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1:2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本站推荐)》。

第一篇:论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本站推荐)

论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的强化,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增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然而,野生动物伤人、袭击家畜、损毁农作物的事件频繁发生,由于现有法律法规的滞后,受害者往往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法律需要在保护野生动物和避免它们伤害人类之间,找到一个“平

衡点”,即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在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对因野生动物的侵袭而遭受损害者给予必要的补偿。

关键词:野生动物;致害;补偿

The Thesis of Compensation of Wild Animals' Virulence

GAO Chun-yan

(Law Schoo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wild animals in our country, the consciousness of man protecting wild animals has increasingly been becoming stronger and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of wild animals has been improving better, however, many bad things also frequently happened, such as wild animals hurting humans, attacking domestic animals and destroying crops.The virulence often can not obtain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because of the blankness of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The law should find a balance between protecting wild animals and avoiding wild animals injuring human, that is to say ,to establish compensation system of wild animals' virulence.When we protect wild animals, we should give necessary compensation to the injury who is attacked by wild animals.Key words: wild animals;virulence;compensation

近年来,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的强化,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不断增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然而,野生动物伤人、袭击家畜、损毁农作物的事件频繁发生。野生动物伤人、毁物事件从表面上来看是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和野生动物在资源占用、空间享有等方面的利益冲突,是野生动物与人类对生存空间的争夺。”[1]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修路架桥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人类疯狂的捕杀便野生动物走到了灭绝的边缘,因此,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的责任;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同样需要保护,法律需要在保护野生动物和避免它们伤害人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在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必须对因野生动物的侵袭而遭受损害者给予必要的补偿,这是生态补偿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一、我国野生动物致害的现状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野生亚洲象的家园,随着野象数量的不断增加,野象损毁庄稼,伤害人畜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7月10日,西双版纳州大渡岗茶场关坪5队白忠祥到自家玉米地看玉米,结果遇到野象,被一头野象踩到胸部致死。2007年9月11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名割胶工被黑熊攻击,下巴和脖颈上的皮肉从嘴角一直撕到喉结处。“据西双版纳州林业局介绍,2005年全州累计有578个村寨的12037户的粮食、甘蔗、林木因遭到以野象为主的野生动物踩食而损毁,20人遭野生动物袭击而伤亡,其中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174万元。”[2]“据云南省林业厅统计,2006年,野生动物在全省范围内造成5人死亡、27人受伤,4千余头牲畜受到伤害,大量粮食和经济林木受损,因野生动物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高达2693万元。”[3] 2000年5月20日,一头羚牛窜至陕西洋县四郎乡刘建民家,刘建民之父被羚牛用犄角当场顶死,刘母被羚牛撞伤并被困在屋内。“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1年,陕西发生羚牛伤人事件11起,造成4人死亡,11人重伤。”[4]“自1995年以来,陕西汉中市共发生野生动物伤人事件23起,死亡5人,重伤12人,造成财产损失达20多万元。近10年来,陕西秦岭地区共有150多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伤害,有8人死亡。”[5]

这些惨痛的事件说明,在我国保护野生动物和防止野生动物伤害这一矛盾日显突出,野生动物致害的主要原因是:其一,野生动物种群快速恢复和增长,食物缺乏。近年来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的加强,保护和爱护野生动物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使局部地区的野生动物数量不断上。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加,使大自然为其提供的食物供给不足,为野生动物伤人毁物留下了隐患。其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由于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或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人类活动范围的延伸扩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与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区发生交叉的面积在不断扩大,一些野生动物在饥不择食或与人类狭路相逢时,野生动物在其攻击性本能的驱使下,便会向人类发起进攻,使人类遭受越来越多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必须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弥补人们因保护野生动物而遭受的损害,以调动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二、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含义

学界一般认为,野生动物是指,“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者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的、已经经过短期驯养的、还没有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它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和处于天然状况的野生动物。”[6]本文中所谈的野生动物特指处于天然状况下的野生动物,关于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的致害问题,受侵权行为法的调整,不适用本文中所谈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补偿制度是指,由于野生动物的活动直接或间接的造成社会公众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由政府对其进行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野生动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大自然赐于人类的一种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自然资源,野生动物具有经济价值,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野生动物具生态价值。因此,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的补偿。

三、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法律现状

关于野生动物致害的补偿,《野生动物保护法》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也没有对此做出进一步的细化规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条 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应当采取防范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经调查属实并确定需要补偿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这就使得现实中补偿的义务主体模糊不清、补偿程序不明、补偿资金短缺等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缺乏,现实中受害人往往得不到相应救助。

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有,其一,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野生动物伤人、毁物后,应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但“当地政府”到底指的是省、市、县哪一级政府,却没有明确说明。其二,大多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没有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授权,制订适合本地的补偿办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有具体补偿办法的,只有云南、吉林和陕西三省,致使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补偿工作实际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其三,《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只是针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所造成的损害补偿,而对于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之外的其他野生动物致害的补偿问题,存在法律漏洞,这样既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也不利于因野生动物致害的受者的利益维护。其四,各地基层政府经费紧张,对补偿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没有可依据的权威补偿办法,也使相关部门在处理野生动物伤害赔偿事件时无章可循,这导致了一些受害者及家属在野生动物伤人事件发生后,得不到及时的补偿。

四、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完善

1.明确补偿的义务主体

我国法律规定,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国家享有此种物种的所有权能,因此,国家应当是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义务主体。但是,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实体,其不能承担具体的补偿义务,一般由作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政府来对野生动物致害人进行补偿,政府就成为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义务主体。目前,我国法律规定野生动物致害后,应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但是没有明确“当地政府”具体是指省、市、县中的哪一级政府,现实中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且我国的野生动物相对集中在比较偏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财政困难,使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补偿。因此,完善我国的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必须明确具体的补偿主体,即明确不同级别的政府的具体补偿范围。一方面,以行政区划为依据,确定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分级分担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制,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补偿金。

2.明确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标准

对在符合法律规定的生产、生活区内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因遭到法律所保护的野生动物的侵害而造成人身伤害、致使放牧或者圈养的牲畜受到伤害、生产和生活设施遭受的直接损失,政府应当对受害者予以补偿。基于补偿的法律意义,对于野生动物致害的补偿范围应定位在直接损失。受害者不能因野生动物的侵害,而从补偿中获益,这是补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补偿的标准应当确立直接经济损失原则。

3.明确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范围

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范围是指,政府应当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哪些损害予以补偿。笔者认为,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范围应当包括人身损害补偿和财产损害补偿。其一,对人身损害的补偿具体包括,医疗费、残疾补偿金、死亡补偿金及丧葬费等。误工费不应当成为政府补偿的范围,但是法律可以规定,单位对因野生动物致害造成的误工,视为员工正常工作,享受正常工作待遇。其二,对因野生动物致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应当就直接财产损失给予补偿,对补偿间接财产损失,则不予补偿,否则容易引发道德危险。

4.确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条件

法律应当明确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中受害人的无过错原则。“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无人为过错“作为补偿条件,即无人为过错的,应当予以补偿;受害者有部分过错的,部分补偿;完全是受害者过错的,不予补偿。”[7](2)野生动物的致害活动必须是在正常情况下,出于野生动物的本能而发生的,如果是由于外力或是第三人的行为,使得动物产生致害活动,不适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损害由第三人负责。(3)野生动物的致害活动带来了实际的损害后果,这样损害后果是已经发生的,而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

5.保证和扩大补偿资金的来源

现实中,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进行的很不顺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补偿资金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坚实的资金保障是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得以落实的基础,因此,应当从法律的角度保证和扩大补偿资金的来源。其一,明确中央、省、市、县的补偿金分担比例,将野生动物致害所发生的补偿费用列入各级预算,将省、市、县的政府补偿费用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支付计划,这样可以避免政府补偿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其二,设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专项基金”,以此来弥补政府补偿资金的不足,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保障补偿经费的充足。由于绝大多数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等都位于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的地区,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让当地政府来承担对野生动物致害受害者的补偿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设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专项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国内外捐赠资金、国际资助、其它资金等,不但可以缓解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在每年的补偿资金超出政府财政预算时,可通过该补偿基金给予补偿,而且可以通过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鼓励有爱心的社会团体、个人向基金捐款,拓宽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广泛吸纳社会各项资金,为野生动物保护补偿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以此来提升社会各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各界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还可以使受害者的损失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周鸿升、唐景全等,我国重点野生保护动物肇事涉及的有关法律有经济补偿问题[J],载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云南保护区频发动物伤人事件,http://news.sina.com.cn/c/2006-07-08/0***.shtml.[3]云南保护区频发动物伤人事件,http://news.sina.com.cn/c/2006-07-08/0***.shtml.[4]野生动物伤人谁来负责?http://www.xiexiebang.com/aljxview.asp?Articleid=1056.[5] ]野生动物伤人谁来负责?http://www.xiexiebang.com/aljxview.asp?Articleid=1056.[6]马建章、贾竟波,野生动物管理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19.[7]周建新、李雪岩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若干问题研究[J],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

---------------

-----------------------------

第二篇: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

摘 要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重要保证,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不应该只限制于防止野生动物的不断减少,而是应该更加关注对野生动保护增益层面的补偿。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是生态保护补偿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我国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制度入手,探讨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法律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野生动物 生态保护补偿 立法

作者简介:吴杨浩男,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303

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讨论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就离不开对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研究。本文将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语境下探讨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问题,同时因为野生动物致损救济是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在本文中将不做研究。

一、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的理论背景

从法学理论角度出发,法作为社会利益的调节器,通过对社会各方利益分配的调节,可以激励主体保护生态环境。从原始社会伊始,人们便不断为自己的生存权努力,扩展着自己的发展权。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污染公害日趋严重,人类对于自身价值、人生意义的追求也不断变化,人类的需求已由原来的追求生存权和发展权层面上升到追求环境层面,环境权成为了人们理应享有的正当权利。环境权是指公民及其相关主体对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它是生存权的前提和升华。但是在实践之中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之间往往处于矛盾之中。例如内蒙古阿拉善盟占据着内蒙古自治区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也拥有中国的两大沙漠,长久以来当地居民生存以畜牧业养殖为主,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居民生存对草原资源的需求逐步扩大。加之沙漠戈壁的生态环境本就脆弱不堪,一旦破坏恢复极其困难。为了防止沙漠化进一步加剧,国家对阿拉善地区开展退牧还草工程。农牧民由畜牧业进入其他行业,但是因为缺乏在城市的生存技能,农牧民的收入极其不稳定,主要还是通过政策补贴予以为继,这样的问题便是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之间的冲突。

野生动物是生物种群的重要代表,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文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平衡的理论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语境下同样适用于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笔者认为对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补偿也是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的平衡。但是这三项权利不仅仅是相对于人来说,也是对野生动物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的保护。奥尔多?莱昂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动植物及其其他生物有“生存下去的权利”这使得在人之外的生命形式与人共享地球的生命享有生存下去的权利。通过建立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野生动物实施有指向性的保护补偿制度,使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不单单是简单的防止对野生动物损害的发生,更应该是主动的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发展做出更有益的努力。这便是对野生动物这样的生命形式的权利予以充分的尊重。

二、我国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立法现状和缺失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31条规定了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该法条对生态环境保护补偿作出了规定。此外,《森林法》、《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土地、草原、水面等在各自领域的生态补偿制度也作了一些规定,部分省市也对生态补偿开展了实践,如财政部、环境保护部2011年联合印发《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开启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就目前的立法实践来看,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补偿,针对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野生动物的专项法律法规还未出台。

《宪法》仅仅就保护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防止污染与其他公害做了规定,并且将保护生活环境置于保护生态环境之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对生活环境的保护程度。

在《民法》中,规定了野生动物的有权是属于国家所有,如何进行保护补偿未涉及。在与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只用一到两个条文进行简单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其他一些单行法规虽然对其自身调整对象的保护补偿进行了规定,但是都不能认为是对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做出了规定。

三、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

法律作为人类利益调节的有效手段对于调节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具有重大作用。就目前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角度看,可对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从不同位阶的法律入手进行立法,并不断完善法律的内容。

(一)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立法体系的完善

1.《宪法》: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下位法制定的依据。可在《宪法》中对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做出原则性规定。如在《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可在此条中加入一款,如“国家建立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对重要生态环境要素重点保护补偿”。由于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如此表述既不失宪法规定的原则性又使野生动物等重点生态要素的保护补偿纳入宪法规定。

2.基本法《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其中只用一条规定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显然这样的规定不足以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更为详细指导。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审议的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也提到:目前,对生态保护者合理补偿不到位。重点生态区的人民群众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很大贡献,但由于多种原因,还存在着保护成本较高、补偿偏低的现象。这些现象的根本问题在于补偿机制的不健全。笔者认为在《环境保护法》中有两种规定方式可以选择。

一是在《环境保护法》中开设专章对生态保护补偿进行规定,这样可以对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进行相对较为详尽的规定,对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建立完善作出说明,政府根据相关规定制定相应法规。二是针对《环境保护法》出台实施细则。对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适用的主体、对象、范围、补偿方式和途径、补偿标准作出规定,以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实行。

3.其他法律规范:

由于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针对性、灵活性较强,使用专门的法典对者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进行单行法规制并不适合。

一是生态环境下的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方式、标准、依据和范围各不相同。同时又涉及到行政、环境、农林牧业等多个方面。

二是我国立法一项采取“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在法律中原则性条款占据多数,而具体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条款在法律条文中并不多见。

三是目前我国关于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法治实践还属于空白,并无多少立法经验可循。立法者对法律的实践也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考虑到法律实施的稳定性,出台单行法能否在实际中取得良好效果尚未可知,所以使用更具灵活性的法规较为适宜。法规是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政府在制定法规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活性,协调各个部门。在区域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考虑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制定适时有效的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法规可以更快速、更直接的对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建立提供法律依据。所以使用法规的形式颁布《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条例》将最为合适。

(二)完善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立法内容

1.明确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的对象和补偿主体: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偿对象不应该仅仅限于国家珍贵、濒危野生动,而是应当拓展到一切野生动物。这样可以保全野生动物的多样性,防止未受保护的一般野生动物不断的进入到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成为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可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国家做出总体规定的基础上由各地政府对当地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进行一定的区别对待。

野生动物保护补偿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人对人的补偿,目的是为了恢复和重建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其最终归宿仍然落到了生态系统上。这种补偿不仅包括对生态建设者成本费用的补偿,还包括对因生态建设活动而遭受损失及丧失发展机会者的补偿。对于野生动物生态保护的补偿不应当仅仅关注损益性补偿,还应当关注增益性补偿。补偿主体因补偿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在损益性补偿中应当以“谁致损谁补偿的”的原则进行。因为野生动物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接受补偿的一方应为国家。补偿实施者应当是直接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或间接从事野生动物经营利用活动以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对野生动物生息造成影响等行为者。对于增益性保护补偿,以“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行,国家是受益方,则国家是补偿的主体。

2.拓展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的方式:

在补偿方式上,主体仍然以政府资金补偿为主,形式可以采取中央地方财政补偿、政策优惠、生态补偿基金、环境税费制度。在市场补偿上可以采用公共支付,一对一交易,市场贸易。在补偿方式上可以采用货币补偿、产业补偿、项目补偿、智力补偿。除此之外可以探索各种新的补偿融资方式,如:企业集资、金融机构债券、国债、绿色保险、pfi、bot、tot投资资金等。

3.明确野生动物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

补偿的范围首先应该是对超出野生动物生态自我恢复能力部分的补偿,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要素的活动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扰动,人类活动的正常扰动在一定限度之内是合理的,当人类活动扰动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时,人为的补偿必不可少。其次是对使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增益的补偿,当人开始有意识的对野生动物的生存进行保护时,这必然会限制部分地区或者人员的发展权,此时对该地区的经济和人员进行补偿是有必要的。

第三篇:论我国陪审员制度

湘潭大学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

试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经过一个学期的模拟法庭课程,我对我国的民事审判程序和刑事审判程序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特别是经过我们自身对某一案件的模拟审判,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锻炼。总体来说,我国的各类审判程序是比较完善的,审判制度也日趋健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小的瑕疵。这次我们两个班的模拟审判,老师对我们的努力作出了很好的评价。鉴于老师对我们的点评,我觉得还缺少一个部分,那就是我们两个班的审判中都没有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于促进我们国家的司法公正,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审判、监督审判,保证公正和效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着问题,陪审制度是指由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公民参与审判的诉讼制度,包括为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公民参与审判而专门设计的审判程序和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的审判组织构架。

(一),从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条件来看,主要有两个我认为存在争议的问题:

1.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年满23周岁。23岁这个年纪,应该是大学刚毕业的年龄,其思想的成熟程度,社会阅历,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恐怕难以承担裁判之重任。法院的审判活动不仅仅是法律的适用这么简单,同时牵扯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引评价人们的行为,是一个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然而如果操作不当,不仅起不到息诉的目的,反而会激化矛盾,乃至造成公众对法律的不信任,产生许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西方以英美法系为代表,法官的年龄一般都在50岁以上,这样做就是因为只有到了这个年纪才会思想成熟,阅历丰富,处理案件才能稳妥。所以规定年满23周岁这个年纪明显太低,还不足以胜任审判案件的重任。2.人民陪审员被要求具备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本人认为,仅仅对学历的要求仍难以满足陪审员的现实需要。

(二),从宪法依据上看,陪审员制度缺乏宪法依据。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种基本的审判制度,一个国家是否实行陪审制度,需要由宪法来加以规定,50年代末期,由于受否定法律、轻视法治思想的影响,一些已经被立法所确立的重要法律原则和制度受到批判和废弃。人民陪审制度当时也成为发动群众进行阶级关斗争、夺权整人的工具,1975年颁布的宪法中不再规定人民陪审制度,文革结束后,1978的宪法重提“实行群众代表陪审制度”,1982年宪法又取消了陪审制的规定,从而使得我国现阶段实行陪审制缺少了宪法依据。1983年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原规定第一审应实行陪审制度,改为较为灵活的选择性规定,即“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刑事诉讼法》作了与《人民法院组织法》完全相同的规定,而《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在“基本原则”中却都没有规定陪审制度,我国法律对陪审制度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统一,导致审判实践中适用的随意性比较大。

(三)从人民陪审员的考核,录用程序以及任职标准,资格条件和产生方式错乱。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2岁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此规定除了对年龄和政治权利有必要的限制,对陪审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层次、专业特长等任职条件均未作出规定,缺乏严格的考核、录用程序,很难保证陪审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就我国的陪审抽的现状而言,一方面,由陪审员法律专业知识欠缺,文化层次不高,使其并不具备监督专业法官的能力和水平和真正参与审判工作。尤其在基层法院审判

实践中,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的现象司空见惯,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最终往往成了由主审的审判员一个人唱“独角戏”,自始至终包揽了整个庭审过程,这样反正造成庭审方式单一,合议庭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同时,也由于人民陪审员法律知识欠缺,面对案件事实,一般只能就案说案,难以从法理上对案件进行质证和认证,难以对案件做出独立的评析,只是追随、复议主审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对陪审员的聘请随意性大,大多法院处于办案经费紧张及聘请在职人员比较困难等原因,往往就地聘请退休人员和居委会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忽视了对这些人法律知识的审查,且大多是按需要临时聘请,甚至有些陪审员并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选举产生。聘请的随意性造成了陪审员组成中,缺乏固定的高素质的陪审员。

(四),

第四篇:论我国监护制度

我国监护制度

是婚姻家庭法的重要内容。

我国监护制度最遭学者们非议的莫过于监护与亲权混沌一体。论监护是民法理论和实务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所谓监护,是指民法上所规定的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一项制度。其功能是为了保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亲权与监护打破彼此独立的制度外延,以相向延伸的方式在权能层次上互相进入。许多学者由此提倡在未来的民法典以监护制度囊括亲权制度。本人认为这种提议值得商榷。诚然在亲权近代化的过程中,监护制度的许多要素被引入亲权,“在现代各国亲权立法中,亲权已由原来父母对子女的控制 统治关系转成为父母照顾监护子女为主的法律关系,亲权一词具有了浓厚的义务色彩亲权与监护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将两者揉杂在一起只会产生各种弊端,徒增麻烦。时下正值民法典制定之机,更应该去陈布新,大刀阔斧改变这种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混乱局面。在体例上实行亲权与监护分别立法。一方面建立亲权制度。亲权是婚姻家庭领域的重要权利,也是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之一,我国民法草案第三稿曾单独规定亲权,现行《婚姻法》23条实际就是亲权内容。

监护在性质上是一种权利,而这种权利是以义务作为前提和中心的。我国理论界中相当数量的学者将监护的性质确定为义务或者职责,存在许多不妥之处。首先,从各国监护制度的规定来看,监护人除了负有监督保护的义务外,还享有诸如获取报酬的请求权以及法定理由下的辞职权等权益。

其次,就监护自身的本质而言,监护是对于不在亲权保护下的未成年人或者宣告禁治产人予以身体上和财产上照顾的制度。所以说,尽管我国的民法通则没有对监护和亲权予以区分,实际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监护是作为亲权的延伸和补充而存在的。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很明显是基于亲权的欠缺而由亲属权发生的,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监护权,则产生于配偶权和亲属权。所以,从监护权产生的根源上来看,监护是一种权利。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监护的性质,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冲突。最后,在明确监护的性质的基础上,规定非亲权人担任监护人时有获得报酬的请求权,使得监护人对其履行的职责有所补偿,可以进一步调动监护人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同时,应当明确规定监护的期限,并赋予监护人在法定理由下的辞任权,完全实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对于维护被监护人的权益和监护制度作用的发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要完善我国的监护制度

1、增加监护的种类 监护的种类是监护制度的重要的内容。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主要是两种形式即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法定监护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为监护人的监护,指定监护是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的监护。然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除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之外,还规定有遗嘱监护的设立形式。2明确规定监护的内容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这种对监护内容概括性的规定,难以操作,很难起到保障被监护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的作用。因此,对监护的内容应当予以明确。

3、明确规定监护人资格认遗嘱监护的设立形式,颇有必要。所谓遗嘱监护是指父母在生前设立遗嘱对未成年子女由谁监护所作的指定。用遗嘱方式来设立监护人应符合一定的条件,监护关系才能成立。

第五篇:论我国卫生保健制度

论我国卫生保健制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卫生保健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如何解决卫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卫生保健制度·不足·改革·

一、我国卫生保健制度概述

(一)公费医疗制度

1952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干部公费医疗制度,享受公费医疗制度的对象主要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经费由各级政府预算内安排,按每年人均定额支付。公费医疗的特点是:①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门诊、住院所需要的治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或住院中经医师处方的药费,均可在国家的公费医疗经费中支付,经批准转诊治疗,疗养的就医路费,亦可在公费医疗经费中报销;②国家实行分级分工医疗,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一般须在指定的门诊部或医院就诊;③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离退休后待遇不变。目前,享受公费医疗的人群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军人、部分公务员及少数事业单位职工。由于原有的公费医疗制度对供需双方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费用难以控制,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增加个人负担比例,对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算,费用包干等。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规定的筹资标准为职工工资的8%左右,(单位6%,个人2%),有的地方政府财政提供一定的补贴。单位缴费的60%左右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其余列入职工个人账户。职工医疗费用分三段支付,即账户段,自负段和共负段。职工就医先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不只时,由职工自负,全年自负费用超出职工年工资总额5%后,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支付,社会统筹基金支付比例随费用额度增加而增大。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合作医疗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福利性质的医疗保健制度,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以较低的费用,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受到农民的欢迎。各地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管理水平和农民意愿,因地制宜举办合作医疗,合理制定享受医疗待遇的范围,标准和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形成适合农村经济状况的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引导,自愿参加,以收定支,保障适度,以大病统筹保障为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政府各级财政筹资为主,农民从中能得到实惠。

(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7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享受对象主要是两类人群:一是在城镇居住且拥有城镇户籍的正式工作者或低收入居民;二是大、中、小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来自中央及地方财政、参保人、居民自愿参加,筹资额度及保障水平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当前我国卫生保健制度的不足与改革

(一)长期以来,城市居民的卫生保健基本上是由国家或集体以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的形式来实现的。公费医疗适用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劳保医疗适用于全民和部份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经费则由企业

自身根据行业性质分别按工资总额的5%至7%提取。尽管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在经费来源、管理体制及开支范围方面有所不同,但二者没有实质上的差别,都是通过免费或“少量收费”的原则来对职工实行有效的医疗卫生保障。截至八十年代末,全国享有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的职工人数已达一亿多,加上企业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享受半费医疗的人数,共约有一点五亿人左右享受公费或劳保医疗。然而,由于这种传统的免费医疗基本上是实报实销,医药费花多花少与个人利益无关,倒是药厂和某些医院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加上很多并不享有这种免费医疗的人想方设法、寻亲访友地在这个系统中沾光揩油,结果使这种免费医疗浪费惊人。至此,医疗改革变得必然和迫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减少浪费,完善管理,让医疗费用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从而达到既减少开支又使职工享有医疗保障的目的。

(二)尽管我国卫生保健制度已由四大制度构成,但在卫生服务公平性上,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高,社会化程度低,公平性差。因此,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对于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应由政府向全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应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对于非基本医疗需求,通过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

(三)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国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亦日益增长。然而,我国在卫生保健制度的经济投入方面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在卫生保健制度改革中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说,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坚持了公平,就会影响效率;讲究效率,就会有失公平。但两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也有相统一的一面。如果经济活动的规则公平,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是能够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绩效十分显著。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卫生保健制度改革中,应理直气壮地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四)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我国卫生保健制度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缺陷。但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既不能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也不能照搬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依靠政府的做法,因此,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卫生事业的特点,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医疗卫生事业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在这一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制定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财政支持、配置医疗资源、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监管等责任。其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政府承担医疗卫生责任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引入民间资本,将部分医疗机构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弥补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投资不足。第二,在非基本医疗服务领域,政府可以退出让渡给市场,或者原有的政府投入的医疗机构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取得回报,以减轻政府的负担。第三,通过引入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增强医疗机构的活力,使医疗机构之间、医院内部形成

竞争,以提高效率。

三、总结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保健制度还有待完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正视这个事实,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努力下,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定能够重视并很好地解决卫生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定能够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李鲁.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玉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理论前沿》2008年第23期

下载论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摘 要: 良好的司法鉴定制度会对法律的裁决产生积极影响, 不仅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也是保证案件质量、取信于民的机制之一。 当前,我国的司法鉴......

    论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论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诉讼,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法律监督制度,是一种行政法律救济制度, 旨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同时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

    论我国的仲裁制度

    论我国的仲裁制度 摘要:自仲裁法颁布以来,我国仲裁制度的各个方面都不断在发展,不断完善,使得仲裁在社会中发挥了其作用。但是,虽然我国仲裁制度整体上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在仲......

    论我国的扶养制度

    论我国的扶养制度 法律意义上的扶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扶养泛指特定亲属之间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而存在的经济上相互供养、生活上相互辅助照顾的权利义务关系,囊括了长辈......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

    论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院系: 年级: 2011专业: 学生姓名:班级: 学号: 11115051705 完善 经济贸易法学院 级 法学 杨琳 法学17班 众所周知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我国的政......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

    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

    论我国行政处罚制度的特点

    作者:刘恒 摘要:本文依据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精神和处罚法实施一年多来的实践,具体论述了我国行政处罚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统一、分层次地设定了行政处罚权;二是规范了行......

    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陪审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戈琳,丁毅明 (江苏工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6) 摘要:陪审制度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具体体现,是保证司法公正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司法民主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