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时间:2019-05-13 01:3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第一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组:马倩玲

在新课程推行的这三年中,所有担任新课改的老师一起经历了辛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首先感谢教培中心和学校组织许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和指导,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困惑。这些困惑源自于我们对新课程的陌生和教材的不熟悉;新教材传达的教学理念和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冲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1、全新的课程设置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它促使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2、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数学技术的体现

数学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是国际趋势,数学教学应使用数学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越来越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高中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利用计算器等有关内容。数学技术集数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学习工具三者为一身,数学技术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不仅能计算、解方程、绘图像、因式分解、作统计等等,几乎囊括中学的全部数学知识,有的还具有智能推理的功能。它也会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程也注重了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实验、推理、建模、应用的数学“思想”中,有效地实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4、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课堂活动方式的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只有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

2、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与过去依大纲写的教科书相比较,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也不能简单地回答“理论性的东西降低了”,“实际应用性的东西加强了”。

如函数的零点问题应该是理论性很强也是应用性很强的问题,由于过去受计算方法的制约被人为地降低了,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教过多年旧教材的教师来说,在上必修课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随意补充自认为很重要、高考必考的内容,这样自然觉得课时紧,出现随意增加课时现象。如果我们明确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变化,在课内就不会随意拓展、挖深内容,在每周5节课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配置练习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不必要求每题都做。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一些开放性、应用性、研究性的问题不要仅仅作为习题来解决,而是要开发其内涵的价值,根据需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教师可及时地将练习册中与教学进度对应的内容作为课堂练习、口头作业或者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使用,及时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在使用习题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过程性和成长性。

4、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每一周星期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一周确定一位主讲教师,就上一周的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习)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主讲,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定案。

三、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1、教学开放过度

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

2、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四、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1、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不好把握。另外,新教材编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提高了能力要求。例如:运算能力中有关指、对数运算及换底公式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中有关实根分布、解对数不等式、解对数方程等,都只提供很少的课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关注与思考的是:能否有一个明确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浅度明了的实施方案或说明?让教师有所适从,让师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如何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又有实效的课?

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安排得太少。

我们困惑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有实效的课?

3、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作为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肯定会对初、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通盘考虑,但实际教学中情况往往不是如此,这是由于初高中的教学要求不同所造成。由于初中是普及教育,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测试,教材上很多内容是作为阅读教材出现的,初中的教师为了教育质量,凡是不考的内容一律不教,而高考是一种能力测试,是选拔考试。初中相当一部分阅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在高中课程中不再涉及,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的严重脱节。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们需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建立新的学生观和课程观。经过三年努力,新课改 的第一批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对我们教师工作的极大的鼓励,也希望我们能再接再厉,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不断创新。

第二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1、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1.1全新的课程设置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它促使教师由原来的教师型向研究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1.2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3数学技术的体现

数学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是国际趋势,数学教学应使用数学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越来越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高中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利用计算器等有关内容。数学技术集数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学习工具三者为一身,为数学的教育和传播准备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数学技术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不仅能计算、解方程、绘图像、因式分解、作统计等等,几乎囊括中学的全部数学知识,有的还具有智能推理的功能。它也会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程也注重了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实验、推理、建模、应用的数学“思想”中,有效地实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数学技术为人人掌握数学、用数学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数学技术将有利于使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数学”。

1.4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5课堂活动方式的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2、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2.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只有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

2.2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与过去依大纲写的教科书相比较,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也不能简单地回答“理论性的东西降低了”,“实际应用性的东西加强了”。

如函数的零点问题应该是理论性很强也是应用性很强的问题,由于过去受计算方法的制约被人为地降低了,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教过多年旧教材的教师来说,在上必修课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随意补充自认为很重要、高考必考的内容,这样自然觉得课时紧,出现随意增加课时现象。如果我们明确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变化,在课内就不会随意拓展、挖深内容,在每周5节课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2.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配置练习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不必要求每题都做。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一些开放性、应用性、研究性的问题不要仅仅作为习题来解决,而是要开发其内涵的价值,根据需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教师可及时地将练习册中与教学进度对应的内容作为课堂练习、口头作业或者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使用,及时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在使用习题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过程性和成长性。

2.4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每一周星期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一周确定一位主讲教师,就上一周的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习)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主讲,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定案。

3、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3.1教学开放过度

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

3.2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3.3变相的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个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逐一解决。

反思: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而主动提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来设置。探究应是学生随着学习的开展,随着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合作及老师引导与促进而开展的。

4、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4.1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不好把握。另外,新教材编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提高了能力要求。例如:运算能力中有关指、对数运算及换底公式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中有关实根分布、解对数不等式、解对数方程等,都只提供很少的课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关注与思考的是:能否有一个明确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浅度明了的实施方案或说明?让教师有所适从,让师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2如何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又有实效的课?

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安排得太少。

我们困惑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有实效的课?

4.3应如何拓广新课程中数学教学内容?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完成对教材本身的教学任务,一般都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拓广与加深,如在课内增补一些相应的知识点,增加一些例题等。但是,怎样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加深?什么知识点可以适当拓展?什么样的知识点不必拓展?在什么时机进行拓展与加深?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盲目拓展只会只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困难,教学不易进行,出现教师用延长课时来弥补的不良状况。

4.4如何有效地使用配套练习

目前我们选用的配套练习是《创新课堂》,用了之后普遍反映不好。其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1)整体要求偏高,基础性体现不够,有些章节在基础训练中出现了类似高考题的综合性题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他们的课业负担。

(2)题量分布不均。在某些重要章节,题量偏少,不能达到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训练量。(3)题型不全面。某些传统的、典型的数学题有很好的训练效果,而配套练习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4)与初中数学缺乏有机的兼顾和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

(5)能力层次结构不够清晰,给教师的使用带来一定困难。

4.5如何对试卷进行合理命题?

一方面认为为了高考,课堂上要多讲一点,讲难一点,多补充一点,单元测试卷不宜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练习的价值,而且学生会骄傲,可能不再去多花功夫;另一方面又认为学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已大不如前,课堂上讲多讲难,有很多学生根本就接受不了,单元测试卷出得难,让那么多学生考不及格,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开学至今两次考试平均分都不及格,后段学习中应如何命题,心中无数。

4.6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作为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肯定会对初、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通盘考虑,但实际教学中情况往往不是如此,这是由于初高中的教学要求不同所造成。由于初中是普及教育,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测试,教材上很多内容是作为阅读教材出现的,初中的教师为了教育质量,凡是不考的内容一律不教,而高考是一种能力测试,是选拔考试。初中相当一部分阅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在高中课程中不再涉及,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的严重脱节。

4.7计算器与计算机的应用问题

新课程下的教材特别重视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利用相关软件作图、进行数学运算、算法语言、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等,在现在的教学设备条件下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三篇: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的体会与困惑

唐海帆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远比课程内容的改革难得多。重庆市作为最后几个进入课改的省市,在虚心地向其他现行课改的兄弟省市学习。开学伊始,教师们都积极地投入到了新课程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探索、探索再选择的过程中,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对比新旧教材,本文就新课改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和困惑。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前后的教学现状对比

从我国课程改革前的状况来看,我们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基本技能比较熟悉,这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数学课程中的不足也亟待解决,过分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养,我们的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以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数学无用论广泛。我们更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原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陈旧,刻意的形式化的表达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的功能的发挥。所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在重庆市实行一年多以来,倡导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结论发生的过程和数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理念应走进广大一线教师的心里,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合拍。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根究底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自己从高中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 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导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已落入了“刚开始模仿别人,到后来重复自己”的怪圈。概念由教师直接给出通过系统强化提高,在给学生纠错中提高知识的应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成绩虽不错,却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得不到体现。“拿学生的汗水去弥补教师授课方式的不足”,实在是一件憾事。

2、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理解知识程度的矛盾。对于必修4中对第一章三角函数和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中间插进了第二章向量,显然教学逻辑上是有矛盾的。当然专家们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三角恒等变换的公式需要通过向量的知识进行推导,但对于教学流畅性是有冲击的,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契合点呢?再者,“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改教材,其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和删减,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学生掌握比较方便。初中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多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方法的开展,导致课堂教学密度小,规范性差。初中数学教学普遍执行的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即“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要求”,有的甚至在执行中考必考的要求,从而淡化了为学生的升学而应做的准备。进入高中后,本身教学内容的大量增多和显著加深,学生很难适应。像“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知识多数学生没学会,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衔接教学,大多数学生会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受学校硬件设施的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信息时代,很多数据图象的处理已经不再单独依赖传统计算。但是一年的教学下来,很多老师有同感:必修Ⅰ中的第三章内容是函数的应用似乎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很多知识是靠计算机来完成的,如数据的处理,图象的做法完全借助于计算机,但由于缺乏操作能力,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往往效果不佳。这对于普通高中甚至是条件不好的地区来讲,恐怕不能涉足,这样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高校选拔人才也会受到影响,教材的编写者是否忽略了这一点呢?

4、使用CAI课件与教师工作效率、学生学习效率产生矛盾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地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但是,由于自制课件或商品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比较粗糙,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能起到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堂干脆是课件“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有的教师为了展示课件 的精心制作,过度采用无关的图象、音乐、动画等,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无法专心于其蕴含的教学内容;有的课件由于制作技术的局限性或教者操作不当,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师生亲和力大打折扣;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甚了解,片面认为其效果不如传统的教学技术手段。

以上几个问题均是高中数学教师碰到的现实问题,笔者作了肤浅的解释。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与读者一起探讨,如:初高中衔接问题没时间去衔接;知识体系割裂很明显,本来教材的螺旋上升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但有些内容的教学实际效果好像并非螺旋上升(可能是笔者教学问题);新课的引入,课本很多地方都采用了篇幅亢长的实例,个人觉得虽然例子经典,但有些不利于有效教学,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选用课本引例,且还要在课外选一些通俗易懂、精致的素材;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因新课程的实施而得以减轻,这到底是学校原因还是教师本身原因?

第四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数学组

赵金林

2006年9月,我们福建省高中各学科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广大教师、家长议论的一个热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标准、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挑战之一:教师怎样较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怎样解决教师固有的却早已习惯了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式与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之间的冲突?

挑战之二:教师面对形式、内容、结构、体系都与以往有较大变化的新教材,教师能否克服定势,尽快地熟悉与适应新教材?怎样处理好在新技术平台下有效地使用教材?

挑战之三:怎样解决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挑战之四:怎样调整更切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优秀人才?

其实,在这实施新课程之中,问题与困惑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

一、对课改实践的体会

对于参与课改的教师而言,目前正经历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一过程充满着矛盾,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这些矛盾,促使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总结与反思中逐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1.加强研讨交流,转变观念是核心。

为什么转变观念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一切改革注定要失败。

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识的解读,教学模式仍以练习模仿为主。这些认识与时代发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阻碍了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例如,教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I》的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时,总觉得课本内容较简单,与老教材要求相差较远。而教辅书上的很多习题类似于高考复习题,学生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矛盾,我们教师若不转变观念,势必对教学内容提高要求,补充不少教科书外的东西,甚至想一步达到高考要求。导致学生对老师如此“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学生认为高中数学既抽象又深不可测,很难学,老师认为新教材太难教。因此,认识教材中每部分内容的作用与意义,领会数学新课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们教师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必须多参加研讨交流活动,加强研讨交流。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到自己是数学课程的建设者,是课程的主体;认识到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结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才会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强化备课组功能,搭建新课改网状平台。

新课改对教师个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形势下,教师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加强集体的力量是每位教师所必须认识和执行的。为了细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必须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目前青年教师是一支生力军,他们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有新时代的工作能力,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良好的外语基础、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因此,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一方面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要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培养备课组的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课例的研究,为新课改提供示范性。

对一线的数学教师而言,最关心的是课怎么上,怎样的课才算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非常遗憾,在2007年福建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高一年级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中没有找到答案,也没有专家(包括人教A版教材的编者)提供符合新课标理念的示范性课例。

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了。在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进行案例研究,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示范性课例。

通过课例的研究,可以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教学实践让我们教师认识到: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可以按需调整新教材的结构;适当延伸新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处理教材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把握新教材的度,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潜在价值。用活教材还必须从学生的三个基本点出发,即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心理发展与需求。

二、课改实践的思考 1.课标与教材不完善。

由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不强,很多内容仅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教师难以把握,过程性目标难以落实。一方面是编写不够合理的内容较多,另一方面是教材上有时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确实很难把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与课堂上教学时间的矛盾。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育规律,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十分不易。教材的结构体系与教师所熟悉的体系相距甚远,从学科教材到经验教材与教师具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距离较远。学生训练不足,在有限时间内很难达到知识、技能、能力培养的落实。

2.课程评价改革的力度不够。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制约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主要难题之一。教师、家长、学生目前主要还是关心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考考什么?怎样考?必修内容教学中怎样定位?选修内容教学中怎样处理?目前有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确实过高,这些内容将来如何评价?课程评价改革的滞后,导致新课程理念难以贯彻到位。事实上,有些学校已经是穿着新鞋在走老路。评价制度的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教师难以在短期内做到实施新课标的高标准、严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新课标教材在函数概念、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算法初步、立体几何初步、曲线与方程等内容中均选择了多种方式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改变原来的“一枝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我们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一系列信息技术。如 “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还要会调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教师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整合、进行“二次创造”,势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教师的教育理念在理论层面上比较容易转变,但在实践层面上更新与转变却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需花很大努力、较多时间去探索新东西,放弃自己非常熟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另辟途径,费时费力不用说,是否能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承认不得而知。

还有一些疑难问题,困惑和不适应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新型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待完善。对活动与发展、有序与有效、点与面的关系处理不好。常见到“探究浅层化、合作形式化”。教师如何由传统教学的“主宰者”转变成新课程课堂下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等等。

4.初、高中衔接存在的问题。初、高中衔接有如下四大问题。

第一,初、高中内容在课标上就有一些衔接问题,所以在初、高中衔

用心

爱心

专心

接上出现的知识“断点”.列举如下几点:

⑴.涉及“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但在苏教版和人教版材中出现了较多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如果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那么就应该在初中数学中增补这部分内容.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29页例2)△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类似的习题还有一批,均需要用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甚至是三元二次方程组.

⑵.涉及“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的无理方程”.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38页例2)已知过点M(-3,-3)的直线l被圆x2+y2+4y-21=0所截得的弦长为45,求直线l的方程.

⑶.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38页例1)已知直线l:3x+y-6=0和圆心为C的圆x2+y2-2y-4=0,判断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它们交点的坐标.这题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⑷.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中的“证明”的内涵与以前的“证明”有所差别;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证明”是一个局部的公理化体系,它是从4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40条左右的结论,除此之外的知识一般不在“证明”部分涉及,即使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初中课标教材也不把它作为证明的依据,涉及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而高中数学教材中,凡是学过的知识几乎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例如(人教A版必修1/第45页习题1.3/A组/第2题)证明:(1)函数f(x)=x2+1在(-∞,0)上是减函数;(2)函数f(x)=11-在(-∞,0)上是增函数.这题就把等式的性质、因式分解等作为证x明的依据.应该说这里把证明的意义拓展了.

⑸.涉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需用到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⑹.关于“待定系数法”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已不提这个名词,在初中数学中的要求也较以前大为降低,但在高中数学必修2中,用“待定系数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较高,例如求直线方程、求圆的方程等.

第二,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评价要求也有一些衔接问题,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衔接上都出现了断层。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出现在能力要求层面,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断点”是容易在教学中衔接和弥补的,可以在哪儿缺就在哪儿补。如:我们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时,补充了比两个数(或式)大小的方法以及因式分解的相关内容;讲授求函数的定义域时,补充了解不等式的相关内容。

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能力层面.例如初中数学课标对运算的复杂的程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如: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关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这些使得初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训练大为减少.而高中数学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习题比以前并没有减少,造成学生学习的层次落差过大.同样,在推理水平和知识的综合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

第三,初高中教师对学生、教材的把握也有一些衔接问题,一方面实施新课程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新生的学习方式与以往有了较大的转变,而高中教师对此意识不足,造成部分学生一时不能适应高中学习。另一方面不同初中学校的教师对新课标教材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因此在知识点的取舍上也做了相应的处理,这使得刚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起点不一致。

第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在初、高中过渡阶段有一些衔接问题。初中没有晚自习,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的被动学习习惯,又缺少在校晚自习的纪律观。初中数学侧重形象思维,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要求比以前削弱许多,只要通过几次反复训练,学生的成绩就能提升,而高中数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又较高,因此,学习被动或学法不当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课改体会与困惑

课改体会

身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在教学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通过培养学生的作文互改能力,一则减轻教师负担,把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救”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二则帮助学生找到了英语写作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过能力是发展的,不能强化训练能力,而是要贯穿在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困惑

新课改是以模块的形式,以单元为单元的教学也细分为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但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仍给我们以困惑:今后的高中英语考试将如何发展,是继续以前的命题风格还是有趋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我们的教学方向和组织方式是否应跟其转变?既然是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又为何转向对初中英语式的课文内容等之类的考查?

下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5篇模版)

    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问题与对策渔峡口镇中心学校陈开喜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县各学校于20004年九月全面启动新课程。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历度......

    高中课改体会与困惑(合集五篇)

    高中课改体会与困惑 跨入新的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应该说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升了品质,拓展了空间,构建了平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

    高中化学教学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doc(样例5)

    高中化学教学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及一线教学的实践,我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了自己的点滴体会,教学中也有诸多问题与困惑。从新课......

    后进生转化的体会与困惑(共5篇)

    后进生的转化 叶元清 一、问题提出: 2016年秋季开学,我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后进生人数占班级人数比在全年级最高(没有统计全校是否是最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从接手这个班级到......

    对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体会与困惑

    对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体会与困惑 从快乐无忧的幼儿园小朋友到真正意义上的一年级小学生,也许他们还未意识到自己的求学之路已经开始。坐到教室里眼睛不停的张望,打量着老师,玩弄......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体会与认识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体会与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提倡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

    离散数学的教学体会与探讨

    离散数学的教学体会与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离散数学定义、定理繁多,理论性强,在计算机专业中有广泛应用等特点,通过知识点归纳总结、选择典型例题、引入实际应用案例和板书与......

    生本教育的体会与初步实践中的困惑

    生本教育的体会与初步实践中的困惑北滩小学杨洁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与实践,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