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成长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时间:2019-05-13 01:1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生命成长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生命成长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第一篇:基于生命成长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生命成长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要:生命成长观是人类社会意识觉醒与形成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人类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生命成长观具有较深的历史根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能够使其正确认识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三者为主要支柱,并对生命篇成长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其上升为人生哲学的层次。基于此,可以以传统文化中生命成长观的概述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创新教材内容和加强实践联系两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

关键词:生命成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33-03

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在这种环境之下,大学生面临来自家庭、社会、自身等方面的众多压力,并日渐成为当今社会压力最大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对生命成长的内涵和价值有所忽视,没有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实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近年来,大学校园时常出现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因此,加强基于生命成长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对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生命成长观的概述

(一)儒家:仁爱、孝道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主要涉及家庭、社会和宇宙三个方面,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是我国传统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仁爱以家庭关系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孝道,强调家庭之间的爱是相互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在家庭伦理关系中,仁爱涵盖多个方面,有父母之爱、兄弟之爱、子女之爱等,儿女对于孝道的理解要全面深刻,在思想意识中深刻明白孝道并不是单纯性地履行赡养义务,而是要敬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道的传承基本是要尊重和爱惜自己的生命,对父母的给予要懂得尊重和感恩,生命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关注点,也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每个人都是家庭成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视自己的生命则是对家人最好的尊重。“仁爱”思想同时还表现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倡导“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的思想,执政者要勤政爱民,宽以待人,要充分尊重人民的生命和权利[2]。但是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不少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弃他人利益于不顾,漠视自己身上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加强传统文化中生命成长观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道家:尊重自然、重视生命

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思想瑰宝,对中华民族的思维、心理、性格和精神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道家思想倡导尊重自然、重视生命,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强调以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于世间生活,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重人贵生”,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强求改变,这其中所涵盖的方面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和人文之道,强调无欲无求,不因外界情况的改变或压力的增加而产生抵触、逆反的情绪,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谐共处、宠辱不惊。道家认为天地之间生命最为重要,将人的生命等同于道法、天、地,并将其地位等同于世间万物,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所贵胜者”,在道家看来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不能因为天下之事而危害到自己的生命,从现代理论上来看,这是一种生命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每个事物都有其本质的特征和潜在的内涵,个性和共性是相通的,不要妄图通过某些方式或途径强加改变、消除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应该将其合理化利用和发展,选择避免的方式不断进步[3]。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倡导尊重生命,并在他的论著中有诸多故事鼓励世人尊重和爱惜生命。道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性学派,其尊重生命、道法自然、自爱自重的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佛家:善良、坚韧

佛教文化由印度传入我国,并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佛家文化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宗教性质和哲学性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佛家经典的适用范围极其宽泛,又适用于学者研究的部分,也有适用于民间的部分。佛家以善良、坚韧为主,将敬畏生命作为伦理的思想核心和本质所在,佛家思想宣扬人性本善,重视因果循环和慈悲为怀,佛教认为,世间万物均有生存下去的坚韧意志,要保持一颗对生命尊重和感恩的心,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珍爱生命,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坚韧意志要大过对生命意志的恐惧,人之所以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是因为内心贪婪的欲望。因此,佛家宣扬世人要努力克制心中的欲望,做到佛家所说的“无明”,从这一点看佛家宣扬关爱世间万物,强调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心明智慧,这也是一种主观唯心思想,为世人的生老病死提供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寄托。佛家思想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较为强烈的宗教仪式特征,对我国的文学、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三大戒律中的“不杀生”,则是生命成长观的最好诠释,强调对他人给予关怀、帮助,内心的澄明和精神领域的超越,是世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4]。佛家提倡的善良和坚韧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和善良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形成积极乐观的生命成长观奠定传统文化基础。

二、生命成长观的内容概述

(一)生命存在观

生命存在观是学生生命成长观的基础,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进行有效的宣传,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道家思想中的“重生”等,加深对传统文化中生命存在观的深刻理解,使当代大学生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明白生命的珍贵,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文化内涵深深印在脑海之中,并在行动中进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有意识地保护和爱惜自己的生命,并对他人的生命学会珍惜和爱护,不侵犯他人利益,形成良好的生命存在观。

(二)生命价值观

生命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形成具有意义的生命价值观念,生命价值观是学生生命品质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普度众生的超脱主义思想文化是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理念的传承本质,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社会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深刻落实生命价值观的基础内涵,充实和完善自我,将生命价值观的本质含义进行深刻的诠释,为自己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生命品质观

生命品质观是指大学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应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儒家传统文化中提倡积极向上、努力前进,道家思想中以淡泊名利为主,佛家思想主张抛弃世俗的贪婪物欲,以无欲无求为主,生命品质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方式,加强生命品质观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对生命质量的深层次认知,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四)生命责任观

生命责任观强调的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基础上对他人的生命和权利给予足够的尊重。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并且这种缺失情况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生命责任观教育尤为重要。儒家思想倡导孝道、礼义廉耻,道家思想鼓励世人道法自然,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观形成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协调集体利益和自我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发展和进步中不断提高对生命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生命道德观

生命道德观是指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品行意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则是对生命道德观的完美诠释,将思想道德中的德行和操守作为人际交往的关键和基础,儒家传统思想文化对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极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根源,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佛家思想文化中倡导善意和教化,这也是生命道德观的重要内涵[5]。

三、创新大学教材内容,丰富大学生生命成长观教育视野

(一)将传统文化融于大学教材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所在,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大学教学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学者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对其内容中所蕴涵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将其融入到大学教材之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生命成长观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命成长观教育活动,将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心中。

(二)创新大学生生命成长观的教学方式

相关研究资料和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生命成长观教育课程的设置内容较少,难以真正发挥生命成长观的教育作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部分,从现阶段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生命成长观的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和深入的渗透。同时,高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畅通性和高效性并存的沟通交流机制,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地灌输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

四、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扩展大学生生命成长观领域

(一)注重教学实践的层次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实践的层次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侧重于对大学生的人性化关怀。首先,对于刚入学的新生,高校要加强对其生命成长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其次,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要加强对其生命责任观和生命质量关的再教育,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对生命质量的全面认识;最后,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高校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其对集体、社会和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树立生活的自信心。

(二)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

1加深大学生对生命平等观的认识

要加深大学生对生命平等观的认识,使大学生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平等的重要性,尊重他人,尊重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均是尊重他人生命的具体表现,当代大学生要明白生命是天地万物的本性,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实践的挫折时,要不断肯定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树立面对挫折的信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每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中,都是一个独立和平等的个体,因此要对生命抱有一颗平等敬畏之心。

2树立以生命态度观为主的人生理念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以生命态度观为主的人生理念,形成坚韧、顽强的生活品格。目前,不少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一旦遇到困难就临阵退缩,并将责任推至于他人,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意识。经济全球化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这其中就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忽视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建设,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人文关怀作为教育的关键和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行进行有效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功利观。

3确立以生命质量观为主的人生态度

高校大学生要确立以生命质量观为主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生命的品质。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言论要符合社会的责任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行为的衡量标尺和行为准则,培养健全的人格并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厚德载物,成为其他学生争相效仿的楷模和榜样。儒家传统文化中倡导兼济天下、周文王在《周易?乾》中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均是人生态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学生要将自身的生命效果发挥到最大化,生生不息[6]。

结束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孕育于中华五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独具特色的继承性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其生命成长观的影响作用,将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生命成长观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生命成长观培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生命成长观的认识,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5,(16):44―45.[2]袁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命观教育的途径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9―91.[3]贺建芹,郑林娟,李以明.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1):90―91.[4]黄昕,姚婕.文化多元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8):137―139.[5]侯海荣.“致良知”:传统文化教学与大学生耻感涵育谫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34―38.[6]王克奇.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思索和教学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3―105.(责任编辑:侯秀梅)

第二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剖析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汪清县天桥岭镇东新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它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治、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研究、科学利用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才能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2、当今教育对象所具特点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更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二)实践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说“从中华民族文化延绵发展的规律来看,承担文化培育和传播任务的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政府官员系统,一个是学校和教师系统”。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我国教育也正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是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可见,深化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这一切说明,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强调新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它关注人文精神,强化人格教育,给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改变了人作为社会发展工具的价值取向。这种“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新课程人文精神的体现。

2、现代教育培养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高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负责、学会选择、学会创造,能主动适应未来的有用人才”为本课题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结合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以课题研究理论为依据,我校确立了如下的研究目标及要研究的内容:

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落实学科新“课标”理念,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实施素质教育,突出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观念和意识,提高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完善教学内容,丰富人文知识,让学生于各学科中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落实人文教育。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一批年轻教师在实验研究的磨砺中成长起来,探索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内化人文知识,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并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提高全校师生的人文精神,使课题研究伴着新课程改革共同推进,共同成长。

主要内容:

1、学校学科教学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等,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

2、在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体验。

3、密切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生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做人。

四、课题研究方法及拟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我们选择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学习传统文化的策略,并收集、整理出一套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在立项、开题阶段,了解研究背景,确立研究方向,并通过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反复论证,指导研究工作深入进行。

2、问卷法:在研究准备阶段,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现状及对国学经典教育现状的意见和建议。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课外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改进策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传统文化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活动中整体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在研究过程中,记录成功教师案例和优秀教师成长案例。

研究的创新点如下:

1、实现传统文化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

2、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3、探索出一套适合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指导课的模式;

4、实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道德实践相结合。

五、课题组研究成员的基础与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毛培武,高级职称,县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获奖,课堂教学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和探索能力,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主持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组织对外交流学习。

薛允玲,是教导处主任,业务能力强,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科带头人;参加过科研培训,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多篇论文在市级获奖。有亲和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强。课题核心成员,负责搜集传统文化优质课件,组织课题组老师观摩学习;收集资料,编辑文本型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组织听课,评比活动;汇总优质课教师的教案,负责案例分析、研究,负责有效教法的推广。张坤吉,政教处主任,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多次获省市级优秀论文,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朗诵、习作比赛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负责进行跟踪调查学生校外阅读情况;记录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对学生“双文”素养的提升的成效;并结合开展的家访活动搜集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收集名言警句,张贴于校园,烘托学习氛围。

潘维芳,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心理把握较好,多次获优秀论文奖。特别是在作文教学方面成绩尤为突出,她指导的作文有多篇在县以上作文大赛中获奖。负责校园广播,定时给学生播放国学经典音频材料;协助班主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活动; 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建立学生的传统文化活动档案。

王杰,本科,从事语文的教学。学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课题组成员,负责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德育、感恩系列活动并制定有效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整理资料,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

韩继军,本科,学科带头人,县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有多篇论文发表,爱好研究,擅长计算机操作。负责各种资料的搜集,图书的购买、材料的打印等。课题组成员,协助编辑文本型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六、课题研究进度安排及预期成果

第一阶段:(2016.4-7)申报、准备、筹划阶段

1、召开课题研究会议,明确研究任务;制订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分工。填写课题申请书,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2、认真科学地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分工。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及研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工作。

3、组织课题组全员进行理论及业务培训(特别是传统文化课题实验要拿出校本教材并对教师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2016.8-2019.8)实验阶段

1、做好三年实验期间的整体规划。从研究目标--具体措施(培训、研讨、总结、经验交流)--最终成果,要循序渐进、有条有理、有章有法地进行实验操作。切忌实验的盲目性、随意性。

2、安排好每学期的实验内容。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科学地组织实验研讨活动,研究活动大事记记录清晰,活动材料齐全。

3、以教学观摩课、论坛、活动、论文等多种方式及时收集实验成员的成果材料。

4、每学期末做好优秀经验材料的筛选,参加省、州征文评比,提高结题成果材料的含金量。

第三阶段:(2019.8-10)完善总结阶段

对论文进行整理,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形成研究报告。撰写结题报告,分类装订整理成果材料。预期成果:

第一阶段成果:学习心得、研讨课例、撰写学习小结、学习心得、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录像。

第二阶段成果:教师教案集、教学论文、课堂教学课例、学生成长汇报、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成果:经验交流材料、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细节完善的相关资料、教师、学生各类获奖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实验设施与经费保证:

实验设施 我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可供研究参考;电脑每人一台,建设了完善的网络系统,可及时搜索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国内外研究状况;完善的校园广播可定时为学生播放经典的音频材料。教室内有投影仪、电脑、展示台、扩音器等。经费保证:

1、调研、组织活动,课题组教师学习培训,专家指导成果交流等经费约1000元

2、购买有关书籍、音像资料、印刷校本教材等资料费用约800元

合计需要课题经费1800元

课题“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把日常教学工作与研、训融为一体,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的氛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

1、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校本教材。

2、立足课堂,以课例、案例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明辨非得能力。

3、、实现“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融为为一体的研究形式。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分析研究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5、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体现学科教育特点,在具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社会用用之才。

4、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科研能力水平,促进教师并能用新课程倡导的方法来评价学生,使学生既学会了的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5、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完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三、具体工作措施

1、抓实过程管理,校本教研力求实效

在本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实效:

1、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我们要摒弃“教研活动就是一人上一节研究课”的形式主义思想,要求教师创新思维,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2、加强过程性管理,我校教研组有行政老师参与其中,行政人员要发挥带头作用和管理作用。行政人员进行全程参与和管理,努力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

2、做好课题工作,研究管理力求规范

本学期,我校州级课题《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开始第一阶段。我们要开展扎实而有效的准备材料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细致和系统的研究总结。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的分类和编撰等多方面的工作,作到有始有终。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制定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校本教材。

2、拟定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各项计划。

九月份:

1、召开教研课题成员会,布置学期教育科研工作。

2、组织开展“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终身学习”的活动

十月:

举行年级语文“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听课活动。

十一月份:

举行年级语文“弘扬传统文化”讲故事活动

十二月份:

1、教师“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心得交流。

2、课题研究各阶段性总结。

2016、8

第三篇:大学生与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调查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无自觉意识,是否应该具有自觉意识

学院:商学院

班级:201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姓名:陈明、朱劲、戴嘉辉、蔡顺鑫、占建明

摘要

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代大学生肩负这重要的责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无自觉意识?是否应该具有自觉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自觉意识,中国。

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面临着有着严重的危机,同时由于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开放后的中国,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文化失衡的现象。此次调查正是针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调查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无自觉意识;以及是否应该具有自觉意识等问题,以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为对象,网络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网络问卷主要转发到一岭南师范学院学生为主的社交网络,如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共收到150份答卷,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这一人群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传承情况进行调查,抽样性地了解其对传统文化看法。

一、现状分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60%的人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很一般。而认为氛围好的人占15%。80%的人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一般,对于传统文化非常了解的仅占调查的6.6%。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大多为长辈的传授,书籍和网络。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60%的人支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发展。多数人认为造成传统文化被忽视的原因是周围文化氛围低,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以及现代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更大。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86.67%的人认为必须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情况中存在问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程度层次不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然而,近几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外来文化充斥着新一代年轻人的世界,很多传统问话得不到重视。毫无疑问,传统文化的遗失是件可怕的事。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情况产生的种种问题呢?

一、大学时期正是人的人生发展最灿烂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塑造一个人兴趣爱好最关键的时期。与70后、80后相比,90后具有他们有着这个新时代的特点,个性鲜明张扬,思想开放独立,早熟又不成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可塑造力,渴望追求新事物。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存在的形式并没有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在某种形式上不具备新事物的特征,因此传统文化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这个特殊阶段的特殊心理和生理特征导致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排斥和距离感。

二、据调查得知,有得同学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听长辈讲授。因此,家庭的力量也很可观。因为家是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要是家庭里的长辈对传统文化很热爱,那么家里的孩子肯定也会受其影响而喜欢传统文化,因为从小接受熏陶,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对那些文化感兴趣,甚至懂得如何去欣赏它们,这样可能就在不自觉中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然而由于现在科技的发达,电脑、手机、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要想知道某一件事就会上网查,省时又方便而不再是查阅书籍典献,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只能更快,于是家人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久而久之“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里似乎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反而是外国那些浪漫新鲜的节日更有趣,更吸引人们。

三、当前各大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渐不重视,使大学生未能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大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校课程开设不合理。大部分大学在文化素质教育这方面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少,师资力量较少,硬件资源也较少。虽然,有些高校在校开设了一些文化素质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这实际并没有多大效果,其原因有某些课程未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开设定位不当;老师教育方式不合适,课堂上无氛围;学生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不强等。

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的文化教育将影响着每一名学生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因此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随着国家的发展,很多高校的文化教学资源方面的匮乏。把就业率当作方向,传统文化被摆在很尴尬的位置。有句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学子就相信学好专业的技术知识是最重要的,以后更能找到好工作。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而不重视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的意识偏差,造成社会观念的严重错误,进而造成社会的不正常发展。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形势,但中国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形式有效的,创新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导致传统文化满足不聊社会需求。而西方文化则创新形式,花样层出不穷,标新立异,迎合了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中国越来越与世界各国接轨,而正是这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对文化的功利倾向,许多当代大学生认为现在是经济时代,传统文化不能带来利益,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然而,如何然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如何让传统文化进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这需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自觉意识。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抱着更高的自觉意识: 培养兴趣,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可塑性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生在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的时代。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中国人,传承是每个人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枯燥中发现乐趣,有了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学校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灌输,加强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学校通过课堂教材传播知识进行文化的传承,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是否能有效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学习中国历史,进了大学,历史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程,但是仅仅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是很难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的内容应该实现多样化,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方面,因为在研习经典中,学生能思考生命、感受人生、构建起正确的生活方式。

社会教育应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说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是足够大的,因此,国家更应该将社会教育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确保年轻人能够受到正确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传统节日应予以更高的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但是当代大学生不爱过传统节日,弄不清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但却很了解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这种现象对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摧残。国人不重视,别国却费尽心机将我国的传统节日占为己有,像韩国就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在警醒我们,我们的财富怎么能这样拱手让人呢。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我们民族的遗产,只有所有的人都重视起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坚韧如铁,不会被外人所掠夺。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里,我们的脑海也会被这种文化所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被认知和传承。

最后,经过这次的团队的调查,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情况所存在的问题的严峻性。如今的现实需要我们具有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负载着一个民族希望,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而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自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担负起时代的责任,民族的责任,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

(指导教师:陈文庆)

第四篇: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问题研究

河海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213022

周仲海

[摘要]近年来,学院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努力拓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结合学院当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出了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当前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长;成才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推动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目前我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例,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外,主要过程大都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在实践中,同学们学会了团结和协作;在实践中,同学们加深了对大学生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新认识,学会了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从而缩短了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并且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大学生活不应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也应该是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准备和铺垫。正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并在实践中思考着现在与未来。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乐于接受和探索新事物,但由于他们大多是从校门进校门,从书本到书本,对国情了解不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所以很容易被误导。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耳闻目睹拼搏在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辛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真实情形,会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清形势,客观公正地对待一些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融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社会实践就是最为生动的课堂。

二、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考虑,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全面,重卷面成绩,认为计算机二级、外语四、六级和专业课是最重要的,从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意义。这种理念致使他们对社会实践热情不高,被动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性活动,就其主要意义而言,在于其参与的普遍性,增加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积极主动参加更多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普遍地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得到成长。

真正开展的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成长需要,同时辅以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研究制定出适应大学生科学的社会实践方法并取得较好成效。而实际情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多数活动如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

动等仅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与企业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

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缺少指导和监督。目前高校在组织和发起社会实践时,一般性的号召比较多,但对社会实践的目的、形式、内容乃至具体要求则很少做出明确要求,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社会实践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开展的实践活动虽有不少学生参加,活动也按照策划正常进行,但根据同学反映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学生实际完成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

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较少,很多大学生想参加却难于找到适应自身的参与方式。目前参与方式局限于学校就业中心或勤工助学指导中心、通过他人介绍、大众传媒、自己到心仪的地方争取、或参加部门或社团组织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应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了解有哪些途径可以切身参与到社会实践,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

开展社会实践还存在以下不足和困难。初入社会在联系实践单位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如何判断,找不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实践活动,害怕更容易被不法商人利用,上当受骗。如果参加一些组织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名额少,不能将社会实践活动普及,参加活动的也因为活动时间太短,无法真正进入工作角色。

作为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在组织筹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例如经费使用不善、调研方向不明、组织活动渠道不畅等。同时,由于暑期社会实践多在远离校园的外地,有的甚至是在偏远山区,多存在交通不便、设施落后、人员混杂等情况,对于大学生人员安全与保障的环节工作也很重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策划、指导、实施、运作、监控、突发事件预警等方面,都应在前期准备环节做好详细的明确。

三、将社会实践打造成大学生成长成才平台

社会实践的主题都是由相关组织确定,再由实践分队围绕主题展开调研。确定的主题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确定的主题改为由大学生自己确定有意义的主题或专题则会有利于实践成果的产生。各类志愿者活动、探访孤寡老人系列活动、助残义教等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值得传承。另外,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放飞思想,开拓创新为成为祖国所需人才而为之奋斗。

确定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后,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组队方式更加适应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早期的组队方式一般是由学生自愿报名或按兴趣爱好组成的实践团队,今后应该提倡按专业组队,尽量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在一个队,用不同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不同专业问题;有按项目需求设臵的项目团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按学生生源地组成的生源地实践团队,为特殊的区域服务;有按企业需求组成的具有实习性质的专业服务团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从大方向上把握了社会实践发展方向,如何将一个实践效果突出的实践传承,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可以有助于宣传和推广企业影响力,同时也便于学校社会实践顺利开展。例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就便于暑期社会实践在某个地区某个企业长期有效开展。

创造性的将实践与志愿服务、社区援助等活动有效结合,实现了长期与短期、经常性与集中性的结合,真正做到了“实践无界限”,从而大大拓展了传统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为大学生检验知识和能力、锤炼品格和意志、提升综合素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应竭尽全力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建设成为一项具有规范化、制度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关系到这一活动是否能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坚强阵地。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范围。开展社会实践期望从实践中体现学生个体和学校整体的双赢,仅仅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还不足以达到,更多的则是依靠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着力将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活动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将学科优势、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构建多维平台,大力推动能力导向型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将社会实践打造成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

第五篇: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成果展示报告

老师们:

大家好!

一、传统文化知多少

我们先来看一份关于民族文化的调查问卷。出示幻灯片。我们着重看第二题,这些题目,老师们是否能对答如流?可能有一些会感到模棱两可吧?我们从三到六年级中任意抽取了一部分学生进行了测试,从答题状况来看,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了解还是很不够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会背李白、李商隐、杜甫、杜牧的诗句,却不知“大李杜”、“小李杜”,也会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却不知“秦王汉武”、“唐宗宋祖”„„

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包含哪些呢?恐怕老师们也很难说全吧,请看。出示幻灯片

相信老师们看了后,会和我一样发出由衷地赞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呀!

二、课题背景、缘起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古诗词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们的文化母体,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孩子不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熟谙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不懂孔融让梨的谦让、卧冰求鲤的孝道、悬梁刺股的勤奋,却有时会表现得那么自我呢?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从小缺乏中国最传统的美德教育。我们应当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

于是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课题——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幻灯课题

三、释题

可能很多老师会对我们这个课题的题目本身存有疑义,其实我们自己也如此。我们看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哪怕像我们滨小如此大容量的古诗词诵读,大部分也只是重点关注了诗词的简单背诵,忽略了古诗的美文美味,美意美诵,也可以说浪费了其背后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无奈的是我们一直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题目能够简单明了地概括、传达我们的思考及所做的点滴工作。

四、具体操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第一步,师资培训。我们课题组收集了百首经典古诗词,(出示幻灯照片)让每一位教师从古诗的内容、年代、作者等方面进行赏析、分类,(出示幻灯照片)这样做,既是让教师对古诗词做一次系统地梳理,又便于今后教学中的灵活使用。第二,为了让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组织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并相应举行了传统文化小报设计比赛、板报展示活动等。

幻灯出示照片

第三,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这种教法显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我们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在三、四、六年级中分别开设一堂古诗词研讨课。教学研究重点分别列为:三年级探讨古诗词教学如何与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的融合,并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四年级开设了一堂具体情境中如何运用古诗词的活动课,做到学以致用,培养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对古诗产生兴趣;六年级又从古诗词分类的角度去教学一组有关“送别”话题的诗词,既让学生了解这一类诗的特点,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看古诗,培养他们的古诗知识建构能力。搞这些课例,目的在于同类课型的教学方法推而广之,并努力找到更合适的方法。这些课例作为探寻古诗词教学有效模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都一一拍下了录像。

一一幻灯 出示照片

第四、我们课题组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兼行了较多的实践活动,力求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活动为主,传授为辅,力求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重要活动有:

1、每周至少安排一次晨间诵读相关古诗词;校本课古诗词赏析。

2、日积月累。在黑板一角开辟“古诗乐园”,由学生写好一首古诗词或一组古诗词名句,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诵读热身,每隔2—3天更新内容。做到日有所诵,课前一诵。

3、利用“六一”游戏节,进行古诗游园活动。摆设一株古诗常青树,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近古诗,享受古诗。幻灯出示照片!

4、结合所学的某一类古诗词,进行小报设计比赛。例如,在学生学了“思乡”组诗后,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古诗词并熟读成诵,继而较充分地了解这一类古诗词的特点。并举行一次“思乡、送别”为主题的小报设计比赛,让学生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乡情、友情。幻灯片出示照片。

5、创设“古诗词背背馆”。各班挑选出五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语文教师及古诗组长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幻灯片出示照片。

6、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等。

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让学生把百首古诗词中的名句先分类,再师生统一标准,按景物内容分:诗中春;诗中夏;诗中秋;诗中冬;诗中山;诗中水;诗中日;诗中月;诗中风;诗中花;诗中雨;诗中树;诗中别。按思想内容分:爱国篇;心情篇;思念篇;送别篇;边塞篇等等。再让学生背诵,最后进行口答、笔试两轮比赛,目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典古诗词,为我所用。

7、诗人模仿秀。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位诗人,分头查找资料,通过这位诗人的诗词作品,重大事件来演绎其人生,要求抓住诗人的外形气质、风格特色、思想流派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幻灯片《李清照的一生》)

诗词表演唱。整理现在比较流行的用古诗词作词谱曲的乐曲,利用音乐课、班队课时间学唱,在学校活动中公开演出。(幻灯《水调歌头》)

8、汉字知识大赛,穿插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词、对联等内容。幻灯片出示照片。

9、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举行古诗词书画作品比赛及优秀作品展。

10、在课堂教学中,仿写、改写和创作古诗。这一活动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五、研究成效。下面给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1、文明儒雅的校风正在形成。走进滨小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目之所及,到处是经典古诗文;耳之所闻,名曲萦绕,配乐古诗朗诵。在古诗文的濡染下,儒雅的气质在师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班风班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五三班提出:与书为友,书中成长,读出味,读出书香。五六班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五一班提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班提出:诵中华经典,做龙的传人。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师生对儒雅的追求,对人文的崇尚。课堂上,活动中,校园外,经常会注意到一些同学在特定情境触发下,经典诗句脱口而出。古诗文的浸润,使滨小师生更儒雅,更文明,更有书卷气。当然,古诗文只是其中一味良药,真正的大补药还是我们学校倡导的构建书香校园的大型活动。

2、在我们的课堂案例研究中,我们成功地探索到了三种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一是一般的阅读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资源引进,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教学《乞巧》。二是以赏析一组同类的诗为基准,先赏析一首,然后带出几首。如教学《送别组诗》,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古人在“送别”的形式上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目”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有“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有“暖语”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三是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很多平时看起来不相干的古诗在这一堂课中却紧密地联在一起,在短短的35分钟却串联了30多首古诗,其学习容量让人出乎意料,其古诗复习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三堂课详见录象)

3、“古诗词教学”与当前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更好地弘扬了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的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刚才展示的各种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华古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从而更深地激发了学生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慢慢地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品德,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并将研究引向深入。

六、问题探讨。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问题,我提出来,起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1、开发一套高质量的小学古诗词教材势在必行。现在,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书可以说五花八门,多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等,什么注音本,彩绘本都有。遗憾的是,看其编排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散而无序,以致孩子们在诵读后,忘得很快。如果有一种教材能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排,或按诗人、或按思想内容、或按景物内容、或按名句等,让孩子们学一首,带出多首;诵一首,回忆多首,学习效果岂不是会大大提升?

2、仿写、改写和创作古诗值得商榷。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古人创作诗都严格遵照章法:如字数、句数,还要注意平仄,押韵。标准的格律诗,不要说学生不会,就是我们老师也不会呀。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去仿写、改写、甚至创作古诗,结果出炉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作品。因此,我们讨论不妨作个尝试:诗的仿写、创作不妨淡化平仄,放宽押韵要求;词的仿写淡化其旧有词牌规则,具体每篇分几段,每段分几句,每句多少字,完全以内容而定。如果在这种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在学生大量诵读、多方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和创作,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兴趣盎然,精彩的诗词也会不断涌现。

3、古诗词学习的评估验收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古诗词与多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始孩子们的兴趣较浓,但活动搞多了,也就失去新鲜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孩子就会渐渐退出你为他们精心设计的“舞台”,什么比赛呀,展览呀,反正与我无关。因此,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份收获,即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古诗词成绩卡,并多设奖励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评估工作很麻烦,但会更好地保证活动的持续、有序、有效的进行。

4、如何在古诗词教学更大限度地拓展传统文化。老师们都知道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目前在古诗词教学中涉略的传统佳节、礼仪风俗、汉字、对联、书法、国画等也只能说是沧海一粟吧?怎样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更有效、更大限度地拓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傅 春 芳

下载基于生命成长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生命成长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初中科学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初中科学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方案) 富阳市永兴中学蒋旭华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学年计划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学年计划 (2011年2月——2012年2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局有关课题研究的安排,结合我校的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在实践新......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问卷调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问卷调查报告本课题组于2009年9月中旬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课题实验班级进行了有关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活动。本次活动调查范围广,涉及......

    体育教学融入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5篇范例)

    体育教学融入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7-122-01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应试教育,重智育、轻体育,其累积效应就是将大......

    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为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其职责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塑造一个丰富的灵魂。初中阶段......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关怀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关怀 一、填空题 1、孔子重视。 2、孟子主张仁政、民本和天人合一。 3、荀子人文思想有等。 4、重视礼仪道德教育。 5、朱熹重视道德教育。 6、墨家主......

    我与传统文化的成长之路

    我与传统文化的成长之路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豆蔻年华到花季雨季,流光容易把人抛,时间一直向前从未停歇,而传统文化这颗传承希望的种子也逐渐落地生根,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作文训练 与传统文化的成长

    本次作文题目可以这样理解: 材料首先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在写作中学生可任选一个角度展开写;然后引用习近平在澳门大学与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