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程继红
——“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及说明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综合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数学教学要改变单纯知识教学的现状,让学生学习获得发展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把数学学习作为需要,作为享受。教师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加强方法与规律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数学规律中发展思维,形成智慧,感受数学价值。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价值数学
一、师生交流,激趣导入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一项任务,那就是帮我们学校买玩具。买哪些玩具比较合适?想请你们帮我选一选。2.导入。
师:昨天下午我在“八佰伴”玩具店看中了一种电动小马,很漂亮,今天先带给你们欣赏。(多媒体演示: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出现电动小马摇摇晃晃的画面)
说明:从学生喜爱的玩具引入,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亲切感,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引入新课,让学生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二、大胆猜测,感悟估算 1.理解“大约”的含义。
师:小马既漂亮又好玩,但价格昂贵。你们想知道小马的实际价格吗?它的价格大约是1000元,请你们猜猜实际价格可能是多少元。
(学生猜的价格有:999元、1002元、1030元、997元、995元等)
师:小马实际价格是998元,你们猜得很合理,是怎样想的呢?(学生略)大家猜的价格都你比较接近1000元,也就是大约等于1000元。2.认识“≈”号。
(教师范写两遍“≈”)
师:请同学们试写几个“≈”,(学生问写几个)大约写10个,看谁写得漂亮。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大约”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把一些数看成整
十、整百、整千或整万的数来进行估算。(师板书:估算)你们知道什么是估算吗?(师指名回答)
说明:学生在猜小马实际价格和按要求大约写10个“”的过程中,已潜移默化地理解了大约的含义,并加深了对“≈”的认识。明确估算的意义,明白估算的实际应用。
三、合作交流,探索估算 1.谈话。
师:我准备花2000元钱买玩具,买电动小马大约要用1000元,我实际还剩多少元?大约还剩多少元?(学生口答:实际还剩1002元,大约还剩1000元)我还看中了另外几种玩具。
(屏幕出示:电动小汽车、电动摩托车、智能恐龙、电动飞机、四驱车、电动坦克的模型。每个玩具模型的下面标的价格分别:195元、396元、1002元、803元、408元、597元)2.探索加法估算。
师:我剩下的大约1000元可以买哪些玩具?购买时怎样计算最快?(生:估算)请大家小组合作设计购买方案。
【1】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1995-12-29 3.汇报交流。
师:小组派代表汇报组内设计的方案,并说出为什么选这几样玩具,是怎样估算的(选购时可看成整百或整千数)。
生:195+803≈200+800=1000, 396+597≈400+600=1000.师:算式中为什么分别用“≈” 或“=”?(学生回答)
师:还可以怎样选购?
(学生继续汇报不同的购买方案,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其他学生评价:合计价钱是否大约是1000元)
生:597+408≈1000,195+396+408≈1000.师:同学们真能干!帮老师设计出这么多的购买方案。这些方案有没有问题?是不是都能实施?
(引导学生发现597+408≈1000这个方案不可行,因为购买这两样玩具的实际价钱是1005元,而老师实际只剩1002元)师:我愿意选择这种购买方案:195+396+408≈1000,你们知道为什么?
生:同样的钱可以多买几样。
【2】华萍.搭建通往合作学习云天的阶梯「J」.全球教育展望,2009(7):91-93 说明:估算的学习,设计新,处理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利用估算,通过小组合作帮老师设计购买玩具方案,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活动中去,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估算的意义,探索出估算的方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尝试减法估算。
师:这些玩具中,哪一种价钱最贵?(恐龙玩具)请你们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恐龙玩具比一比,看它们的价格大约相差多少元。(用算式估算)
生:1002-195≈800,1002-396≈600.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知识解决问题的?(估算)利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加、减法估算)
(教师把课题板书完整:加、减法估算)
说明:放手让学生进行减法估算的尝试,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选择和思维空间,在尝试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四、应用估算,解决问题
师:我要去上海出差,要花哪些钱呢?(屏幕出示)车费198元、吃饭316元、住宿450元、游玩388元、购物2603元。你能估算出我去上海大约总共要花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估算的过程写在作业纸上,教师选出几名估算方法不同的学生上讲台板演)
生:200+300+400+400+3000=4300 生:200+300+500+400+2600=4000 生:200+320+450+400+2600=3970.(学生估算时,有的把车费450元看成400元,有的看成500元,还有的450元。购物的2603元,多数学生看成3000元,少部分学生看成2600元)
说明: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师:你们估算的方法各不相同,能讲出道理来吗?
(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如果把购物的价钱看做2600元,那么住宿450元就要看成500元才比较合理,因为出门在外多带一些钱方便些。他们顿时明白了估算不仅要考虑计算方法,还要接近准确数)
师:我带4000元去上海,够用吗?(有的学生认为够,有的学生认为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你们能帮我想办法吗?
(学生想的办法有:向朋友借;打电话到学校,让学校再寄一些钱来;购物可以打折等)
师:我在上海没有其他的朋友,借不到钱。如果让学校寄钱来又要耽误几天时间,我的开销不是更多吗?
(学生回答:可以少玩一些景点;不是十分必要的东西不要买;吃饭吃便宜一点的)
师:这些办法真好!你们今天帮了我的大忙,谢谢大家!
说明: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的结尾,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老师去上海之行大约要花多少钱——带4000元钱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这一环节,提高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综合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浅谈“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浅谈“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记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点滴
一、领会课改精神,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出台,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传统的向现代的转变,而转变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及领会课改的精神。教师是课改的建设者、实施者和开发者,没有良好的素质新课程改革那只是张空头支票。通过学习使我真切的体会改变过去教学方式的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课堂教学中的顽疾及改变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普遍现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也是很反感这些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但因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的影响,总感觉束手束脚,好不容易有些创新的灵感和想法,才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因为考试成绩的暂时不理想而遭到家长和校领导的强烈反对,于是乎仅有的灵感就在萌芽中被毁灭了,又走了老路。想来,素质教育这个好的构想也是受到了种种现实的阻碍,道路异常艰辛,甚至有反复的现象。好在终于新课改标准出台了,这不异于给一些有教学想法的教师提供了一块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舞台上教师用自己的智慧诠释着课改的精神,一扫往日的阴霾,呈现了百花其放的可喜的课堂教学局面。舞台下孩子们不再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真正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和学生扮演了属于自己的角色(互动的角色),人人都得到了发展。由此,足可见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谈到教师观念的转变,最先转变的应该是教师的本位心理,新时期的教育,教师应树立民主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是有思维、有思想的人,应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记得教育界的前辈斯霞老师说过:“教师热爱学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用爱的感情去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在祖国的阳光下健康的成长,成为四化建设有用的人才。”多么富有爱心的话语,这样的教师孩子们怎能不喜欢?不尊敬?不爱戴?进而热爱所传授的知识、道理,乐于探索、勤于学习。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及他的兴趣、爱好、人格,不歧视、不偏心、不冷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温暖,温馨的爱。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赞赏和鼓励是孩子们向上的动力源泉,犹如雨露一般“润物细无声”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并不知不觉中促进他们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在这样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才会热爱这门学科,主动自觉的去学习。
2、转变教师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路人。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以往教师注重授业,忽视了传道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而在传授知识时,又偏重于灌输式,课堂上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重讲授;轻实践;教师包办代替取代了学生自己去收集、求索的过程,学生被动的从教师那里学习现成的知识。缺少了互动的过程的课堂压抑了多少学生个性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注重规律的发现、知识间紧密联系的学科,一味的单边“教”,学生一味的单边的“学”,久而久之,学生越学越觉得索然无味,兴趣荡然无存,又怎能学好这门知识呢?因此,教师要转变固有的角色,做学生学习数学的指路人,改变传统的课堂一言堂现象,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能看懂的,教师就不要多解释;学生会做的,教师就不要做拐杖;学生能收集、整理资料的,教师就不要准备现成的;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要帮助说。总之该放手的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探究学习前,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总结结论时,要激发学生联系前面的学习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多请几生讲,不断完善结论,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喜悦中焕发学生的智慧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贯彻课改精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1、树立教师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富有趣味的东西,都能引起人们的思维,从事有兴趣的活动,思维就特别活跃。学生也不例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也就显得重要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养成,要想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求教师要热爱数学教学工作,要品德高尚,要精力充沛,要办事公正,对待学生能循循善诱、平等待人,课堂上要和蔼可亲,语言幽默,能随机应变,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进而热爱学习数学。
2、改编例题、习题,让后进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人物。后进生之所以成绩不理想、课堂不专心听讲,一是因为对数学没兴趣,还有就是长久得不到老师和同学认可和关注,造成了反正好坏都一样的消极心理。其实改变后进生的消极心理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教学中多关注他们,多表扬他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改编例题、习题就是一个好办法,大家都知道例题、习题是教学的中心,是为了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服务的,而题中出现的名字往往是什么小明、小红、妈妈等,远离身边的孩子们,出现这样的题目,学生总觉得与自己无关,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自然平淡。我就把这些动了个小手术,换上了一些后进生的名字,这些题目一出现立刻引起全班轰动,好生羡慕、后进生开心,全班人人兴趣高涨,积极性大大提高。例如,苏教版数学第九册P8页例1“小红去商店买……。小红一共用去多少元?”我改编成“郎东平和朱超去超市买……。他们一共用去多少元?”(郎东平和朱超是我班的后进生),此题使他们成为了班级的中心人物,那节课他们二人都举了手(而且不止一次),积极性特别高。他们的表现使大家都不禁鼓起掌,令人感动。还有如苏教版第九册P13页例4“妈妈买一个茶杯,……应找回多少元?”改编成“妈妈让武颖秋去超市买一个茶杯……”(武颖秋是个聪明的女孩子,但她的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理想);书P29例5“张丽、李华到布店买布,花布每米8.7元……”备课时我改编成“上个星期天,我们班两位能干的女同学王静和徐思嘉去山西路面料城买布。花布每米8.7元,白布每米3.6元,王静买了1.85米回家做衣服,徐思嘉买了2.64米白布做窗帘和台布用,她们各应付多少元?”
这样改编的例题、习题经常出现在课堂上,贴近了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极大的鼓舞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当然优生的名字也会出现在课堂上的题目中),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去超市买东西,去书店买书等。另外让学生自己编一些类似应用题,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看图编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养成数学素质的主要场所,是为学生学习数学可持续发展的打下基础,所以课堂上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还要教会学生“会学”。现在提的较多的是探究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事,但若处理不当,既没有效率,也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在学生探究学习前,要让学生明确要自学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这样学生自学将会事办功倍。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小数和复名数》第一课时里,学生要认识“量”、“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如果教师直接出示,学生读几遍,再举例,我想学生举例时会有困难的。于是复习出示课题后,我出示了自学P3最后一段话的自学提纲:(1)什么是量?
(2)什么叫做名数?能举例吗?
(3)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你能从举的例子中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吗?(生带着问题自学),自学后,回答,举例,再出判断(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学生顺利的过关,从中说明学生是具备自学能力的,若教师舍不得放手,长久下去学生就会过于依赖教师,缺乏创新、探索的意识。
4、“你能行”,信任学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钥匙。
新世纪,少年儿童有一句口号“新世纪我能行”,这句口号提的太好了。“你能行”是我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口头禅,我用我的信任鼓励孩子们学好数学,打牢基础,树立信心,纠正以前不好的学习习惯。如我前面提到的郎东平、朱超、武颖秋等,他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之所以成绩不理想我认为是缺乏自信心造成的。我接班后,经常课堂提问他们,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带头为他们鼓掌;当他们回答有困难时,我鼓励他们“你能行的,再想想”然后再重复一遍问题,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当他们出现偷懒的情况时我会在本子上写道“你看你,做的这两道题全对了,那么其它的题目相信聪明的你也能做得全对,试试看,你能行的!”;当他们作业本做的题全对时,我会说“你真棒,我为你自豪!如果字再写端正些,就更美不胜收了!”等。几周后的小测验,居然他们每人都上升了一个等级——原来是不及格的变成了及格;原来及格的变成了良;课堂发言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也很少出错,真是可喜。当然“你能行”、“你真棒,我为你高兴”、“你很聪明,我为你自豪”等话语也经常对学习比较自觉的学生讲,每个人都欣喜的发现数学原来也满容易的吗!呵呵
5、教学面向全体和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生,他们有着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而独特性也就意味着差异性。因此,就要求教师要把这种差异性视为教学的财富,善代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计教学过程时,问题的提出,请学生回答,练习的设计都要注意分层次,既要让所有学生吃饱,后进生不会因为偏难挫伤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又要使优生每节课都感到意尤味尽,学了还想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 《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三课时练习课,最后我出了一道思考题:“朱超去山西路百货大楼买文具,他买了一本相册6.54元,一支圆珠笔2.05元,还买了一支派克钢笔18.7元。他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师: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用什么方法做?怎样列式?
(生讲,师板书算式)
师:这道算式与我们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朱超给了营业员阿姨50元,应找回多少元?你会吗?用什么方法做?
(生讲,师板书算式)
师: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兴趣的和想把数学学好的同学回家预习书P13内容。下节课见。
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些数学素养。
6、引进竞争机制,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一个团体若没了竞争意识,那么所有人都会产生一种懈怠的思想,班级也是,数学课堂教学就更不能没有竞争了。课堂教学中请学生板演是常事,我就在这里找突破点,引进竞争机制,把班里四个教学组,分成南北两个代表队,口算也好、板演也好,都是以代表队为主搞小竞赛,累计得分,下课时小结表扬获胜组,当然每每都是不分高低,相约下节课继续比试。如,有两道计算题,那么南北代表队各出一人上黑板,写完后再请两队各派一人给对方打分,打完分还要说出理由,让人心服口服,原则是“公平公正”,这样几周下来,每节课学生走神的很少,因为不想给自己的代表队抹黑,板演的书写也非常美观、工整。培养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和学生自我评价的水平,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时时刻刻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己任,让每个孩子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个个都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小主人。
通过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的课堂里充满欢声笑语,让每个孩子扬起笑脸,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三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定稿)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自课改以来,为了让数学课堂落到实处,我们每个数学老师都作了自己的努力,我觉得我们教数学是教会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鼓励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孩子们到底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了吗?老师们又能着实引导孩子们解决问题吗?这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
数学课程标准说过“数学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且“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因此,我们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地设计教学,充分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然后又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 的问题,逐步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
我认为数学教学离开生活就不会精彩,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就失去了生命,应尽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快乐。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灵活的应用新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用生活中的数学去贴近学生,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见解,谈谈我对这方面的体会:
一、在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其实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蕴藏着生动的元素。只要我们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学生就能学得轻松、积极、主动。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新世纪商场图片,我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地方?(超市)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买过)老师想买一瓶橙汁、笔记本应分别到哪个柜台去买?接下来我们就到文具柜台去瞧瞧,售货员阿姨正在摆柜台,阿姨发现漏掉了一支铅笔,应该放到哪一层?说说你的理由?(把同样的东西分在一起)像阿姨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干净整齐)这样的设计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直观形象,他们会初步感受到超市摆放物品、整理书包等这些生活中的事都用到数学知识了,而且学生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我以超市摆放物品作为引入,同时强调从寻找分类的好处入手,让学生体会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搭配”时,我从同学们平时感兴趣的动物园入手引入,今天小红要去动物园玩,你能帮她搭配一套漂亮的衣服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找出各种搭配的方法,这样安排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借机让学生讨论讨论搭配不遗漏的方法,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方法,这节课的难点很轻松的就突破了。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的时,我给学生出示一幅布置得乱糟糟的教室挂图.让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帮他重新布置一下.学生用已有经验干净整洁地布置着.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作好了铺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认为不仅仅是要认识和会数100以内的数,也应该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例如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得数,十个十个得数等或者其他一些实际生活中引发的数数问题.我在本节课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我们学校这么多老师,你能帮忙很快的数出来吗?生:等老师开会的时候,我一排一排的数.每排10人,有几排就是几个十.生:我想去每个办公室统计,再合起来.生:我可以去问每科的组长,有多少人,再加起来,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数数的方法.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三八妇女节到了,小红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存的1角硬币和纸币都拿出来,数了数有20个,外婆看见了说,这样拿着不方便,便收了他的钱,又给了他2张1元纸币.,小红很不高兴,觉得自己吃了亏.你们觉得小红亏不亏?为什么呢?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将30个一角一个个的数,每10个放在一起,然后告诉大家这10个一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一角和3远是相等的.第二,让学生观察并从中找规律”元和角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三、运用数学知识,切实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如在学习了长写写帮文秘助手、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家后测量自己的或者妈妈、爸爸的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冰箱、洗衣机、饭桌等的高度,测量床、衣柜桌子、铅笔、文具盒、数学书、一步等的长度、测量教室门、讲台、教室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又如,在学生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巧花10元钱的活动,第二天学生给我做了汇报.生:我买了我买了一瓶水花了2元,一袋饼干3元,买了2袋,一盒跳跳糖2元,10-2-2-2×3=0(元)我一共花了10元,没有剩的了。生:我买了10本作业本,每本5角,一盒彩色笔5元,一共用了10元.师:10元钱这么不经花呀!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真应该珍惜!生: 我以后不乱花钱了.当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第四篇:数学课堂让学生做主
从初一起"数学课堂让学生做主"
学校教育应多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的当代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使其在创造中学会学习很是重要,数学课堂如果让学生做主,相信繁杂的数学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数学知识将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让学生做主”?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朝一夕就能培育而成了吗?对此,我作了一些摸索,在此与同行们作一些探讨。
一、乐于尊重和赞赏
在初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提示学生:如果你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请你敢于想象,大胆尝试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不论成败,成了是喜悦,败了则再来。因此,我注意在教学中对于课堂上所遇的数学难题不是教师先入为主首先给学生讲解,而是给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讨论、去发挥,对回答问题答错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提示,对于新颖的探究方式给予大大的赞赏。有了尊重,学生就有了自信。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且,一个精彩而有趣的开始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探索未知的欲望,让数学课一开始就“动”起来。如在初一教学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内容时,引导学生联系体育课的排队列的情景,于是我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询问平时的体育课是怎样排队的,让台上的同学们按平时的站法排好了之后,向全班同学提出:为什么这样排?还有没有其它的排法?让学生思考、讨论,通过思考与讨论,能使学生们从身边的实例中感受两种不同的有序性;再拿出一个简单的二次三项式,让学生去寻找合适的排列方式,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在充分活动后找出了六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样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自己发现如何把多项式进行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再如初一的《有理数的计算》中,学生往往不注意在计算时要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负?还是姓正?”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幽默而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其主动多思考、多观察、多讨论。观察是灵感的母亲,只有多动
脑多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这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的多,而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同学们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非常形象,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赞许。有了赞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激发和调动,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逐步让学生面对如何困难的问题都敢于或愿意去面对。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观察是灵感的母亲,只有多动脑多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欧几里得通过动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创造了欧几里得几何;陈景润通过不断地思考登上了数学之巅。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注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懂得超越自已。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是培养有行为能力、思想能力、创新能力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关注实践活动,从活动中掌握真知、培养情感、发展能力。比如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讲“两条直线平行”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相关的事例,有的同学说火车的铁轨、有的同学说教室的门框不相邻的两条边沿所在的两条直线、课桌不相邻的两条边沿所在的两条直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例举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它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其实仔细分析这些生活中的事例都不满足两直线平行的真正含义,生活中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不存在的,这只不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当然,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对此在教学中是应该给学生交待清楚的。并告知学生:数学高于生活、概括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的精妙和完美也在于它能把生活中理想的事物剖析透彻。从生活中引出数学,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将来还要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三、课堂中鼓励学生提问, 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探索动机,活跃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回答问题次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都非常重视“问题”的意义。如古代名家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需要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耳。”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到
底的追究问题罢了。”所以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现,可以说,是数学创新教育的前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认知过程的主体,应享有这种思维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比如,我在初一数学“线段”一课的教学中,在处理习题“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四条直线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先多画几个图形,具体数一数,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去思考,去讨论,去总结出规律。对于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的结论,我也并不急于指出错的结论错在何处,而是引导他们回顾画图过程,分析其相关意义, 鼓励他们提出有关问题,然后讨论错的结论错在何处,最后再加以纠正。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探索动机,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四、精彩的反思
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通过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例如:在学生学会一个内容、一个知识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数学象一杯美酒,是需要回味的。倡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反思,只有做到仔细品尝、反复推敲,才能体会数学中的精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在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总之,课堂教学“让学生做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活动中掌握真知、培养情感、发展能力。这是当前课改中的一种新理念,也是我的一些新尝试,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摸索,一点不成熟的体验。当否,提出来与同行探讨,望同行们多多指正,以利指导今后工作。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外阅读
如何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外阅读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奎璧小学
郑学聪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即没有帆,也没有风。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诉之于脑海;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多读中理解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今天的少年儿童就是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决定着祖国的荣辱兴衰。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的信息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单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艺术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科目,课内阅读不可或缺,但真正源泉来自于课外。语文方面的阅读,我们暂且不论,从数学方面看,我发现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我认为绝不能照搬照抄语文的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课外阅读,应加强数学的课外阅读的心里机制、策略及阅读方式的研究,真正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外阅读领域,体验阅读的乐趣。
一、激发兴趣——点燃阅读的火焰
小学生大多数生性活泼好动,往往喜欢看动画片和童话故事书之类的东西。而数学读物往往是深奥、枯燥、没有生动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场景,所以激发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兴趣显得格外重要。除了结合教材适时、适当地介绍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及趣闻外我极力向学生推荐多种优秀的数学课外读物:如“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中的《数学西游记》、《数学动物园》、《数学智斗记》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数学故事专辑》、《趣味数学专辑》等等。这些读物把数学上的一些难题、趣题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演绎出来,在充满童心和趣味的故事中,学生阅读后可以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由此的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实现学生与读物之间的“零距离”,班上学生也从此爱上阅读数学课外读物。
二、努力渲染——提高阅读氛围
小学生的辨别、判断能力水平较低,从众心里尤为明显。你有一样好玩的东西,我也想要这个好玩的东西,你们参加这项有趣的活动,我也要参加这项有趣的活动,我抓住这个学生这个心理,也为班级提高学生数学的阅读氛围担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1、找准班级的“领头羊”。我们知道,一种氛围的产生往往受团体中的领袖人物的影响,只有摸准学生心中的领袖人物,充分的发挥其引作用,才能创设起阅读氛围来。我按照读书量和读书活动中的成绩两项指标给学的数学的阅读加以正面评价,最优秀者就是班级的那只“领头羊”,让他为全班同学介绍好书,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带动大家阅读。
2、建立读书小组。读书小组就是阅读的小团体组织,这样的小团体应建立在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伙伴的基础上,先让这些小团体形成阅读氛围,再逐渐影响班级的大团体的阅读氛围。
三、搭建平台——提供阅读条件
数学课外阅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充裕的时间、安静的环境、爱不释手的读物都是阅读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要从时间、环境、读物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良好的阅读平台。
首先,在时间上涌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全被作业挤满了,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我校的校本和综合实践的课程中,以前只安排一节是语文阅读课,后来我建议也应该开设一节数学的阅读课,这样可以专门给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指导,或给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这样,在阅读指导上的时间上就有了保证。
其次,考虑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家长无疑是课外阅读把关的最佳人选,我向家长提出倡议,设计者了家庭数学课外阅读记录卡:学生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__阅读时间________读物名称______读物类别______内容摘要_____读书心得_________。告知家长这项活动的意义,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关注、督促数学阅读,一起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最后,在读物方面,除了学校图书室向学生开放外,我在班级里设置图书角,放进专门为学生挑选的优秀数学课外读物,还鼓励大家把自己最好的课外读物带来,同学之间交换阅读。并记录好课外阅读卡,定期统计检查,促进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充分肯定——激励阅读行为
能得到他人的充分及时的肯定是一件愉快的事,成人如此,小孩子的表现尤为更甚。
1、精神激励。对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精神激励。例如,见到学生在认真阅读时,给及时给予赞许的目光、报以亲切的微笑,或是走近他亲切地与之谈话交流,还有把他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等等。这些神态、举动都将对他的精神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2、图表激励。在班上张贴一张数学课外阅读成绩表,在每个学生名字下记上他所读的书。把成绩表张贴在学习园地上,自然会鞭策读得少的学生努力阅读,同时也激励读得多的学生更注意课外阅读。
3、活动激励。将数学阅读纳入学校的各类读书活动中。如定期
开展趣味数学故事演讲比赛,制作编写数学小报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让学生的阅读产生积极的推动力。
五、分享快乐——展示阅读成果
小学生从数学的课外阅读中同样可以获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乐于分享成功的喜悦也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数学课的课前5分钟,把语言表达训练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我最近我看了《数学的智斗记》想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我阅读了《数学西游记》这本书,我最喜欢书中的一个角色,我表演给大家看„„”、“我这里有一本《趣味数学》,里面的内容真精彩„„”.当学生分享着在阅读过程中摘录的数学趣题、数学故事、奇妙解法等,就会感到一种阅读的满足,当自编的数学小报在教室的墙璧上、学校的宣传栏上得到展示,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这种满足感又是以后进一步开展数学阅读活动的动力。
最后让我们重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阅读,他日后在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总之,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要培养学生具有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这正好符合现教育的思想“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初衷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