的视野。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对“熏陶模式”、“模仿模式”的超越,它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对“文体中心”作文教学思想的反思,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淡化文体,重视过程”开了先声。

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针对学生大都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许多优秀教师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于是诞生了一批以增强作文兴趣、作文乐趣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产生较大影响的体系。

“兴趣作文”教学法。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申报的一个题目为“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目前农村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一课题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

“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这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发表方式多种多样,有全班宣读、学校广播站广播、利用手抄报或校园报刊发表乃至公开出版,等等。

“活动作文”教学法。“活动作文”训练模式又称“现场演示”

作文教学法或“题型作文”教学法。它是由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李白坚在2000年第1期《写作》杂志上介绍说:

“演示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为作文内容,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并大规模提高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法。”李白坚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部分称“快乐大作文”,初中部分称“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称“创新大作文”。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的“快乐大作文”运用的是“现场演示”的作文教学法,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训练则运用“题型作文”教学法。所谓“题型”,就是“题目类型”,相当于问题、话题,是复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概念。题型作文向生活汲取素材,更依靠课堂现实活动创设情境。题型作文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活动写作、写作活动”式的作文,或者“游戏性”作文。“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活动大于技法”、“活动先于技法”、“实践大于理论”、“实践先于理论”。这一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了写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写作的心理思维活动,从而完成了写作任务,符合“趣味性”教学原则,符合“活动课程原理”。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颇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1998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新世纪新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征文启事》中说,“新概念”提倡“二新一真”:“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这一模式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扬弃”。它为中小学生写作学习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表达真情性、真感受,自由写作,放飞心灵!

尽管近30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但是,这些作文教学流派大都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在回顾这辉煌岁月的时候,不禁感慨万千:这么多作文教学流派,为什么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或顶多十几年,而没有任何一个作文教学流派能独领风骚到今天?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十多年间,作文教学研究为何日渐沉寂?换言之,为什么没有新的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诞生?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应该是作文教学改革保持健康发展态势所必需的。基于此,本人不揣浅陋,提出几点看法。

理论抽象不够

不少作文训练体系仅仅满足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感性总结,缺少理论提升和理论抽象,或者理论抽象不够,因此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做法缺少普适意义。

有的训练体系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

例如,以重视模仿的写作训练体系,其特点是按“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的程式进行写作训练。

这种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模仿”,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作文活动起始于作者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或感受,作文的逻辑起点应是源于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用“模仿”的方法训练结构材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有时可以取得一些效果,但这只能有限地解决一些表达的问题,却难以解决认识过程这一重要环节。

有的训练体系虽然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有明显的理论失误或盲区

“三级训练”体系应该说是比较符合认识与表达的逻辑程序的,但是这一体系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值得推敲。首先,把观察、分析和表达这些在写作中本来该融为一体的东西硬性地进行历时性划分值得商榷。其次,这一体系在有关“分析”的理论研究方面有待深入。再次,这种训练体系的起点是“观察”,并且强调对材料的“分析”,而事实上在写作活动中,仅靠冷静、客观的观察是不够的,冷静、客观的观察常用于科学研究之中。在作文过程中,观察应是与人的感觉、知觉等情意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作者在观察时对所获得的素材总是经过情意选择的,主观情意不同,观察得到的素材就不同,而且素材中所蕴含的内容也不同。因此,将作文训练的起点设置于“观察”不如设置于“感知”更为准确。同样的道理,“分析”强调的是对写作素材的理性认识,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对材料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概括,而在抒情类文章的写作中仅有分析是不够的,或者说有时并不需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次,仅有感悟就够了,所以这一阶段的训练准确而全面地说应是“构思”或“内孕”。

有的训练体系有轻视写作理论的倾向

已有学者指出:“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因此是一种非理性的写作教学思想和训练体系,它不能使写作教学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还有一些作文教学改革实验,往往只着眼于对作文在表达层面上的描述,只重于对表达技法的传授,而不注意对作文本身内部规律的研究,不完全符合写作过程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不认真研究写作的基本原理,并在写作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探索和研究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结果。

有的只是抓住了写作过程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因而有所偏颇

毫无疑问,近30年诞生的作文教学流派,各家都有其深刻的一面,但是也都有其片面的一面。这种片面可能为深刻创造了某种条件,但是也留下了“盲人摸象”的弊端。换言之,无论哪一种流派,都只能解决作文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时代呼唤集大成的作文教学流派。

作文教学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的作文教学实践

作文教学理论本来应该是与作文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作文教学实践也只有不断接受科学的作文教学理论指导才能健康发展。

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不是作文教学理论和作文教学实践互相结合,而是互相脱离,甚至互相敌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写作学理论由于缺少中介环节还远远没有对作文教学实践发挥应该发挥的影响力。另外,也没有如赞可夫那样有号召力的权威理论家。

“生存写作”压倒“生命写作”

古今中外,最好的文章都是一种“生命写作”,而不是一种为生存的写作。在当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强大,一个学生,不说从小学到高中12年写的大小一两百篇作文都是为高考最后那一篇作文,至少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初中学生3年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中考的那一篇作文,而绝大部分高中学生3年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高考的那一篇作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难得有新的作文教学流派诞生。

(说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马正平、彭小明、王吉安三位先生及互联网上一些学者的有关论著。)

第二篇:作文改革

作文改革,势在必行

谷荷

引子:传统的作文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应该从根本上加以彻底,改

革.我认为从作文命题,要求,立意,选材,修正,批改,评语,等各个环节着手

去做.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命题:平时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紧紧扣住课本,命题多样化:命题,半命题,给材

料,话题,一事一评;一物一说,随机作文,自拟题目等,从形势上不具一格,给学生以新鲜感,也激发了写作兴趣.要求:每次只训练某一方面,如这次重在人物描写,下次可以环境描写,再次可以

是侧面烘托,一次一个方面,学生也便于掌握.对学生少要求,字数上不做规定,语言上通顺就行,文体不要限制,包括诗歌.只要有一个中心就行,,抓住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立意:越新越好,价值也越大,特别是能扣住和谐社会建设,环境保护,节能方面,富

民政策,三农下乡等.要往这个方面引导,因为这也是大势所趋.是社会主流.选材:有同学觉得不太好选,其实很容易,关键是平时没去仔细观察,就象,学生减

免了学杂费,书籍费,试卷费,住宿费,保险,等,老百姓的各种农作物的各种补贴,合作医疗,贫困救助,等等,好材料到处都是,引导学生认真总结.修正:平时练习,让他们学会修改,修改可以让学生看出很多问题.这时,老师还可

以提示一下,看文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如果没有,学生会自动加上的.批改:应该尽量少批,多指导,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就行.不要面面具到,一字一句的都给学生把一遍,其实这样事倍功半,满篇圈点,学生根本就不会去看.也会对作文产生腻烦心理.评语:这点其实很重要,很多老师不太注意,我觉得评语也应该体现人性化,找出

学生闪光点,大力表扬;就是某个同学一个故事讲的好,哪句话写的不错,某个修辞得当,也要表扬,甚至拿到班上读一读,缺点,可以适当一提,也可以不提.小结:粗浅认识,请评说,讨论.

第三篇:中学语文作文改革之我见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之己见

10汉语言文学(1)王丹丹10205042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一个传统就是重视作文,从《春秋》到《孟子》,从《离骚》到《史记》,再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灿烂多姿的文化和华夏子孙的智慧,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文化内涵,关键的就是看他会不会“作文”,虽然对中学语文的作文水平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但写作能力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必须加以重视。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称得上是中学语文作文的“半壁江山”,从它的实用性来说,作文写得好坏会直接影响语文的成绩和升学,从长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人文章写得好,我们会认为这个人思路清晰、文化素质高、有思想,而且写文章可以使人思考问题,促进人更好地沟通,可见,写作能力对人的重要性。

然而,纵观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为传统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深深地忧虑。

一、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写作动机

人们常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在做事情之前都会问自己为什么,写作也是如此,学生在写作文时也会问为什么,而在老师、家长那得到的答案却是考试,我们不否认作文的一部分原因是问了成绩和升学,但却不能完完全全地把写作文的目的归结于此,这样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恐惧、厌烦心理,被动地按老师的要求,为了考试成绩去作文,缺乏的真正的主动的写作动机,而如果想要顺利的写出文章,写一篇好的文章,这种主动的愿望是必不可少的,是学生在受到外界刺激下急切想向社会,他人表达自己内心愿望,心理情绪的一种强烈的动机,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学生作文才会文思泉涌,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当前过于功利化写作的情况下,学生缺乏的这是这样的写作动机、情趣、导致学生不愿写,不去主动写,不会写。

2、缺乏写作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不是没有写作的愿望,而每当提笔想写作时却发现头脑里空无一物,没有写作素材。学生生活范围狭窄,社会实践少,缺乏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他们的生活圈子几乎就是学校、家庭。作文写作的素材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一讲到写记叙文,就觉得生活每天都一样,日复一日,没有什么新奇可感的事情值得去写,写出来的文章如记流水账一样空洞、贫乏,或者就故意编造“奇闻异事”却失了真实,少了情感,读起来要么味同嚼蜡,要么艰涩难懂。一讲到写议论文就不知用什么素材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只能将知道的有限的一点素材套进里面,结果就写成了一片条例不清、思维混乱、不知所云的文章。所以,学生写作素材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

3、修改主体错位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把学生的作文收上去有教师进行批改,打出分数或评出等级再发下来,这样不仅效率低下,不能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的反馈,而且学生对如何评价作文,怎样算一篇好的文章也不得而知,返回来的作文多是被学生弃之一边。结果是教师累的半死,学生却不领情。这样的修改方式把学生置于附属位置,教师变成了主要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无法使学生养成评价、修改作文的能力,作文水平将最终得不到提高,写再多的作文也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导致传统语文作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当前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教材方面的原因

现今的语文教学教材还是沿用着旧的体制,在编写理念上注重阅读教学,忽视写作,翻阅中学的语文教材,大量的阅读篇目,而写作训练所占的比重屈指可数,因为人们认为读好是写好的前提基础,只有学生具有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写作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因此语文教材编写将阅读教学作为主体,写作教学处于附属位置。这是一种偏颇,其实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全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是重点,而不仅仅是阅读。

不仅如此,目前在写作教学领域缺乏具有使用价值,行之有效的作文辅导教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走进书店,关于写作的作文书不倒少,翻开一看才知道都是大同小异,采用的都是选取范文、专家点评、方法指导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都只是理念,没有真正的告诉学习如何写出好的文章来。最主要的是,里面所选取的范文是根据教师的经验和和喜好来编写的,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没有真切的体验,对学生的启发也就不大,在写作的时候也就运用不上。因此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的失衡,作文辅导教材范文狭窄、模式雷同,且缺乏多样

性和实际的操作性是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低的一个基础原因。

2、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中国当前的“应试”制度导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技巧,模式,轻学生的情感和生活,而写作本是来源于生活的,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就提出“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强调教师应把学生在写作中的“立诚”放在首位,而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以为强调写作技巧以应付考试,把学生写作中最重要的生活和情感抛到一旁,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写作就是胡编,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流露,整篇文章都是作者杜撰的虚情假意。

在评价和批改方面教师方法太过简单,效率也不高。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收集上去进行批改,发下来时学生发现老师给每个人的评语几乎是一样的“内容不够新颖,语言过于繁琐,结构上要注重过渡„„”这样笼统、千篇一律评语不仅使学生无从下手进行修改,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还有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才将学生的作文分发下来,经过时间的隔离,也使学生降低了对自己当时作文写作好坏的关心,缺乏热情。

3学生方面的原因

不可否认,学生写作能力低,写作水平不高于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原因。

(1)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在中学的课程中将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三大主要科目,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更加偏向于数学和英语,特别是花在数学上的时间远远大于语文,大量地做数学练习题,而对于语文,连日记和随笔都不愿意写,老师留下的作文作业也是胡乱拼凑。

(2)学生生活积累少,思想认识不深刻。虽然学生的生活范围不宽,学校、家庭的生活已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思考、感悟,无法将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如在初中老师常设置这样一个半命题作文题目:《第一次________》,而学生写出的东西大都是第一次做西红柿炒蛋、第一次骑自行车等,开始都是这样写:“人生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用筷子,第一次学做家务,„„但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那第一次”然后就开始叙述做西红柿炒蛋的过程,内容繁琐不说,也没有生活感悟,融入感情。

(3)阅读量少,范围狭窄。阅读是弥补学生生活实践少,增加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而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急剧下降,完完整整的读过四大名著的几乎没有,多是只读过一部分,阅读外国的经典书籍的就更少了,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视

野不开阔,写作起来也老生常谈,缺乏思想和灵秀。

三、解决传统中学语文作文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语文作文教材作为最基本的部分应予高度重视,在教材编写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中学生心理倾向,做到有的放矢,比例均衡。

1、有“阅读本位”改为“读写并重”

“读”和“写”是衡量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在教材编写上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使它们共同发展、齐头并进,不仅有大量的阅读篇目,也应该设置写作专项,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促进。例如在每篇阅读篇目之后可以根据该篇阅读篇目的主旨,手法上的新颖、内容上的亮点来开展一个写作训练,将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其中。

2建立科学、系统,以学生为本的作文教材辅导体系

在作文教材体系方面,应组织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一套系统、有序、操作性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材,以深入指导学生的写做,从学生的视角来构思素材、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编写顺序上要有系统性,有深入浅,前后衔接,让学生有规律可循,有兴趣学习下去,深入下去,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写作。

(二)“以人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提高语文教师认识、改变传统观念。

张志公先生说:“学作文是为了用,教作文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提自行高实际应用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功利性心理,认识到学生学作文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基础,增加他们的文学功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作文教学同生活联系起来着眼于整体发展、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健全人格,拥有娴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语文修养

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强,这就使教师不仅要具有语文基础知识,有能力将中国千百年积累下来的语文基础知识科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要求语文教师准确的掌握语文专业知识,语言、文学、中外文学史及理论都要掌握。懂得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如何写作,自己也要勤“练手”。叶圣陶先生也说:“当了老师后,多数老师只教作文了,自己不作文了,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只给学

生讲修辞、讲篇章结构当然可以帮助教学。但真正要对学生练习作文其作用,给学生切合实际的引导和指点,还在乎教师消化那些书而不是转述那些书,还在乎老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因此,经常动动笔四大有好处的。”

(三)学生是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应注重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阅读书籍的习惯,从书籍中汲取养料,促使学生重视语文作文学习,主动投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作文的兴趣。

1、在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放在首位。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对某一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不随波逐流,使他们明白语文是抒发自己内心,表达情感,认识外界的重要方式,不仅要重视语文学习,更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心热爱语文。只有这样他们的兴趣才会被激发,由被动接受语文作文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语文作文,并有不断提高语文作文水平的强烈愿望。

2、除了生活这个直接的素材来源外,阅读就是一种最主要的获得素材的方式,从阅读名篇中收集素材,学习写作技巧。学习美国的教学中的长处,他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给学生设置了必读书目,我国也应如此,虽然我国的中学教材已经选取了很有优秀名篇,像鲁迅,朱自清的散文,冰心的诗歌,国外莫泊桑的小说,但这些绝不是学生阅读的全部,教师应适当的向外扩展,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后,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他的《匆匆》、《背影》等其他名篇,并在学生阅读这些教材外篇目时指导他们如何获取素材,转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参考文献:

【1】熊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2012-04。

【2】鄂夏璇.敞开中学作文教学的心扉——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2006-06.【3】蔡琴.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策略,2011-03.

第四篇:改革作文评价方法

改革作文评价方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对学生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将作文交给老师,即算完成任务,而教师则花大量的时间批改后,再还给学生,而学生只是看一看分数与评语。这样,评价变成了作文教学的终结,而不是一个环节,同时由于教师只看到评价的评判功能,而忽略了心理调节功能,那些经常得低分的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也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为了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能力,我们对传统作文评价方式作了一些改革。

1.延时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次性的,一旦分数定下来,即使修改的再好,也还是那个分数,学生失去了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那些暂时不能得到高分的作文,通常是先指出文中的成功之处,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渴望重新修改作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而教师则根据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再行评价打分。

2.多次评价。一篇作文一个分数,这就把学生每次的习作水平看成了一个不变的“常数”,客观上也就抹杀了他们进步的可能,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实行一篇多练,每练一次,进步一点,就加一次分。这样将传统的“孤立、静态”习作行为转变成过程性、动态作文。既给学生机会,又能调动兴趣。

3.舍得送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的作文,表扬、鼓励“后进生的机会就少了。对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不与他人横向比较,而是与本人做纵向比较,不作优劣判断,而是劣中选优沙里淘金,只要有进步,就适当提高学生作文的分数或等第。对于实在不好送分数的作文,耐心引导,或教写法,或分散难点,促其提高。

4.突破满分。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习作的得分越来越高,当达到“顶峰 ”——满分时,学生的高分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兴趣却由此变弱。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评价学生的作文是最高打出120分,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妨突破了以前的满分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习作潜力,只要有进步,就照单给分,给学生以更大的激励。

5.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不应当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我们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并逐步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如文章的详略、主题、开头、结尾等一般要求,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字评、互评,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其三是定期编制班级优秀作文选,让每个学生挑选自己最好的作文,经过认真修改后,由学生写出点评,再编写成册。

总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改革作文评价方法也势在必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主人。

第五篇:改革作文评价方式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摘要: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在优化作文评价上下功夫,创新作文评价的方式,注重情感的投入,真正实现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从而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字:作文评价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评价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学生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将作文交给老师,即算完成任务,而老师则花大量的时间批改后,再还给学生,而学生只是看一看分数与评语。这样,评价变成了作文教学的终结,而不是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抓住批改这一环节,在优化作文评价上下功夫,创新作文评价的方式,注重情感的投入,真正实现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从而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提高写作水平。

但是,当前的作文教学仍存在着许多弊端,需要我们改进:

1、在作文评价中,许多教师无视学生特点,对学生习作要求过高,吝于鼓励,以为自己的严格要求就是认真对学生习作,把认真与苛求混同,把学生当作家看待,使得习作与名作产生错位,结果常常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封闭型的,除了完成每单元一次的作文教学任务,上好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之外,很少让学生到课外生活中观察、练笔。将作文教学与参与生活、观察生活隔离。学生体验

生活、感悟人生、驰骋想象、抒发心灵的时空狭小,甚至不存在,他们又怎能写出有灵感的作文来呢?

3、经常见到教师皱眉审阅学生习作,然后批上:“词不达意,修改。”“内容空洞,补充。”看着学生抓耳挠腮,愁眉不展的神态,我们猛然间理解了“巨笔如椽”的另一种意义——笔重千斤啊。作文成了埋没灵性的坟墓。

4、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不重视表达方法的教学;不注意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写作训练;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选择、组织材料和确定中心等写作方法。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或者有话难说、有情难抒,其结果导致学生怕写、厌写作文。

5、传统的作文评价都是统一由教师批阅,这也是不少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要求。这样每次面对一个班几十本作文,教师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对一些好的作文,精雕细刻,锦上添花,让学生仿之。对剩下来的作文则评头论足,或置之不理,写个等第罢事。这种空洞单一的评价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更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成就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修改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但对作文精批细改,不仅使教师的工作量更加繁重,而且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收效甚微,我们痛心的看到学生的作文经常被改的面目全非。长期以来的作文批改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曾有笔者对其所在学校5、6年级400名学生作文批改情况进行

调查,自己坚持按老师批改的意见修改作文的占52%,看到作文被老师改了很多,很难过的占61%,希望老师批改作文时多关注学生体验的占87%。看来,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心灵的飞翔,表达的快乐,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为学生更好的写作服务。改革作文修改的评价,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兴趣,已经刻不容缓了。

首先应从评价方式上进行的改革: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状况的自我检查。首先,学生明确参与评价的意义,其次,根据每单元的具体写作要求,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资料的收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评价标准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学生自己选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学生对同一篇作文可以多次习作、多次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很多,同桌互评,四人小组互评,自由找同伴互评,可灵活运用。评价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互评作文时淡化分数和相互比较,强调进步和纵向比较,互评的目的是建立同学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勤奋向上的学风,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家长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家中的学习行为,如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的评述,“进步了,那是因为平时多读课

外书”,“你能坚持认真写日记”等等,对端正孩子的写作态度,激发写作热情,阅读课外书籍,进行语言和素养的积累大有脾益。

延时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次性的,一旦分数下来,即使修改再好,也还是那个分数,学生失去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那些暂时不能得到高分的作文,通常是先指出文中的成功之处,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渴望重新修改作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而教师则根据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再评价打分。

舍得送分——一篇作文的分数,这就把学生每次的习作水平看成一个不变的“常数”,客观上也就抹杀了他们进步的可能,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实行一篇多练,每练一次,进步一点,就加一次分,这样将传统的“孤立、静态”习作行为转变成过程性、动态作文。既给学生机会,又能调动兴趣。

突破满分——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习作的得分越来越高,当达到“顶峰”——满分时,学生的高分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兴趣却由此变弱。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最高打出120分,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妨突破以前的满分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习作潜力,只要有退步,就照单给分,给学生更大的激励。

总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改革作文评价方式也势在必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主人。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下载作文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英语改革 英语作文

    Alright. Maybe it's time for me to make a comment for this policy change.I was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the change when I first read the news Call for r......

    关于改革

    91up公务员应战平台 公车改革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3月底,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同时,要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

    关于课堂作文改革的几点想法

    关于课堂作文改革的几点想法 课堂作文的问题由来已久,且难以解决。为此很多人另辟蹊径,干脆绕开。此种做法亦无不可,毕竟“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毕竟“条条大道通罗马”。 然......

    小学生作文评价的改革

    小学生作文评价的改革 汪秀华 假期有幸聆听了赵德成教授所做的《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的报告,收益匪浅,感触颇深。下面就作文评价的改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文常用的评定方式,......

    当今作文评语改革(精选五篇)

    当今作文评语改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当今作文评语改革》的内容,具体内容:实施高效作文教学,迫切要求学校及上级教育教研部门真正转变观念,按照课标的要求,......

    爱国的作文:祖国大改革

    爱国的作文:祖国大改革 爱国的作文:祖国大改革 文摘: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作为小学生的我正在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工作岗位上的人们也在辛勤工作。 我爱我的祖国,她山河壮丽,物产丰富,......

    作文改革锵锵三人谈

    作文改革锵锵三人谈 ——管建刚、何捷、张祖庆答《新课程研究》问(一)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年段学习内容与习作要求是否......

    英语四级作文(改革后)[5篇]

    中国的传统节庆膳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伴侣。例如,我国的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是纪念古代 诗人屈原的日子。那一天,人们通常要赛龙舟、吃粽子(zongzi)。中秋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