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思维(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00:0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题引领思维(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题引领思维(小编推荐)》。

第一篇:问题引领思维(小编推荐)

问题引领思维,启发成就高效 数学组 窦常兴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负担大大减轻,课堂学习时间大大减少。一方面,许多学生不会合理地支配空余时间,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愿,导致学习兴趣日渐衰退,学习成绩大不如前;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也深感与教育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迫切想要提升自身素质,以便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针对这一现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实行有效教学。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必要且紧迫的。

2.现实状况

以数学学科而言,传统教育的特点是“四轻四重”:重“师教”,轻“生学”;重知识的掌握,轻能力的培养;重时间,轻效率;重“题海战术”,轻“通性通法”。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课堂教学时间的减少,再也没有大搞“题海战术”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尽最大可能地调整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3.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均为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线数学教师。他们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的形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改革和尝试,也参与过一些课题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其中,《普通高中数学人教B版教材与其它版本教材的比较与研究》和《焦虑与学习成绩及学习态度关系研究》这两个课题的深入开展,更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有效教学中的“有效备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现实意义

有效教学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提高了教学效率,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有效教学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效地备课,有效地讲解,有效地布置作业,有效地辅导,有效地展开师生交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

(2)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有效教学反对“满堂灌”,提倡师生互动。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积累教育智慧,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一举多得。

(3)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效教学反对“题海战术”,它倡导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数学学科的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联想创造能力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为目标,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取得最充分(最有效)的发展。

具体地讲,体现在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

1.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强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

3.强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4.强调使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最有效率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理论依据

1.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

为响应十七大关于教育改革的指导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特殊岁月,教学效率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可以说,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要进行有效教学。

2.教育学的相关理论

(1)“最近发展区”理论

美国联邦教育部所属的“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Diversity,and Excellence,“CREDE”)以维果茨基(Vygotsky)社会文化建构论为基础发展有效教学准则,并将“最近发展区”理论用到教学领域,指定了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可供我们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参考。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着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把教学视为一种师生双方共在的建构活动。围绕这一活动,涉及到的方法、手段、策略、技巧、智慧和原则统统被收入我们的视域之内。这就为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的理论依据。

(3)“三有”论

“三有”论是用来描述有效教学的,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育。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有效率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需求是否吻合的评价。

“三有”论为有效教学的判断提供了标准和策略,为我们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普通高中各学科在学生认知方面所固有的本质规律,寻找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大多数教师自觉讲求教学效益,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加快专业化成长。

2.研究内容

本课题全面研究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普通高中数学科有效教学的模式、原则、规律,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有效教学的具体实践。

(1)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归结有启发性的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习问题;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

(3)研究分层次教学、技能训练、环节整合等课堂教学要素;

(4)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5)研究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科学思维、模式整合等方面的问题。

五、研究方法和原则 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查阅和学习文献资料,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观察课堂流程和调查学生的接受程度,改进教学模式。通过个案研究、案例研究指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以“行动-研讨”、“行动-反思”方式为基本研究范式,以“归结问题-深化研究-巩固提高”教学模式为基本参照模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最后,通过经验总结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有效教学研究、实施的效果和水平。

2.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本质应是创设一种有利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所以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广泛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2)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应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出发,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新知识的有关概念.

(3)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为学生在知识基础、学生潜能和品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互相促进的.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作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反过来,又通过思维训练,观念培养,使学生获取知识并牢固地掌握知识.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将理论最大化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课题组在这一阶段做了许多工作:

1. 组织教师参加山东省高中教师暑期培训,与其他优秀教师交流,取长补短。

2.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肖成全主编的《有效教学》及《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创新教育》等相关书籍,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3.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学习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如吴刚的《新课程与学生心智发展》、吴庆麟的《知识、学习与教学创新》、庞维国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等,通过做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新近的教育理念植根于课题组成员的头脑之中。第二阶段:无效教学环节查找反思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有些教师喜欢布置学生在课下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但是,不同的学生对预习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只有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而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却认为预习不可取,他们认为“老师讲的与书上差不多,听课成了浪费时间”、“预习后,听课就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不能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好的听课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喜欢预习,但不喜欢问答式的预习题,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前能布置一些与知识有关的数学史、数学常识,需要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才能获取的信息,这样既开阔了数学视野,又锻炼了能力。

反思:课前预习中的无效性,造成了这一时段的教学行为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使课前预习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深入挖掘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没有把学生接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可以尝试把课前的知识预习适当转化为课后的知识反思与深化,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深化,这样学生甚至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得到新的发现,会大大提高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2.新课引入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有些教师在上新课时习惯先领着学生复习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让学生背诵有关概念、定理,课堂一开始就死气沉沉,缺乏生气。更有甚者,有时因为上节课的作业、测验不理想等原因,扳着严厉的面孔发火、责骂学生,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产生恐惧感,这样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自然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思:学生希望老师带着笑容走进教室,学生希望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希望老师的课堂引入每天都是新的,是引人入胜的。这个“引”,应该引得巧妙,引得合理,更应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引”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或从日常生活的话题引入,或从自然界生动的事例讲起,或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等等,形成一定的“悬念”,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研究发现,在创设引入情境问题时,那些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求知欲,适合学生的胃口。3.教学活动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有时却透露出形式化倾向。表面上看很热闹,实质上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起来,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教师引导的没有目的性的自主,没有发挥学生独立性的自主。教学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生自主建构,一是教师的价值引导,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第二,合作学习时有形式却无实质。合作学习的灵魂应当是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大家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否则这个合作可能就是走形式,几个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说几句就结束了。第三,探究过程有形式无实质。表面上有探究的程序,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对问题没有质疑,缺乏深度思考。

反思:在所有的教学行为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如何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如何营造出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把学生引向主动学习过程中去,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4.课后作业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随着课时的减少,不少教师把教学的主阵地放在了课后。当前课后作业一方面是过多过滥,学生忙于应付过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是效率低下,大量的作业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而且因为太多使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往往是马虎应付,老师没有时间研究性地批阅,往往是简单查看对错。这种状况不仅使训练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反思:我们应通过改革作业训练,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传统教学中那种“一刀切”的作业布置,统一的标准答案,共同的作业目标,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而抹杀了学生的差异性,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所以在作业设计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阶段:有效备课的实践研究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但课题组在对备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和实践,都存在着很大误区,时常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备课,同时也影响了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面对当前教师备课的低效性,课题组经过前期研究,初步形成了自主备、集体备、建构备、检验备、反思备的五步备课模式。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又逐步对这种备课模式进行完善。

第一步:自主备。坚持“裸备”原则,坚持无“拐杖”(教参、网络资源)走路,自己研读课标,自己研读教材,自己研究学生。主要利用的是个人资源,重点提高教师解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第二步:集体备(参考备)。每周一次,90分钟,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同样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及时记录,形成较为统一的电子教案或导学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每一节课不可能都进行集体备课,主要是时间有限。这里有他人资源(包括教参资源、网络资源、其他名师资源等)的揉合,重点提高教师交流合作、鉴别选择的技能。

第三步:建构备。我们认为教师的“集体备”或“参考备”是一种同化,教师个体吸纳团队或他人的“营养”而进入肌体之中,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个“排异”的现象产生,所以教师必须需要顺应,顺应班级的不同,顺应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顺应教师自身素养、性格、风格等的不同,将别人的东西经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变成适合自己的有益,这个层次的备课非常重要。它加进去了许多特质资源,重点提高教师对资源的优化组合技能。

第四步:检验备。课备得好坏优劣需要课堂教学的检验,即使一节很好的备课,也得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验证。我们开展的“一课三摹”活动目的就在于此。课后的评议围绕“审视”这一关键词展开。审视总体效果,审视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审视教与学的过程,审视不理想的环节,审视三维目标的达成与否,从而对备课进行改进。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许多生成资源丰富了课堂,能有效提高教师分析学生、融入学情的技能。

第五步:反思备。教师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途径。课后反思备课的效果,这个环节围绕“积累”、“剔除”和“修缮”三个词语思考。积累成功之处,积累经验之点,积累机智之光。剔除失败之训,剔除失效之节,剔除失身之格。修缮缺失之漏,修缮审视之效,修缮整体之美。这里可以将相关本课的资源进行综合提炼,完成一次螺旋提升。这个环节重点提高的当然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技能。第四阶段:有效上课的实践研究

对于如何有效地上好每一节课,杜绝教学中的无效环节,课题组的成员做了很多的尝试。或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或求教于同行。在这一阶段,我们重点分析如何改进教学活动的形式、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从而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真正有效地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有效上课研讨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两种:

1.一课三摩

一课三摩即“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这是我们这次有效上课研讨的一个重要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课题组每周拿出一个课题, 依次安排每位老师进行一课三多摩。

首先由全组共同讨论选好一个课题,然后由负责本课题的老师自己进行第一次教学设计,认真研究教材,精心准备,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接下来由全组老师集体听课,听课之后由每位老师发言,提出自己对于本节课的见解和意见,指出哪些环节是无效环节,怎样处理会更加有效。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根据全体教师的意见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然后进行第二次授课。对比两次上课效果, 再进行研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进行第三次教学设计,第三次授课,这样下来课堂效果会有很大的改观。

在“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的教研模式中,我们更强调的是反思与设计。反思与设计的过程,是在每次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最终形成的教学设计既是集体智慧的一种体现,更多的是这个教师在活动中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提高的一个结果。

通过“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这种教研模式,课堂效果明显较之前有效,且在研讨的过程中,全体参与的老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2.同题开课,同课异构

“同题开课,同课异构” 是另一种有效的教研模式,通过对比哪种教学模式更有效,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选择相对优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同题开课,同课异构”,突出的是异构,突出的是不同教学指导思想下教学设计的可变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不同教学设计思想的碰撞。在针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就是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活动;适合教学内容,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的载体是课(同一课题),组织这样的活动,选择的课题必须具备引发教师不同设计思想碰撞的价值。不同教学设计思想的冲撞是同课异构活动的表象,活动的本质在于找寻课题中的“同”和“异”,即不同设计中相同之处是什么?这一课题设计的核心是什么?同样的核心有哪些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聆听不同的设计,观摩不同的教学流程,参与的教师必定会有更深入的思考,通过交流、辩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将这一课题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沉淀下来,从而促进与改进教学设计,做到有效上课,向有效教学迈进一步。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1.邹玲: ★ 教学案例《简单线性规划中的最值问题》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所作的课《几何概型》在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中,荣获一等奖;

★ 执教的“函数的零点”一课,在威海市高中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 执教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课,在威海市市直高中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 在2008年山东省中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高中组二等奖; ★ 《简易逻辑题中易出现的一类错误》发表在《新校园(学习版)》2009年第9期; ★ 《关于极值法求数列的最大项的释疑》发表在《新校园(学习版)》2009年第12期; ★ 《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教学实录及反思》发表于《中国数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 《有效教学勿入误区》发表于威海教育2010年第2期。

2.牟俊环 :

★ 执教的“正弦函数图象”一课,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 执教的“几何概型”一课,在威海市高中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论文《以人文精神润泽有效教学》在威海市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教学案例《几何概型》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同时在威海市普通高中数学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3.陈梅:

★ 2008《二分法》优质课市直三等奖;

★ 2010年3月《正弦函数的图象》优质课市直一等奖; ★ 2010年4月《复数的乘法》优质课威海市一等奖; ★ 2010年5月《回归分析》市直公开课证书。

4.张妍: ★ 论文《关于有效备课的一点体会》在威海市“有效教学”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论文《走出有效教学的四个误区》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论文《教学案例: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威海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成果(第三批)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5.王春燕:

★ 《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9年4月;

★ 在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中,王春燕同志所作的课《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被评为二等奖;2009年6月;

★ 《例谈有效备课和有效教学》在《山东教育》上发表。

6.窦常兴:

★ 《感悟数学中的情景教学》在山东省中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2007年6月;

★ 《抽象函数不抽象》在《新校园》发表。

7.宗香荣: ★ 《基本逻辑联结词》在威海市直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案例(设计)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7年7月; ★ 《由一堂录像课所想到的》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4月。

8.宋卓玉:

★ 《营造思考与交流的和谐》在威海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07年4月;

★ 《等比数列的前 n项和》在威海市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案例(设计)评选中,荣获市直一等奖,市级二等奖;2007年7月。

9.柳兆波:

★ 《无效教学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获得市级三等奖;2010年3月; ★ 《有效教学的起点--有效备课》在《新校园》上发表。

10.崔英红:

★ 执教的“函数的单调性”一课,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 教学案例“棱柱的概念”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11.史海蓉:

★ 执教的“函数的单调性”一课,在威海市高中数学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 论文《让课堂真正动起来》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12.张力 : ★ 论文《反思中探索有效教学--我教学中的反思》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 论文《探索中成长 反思中进步》在威海市“有效教学”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13.邹德文:

★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在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4月。

14.王静 : ★ 论文《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威海市市直高中数学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15.李文广 :

★ 论文《从有效提问入手打造有效教学课堂》在威海市市直高中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16.丛丽伟 : ★ 论文《两个无效教学案例的反思》在威海市“有效教学”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17.高瑜:

★ 论文《我尝试的一节有效教学数学课》在威海市“有效教学”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同时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18.曲国良 :

★ 参与编写《新新教案(高中数学必修一)》。

八、研究后的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已告一段落。可以说,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实践,教师和学生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行为也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也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也有一些困惑与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差异与学生性格的多样性,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性格的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环节中重要且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反复实践。

2.众所周知,高中数学教师工作量非常大。面对时间紧、压力大的日常工作,课题组成员难以用最佳的状态进行专项的课题研究。如何才能二者兼顾,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实践。

3.教师自身的水平差异较大。许多教师尽管课讲得非常好,但是由于专业素养的限制,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这对于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2008年山东省高中教师暑期培训开展以来,这一现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学无止境,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贵在持之以恒。

4.初、高中数学课程的不衔接一直是高中教师头疼的一大问题。另外,初中各个学校的授课内容也有所差异,导致学生之间基础差别较大,给实际授课造成一定的困难。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的介入、合理计划、统筹安排才可以解决。

5.我们的有效教学课堂模式一直是在摸索实践中进行的,缺乏专业化的理论指导。如果有相关的专家屈尊与我们一起研究,我想,我们的研究会更有成效,收获会更加丰盈。

九、主要参考文献

肖成全主编.有效教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张璐.有效教学的定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 ?? ?? ??

第二篇:4问题引领

全国高效课堂交流协作网

即墨28中师友互助五步十环节高效教学模式

问题引领单

一、师友划分

问题引领

1、师友是如何划分的?学生之间的师友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吗?

2、学师和学友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吗?

3、师友互助为什么要选两人一组,三人一组不成吗?有没有师师间的交流?

4、师友互助中是否存在不愿意参与的?遇到该怎么办?这样的孩子有学师吗?

5、如何更好更充分的进行师友的“和谐互助”?

二、实施条件

问题引领

1、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在什么情况下用最合适?

2、家长对师友互助是否理解(接受),尤其是作为小学师的家长?

三、具体措施

问题引领

1.互助学习开始和结束时整个课堂总是乱糟糟的,学生需要好几分钟才能安静和归位,该如何处理? 当学生每节课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学习时,学生会不会疲倦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如何提高师友参与的积极性? 3.学生交流时有不彻底、躲避、不积极的现象怎麽办? 4.如何让学友更自主地学习而不总依赖于学师?

5.学师不会给学友讲怎么办?怎样保证学师讲解的准确性?

6.每个班都有几个特别差的学生,对于水平相差较大的师友,如果学师面面俱到的每个问题都提问讲解是不是太浪费学师的时间了? 7.课上使用的典型题是如何选出来的? 8.如何培养孩子这种师友互助能力的? 9.在日常当中是如何来培训老师的?

10.在师友合作学习的初期,老师是如何指导训练的?

11.当碰到知识点比较难理解或练习题比较难解时,这时师友怎么办?也就是如何在培养尖子生同时兼顾落后生? 12.课堂的有序性是怎样培养和训练的?

13.刚开始实施师友合作时是怎样让学生适应的,遇到过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

14.在优生的培养中有何方法? 15.学困生如何对待?

16.如果课堂上个别学生不参与活动,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17.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8.怎样保障学生在互助活动期间是有效的?

19.怎样调控学生整节课的状态?即学生整节课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20.怎样使和谐互助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1.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靠什么调动?具体措施是什么?

22.当课堂学习过程中,生生师友间都没有深刻理解知识点时,您认为教师的指导用直接语言提示还是用问题引导好?

23.在练习环节,贯穿整堂课,但提问面则较为集中(不足70%),您如何掌握全体学生的收获?

四、操作步骤

问题引领

1、你认为实施“和谐互助”教学策略中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2、“五步十环节”在每节课上都必须完整地展示出来吗?

3、化学实验课怎样进行授课?

4、英语在每个单元开始时,先进行语法教学怎么样?

5、师友评价的方法?

6、如何检测师友互助任务是否完成,特别是课下部分?

7、学生不会预习,怎么办?

8、“和谐互助”模式下英语教学中,除新授课模式外还有其他课型吗?

9、在“和谐互助”课堂实施前期,预习作业出现没有很好完成时,难免会影响课堂进度,遇到这种情况 你怎么处理 ?

10、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有导学案吗?

11、复习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12、英语课上阅读教学环节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师友合作?

13、英语老师,感觉您的检测部分所给时间较少,不知“partner B” 层次的同学能跟上吗?课下是否还有跟进?

14、学生语言点的总结,是否课前与课任老师询问过?

15、英语录音播放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正音吗?如果是课前放是否会更好些?

16、英语课前强调提前预习,老师是如何要求、规范学生的预习工作的?

17、在英语课中,学生是否有系统的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除了单词、词组的认读是否还有别的?

18、在英语课中,学生的表述非常专业化,请问前期的“和谐互助”在英语学科的培训内容是什么?具体怎么操作?

19、英语课中,学生跟录音同步读很好,我想知道最初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体现在课堂里?

20、英语预习提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老师策略

问题引领

1、“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你们学校的老师是如何做的?

2、在实施和谐互助教学模式过程中,学校管理上最让您受益的培训是什么?

3、即墨28中老师给自己在实施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中订的目标是什么?

4、教师间是如何合作的?

5、如何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对一个问题的解答是重结果还是思维过程?学生对学生的帮助多数都是看结果,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6、如果学生不进行提前预习或者预习工作做的不到位,老师该怎么办?

7、你们对课改的理解是什么?

8、如果学友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如何解决?

9、如何把握作业布置?

10、语文复习课上,学生展示了自己课下对字词、句的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复习效果都很好。课前老师如何如控制这个小组的学习状况?

六、模式亮点

问题引领

1、“和谐互助”教学策略与以前曾经使用的“双分”教学相比,有哪些优点?

2、和谐互助的课堂和传统课堂有何区别?

3、通过一节课是否全部学生能把所有的语言点灵活运用?

第三篇: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

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符号表达思维成果的精神劳动,是作者通过思维运作,凭借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维成果和思想感情的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创造性的、制作精神产品的活动,是将思维成果转化为文字符号的能动过程,是制作信息载体、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智能的重要手段。

写作,是安邦济世的“大业”,永垂后世的“盛事”。写作既是一种精神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精神生产手段。这种生产方式和手段渗入到各行各业,已经融化为其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成为各类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在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上谋生就业的手段。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人们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活动等都离不开写作。写作成果是属于全社会、全人类的,写作成品作为科学研究的“结晶”,知识信息的“集结”,将更为普及,使用频率也将会更高。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越是发达便越重视写作。写作的兴旺会更有效地传播知识信息,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工作效率,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繁荣,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思维在写作中居于核心地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既能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思维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文章是思维的结晶,决定一个人写作素质的关键,就在于其思维能力。人的智力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而这些智力发展的高低强弱均直接依赖于思维能力,同时又影响着、推动着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在诸种智力因素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思维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从写作学界“生活→思维→文章”、“物→意→文”、“意化→内化→物化”、“写作发现→构思→表达”等表述中,都表明了是思维活动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思维过程是写作主体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信息的原材料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大脑就像一个加工厂,通过思维系统这个机器,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新的产品。任何作品都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客观事物到一篇文章,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就是作者头脑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时的思维活动。聚材取事、命题炼意、谋篇布局、定体选技、措辞造句等,都有思维活动。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写作活动;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写作的深度;没有思维的成果,就没有写作的成果。思维是写作的一个根本源头,只有善于思索,才能善于写作。

思维创新是写作的本质特征。思维创新,即高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它是对“信息”进行不同加工、组合、演变升华的结果。思维创新就在于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悟出新道理,提出新见解,立意新颖,思想深刻,写出独特处,给人以新鲜感。思维创新是写作进步的灵魂,是写作兴旺发达的动力。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事物出现。改革发展生机蓬勃,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形势发展很快、变化很大,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层出不穷。时代大变革,格局大变动,利益大调整,事业大发展。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千姿百态的,反映到思维创新上也是千变万化的。思维创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思维创新是决定文章价值的关键。写作实践活动在不断发展,千变万化,只有思维创新才能适应读者的实际需要。写作的活动过程,已不再是对客观世界机械式的定型加工过程,写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新。写作是开启思维创新的钥匙。写作,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活动,不仅只是记录思维成果,而且诱发创造性思维,造就创新人才。提高写作主体的思维创新能力,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成功的写作,就是一种创新,是写作主体思维创新能力的标志。写作主体的思维创新,往往能产生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发现问题,冲破旧的模式,建立起新的模式。这就需要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把书本上别人的东西经过思考消化,变为自己的;把书本上死的知识经过思考消化变为活的,为我所用。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观点。这样才能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写作是科学、是艺术,而思维创新在写作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写作的本质属性。

写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写作是术科、是技能。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社会,取得第一手的写作材料,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写作能力只有通过写作实践才能获得,写作理论知识和他人的写作经验只有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转化为自身实实在在的能力。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通过写作理论的指导,利用写作知识的积累,通过写作实践这一媒介、桥梁,将写作理论、写作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是术科、是技能,具有突出的术性、技能特征。“物——感——思——文(意化、内化、物化)”,写作行为的纵向推进,如同经线;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写作成因的横向综合,如同纬线;采集、运思、表述、评改四道环节,写作能力的程序操作,如同织梭。写作主体通过织梭,就能将经线、纬线巧妙地编织成作品。写作以能力为本位,以用为目的。

写作要科学地进行实践。写作成品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产生、使用和发展的,是用来处理社会实践中各种具体事务的,写作动脑动手的能力来自实际写作锻炼,只有与相关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科学地进行写作实践,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写作科学实践。就像学游泳一样,只有虚心认真地学习,亲身到水中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吸气换气和划水的规律,才能逐步走入水中的自由王国。不敢下水的人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只看书本上的理论,不下水实践的人,也只能望洋兴叹。通过写作实践把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并在写作实践中勇于探索,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主导的写作实践成为正确的而不是盲目的实践。要科学地进行写作实践,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减少随意性。写作有其内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文有定则”、“写作有要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写作规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状态的客观存在,是“定则”、是“要道”、是“规矩”,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宰,应当被写作活动遵循体现。写作按规律进行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则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文无定法”、“作文无秘诀”,写作方法是写作实践活动的手段,具有独特的个性,可以取舍、自由挑选运用。

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一是要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支配行动。要解放思想,把发展变化与变革的意识融于思维创新,强化主观能动性,勇于突破自我,善于重塑自我,勤于发展自我。在思想上要把思维创新作为写作的灵魂,作为写作的动力,将思维创新变为写作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心理操作思考到位。思维创新是一座挖掘不尽的能力宝库,是写作潜能的内核。韩愈说“行成于思”,孔子提倡“再思”。做事取得成功是由于多思考。古人讲“三思而后行”,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这很值得思维创新借鉴。多想出智慧,思则得之,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要多谋善断,思维创新既要考虑得周密,又要善于作出决定。只有努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自觉思考的良好风气,思维创新的能力才能增强。为什么相似的写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笔下生花,写出的文章出类拔萃,而有的人写出的东西却平淡无奇,没有特色?究其原因,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思考到位,是否能熟练成功地掌握运用创造性思维。三是思维创新引领到位。思维创新引领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写作是由采集、构思、表达、修改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的引领。采集中的观察、体验、调查、摘录等,无不由思维创新引领。构思中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取舍、框架的设计、表达规模、角度及技巧的运用等,更是由思维创新引领。表达是对构思成果的物态化、定型化,是进一步深化、精细化,还是由思维创新引领。修改是对构制成的成品进行主题的审视、结构的调整、词句的润饰等,也离不开思维创新的引领。整个写作过程,从始至终都由创新思维引领。思维创新是进行写作的纲,一纲举则万目张,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不仅使头绪纷繁的写作内容条理分明,也使笔下生花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党校 山西阳泉南庄煤炭集团)

第四篇: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

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前行 封丽霞:

改革与法治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都将是中国社会的常态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伴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入进行。改革为法治发展注入了动力、指引了路径,法治又为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制度保障。实践当中,改革的任务常常就是法治的任务,改革的难点通常也是法治的难点。

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改革,本意是“改变”“打破”和“革除”,指的是改革和突破旧制度和旧事物,最大限度解放人们的思想和生产力。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十三大报告的提法,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改革的特点是“变”,是对既有制度和现实状态的一种“改变”。就此,有人说,改革就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相形之下,法治是要对一种稳定、成熟的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化、确定性、权威性和可预期的调整。换言之,法治的特点是“定”,是要把某种社会关系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显然,法治与改革之间必然存在“定”与“变”的矛盾。

正因为此,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改革与法治二者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要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就不能讲法治。还有人鼓吹“改革要上,法律就要让”,要“超常规”发展就要突破法治。这种认识误区常常使得一些人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理直气壮地绕开法治、背离法治。其实,这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一种片面理解。法治之于改革,不仅是规范和控制,而且也有积极的引领和保障。从法理上说,改革与法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改革是法治的先导,法治是改革的重要条件。没有健全的法治,改革将缺乏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秩序,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和确认。改革的实践还有可能陷入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的混乱状态。反之,如果没有改革,法治的发展也会缺乏所必需的经验、现实基础以及可预见的方向,因而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必要性和动力。

从“政策推动”到“法律引领”

从改革开放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出发,通过大规模的国家立法引领和推动各项改革,通过不断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以法治建设来引领和保障

各项改革事业,是当代中国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一项主导原则和重要策略,也是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和法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可以说,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也相应是法治建设的转折点: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与起步,意味着以大规模立法为先导的法制的恢复与重建的开始;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带动形成了“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法治工作格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我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立法高潮;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一言以蔽之,改革持之以恒地推动着我国法治的进步。我们的法治发展渗透着一种强烈的改革精神。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常常是以政策而非法律来推动改革的进程。很多重大的改革往往是在没有宪法法律依据甚至是在“良性违宪”或“良性违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政策推动型改革在法治基础贫乏、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它能够以政策的灵活性、见效快、针对性强等特点及时回应改革事业的各项要求。但是,毋庸置疑,政策推动型改革容易蜕变为主要依据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来推动改革。改革的进程也主要仰仗于领导人的个人智慧及其对特定改革事项的关注程度,改革的目标实现必然也充满了各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是造成一些地方的改革“新官不理旧账”“人走政息”,改革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现实当中,通过政策来推动改革也造成了政策与法律、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扭曲与错位。在政策推动型改革模式之下,人们逐渐形成了重政策、轻法治的观念,而且强化了参与改革实践的政治精英的人治意识,造就了许多改革者“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轻视法治的机会主义。由此,也就造成了全社会的规则意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可以说,不论是改革的受益者还是被边缘化者,不管是改革者还是被改革者,多由于自身经历和社会经验缺少对法律的敬畏,缺乏对法治权威的足够尊重。

理性认识法治之于改革的贡献与不足

时下,改革与法治都处于共同推进的过程之中。我们需要正视法治所处的当下的客观历史环境,理性认识法治对于改革与发展的贡献与不足。当务之急,我们要坚决摒弃关于法治的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态度,务必认识到只有在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可能做到各项改革事业的全面、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法治底线一旦被突破,就有可能导致国家解决社会纠纷正式机制的失灵或失效。社会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紊乱局面,社会公平正义无法实现。改革与发展也将成为痴人说梦、可望不可及。故此,在实践中要充分重视法治之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法治权威,充分认识法治的主导型功能,强化法治发展的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破除关于法治的不切实际、过于理想的“万能主义”幻想。在我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成之时,在还没有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化之前,改革与法治之间的目标冲突与矛盾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存在。这主要表现为:法治的保守性、确定性、规范性与改革的创新性、突破性、越轨性之间的矛盾;法治的统一性、原则性与发展的地方性、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法治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与稳定的社会控制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法治所内涵的社会公平正义与改革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效率优先的价值准则之间的矛盾,等等。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已进入现代化成熟与稳定发展时期的西方国家的法治不可同日而语。法治与改革的内在冲突、法治之于改革的从属性与工具性,以及法治所调整之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得当代中国法治将不可避免地带上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足。在很多情况下,法治手段有可能会显得无力甚至是失灵。

在现代法治视角之下,法是一种符合正义标准和客观规律的行为规则。依法办事,表面上看会束缚手脚,但从长远看是成本最低、矛盾最少、最为理性平和的处理方式。脱离法治、急功近利地谋求改革与发展,尽管可能得到暂时、立竿见影的好处,但只能适应一时一地,无法长远、难以持续。没有法治保障的改革如同脱轨的火车,可能“欲速则不达”,最终可能不是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却可能以改革之名破坏改革事业。故此,必须牢记,要把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与民众的可理解程度、社会秩序的可承受度结合起来,把改革的路径和手段与法治的限度和底线结合起来。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来引领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更加要求各项改革举措的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协调性。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之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法可依的历史目标之后,在执法、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以及民众的法治意识普遍提升之后,我们以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固,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更加成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偏离法治轨道大搞“短、平、快”的改革,甚至是公然进行违宪改革或违法改革,必然会遭到社会各界的诟病指责,也必然会使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遭受到严峻挑战和普遍怀疑,自然也会加大改革的风险与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改革与创新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同时,法治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的需要。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是构建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义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首先,要把握好改革进程与法治进程的同步性和互动性,将改革决策与法律的立、改、废结合起来。对于滞后

于社会发展、阻扰改革进程的陈旧之法要做到及时废止,为改革扫清道路。对于已经被实践验证的成功的改革经验与成果也要及时通过创制新法确定下来。其次,改革要尽量避免与现行法律法规的直接冲突。如果确实要突破或变通宪法和法律规定,应事先获得权力机关的特别授权或专门授权,以便为改革争取一个合法的身份和依据。再次,对于严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改革行为,对于打着改革的大旗破坏法治的行为,应予以及时纠正和阻止。对于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违法改革,要通过司法途径判决其行为无效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总而言之,改革、发展与法治都是中国社会前进的主题词。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法治是手段。在现代法治原则之下,依法办事是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当前,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牢固树立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法治观念,始终对宪法法律存敬畏之心,在工作实践中努力以法治思维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方式推动改革进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我们的改革事业。

第五篇:《问题引领》读后心得体会

《问题引领》读后心得体会

《问题引领》读后心得体会

“从灌输为主的先教后学,到问题引领下的先学后导,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句话极具魅力,因为它让我的思想开始急速运转。

回想自己小学时接受的教育大都是以灌输为主的“先教后学”,我们习惯了跟着老师的步调,总觉得完成了课内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所以少有创新和超越。而《问题引领》这本书所倡导的“先学后导”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它致力于以问题引领自学、以问题引领合作、以问题为载体实施先学后导。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这样一个大的前提:每个人天生就具有自学能力。书中说道:“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他开始自学的内容不是书本,而是生存。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自学,可是他自学的历程却在那一瞬间开始了。俯卧的婴儿,他试图以昂扬的生命激情抬起自己的头,这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自学过程。”原来,自学是生命本能催生出来的力量。这一点给了我这样一个思考:“怎样把学生这种自学的本能最大化的激发出来呢?”

读了这本书,我找到了思路,那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抓手、有目标,在独特的体验中有活力、有收获。但是,在小学一年级可以实施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吗?这个疑问的提出又一次让我深深意识到自己是“灌输教育的成果”,显然在自学是天生的前提下,只要孩子的思维发展到能够理解问题的意思,或者问题的提出符合孩子思维的发展水平,问题导学的策略完全可以延伸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刻,思路瞬间被打开了。

问题不但可以引领自学,还可以引领合作。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他发出的第一个合作信号。所以合作也是从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的,而课堂条件下的合作学习,不是空穴来凤,而是以人的本能需求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的。

这时,我的脑海中又蹦出这样的思考:“问题从何而来?如何提出高效而有质量的问题?”或许只有将这两个问题落实到实处,才能真正将以问题为载体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发挥到最大功效„„

下载问题引领思维(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题引领思维(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领导者思维问题回答(精选合集)

    领导者思维问题回答一、领导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模式? 答:主要从下面三点体现: (一)全局性 善于全方位的思考问题。既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还应看到该......

    “整合思维”引领下的作文教学

    “整合思维”引领下的作文教学 (224500)江苏省滨海中学丁爱华摘要:“整合思维”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思维模式,将此引入作文教学之中,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素材积累、训练学生的写......

    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 小东门小学 胡秀珍 一、模式的名称:“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

    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

    初一:“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

    《暗示点引领思维流向的风向标》读书笔记

    数学通讯(2008年第2,4期) 暗示点引领思维流向的风向标 董入兴时复明 222006)(新海高级中学,江苏 思维的发散,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在做一道题时,教师不只是应该把解题的正确答......

    关于创新思维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

    关于创新思维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 摘要:创新思维是以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视角探索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

    让问题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让“问题”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吕新伟 新沂市第六中学 (江苏徐州) 221416 【摘 要】:化学学习是一个引出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往复过程,可以说:“问题”贯穿于化......

    问题引领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问题引领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卢海兵 来源:《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11期 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高效的教学是摆在每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