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教什么?
傅世玉
言语性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种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著名学者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论著《语文:表现与存存》中指出,“在语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现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以表现为本位,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这一写作本位的教学思想颠覆了传统阅读本位的教学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然而,面对现行以传统阅读本位教学思想为指导编写的教材,很多教师又不禁困惑.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在教材大一统的背景下,该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笔者认为,利用现有教材,充分关注并突显语文学科特点,研制合宜的阅读教学内容,整合语文教学资源,让言语实践成为一条主线贯穿语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回归写作本位的实践之路。
一、整体观照,把握单元这一组
确定教学内容是途径,实现教学目标才是目的。因而,前者应以后者为依据。人教版教材按专题组织内容,并设有相应的学习要求和教学目标,这无疑是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
如《山中访友》一课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篇佳作,安排为人教版六上的第一篇。通过阅读单元提示,我们可知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从写作本位的视角出发,观照整一单元,我们可以发现本专题的4篇课文以及“我是大自然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这些主题习作的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是“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这为我们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明确了方向。因而,笔者将《山中访友》指向学生言语实践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并运用作者借助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围绕这一目标,引领学生比较品评“呼唤”“眼神”“送来”“望着”等拟人化词语,通过想象体验,真切地感受“我”与鸟儿、露珠、树这些朋友、司的默契和情谊,体会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树合的奇妙境界,然后通过语言的迁移运用,想象描绘“我”与山中其他朋友之间的默契情感,引导学生读写实践,使课堂教学真正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本位。
二、重构重点,凸显文本这一个
王荣生教授认为就教的方面说,教学内容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沿用、选择与创生。在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文教学重点作重新的考量和定位,可以根据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这根本性的教学目标,从课文特点出发,对教材内容作出必要的、大胆的选择和创生。
(一)体现文体特征
文体是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阅读教学只有利用好这个抓手,依体而教,才能抓住重点,深入文本。如教说明文,应在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等方面下工夫:如教散文,应在引导学生了解其丰富的联想、自由的取材,品味其含蓄的语言、形象的表达方法等方面下工夫;如教诗歌,应在引导学生了解意象,通过了解意象去把握意境、把握主旨等方面下工夫:如教小说,应在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欣赏环境描写等方面下工夫。
如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三下《女娲补天》一课,全课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认识神话,借助重点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第二板块:感受神奇,用想象、比较的方式感悟神话的基本特性——想象,体会神话的基本表达方式——夸张,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各个击破;第三板块:创编神话,以读写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亲历感悟神话的写作方法,实现话语形式的迁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各大板块的纵向推进,还是具体语言的推敲研读,都非常好地凸显了神话“神奇”这一文体特点,诠释了“夸张”这一表达方式。如研读“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后,说:“你做的动作和女娲做的一样吗?(一样)我们都能做这样的动作,可是我们能补天吗?(不能)这就是神话,普通的动作里有神奇的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文体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它们的意图是语言表达,它们的指向是语言表达,昭示了神话中一切皆有可能的创作特色。
(二)彰显文本个性
所谓文本个性,就是在同类文本中,这一文本的表达方式是否为其独有的,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这一个”,文本的独特性理应成为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如人教版五下《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很多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乃至侧面描写,感受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这样以感受“人物形象”为教学价值的课堂教学文体观明明朗朗,一以贯之,符合小说创作的主要意图,符合小说阅读的基本原则。因为,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情节叙述、环境描写,无不以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为旨归。
但进一步审视《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文本,再读读文本前的阅读提示,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细细咀嚼,我们可以发现《儒林外史》这一小说的文本个性,有别于我们平常阅读的小说,它有其独特之处,即用讽刺的手法刻画了人物。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运用夸张,把人物需要被否定的特征进行放大,让人物的主观逻辑与生活现实逻辑错位。比如严监生两根手指的所指,如果所指的是亲人、财产、舅爷、妻子、儿女等,乃是人之常情,而他却偏偏指向“两茎灯草”;屋子何其暗,点两根灯草是理所当然,而他偏偏要去其一根,不正常,不合理|在这种夸张式的错位描写中,严监生的守财奴本质暴露无遗。其二,情节突转。文章对严监生人物形象的塑造,最成功的不是动作描写,最大的特点是在期待与结果之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反差,是某一种突转,体现在两个维度:第一,读者对临死的人会有一个期待——合于生活常理的期待,如安置妻儿、分配财产等,所以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是合情合理的,符合常人思维,结果严监生惦记的是灯草,与常人形成巨大反差。第二,阅读提示语告诉我们严监生是很有钱的人,有钱的人临死前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会对他有期待,如大笔财产如何分割?但事实又与我们的期待形成巨大的反差。在诸亲六眷屏气敛声,目光全聚焦在严监生身上,期待着严监生作后事交代时,严监生举起的手指竟是指向大家意想不到的灯草。出乎意料的喜剧化突转,赋予画面强烈的讽刺效果。因此,本文最动人的不是细节、动作描写,而是写讽刺小说的一种方法、一种结构,这样的内容选择才凸显了文本的个性。
三、分析学情,关注需要这一点
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也应了解学生的起点,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帮助我们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
如人教版五下《刷子李》一文。在学过的课文中,细节描写精彩程度超过《刷子李》的不乏其例,侧面烘托的手法,学生也曾在其他课文中领略一二。相比之下,叙事的一波三折更为少见,对于学生来说,也更陌生,因而,应将其纳为课堂的学习重点。
再如人教版六上的科学小品文《跑进家来的松鼠》,仔细研读,可以发现文本的言语实践落脚点有二:一为表达喜爱之情的嗔怪式语言风格,如“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看似批评,实则喜爱:二为作者在介绍松鼠“储备冬粮”“晾晒蘑菇”“垫窝过冬”等趣事时采用的先抑后扬或设置悬念的构篇方式,都是先讲述松鼠所做的事,结束时再揭示它这样做的原因,表达很有特点,使人产生读的愿望。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两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后者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教学价值,因为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白鹅>《白公鹅》《猫》等文章中作者运用明贬实褒的嗔怪式语言或反语来表达自己对动物喜爱之情的语言风格,而对于设置悬念的写作特点,在小学课文中鲜有,对学生来说更有习得价值,因而,应将其取做教学内容。
总之,在写作本位视野下的阅读教学,“任何不能影响、改变言语主体,不能内化为写作素养,转化、外化为写作能力的阅读,都应毫不犹豫地从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删除”。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慢差费的现象。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的本位
摘 要:近年来,多元化的创新教育成为当今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主流,由于盲目的否定,传统的语文基本教学定位被不少教师淡化、遗忘。面对新课程标准,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回归本位。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的本位
——巴中市恩阳区义兴镇小学 何家兴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痛定思痛。2001年,百年来的语文“纷争”总算有了归属,新《语文课程标准》给了它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现实并不如想像中那样美好,对《标准》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如“雾里看花”,特别是对“人文性”的领会更如“水中望月”,实际教学中不是“涛声依旧”,就是“面目全非”。不少有识之士慨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
语文教学又怎么啦? [案例一] 一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接着逐个映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绘画汇报。整堂课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
<探因> 错位: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疱”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但在课改初期,这是倍受好评的“样板课”,曾经独领风骚,不光在大型的课改教学观摩会上频频亮相,而且已经飞入平常的课堂。即使今天,仍有不少地方还在“克隆”。
究其原因,一是应新课标之新,敢于创新,加强综合。“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文化,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于是音乐、美术、舞蹈一股脑儿地涌入课堂。试问:社会、思品、数学不是文化吗?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文化内涵在哪里?我们学的到底是文化课还是语文课?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被大大地淹没了。二是对“人文性”的认识过于肤浅,认为只要课堂上教师不去肢解课文,气氛热烈,情趣盎然,这就是“人文”。诚然,“人文”有时候是表现为一种情趣,一种精神,外显为一种氛围,但真正的人文内涵是植根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是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本语言为承载的,这种丢掉文本,刻意营造外在的、空泛的“人文”只能是一种无病呻吟,浮萍一般,是永远无法站立的。
[案例二] 一教师借班执教《长城》,熟读课文后,问:“假如你是现场的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摇头不语。少顷,终有一生开口:“长城长,长啊长,真他妈的长!”师问何出此言,答曰:“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就这样说出来了。”
<探因> 不到位:工具性“倍受冷落”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环节。教者有很强的“语文”意识,能及时地捕捉“战机”,引领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升华学生人文情感的目的。这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的设计,但学生们近乎集体“失语”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唯一开口的却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真他妈的长!”且不说这句话的文明性如何,就本身来讲,它显示了一种语言的贫乏。“心中有数,出口无言”。原来是平时的课堂很少有这样的说写训练。淡化“训练”,意在避开“机械训练”之嫌,但不等于不要“训练”,既然是“工具”,不练怎么行呢? [案例三] 一教师执教《特殊的葬礼》,过程如下:①初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感受?②再读课文,问:你心里是什么滋味?③联系生活实际,在你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④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⑤看网页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环保广告语。整堂课学生情绪激昂,发言精彩,掌声不断。
<探因> 越位:人文性“大红大紫”
这是我初教《特殊的葬礼》时的设计。这节课虽没有前面《找秋天》那般花哨,非语文的东西少了一些,但仍然是缺失语文的“语文”课。读课文,说感受,这一设计固然不错,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空谈感受。后面的联系实际谈环保、看网页新闻写环保广告语,虽然也有一些说、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但“杯水车薪”,充斥课堂的浓浓的环保味早已呛得它无处藏身了。这是语文课,不是环保主题会,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语文课的唯一追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还担负着指导学生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任务。即使是感悟“人文”,只是笼统地说说感受,缺乏感悟“人文”的抓手,从头到尾搞的都是“空手道”,没有和文本语言生发更多的联系。这种貌似“很语文”的“人文课”在当今风头正盛,很多人更是趁之若鹜。看来,咱们都该醒醒啦!综上,三个案例都存在着“人文过盛,工具不力”的现象,这就暴露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良倾向,对“人文性”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和“浮躁”不已,对“工具性”的“训练”又如“杯弓蛇影”一般心有余悸,不敢进行合理的训练,每每在“淡化”的暗示下唯避之而不及。为什么我们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老是顾此失彼,甚或统统抛掉?我想,还是没能深层次地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不知如何权衡。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什么?
一、工具性是什么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靠什么交际?自有人类以来,交际自然始于语言(首先是言语,下文统称语言)。因为:
1、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人类优越于一切动物的地方,在于它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就在于它结成社会。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形成,并存在下去,不断地发展进步,又在于它有语言作为自己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的人类社会,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格列佛游记》中写道:大人国的人想绕开语言用实物来交际,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可能要说到的全部东西,想要表达什么,就从那个口袋里掏出那个东西来。这只是一种幻想,任何人类集团事实上都不可能采用这种交际方式。所以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2、其他交际工具的局限性 手势、表情、图画、烽火、击鼓、红绿灯、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礼节等等,都能够帮助人类传达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也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古人说,“以目言,以眉语”,可见挤眉弄眼也是能够表达一定的感情的。但谁又能够用手势? 生:上次,我和爸爸在电影院观看《哈利·波特》,我边看边吃油炸串,弄得满手油腻腻的,我便随手往旁边的空位上一抹,不巧被爸爸看见了。他非常严肃地批评了我,当时我还觉得受了委屈,现在和旅行者一比,我真惭愧啊!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生:老师,我觉得您和旅行者一样,每天下班了还要给我们批改作业,上一回我病了,您还为我补课,您心里关心的是我们呀!生:我觉得很多人都和旅行者一样,具有一种奉献精神,像解放军叔叔、老师„„
二、把握语言实践的层次
1、机械运用文本语言 儿童语言学习的初始步骤是“模仿”。这是一种机械学习的过程,有时甚至还属于“无意记忆”的范畴。故而,把学习对象“模式化”是语文学习入门的捷径。在这一方面,传统语文教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尤应继承、借鉴。这个机械运用是指直接使用课文中的规范语言,比如背诵、反复诵读以及简单的复述等,有时可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平面“搬运”和“组合”。虽然这种机械运用比较单调,但却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很好的手段。不仅在低年级常用,在中高年级也很必要。一般常用这样的导语:“谁能把„„再读一遍”“谁愿意做一回„„(指文中人或物)”这种方法主要是引导孩子初步感悟和积累文本语言中的“亮点”部分。
2、灵活运用文本语言 语言学习的第二个环节是“仿中有创”。所谓“仿中有创”,是一个“尝试”-调整-再尝试-再调整„„”的过程。所以,语文学习不能走“先明理,后应用”的途径;恰恰相反,它只能“先使用,后明理”或“边使用,边明理”。要通过学生大量的尝试练习而“熟能生巧”。当然,语文教学有时是“教一得一”或“举一反三”,一步就能到位。但有时候可能是“教十才得一”,“练十才会一”。总而言之,语文学习带有“习得学习”的特点。这是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不同的又一特殊规律。所谓灵活运用文本语言,内化是关键。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将外部的书面语言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语言的过程,尤其是要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因为它是构筑语言能力大厦的建筑材料。这里一般体现在课文中尝试换词、换句、换人称甚至更换表达方法、改编文体等,让学生体会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精当,人文内涵之深邃。这一层次无论对文本语言的“亮点”“空白点”还是“撞击点”均为可行。努力追求“源于文本,别于文本”的语言境界。
3、自由生发个性化语言 自由生发个性化语言是指当学生徜徉于文本情境之中时,物我两忘,情思飞扬,于文本的“敏感”之处自由驰骋,进入“文我合一”的巅峰体验。这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感形式的最高表现,这只能是特殊情境中的超常创造。在一般情境里很难激发这样的神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胸藏万壑,气贯长虹,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捕捉先机,化平凡为神奇。这时需要的是激励、赏识、自由、导引,需要师生双方瑰丽灵动的想象。特别是在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和“撞击点”给学生释放自我的突破口,激扬文字,升华人生。
如教学《乡戏》时,由“为什么乡戏反而越唱越红火?”这一“撞击点”引发了一个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关心农民,书上不是说,政府大力倡导专业剧团送戏下乡吗?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心连心艺术团就是经常慰问演出。
师:你思考得很深,你真会读书。生:我想,这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呀!(众笑)师:你看得更远,为什么说这是党的政策好呢? 生:如果不是党领导的好,农民们就很穷,日子就不会好过了,连饭都吃不好,还怎么能唱起来呢? 师:有道理!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好生活,就很难有这么红火的乡戏了。
生:这叫与时俱进嘛!教学《特殊的葬礼》,在熟读课文、又欣赏了瀑布当年的雄姿后,我问:“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你能赞美一番吗?”这一提问正好挠到了孩子们的“痒”处。最令人叫绝的是有学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塞特凯达斯瀑布,如果我是当年的李白,情愿永远伴你身边,不想再回唐朝了!”“哇!塞特凯达斯瀑布!你‘谋害’了多少游客的‘胶卷’啊!”你说,这样的情境,这样的语文,谁不醉在其中呢!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再本质一点说,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而语言是第一性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谁又能够把语言和精神掰得开?可见,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参考文献
【1】 李银宏:让语文教学回归其本位,平昌县河东小学。【2】 石艳霞:浅析中学语文课堂人本性教学方式,2011 08 【3】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备注:
作者: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义兴镇小学 何家兴 QQ:1046059000 联系电话:***
第三篇: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王巧灵
古代人写文章要用章法,讲文脉,讲文气。
现代写作教学教的最多的确实用古代的一套章法:开门见山,以小见大,首尾呼应,铺垫照应。这是古人写古文时常用的章法,现当代散文家写散文从来不用这些方法。
散文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可教的。写作课程和教学研究的进展的三个方面
1、理论研究
两句话: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 写作活动时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 写作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
2、课例研究
李白坚老师的课例设置情境教学,教授学生写作文如何描写生动 生动不是言辞方面的问题。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一件事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来;另一件事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
要学生学会描写,不是教学生仔细观察,而是要教给他分解写作的方法,而分解的方法要学生去感受,所以李白坚老师上课时,在课桌和讲台上拉了一根橡皮筋,然后老师跨过这个皮筋,用慢动作来跨越,他准备好,准备跨,然后一个脚起来,跨过去,另一只脚再抬起,跨过去,中间有动作,有表情,最后落下来。慢动作是把动作放慢拉长来展示,把一个瞬间里的所有景象让学生看得清楚细致。
而描写就是把很短的时间用很长的篇幅来叙述,学生在写作中如何观察,要观察这些,如何写作,要写作这些具体细节,文本有了具体细节,语言就生动了,场景就真实了。
3、国外的借鉴
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美国、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美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你的未来职业是什么。小学生的写作文就是写论文,进行研究性写作。
写作课程的重建
写作课程与教学的重建有两大关键:一是建立合适的写作类型,二是基于学生的写作学情
1、写作课程可以设置三大类型 第一类,任务写作。
我理解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性论文写作,题目可以形式多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搜集书籍和网络资料,展开阅读,分析问题实质,找出问题产生原因,解决办法。或者是写出你阅读资料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任务写作的好处:●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从各种书本及资料中获取观点;●任务写作有规则可教,易于教学中操作。
第二类,创意写作。就是文学创作。
散文有规则则死亡,然而小说、诗歌在写作中是有规则和规范可教的。推荐一套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总标题是“开始写吧”,其中就有创意小说的写作规范。这些规范性的东西,国外已研究提炼出来了,可教可学。
创意写作的好处:●培养想象力,培养情感;●培养对语言的敏感。
第三类,随笔写作,也就是散文写作
散文写作不能直接教,但是可以触发,可以激发,可以用种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写作的激情,写作的潜能,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散文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必须用精准的语言才能体现传达出来。现代散文,倾向于不用那种迂回曲折的传达方式。散文语言,要简练直接地描述出自己的感悟。
因为如果避开正面,用侧面去描写,例如朱自清的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个句子用了比喻,迂回曲折,未从正面描写,在散文家眼中是很笨的。因为从正面写你写不清楚,说明你笔力不够。现当代散文家,他们追求的是直接去写那种细腻的、复杂的、曲折的情感和认识,这要有很高的才能,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2、基于学情的写作课程 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写作序列在学生碰到的问题和困难那里。
当你开始批阅学生习作之前,请你务必默念下面几句话:你不是简单地为学生的作文评判等级,你是通过批阅作文了解学生的学情,你应该从中发现学生的写作症结所在,你将据此确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开展你的写作教学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你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找到一个点开开展一节作文课教学。这个点不是由你主管想象出来的,需要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分析他们的写作行为。通过学生的作文去分析他的长处是什么,他的短处是什么,你如何帮助他发扬其长处,克服其短处。
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教学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
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批阅全班学生作文后,老师填下面表格: 项目 命名 样例及理由
在习作中确定一个最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亮点 在习作中确定一个迫切需要学生改进的问题
以上表中的亮点或问题为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简要的教学方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这一亮点或解决这一问题。
在课堂上实施这个教学方案,做好课堂记录:向自己提几个问题: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写作指导?
这些指导有效吗?从学生修改后的习作中看,他们掌握了你所推荐的亮点了吗?克服了你所指出的问题了吗? 要设计一系列具体的训练课程。
比如“如何观察”“如何描写”等等,每次训练课教授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四篇:读《写作教学教什么》
读《写作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
读了《写作教学教什么》后,我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思想上得到重大洗礼。当我看到这本书时,一个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产生:作文教学教什么?怎样展开作文教学?我急于找到提高学生作文的捷径。于是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来读。当我读到“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的论述时,我感到比较震惊和茫然。“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感到写作或不教写作效果其实差不多,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感觉到学写作或不写作差不多。很多研究专家说,凡是作文好的同学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那就意味着写好作文和老师的教没有必然的联系。”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人做过研究,让新高三和高一学生考当年的高考卷,两年语文学下来,高三和高一水平几乎一样。这是在说我们没花更多的时间进行作文教学吗?还是在说教学无效?那么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不会写作文也不是因为老师教的不好,不用追究老师的责任吗?带着疑问,我回顾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我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的老教师。三年前,我有幸作为一名学员加入了石屏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这个大团体,我还有机会从一年级一直跟班教学到现在。这是多少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机会。在平常和同事的交流中,好多同事都希望跟踪教一个班,理论结合实际,从而总结教学上的一些普遍规律。这期间,名师工作室的其一研究课题是:读读写写,读写结合。倡导我们注重语文本体性教学,改教课文为教语文;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为了更好地让1 学生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从一年级起我就注重让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以期读写相互促进。我要求学生尽量说得有条理。或按时间顺序说,或按空间顺序说,或模仿这说„„让学生喜欢说、多说。在三年级时,我让学生实地观察景物,说出来,写出来。我采用过名师工作室网络学习中所学的“听写作文”配合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大龙潭》;让学生说、写自己在课余生活中最喜欢做的事情;出材料让学生编写童话;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我想对你说”„„我觉得,这些应当算语文课中的作文训练吧!
“为什么我们中小学几乎没有作文教学呢?其实,在写作文之前有一顿是有些教学的,写作之前的审题教学是有的,写作之后的讲评教学也是有的„„所以我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指的是从学生思考到他的写作开始,到他的作文完成,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指导。”多读几遍,我才终于明白了作者所说的意思。
该书中有一句话:“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很多知识教错了”我不禁反思:哪是教错的呢?书中指出写作是独特语境的书面表达;写作活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构造语篇。描写的两大诀窍: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瞬间发生的事情展开,另一件事情是把综合的事分解开来。书上还用“小姐下绣楼,下了两个星期”这些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一些写作理论,极大地激起了我读书的兴趣。
书中指出了写作教学的主要结症:“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写的作文其实叫散文,或者加一个字,叫‘小散文’,或叫不登大雅之堂的2 散文。” 书中还提到“在作文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我觉得,有“真情实感”对学生很重要。当学生有了真情实感,就会觉得有活可写,并突破那些所谓的章法。在本学期的一次作文训练中,我给学生一个题目:“感谢”。一位学生写到,在一次野外活动中,她的脚受了伤,是另一个同学背她回家。那位同学累得满头大汗也没半句怨言。她已经转学了,还在做梦背她的同学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她、帮助她。而她平时积累的句子:“她对我的关心犹如一道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用”助她真情实感地表达了对同学的感之情。
本书把课程的类型分成三类:
1、任务写作;
2、创意写作;
3、随笔写作。写作的路子基本有三种:题目+范文;情景+活动;写作技法。但三种教学样式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过程指导。学生写作中的三大困难是:不想写;没的写;不会写。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结构严、语言美,作为课程目标,注重文章的制作技艺和表达技巧,忽视作文的交际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简单说就是重表达,轻交流。征对以上学生困难,学生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为:
1、分析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启动人的内在言语表达机制;
2、填补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生成写作内容;
3、弥补语文经验的不足,训练语言表达技能。
书中还提“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性”,“我觉得读写结合到现在也还是一笔糊涂帐”“张志公先生以为阅读写作应该”分进合击,荣维东等人援引国外研究成果以为阅读与写‘多读比多写’更有利用于写作3 的题升,郑桂华老师则依据艾德勒的阐述以为‘为获得资讯的阅读’,难以真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编者以为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疆域,‘读’与‘写’的分工是必要的重要标志,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领域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状况。”
总之,这本书是“值得慢慢去读的”今后,我一定要多读书,在工作中,在学习中多思、多学,以获得进步。
第五篇: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感受颇深。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清楚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上获得了不少启示。下面就诗歌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在此新形势下,教师要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位。
一、教师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
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学生对诗歌的爱实际上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我初中时第一次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诗中的“断肠人”是如此的令我悲怜与同情,以至于这种情感在我内心深处不断激荡与振颤。这说明,诗之永恒就如爱之永恒,可以在顷刻间被感知,根本无须时间检验。真正的好诗是我们看一眼就知道永远也不可能把它忘掉的那种。因此,教师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力。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本身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诗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时,与其要求学生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还不如问学生究竟喜欢哪些诗句和意象。学生都是有一定审美敏感的人。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他们的审美敏感,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语言上。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宁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具体显现了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从审美的层面进入诗歌,感受诗歌
学生要感受诗歌的美离不开朗读。因为,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与声音不可分割,更与诗歌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音乐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诗歌教学与“语感”“语调”和“语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入人心的力量。其实,学习诗歌,学生一时不太懂也没有关系,教师只要多引导他们读,他们就自然会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让学生热爱诗歌。
语文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如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诗人的诗。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诗歌鉴赏理念进行更新,掌握更多的诗歌鉴赏新知识,才能教好诗歌。
总之,时下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耕耘,不断探索,让诗歌教学之树永远常青,并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