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牌《小学语的文教学中积累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课
题
类
别
学科类
学
科
分
类
小学语文
课
题
名
称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赵玉霞
负责人所在单位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
立
项
时
间
2014年
月 日
结
题
时
间
2017年
月
日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积累国学经典:寻回民族智慧,继承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如今社会,人们之间缺乏信任,善良的人不敢再乐于助人,孩子们自私、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缺少正能量…….可以看出人们在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而国学经典是治疗精神匮乏的良药,找回曾经珍惜过而又缺失了的国魂,国学经典是最好的选择,基础教育当然是真正能使国学经典深入人心的最好渠道。
2、积累国学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国学教育在我们周围的缺失。在语文课本中,对于传统的文化,涉及到的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历史经典等不仅量少,而且特别浅显,与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来比,如沧海一粟,孩子们对国学经典作品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非常薄弱。
4.电视节目中大力倡导传统文学的学习。如《成语英雄》《中华古诗词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等节目,让我们看到年青一代对国学的热爱,但是也从众多失败者身上看到,国学经典的积累是不足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在小学语文中积累国学经典,继承传统文化,宣传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目的意义
1.国学经典对小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积累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2.通过积累经典名作,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3.继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精神,对孩子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习作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有着极大的铺垫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传统文化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各界仁人志士倡导了许多活动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国外有“孔子学院”,新加坡、日本、我国台湾、香港等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侧面、不同地方强调和彰显儒家文化乃至中国国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
国内电视上,有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钱文忠讲《弟子规》;各地电视节目《汉字听写大赛》《成语英雄》《中华古诗词大赛》;大学里,有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国学院、武汉大学创办国学班。中小学,有“三字经”,“京剧进课堂”; “国学书院”、“孟母堂”、“国学幼儿园”,中华孔子学会成立的 “国学启蒙馆”;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开设 “国学”诵读课等。教授中小学生们读国学,诵经典。有各种官方的、民间的祭孔、祭祀屈原、祭祀炎黄活动。有爱好者颂古诗、习礼仪。
面对国学教育在各地,尤其是小学阶段纷纷开设的现象,我们需要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实状况。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目前,各地实验区的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学文化经典研究”,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从国外到国内,从国家到地方,从学院到学校,都已经重视国学教育。
1.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
2.在诵读形式上,“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但是这种做法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只读背儒家经典,范围有点窄。其实,国学经典远远不止儒家经典,如果仅仅将国学局限在儒家经书里,会埋没了更多优秀的经典国学文化。
第二、一切经典均须背诵而不加以选择。国学经典浩瀚如海,如果凡是经典都要背诵,其结果会导致学生对国学兴趣的丧失。
第三、从我们周围来看,国学教育被淡化,目前我市各校在国学经典积累方面,仅仅限于课本中涉及到古诗文、戏剧、对联等,对积累国学经典的意识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对传统文学缺乏兴趣。
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语文中积累国学经典,继承传统文化,宣传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期望通过改进操作手段的实效性,探索一些更高效更具有可操作性、推广性的实施办法。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国学经典的内容是无比宽泛的。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戏剧、书法、绘画、棋艺、武术、气功、太极拳、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陶瓷、雕刻、中国建筑和中医药等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经典”概念,是指适合于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如中低年级主要《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声律启蒙》为内容,高段以《论语》唐宋元明清等诗词歌赋,包括了戏剧、民风民俗、谚语、对联、成语、古今贤文等等。不一定理解意思,主要是锻炼记忆能力。
积累就是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积累国学经典,基于学生厚实双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使小学生从小接触国学经典,通过演一演、诵一诵、抄一抄等形式,学习国学经典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国学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三.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国学经典在小学阶段的积累,提供了心理学依据。6岁至12岁的儿童,其机械记忆处在黄金阶段。实践说明,在小学阶段要他们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国学经典,对他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都有极大的铺垫作用。
2.1998年9月,老舍之子舒乙创办“北京圣陶实验学校”,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率先将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纳入教学内容。
3.近十年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继“希望工程”之后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许多文化大师、学者和国家领导人加入了这一工程的推广行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仪式上作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呼喊》的讲话,季羡林、南怀瑾等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国学大师热情积极地参与推动。季羡林先生说:“搞传统文化,正是为了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而没有传统文化,是无根之‘化’,是全盘西化。”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4.《语文课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民族文化的琼浆来滋养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寻求积累国学经典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积累国学经典教学策略,探求如何把语文课本中的国学经典拓展开去,与课外相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在吸收民族经典文化的同时,得到民族文化对学生精神滋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具体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研究营造浓厚的氛围,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与爱好。2.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积累国学经典的规律和策略,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积累的教学策略,为我校国学经典的积累推广提供可行性策略。
3.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学习古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
4.本课题旨在验证选择适合小学生积累的国学经典内容及其对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
1.编写国学经典校本教材。
根据小学语文素养在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与之相应的国学经典篇目,编写校本教材。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低中年级以学习传统的启蒙教材为主;如将国学精髓《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定为一二年级;唐诗宋词元曲、增广贤文、名家名句等等,定为三、四年级,高年级在中年级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为主如四书五经、对联、成语戏曲、古文谚语等。
2.研究积累国学经典,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写作(含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作用;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所起的作用。
3.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国学经典的方法、规律、策略的问题。促进学校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带动家长、影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普及的问题。
4.拓展“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利用大课间,放学路队,边走路边诵读。经典游戏表演。如一边拍拍手、跳皮筋,一边吟诵“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经文,把经典语句配上时代音乐,走上表演舞台,赋予新时代的气息,让小学生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5.研究积累国学经典与语文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把积累经典与学生的写字、识字、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识字写字中积累经典词汇,在阅读中积累经典名句、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经典国学。课内外相结合,探求积累经典与日常教学结合的途径,找出规律,进而总结推广。
(三)研究假设
实现积累国学经典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经典积累的方法策略。即:
三、四年级的学习经典: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
五、六年级学习《论
语》:温故知新,升华内涵,熟读成诵。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对学生目前所掌握的国学经典做调查,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国学经典做统计,为制定方案做好准备。
2.行动研究法:在课堂、课外积累国学经典中,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行动中进行,这其中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完善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3.文献研究法:搜集、查阅各类与积累国学经典的课题有关的资料,借鉴己有的经验,整理出适合小学生积累的国学经典文本,形成相关的论文。
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整体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以及积累国学经典的方法,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5.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积累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积累国学经典策略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阶段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研究周期为三年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4年5月——2014年7月)
1.选题,查找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
2.建立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职责。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国学经典方面的论文、资料。
4.调查研究目前儿童经典诵读情况的现状,统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国学经典文本数量。
5.分析总结。将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撰写调查报告。
6.讨论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4年8月-2015年8月)
1.继续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提高。
2.精选与小学语文教材相辅,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积累的国学经典内容。
3.参考相关文献,并借鉴其他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召开专题研讨会,确立低、中、高各学段积累国学经典的具体目标。
4.以特色活动课为主,利用早读和课前三分钟,以及下午课前预备10分钟、运用国学兴趣班等阵地,通过课内外途径,探索出积累国学经典的特点和规律。
5.创设背景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国乐中积累国学经典。6.根据国学经典,创编律动操,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7.亲子阅读。学生与家长共读国学经典,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8.通过每月经典诵读专题研讨及每季度竞赛、展演活动以及定期举行积累国学经典的研讨活动,积极探索出有效的积累指导方法。
9.积累经典教学案例、研究资料等。10.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撰写本阶段小结。第三阶段:修改完善阶段 2015年8月---2016年8月
1.继续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培训、提高,对上一阶段的工作进行系统的梳理 2.收集典型案例,视频,撰写论文。3.活动展示。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7月)1.整理资料,编写成果集。
2.课题组召开会议,做好课题结题的相关工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成果形式
研究成果主要以一下方式呈现:
1.学生集体或个体朗读背诵以及吟唱国学经典过程中留下的影像资料。2.材料汇编,为学生积累搜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内容文本汇编成校本教材。3.《手抄报集》《绘画集》《积累练习本》集。
4.阶段小结性小结一篇,开题报告1篇、结题报告1。、5.各个阶段的案例、论文集。6.活动图片集。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一)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课题负责人是区级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是负责教学工作的教务主任,曾负责主持
过区级立项课题,有了一定的经验。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一线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她们分布在不同年级,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对“在小学语文中积累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颇感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
(二)课题研究的经费保证
学校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三)课题研究的资料保证
我校拥有2.6万册藏书量的图书室,每位教师拥有人手一台电脑,建有校园网及网站,可以随时共享最新教育资源。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研究》
2.《小学国学经典主题式诵读积累的实践研究方案》
3.《国学经典书库》《线装经典》编委会
云南教育出版社 4.季成红
唐彩云 《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 》 新世纪出版社 5.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周兴嗣《千字文》李毓秀《弟子规》王应麟《三字经》苍山暮云《百家姓》
7.钱梦龙《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评洪镇涛先生语文教学本体改革》——2001年7月26日在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第四届研讨会上的报告
8.李振村《让经典的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12期 9.2011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八、本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赵玉霞
负责课题会议组织与协调,方案设计及课题资料的上传。负责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
副组长:马蕾制定课题分阶段的试验计划以及实验总结,录制学生活动实况,收集图片资料。协助组长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成员:
李瑞芝 负责阶段性小结。
哈亚楠、王秀娟负责收集整理资料。
梁艳红负责积累指导与课例研究。
朱红梅负责各阶段活动评价表。
李瑞芝、余文亚、哈亚楠负责教材的编写。
第二篇:小学语文语言积累方法指导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
语言积累方法指导实践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省内外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目前,许多学校纷纷把“小学语文积累”作为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这些学校在小学语文积累方面的主要做法是: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积累的主渠道,探索出“自主阅读,自我积累,”的教学模式,将语言文字内化;有的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实践活动,通过“班级读书会”、“师生共读一本书”等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有的学校在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积累好词佳句分类积累等。
(二)本选题的理论意义、研究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还包括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一个小学生语文素养好与坏,主要是以各种能力的高低去衡量。而各种能力的高低,其实就是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的。能力的前身是方法,方法掌握多了,就形成了能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还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还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45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小学语文语言积累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实践探索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积累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广读书、丰富语言积累,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积累,从小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语文教育观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大视野,教师要胸怀远大目标,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说明,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由此可知,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接受的信息量就增加了,这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可见,课外、校外资源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开发和利
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给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积累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的环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语言积累”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积累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吸收到更多的“精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本选题的创新程度。
积累有助于表达,好的词句、精彩片断有助于学生说话和习作。更为重要的是,积累是一种“再生能源”,它反作用于再学习,一旦燃烧起来,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宝。理解词义除了用到字典、词典外,还需要生活积累的参与。推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除了联系上下文,离不开自己各方面的积累。材料积累多了,知识面广了,能力增强了,基础平台高了,看问题也就全面了,学习新知的兴趣也就浓了,学习效果就好,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而又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研究分析省内外兄弟学校的研究的经验成果出发;从农村乡镇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出发;从我中心校师资现状和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小学生语文积累运用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一)研究方法与途径 :
1.(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语言积累的看法及对语言积累运用的建议。(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省内外相关小学关于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的信息,结合本校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3).实践行动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2.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路线。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用心的教育学理念做指导,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质,并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
3.以点带面,推动全局。骨干教师是教育科研的排头兵,让他们做课题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依靠骨干教师的带动示范作用,传播信息,辐射成果,推动新的教
育理念,新的教法、学法在全镇开花结果。从学校规模来说,以1所驻地小学带动2所非驻地小学。边实践边总结把成功的做法推广到各小学。
4.寓课题与常规活动之中,把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与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二)重要观点: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成人一样,赋予他们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尽可能为学生语文积累提供更多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个性潜能得到做大限度的发挥。
2.遵循整体性原则。树立大的教学观念。注意各种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功能,主要是做好教法与学法的紧密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
3.把握课堂教学是积累的主渠道。阅读是表达的基础,从阅读到写作,必须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教材是最好的范文。小学语文新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使学生在潜心学文中读中积累。
4..注重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进行积累。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将课内学习内容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机结合,通过课外阅读书报刊、看电视电影,听广播,上网,参加各种活动等,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积累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语文积累能力。
5.探索实践积累与运用间的关系。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更好地表达服务,为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条件。反过来,运用亦是提高积累质量的重要手段。运用可加深理解,唤起学生的记忆。
6.引导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7.提高教师指导课内与课外积累的能力及教科研水平。
三、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的教育理念,本着以“教材为根本,适度拓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分类积累”活动,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积累好词佳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一)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了“十一五”市级课题“小学生乐学、善学、会学、活学”研究课题。
(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和时间保证:
学校以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后勤人员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处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本课题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1.从学校和学生情况来看,一直以来,我校一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低年级从“ 一日一词一句积累 ”入手,中高年级开展了“ 一二五工程 ”,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积累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主动积累的习惯,并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和运用,这为本课题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从课题研究的人员来看,课题组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并且多次在县和大学区级教学活动中做课,有多篇论文获奖、发表。
3.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2)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收集文献及实践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制定研究方案,准备开题报告,培训课题组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1)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新课标等基础理论,并深入实践研究。
(2)各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开展具体研究,重视个案积累。根据各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及时总结反思,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3)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及时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2)推广研究成果。
(三)资料设备:电脑、多媒体、网络、图书、科研场所等。学校责成一名教导主任专门负责课题所需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在保存书面文档的同时,保存电子文档。
(四)科研手段:我们将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修工作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3所完全小学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引领,聘请教研室同志做课题顾问。通过组织开展理论讲座、听课评课、主题研讨、小小展示台、学习小标兵评比等活动,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积累成果。走出去,请进来,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把课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五、课题研究的成员组 长:任翠琴
成 员: 刘引娣 付晓波
姜旭辉 王艳红郝英丽 车秋玲常伟伟
第三篇: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南充市嘉陵区火花计算机希望小学任金花
摘要:让孩子们了解经典,鉴赏经典,热爱经典,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才会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达到“化人文而成天下”的目的。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方法
《孔子家语·观周》认为:“吾闻老聃博古知今。”先哲孔子,正是因为谦逊好学,以老聃等为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才最终取得了集大成的教育成果。由此可见,对于国学的深层领悟,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日前,素质教育方兴未艾,在小教领域,若能大力倡导国学经典诵读,则完全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达到“化人文而成天下”的目的。
所以,让孩子们了解经典,鉴赏经典,热爱经典,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才会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下面我就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收获,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学情分析
我班62名同学,其中男生28名,女生34名。据调查,全班学生在接触规定课本之余,课外书籍阅读量偏小,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有60%的孩子,对国学常识闻所未闻,课余之时,能主动接触传统经2-
复诵读,在心中熟记一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意记忆便逐渐转化为无意识记,这正是右脑开发的关键。由此再与生活相应,滋生万象,遂开智慧。所以,在指导诵读时,我特别注重了精读,力争读一本,就落实一本,而不一味地追求数量。
(3)快乐诵读原则
怎么让孩子快乐诵读?就是不强求孩子背书,只让他大声朗读即可。这样一来,学生在读书中没有压力,便有了读书的主动性,在这期间逐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诵读时,辅以一定的肢体动作,如让孩子摇头晃脑的读,通过摇头晃脑使学生完全放松身心,通过诵读来调节学生身心;击桌打拍,配以诵读节奏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在诵读中得到人性和知识的锤炼,更能够在诵读中读出健康,读出智慧。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4)时间短、次数多的诵读时间原则
诵读活动需要每天坚持,而且时间相对固定,使诵读成为学生的每日常规。在诵读时间安排上,我遵循了不增加学生课余负担的原则,安排了每日20-30分钟的诵读。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早自习或课堂插空的时间,组织学生分几个时段诵读(因儿童注意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人分享。通过每天的经典诵读,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时间一长,孩子的兴趣、性情、智慧逐渐提升,不知不觉间则成大器。
2.诵读的步骤
第一步:示范读。
在小学生的心中,老师是偶像,他们都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而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加上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所以正确断句会有困难,因此,在学生开始接触国学经典内容的时候,老师的示范读尤为重要。要示范,就要求教师在诵读之前得做好“功课”,读通,读懂,甚至文意背景都要先做好了解,才能读出经典作品的韵味来,学生也才能正确模仿,达到诵读的终极目标。
第二步:以游戏调动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事物,所以,我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这一特性,在诵读实验一段时间后,我组织开展了诵读积分游戏。游戏规则就是:每天诵读完成老师规定的篇章,加五分,多诵多加分。一段时间后,积分前十名的学生会跟老师一起出游。他们喜欢出游,喜欢热闹。游戏开始后,老师不定期地公布排名,结果出现了空前的诵读赶超热潮。
第三步:用现实生活来阐释经典。
随着学生诵读内容的不断加深,由最初的浅显文字逐渐变成了一些长句,而学生毕竟生活在当代,学的是现代文,对古文中的某些语句可能反复读也不一定能理解,比如,读到孔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时,有学生就问:“为什么不济富呢?”我联系现实,作了一番现身说法:“你们看这里面的公西赤到了齐国当外交大使,坐的是„奔驰‟(乘肥马),穿的是意大利名贵皮衣(衣轻裘),他在齐国一定待遇很好,也一定不会让住在鲁国的母亲缺钱花。所以,孔子听说了,批评冉求-4-
不该大手大脚地乱施舍公西赤母亲东西,还有那么多失地农民没米下锅呢,冉求却把救济粮送给整天吃肉的人了,孔子便教育弟子说„君子只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裕的人‟。”学生们听到这儿,都会心地微笑了。
第四步:将诵读与阅读写作结合起来。
当诵读进行了一个学期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看来经典诵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于是我就想:可否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呢?说干就干,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尽量选一些文笔生动、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段,用一些涵义深刻、充满感情的词句把要训练的内容联成一体。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以给学生一种对文章篇章结构整体美的认识,做到思路清晰;二可以使学生养成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善于捕捉灵感的思维方法;三可以体验写作时情感涌动的快乐,并反过来激发学生读写的热情。我运用这一特性,常让学生以读后感、日记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再顺便出一些拓展练习,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稍加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升华都很有益处。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我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形成了“晨诵、午读、晚省”的浓郁的学习氛围。我深信: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会再结硕果。
第四篇:浅谈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浅谈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关于“积累”的话题存在已久,而在新课标下又有着新的内涵。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重视积累问题,不但要在语文的基础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要深入去研究积累的规律、教学方法、训练方式等,以此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关于“积累”的话题存在已久,而在新课标下又有着新的内涵。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重视积累问题,不但要在语文的基础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要去深入研究积累的规律、教学方法、训练方式等等,以此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语言生活积累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可以说是奋笔疾书、一蹴而就、一气呵成,一点都不为难,潇洒自如。同学们感到非常羡慕。还有的人说起话来井井有条、条条是道,毫不紊乱。这些与他们的思维灵敏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他们的知识功底深厚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他们平时非常重视积累,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样说起来和写起来才能马到成功、毫不畏惧。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积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更要重视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能够认真去观察生活,走进生活,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强化积累阅读
语文教学要从教师指导上下工夫,要精心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积累问题,比如,要对学生的说进行适当的指导,从汉语拼音开始一直到字、词、句的训练,甚至是课本中的一幅插图,都要让学生认真地去理解记忆,这样使他们的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素材。当然还要重视课文的朗读。通过朗读能够使学生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在阅读中还能使学生去拓宽范围,我们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读,奠定积累的基础。要提倡学生背诵,学生青春少年,记忆力非常强,趁此大好时光开发他们的记忆潜力,让他们去背诵课文,去寻找那些词句优美的文章,积累自己的文学基础。
三、重视运用
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缺少运用,因为只有运用才能使这些积累成为“活水”,才能不至于忘记那些积累。我们都知道,谁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名字,就是因为经常去使用,而对于已经积累的东西,我们一定不能停放在那里,要及时灵活地运用,这样就会使它们变成活水,越积累越多,形成了滚雪球式的效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不能忽视不去应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积累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教师要重视起来,指导学生做好这个重要的事情。
编辑 鲁翠红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背景及人才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特点,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为人的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收集积累和整合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对自然、生活、人性之美感悟熏陶以提高精神素养,既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素质、个人发展的需要。
2.学科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另外,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和感悟。”由此可见,积累感悟既是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课标教学建议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实现任务的基本途径,就是“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而且,对积累可以量化的内容作出了刚性的量的规定。3.教学现状
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在生活和感受的积累方面,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再说感悟,由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地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起,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另一方面,在课改中,有的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中的“大语文观”、“人文性”、“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创设生活情景”等产生了片面理解,弄得“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崔峦语)”,轻读书、轻积累、轻感悟的现象较为突出。而积累与感悟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薄弱的阅读积累、思想积累和认识积累影响了感悟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削弱了感悟的能力和品质。反过来,薄弱的感悟能力又制约了积累的主动发展,最终造成阅读能力提高不快,缺乏发展的“后劲”。
根据社会需要、人才成长需要,以及课标的要求,“积累”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阅读教学中教和学两方面的实际。我们提出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积累、感悟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出现在新教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见端倪,而且还日益显著而深远。但是新教课标仅提概念,未作详说。
“积累”本义是由少到多地逐渐聚集。真正的语文积累,除了基本的语言积累和思想积累,还包括情感积累、生活感悟的积累等多方面。教学上的“积累”是指包括理解、感悟、积累在内的语言习得过程,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另外,从《语文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课程结构来看,语文积累还体现了语文内涵的拓展,起到整合原有相互隔离的课程内容的作用。
“感悟”《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有所感触而领悟”,《辞海》释为“受到感动而醒悟”。从教学角度给感悟定义为:“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语文的感悟具有综合性特点,它综合了多种心理意识的能力和品质(感觉、知觉、表象、意象……);从根本上说,它是学习者接受心智挑战的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养成人的灵气、悟性和才华,乃至全面充实人的内在素质。
关于积累和感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 1.积累中“不求甚解”的原理。
教学中重视积累和感悟,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陶渊明先生曾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这里借过来,用于表述语文教学的一个规律,十分精当。小学生正处于心力飞速反展的成长期。学习语文,由于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有很多东西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消化。这里面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遇到一些难点,不一定非得马上就解决。有的时候跳过去,不必管它,接着学别的文章。看着看着,读多了,这个难点自然而然地自己就解开了。听说读写自然变得文从字顺,晓畅通达。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别斤斤计较,抓住一点纠缠不休,过分强调理解、感悟后再背诵、积累。要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好底子。否则,执著于小的芝麻,就会把大的西瓜丢掉。学生读的少了,背诵的少了,他的语文能力怎么能快速进步呢!
更何况语言文学的东西历来就有“诗无达诂,文无定解”的说法,眼前懂得少一点没有大碍,只要名篇佳作背得多,日后语文能力自会有个“飞跃”。语文学习远期效应这个规律我国古代私塾教育就掌握并运用纯熟,这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大规律,万万不能违反。谁违背它,谁就要受惩罚。
2.感悟的“个性化”原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知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引导感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文本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使用要恰当有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每个读者的阅读过程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非要学生完全接受统一的观点,这就是强加于人,就是抹杀个性,抹杀创造性。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是不会有大出息的。不是说语文教学不能求“解”,而是不能求“甚解”,当适可而止。
三、理论的假设
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各种言语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意识,善于积累的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和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积极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四、研究的内容
a)积累感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养成研究
探究培养学生自主积累和感悟的有效途径、方法。
b)积累感悟途径方法研究
(1)结合课堂教学,增加课外阅读量,研究课外阅读的语言范围、方法,促使学生在语言的积累、感悟中,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
(2)挖掘开发学校的人文资源,促进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言积累的知识性,使学生在语言积累、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c)积累感悟的教学策略研究
(1)逐步改变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把教师和学生从繁琐的字、词、句、段、篇、章的分析中和重复机械的练习中解放出来,将学习时间有重点地用于语言积累与感悟的层面上来,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2)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探索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感悟、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
d)积累感悟的联系研究
探究积累和感悟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
五、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自觉积累和善于积累的习惯、能力,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感悟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具有良好的感悟力和深刻细腻的思维品质。
阶段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内容以及三维目标,把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按三级水平分解成研究目标。
一级水平(第一学段):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默读,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对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有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学习积累成语、格言,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30篇,二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二级水平(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感悟词义,能感悟文章内容、思想感情、初步感悟作品的生动形象和优美语言。自觉积累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收集和处理信息。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级水平:能辨识词语的语境意义和感悟色彩以及表达效果,能勾点批画,自读自悟,抓住文章要点,想象情境。能感悟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基本写法、结构特点以及语言的运用之妙。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养成好读书看报,主动积累的习惯,并善于积累。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六、研究原则
1、文献资料法:借鉴与本课题相关的语言积累与感悟的实践研究,分析同一领域的研究要点和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进而拓展突破,研究出适合本校的语言积累与感悟的实践研究。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语言积累与感悟的实际情况对两个子课题的内容、形式,不断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方案中未涉及而与本课题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在研究过程对各研究项目的时间分配、研究范围、内容、手段等相机作出合理的调整,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从而真正使我校中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大的突破。
3.经验总结法:依据语言积累与感悟实践所提供的情况,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揭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并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促进研究教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