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初中数学学案编写中降低内容难度的思考
关于在初中数学学案编写中降低内容难度的思考
[摘要]初中数学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对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积极意义,但学案内容偏难难以适应课标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在学案编写中降低难度的策略是利用旧知识力争自然过渡,找准难点分散突破,抓住重点渐进落实训练,围绕数学思想方法的生长点进行分层要求优化训练。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案 难度
一、初中数学学案教学的实施
学案,又称导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以及教师指导等要素有利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编写的一种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主动发展的方案。
学案致力于一种“学的课程”,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什么”与“怎么学”,学案即是一种教与学的课程资源,也是一种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支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工具与媒介,是教师主导取向的接受学习和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式学习的中和平衡的产物,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我组教师自从2007年12月开始编写数学教学学案以来,共编写了5册数学学案,修订了2册数学学案,从2009年8月起编写了5册对应课时作业。通过近四年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表现在:
一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案编写是教师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教与学的流程,再进行集体研究和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实现个人研究与同伴互助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提高了数学教师课堂准备的质量。由于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让教师能更准确把握课时教学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同时也为课堂学习提供了数量充足、质量较高、流程合理的活动材料。能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是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方法,由于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方案,使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讲授接受学习都成为课堂学习的方法,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
二、初中数学学案编写降低难度的必要性
1、课标的要求。
初中数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学案的编写也应适应课标的这一要求。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促进全体学生(不完全为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2、现学案的难度普遍较大。
纵观我校数学学案和其他地区初中数学学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对标中考的要求,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突出每课时的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的程序。事实上出于中考具有选拔的需要,部分题目命题者在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能力基础上人为提高了难度,这成为学案中难度增加的一个因素。
二是学案编写中普遍加强了数学系统知识,根据新课标新教材中弱化了的根式的化简运算,数式方程的计算,几何的证明,在学案中都得到了加强,并根据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补充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圆幂定理等知识。由于对上述知识的要求缺乏统一标准,各地学案对上述知识要求标准不完全相同,但均以较高标准进行编写。同时,新教材实践探索的要求也得到保留。从而造成了学案难度的提高。
三是学案编写由多位教师同时进行,每一个教师对重难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每个教师都会选取不同的题目来体现其重难点意图,合在一起整个学案就是显得难度较大。同时每一课时学案内容都是教师精心准备,按较高标准设计知识探究、例题示范和变式巩固训练等内容,都表现出容量较大,难度逐步加深的特点。综合起学案整体就表现出课时容量大,整体难度高、体现中考试题难题多的特点。对于中差生就难以适应学案的学习要求。
三 降低数学学案难度的思考
1、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力争自然过度,解决“学”问题
数学是知识系统性、逻辑性特强的学科,知识间环环相扣,要想学生先学后教,学案必须寻找与新知识相连接的旧知识,找准新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做到自然过渡。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节的教学,学生要掌握的是它的定义和解法,虽然它与同类项的识别、同类项的合并有联系,但它的最近发展区应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所以我们应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导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学生掌握起来如同老朋友见面,既熟悉又亲切。
2、找准知识的难点,瓦解难度,化难为易,解决学生“思”的问题。每节课的知识点都存在着高低不同的难度,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屏障,学案怎样做好提示呢?其一挖掘难点的根源;其二设计好让学生翻越难点的旁白;其三设计好让学生掌握难点的演练。如:其一,一元一次不等等式的解法的五步中的最后一步:“化系数为一”为本课知识的难点。特别是系数为字母时更难,形如ax>b,学生根本不知道何时反向,何时不反向。挖掘其根源为:一是不等式的性质三学生掌握得不好,二是正负不明确,三是学生分类的思想不具备。其二,鉴于此,我们可以在设计的最后是负系数练习的旁边用插图或旁白等形式提醒学生:(1)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不等号要反向啊!(2)看看你的解集与答案对上了吗?是错在哪呢?看来系数的正负要看清啊!(3)在字母系数的不等式的旁边插上这样的旁白:你化简后的未知数的系数是常数还是字母?如果是常数,正负明确,如果是字母呢?它的正负你怎么知道?解题时该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把字母的所有可能分别求出解集就行了,可见,在不知道系数的正负时,别忘了分类啊!其三,学生通过失败以及教师的默默评价,让学生归纳出难点知识的掌握方法。如:从刚才的失误与纠错中,你能告诉同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应该注意什么吗?你再解一道教师给你留下的此题,看看自己掌握的情况,你能出一道如此的题考考大家吗?并写出一句温馨提示。
3、找准知识的重点,设计好掌握隧道,落实双基,培养能力,解决“化”的问题
重点知识既是旧知识的升华,也是学习后续知识的铺垫,对它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后续知识学习的难易,所以学案应该设计好掌握程序。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节的重点知识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它既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升华,也是后续知识不等式组学习的铺垫,必须得让学生掌握,所以设计题型应该从最简单的整系数无括号不等式到有括号的不等式到分数系数不等式,再到负系数不等式,最后到字母的不等式,让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和步骤解完学案中的题后,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同时归纳出每步易错之处及解决办法,形成一定的解题技巧和能力,牢固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降低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难度。
4、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好课时选学内容和章节专题,注重学优生能力发展,解决“优”的问题
学案新授课时内容在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的基础上应供选学内容,新授课时应重视探索过程,落实基础。在章节专题课时内容应抓住重点知识方法的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思维的拓展训练。逐步强化学案内容的复杂程序、独立程度、学习迁移程序、抽象程度,综合性和思维层次以适应学优生的学习需要。例如,在设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中,课时学案必学内容为不等式的解题原理的理解和解题步骤的训练,明确选学的内容带为参数不等式解法。这种问题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思维提升的空间又因选学而又不成为中差生学习的负担。同时也可以在章节之中设计一个专题研究带参不等式的内容供选学来系统提高优生的思维和计算水平。
总之,让学案有形无声地跟随每个学生,在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思维遇到障碍时,你以旁白的形式随时出现,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在他们数学学习中找到兴趣需要提升数学思维方法时,它总能以选学、资源链接或专题的方式出现,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方法提供活动材料。使它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是真正的学案。
参考资料:
1、陈明华、林益生《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指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新明、王富英、谭竹《初中数学学案及其设计》,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第二篇: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写和使用
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心得体会
经过这一段时期学习和实践我对导学案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导学案”坚持知能统一,实现学会和会学;从学习内容上讲,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思路条理化;从学习方法讲,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学好,重在教师考虑如何教好。在老师方面,避免了授课的随意性,功夫下在了课前,课堂上有精力关注学习状态,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对学生来说,拿到学案后,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到学习中来了,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导学释疑,当堂达标为主要步骤,使知识落实与能力的培养于一体,起到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作用。一 在结构上
1.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首先,在编写导学案时,老师要把角色转变,把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区分开来。“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注意“学习目标”的表述程度,编写“学习目标”时应少一些概括性的语言,要让学生看得懂,具有可操作性,语言必须做到准确、具体、通俗易懂。
其次,学习目标应面对全体学生。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各有不同,“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生学情,分层制定。既要有适合绝大多学生的“普遍目标”,又要有适当的、适合学生成长的“发展性目标”。这样从目标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学习目标应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制定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要能显现出这样的特点。“学习目标”中应明确规定学生必须要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当然,所制定的目标也要具有可行性,切勿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2.编写好预习作业,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预习环节是课堂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能否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足准备,我认为,编写几条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显得尤为重要。预习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广泛联系这日常生活和生产,我们要抓住这一可利用的特点,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课前就把学生的心拉进课堂,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学习。有些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把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罗列出来。学生在完成此类预习具有实用性。
如: §17.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反比例函数的形式为②kxy
yk(k为常数,k0)1ykxx,两种变式:①;
|a|4y(a3)x◆1.变式①考题: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则
a=
;若函数y(a1)x()。a25的图象是双曲线,有一分支在第四象限,则a= 变式②“kxy”有多重含义:
第一重: 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变量之积等于一个常量(定值)
1、点:M(1,-6)、N(2,4)、P(-6,-1)、Q(3,-2),其中在反比例函数
By6xy 图象上的点是()
AC0x◆2.利用k求面积,或利用面积求k的值.*、函数yx与y4x的图象交于点A、B,过点A作AC⊥y轴,则△ABC的面积是()。
*、如图,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B,则k的值为。
(注意点:利用面积求k时,一定要“看象限定符号”)
ByAykx
C0x*、“课堂巩固”画龙点睛‘
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已经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呢?他们可以通过做一些题目来检测自己。老师在编写“课堂巩固”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题目要与目标对应。最好是针对每一个目标出一道题目,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答案的错对直接检查自己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这种方法既快又好。(2)题目要“少而精”。课堂巩固要有时效性。即当堂练习,当堂讲评。除去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每节课至多余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师生进行“课堂巩固”。老师在编写巩固题的时候要精挑细选那些有代表性的体型,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帮助学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3)巩固题应难易恰当。巩固环节既是一个检测环节,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是一个提高学生自信的环节。学生经历短暂一节课的学习,知识掌握不可能十分牢固和变通,此时不宜采用难度过大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延长处理时间,如若处理不当更会挫伤学生的信心。
二、使用过程中
导学案的操作。教师是导演,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监督者,见证者,合作者,是学生讨论得出某种结论和规律的欣赏者。首先,督促引导学生认真独立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发现问题,教师抽查一部分学生了解预习情况,以备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在预习环节上也提倡小组间探讨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上解老师。其次是上课,避免就导学稿讲导学稿,这样学生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是演
员,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不经意的有意操作教学程序,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及时引点迷津,监督见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讨论得出某种结论和规律用欣赏和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同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不容忽视,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理,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的状态。我编写的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分预习、课堂、复习三遍使用,预习看教材,将学案上能填写的内容填写上,即使有些内容填写不上,也就明确了本节课学生个人的重难点,上课时可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去听;课堂上我按照导学案的思路来讲课,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将学案完成,个别无法完成的同学也知道自己哪部分没听明白,课后问时也有根据;复习时同样要使用到导学案,在做作业之前我要求学生先将导学案上的内容过一遍,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学案在学生手中三遍过,做了到内容的清晰掌握。
三、权衡利弊
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我在课前抽查一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发现成绩好学生基本能做到独立完成80%-90%;程度一般的同学,能完成50%左右; 程度差的同学,只能将书上的原文找到填写出概念。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收获,尤其是程度差的同学,如果没有导学案可能根本不知从何学起,所以效果不较明
显。
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因为程度不好课后整理导学案有一定难度,上课时忙于导学案的整理,很多重点内容听不到,没分清主次。
“学案导学”遵循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但在我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如主体参与不够、教与学顺序颠倒、规范表达落实不力等,如何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当然要努力学习导学案,认真做到以学当教,当堂达标。
其次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2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再则“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律的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有所分辨,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小组探究,个人探究、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等。不管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以后多研究一下小组探究,小组探究可以增强沟通能力:即具有良好的“听、说、问”三种成比例出现的行为。“说”,即表达清晰,具有说服力;“听”,即有效倾听,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小组探究可以增强团队合作:即愿意与他人合作,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去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小组探究可以增强自信:即敢冒风险接受任务,或敢于提出与不同的意见。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尝试使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去教学生,去启发学生,使自已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第三篇: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甘肃省镇原县曙光初级中学 冉勋川
【摘要】多媒体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将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便于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知、发现、创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在日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其弊端和理解的误区,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优势;弊端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经被许多教师引入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数学由“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它通过文本、图象、声音、动画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变得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事物总存在两面性,有其利必有其弊.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对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认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与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产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这一过程,那就事半功倍。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通过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这无疑大大加深了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的优势,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例如,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一个圆柱,沿着一条母线剪开、旋转,其动态过程可反复显示,并保留圆柱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闪烁“圆柱底面圆”和“母线”,使学生注意到“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即它展开的长方形的一边,母线即长方形的另一边”的实质,从而完成“圆柱的侧面积即展开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转化过程,这样较实物模型演示,更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使枯燥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但学习数学概念是一件枯燥的事。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际操作,形象演示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例:平行线的教学,可将生活中的一些有平行关系的图形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感官上的平行概念,再用直线代替图形中互相平行的部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为形象的图形,既便于学生理解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概念更易理解。
二、多媒体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只注重课件的形式浮华即“外在美”,而忽略课件的实质即“内在美”。
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注重课件外在的漂亮、华丽,设计过于花哨。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干扰学生的观察,虽然教师多次给予提问引导、提醒点拨,学生依然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应该关注的对象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由于过于追求视听效果,学生更多的是充满新鲜感、好奇感,而将学习任务抛于脑后,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
(二)只注重演示现象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揭示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是用电脑展示现象、传授知识,还是发挥电脑的“静”变“动”、微观变宏观、抽象变形等功能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同教学观的体现。很多老师只给学生演示了知识结构,习题也只有结果,而没有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本该由学生自己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形,归纳总结出函数性质,如果学生没有动手画图,全是老师将制作好的图形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出示这些图形的性质。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最终导致在做题中有许多学生对画二次函数的草图无从下手。
(三)只注重电脑媒体的运用,而忽略其它媒体的运用。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复杂的交际过程。教师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提高教学效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就能代替了的。试想如果教师成了单纯地放影员,变原先低效的“人灌”为高速的“机灌”,那电脑就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试想,教师泛泛地表演课件使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独立思考,也无须主动地提出问题,最终会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和情感的麻木。
(四)只注重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学生如何“学”。
现代教育模式就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用电脑辅助教学更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但目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大多只是在改变教师如何“教”,而很少用电脑来帮助学生如何学的,同时也忽视课件的“交互性”,很多老师如遇到学生提到的问题和自己设计的不符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以上这些多媒体教学误区的存在确实影响着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要走出误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走出误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多媒体教学进入数学课堂,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师生双方的共同认知的活动,这一认知活动的主体既是教师,也是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特点,恰当地组合好各种媒体,使各种媒体功能得到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要使多媒体教学发挥其实效性,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数学课而言,教师在黑板上的作图、证明、推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是通过教师的眼神、动作、语调等表现出来的,是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的。媒体的选择应实事求是,哪种媒体方便、直观、有效,我们就用哪种媒体。因此我们应该:
(一)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习惯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打天下”,认为传统的教学来得更直接、更实用、更省时省力,平日课堂教学很少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有在观摩课、评优课时才忙于甚至请人代劳制作课件。作为身处课改第一线的我们,应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积极地接受挑战,努力学习多媒体软件设计和制作,把它作为我们备课、教学改革的工具,使电脑、网络、光盘等现代媒体成为像黑板、粉笔一样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恰如其分地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中,真正为教学服务。
(二)把多媒体展示变为情境创设
在现实教学中如何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其中“动”是关键,教师所创设的各种情境能否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是检验其有效性的标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要素,创设学生乐于接受,富有挑战性且贴切生活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对所要探讨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三)把多媒体教学中主辅不分变为优化组合
多媒体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但无论是多么优越的教学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即在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则是主导者,而多媒体只能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恰当的体态动作都比屏幕更具亲和力,师生间的交流比学生与屏幕间交流更为融洽、更有感染力。
(四)把多媒体教学中的人机对话变为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课堂中的动态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流动,还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凭借教材,依据教学目标,用情感启发诱导学生,甚至用自己的声音、语调等体态去感染学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自如地进行交流互动,从而深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有了较好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课堂学习的氛围。
三、要使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实效性,必须要重视思维过程。
思维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帮助学生从抽象的高度去对直观的图形作出适当的理解和必要的推广。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有自主思维的空间,同时构建知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而不能一味地用鼠标点击代替学生活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四、要使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实效性,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能过分强调课件的作用,否则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和推理的单一化、静止化。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而不能是替代,更不能赶时髦,摆花架子,只可巧用,不可滥用。我们数学教师只有吃透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才能让多媒体尽显风采。
第四篇: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赵得林
(康乐县八松初中 731500)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初中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现对初中数学和多媒体整合途径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探析。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教学改革;整合;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基于数学的特点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有利于呈现过程,突出重点、难点。(3)有利于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思维。(4)有利于扩充信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2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的弊病
(1)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 的局面,一些评优课更是如此,把是否有多媒体课件作为一条评分标准。而有的教师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并且带了本校好几个信技教师做帮手,这样兴师动众,化简为繁,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2)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设计课件时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滥用动画,盲目添加大量的声效、图像,课件设计得很花俏。结果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些华丽繁复的场景给吸引,看似在积极认真听课,实际上反而对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
(3)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教师只是把预先设计好的课件逐一播放,出现教师在讲解课件的怪现象。而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多媒体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数学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帮助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应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每一节课不是非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可,有些课使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不如传统手段教学的实际效果好。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应尽量地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中来。一直以来,教师是课件的制作者和操作者,学生虽然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刺激,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尽量让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如此会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这样的课堂就会彻底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会空前高涨,学到的知识当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在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几何画板》软件是当然的首选。《几何画板》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推荐的教学辅助软件,是一种适合数学教学的简单工具。教师只要在开始的时候利用几节课教会学生使用《几何画板》的基本功能和数学内涵,上数学课(特别是几何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我们一定要明确,多媒体应用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只是通过这一手段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不能把多媒体的应用作为目的,应避免生硬地把多媒体的手段安插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某些需及时交流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过程中还应考虑避免多媒体的干扰,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够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课件制作流于形式,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只会适得其反。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例如,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割舍教师的板书。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在黑板上提纲契领地写出来的讲授提纲或者画出来的图表。一般说来,板书既包括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况临时书写的部分。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演示课件的板书内容是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部分,且往往是一行一行的出现的,思维上的跳跃较大。而现场即时性板书则更能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并且对学生还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如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使用多媒体代替。
同时,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多媒体演示,不应该忽视师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一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加以了解,二来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主张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经过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注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比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再比如解决问题的“变式”教学,主张“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教学的优点,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的。
(4)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以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为基础。
目前,我们的许多教师只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外衣下,把原来的黑板粉笔换成了屏幕,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关键在于使教师拥有先进的现代教学思想理念,并使之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而目前实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侧重于强调在中小学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没有考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让教师学会有效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掌握并运用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教师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自觉的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课件就没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课件制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教师课件制作的培训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使教师能熟练地掌握使用PowerPoint、Excel、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等教学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软件;二是使教师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完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三是使教师根据所任学科特点,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本学科课件制作的规律来。如初中数学课件的制作,教师首先要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模式,然后根据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要求把教材所包括的概念、定理和例题等内容分成许多步骤,这些步骤可以按照初中数学的逻辑顺序排列,也可以根据学生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产生不同的分支,经过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及过程构成多媒体课件。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 [2]计正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J].网络科技时代,2007.
[3]张华.与时俱进——浅谈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网络科技时代,2007.
[4]屈清明.几何画板教学课件制作范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案导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 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 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 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发个人数学学习潜力,有助于教学质量、有效性的提升,值得大力推广。本文分析了学案导学模式的概念与特征,并就其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初中数学教学服务。
目前国内教育界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可能性,初中数学教学中督促学生转变以往被动学习模式,利用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是实践关键,是新教学、新学法探索的重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利用学案先学后教、积极导学的特征为学生提供思维渠道,让学生善于利用自身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个人自学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实现会学与好学这两大目标。下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加以探讨。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解析
(一)学案导学概念
学案导学模式顾名思义,是利用学案加上有效导学完成数学课堂教学,学案与教师常用的教案不同之处在于形成是教学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数学学习、探究的过程,以学案为载体,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思考、解题的思维轨迹,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心理特征,高效配合完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新模式。
学案导学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发展潜力得到了更大限度的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延伸自我能力,追求学习中的自我价值,对于培养、锻炼、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学案导学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先学后教思想让学生积极在数学学习中展现个人思路,通过教师的积极鼓励让学生尝试应用自己旧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完成新旧之间知识结构的衔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新知识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个人实践探究与创新解题能力,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无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学案导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双方互动,学生不再被动的纯粹接受教师灌输,教师也更注重利用学案巧妙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通过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锻炼过程真正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教师支持地位,从而实现教学全程的和谐统一,让教师真正成为支持学生迅速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最佳工具。
学案导学模式积极应用新教育理念,强调差异化教学,无论是学案中知识重难点的合理划分,还是针对学生培养目标所指定的基础、强化、拓展、创新等部分,利用梯度化层次教学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有所发展,从而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改善以往一刀切的尴尬教学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一)学案积极配合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要注意学案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积极配合,遵循一个课时一个学案的教学模式进行标准学案设计,课前提示学生授课新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类重难点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以便学生课堂中快速融入教学氛围,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提升后续学案教学的效率与有效性,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以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章节内容学习目标知识上需要学生顺利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及数量变化关系、掌握底数对函数数值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可准确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对比对角,能够通过习题练习顺利掌握对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差异,并能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围绕这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师要巧妙运用学案导入,通过各种趣味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感受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乐趣,让他们通过师生互动、互相合作等方式享受成功的喜悦,顺利掌握知识。
(二)学案自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利用学案自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综合能力,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将会大量联系以往旧知识服务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教材提供的方法之外,积极探索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数学能力的自主能力。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利用学案导学作用让他们有针对性的开展探索,从而方便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对相关内容的系统学习。
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为例,教师可利用学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让学生们积极回顾以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性质与解法,并重点对公式法进行回顾;为配合有效回顾,教师要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练手,课堂中通过问题法、任务法等巧妙创设各种解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以往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尤其要重点突出授课重难点,让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自己疑难点,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的把握学习要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