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课堂

时间:2019-05-13 00:3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意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意课堂》。

第一篇:诗意课堂

摘 要:语文老师的课堂是美丽的,语文老师用自己的才情、诗情为学生画出了一道道美丽、浪漫的风景线。关键词:语文;诗意;课堂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诗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优雅。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教育需要诗意,语文更需要诗意,诗意是语文课堂的生命。

一、熏陶感染,诗化课堂

语文老师的课堂是美丽的,语文老师用自己的才情、诗情为学生画出了一道道美丽、浪漫的风景线。在教学《花瓣飘香》时,老师便用优美的语言拉开课堂的序幕:“花瓣多美呀,美丽的花瓣在清风中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是多么美的情景呀。”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营造出美丽的情境,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兴趣盎然。这时,教师适时揭题:“来,你也来读读课题看‘花瓣飘香(指名读题)有一种怎样的感觉?美美的、香香的、很动听,很有诗意。”教师诗意的评价也给学生增添了许多兴致,给课堂增添了一丝诗趣。

在课堂师生进行交流时,老师适时进行引导:“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摘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瓣送给妈妈,让妈妈高兴,她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这是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动人的音乐响起,让孩子们拿出花瓣形的卡纸,在上面写出小诗或对母亲的问候,就这样在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声的熏陶感染下,孩子走进了诗意的语文世界。

二、欣赏孩子,放飞诗意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想象力丰富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像对待娇嫩的花朵一样,小心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我们要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孩子的心去理解文章,和孩子成为朋友。

在教学《大海睡了》时,让孩子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大海睡了?有的孩子会说:“因为是夜晚,夜晚人们都睡了,大海也要睡觉呀。”也有的孩子说:“我们也可以说大海在微笑,她看见她的孩子月亮和星星在做游戏,玩得那么开心,她开心地笑了。”师表扬:“孩子们真棒!都有着一颗诗人的心呀!”就这样欣赏每个孩子,让孩子大胆说出与众不同、新奇的看法,尊重每个孩子诗意的感受,让语文的课堂放飞浪漫的诗情。

三、多元对话,营造诗意

语文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满树茂密叶。随后我让孩子们说说桂花开花时的样子,学生说:“绿叶丛中有细花。”我想文中的父亲看到桂花纷纷落下的情景,会赋诗一首,就想孩子们的想象力比大人丰富,他们作的诗肯定别有一番趣味,于是我就说:“谁能把这句话说得简练些?”有个孩子说:“叶丛找细花。”“思考一下,谁还有更好的说法?”“‘找改成‘觅会贴切一些。”于是我把这句话改了一下:“绿丛觅细花。”然后板书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对照读一下,孩子们读完,马上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啊,老师,这样就像我们平常学的诗句。”接着我说:“我们平常学的诗一般有幾句啊?”“四句!”“那我们也来当一回古代诗人,为这美丽的桂花做一首诗,怎样?”孩子们的眼睛闪耀着光芒!纷纷说:“好,我们也要做诗人!”有孩子说:“不与花争艳。”另外一个孩子说:“不与花争艳没有表现出桂花的内在品性!有点俗气,改成‘桂花不争妍好不好?”大家一致赞成,剩下最后一句,“要写桂花的什么呢?”“要写香味了。”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香味飘十里,”“不够远!香味飘千里。”于是我们的诗诞生了:“满树茂密叶,绿丛觅细花。桂花不争妍,香味飘千里。”就这样,在师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孩子们快乐地完成了创作,锻炼了语言思维能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话着的课堂是美丽的,这样的课堂没有人唯唯诺诺,拾人牙慧,只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对话中理解文本,尽情挥洒着语文的诗意。

四、诗意朗读,感受快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佳作,都是一首首美丽的诗篇。运用朗读可以让孩子们走进文本那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我问孩子们:“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让你感受到什么?”“喜悦和自豪。”“小鸟搭窝、松鼠叽叽叫、小兔撑起绿色的大伞、小猴又蹦又跳,这一切又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它?”就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随着那优美的语言,按照诗歌的节奏不断朗读,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体会到了在春天里用劳动改造自然的快乐和自豪,诵读时快慢和谐,抑扬顿挫,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去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性,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让诗意的清泉流进美丽的语文课堂!

第二篇:诗意课堂 诗意人生

诗意课堂,诗意人生

连州市西城小学 何和欢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仍然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诗意的生活,那是一个于琐碎烦杂生活中创造出的充满诗意的绿色情境,是一个放飞心灵的自由空间。在我看来,“诗意地栖居”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的栖息地,诗意的课堂是“天人合一”的幸福课堂。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一切成功的语文课堂都应当有诗的特质: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在一种灵净、祥和、光明博大的氛围中,人人敞开悠闲的心扉,释放沉睡的潜能;心与心彼此接纳,思与思相互启迪,焕发诗一般的创造智慧和优美意境,积淀美好的人文素养,共同达到由赞美生活到热爱生活到创造生活的至高境界。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凭借诗意地引入、朗读、感悟、体验、创造等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呈现出来。

一、诗意地引入激发。

采用激情导入、音乐感染、绘画释情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为构建诗意的课堂提供良好的契入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 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刻,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课一开始,我联系汶川地震,配上录相,满怀激情设计了以下导语:“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灾难降临。最惨烈的是正在学校上课的中小学生,他们中成千上万人被瞬间坍塌的教学楼夺走了花一样的生命。面对灾难,生命如此脆弱。但是,‘保护孩子,营救孩子!’,‘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这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声音响在汶川,也响在15年前美国洛杉矶地震后一位年轻父亲的心里,他和他儿子在一片教学楼的废墟上演绎了一个神奇感人的生命故事。让我们大声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诗一般地导入,让学生沐浴在诗意的氛围里,有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把学生带到15年前美国地震中父子俩的特定情境中去。

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 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借助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使其韵味十足,诗趣横生。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二、诗意地朗读吟诵。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教学《三月桃花水》时,我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令人沉醉的美,诵读时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真可谓恰到好处,倾注了满腔的喜爱。在朗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时,读出了温馨、宁静与安闲的感觉。而在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一段时,脸上则充满了惬意与微笑。他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深刻,那么满足,读出了诗意,读出了灵气,也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情感已和作品的韵味、作者的感情融为了一体。又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放着一段舒缓的音乐,伴以自己抒情的朗诵:“在寂静的夏夜,乘着阵阵微风来到无垠的海边,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海浪,月色,清风,令人心旷神怡。近处,是一望无际的西瓜地,一片丰收的田园景象。”然后深情朗诵课文的第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学生在乐曲和我的诵读中,好像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碧波粼粼的海面,看到了金黄的圆月,看到了那神奇画面中有一个戴项圈的英俊少年在那里看瓜刺猹,还看到了机灵狡猾的猹怎样敏捷地从少年胯下逃走。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如画的情境中欣赏到一首令人魂牵梦绕的诗。

三、诗意地体验感悟。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三月桃花水》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了,情绪非常活跃,他们滔滔不绝,有声有色,言之有理,抢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有学生说三月桃花水“这块明镜还倒映出风筝飞舞,点缀蓝天”,有学生说“镜子里还有大雁南飞,矫健的身影掠过白云„„”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正在碰撞,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收获也自然颇丰。这样的感悟,既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

又如,在作文课上,我会精心挑选一只玲珑剔透的白瓷蓝花水杯,调配一杯芳香的菊花茶,让学生通过目视、手触、鼻嗅、口尝,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一杯花茶》的作文。我会在一个暴雨将至的早晨,和学生一起透过窗口,观察忙着把晒在校园外马路上的玉米收起来的农民,看他们的紧紧张张,想他们的辛辛苦苦,写一篇《玉米的故事》。于是,学生写出了充满诗意的句子:“菊香溢满了温馨的课堂,花茶滋润了干涸的心田。”、“土地是农民的希望,粒粒玉米是颗颗汗珠的果实。”„„

四、诗意地联想创造。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无形之中给学生美的影响。“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我们教师就是荡水,就是击石,去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情,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

语文教学要抓住“诗意”核心,鼓励学生尽情地去联想、创造。教学《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 开始的„„”为开头,仿写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迁移变化的特点。有一个长在乡村,平时不善表述的学生描述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芦苇,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风吹得它们企图四处逃窜,可是,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诗意的语文课堂引发学生对相关人、事的联想,升华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潜力。如教完《秋天到》一首短诗后,我让学生学着创作 儿童诗,没想到学生的潜力是那么大,课上涌现出了不少“小诗人”:“秋天到,秋天到,秋天景色真正好。桂花阵阵香,菊花朵朵俏。枫叶红似火,大雁飞得高。”;“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味道真奇妙。苹果脆,柿子甜,甜里带涩是菱角。梨儿香,桔子酸,酸中带甜是葡萄。”„„

再如,我用诗歌“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像,自由仿写,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真的令人大吃一惊:“我原想博取一声谅解,你却给了我无私的关怀。”;“我原想获得一丝安慰,你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我原想采撷一枚绿叶,你却给了我一座森林。”;“我原想驱走夜晚的黑暗,你却给了我一个清新的黎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诗,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诗意的生活,高贵典雅;诗意的人生,亮丽多彩。诗意的语文课堂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导语中,体现在学生一次又一次摇头晃脑的吟诵中,体现在对优美画卷和音乐构建画面的津津有味的欣赏中,体现在一次又一次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的创造中„„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指引学生“诗意”地生活,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诗意”这颗创造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在春风暖雨中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第三篇:诗意课堂 润泽心田

诗意课堂 润泽心田

[摘要] 语文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更是诗意。语文教学要抓住“诗意”核心,鼓励学生创造,引导学生“诗意”地生活,用诗意润泽学生的心田,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诗意”这颗创造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并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主题词] 语文教学;诗意;学生;创造

语文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更是诗意。何为语文的诗意?就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营造出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教学意境。语文教学要抓住“诗意”核心,鼓励学生创造,引导学生“诗意”地生活,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诗意”这颗创造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并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一、以“尊重”为前提,呵护学生萌动的情感 一是尊重学生的独特反应。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种“反应”其实就是学生内心“诗意”的萌动。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仅仅只解作红色,‘昼’不仅仅只解作的白天吧。‘田园’不仅仅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仅仅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结合起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和成长的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这些感悟和体验,就是藏在学生内心的诗意,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它。

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阅读的个性化,也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阅读观。

在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有个最深刻的体验就是,我们的课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我们一定不要自以为高明,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教参的解读硬塞给学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来体验。如《社戏》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在讲课中,我们一直是从写作学的角度来分析的:用动词“踊跃”修饰“山”,赋予静物以动态,这种手法就叫做以动写静。但最近我在讲《社戏》这一课时,有个学生在交流阅读感受是这样理解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给人以阴森可怖的感觉”,讲了几次《社戏》了,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独到的见解,暂且不说这个学生分析的有没有道理,但是这是学生从他们自己特有的视野来领悟的。再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许只有从儿童的视角,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佳妙之处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身上蕴藏着许多知识与智慧,如果我们没有从中学习到什么,那只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使自己变得谦虚一些,没有注意到小小生灵出现的奇迹,忽略了向儿童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是应该向学生学习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萌动的诗意。

二、以“课堂”为阵地,营造“诗意”的情境

充满诗情的语文教育有着丰富的价值旨趣和精微的义理,它能更直接、更深邃的蕴涵语文教育的真义,更能使学生的情感趋于丰富、细腻、深沉、纯朴、明朗、美丽,同时知觉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创造。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教材递给我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们不能把她们生硬地摔在孩子们的面前,我们必须用诗的语言去催发这一朵一朵欲放的花苞,让她们诗意地盛开在孩子们的心里。

一是诗意地引入。采用激情导入、音乐感染、绘画释情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为构建诗意的课堂提供良好的契入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诗境,精彩的语言导引是构建诗意课堂,寻找诗境的手段,诗意的课堂,教师的点拨是学生灵感产生的源泉,巧妙的教学机智孕育着深层次的教育智慧。学生学习的欲望不断被唤起,新知识增长点不断生成,潜能被释放,个性被张扬,他们都主动地探究创造的真谛,一次又一次地体味运用智慧的乐趣。

二是诗意地品读。品读文本时,应巧设情景,让语文课充满诗意,就要让学生们在诗意的环境中学习,于此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和渴望,激发

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教师引领着学生进入审美的门户,去挖掘所有课程美的本质内核;点燃每一个学生热情参与的火把,让学生感受知识旷日持久的力量。学生不只是接受教育,更是在认识、感悟、选择、行动中达到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让自信、毅力、诚信、乐观等优良品质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酿造并成熟。

三、以训练为补充,激发学生的情思

诗意需要感受。诗意地生活着,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灵性的耳朵和一颗诗意盎然的心灵。所以,我总是引领孩子们深入感受:感受大自然的日出和日落;欣喜早春萌发的嫩芽和嫩草;留心身边花儿的盛开和凋零;关注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痛苦的叹息和快乐的欢笑„„下雨的时候,我带着他们倚在栏杆前听雨打芭蕉;飘雪的时节,我和他们一起踏雪寻梅;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在校园里遍寻春天的踪迹;大雾弥漫的早晨,我们在操场上领略着浓浓的雾气带来的如梦如幻„„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我教学生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去诗意地欣赏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人生;一俯首一回眸,一顾盼一蹙眉„„

教学本应是充满诗意的。可是我们却常常感到教学的乏味、简单。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重复着今天,日子就在这枯燥的重复中悄悄地溜走了。然而,教学原本是多姿多彩的,对教学的厌倦不是教学本身的无味,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诗意地教学。所以,只有运用教学技巧,诗意地教学,才能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让我们的教学诗意盎然。当语文充满了诗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油然产生,他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的成功。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由此可见,教学中充满诗意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肯定的说,诗意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没有对学生的诗意的培养,也就不可能做到“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效果”。

教学本应是如诗如画的。但是很多人却在埋怨自己的教学的沉重艰涩。其实,这也不是教学本身的错误,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了热情,忘记了从可爱的孩子们中注视神奇与美丽的眼睛,错过了教学中美丽的东西。永远保持一颗热爱教学的心吧!永远保持一颗诗情澎湃的心吧!只有你教学充满了热情,才能从教学中得到回报,才能从从教学中体会到很多温暖和乐趣。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让我们想到“构建有诗意的课堂即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即生活,生活是课堂。师生在诗意的课堂中不断创新、进步,在课堂生活中学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课堂,让每一个课堂都充满生活的诗意和诗意的生活。语文课堂因诗意而

变得浪漫,学生的思想也因浪漫而得以自由驰骋。

四、以生活为背景,培养学生的情怀 生活需要诗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安居。”是的,我们以万物灵长的骄傲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一种对人间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在生活中到处都能感受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诗意传递快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因能够领略这美丽的诗意并传播它而倍感快乐。为此,我们只能永不停息地阅读,因为惟有读书能让我们的心灵充满诗意,充满灵性。因为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让我们的课堂远离诗意,远离情感,远离审美,所以,把诗意的语文还给孩子们吧!

余生也晚,不能让自己深爱着诗歌的心灵在盛唐歌吟、宋词流转的时空里栖息,但我能尽情吮吸她们留给我的芳香余韵,并愿意以一颗纯洁的诗心、一片无邪的诗情,染我的语文教学以点滴诗意,还我的学生以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

但是,曾几何时,我们——一群古老的文明与古老的语言的薪火传承者,竟然失落了语文的诗意——生命的诗意。为了应付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各级各类考试,我们的课堂,我们——传教者与接受者的心灵不得不被一些毫无诗意的东西充斥着。

心理学家认为最直接持久的学习兴趣的获得在于学习目的的单纯化——抛开功利的想法,单纯地从学习本身而言,不断的充实自己是无比快乐的事。也就是尽量做到“学习成为人的一种本能需要,一种出于内心的喜好、渴望、向往而从事的活动”!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诗意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将自己发自内心的对文学的爱好传染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把考高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事实上,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学生又怎么会学不好语文呢?学生为什么怕学习古文,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已经没用

了,这就是一种功利的想法。如果教师能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自豪感及古文的独特魅力传达给学生,那时想要他不学古文都很难啊!《诗经》直率、大胆的情感,《离骚》忧国忧民的情怀,春秋的谋臣策士,战国的游侠门客,司马迁的发愤著述,李白的浪漫气质,杜甫的博大胸怀,苏轼的“大江东去”,柳永的“今宵酒醒”,李煜的“一江春水”,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无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如果我们能将这一切贯注入学生的脑海,学生会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呢?

我们应教会学生诗意的生活,用诗意润泽学生的心田。我相信即使学生在学校里未曾认真学习,但有朝一日“诗意”这颗创造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并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我想这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苏]巴班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论与生活》

[苏]赞科夫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大教学论》

[捷]夸美纽斯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中]周小山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四篇: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课堂

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赵军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州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我认为,诗意的语文教师,课堂应该是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闪溢着灵动和惬意,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缺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语文教师,演绎者是语文教师,充满深情的坚持者依然是语文教师。

一、挖掘课本的诗意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是充满诗意的,因此教师在对课文的处理时要努力挖掘课本的诗意,对教材处理、加工,还原语文的诗意。如对人教版四年级《搭石》其中的处理时,对其中的一段处理后排成这样的文字。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

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这如一首小诗,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课文的诗意很好体现,对课文的理解带入诗境,更能体现语文的魅力。

有时课文的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和句子的顺序等,都是一个潜在的诗意语文。如林莘老师在上《凡卡》一课时,对课文中的这一句:‚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林莘老师在对这段文字的挖掘、处理时,她从一个‚啦‛字入手,让学生通过有‚啦‛和没‚啦‛时反复读后比较,谈体会,学生从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林莘老师的这一个小小的文本处理,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思,我们在教什么?我们该怎么教?教材里本身有用不尽的资源,只要我们是一个善于钻研的教师,何愁语文课没有诗意。

二、彰显教师的诗意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应该是一位谈吐风趣、学富五车的‚诗人‛。言语中带着诗意;朗读中能聆听到诗意;课堂中浓浓的诗意语文;教学中充分显现教师智慧,能够深入浅出。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永远回荡在心间,师生终身受用;诗意的朗读让学生听得如神,师生受益匪浅;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师生其乐融融。聆听王崧舟老师的课,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言语滔滔不绝,脱口而出。他在评价一位朗读时声音小的学生时,他说:‚读得真是‘小心翼翼’‛;对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的评价是:‚读得真好,我们也陶醉在你的朗读之中了‛。‚滔滔不绝地说是能力,专心致志地听是修养,用语文要有能力,也要有修养‛。‚带着灵动读……‛如虞大明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前的语言可谓妙趣横生,‚我找了找,你们猜找到了吗?‛,‚我找呀找,你们猜?‛,‚我找呀找,你们猜?‛,‚这次找到了。‛,‚倒数几个数,看图片。‛。

三、追求学生的诗意

诗意语文课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诗意,只有把学生带入诗意,我们的诗意语文课才算划上圆满句号。

1、让学生读出诗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有感情的朗读‛,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呢?我认为,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语言的节奏美,让人感觉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清幽古朴,或是热闹繁华;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怨,读出作者的爱恨痴嗔狂。语文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能让学生通过读悟出文意,让学生通过读给课堂的诗意增添色彩。让学生在师生的合作朗读中尽显诗意,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老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的合作读给诗意语文创设了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朗读中学语文,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穷孩子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在比较的朗读中‚咬文嚼字‛;让学生在想象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人与大象共舞时的情景。

2、让学生写出诗意。每一次的读都能促进学生的写,只有让学生说出诗意、写出诗意,学生才能成为诗意语文的主体。老师一次次的启发,带入学生走入诗意的彼岸,写的前提是让学生有诗意的说,有诗意的交流。①文章结尾处意犹未尽,学生展开想象写出诗意。如林莘老师上《凡卡》一文时,在结尾处这样设计:‚凡卡回家了吗?用你们的笔补一个故事,续写《凡卡》。‛②为文章另辟蹊径,在改写中尽显诗意。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引导学生说出‚与书共舞‛‚与狼共舞‛‚与龙共舞‛‚与墙共舞‛‚与飞碟共舞‛‚与奥运会共舞‛‚与上帝共舞‛‚谁与共舞‛‚与自己的心灵共舞‛。学生在这些拓展中,诗意语文体现得淋漓尽致。③在课文留白处写出诗意。如《去年的树》一文中,‚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其中两个‚看‛,让大家产生无穷的遐想。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想法。语文课的诗意跃然纸上。

追求诗意的语文课,老师是幸福的;追求诗意的语文课,课堂是精彩的;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学生是快乐的。语文课因诗意而美。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这是语文的解放,更是人自身的解放。

第五篇: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营造气场:诗意的濡染与教化

如果说文本秘妙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那么,教师的诗意教学则是诗意语文的关键和互通点。教师的诗意教学,前联文本、后接学生,是疏通、沟通和贯通文本诗意和学生诗意的桥梁和纽带。诗意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往往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生而异,但在表面不一致的背后,则是某种更内在、更本质的同构一致。这里,诗意语文课堂上的“气场”则是一种本质的同构。

没有气场的课,不是诗意语文的课。课堂气场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气场的课,有教学魅力,有精神吸引力,有浓浓的氛围和情调,它是一堂课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的集中诠释和高度表达,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濡染。不知不觉地投入、悄无声息地习得、自然而然地感染、深入骨髓地浸润,这一切,正是课堂气场对学生生命气场的诗意教化。

营造气场,就是要准确把握一堂课的情感基调。作为文本的《唯一的听众》,它的情感基调是温馨、平静的;作为课的《唯一的听众》,它的情感基调一样也是温馨、平静的。整堂课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感张力,有的只是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般的温婉和淡定。

营造气场,就是要艺术构建一堂课的教学节奏。课堂节奏是一种合于规律的变化,起承转合是一种节奏,前后对比是一种节奏,螺旋递进是一种节奏。有节奏就有气场,有气场就有诗意。《诗经·采薇》一课,所呈现的是一种回环复沓、盘旋而上的课堂节奏。

营造气场,就是要高度整合一堂课的多种元素。课堂元素,包括文本、语言、媒体、环境、手段等。每一种元素,既有认知的功能,又有启示的作用,还有审美的价值。诗意语文对课堂元素的关注,不仅指向认知的、启示的,尤为重视审美的。对于各种课堂元素的选择和使用,都力求在 审美这一维度上得到整合。《冬阳·童年·骆驼队》在音乐这一媒体元素的使用上,可谓苦心孤诣、水乳交融。无论是在《禅诗》的背景音乐下悠然朗读“学咀嚼” 的语段,还是在《风之语》的背景音乐下怡然想象驼铃声的弦外之音,都让人心旌摇曳、心驰神往。

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文本诗意和教师诗意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诗意上来,学生的诗意无疑是诗意语文的归宿和落脚点。在这里,学生的诗意包含着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从过程的角度看,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的学习”,诗意的学习不同于简单的理性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它是体验的学习、直觉的学习、顿悟的学习、审美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切近语文学习的本真和规律。从结果的角度看,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生命”,通过诗意的学习,最终成就和成全学生的诗意生命。诗意生命是一种言语生命,是一种美善相谐、至诚至真的生命,成就学生的诗意生命乃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语言抒写诗意生命。诗意语言是诗意生命的 外化和某种确证,反之,诗意生命需要通过诗意语言来加以内化和成全。《与象共舞》一文是赵丽宏先生诗意生命的某种显化,借由《与象共舞》一文,学生和赵丽宏的诗意生命进行着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沟通,其中“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的话语节奏、“与象共舞”在各种新语境中的简约类化,更是浓浓诗意 生命抒写的典范的美的语言。学生在品读、咀嚼和迁移这些美的语言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广化、美化、深化、敏化着自己的诗意生命。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形象塑造诗意生命。《刷子李》一文中的主人公“刷子李”,谁能否认他是一位充满人生诗意的奇人呢?他的人生,与其说是功利的,毋宁说是审美的。他干的是俗而又俗的粉刷匠,但是,他干活的规矩奇得美妙、干活的打扮奇得美妙、干活的动作奇得美妙、干活的质量奇得美妙,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职业境界,更是一种审美的表现。当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进入学生的审美视野时,这种进入,不正是一个诗意生命对另一个诗意生命的召唤和澄明吗?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情感陶冶诗意生命。战争是残酷和残忍的,但战争也在另一种意义上洗涤和洗礼着人性,《夜莺的歌声》借由主人公“夜莺”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对不屈的意志、镇定的品质和过人的机智等美好人性的赞美。直面惨淡的战争,“夜莺”们无畏无惧、智勇双全,在战争的废墟和瓦砾中绽放的依然是璀璨的生 命之花。这样的情感和精神无疑是陶冶诗意生命的最佳资源。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哲思淬砺诗意生命。诗意并不总是浪漫和唯美的,相反,诗意亦是对人生、对宇宙的某种当下的洞悉和了悟。因了这种洞悉和了悟,诗意洋溢出浑厚圆融的智慧,《游山西村》正是这样一个力证。诚如课中林莘诘问学生“作者只是在写山西村的景色吗”,就传统诗论而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在情智圆融的诗作中,我们是否还可以说“一切景语皆智语”呢?大量充满禅意的诗,莫不如此。也因此,我们才会对课中安插“当我们 的时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露出会心的一笑。

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文本诗意、教师诗意、学生诗意,最后都归于课的诗意。课是时间和空间的特定交汇点、是生命与生命注定的交融点。文本诗意、教师诗意和学生诗意这三个不同集合的交集区,即为课的诗意。人在课中、课在人中是一种诗意,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是一种诗意,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是一种诗意。诗意与风格有关,但风格不能诠释和涵盖诗意的全部。举例来说,李白、杜甫、王维的诗自然都充满诗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显然,三位诗人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诗仙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诗佛王维的诗风清丽旷淡。这就意味着,“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越风格的范畴,我觉得“上出本色、成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诗意。

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深情地向往:“未来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充满诗意情怀,都能用自己的诗意感悟去唤起孩子‘心灵中的诗人’;未来的孩子如果 都能拥抱、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那是多么好!”是的,我们正在创造这样一个未来!因为,没有诗意的语文不值得一教,没有诗意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下载诗意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意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营造“诗意”与“美”的课堂

    营造“诗意”与“美”的课堂 ——《匆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

    有感于“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

    有感于“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 今天,在网上读到一篇博文《一位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在这里,很幸运地认识了山东省泰安学院附中生物教师,学校教科所副所长孙明霞。她,犹如一......

    感受诗意课堂 传承经典智慧沫

    感受诗意课堂 传承经典智慧 翠林小学 胡海沫 不知从哪时候起我与国学相识了,孩提时代的我牙牙学语时摇头晃脑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不知从哪时起我与国学相知了,学生时代陪......

    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

    浅谈在诗意和趣味中营造高效语文课堂 和村中心小学何明霞 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她是熔铸古往今来人类智慧、情感、才思的一门科学,也是拨动师生心灵琴弦的一首首乐曲。......

    构建灵动课堂,铸就诗意成长

    构建灵动课堂,铸就诗意成长 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

    诗意的课堂 本真的语文(5篇模版)

    诗意的课堂本真的语文 “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情感化的持续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的“个性化的自然”的审美渗透。不仅关注文本的......

    读出诗意的课堂 学出真实的自我

    读出诗意的课堂 学出真实的自我 ——参加全县小学“名师讲堂”暨高效课堂 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4月29日、30日,全县小学“名师讲堂”暨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构建诗意课堂 塑造诗化人格(5篇材料)

    构建诗意课堂 塑造诗化人格 ——例说新课改下宋词教学中的能力和人格培养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张伟 【摘要】如何在新课改下宋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诗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