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8课 笔墨丹青—中国画的分类[岳麓版]{资料1}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画科之一,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从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可以看到当时人物画的成就。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画科。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花鸟画,我国传统绘画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现的简单鱼鸟图案,可以看作最早的花鸟画。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东音和南朝时,画在绢帛上的花画已经逐步形成独立的画科,并且出现一些专门的画家。五代、两宋间,这一画科更趋成熟。
界画,也是中国画画科之一。明陶宗仪《辍耕录》一书中,提出将绘画分为十三科: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赢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也叫“宫室”或“屋木”。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所谓“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青,或指浓、淡、干、湿、黑。实际上都是指墨色的变化丰富而言。
青绿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的画。若为山水画还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
金碧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叫做“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官室、楼阁等建筑物。
浅绛是在水墨勾勒被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元画家黄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种山水画,形成了一种风格。赭石又称“土朱”,有火成的和水成的。入画的赭石,出在赤铁矿中。原石伴随着赤铁矿产出,用手捻摸,感觉滑腻的是好原料。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均产赭石。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效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随着中国画的不断革新演进,此类表现技法还会继续发展。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
没骨也是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
指头画简称“指画”。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高其佩擅此画法,其侄孙高秉还著有《指头画说》。高其佩说:“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转引自胡海超编《中国绘画趣谈》第195页)。说明他作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指甲、指头、手掌、手背。分析起来,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侧用,如使用钢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抚摸成画;画柳条流水可以小指、无名指甲肉并用点苔可用一指或数指蘸墨直下。总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后心手相应得其自然,浑然天成,不现手画的痕迹,方称上乘,所以说“物成手却无”。自此以后,作指画的人虽不少,不过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戏。只有现代已故名画家潘天寿,指画成就最高。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第二篇: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对话,探究,讨论,师生合作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节课.板书设计: 1.新石器时代: 2.战国→汉代:帛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1.顾恺之:文人画、“以形写神” 2.盛唐:雍容华贵、吴道子
三、文人意趣
1.宋代:写实→意境 2.明清:不拘成法
四、民间风情
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3.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及作用
课前准备:两张椅子,告诉学生这节课将采用师生台上坐着对话形式进行,让同学们做好准备.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文字版: 周涛:随着一个短片的开始,我们将看到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卷。它讲述着博大厚重、意韵悠远的中国故事。全世界的朋友都会领略优雅的东方情韵,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的现代魅力。
孙正平:画面中呈现的是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在清雅的古琴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画作产生的完整过程——纸张制作、落墨着色、装裱成轴。今晚的故事就将从这飘逸娥娜、变化万千的中国画卷开始。......孙正平:中国水墨画讲求以形写神,不拘泥形式而更讲究神韵。舞蹈演员独特的肢体语言,正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这种特有的意趣和韵味。
周涛:此刻,画作完成,原本铺陈在地上的画纸,被凌空提起。一幅山峦交错、起伏延绵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师:请坐!陈:谢谢!陈:(思考了片刻).在当时,由于生产力非常落后,当时还没有出现后来的绢帛、纸张等先进材料。所以在那时人们主要通过一些树枝、打磨的石器将一些人物、动物形象或者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刻画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形成所谓的地画、壁画、陶画。(掌声)师:到了战国,中国的绘画又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呢? 陈: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表现在绘画工具的改进和材料的变化。这个时期已经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掌声)
师:用毛笔在绢帛上绘制作品,以墨笔勾勒,并加以平涂和敷色渲染,这一基本绘画的形式和技巧,两汉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因此,可以说战国时代已经奠定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
师:那你能不能再和大家说说这个时期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生:可以!这个时期的绘画总的方面可以说是浪漫而又不失古拙。如汉代的帛画中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色彩鲜艳,形态飞扬。
陈建帮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同学都想上台试试。
师:中国传统绘画的真正形成期可以说是在魏晋时期。不仅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而且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在讲这一目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有一年,建康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主持和尚因找不到资金而没了办法。这时候来了个贫苦的年青人,说要捐一百万钱。主持以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维摩诘(传说中一个佛教徒)像,可以向前来观看他作画的人征集捐款。就这样,一连三天,观众人山人海,把寺庙挤得水泄不通。等到最后,这个年青人为维摩诘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就像活了一样,观众的赞叹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这时募集的钱早超过了一百万。这个年青的画家就是? 生:顾恺之。
师:正确。那现在谁愿意上来扮演一下顾恺之这个人物呢? 20秒后一位女生走向讲台。(光晓利同学)台下掌声。师:大牌就是大牌,喜欢在大家的等待下出场。(台下笑声)请坐。生:谢谢。
师:请问阁下怎么称呼?
生:在下姓顾名恺之,您叫我小顾就可以了。(台下笑声)
师:小顾啊!(台下笑声).你能和大家说说文人画为何在魏晋时期出现吗? 生:好的.我想文人画在魏晋出现,不是偶然的.其一:在这时,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家文化受到冲击,产生危机.文化多元,为画家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其二:这个时期,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这些具有崇高气节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又不愿流俗同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寄情于书画.在这种环境下,文人画便应运而生.师:那我想你也肯定是个道德情操高尚的文人了.生:那是!(台下大笑)师:那什么是文人画呢? 生:怎么说呢?(思考).可以这样说吧,文人画就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这种绘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师:通过你这么一讲,我们就明白了.小顾,据说你不仅长于丹青,你的绘画理论也很叫绝是吗? 生:叫绝不敢当.不过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开创之作.师:那你的绘画理论是什么呢?能不能简单和我们说说.生:好的.我的绘画理论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以神写形.”
(也许是有点紧张,提示学生不用紧张.学生很快意识到了,自己说反了.)生:哦,对不起,有点紧张.应是”以形写神”.(掌声鼓励).我这个假顾恺之尾巴露出来了.(台下笑声).“以形写神”,即注重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师:谢谢光晓利同学.虽然有点紧张,但她的表现已经非常优秀.(台下掌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唐代的绘画情况.教材中举了个代表人物:吴道子.那我想有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一下的他的角色.学生杨荣荣走上讲台.(掌声)师:请坐.生:谢谢.师:吴大师,你好.你知道后人怎么称呼你吗? 生:知道.称我”吴大师”.(台下笑声)呵呵,开个玩笑.应该称我为"画圣”吧。
师:看来你有特异功能,未卜先知啊。那我想你也肯定知道后人怎么形容你的作品了? 生:是的。他们形容我的作品为:“吴带当风”。
师:是啊,您的绘画作品看上去无颇有动感.产生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 师:后人经常把您的作品和曹仲达的作品拿来一起比较.一个是“吴带当风”,一个是“曹衣出水”,你如何看待你们俩的作品呢。
生:可以说我们俩代表着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吧。曹仲达的绘画技巧有很多是值得学习的。
师:那您当初在绘画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去模仿他呢?
生:不会。因为我觉得绘画要想发展必须要有所创新,而且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所以我创制了“吴带当风”这种风格。(掌声不断)
师:谢谢杨荣荣的精彩回答。掌声鼓励。
前面的几位同学发言非常棒,希望后面有更精彩的言论。
师:同学们,宋代出过很多画家,在这些画家当中,你们最欣赏谁呢? 很多学生答到“张择端”。
师:那么我们班的“张择端”在哪呢?
很多同学都想上台,李龙超同学捷足先登了。师:请坐。生:谢谢。
师:张大师您好!在您创作的作品当中,您最满意的作品是?
生:我对自己的作品有很多满意的,要说最满意当属《清明上河图》了。当时作画的时候犹如神助。
师:那您是在什么情形下创作出来的呢? 生:有一天,皇帝派我去江南巡游.我来到东京,看到东京城内商业兴盛,集市上人来人往,还有许多民间艺人在尽情的表演,郊外风光迷人。看到此情此景,忽生灵感,回去后便将所见所闻用画记录下来。
师:从你所说,我们可以看出您的这副作品不同于之前的文人画,您的这副作品画的是你的所见所闻,有一种写实风格,是吗?
生:正如你所说,我的这副画是不同于文人画的,它属于民间风情画的一种。这种绘画重在写实。
师:那您能不能和我们说说这个时期的文人画呢?文人画在这个时期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呢?
生:好的。进入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文人山水画兴起。山水画此时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画家的追求也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如南宋的马远和夏圭的作品就很注重意境的表达。师:什么?您说南宋?看来您也能未卜先知啊!(笑声)师:最后再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您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拿到第一名呢?
生:这个考题出得非常巧妙。其突破点应是题中的字眼“无”字。若从“无人”为突破口,那画出来的画只能算是及格。“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命题者是想作画之人将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给表达出来。我想只有表达出这种意境的作品才能拿到第一。台下掌声热烈。
师:非常感谢李龙超的精彩发言。掌声鼓励。
师:从李龙超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的出这样的一个认识:文人山水画重意境,而民间风情画则重写实。代表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两种不同风格。不过有一个小地方需要纠正一下。李龙超同学在回答我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说:皇帝派他去江南巡游。而《清明上河图》画的却是东京的沿途风貌,不是江南。
下面教学环节则为老师与全体学生共同完成。
师:到了明清时期,文人画或继承宋代宫廷画风,或沿袭元人山水意趣。那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有何特点呢? 生: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个性鲜明,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师:非常好。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朱耷的作品。师:在朱耷的笔下,鱼、鸭、鸟等多是“瞪眼鱼”、“伤心鸟”,表情冷冷逼人,“白眼看青天”。神情桀骜不驯。从中我们发现,他笔下的鱼鸟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鱼鸟”,而是被赋予了一种人格意志在里面,那么他想要表达出一种怎样的人格意志呢? 生:偾世嫉俗、不满现实。
师:很对。那明清时期还有其他画种吗?如果有,举例说说。
生:有。除了文人画,还有民间风情画。如木刻版画、年画、剪纸画等。师:正确。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绘画的风格和作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一方面盛行注重斜视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教学反思:
整节课效果良好。复习课不是以往的简单重复,这节课如果还按以前的教学模式来讲,学生听课的兴趣将大大折扣。所以才用学生上台和老师面对面坐着对话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台下学生也很好奇,也很想知道台上学生表现的如何,所以听课注意力很集中。而且学生的发言还有很多精彩之处,课堂氛围很融洽。
第三篇:高二历史第8课 笔墨丹青 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第8课 笔墨丹青
教学设计
太原三十中 段乳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要围绕本课主题分层次设计问题,如:“名家、名作连线——在名作中找特点——在特点中找历史。” 必须立足历史角度赏析中国古代“笔墨丹青”,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名家画作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的从美术学角度欣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但他们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因此这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阅读材料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历史想象,帮助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2.高二学生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情绪化、简单化和偏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正确的评价方法并加强引导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综合运用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讨论等环节完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反思总结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板书:
第8课
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汉代 1.新石器时代:(1)地位:(2)特点:(3)内容:(4)材料:
2.战国:(1)材料:(2)特点:
3.汉代帛画:(1)特点:(3)内容: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从顾恺之到吴道子(从魏晋时期到唐)1.顾恺之:东晋、个性、文人画、“以形写神” 2.盛唐:雍容华贵、吴道子
三、绘画艺术的繁荣:宋代——明请
(一)文人意趣
1.宋代:写实→意境 2.明清:不拘成法
(二)、民间风情 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四、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和作用
1、风格特点:
2、作用: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视频;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印好的拓展阅读资料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形式,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远比书法和文学的自觉产生与成熟悠久得多。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用具、颜色、表现手法、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从之宝。它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写意传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的笔墨丹青。
【讲授新课】 板书: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汉代
远古人民生产力低下,其绘画材料及绘画水平都是非常原始的。课件显示:
请观察:下面二幅图画(集体舞蹈图(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和战国〈人物龙凤图〉),说说他们都是一些怎样的内容,体现了哪个时期的艺术的什么特点?结合课本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回答
板书:
1.新石器时代:
(1)地位:是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2)特点: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3)内容:主要是人物、动物或者抽象的几何图案;(4)材料:描绘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
课件显示:
〈鹳鱼石斧图〉和〈集体舞蹈图〉,让同学们欣赏、感受。板书: 2.战国:
(1)材料:已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帛画(2)特点:自然、生动 课件显示: 〈人物龙凤图〉,让同学们欣赏、感受。板书:
3.汉代帛画
(1)特点:色彩鲜艳,气势宏大;体现了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的风格。(3)内容:内容充满珍禽异兽、神仙魔怪。课件显示:
如何去评价这幅帛画(马王堆汉墓帛画)?说说你的看法。
本目小结:原始的古拙、神秘有其特别的时代背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画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
板书: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从顾恺之到吴道子(从魏晋时期到唐)课件显示:
魏晋以来的社会风貌(社会背景)
一、社会动荡引发了人们对两汉儒学进行反省;同时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以及两教的发展,促使文化上呈现多元的趋向。(三教合一)二、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又 不愿流俗同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这样一种追求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并开始形成理论。
板书: 1.顾恺之 课件显示: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官僚地主家庭出身。博学有才气。曾任东晋大司马桓温和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参军。善画人物、佛像、山水、鸟兽,特别善于以色彩绘画人物画、肖像画、佛像画等。还善于点睛传神。他的这些画艺术水平很高,受到当时人的高度评价。
他将绘画推向了自觉。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绘画理论』:“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
顾恺之生活在东晋时代,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分裂时代中,士人更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融入绘画传作中,于是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应运而生。
板书:
1.顾恺之:东晋、个性、文人画、“以形写神” 请看教材P34相关小字对“以形写神”的例证。课件显示:
〈女史箴图〉让同学们欣赏、感受。
历史发展到盛唐时期,其恢弘、大气的时代之风同样也影响到了唐代的画风,教材上用了一个词叫:雍容华贵。
板书:
2.盛唐:雍容华贵 课件显示: 唐时期 『背景』:唐朝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基础)
『成就』:创制了法度,题材多样,手法创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代表人物:吴道子(画圣),擅长宗教画和山水画脱离过去仔细雕琢风格的吴道子。擅长人物画的张萱、阎立本和周昉,擅长马牛动物的曹霸、韩滉;还有“画中有诗”,以水墨画著称的王维。
板书:
2.盛唐:雍容华贵、吴道子 课件显示: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画作。让同学们欣赏、感受。并参看教材相关小字的说明。板书:
三、绘画艺术的繁荣:宋代——明请
(一)文人意趣
先请同学们阅读本目的小字。这段文字里有“马一角”、“夏半边”的称呼,这反映了宋代的画风,即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板书:
1.宋代:写实→意境 课件显示:
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和宋夏圭的《山水十二景》让同学们欣赏、感受。明清时期的画风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阅读教材。板书: 2.明清:
在这一自然段中提到了“时代变化、社会动荡”,你能具体指出来是什么意思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课件显示: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代表画家就是八大山人。
板书:
2.明清:不拘成法 课件显示:
《清八大山人〈松鹰图〉》,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相关小字。本目小结:
绘画除了表现文人追求外,民间风情也是绘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内容,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四目。
板书:
(二)、民间风情
提到民间风情画的代表,不能不提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板书:
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课件显示:
《清明上河图》让同学们欣赏、感受。
在这一目中还提到了哪些画的种类呢?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板书:
2.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说明:随着明清小说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以木刻版画制作的小说插图更成为雅俗共赏的绘画形式,在社会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人们熟悉的名著小说插图,广为百姓喜爱。
课件显示: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人们熟悉的名著小说插图以及年画
说明:随着社会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百姓更亲自动手将自己爱好的题材、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等描绘出来,创造了年画、剪纸画、布贴画等各种直接服务于生活的场景、更具有下层民众生活情趣的绘画形式。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全国著名的三大传统年画品种之一(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江苏桃花坞),教材的《五子夺莲》形象丰满生动,色彩浓艳明快,对比强烈,体现了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出了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及作用,请同学们阅读参考。板书:
四、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和作用
1、风格特点:写实与写意的两大风格,早期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后来逐渐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2、作用:国画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起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
(2)魏晋隋唐时期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名家和名作;(3)宋元明清时期山水画兴起并发展,绘画更加注重意境;自宋以后,描绘民间题材的画作和民间绘画发展起来。
(4)明清时期出现与正统画风不同的、风格奇特和不拘成法的画家画派,更加体现文人画的个性特点。
文字是民族的记忆,绘画也是民族的记忆,中国画的笔墨丹青积淀了我们太多的民族感情,寄托了我们太多的民族情怀,请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课后初步反思
我在这节课想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让他们的思维在经历这节课的教学后得到释放。
一、运用课件创设最佳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使师生,生生关系没有距离感,畏惧感,大家都无拘无束,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
二、教给学法,实现自主合作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学生主体仍然不够
感觉这节课目的是要体现学生主体,但其实还是比较传统的一节课。怎样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特别是高二理科班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本课教学仍然值得思考的地方。此外,课前的准备、学生的参与应该有准备。这样才能有较好的展示效果。
四、调整方案
大胆开放课堂,采取更新颖的教学方式,彻底把课堂给学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合作学习。
第四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8课
笔墨丹青
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集体舞蹈图
C.《女史箴图》
B.《人物龙凤图》 D.马王堆汉墓帛图
解析:《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女史箴图》是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马王堆汉墓帛图是在西汉时期,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2.中国古代有位画家,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这位画家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他是()A.顾恺之
C.吴道子
B.马远 D.八大山人
解析:“吴带当风”是对吴道子绘画特点的概括。答案:C
3.山水画是中国古代文人抒情达意的重要形式之一。下列四幅画中属于山水画的是()
解析:《洛神赋图》属于文人画中的人物画,《历代帝王图》属于人物画,年画《连年有余》属于民间风情画,《踏歌图》是宋代的作品,作者寄情于山水。故D项正确。
答案:D 4.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深厚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A.商品经济发展
C.传统文化影响
B.社会思潮变化 D.社会上层倡导
解析:宋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的大量出现,市民阶层产生并逐渐壮大,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文艺形式出现,在绘画领域表现为风俗画的出现。
答案:A 5.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连,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A.山水画
C.文人画
B.人物画 D.风俗画
解析:“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意境”的追求,“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之所以会被认定为宋元绘画史,甚至中国绘画史的最高峰,不仅是由于写意、写实以及理想主义的表现获得完全的调和,同时在绘画技法上,也是一个有显著进步的时代。……北宋……是鉴赏家、批判家与画家的协调期,而使绘画经常处于具有高度批评精神的时代。”
材料二 扬州八怪是中国绘画中近代风格开始的一大助力……是中国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艺术。
请回答:
(1)北宋时期绘画创作取得成就的主要政治原因是什么?在宋代,古代绘画在创作的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宋元和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创作风格上有何异同点? 解析:第(1)题考查政治对绘画的影响及宋代的绘画成就,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对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答案:(1)原因:国家局部统一的完成;理学的兴起。
变化: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的画种,成为当时绘画创作的主流。
(2)同:从形式上看,都属于文人画;从艺术特点上看,都注重对个人意境的追求,而不讲求写实;从风格上看,明清绘画艺术是对宋元以来的绘画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异:明清时期出现一些与传统的艺术风格迥异的新艺术家;明清时期的绘画从文人阶层独有的艺术享受走向世俗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实用性。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 B.注重写实的宫廷画、民间绘画与注重写意的文人画并存,成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两大分支
C.中国古代绘画以生活化和实用性为主 D.中国绘画有利于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宫廷画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而文人画更注重写意。从中国绘画的整体上看,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据以上所述可知,C项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C
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堪称绝世珍品的古画,专家对它的评价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这幅画应是()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C.马远的《山径春行图》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顾恺之绘画的特点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故选A。
答案:A 3.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士人群体的出现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城市市民群体的需要
解析: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绘画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理解的理想形式,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
答案:B 4.下图是唐代名画《送子天王图》。下列有关该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作品的作者为吴道子 B.体现出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 C.主题是描绘市井生活 D.作者善画宗教人物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它体现了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画风,并不是描绘市井生活,故选C。
答案:C
5.北宋时期除了以山水花鸟为主流的文人画以外,还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C.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的发展 D.“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
解析:宋代以来大量风俗画的出现是对当时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发展的反映。
答案:C
6.欧阳修有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写的绘画类别及其风格是()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兼备
解析:从“画意不画形”可知,该诗描写的绘画重视写意,属于文人画。所以选A。
答案:A
7.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A.与书法相伴而生
C.追求神韵与意趣
B.与文学相兼而成 D.画、诗、书相融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画的特点,与书法为缘,并不是与书法相伴而生,故A项错误;“多含文学之趣味”并非是与文学相兼而成,故B项错误;“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得出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故C项正确;“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并不是说画、诗、书相融,故D项错误。
答案:C
[能力提升] 8.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年—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C.张择端
B.吴道子 D.郑板桥
解析:本题图片显示出,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600—800年之间,这时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在题目所提供的四个人物中,只有B项是隋唐时期的。
答案:B 9.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社会危机的加深
C.深受理学的影响
B.科学技术的发展 D.统治阶级的倡导
解析:在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视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故C项正确。
答案:C 10.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容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解析: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题干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意在体现画家的心境,并不是简单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要表达一种意境,传递画作者的心境。
答案:D 11.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顾恺之在建康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围观者为其点睛之笔所倾倒,纷纷向寺院施舍,“俄而得百万钱”。他为裴楷画像,紧紧捕捉人物特征,颊上加三根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造像,注意背景环境对人物的烘托,说:“此子宜置岩壑中。”
材料二
材料三
画僧八大山人为明宗室,本名朱耷。明亡以后,曾装聋作哑。在他的笔下,鱼、鸟等多是“瞪眼鱼”“伤心鸟”,表情冷冷逼人,“白眼看青天”,神情桀骜不驯。
(1)材料一反映了顾恺之的什么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代表作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获得北宋绘画特点的哪些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3)材料三中朱耷的绘画有什么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答案:(1)“以形写神”;《女史箴图》。
(2)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出现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3)风格奇特,不拘成法。由于明清更替,社会动荡;专制统治强化,政治腐败黑暗。
第五篇:2018下岳麓版《第1课 古代埃及》教案1
第1课 古代埃及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展示丰富资料,吸引学生兴趣。2.加入生活化元素,使课堂接近学生,学生融入课堂。
3.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在遇到难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PPT,古代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自西向东,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学习古埃及文明。
(二)讲授新课:
一、发现古埃及史
1、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出示:赞美尼罗河诗歌、尼罗河图片。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教学预设: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设问: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教学预设: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为古代埃及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国家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国家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统一 公元前15世纪
地跨亚非 灭亡: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吞并 强盛时期: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而图特摩斯三世则是这个王朝的集大成者。他在位期间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征服了地中海东岸的迦南和叙利亚地区。通常认为,是图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向洲际大帝国的质变。图特摩斯三世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被称为“古代世界之拿破仑”。
古代埃及的衰落: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埃及,古代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古代及文明成就: A、太阳历 历法:太阳历
①制定依据:按照尼罗河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②基本内容:一年分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
③地位: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影响:罗马历法、今天的公历,都源于此。
B、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它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 设问: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与事物形状相似。
补充:象形文字一般书写在纸草上,而纸草是生长于尼罗河河边的一种植物。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C、医学成就:木乃伊
出示:木乃伊制作过程的图片以及希罗多德关于木乃伊制作的一般方法的介绍。设问1: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哪些医学方面的知识? 解剖、心脏、消毒、防腐、缝合技术等等。设问2: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呢?
“灵魂不死”……
小结:古埃及人民深信“灵魂不死”,热衷于制作木乃伊,因此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埃及的医学也在不断地进步。
二、法老的统治
1、背景:统一的国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都要求强化国家统治机构和国王权力。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三、金字塔
设问1: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等
出示:想象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道:“他(胡夫)强迫所有的人为他做工,……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都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
据研究,胡夫金字塔,四边底线误差不出20厘米,与230米的总长度比较,误差在l/1000之内;基底四个直角误差最大不过3分2秒,四边方位同准确的东西南北方位误差也只在1分15秒和5分30秒之间。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反映了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发展较高的水平,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设问2:金字塔主要是由谁来建造的?你从中能够悟出什么道理? 教学预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结:金字塔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建造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历史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三)、课堂小结
古代埃及:建国:公元前3500年,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灭亡:公元前525年,科学文化成就:天文学(太阳历)、数学、医学、象形文字、金字塔。这些是古代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所谓文明,指的是埃及在世界范围内最早进入奴隶社会。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1.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是()
A.楔形文字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金字塔
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句话的意思是()A.有了古代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B.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埃及人十分爱护尼罗河
D.尼罗河是古代埃及的象征
3、成为古代埃及文明标志是()
①金字塔
②空中花园
③狮身人面像
④汉谟拉比法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给我们留下了宏伟的金字塔、神秘的狮身人面像的先民是()A.古印度人
B.古罗马人
C.古代埃及人 D.古希腊人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