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尝试与思考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尝试与思考
【内容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本文试图通过传统的政治课堂教育的弊端引出教学生活化处理的原则、策略及实践尝试,提出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与各位交流讨论。【关键词】:政治课堂 生活化 发展 全面 层次 小组合作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正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所追求的结果,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本文试图从传统的政治教学的弊端、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和实践尝试,以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稍作探讨。
一、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问题呈现与成因分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态势稳步地向前推进,它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一次全新的变革,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无疑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冲击和挑战。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急需改革。
第一,注重单向的知识传授,忽视品德的养成。
当前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仍片面注重向学生“灌输”、“注入”学科的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品德、意志等生成性品质的养成。作为一门学科,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固然是应有之义,但学生的情感、意志、道德、人格修养等等,这些却不是可以强行“灌输”和“注入”的。
这种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学中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师积极主动,往往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激情昂扬,讲得“天花乱坠”,沉入自我陶醉的物我两忘境界;而学生则消极被动,冷眼旁观以至于身心俱疲恹恹欲睡。之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大行其道乃是和它的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在上个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我国独特的政治环境,人们上政治课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者,都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唯恐一不留神,讲错一句话就可能上纲上线大祸临头,在这种状况下,还是照本宣科,机械照搬来的稳妥,而如此授课,课堂的沉闷乏味不难想象,实效性当然不会好。
第二,以分数论英雄,教育方式单一。
其次,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以“分数论英雄”,有些教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以一张试卷定高低。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技能;重接受,轻创造;重讲授,轻自学;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它的缺陷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难谈得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
第三,高考指挥下,理科学生重视不够。
再次,高考指挥棒让理科学生对政治课另眼相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考理科取消政治考试,可以说,这在中学政治课教学史上不啻是投放了一枚重镑炸弹。从那时至今,高中理科的政治课教学就一直处于萎顿不振的落魄境地里。随着高中分科教学的进一步提前(分科教学在全国范围愈演愈烈,已经从高二分科提前到高一第一学期就分科)高中理科政治课教学的萎靡状况有进一步加剧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整个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环境已经对于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然而,只注重片面抓升学率的高中“应试教育”是不会也不能对此有任何举措的。毕竟“高考指挥棒”在显威。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一成不变,不能紧跟社会的发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政治教材的内容还是一味的沿袭,显然落后于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对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教学案例脱离生活,与学生的距离太远。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涌现出很多新兴事物,是以前闻所未闻的,而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成长的,如果教学过程中还在列举几十年前的事件,恐怕学生难以理解接受。教学案例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效率有待提高。环顾四周,我们的大部分老师还是把“上课”等同与“讲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完一堂课,学生已经昏昏欲睡,这种满堂灌的方法效率极低。
二、生活化的应对策略及实践尝试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应对原则
对政治课堂进行生活化实践,首先应树立三个原则:
第一,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要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
第二,层次性原则。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把班级授课同差异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第三,全面性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显现出来。基于此,政治课教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科学的民主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二)应对策略
1、开放式教学
新课程强调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愉快学习,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但目前的政治教学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即使教师在课堂里设置了许多模拟情景,还是不能摆脱纸上谈兵的局面。如能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走出去,让学生感受到课堂里和书本上无法体验的东西,是相当有益的。因此,在不改变课堂主体的情况下把政治教学从基本封闭的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无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具体操作,可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多样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在课外活动中完善和发展。
(1)注重时事教学
许多学生平时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恐怖活动都是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造成这种情况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内外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演讲、时政知识抢答赛等形式讲政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并不枯燥无味。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脚与鞋的关系”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脚,把生产关系比作鞋。并说明人的脚随着年龄的增大,所穿的鞋也要随之而不断更换尺码,这样才能使脚健康发育。用此比喻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
(3)运用图片和形象的漫画
漫画,她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插图和卡通人物,教师如再能适时用上几幅漫画都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授资源环境问题时,出示几张校园的或破坏资源环境的漫画都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学不应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把政治教学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解放出来,走向社会大课堂,是政治教学真正成功的必由之路。如果教学脱离社会现实,教学就是一纸空文;如果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大大削弱了。以课堂为主,并向课外拓展,让课外生动可感的实例来弥补相对单调平板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政治理论和政治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如,在讲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农民的人均耕地、农业机械化等,使学生从切身感受中提高认识。以课外的实践活动去验证所学的理性知识,去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道德素养。时间,充分双休日和节假日。方法,以多样性为原则,问卷、采访、调查,参观、体验、实习,动态取样、典型分析、综合排摸,无一不可。可以确定题目统一的作业,也可自选方向便宜行事。不管怎样做,都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必须注重实效,做到确确实实有利于教学而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2、情景式教学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针对高一经济常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与社会保障的教学,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甲的爸爸在长兴化肥厂工作,每天上班8小时,月薪700元。过了一年化肥厂被私人承包了,每天常常劳动10小时以上,双休日也常得上班,而又未能及时领到工资,最终因经营不善,化肥厂倒闭,甲爸爸下岗。但由于其掌握一技之长,会修理自行车,便去街道摆设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恰巧此时,雉城镇争创全国卫生城,当地城管委同志与小王爸爸发生了争执……
请问:(1)这一则材料从过程上来看可分解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你是如何看待小王爸爸、化肥厂领导、城管领导三者关系的?(2)你阅读了上述材料有何启示?
我让大家争论各抒己见,使大部分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然后将学生作出的各种解答方案让全班同学评议、争辩,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了教材中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看法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脸上充满成功的笑容。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3、案例式教学
教学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尽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准实践的教学方式。
如何使教学生活化得以实现呢?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流程如下图)
例如,我在讲解商品这一概念时,如果按照书本上的解释,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我又举了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假如你到自留地里摘了一篮子番茄,如果是留着自己吃,这仍是番茄,如果是拿到街上去卖,那么这篮子番茄就叫商品。政治课堂通过引进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会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的,也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时时感觉到政治内容就在学生身边。
本人认为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对教学生活化的实现和贯彻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要能更有效地实施案例讨论法,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分析、讨论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案例分析讨论前,教师应提出具体要求,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可以分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机会均等,避免冷落的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发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小结,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
比如,我在讲到高一经济学里劳动合同制度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原来实施的固定工制度,请学生比较这两种制度的优劣。之后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反映非常热烈,组内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后每组由代表发言,有些提出来的角度,我确实都没有想到过,我觉得这就达到了互动、交流。使教和学真正融合在一起。而且学生真正动脑思考了,对得出的结论印象特别深刻。
4、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广大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例如:
在讲授高一“国家宏观调控”一框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我从互连网上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制作了1995年到2005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变化情况的动画及网页,不仅形象直观的反映了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
如果能坚持细水长流地让学生有选择地看报、看杂志、看电视、正确使用网络,不光学生的政治知识面大为拓宽,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也会大大提高,非政治方面的综合素质也能大大提高。可以说,利益是全方位的。
(三)实践尝试及效果反馈
我所工作的单位长兴华盛虹溪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我教授的班级中包括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理解力、自觉性等各方面都大不一样。面对工作上的难度,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注重从教学改革入手,从学生个体素质发展需要出发,从各方面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必须学会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利用各种方法,才能使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得到较好的完成。学生们才因为能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枯燥的政治学科知识,进而愿意听你的课。
一开始,我只是照本宣科,把书本的知识体系化,教授给学生,从理论到理论,非常的枯燥,同样的课上过几个班后,连我自己都厌烦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几乎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在新课程改革的促动下,我开始进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尝试。一开始只是在某一个班进行,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列举事例,而且是学生能够看到或者听到的,比如讲到企业,我就用长兴的三狮集团或者长兴电厂为例,讲到乡镇企业的污染,就举华能电瓶厂的事例,学生一听到自己熟悉的案例,都兴趣十足,迫不及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明显活跃。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这个班的整体实力比其他几个班好了很多。有了良好的开端,我就放心地把这些推广到其他几个班级。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尝试,我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气氛也相当活跃,上课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的参与性非常强。原来班级后排的几个学生一上课就犯困,现在都坐得端端正正的听课,参与讨论。前不久,我在授课的几个班做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上的政治课竟很受学生欢迎。我感到只要我们这些施教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教学,是一定能够把政治课上得有声有色,使政治课焕发出她应有的魅力,从而实现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
三、存在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笔者在进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尝试的过程中尚存在几点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信心增加了,情感态度、健康个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目前教育体制还是以考试成绩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是要保证其基础知识的掌握。
2、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
多媒体汁算机辅助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而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观念不先进。有的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不过是把课本搬到了屏幕上,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学生一味接受直观刺激,懒得自己思考,如何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呢?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不能为用而用,要从实效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学习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合作学习次数过多,泛滥使用。这样做很有可能使学生养成学生浮躁的学习心境,形成低效率的学习习惯。
4、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教学生活化,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本文仅从上生活化教学的原则、策略及问题稍作论述,若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二篇:浅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本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依据及途径。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甚至包括选修模块部分,无不彰显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生活的需求才有意义。将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理论通化,抽象教学原理具体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真理的把握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因此,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从生活的直观感性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与提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马克思的认识论为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主张学习应以经验为中心,重视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和技能,[2]“生活教育”是政治教学生活中必须坚持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现实依据
首先,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度关注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等教育因素。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的教育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生活化
“经历是一种财富。”学生亲历亲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因此,应挖掘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挖掘学生的生活感悟,突出教学生活化。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把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为此,思想政治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一方面,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观点。
例如,在教学“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时,引用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在《说句心里话》这首歌中唱的“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说明这一义务的重要性。正是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活生生的真实感受,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学生不仅乐于探究,学会自主建构知识,而且能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
(二)、改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生活化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实践性等新的教学观念,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的诞生,并促使诸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谈话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的兴起。以人为本,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惊醒了沉闷的课堂,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为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保证。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讨中,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更强的交互功能,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模式。这样就能打破原来单一的文本式线性顺序结构,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从网页上的任意一点进入学习,还可以方便地到达其它相关站点,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资料,促进教学生活化。学生的视野因此大大开阔,教学也因此打破了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学习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在眼、耳、口、手、脑的开动中提高了能力,大大促进教学的实效性及生活性。
(三)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生活化
传统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相分离,难以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完全是静听、静思的学习,而是倡导在活动亲历中体验式地学习,学生只有体验了干渴,才知道水的重要性和节水的必要性;体验了污染,方知环保的重要;聆听了企业家的创业报告,才能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在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中,学生的认知才得以升华,情感才得以激发。思想政治教学要重视生命过程的体验性,就必须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观点,升华情感、提高觉悟。
例如,教学“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框题时,我让学生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听证会的主题是“中学生穿校服问题”,这一主题的选取是针对学生活设计的,我要求学生确定听证会的代表(校方、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方面的代表,各小组分别准备材料,确定听证会的程序:各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然后,听证会主持人进行总结。通过此次听证会,学生提高认识,知道“中学生穿校服利大于弊”。
设计有趣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课本,更要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和需要,并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使学生更关注新颖而变化的时代,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真实而复杂的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拓展和深化知识,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四)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思想政治的天空,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反思
在努力推进和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化并不是意味着教学内容就是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重现,也要避免生活化过于发散而导致思想政治教学主题的迷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生活化教学只有紧扣各个模块固有的主题与各个学时特定的主题,才能真正做到行散而神不散。[3]在教学过程中既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那种把思想政治教学只停留在生活琐事层面的做法,实际是把思想政治课堂引向“庸俗化”,应进行严格的区分,极力避免对“生活化”理解的误读。
注释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邹群,王琦,《教育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吴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刍议》,《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5月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讨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1)提升信息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该对自身所负责工作范围的信息实时更新,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与管理水准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信息的获取接受能力、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主要工作范围仍旧是: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其他信息的获取接受能力、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只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2)建立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
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的建立,对搜集学生思想政治数据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具有极大帮助。我们只有对学生的真实特点、价值观倾向、心理健康现状等进行科学分析探究,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收集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建立大数据信息搜集与研究平台,将图书馆、教务处、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网络;其次是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联合,通过开展网络调查、专题活动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活动进行搜集与分析。以上两种思想政治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完成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的统计分析工作。
(3)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具有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政治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政治教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与教育观,而且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数据化。所以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在价值密度低的大数据库中抽取有用信息,找到与学生学习数据的相关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思想政治,会取得良好效果。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针对现实情况不断的创新改革。而数字化、信息化、教师素养前沿化的教育教学要求,能够产生良好的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四篇: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尝试思考论文
摘要:德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活动时促进德育生活化,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通过这种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自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提升道德品质。从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以及联系家长等方面出发,尝试如何促使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
关键字:德育观念;生活化;行为规范;专题活动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终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应促使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一、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
为了促使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自己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和谐的。所以,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转换落后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是交互关系,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而学生也会帮助自己获得进步。当然,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育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这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降低了德育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机结合在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地位,为推动德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平衡结果与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二、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好动、爱闹,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不能完全扼杀学生的天性,也不能完全“纵容”学生,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为了推动德育教学的生活化进程,教师应该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明令禁止学生去做,他们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并利用日常行为规范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在推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勤劳节俭、保护环境、将保护校园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喜欢随意乱扔东西,不爱护花草树木,浪费纸张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阻碍学生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因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根据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例如,规范中应包括:爱护班级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及时举报踩踏花草树木的事件,多植树;礼貌用语,不粗鲁对待他人,学会转换视角看待问题等。教师只有制定完备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开展德育专题活动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从社会上学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能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定期在班级组织德育专题讲座,将“形同虚设”的班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主体。例如,有的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大都埋头学习,不考虑班级的利益。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开展“班级是我家,我与班级共进退”的德育专题班会,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自私”思想,认识到班级的荣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拓宽德育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室外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课本中的德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德育,激发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进行对德育的思考。
四、教师德育活动应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了真正将德育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需要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将家长反馈的信息作为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家长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利用家庭与班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表里如一”。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也会成为在家的表现:学生不单单在班级中礼貌用语,还会在家庭中学会感恩;学生会在班级中互帮互助,也会在家庭中帮助自己的父母。这种德育生活化,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促使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自主学习道德知识,规范自身行为。当然,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学校,教师还应将德育生活化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与家长一起“教书育人”。从而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中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赛珍.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初步实践[J].考试周刊,2009,(23).
[2]胡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德育的一点感悟[J].辅导员,2011,(10).231
第五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新课标 生活化 课程教学
摘要: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长于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将其融入课程常识,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修的念头和乐趣。要专心筛选生活素材,构建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感悟,要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活的化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湖南高中新课改已经是第二届高考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作为高中政治老师的我,已经慢慢熟悉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应注重把政治理论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使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从生活入手、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去学习、分析、掌握、运用教材的基本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以实现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目的。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断充实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知识素养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由于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宽、思想活跃,所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拓展知识面,由本专业范围内的“专家”,变成博古通今的“杂家”,才能使自己适应新课改理念,在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中同步前进,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二、积极开展课堂探究,理解生活
夸美纽斯说:“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中,设置了诸多“探究活动”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有序无序的政治参与”,“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回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来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之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知识。
三、开放式教学,把生活素材引进课堂
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把政治教学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解放出来,走到社会大课堂,是政治教学真正成功的必由之路。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之外,还应成为广大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因此,就高中政治而言,在不改变课堂主体情况下,把政治教学从基本封闭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具体操作,可采用多种形式:
1、关注国家重大政策调整,实现教材理论与国家大方针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习往往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而当我们处于宽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国家政策方针涉及全国人民的生活,让学生关注和了解,不仅会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课堂,而且能使他们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把所学知识与政策方针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增强他们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的自觉性。如:在《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的主要税种》的教学中,我列举了个人所得税修改的有关材料:2006年1月1日,我国个税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8年3月1日,再次提高到2000元;2011年3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将“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并相应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会议决定,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教学中我紧密结合我国的税收的性质作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分配制度等多角度思考,以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此兴致比较高,并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理论极为有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实现教材理论和日常生活行为的有机结合。夸美纽斯说:“文字应当永远和事物一道教授,一道学习。”新课程要求政治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四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王过生日,其他三个筹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三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生日蛋糕,有的筹备送给他一块手表,小王本人也暗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然后我实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常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了解理论常识,又同学们获得了感悟: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且接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思想去研究生活。
3、关注社会热点,实现教材理论与时代的有机结合。
政治课的时政性强,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还应结合时政,实现教材理论和时代的有机结合。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有关房价政策变化:2010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发,包括增加供应、加强监管、加快保障房建设、落实政府责任等方面的十一条措施,被业内称为“国十一条”。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40%,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4月,《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利剑出鞘”,这个“国十条”目标直指高房价;2011年2月16日,北京市出台落实“国八条”的楼市调控细则,细则要求,在北京市没有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家庭在北京购房,须提供连续5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及个人所得税的证明等。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手段等方面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关注时政的热情和信心。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4、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实现教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为此我们作为政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的原型中学习研究政治学科知识、领悟政治道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出社会,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如:在讲授《政治生活》“民主决策”这一课后,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学生进入本县的政府网站的书记信箱和县长信箱。为本县的发展建言献策。短短5天同学们提出了不下50条的建议。其中王甜甜同学的“如何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监督”被予以采纳,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生活是本大教材,老师要善于组织,善于引导,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
四、充分利用教学新手段激活教学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政治教学生活化。如在讲述高一《哲学与生活》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时,举例 “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并于电视机内播放出来。学生在找和看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出的相关的一些题目,如“嫦娥一号”的成功是谁的功劳?这是不是证明人可以改变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这可以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是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明显高涨,问题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人。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会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由于脱离了理解过程,学生不会真正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教法改革总体规划初探》贺瑞 2003年8月第四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夸美纽斯《论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