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3 03: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学生:陈爱利

一、学位论文框架:(要求写出三级标题的内容)

引言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儒家文化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1.“孝悌”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2.“信义”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3.“爱敬”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4.“忠恕”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5.“廉耻”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二、佛家文化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1.“因果”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2.“平等”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3.“慈悲”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三、道家文化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1.“天人合一”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2.“无为”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3.“真”、“朴”融入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初中作文教学意义与价值

一、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为了“应试”急功近利

(二)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脱节,学生生活体验少

(三)传统文化积淀太少,思想匮乏。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超“自我”个性突出

(五)说真话,讲真情的空间受到冲击和挤压

二、传统文化理念对解决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意义与价值

(一)有利于指导作文教学回归本真

(二)有利于指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

(三)有利于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为写作积蓄正能量

(四)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写作中的“说真话,讲真情”奠定基础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儒家文化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孝悌”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孝悌”之道对学生的影响

2.“孝悌”之道在作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二)“信义”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信义”之道对学生的影响

2.“信义”之道在作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三)“爱敬”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爱敬”之道对学生的影响

2.“爱敬”之道在作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四)“忠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忠恕”之道对学生的影响

2.“忠恕”之道在作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五)“廉耻”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廉耻”之道对学生的影响

2.“廉耻”之道在作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二、佛家文化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因果”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2.“平等”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3.“慈悲”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道家文化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天人合一”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2.“无为”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3.“真”、“朴”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分层教学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分层教学的倡导者把“因材施教”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并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从我国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来看,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它将代表未来一段时间的改革方向。同时,它又代表着一种新思想、新思路和这种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态势。【关键词】:新课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角色转换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

二、提出课题研究的原因

1.立足于客观差异:众所周知,在生源素质水平上普遍存在参差不齐的学校,面对学生水平差异、能力差异和素质差异,如果教师希望做好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2.着眼于个性张扬:实施分层教学实际上是来自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呼唤。优层学生希望个性得到张扬,低、中层学生希望学有所获。我们不能总是习惯于埋怨低、中层学生不肯学,其实他们本来也有同样的求知欲望,大多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不妥,使得他们失去了获取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便导致严重的知识缺漏和思维受阻,以至于不会学、不能学、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3.服务于课程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形成面向全体、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思想上要首先到位,而且在行为上也必须到位,否则就不能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搞好分层教学的研究无疑对落实新课标有着不可低估的助推作用。

4.效力于学校发展:作为一费制的公办学校,无时不面临着学校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甚至是生源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生源的数量,二是,生源的质量。而争取生源数量、质量的前提,就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1、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倡导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体验与参与的教学模式。依据因材施教和可接受性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地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两难状况,客观有效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需求,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最优的发展。

2、符合本校生源实际

由于我校同时招收城乡学生,生源混杂,学生人数较多,学困生占的比例较大,尤其自初二以来,学生间掌握运用英语能力的差距逐渐拉开,“两极分化”的现象日渐突出。同样一个问题,同样的作业量已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优生更优,学困生也能尽快达到新课标要求,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分层教学,必将有益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使所有的学生均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人尽其材。分层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通过分层设置问题,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评价,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自己各自的任务,既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上课积极参与,又杜绝了学生抄袭作业,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最佳的水平。

分层教学采用层次角色转换,促使优等学生戒骄戒躁,不断奋发向上。对时常被老师“忽略”的中等生,经常运用“赏识法”,鼓励他们选择“高一级作业或高一级要求”,一旦达到目标,及时加以表扬,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提出较低标准要求,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成绩。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克服学习困难奠定基础。

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分层,即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层次划分,定时进行层次角色转换。这既极大地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荣誉感,又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愉快地学习。层次角色转换这种激励模式对中、下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能推动他们奋发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与过程:

1、研究时间:(2004.9——2005.11)

2、研究过程: 主要工作:(1)、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调查论证;(2)、研制课题研究方案,确立课题目标和课题内容;(3)、课题组人员的物色与确定,完成个案研究;(4)、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第一阶段(2004、9——2004、11)调查和了解,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工作有: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科研知识培训与自主学习相关文献的学习;(2)各个案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出实施计划;

(3)对学生进行实施分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情况,形成调查报告,拟出对策。◆第二阶段(2004、11——2005、6)主要工作有:

(1)学生分层个案分析,课内分层实施汇报;

(2)个别班级分层对照,回顾总结研究内容、过程、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3)学生对分层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总结阶段(2005、7——2005、11)思考、总结,形成研究成果。主要工作有:

(1)对分层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思考,全面总结,提炼完善;(2)分析、反馈、总结提高并撰写研究报告;(3)研究成果汇总,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

六、课题组的组织与分工: 课题组的组织与分工

姓名

课题内分工 工作单位

职务或职称

如何分层、实施

中教二级

分层前后数据对照

中教一级

理论依据、成效调查

中学高级

资料收集、案例分析

中教二级

监控、课题指导

中教一级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层次划分

开学初根据对学生初一、二年级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50 分试卷)进行层次安排。如: 130 分以上为A层,90 — 130 分为 B 层,90 分以下为 C 层,具体要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成绩妥善分层,大体我按照 “两头尖,稳中间” 的原则把 B 层学生控制在全班人数的 50 ﹪,A、C 层学生各 25 ﹪。之后,召开学生及家长座谈会,指出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明确自己及其子女的学习现状,以取得他们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

2、制定表格

表格分成四部分:学生分组、形成性评价(背书登记、上课反馈、作业完成及听写)、终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及备注。(附表如下)英语分层教学一览表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层 次

姓 名

背书登记

上课反馈

作业完成及听写(优、良、尚可、欠佳)期中 成绩

期末成绩

L.1 L.2 L.3

W.1 W.2 „

W.1 W.2 „

★A 方盛

正正正„

B 周宁 徐苏渝

C 曾川

★.............................................备注:a)A层学生负责督促、检查、指导本组人员背书、听写及统计,A层学生此项任务则由教师进行。

b)上课反馈、作业完成、听写情况检查由学生自己登记,每星期统计一次,全班相互监督。

c)A层学生要带好B、C层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共同进步,学期末评选最佳小组若干组。

d)B、C层学生出色完成本层所定目标可升为高一层次,相反A、B层学生不能完成所定目标要降至B、C层,每学期作相应地调整。

3、教学任务及要求

在英语教学中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为本。备课时从两方面着手,即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在备课时充分考虑A、B、C层学生的不同需要,尽量使A、B层学生吃得饱,C层学生有事可做。

a)、值日生报告:

“Duty talk”采用按座位轮流进行,形式多种多样,可即兴表演、独白、对话,也可介绍或针对某人、某事进行评论。值日生可一人讲英语也可邀请本组人员共同参与。A层学生要求能熟练、准确运用语言、语法,运用最近所上内容,通过搜集网络信息,就身边事情进行说的练习。B层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C层学生能就所上内容进行照本运用就可。b)、合作、探究、运用

合作、探究、运用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常常体现在学生间的讨论之中,新授后就某一话题或所给任务进行分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Topic”、“Task”的理解及运用,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各层学生之间也起到了“扶、拉、帮”的作用。A层学生要求在出示情境时就能表演,B层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进行,如对话型课文通过呈现“Key words”或把它设计成补全对话形式,这样B层学生看着所给提示也能熟练表演,“跳一跳,摘到桃”。而C层学生表演则可围绕书本进行。

c)、作业分配

作业分配采用按需分配形式。如:作业本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专门为C层学生设计的,是直接运用知识的练习和基础练习。各层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是为了解决A、B层学生“吃不饱”这一实际情况而配置的。它“源于教材,略高于教材”,其综合、探索性问题的难度高于必做题,适合B、A层学生使用。选做题除A层学生必须完成外,B、C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做。除作业本外,还有抄写本、听写本、作文本、单元测试几种形式的作业。抄写本我不批改由学生自己任意抄,每天一页,这叫“英语自留地”。C层学生大都围绕新课标必须掌握的内容,B、A层学生扩大容量,A层学生由教师签名并写下检查日期,B、C层学生由本组A层学生检查签名。听写每天都要进行,由A层学生轮流负责组织,A层学生要求百分之百正确(包括音标、词性、词义),B层学生要求百分之八十正确,C层学生写对一半就算合格,未能达到要求要补听。

单元测试、作文本各层学生所做题型、所写内容及数量随层次不同而不同。部编阅读教材要求也不同,C层学生只需明白文章及每段的“Main idea”,B层学生要求完成文章后题目,而A层学生应在B层学生基础上能就文章进行简单复述,发表自己的见解。d)、教学评价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B层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1、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准备:值日生报告设立,每个学生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两个多月轮一次),课前他们做好充分准备,请教老师、搜集网络信息,有些学生甚至还向高年级学生请教,都想在讲台前“表现自己”一番。

课内在上“be going to”句型时,我出示卡片“tomorrow”引出“be going to”句型先让学生探究,然后围绕“What are you going to do?”此话题,A层学生会用“be going to”句型叙述他们的打算,B层学生看到动作表演,会用“be going to”句型进行问、答练习,而C层学生通过板书词组也会进行运用,各层学生都能 积极参与。之后,出示活动任务

(一):Task①,“Making a project”,“May Day is coming soon,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uring the holiday?”让学生完成表格。(附表如下): Date

What to do

Where to go

How to go

Who to go with

Why to go

May 1

May 2

May 3

May 4

May 5

活动任务

(二),根据上表完成如下任务: C层学生,Task①,Ask and answer:“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uring May Day?”(where/when/who/how/why)B层学生,Task②,Tell your friend about how to spend your holiday.(at least 5—7 sentences).A层学生,Task③,Making a survey,and give a report about how somebody is going to spend May Day.Name

How is he/she going to spend May Day?

我先让学生进行四人一组的讨论,因为排座位时我就有意安排每四人中有一人是A层学生,这样通过“Discussing”后,确保使得B、C层学生能在A层学生帮助下排除语言障碍,各层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所定任务。最后让他们汇报表演,每当他们表演生动、逼真时,全班同学给以热烈的掌声,气氛高涨,学生们不知不觉在玩、乐中巩固所学知识。多种形式有机地结合,使得各层学生有事可做,分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相互竞争激烈,合作探究成风

在分层教学一览表中的学生背书情况、上课的举手反馈、作业完成及听写情况直接影响到每小组学期末的最佳小组评选,课后A层学生对B、C层学生,B层学生对C层学生督促、指导已形成风气,同时C层学生向B、A层学生,B层学生向A层学生也会主动请教,他们群策群力、相互合作、主动探索。小组荣誉感的加强在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在找朋友表演时,他们大都和本组人员有机配合,每节课我都要设计形式丰富多彩的“Competition”或“Interview”活动。如参照CCTV—3知识竞赛栏目,设计“李咏队”和“王小丫队”的比赛、针对某一话题开展正、反双方的辩论赛,或针对某一任务假设某一学生来自“CCTV”、“ZJTV”„进行采访。通过比赛、采访统计哪小组学生所得红旗最多,他们竞争激烈,小组间合作、探究成风。有时也设计男、女生之间,A、B、C层学生之间的比赛。

3、依托课外口语环境,知识运用课外延伸

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校园内我充分借助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好校园内所张贴的小小英语牌“Keep quiet ”、“Loving environment, loving lives”„,积极营造良好的英语口语氛围,鼓励学生用英语出黑板报、开展英语征文、演讲等比赛。课后我还要求他们多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大胆走出教室,于是校园内出现了口语交际的“小小英语角”。他们常会用学过的英语进行“借物、介绍、购物、问候„„”,如每次学生碰见我和其他老师都会习惯地说“Hello, Miss/Mr Mao/Chen„”或在进办公室前会用“May I come in, please?”等交际性功能用语。还会用英语谈论“the war in Iraq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至于“Sorry ”、“Thank you”、“ Please”...更是嘴边挂。课外口语环境的创设也为课堂教学中的值日生报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附:分层教学试行前后,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问卷情况调查表及成绩对照表)

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问卷情况调查表(119名学生)表1 2004年下学期期末(试行前)

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不感兴趣

30% 40% 30%

2005年上学期期末(试行后)

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不感兴趣

62% 30% 8%

2004年下学期,期末成绩对照表(试行前,150分试卷)表2 班级

人数

优秀率

合格率

平均分

二(1)

49.52%

91.72%

127.35

二(2)

47.78%

90.65% 123.48

二(3)

56.46% 96.71%

135.69

二(4)

55.93% 95.75% 134.23

2005年上学期,期末成绩对照表(试行后,150分试卷)表3 班级(原初二)

人数

优秀率

合格率

平均分

三(1)

试行

59.87% 98.62%

136.12

三(2)

试行

57.63% 97.61% 133.37

三(3)

50.43% 93.55%

127.97

三(4)

48.79%

91.48%

125.83

九、课题研究的思考

1、分层教学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而分层教学的实施,更要促进全体同学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努力使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相应层次的学习,特别要注意A、B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使他们在学习上变得更加努力、积极,上课能积极举手,下课也能问很多问题,课后能全面独立完成作业,在C层学生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由此可见,分层教学的实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激能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紧密配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内驱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2、分层教学,要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合作学习,挖掘其内在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为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或引导学生自认目标,然后分层教学或分层自学,合作研讨,共同进步,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每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特别是B、C层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点拨、启发、延伸,把一把把适合学生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开发知识的宝藏,去享受获得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次教学的优化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9期

2、M.威廉斯、R.L.伯登著〈〈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刘学惠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刘玲玲“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二期

5、马爱贞、王兆红“谈英语中的分层教学”〈〈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0期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实践,力图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地理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体验过艰辛,收获过欣喜。对于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提高地理新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我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初探:

一、强求教育的信息化,打造智能地理课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它对于快速准确地提供大量信息,将抽象变直观、静态变动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创造与传播,这也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真谛。随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面认识,我不断地寻找着理论与课堂的结合点。经过一次次尝试,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比较适用的课堂设计方式,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中,让课堂变成创新火花不断进发、碰撞、交流的智能培养阵地。

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组合.例如我在教授“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一节知识时,考虑到该节知识点繁杂,要求记忆内容过多,如果一味的采用单一教法,只会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而且,学起来也十分乏味。为此,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教为简单,只是要求学生能快速掌握的这个特点,全课的学习主要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按小组根据四大地理区域的方位划分,他们将各自代表自己的分区开展一次旅游竞标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具有竞争者和游客的双重身份。为了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本节课的学习从座位的摆放上,采取了按分区分组围坐的形式,就象是在开圆桌会议一般。从表面上看这虽然只是学生排座形式上的一种微小变化,但实际上却体现了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转变,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积极的相互交流中,各种智能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每个个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老师只是及时加以鼓励和作简单的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教师如果能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都将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能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在相互交流中,每个孩子的强项智能将带动他们的弱项智能,达到智能整体发展目的。正如加德纳所言:“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注重形式、过程和效果的统一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讲授为主导的传统课基础上,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生成等为主导的新课型正在地理课堂全新亮相,成为地理教师热心探索的新领域。

怎样做到形式、过程和效果的统一?选择适当的课型是关键,也就是要定好教学方式的主基调。教师在优选课型时,要科学地对比分析哪种课型对这种教学内容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更容易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选择的课型应以实用、易行、高效为原则,教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能够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使用一种主导课型。一节课内在以某种课型为主导的基础上,再依据教学实际吸收和使用其他课型中的教学策略并将其进行有机整合。比如以探究为主导、以问题为主导和以生成为主导的课型最好是在以讲授为主导、自主学习为主导、体验为主导的课型之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作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涉及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建议使用以自主、合作、问题为主导的课型,涉及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建议采用探究、体验为主导的课型。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拓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在“人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让学生实验并观察小鱼在清水、污水两种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作好观察记录,从而说明污染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危害。又如为了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过把有、无植被的两种土壤放入等体积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实验,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观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状况,让学生接受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

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三、深化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探究思维。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切不可囿于一个机械的标准答案,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理差异》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探究能力。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精神,为学生搭建一座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怎样确定?教师可设计活动: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这一堂课,教师始终让学生自主去尝试。因为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再次是采取多种手段,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踊跃发言。不要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探究、去思考。具体的方式很多,如开展自由辩论、写地理小论文、地理新闻发布会等,只要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就应大胆应用。例如,在教学“北京”一节时,可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学生兴趣高昂,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但整个探究的过程值得充分肯定。

四、让学生在“生成”中体味地理课堂之美

地理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表达,都是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地理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作适当的调整,让地理课堂重现其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一面。

首先搭建地理平台,接受生成性资源。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而不是只有接受学习或只有探究。教师要及时捕捉地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凭借教育智慧在地理教学中机智生成,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地理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地理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地理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如在地理教学新知前,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已经知道了多少,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先“动口”,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地理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再如,在地理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地理教学方案,就会使地理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教学设计。

其次.预设弹性地理方案,等待生成性资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尽可能多地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对策,真正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地理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地理教学过程,推进地理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地理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质。如在地理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

再次.创设地理氛围,促进生成性资源。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地理教学氛围中,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良好的交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地理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地理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

总之,随着新课标准则的提出,地理教学必须走革新化道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好多种角色,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在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新课改的飞跃。

第四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剖析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汪清县天桥岭镇东新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它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治、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研究、科学利用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才能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2、当今教育对象所具特点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更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二)实践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说“从中华民族文化延绵发展的规律来看,承担文化培育和传播任务的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政府官员系统,一个是学校和教师系统”。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我国教育也正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是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可见,深化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这一切说明,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强调新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它关注人文精神,强化人格教育,给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改变了人作为社会发展工具的价值取向。这种“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新课程人文精神的体现。

2、现代教育培养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高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负责、学会选择、学会创造,能主动适应未来的有用人才”为本课题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结合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以课题研究理论为依据,我校确立了如下的研究目标及要研究的内容:

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落实学科新“课标”理念,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实施素质教育,突出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观念和意识,提高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完善教学内容,丰富人文知识,让学生于各学科中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落实人文教育。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一批年轻教师在实验研究的磨砺中成长起来,探索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内化人文知识,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并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提高全校师生的人文精神,使课题研究伴着新课程改革共同推进,共同成长。

主要内容:

1、学校学科教学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等,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

2、在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体验。

3、密切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生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做人。

四、课题研究方法及拟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我们选择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学习传统文化的策略,并收集、整理出一套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在立项、开题阶段,了解研究背景,确立研究方向,并通过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反复论证,指导研究工作深入进行。

2、问卷法:在研究准备阶段,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现状及对国学经典教育现状的意见和建议。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课外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改进策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传统文化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活动中整体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在研究过程中,记录成功教师案例和优秀教师成长案例。

研究的创新点如下:

1、实现传统文化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

2、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3、探索出一套适合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指导课的模式;

4、实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道德实践相结合。

五、课题组研究成员的基础与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毛培武,高级职称,县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获奖,课堂教学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和探索能力,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主持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组织对外交流学习。

薛允玲,是教导处主任,业务能力强,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科带头人;参加过科研培训,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多篇论文在市级获奖。有亲和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强。课题核心成员,负责搜集传统文化优质课件,组织课题组老师观摩学习;收集资料,编辑文本型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组织听课,评比活动;汇总优质课教师的教案,负责案例分析、研究,负责有效教法的推广。张坤吉,政教处主任,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多次获省市级优秀论文,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朗诵、习作比赛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负责进行跟踪调查学生校外阅读情况;记录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对学生“双文”素养的提升的成效;并结合开展的家访活动搜集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收集名言警句,张贴于校园,烘托学习氛围。

潘维芳,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心理把握较好,多次获优秀论文奖。特别是在作文教学方面成绩尤为突出,她指导的作文有多篇在县以上作文大赛中获奖。负责校园广播,定时给学生播放国学经典音频材料;协助班主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活动; 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建立学生的传统文化活动档案。

王杰,本科,从事语文的教学。学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课题组成员,负责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德育、感恩系列活动并制定有效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整理资料,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

韩继军,本科,学科带头人,县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有多篇论文发表,爱好研究,擅长计算机操作。负责各种资料的搜集,图书的购买、材料的打印等。课题组成员,协助编辑文本型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六、课题研究进度安排及预期成果

第一阶段:(2016.4-7)申报、准备、筹划阶段

1、召开课题研究会议,明确研究任务;制订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分工。填写课题申请书,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2、认真科学地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分工。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及研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工作。

3、组织课题组全员进行理论及业务培训(特别是传统文化课题实验要拿出校本教材并对教师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2016.8-2019.8)实验阶段

1、做好三年实验期间的整体规划。从研究目标--具体措施(培训、研讨、总结、经验交流)--最终成果,要循序渐进、有条有理、有章有法地进行实验操作。切忌实验的盲目性、随意性。

2、安排好每学期的实验内容。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科学地组织实验研讨活动,研究活动大事记记录清晰,活动材料齐全。

3、以教学观摩课、论坛、活动、论文等多种方式及时收集实验成员的成果材料。

4、每学期末做好优秀经验材料的筛选,参加省、州征文评比,提高结题成果材料的含金量。

第三阶段:(2019.8-10)完善总结阶段

对论文进行整理,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形成研究报告。撰写结题报告,分类装订整理成果材料。预期成果:

第一阶段成果:学习心得、研讨课例、撰写学习小结、学习心得、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录像。

第二阶段成果:教师教案集、教学论文、课堂教学课例、学生成长汇报、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成果:经验交流材料、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细节完善的相关资料、教师、学生各类获奖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实验设施与经费保证:

实验设施 我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可供研究参考;电脑每人一台,建设了完善的网络系统,可及时搜索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国内外研究状况;完善的校园广播可定时为学生播放经典的音频材料。教室内有投影仪、电脑、展示台、扩音器等。经费保证:

1、调研、组织活动,课题组教师学习培训,专家指导成果交流等经费约1000元

2、购买有关书籍、音像资料、印刷校本教材等资料费用约800元

合计需要课题经费1800元

课题“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把日常教学工作与研、训融为一体,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的氛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

1、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校本教材。

2、立足课堂,以课例、案例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明辨非得能力。

3、、实现“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融为为一体的研究形式。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分析研究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5、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体现学科教育特点,在具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社会用用之才。

4、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科研能力水平,促进教师并能用新课程倡导的方法来评价学生,使学生既学会了的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5、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完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三、具体工作措施

1、抓实过程管理,校本教研力求实效

在本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实效:

1、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我们要摒弃“教研活动就是一人上一节研究课”的形式主义思想,要求教师创新思维,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2、加强过程性管理,我校教研组有行政老师参与其中,行政人员要发挥带头作用和管理作用。行政人员进行全程参与和管理,努力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

2、做好课题工作,研究管理力求规范

本学期,我校州级课题《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开始第一阶段。我们要开展扎实而有效的准备材料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细致和系统的研究总结。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的分类和编撰等多方面的工作,作到有始有终。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制定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校本教材。

2、拟定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各项计划。

九月份:

1、召开教研课题成员会,布置学期教育科研工作。

2、组织开展“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终身学习”的活动

十月:

举行年级语文“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听课活动。

十一月份:

举行年级语文“弘扬传统文化”讲故事活动

十二月份:

1、教师“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心得交流。

2、课题研究各阶段性总结。

2016、8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研究

邢台县马河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 孟记锁

课题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1、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再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途径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老师而言,这意味着角色的转变、课堂的开放、教材使用上的创新。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的是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我们曾对教师的现有教案和教科研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了调查,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薄弱,论文撰写困难,偶有文章发表,其质量也不高;(2)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和教学实践统一,大多数教师仍热衷于“传道、授业”,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仍偏向于包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 1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式仍倾向于“接受”、“完成任务”;(4)我校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他们需要一个迅速成长的途径。另外,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佳时机;如何使用媒体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优化学习效果等问题还有待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研究”这一课题。

2、课题的界定

课程:课程是教育理念中专业化程度最高,但同时又是争议最多的范畴之一。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多被理解为“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于是课程便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总和。目前,随着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课程的内涵已超出了“教学大纲”或“为学而设计的教学材料”的范围。简而言之,课程是在学校里,我们试图教给学生的一切东西,即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主要指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关于“教学”,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上课”,也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智育”,这些观点都似是而非,都没有揭示出教学的科学内涵。教学的科学含义应是: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一种学校教育活动。

案例:指对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景的描述。教学案例则是教

学过程中教材,教师,学生相互作用发生事件的描绘。教学案例无论在案例的立意还是其内容及价值上都应将理念、实践、反思融为教学实际情景描述的主线。

3、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探讨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它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的显著性;

(2)比较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对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差异性;

(3)研究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佳时机;

(4)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优化学习效果;

(5)探究教师培养的新途径——反思教学。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

(6)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4、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理论指导研究,并借鉴有关成功经验。

(2)行动研究法: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研究活动,通过研讨课、示范课、评课、写教学案例等活动,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3)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做好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写出阶段性总结。

(4)调研法:通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探讨合适本校学生的教

学方法。

5、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2年3月

第一阶段:2010年5月——2010年8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念,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实验教师到相关学校考察学习并请专家进行讲座,写出学习心得,整理试验的理论思路与依据,架设选择子课题,开展研究。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2年3月

实验教师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方案,有步骤地展开试验变量的控制、原始依据的收集与整理、论文的撰写、定期公开课等等。并由课题主持人统一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

主要是对前面各阶段的研究所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最终的研究结论。

7、课题组织结构

总负责人: 孟记锁

课题组成员:

(本次排名不分先后,待课题完成再依据个人分担工作量最后确定)

8、课题成果及研究人

(1)主要成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研究》研究报告,负责,课题组

全体成员参与。

(2)阶段性成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研究》阶段性报告,负责。

(3)、经验总结、论文

《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主要撰稿人;《反思教学的探索》负责;

《课题研究的实验总结》负责;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学案例集》负责;

(4)、公开课,课题组成员每个阶段至少上3节公开课。

(5)、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归档,负责。

9、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多媒体使用,交通设施,图书资料的查阅等各方面都予以最大支持,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本课题组的成员教学经验丰富,合作意识强,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多位教师仍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成绩。在全县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教研成果荣获省地级多项奖励。

(3)自筹经费,订阅相关书籍,聘请专家指导讲座,结合多媒体教学保证试验顺利进行。

10、参考文献

(1)、窦桂梅著:《创造生命的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周林:《学校教改研究中的理性原则》,《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5)、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年版

1999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

    《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课题组 中学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中学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学生卷) 以下各项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感觉和认识如实选择,每个问题只限选择一个选......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研究 【摘 要】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手段,适应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如......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 马海霞 摘要:我国数学课程一直都在改革,数学教育的观念、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的变革一刻也没有停......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八年级语文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李秀荣 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

    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大全]

    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使作文课堂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如生活,以课堂作为生活情景的集散地,提供写作素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趣,从而......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 2009年河北省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协同教学实践研究

    关于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协同教学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实践层面论述了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所做的课程统整与协同教学的探索。我们将课程统整的目标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