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我区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建议
关于推进我区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建
议
为了培育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巩固莲都教育强区,推进莲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区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在刘宗林副主席带领下,组织教育组委员和区教研室有关专业人员对“推进我区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视察。调研组深入太平、双溪等小学进行了实地视察,听取了校长关于“推进我区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基本情况的介绍。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政府主管部门有关的通报。委员们在进行认真讨论后,就推进我区中小学小班化教育需要完善的政策、采取的对策举措等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区农村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和现状
1、农村学校生源萎缩的现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加上低出生率等原因,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随着不断减少。目前,莲都区农村17所小学中,有9所小学的平均班额少于30人,其他学校也有部分班级的班额已经少于36人,农村学校逐渐趋向自然小班。
2、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随着城区学校的扩建,大量优秀师资调入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师资不断削弱,教 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莲都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培育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他们期盼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希望子女能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而目前莲都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区,且城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还相对比较薄弱。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迫切需求的重要途径。
4、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小班教育”已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是实现教育均衡、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从国际教育形势看,小班教育是一种必然趋势,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普及小班教育。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江苏等地也开始提倡并施行小班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为了贯彻落实莲都区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莲都教育强区,推进莲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教育局深入分析了我区农村学校发展的现状,把培育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作为重点,提出了农村学校逐步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思路。
XX年秋季,教育局确定莲都联城中学、太平小学两所学 校为试点学校,发挥莲都外国语学校和梅山小班的资源优势,开展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探索农村学校特色发展之路。XX年秋季,又增加了西溪小学、泄川小学、双溪小学、丽新小学、峰源小学、严鸟小学、双黄小学、黄村小学、水东小学等9所学校,形成了以农村学校为主、点面结合的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布局。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13所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实验班级达到208个,接受小班教育的学生达到7005人,其中初中2594人,小学4411人,农村学校学生2205人。
二、我区农村小班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班化教育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看到,农村小班化教育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
1、小班化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莲都区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虽然从XX年就已经启动,但一直没有正式立项,还停留在自然小班的基础上。对小班教育的研究,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热情不高,行为跟进不及时,导致整个实验推进缓慢,影响了实验效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对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没有规划,对学校小班教育的校园布局、教室布置、班额控制、教师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和 规定,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都达不到要求,影响了基地学校各项实验工作的开展。
2、小班化教育管理处于低水平
莲都区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在其他地区,小班化教育主要在城市学校。面对农村小班化教育这一新生事物,我区农村学校的校长在认识上都很重视,充分认识到小班化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作用,但在实践上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对小班化教育管理的实践还处于浅层次低水平。造成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二是缺少外出学习考查的机会;三是一些校长习惯传统的做法,缺乏开拓精神,不能根据实际研究出符合学校特点的教学管理机制和措施,大多停留在部分教师自发的研究上。
3、小班化教育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我区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学校多为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教师编制按生均数进行了调整,而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学校规模都比较小,按生均数配置的教师数必然与小班化配置的班级数形成矛盾,各实验学校都出现了师资紧张的问题。由于我区开展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学校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受城区学校扩张的影响,这些学校的骨干教师分布极少,主要以老教师和新毕业生为主,这些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小班化教育实验是 一项探索性很强的研究工程,对教师的探索精神和专业素养要求都比较高,而目前的师资水平还达不到要求,需要对师资进行专业培训,使其适应小班化教育。
4、实验专项经费比较紧张
小班化教育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目前,所有开展实验的农村学校教室布置都与实验前没有区别,硬件条件达不到小班化教育的要求,许多设备需要更新;教师对小班化教育的理解还不深入,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亟需进行理念更新。而我区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学校规模都比较小,公用经费比较紧张,开展实验研究交流、外出学习都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因此,需要政府和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安排适当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专项经费,解决实验学校的设备更新费用,及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交流研讨、课题研究等活动的费用,保障实验工作正常开展。
5、小班教育规划还不到位。莲都区农村小班化教育主要停留在自然小班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对学校小班教育的教室设置、班额控制、教师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影响了实验基地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推进我区农村小班化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高度重视农村小班化教育工作
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广大农民对培育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寄予了厚望。深入开展农村小班化 教育实验,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教学质量,是巩固创强成果、整体提升我区教育教学水平、培育更多高素质农村人才的大事,同时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它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农村学校的实际出发,加强全区小班教育的科学规划,制定小班教育的设置、班额、编制、投入等方面的细规,研究解决农村小班化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基本设施、师资力量、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具体困难,确保小班化教育学校成为群众满意、质量较高的农村学校。
2、安排小班化教育专项经费
“小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是实现教育均衡、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用超前发展的眼光重视小班化教育,要千方百计多渠道安排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专项经费,逐步完善小班化教育学校的基本设施,补充添置必要的设备,营造符合小班教育要求的校园和教室环境。要加大力度对实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使实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推进小班化教育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
3、适当增加实验学校的教师编制
在按照生均比例配好师资的基础上,考虑小班化教育实验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实验学校的教师编制,使实验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研究思考小班教育的问题。要建立实验 教师的轮训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去发达地区带岗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小班化教育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待遇,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财政虽然已经安排农村补贴,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但城乡的工作、生活环境差距太大,教师对城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仍然很迫切,农村学校仍然留不住骨干教师。加上农村多为寄宿制学校,教师既要当好教师,又要肩负起“父母”的重任,工作十分辛苦。进一步提高这些学校教师的待遇,让他们感觉到在农村学校工作的优越性,确保农村教师“留得住、用得上”。也要积极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去任教,对下乡支教的教师要给予奖励性工资,使他们安心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结构,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5、加大教师培训和研究指导
首先要加大力度培训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教师。一是自主培训,以本地优秀教育资源培训薄弱学校的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二是请专家讲学指导,提高实验教师的认识,深刻领会小班教育的精神,促进专业发展;三是外出学习考察,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加深对小班化教育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四是带岗挂职锻炼,派出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学习,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带回来,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
其次要加强研究和指导。以教研室为主,重点开展农村小班化教育的研究与指导工作,组织小班化教育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教师开展实验工作。同时加强常态调研和指导,通过个别化的指导方式,切实转变实验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第二篇:关于加强我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建议
关于加强我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建议
近年来,由于学校教育教学在中考、高考的影响下,更多地关注考试升学率,课程教学总是围绕中考、高考的内容开展与实施,把绝大多数课堂教学时间都放在传授和学习中考、高考的知识内容上,基本上忽视了对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教育,说得明确点就是,音乐、美术、舞蹈等类课程在诸多中小学校被排挤在课程教学的边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中小学生校园里的歌声不再如十几年二十年前一样嘹亮,学校难见书画展览,背着画夹或静静在校园写生的学生几乎难以见到,也难见到参加舞蹈排练的学生英姿。其实,生活不能没有音乐,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需要用歌声表达情感。生活也不能没有艺术,没有艺术的生活是低级的、没有趣味的。如:练毛笔字对中国学子毅力、恒心、刻苦、自励等品性的锻造,对思维逻辑、思想方法中条理性的养成,对传统伦理、文学、哲学的领悟,以至爱国情怀和人格、世界观的形成都有这无法替代和不容低估的作用,如果艺术教育的缺乏,不仅是我们的下一代创新型思维缺损,更可怕的是情感商数低下,“性智”缺失,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上网成瘾,崇洋媚外,人格障碍等现实提醒我们应当正视现行教育中的弊端
二、问题及分析
1、多数学校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开设不足,课时完成质量不高。有的学校没有按新课程改革要求中艺术类课程设置的课时足量开设,另一方面是现有的计划课时实际操作中常被主科(指语、数、外科目)老师占用。受中考、高考的影响,对艺术教学不够重视,不能够按要求完全到位,上课不够认真。
2、我区中小学校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近几年,农村中小学艺术类教师实际缺口较大,原有教师年龄偏大,教学没有新鲜血液的补足,对学生的教育必然受影响。
3、学校对艺术类课程教学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对艺术类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艺术类教育是为艺术院校输送人才,或者是培养特长生的教育,其实一个人的特长不一定做为未来的一种职业。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家长把个人特长仅做为一种爱好,好在人生旅途中能为生活增加乐趣,并以此来丰富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属于大众教育或生活教育范畴。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中,艺术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
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部再三发文,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从而开发学生个性特长,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中,体育、音乐、美术显然是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并已经形成完整体系的学科课程。艺术类课程(含体育)是展示美的课程、是表现自尊自信的课程,是陶冶情操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该类课程承担着文化及价值观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责任。学校教育不但要担负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义务,学校还应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精神家园。事实上,我们能够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或舞蹈中看出他们的坚强和不屈不挠;我们也能从他们的歌声中感受孩子们心中的呼唤,我们同样也能在他们的美术等作品中看到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与梦想。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才能,离不开绘画、唱歌、舞蹈这些艺术活动的有关知识技能传授和训练。
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不少中小学生由于他们在文化课程上学习的压力或课程学习不成功的表现,让他们对老师对学校产生了厌倦或恐惧甚至仇恨。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们回到家时的那种空虚和失落,我们也几乎很难听到孩子们的歌唱。青少年不少沉迷于聚会、网络,酗酒直至暴力和犯罪等现象和行为,这是否与我们艺术教育的缺失有关值得深思。但客观地说,孩子们也需要把自己的能量释放,更需要呐喊,需要表达,但常常是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场地与机会。如果我们深入研究艺术教育,必能感受到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也相辅相存。
建议:
1、教育管理部门要给予艺术类教育的重视,要有具有音体美特长的人员,加强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
2、加强艺术类教育课程及教学的管理,加大对艺术类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培养一支合格的、具有高修养、能够服务于农村中小学校的艺术类教师队伍。
3、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将非遗教育纳入相关课程,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大力发展艺术创作和创造力,形成艺术教育的氛围,打造一批具有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的特色名校。
4加强对中小学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这项教育的积极意义。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能塑造人的心灵,它的作用是其它教育不能
取代的,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从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对国家、民族的发展与未来的重要影响的大视野上,深刻理解并切切实实地重视艺术教育。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如何有效地推进“三生教育”
农村中小学如何有效地推进“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1)。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云南省自实施“三生教育”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08年12月份对部分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表明:9814%的学生对“三生教育”感兴趣,8416%的学生认为参加“三生教育”没有学习负担,8616%的学生认为参与“三生教育”直接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用。95%的学生参与学习“三生教育”的自我评价态度积极,98%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三生教育”学习后有不同的变化(2)。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识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中小 “三生教育”呢?
一、加深对“三生教育”内涵的理解
“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决定》的理解,准确地概括了“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同时对“三生教育”的内容框架也进行了规定,为我们准确把握“三生教育”的内涵和实施“三生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三生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三生教育”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是合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家庭幸福
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出。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振、生存的和谐。实施“三生教育”对帮助学生增强爱心、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
1、抓好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
2、抓好家庭教育。教育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要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要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抓好社会教育。教育部门要主动参与优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长效机制。
四、“三生教育”的教学原则
1、人本性原则。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了取向,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促进人的发展。
2、实践性原则。突出实践育人的思想,着眼于智、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课堂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3、现实性原则。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学生中切合我国国情及地方实情。
4、整合性原则。注意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使各科教学能优势互补,互为延伸,构建整体合力。
五、“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
1、引导型教学法
引导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主张以实践性为特征的整体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知识学习行为。要求
教学过程中“教、学、做合一,手、心、脑并用”,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需要改变主讲的角色,成为项目主持人或导演者,让学生集体主动参与,并且教学答案非唯一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沦、交流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讲座式教学法
结合“三生教育”的内容,选取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较有争议的问题,为学生开办各种相关的主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谈人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体悟。同时也要求学生开设讲座,讲座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讲座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问题选取,讲座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为宜。
4、渗透式教学法
课程大纲明确规定的、渗透在其它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内容,可结合相关课程进行教学,一方面,结合通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进行分散教学,如结合《形势与政策》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的校级或院级选修课程进行教学,诸如人际关系心理学、云南文化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文化选讲、当代婚姻社会学、民族歌舞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进行“三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5、活动式教学法
活动式教学是全方位多元互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第一课堂”的常规教学为中心,以“第二课堂”和“两个范围”为辅助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各种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使“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社会各届、学校各部门、学院与班级组织的相关活动开展起来, 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课程教学与班、团、队活动的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第四篇:东坑镇小推进农村小班化教学材料
行走在农村小班化教学路上
——东坑镇小推进农村“小班化教学”交流材料
一、且行且思 一路走来
2008学年,我们抓住了在全县农村小学推进小班化教育这一契机,积极开展了”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工作。虽然一开始不是我们主动地去探索小班、有意识地亲近小班,是应对生源萎缩的无奈之举,小班的产生是自然到来的,面对现状,我们一路蹒跚,且行且思。
在研究的头两年,我们以转变教师观念和小班理念学习为主,借助小班社团的先行探索,辅之以小班微型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让老师初步明确小班教学的特点,树立相应的教育思想;其次通过营造小班环境——班级环境的建设,采用适应小班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从规范小班课堂常规做起,在移植与模仿中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像不像三分样。
2010学年开始,我们提出了我校小班教学的目标:建构特色小班,彰显小班特色,在我县小班固化二十条的引导下,结全学校实际,提出了自己学校的小班化教学固化二十条,初步形成了一些小班教学的粗浅的做法。在教研室的牵线下,先后有周边县市五六个批次的学校到我校进行小班教学交流,先后于09、10学年被评为县首批小班教学先进校和示范校。
从2011学年我们开始研究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探讨。到2011学年结束时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在前阶段探索的基础上,尝试推出了各自的小班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课堂实践,三种模式已初具雏形,特别是综合组的“农村小班三段四环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效果良好,易于操作,刚被列为丽水市小班化教学专项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在一年后作为成功经验能在全县推广。
2012学年在探寻农村特色小班的路上,为建构有特色有农村小班教学。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我校的三种农村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使之更加完善,更易于操作、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且思且行 曾这样走 在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农村特色小班之路上,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努力探索:
(一)是做好小班化教研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这方面我校的主要做法有: 通过“小班社团”,联通不同学科。
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了“小班化教学研究社团”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打破学科界限,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实施研究,开展定主题的定期交流和不定期分散交流,拓宽了小班化教学研究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小社团的成员锁定小班化教学中常见的对教学有深度影响的问题,通过研读教育理论、借鉴网络资源、自我教学实践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小结阶段研究成果,并在全校教师会议上组织学习交流。这一活动的主要成果就是东小小班教学固化二十条
通过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实践。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本着“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务实精神,在教研课题方面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课题选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把问题当课题。把校本教研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二是阶段性研究与成果及时转化相结合,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嫁接、教学研究成果向教学实际移植的问题,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学校规定每位教师必须针对小班化教学,围绕“怎样做好小班化班主任、怎样当好一名小班化教师、上好每一节小班化课”等系列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全面提升教师的小班化专业师能。此外,在教科处组织下学校还定期开展“小班教学阶段反思”活动,除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还定期由三个组长在全体教师会议上交流,互相学习提高。
抓课堂主阵地,提升专业素质。为了让我校的小班化教学研究更好地与教师磨合,在校本研修中,学校要求所有教研活动必须围绕“小班化教学”主题开展。在课例研究方面,本着“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思想,运用“同课异构、一课两上”两种基本模式展开。
(二)是依托小班化教学理念,务实创新。
2011学年我校充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了三种农村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语文组为“农村小班四环导学”模式;数学组为“农村小班自主尝试、合作探究”模式;综合组为“农村小班三段四环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从2009年开始,我们结合“争花手册”对学生操行进行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的评价。到学期结束时再根据争花的数量,评选出学期花样少年。通过这样一种正强化的措施,不断养成学生的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构建小班化‘农村小班’的教学模式打造绿色课堂,完善小班化‘绿色评价’体系,让学生成为学校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我们学校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奋斗目标。我们把这一目标渗透到我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我县小班化教学常规固化二十条的基础上形成了有我校特色的小班教学常规固化二十条。
(三)是结合学校特色,打造小班环境,培育花样少年。
东坑镇地处景宁东南部,为浙、闽两省三市四县交界处,是畲乡景宁的生态经济重镇。生态环境一流,生态风光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生态设施完善。2009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东坑要创建全国生态示范乡镇,东坑镇小结合实际提出了“人文东小,花香校园”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用花的品格培育花样少年”的特色项目。
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分为三步走,布置花意教室——打造花香校园——培育花样少年。通过养花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会关心他人,通过用花的形象比拟人、用花的精神激励人、用花的文化教育人,即通过班班有班花、人人爱班花、个个争班花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告别邋遢、告别陋习、告别粗俗,做仪表花一样端庄、言行花一样优雅、心灵花一样美丽的花样少年。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从美化环境入手,各班选定班花、打扮花意教室、布置特色队角、定期更换文化走廊、墙上图片内容,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浓郁育人氛围;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围绕养花、爱花、知花、争花四个环节,提出爱花从知花开始,争花从点滴做起。以“争花手册”为载体,通过养花怡情、品花明理、悟花激情、争花导行系列活动,在全校倡导以争做“花样少年”为荣的良好校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定下这个特色目标到现在已近两年多的时间,是刚刚起步,目前花意教室已全面落实,花香校园的目标正在努力创建,现阶段主要精力放在争花手册的使用上。
三、行中回眸 硕果颇丰
经过四年多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我校学生个体成绩得到提高,团体合作意识增强;教师对农村小班化教学的认识加深,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的热情参与,完成了一个顺利的过渡;学校的发展方向更明确,办好县级一流的农村精致小班成为新的奋斗目标。
(一)、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看到希望。
1、较好地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
我校实施小班化教学以来,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实践中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及时的给与关注、指导。此外,每一位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时间更加充分,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体育器械等),使学生能快乐、轻松的学习,良好的学风与日渐长。学生能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2、学生获得更多的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开展能动的创造。
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少,相对每个学生占用的学习空间、活动空间和其它教育资源占有量比较大,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了改善。课堂上学生获得更多的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能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能更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开展能动的创造。由于小班化教学中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开展得较多,学生自主地思考、探究、表现的机会多,自主地创造、创新的机会多。
3、小班化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由于师生之间频繁而畅通的沟通交流,使教学活动显得轻松、愉快,学生人人参加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成为一种学习的主要形式,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地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学习兴趣浓,掌握的知识更丰富,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让每一位教师重新定位,超越自我。
随着我校小班化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清楚的认识到,小班化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认知负荷,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去研究和分析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关注课堂与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教师的教学更精心。同时,小班化教学又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不得不让自己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在另一方面无形中促进了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模式。
开展 “微型课题研究”提升了我校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转变了我校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课题研究带给我校教师的成效。2008,我校有三项课题在县市级获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08学年,程建敏的德育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小学德育》上发表,许炳伟的案例获省二等奖,有四个教师的论文被教育局推到市里参评,八位教师论文获县一等奖,今年3月份我校两位教师参加县农村小班化教学课堂评比双双获得第一名。
小班教学是我们农村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班化教学的探寻之旅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四年多来,我校以特色小班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小班化办学品位提升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在全面推进小班化教学的今天,农村学校的“小”是城里学校不可能有的优势,当然,我们是刚踏上小班化教学的探寻之旅,但希望我们的探索、我们的努力,能为我们的农村小班化教学积累一定的经验,成为通向我县小班化教育道路的一块踏脚石。
第五篇:松江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总结
松江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总结
以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松江区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区强师兴教的基本思路之一,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试验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区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松江区26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按照市项目推进办的要求,围绕《松江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推进方案》,在近2年中扎扎实实、有序地推进,已经逐步将教育、教学和管理架构到信息化平台,形成了教育设施信息化日趋完善,教育资源信息化更加丰富,学校管理信息化逐渐普及,教育科研信息化更加科学,师生信息化素养不断提高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初步达到了聚焦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信息化应用目标。
一、领导重视,做强规划,保证了应用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1、有一个立足实干的管理队伍
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深不见底的工作,如何有序推行,如何有效开展,领导重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至关重要。自开始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以来,教育局组建了以分管教学的局长任组长,教育局基教科、计财科、研训部和信息中心4部门领导任组员的信息化应用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推进项目的规划、管理、服务和协调工作,并在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在每学期开学初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布置会上,教育局的信息化应用推进领导小组都会对新学期的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进行部署,各校根据新学期的工作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本校的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每学年,对于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从门户网站的应用、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资源库开发与应用、教师学生电脑作品赛、教师教育平台、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这六方面纳入到学校的教育督导考核中,使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我区还采取了联络员制度,由信息中心的5位教师分别承担26所学校的联络员任务,在日常工作中,联络员与实验校时时保持联系,充当区工作领导小组与实验校的桥梁,上通下达,保证了学校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有序、有效的推进。
2、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2009年5月教育局出台了《松江区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2009年 — 2011年)》,在规划中提出来了未来三年松江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将围绕实现符合教育宣传、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教育与培训需求的教育信息化这一目标,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促
心建设,为全区学校提供应用的统一部署和数据集中存储环境,最大限度解决农村学校技术薄弱的问题,同时能避免分散建设所造成的巨大的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为此,松江区教育局高标准建设了数据中心,目前区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初具规模,中心机房面积为200平方米,配置水平达全市先进水平,为未来10--20年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快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
我区遵循“统一建设,降低成本,提升应用,保障发展”的原则,为解决各学校技术力量不均衡的问题,以“区层面关注技术和管理,学校层面关注应用”为基本思路,统一建设了一系列应用平台,并以统一标准进行督导考核,有效推进了区域均衡发展。
统一建设的系统有:教育系统的邮件系统和FTP系统; BBS和“我的空间”;中小学校门户网站;流媒体发布系统;区域资源库;学校综合管理平台;教师教育平台等等。
以统一建设模式实施信息化,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整体成本,而且使用统一平台,实现以同一尺度评价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开展,为应用的推进提供了量化及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促进了应用有序发展,推动了应用向教与学的纵深发展。统一建设的各项应用均经审慎、科学规划,既充分考虑了独立应用的升级、发展,又实现了各系统之间较好的整合。统一建设不仅为基层学校消除了技术瓶颈,而且还保障了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我区以立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坚持按需施教,学研、学用相结合,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为区教育技术实验校和全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开设了上海教育资源库培训、松江教育资源库资源开发规范与应用培训、教师教育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的培训;更分学科地开设了数学学科教师几何画板培训、理化仿真实验室、理科教师ScienceWord培训、学科教师常用工具软件培训、网络管理员的学校网站设计与制作培训、学科教师教师空间、影音播客、网络管理员视频拍摄制作培训等培训,培训内容多,参与面广。
从2010年1月开始,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沪教委人[2009] 30号文件精神,我区开始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的培训。整个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0.1-2010.5)完成原来的26所农村校的后半程培训,第二阶段(2010.5-2011.11)进入全员培训。我们采取送教上门、面授+远程学习的培训模式,注重集体备课,严把作业质量关,保证培训在人员数量加大的基础上培训质量不降。
节日》、《快乐集邮》等学科专题网站,成为拓展课、探究课的教学载体,深受学生的喜爱。
网络学习、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增强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全区师生积极参加电脑制作比赛、机器人比赛、多媒体教育软件赛,近五年来共获得全国奖项43人次,市奖项68人次。
七、积极架设教师教育系统平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信息化。近两年来,我区为了提升教师教研水平,为学校搭建了VOD视频点播系统,开辟教师空间、BBS、影音播客等系统,鼓励学校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校本研修新模式。全区有1355个教师围绕664个主题开展研讨,发帖数达到4958条,有1206个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这些教师主要来自26所实验校。同时,26所实验校通过这些平台积极开展网上教研活动,让老师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学科教学进行交流与评论,取长补短,促进了学校的教研组建设,促进了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011年松江区教师教育平台逐步上线,我区利用学校的共同体建设,在共同体的牵头学校建立了9个高清的远程教研视频录播系统,不仅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播,而且还可以进行远程的教研活动。4月19日下午,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联合区教育信息中心进行了松江区教师教育平台的首次网上教研活动。活动的主会场设在民乐学校,由民乐学校的征丽老师上了一堂初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一)》的数学展示课,各校的初一备课组长在现场听课。区教育信息中心通过教师教育平台对本堂课进行了直播,直播课程图像清晰、流畅,华实初中、新桥中学、天马上学校、佘山学校、小昆山学校、九亭中学等10所学校的初一数学学科教师近36人在自己学校观看了本节课的直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八、建设教育综合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是数字化校园的标志之一,为此,松江区教育局大力开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初步建成了松江教育综合管理平台。松江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形成了松江教育基础数据库,包括学校数据库、教师数据库、学生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为各平台的数据交换提供了权威数据。目前,综合管理平台已投入应用,学籍管理实现了学生从幼儿园新生入学报名的家长自助申请到学生高中毕业的全套流程化管理,资产管理实现了全区教育单位资产的新增、分发、调拨、处置的流程化管理,经费管理为教育局提供了高效的经费管理手段,教务管理也即将投入运行,为教导、教研组、备课组长、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教学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