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师专业知识更新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历史教师专业知识更新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听任世江教授讲座有感 灌云高级中学 朱孔庭
2013年08月25日上午,有幸在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聆听了任世江教授的讲座,题为《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结构析》,讲座重点强调了专题教学中必须把握住的两个方面:一是抓住线索;二是内容的取舍。这其中都涉及到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问题,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其实也关乎到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任教授在讲到“历史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时提到,以前的历史课程内容选择过多地考虑政治教育的因素,而新的课程改革在选择历史课程内容时则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科规律为基础,关注学生接受的程度。由于历史课程内容不像数学、物理等科目那样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而调整的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在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就存在着课程内容自主取舍的问题。而课程内容如何取舍、取舍的是否恰当,与教师自身的历史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师因此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本人也认为,历史教师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是必要的,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1.历史课程内容是不断更新的
历史课程内容的更新大致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改革是不断深入的,历史课程内容标准会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并且迟早会重新修订,历史教师与其被动接受,不如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取舍,这样就能在未来的课改中占据主动,甚至争取到参与新的课程改革规则的制定中来,让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争取到更加有利的环境;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许多历史理解也是不断调整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现实感很强的科目,历史教师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断的关注学术研究的前沿,主动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给学生讲述鲜活的历史,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命常葆青春。
2.学术研究使历史理解不断发生调整
“历史学科在迅速发展,大学生或者在职教师如果不看学术期刊,只需一年就可能跟不上学术进展,若三年不看他原有的知识中很多已经被淘汰。”【1】现实中,能够有意识主动地去阅读学术期刊、关注学科前沿的教师恰恰是在少数,绝大多数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目光依然紧盯的是考试说明,“不敢越雷池一步”,用陈腐的知识和陈旧的观点来向学生灌输,却不知道“外面已经是另一番天地”,正如任世江教授在讲座中举到的例子:我们讲述的十月革命的历史,是当初经过斯大林时代政治宣传塑造过的历史,现在俄国人自己都已经根据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这段历史作出了符合史实的修订,而我们还在以以前的模式和观点来讲述,这是要被俄国人笑话的。因此,历史教师在工作之余,适当阅读一点学术期刊,吸收一些重点知识或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如前几年关于义和团、太平天国运动的讨论)的学术前沿成果,其实是非常必要的。更何况,在当前的新高考背景下,高考对于学术研究新成果的关注度也是在不断增加的,如果不关注这些变化,依然抱残守缺,恐怕自己原本应付高考的那一套“万用灵丹“也会实效的。
3.新高考对历史学术研究的新成果的关注度增加
“中学教学不应过分的‘学术化’,但要有求真、求实的‘学术意识’。”【2】事实上,高考也是这么引导的,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无论从内容、方法还是意识上突出学术意味的题目都已经有所涉及了,如江苏高考2009年第22题“婚姻观念与社会变迁的关系”、2013年第23题“以心理史学和计量史学方法来考察罗斯福新政的实效”、201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41题对“冲击—反应模式”的论证等,无不烙上了历史学的“学术性味道”。“学术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新证据、新思维会导致相关解释的变化甚而颠覆,不断吸收新成果是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多数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如果不能及时吸收学术界的新思想、新成果,恐怕很难有思维方法的改善和提高。从目前的历史高考来看,以大学教授为核心的命题者的‘游戏规则’,要求中学教师必须重视学术研究动态。以教学实践而言,对很多重点难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也必须吸收借鉴专业研究者的成果。”【1】由此可见,历史教师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主动地接受一些学术前沿成果,才能更好地挖掘、整合、补充教材以更好地应对高考。
4.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
一个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在这一职业中的地位,而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一般来讲,各学科教师的基本专业技能都是相同的,历史教师之间的基本专业技能差距也不会太大,而且专业技能一旦掌握,基本上是固定、受益终身的。因此,历史教师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识,而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根本就谈不上专业意识,我们现实中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只知道自己是个“教师“,却不知道自己是个“历史教师”,这就是缺乏专业意识的体现。因此,历史教师之间的差距主要的就剩下了专业知识这一项。鉴于此,历史教师要想在职业生涯中争得属于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历史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的途径有很多,而主要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1.读书、学习
读书是教师丰富自己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历史教师尤其必须要读书,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相比其他学科教师而言,更能够代表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更应该有书卷气。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积极地参与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学习历史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在专业意识的影响下,教师的自我完善与知识的更新就会成为自己的主动行为,到那时,我们工作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自我需求,专业的进步和职业的成长就成为自然之事、应然之理。
2.沟通、交流
与同行沟通、与专家交流,是教师实现专业知识更新的又一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力毕竟也是有限的,即便有更新专业知识的意愿,也不一定知道哪些专业知识是“新”的,这时候,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引领就很重要。教育、教学的专家们接触的学科前沿一般都是比较多的,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对课程改革有着很强的方向感,在他们的指导和引领下学习,能够很快地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找到历史课程内容所要求的精典知识,能够了解到课程改革最需要的前沿知识,让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事半功倍。就拿这次培训来说,我就深深感到任教授为我们在历史教学研究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3.上网、参与
网络的发达为我们的专业知识更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我们参与学术争论提供了平台。近几年,一些著名的学术争论都在网上掀起了讨论的热潮,使得不同的身份的人都能够参与进来,各种各样的观点都产生了碰撞。主动参与这种讨论,自己寻找史料证明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并与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是学习专业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一旦你参与进去,必然会积极于此事,你的专业知识的进步必然是惊人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开通自己的博客,参与他人的博客,积极关注网络上传播的最新学术观点,积极参与讨论,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总之,这次培训中,不仅深深为任教授娓娓而谈的演讲内容所吸引,更重要的是从任教授的演讲内容看到了新视角、得到了新启发,坚定了我们沿着教研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第二篇:初中社会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社会教师专业素质拓展培训心得体会
本人在2011年6月24-26号在宁波大学接受了初中社会教师专业素质拓展培训班学习,在三天培训中,我们聆听了多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的专家教授的精彩讲课,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清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
一、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2、3、4、5、6、教研论文写作与投稿,由宁波大学李亮伟老师讲授; 社会教师的人文情怀,由宁波大学龚缨燕老师讲授; 当代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研讨,由宁波大学周莉萍老师讲授; 教研活动与教研课题申报指导,由宁波市教研室陈天宁老师讲授; 乡土历史与初中《社会》课程教学,由宁波大学李小红老师讲授; 大学、中学专业知识对接研讨,由李小红老师主持,他也是我们培训班的班主任。
二、下面是我在三天培训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的提高
不断更新知识,把握和跟踪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是教师扮演好其多重角色的内在要求。首先,严峻的社会现实迫使我们急起直追。其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由于知识所具有的两大特性,即知识的时效性和无限增殖性,使人们一方面面对着快速增长的新知识和日益复杂的工作局面,一方面已经掌握的知识又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个体都深切体会到,惟有连续不断的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落伍和被淘汰。终身教育是新世纪的新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紧握这把钥匙,不断追踪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教师面对的学习对象要求教师不断参与继续教育。
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继续教育中,要重视自己师德也要重视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二)、具体收获
1、在培训过程中,我认为收获最大的是《教研论文写作与投稿》和《乡土历史与初中社会课程教学》,李伟亮教授经验丰富,本身从事多年学报总编辑工作,把我们中学老师的写作与投稿情况分析的很深入,对于我们的困境,很明确很具体地指明了几种解决的途径,很有实用性,对我们有很大帮助。李小红老师根据多年研究,收集和整理,挖掘宁波乡土历史与初中社会课程教学的结合点,采用很多实际拍摄的图片、身边的事例来呈现,很生动地给我们讲解了乡土历史对我们初中社会教学的帮助和如何使用,对我们帮助真的很大。虽然这堂课排在最后,很多学员和家人分隔三天,都是归心似剑,最后一点点没有讲完,真是个遗憾,我希望如果下次排课,排在前两天,让大家可以学到更多有用的。
2、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我深受启发,人的一生中不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应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好规划。不能漫无目的的进行教学,而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
3、可以自主的分配时间。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面前,各种自主选择式的培训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合理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4、重视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去,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学习期间在李小红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研讨,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为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饥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摄入,在这里我向你们表示感谢。今后我会努力并不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也要有最科学最有理论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发挥春风细雨润无声的作用,给学习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初中社会教师专业素质拓展培训是十分成功的,对我来说可谓收获多多。我们要以写心得体会为契机,切实提高对教师培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练就很高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立足课堂,服务教学。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必要性及途径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必要性及途径
内容提要: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化,这些都给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和环境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主动的从生活中、从电视媒体精选栏目中、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校本教研等多种途径来获取大量有效的信息资源。
关键词:小学教师 信息资源 教育教学 信息时代 教书育人 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教学》《新课改学习材料》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必要性及途径
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化,这些都给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源,履行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职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实践和平时的研究体会,就小学语文老师获取信息资源的必要性及途径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首先是履行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职责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小康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的提高。因此,十七大报告从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奋斗在教学改革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们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弘扬者,又是学习型社会的探索者、先进者和示范者。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而高素质的教师则必然要来源于不断地学习。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必须面向未来,以对党和国家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心与神圣的使命感积极主动的获取信息资源,履行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尽快结束长期以来的消极被动的“教书匠”教师角色,取而代之的是有着自己特定的知识和思想,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新型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将发生很大转变。显然,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各种能力、情感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的自信心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获取大量的有效的信息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转化为能够为已所用的教学资源。
再次是信息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多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假如我们能够记得所曾读到、听到和我们的心里所曾欣赏过的一切事物,随时可以用,那时,我们便会显得何等的有学问啊!”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浩瀚如海、瞬息万变,全球信息一体化必将影响教育,也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着眼于未来的需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成为“大百科全书”。.另外,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小学语文老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因此就必须深入钻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积极获取有关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源。新课程还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拓展和延伸,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是教师不断的获取大量有效的信息资源。如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邱少云一个人身上着了火而其他战士身上没有着火?我从《小学青年教师》获取了这样一个有效的信息:原来,在战斗前,我方预料到敌人可能使用燃烧弹,因此在出发前每一个战士都用水把全身湿透,而邱少云是通讯员,身上装有重要文件不能湿水,所以火只烧到了他一个人。这们用自己获取的信息使教材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二、小学语文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
1、从生活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
语文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信息资源,经常阅读报刊、杂志并将报刊、杂志等媒体提供的信息随时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积累,及时地进行记录或评论。如经常阅读《中国教育报》、《小学教学》、《教育时报》、《小学青年教师》等报刊、杂志、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资源。
2、从电视媒体中精选栏目获取信息资源
如CCTV—10周一至周日中午12:45首播,晚上11:30、次日早上6:40重播的《百家讲坛》是一个由海内外名家名师主讲,涵盖科技人文社会,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的讲座式精品栏目,它等于是把大学课堂搬上了银屏,是教师获取信息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另外,CCTV中的《文化视点》、《电视诗歌散文》、《焦点访谈》、《世界文化广场》、《文化报道》、《读书时间》等栏目也都能提供给教师最前沿、最时尚而又高品位的信息。
3、充分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
在当今时代,网络是一个集大成的信息世界,在这个百宝箱里,有用不完的珍宝。小学语文教师要多上网,多求索,收藏一些经典的语文教学网站:如“中国教育网”“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教育信息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网中网”、“中鸿网”、“K12教师频道”、“语文沙龙”、“老百晓在线”“语文新视界”等优秀语文网站应该是语文教师经常光顾取经的地方,这是能经常给予教师最新教育教学信息的平台,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使自知的教育教学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因而做到与时俱进,从而达到提升业务水平的目的;“榕树下”、“木子书屋”、“清韵书院”等网站,名著名篇、纪实小说、网络文学等一应俱全,给予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无形中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能使语文教师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从而增强语文课堂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而“网易”、新浪网”、“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等各大综合网站包罗万象,是教师对这世界保持新鲜感而不至于“老朽”,同时,能使教师从时事、体育、娱乐新闻中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
4.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获取有效信息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的六大教育工程之一。小学基本模式是指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每套装置包括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一台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设,以及电视机、DVD机和成套的教学光盘。可以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快速接受大量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使大量的优秀课程、优秀教案、优秀专题教育节目和丰富多彩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农村学校,广大师生通过卫星广播、数据广播、电话上网等方式获取资源,查找信息,进行学习与交流,快速获取大量多种媒体资源,我校已经建成远程设计教育“模式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
5、通过学习培训获取信息资源
一是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如县进修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语文教师进行集中短期的有效培训,分期分批,逐渐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教育信息匮乏的现状。二是进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指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由各学校自己组织对本校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包括学校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或教学研究等,使教师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
6、通过本校教研来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问题。校本研究之所以倍受青睐,可能最大的优势在于因校而异、因人而异,能最大极限地促进每个教师、每个学生、每个学校的发展。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教师的发展需要环境,需要学习,学习需要交流,交流需要平台,校本教研就是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在竞争时代加强信息共享。这正所谓“你我各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仍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每位语文老师将各自收集的信息、创建的信息和教学的心得在备课组内共享,大家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使信息在交换中丰富、增值,使观点在交换中碰撞,在碰撞中闪光。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充分认识获取信息资源的必要性,着眼于未来的需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第四篇:改善民生的必要性和途径
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浅谈改善民生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民生是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之基
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和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安全生产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真正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正视的课题。
【关键词】十八大,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民生意义,途径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民生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关于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主要包括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 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吸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1、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均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国兴。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党成长壮大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之宝。当前,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而为人民谋福祉恰恰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转型之际必须更加重视民生。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底子薄、地缘广阔、历史欠账多,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让人民体面劳动,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底。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5、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遵循“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问题,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③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定居工程建设、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④医疗卫生是民生之生命线。医疗卫生受到普遍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人们都需要医疗方面的保障。据国务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离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结合国情实行“三方付费(即国家、单位、个人)、三网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级就诊乡镇社区医院、区县医院和市级以上医院)”的医改模式,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逐步实现“患者选医生”的现代就医理念,把维护自身的健康权还给民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⑤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收入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2、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现实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既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民财产安全,又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在祥和、安全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解决发展性民生问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即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主。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也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等新兴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宣传主阵地作用,凝聚加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3、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温家宝:《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五篇:改善民生的必要性和途径
姓名:董国富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浅谈改善民生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民生是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之基
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和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安全生产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真正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正视的课题。
【关键词】十八大,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民生意义,途径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民生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关于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主要包括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
吸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1、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均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国兴。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党成长壮大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之宝。当前,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而为人民谋福祉恰恰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转型之际必须更加重视民生。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底子薄、地缘广阔、历史欠账多,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让人民体面劳动,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底。
5、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遵循“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问题,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③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定居工程建设、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
④医疗卫生是民生之生命线。医疗卫生受到普遍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人们都需要医疗方面的保障。据国务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离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结合国情实行“三方付费(即国家、单位、个人)、三网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级就诊乡镇社区医院、区县医院和市级以上医院)”的医改模式,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逐步实现“患者选医生”的现代就医理念,把维护自身的健康权还给民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⑤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收入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2、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现实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既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民财产安全,又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在祥和、安全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解决发展性民生问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即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主。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也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等新兴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宣传主阵地作用,凝聚加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3、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温家宝:《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