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人体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总结,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
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能力目标
1.亲自动手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识别组成人体的器官和系统,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举例说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分析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人体结构模型,较大的鱼肋骨,酒精灯,试管,镊子,质量分数10℅的盐酸,自来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这节课中,我们知道了人类新个体的产生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并且也了解了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那么,人体还有哪些系统?这些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们的功能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吧。
新课学习:
一、人体系统的组成
教师安排前后两桌组成4人小组,阅读教科书中的图89,并进行观察、讨论。
讨论内容:人体除介绍过的生殖系统外,还有哪些系统?组成怎么样?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归纳。
教师总结: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是细胞和细胞间质。功能和结构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各种组织又结合成具有一定形态特点和生理功能的器官。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叫系统。
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人体结构层次的知识内容,教师播放动画: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层次。
二、人体系统的功能
教师:人体各系统是由多个具有相关功能的器官组成,那么这八大系统是否能独立存在,各自为政呢?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前做快速下蹲的动作,一分钟内能做多少。
得出结论:这时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都参与了活动。
讨论:如果两名同学各表示一个人体的系统,分别代表什么系统?通过活动,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得出结论:各系统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
学生归纳总结出各系统的功能
教师:人体各个系统能够密切配合、协调活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探究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不同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与功能是相互统一的,那么结构的特性和结构的成分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提示:
1.安全使用酒精灯(注意熄灯的方法)!
2.盐酸对皮肤、眼等有伤害,不要直接接触!
指导小组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实验小组活动,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骨在煅烧时有什么现象产生?最后变成什么颜色?用镊子轻轻敲击后粉碎,说明它含有什么成分?
(2)鱼骨在稀盐酸中浸泡的过程中,你观察到有何种现象发生?说明它含有什么成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骨在煅烧时先变成了黑色,最后变成了灰白色,同时还能闻到香味。煅烧后的骨被敲击后粉碎,说明它含有无机物。
(2)鱼骨在稀盐酸中变软,同时有气体产生。说明它含有有机物。
补充:骨中含钙的无机盐在稀盐酸中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总结: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得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教师:你们小时候一定摔过跤吧,可很少有人骨折;但我们却经常听说,某位老人在外不慎摔倒,发生了严重的骨折。这是因为在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含量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骨的特性也发生变化,试完成下表:
联系实际,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1)应用实验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青少年应注意坐、立、行的姿势?
(2)冬天到了,妈妈给爷爷、奶奶买了超强防滑的棉鞋,没有给你买,还会有意见吗?
教师: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这就是骨的特性。骨成分的含量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骨的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如: 青少年的骨容易变形,老年人的骨容易骨折。同学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在乘车时应主动给老人让座,敬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1.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3.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人体能量的供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人体内能量的供给。
2.说出体温的概念及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学会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身体健康。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说出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当你经过剧烈运动后,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饿,口渴,感觉到没有力气„„
教师:这是因为在剧烈运动时,你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在疲劳和饥饿的情况下会感到没有力气,那么怎样来恢复体力呢?
学生回答:食物中含有能量,可以从食物当中获取能量。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能量的供给。
新课学习:
一、人体能量的供给
教师:每天我们都要吃食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我们的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食物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被消化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最终被血液送到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去了。
教师:说得对。当这些营养物质到达细胞后,一部分成为了细胞的结构,一部分贮藏在细胞内。这些物质还会发生变化吗?当然会。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活着就要不断地呼吸?
学生回答:为了得到氧气。
教师:那么人体是怎样得到氧气的呢?
学生:外界的氧通过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通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进入组织细胞里。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看到了,营养物质和氧都到达了组织细胞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教师讲解:
在细胞里,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同时,这些物质中含有的能量也被释放出来了。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以维持体温。
教师:当然,不同的营养物质释放的能量是不同的。我们已经知道水、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是不提供能量的,蛋白质、糖类、脂肪能提供能量。据测定,糖类和蛋白质的热价都是16.736kJ,脂肪的热价是37.656kJ。
学生:什么是热价?
教师:热价是1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学生:蛋白质和糖类的热价是一样的,脂肪的热价最高。
教师:现在请大家看书上63页的表10-5“常见食物的热价”,应该能理解这儿所说的食物热价的意思吧?
学生:1克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教师师:对。那么,这张表上所列的食物中哪个的热价最高?哪个最低?
学生:花生的最高,大白菜的最低。
教师:为什么是这样呢?
学生:花生含脂肪较多,大白菜主要含维生素,含蛋白质、糖类或脂肪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对,由此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由于所含营养物质不同,以及营养物质的量不同,所以热价不同。人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我们每天大约需要多少能量呢?请大家看看64页的表10-6,由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同的人每天需要的能量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自己每日能量供给情况,设计“一日食谱”。
教师:怎样的食谱才算是科学的符合能量需求的食谱,哪位同学能简单说说该怎样判断?
学生:一种食物的量乘以该食物的热价得到这种食物能提供的能量,将所有食物的能量加起来,再与表10-6对比就可知道了。
教师提问: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为什么食量比较大?
学生回答:这些人消耗的能量多,这些能量又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教师:对,人在一天中所需要的能量与其自身条件,如年龄、性别、身材大小有关,还与其从事的劳动强度等有关。
二、体温
教师:人体内营养物质分解释放出来的能量,其中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于维持体温。教师展示人体内热量分布图
教师:通过图进行分析: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体温吗?
学生: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
教师:大家都去过医院,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来测量体温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用体温计来测量,测量的部位一般是腋窝、口腔、直肠三处。
活动:测量体温。学生6人一组,测量每人的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列表记录每人的测量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当你为亲人或邻居量体温时,如何确认他们是否发烧?
(请有过“发烧”经历的同学讲述“发烧”时的感觉,分析不正常体温对人体的危害。)
2.为什么SARS流行期间,机场、车站等场所通过体温探测仪检查旅客的体温。
教师讲述: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平均数值分别为36.8℃,37.2℃,37.5℃。直肠的温度最接近人体的体温。人的体温与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有关。
教师提出问题:人体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有什么意义?
小结: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体温过高或过低会影响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提出问题:人是如何保持恒定的体温的?
师生共同总结出人体保持恒定体温的办法。
教师出示辨析题:一个人生病发烧是一种病理反应,对人体有百弊而无一利。
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正常的体温,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发热对人体既有利又有害。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但当体温过高或长期发热,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会危及生命。当体温达到43℃时,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第三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3.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
(二)能力目标
1.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饮食健康,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生命。
教学重点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需要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二、新课学习
探究实验: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品尝小组成员带来的不同食物。
讨论:你品尝的食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生产原料是什么?(把你的结论与包装袋上的说明书进行对照)
特别提醒:食用前关注食物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
对于带来水果等没有包装袋的食品,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主要成分。
填写调查表。
归纳交流:(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举例说明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无机物。
(2)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食物中一般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营养成分。它们都是人体必需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是有机物,水和无机盐是无机物。
第四篇: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概述》备课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概述》备教案
第三节人体概述
人体系统的组成
人有哪八大系统?其组成器官分别是什么?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设计表格区别八大系统
运动
组成器官
功能
板书:
第三节人体概述、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①
骨的煅烧——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硬脆的无机物
结论:骨中含有无机物
②
骨的脱钙——溶解掉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柔软的能打结的有机物。
结论:骨中含有有机物
无机物(钙盐)——使骨脆硬
骨的成分
有机物(蛋白质)——使骨柔韧
骨的特性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2、人的各个系统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控下,成为一个复杂的、协调、统一的整体
第五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神经调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提高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用脑,培养珍惜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并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枚硬币):今天上课以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请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纸,用笔沿着硬币的外轮廓在纸的不同位置上画10个圆,给这些圆分别标上10个数字。随意写出这些数字,不要按照顺序。然后再拿起硬币,把它放到圆圈上,按照数字次序依次摆放。
学生:完成活动。
教师: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活动,这项活动涉及到那些器官?
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手,眼睛、脑等。
教师:即使一个很简单的活动也需要这么多的器官参与,而且各器官之间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好像受到统一的指挥,你知道身体内的这个指挥官是什么吗?
学生:神经系统。
教师:我们的身体之所以如此协调,做出许多精细的活动,主要是神经系统在起调节作用。神经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关。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新课教学: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学生自学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的教材内容,并让学生概括这部分内容。
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神经细胞。
教师: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小小的神经元很神奇,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人体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系统,比电脑复杂得多。
教师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玻片标本,并对照神经元的模式图,自学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思考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师生归纳: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神经元的功能是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教师提问:说一说什么是神经纤维、神经末梢以及神经?
学生:神经元长的突起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枝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三、脊髓
教师出示脊髓的模式图。
教师:脊髓存在于脊柱的椎管内,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脊髓横切面玻片标本。
学生观察到脊髓由中央呈现蝴蝶状的灰质和周围的白质组成。
教师:灰质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集中的部分,色泽灰暗;白质是神经纤维集中的部分,色泽白亮。在脊髓的灰质里有活动中枢,控制着一些简单、低级的活动,如人的排便、排尿等。脊髓发出脊神经分布于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四、脑
教师出示脑的结构模式图。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中脑这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脑的组成?2.大脑的结构?3.大脑的主要功能区?4.脑神经及分布?5.小脑的主要功能?
师生归纳: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面是灰质,也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大脑皮层以内是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大脑的神经纤维在大脑两个半球、小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传输信息。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中有调节心跳、呼吸和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