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利用微型日记提高藏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
浅谈如何利用微型日记提高藏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
能力(2)
摘 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汉语并不是藏区农村的通用语言,藏区农村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写作能力就更不必说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探索、实践,通过开展微型日记写作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藏区农村小学高年级的写作能力。在开展教育实践过程中,研究小组克服重重困难,并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藏区农村小学 高年级 微信日记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188-01
一、引言
作为一名藏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问题,低年级时一些学生上课根本听不懂汉语,书写汉字的时候也十分困难,更别提到了中高年级时的写作能力培养了对此我们采用让学生养成写微型日记的习惯,慢慢积累语言,养成说完整话语的习惯,学会用正确的语言顺序说话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藏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
1.调查对象
我们选取马尔康市党坝中心小学四年级、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四年级学生10人,六年级学生11人。
2.调查过程
文章向研究对象为四年级、六年级学生,通过跟踪调查,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话题,指导学生写微型日记,每个星期总结一小次,每个月总结一大次,在一个学期后观察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否有提高。一个学期总共会有4次大的总结,和16次小总结。
我们给学生每天都设定一个话题,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质量给予打分,10分为满分。第一次的话题以人物为主,要求学生书写字数为200-300字,并能使用课堂上所教授的好词好句。没有达到相应字数的将会低于6分。第一次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的成绩都较差,且基本没有使用好词好句。但是随着要求学生写微型日记后,教师也给予相应的指导。到第四次的时候,四年级和六年级均取得巨大的进步。四年级的学生也有意识开始使用好词好句,并注意日常积累,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能够达到相应的字数,且学生也能够坚持按照老师的要求书写微型日记,一些学生的作文也被作为优秀范文送去参加比赛,收获较好的社会反响。
3.藏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问题
3.1民族农村地区,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差
笔者工作单位为藏区农村小学,这个地方的学生以藏语作为日常的交际用语,加上当地基础教育水平落后,许多孩子没有接触到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学生入学后大部分都以藏语为主,对于汉语较为陌生,其语言组织能力也较差。
3.2想象力匮乏
我们学校都是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这些农村学生接触到的课外书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学校学生在语文写作时,想象力十分的匮乏。举个简单例子,在上作文课“春游”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无法理解春游那种感觉,学生没有春游过,无法去发挥充分的想象力。
三、藏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对策
1.“微型日记”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
1.1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位于藏族偏远农村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学校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但是对比与其他地区的学校,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以当地留守儿童居多,且他们从小生活在藏语环境中,以藏语作为交流工具,汉语水平差,且留守儿童性格也普遍较为内向。
1.2实施过程
我们小组共有4名成员组成,分工较为明确。以调查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为主,通过调查,掌握学生平时的写作情况和写微型日记的情况,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1.3实施效果
通过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在每次总结中都详细书写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在下一次微型日记话题上进行改进,设置针对性的话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2.藏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对策
2.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鼓励自由表达
我们所对微型日记的话题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对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培养,并要求学生大胆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四年级的一堂“我的____”,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教师自画像。让学生描述老师的外貌,并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教师的自画像,学生乐得哈哈大笑,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顿时形成,师生间的距离由此拉近,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最早的话题是以叙事为主,通过喜怒哀乐这个话题,每天一个话题,让学生上台表达自己所经历的难忘的事情。同样的,教师也是首先上台说出自己的的难忘经历,此后学生纷纷大胆上台说出自己的难忘经历,教师也适当抛出一些语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于课后整理书写文章,取得较好的效果。
2.2因地制宜运用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要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对语文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读懂、读精课文,第课文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而促进自身的写作能力。对此,可以因地制宜运用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自主作文的设立。虽然一开始话题是教师设定的,但是我们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话题,到了中后期则是交给学生自己书写微型日记。接下来学生的话题就更全面了。学生千奇百怪的想法,很多平常课堂上没有教到的语句学生都使用到了,学生们也慢慢养成整理好词好句的习惯。
2.3突破?魍乘嘉?设定,培养学生创新习作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创新构思,大胆打破传统思维,采用求异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在六年级作文教学中,话题为:**,我想对你说。许多学生书写都是以:妈妈、爸爸、奶奶等人物,而有名学生则是以我们的微型日记书写中的一个话题入手,他写的是:“春天,我想对你说”,在这位学生的作文题目中,他希望春天能够经常留下,西藏的春天能够更加的缤纷多彩,同时也希望春天能够带来更多收获的希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作文题目都需要学生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设定,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意识。
2.4培养学生重视积累写作素材,并学会运用
积累写作素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写作素材就会面对“巧?D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藏区农村学校的学生汉语语言水平较差,对此教师更应当重视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工作,并真正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对于学生而言,写作素材可以来源于课本,也可以来源于生活,学生自己将这些素材进行有效的整理,并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创作,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烦恼。积累写作素材并加以运用,让写作不再是学生无法触碰到的东西,学生也不再不熟悉于写作内容,且学生能够根据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并学会运用,写作主动性明显提高。
2.5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写作逻辑思维
对于藏区农村学校学生而言,创设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大部分的学生在回到家中基本上都会使用藏语进行交流。因此,应当在学校创设语言环境,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使用语言环境,通过使用汉语交流,培养学生的写作逻辑思维。我们在此次研究中,全面要求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汉语回答老师问题,并且教师也会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教学中创造语言环境。
四、总结
教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为学生会变、知识也会变,教师应当本着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开展教学工作。藏区农村工作的经历,让我们对这片圣洁的土地有了不一样的情感,我们爱这片土地。学生善良真诚,但因为地处偏远农村,加上这里交流语言主要以藏语为主,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总体较差。对此,我们立足于实际开展“如何利用微型日记提高藏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全面提高藏区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为藏族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大为,著.实际应用语文学[M].九州出版社,2013
[2] 蔡伟,著.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晓斌,著.写作教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蒋泽琴,黄丽萍.悉心安放的童年――例析微日记写作中学生的德性成长[J].中小学德育,2015,08:35-38.[2]马际娟.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微型日记的写作[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0:65-66.
第二篇: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能力弱,老师怵作文,学生厌作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作文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胸有成竹地面对作文,愉快表达,这是小学作文教学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它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努力转变观念,把眼光投向迅速发展的网络,正确利用资源极其丰富的网络,开辟一条简便、快捷的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利用网络,激发写作兴趣。
一提到写作,学生总是“敬而远之”,“作文难,刮肚对搜肠”,“ 作文难,为写作文魂欲断”已成了学生的口头禅。要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网络技术的优势,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信息于一体,以网络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引起学生极大的新奇感,激发他们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的兴趣。学完《黄山奇石》一课,孩子们意犹未尽,依然陶醉于黄山千姿百态的怪石,并郑重其事地表示以后一定要去黄山游玩,一睹奇石的风采。学生对黄山奇石的喜爱和向往让我瞬间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契机,于是我要求学生学学《黄山奇石》这一课的表达方式,介绍一处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作文交上来后,我颇为失望,他们的语句不具体,更谈不上生动,就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课后聊天时有学生甚至对我说“老师,你别叫我们写就好了,我们害怕写这样的文章,游览的时候觉得美,觉得有意思,但就是写不出来。”学生的一番话点醒了我,要写好作文关键是要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唤醒他们的记忆,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是江西名山——三清山,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三清山风光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一边观察,一边想象,一边讨论,思维十分活跃,写作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不待老师要求,学生便纷纷开始修改自己的习作了,个个显得胸有成竹,脸上写满了自信。修改后的作文精彩纷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运用了观察、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交流着修改后的作文,学生们为自己的进步兴奋不已,作为老师的我也觉得格外欣慰。
尝到了网络资源辅助作文教学带来的甜头,我一发不可收,在指导学生写作《校园一角》时,我先利用计算机教学网播放一段介绍校园小水池的录像。优美
音乐的喧染衬托下,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清澈见底的水池,色彩斑斓的鹅卵石,各色鱼儿快活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偶尔几条小鱼探出头来,调皮地吐出几个小泡泡,池边的柳树随风翩翩起舞,几只小鸟在树枝上鸣叫„„这样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优美动人。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想尽自己所能把校园描绘得更美。
又如指导学生写与小动物文章,作文前老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老师事先了解学生喜爱的动物,并有意识地选择几种小动物拍摄下来。课堂上,播放课件,在轻松快乐的音乐声中,学生们喜爱的各种小动物闪亮登场。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喊叫着,观赏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之后画面定格有代表性的动物。经过老师巧妙的引导、启发,学生们跃跃欲试、不吐不快。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此时,写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在习作教学中灵活地利用网络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手、脑、耳、口多种感官并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让学生入境而动情,情动而辞发。
二、利用网络,丰富写作素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习作相关的感性表象和学习的材料包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以及在特地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小学生接触的事物毕竟有限,头脑中表象储备不是很多,在加上阅历浅,积累少,面对作文题目也就难以下笔成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是学生害怕面对作文的一个因素,没有大量丰富的材料做基础,学生怎么能文从字顺、具体明确地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教学建议。网络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面对方尺荧屏,学生只要将鼠标轻轻一点,便可独步整个宇宙。一步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三国演义》,只需你点击热键。启动“文学欣赏”,原汁原味的《三国演义》便呈现在眼前,风流倜傥的周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狡诈多疑的曹操,重情义的关羽,仁厚惜才的刘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惊心动魂的战斗场景以及滚滚逝去的东流水让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身,如见其人。网上的阅读材料浩如烟海,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优秀的诗歌和散文等都是学生阅读的有益材料。“开卷有益”,只要是有可读性的,健康的,都可以鼓舞学生去读。读是为了更好地积累,多读才能多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课文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比如,学完了《烟台的海》一文,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描写大海的名家散文,像陈窗的《海南岛散记》杨朔的《黄海日出处》、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等文章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陶醉于作者优美的语言,陶醉于大自然的迷人的风光,一遍一遍地朗读着,有些学生还在网上诵读描写大海的儿歌,欣赏歌唱大海的乐曲。学完了感人肺腑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学生们可上网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为了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笔者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有益于积累写作素材的视频,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这些节目有的是催人泪下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有的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有的是作家的成才之路,学生通过
观看做笔记,积累丰富有用的写作素材。鼓励学生有意识地阅读、积累的同时,笔者请学生在班级网站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引导他们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一方面把网上阅读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及时“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相互补充,去伪存真,为学生顺利地打开写作大门准备好了金钥匙。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呤”,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实践证明,学生阅读得多,积累得多,笔下也就从容得多,正所谓“读书破万卷,笔下如有神”。
三.利用网络,优化习作评改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听的支离破碎,一脸茫然,评改效果不明显,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课堂评议,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的兴趣高,收效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生的作文还是学生改的好,为师者要交修改权于学生,切勿越俎代疱。学生自改作文,不单有助于提高修改能力,更能利用学生积极思索,激活创新思维,起到一石数鸟之效。可见使学生学会评价和修改习作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学生初成作文后,教师通过网络浏览学生习作,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从中选出具体典型优、缺点的习作,投影到大屏幕,先让全班学生评分,然后再请几位学生亮分并说明理由,最后对作文中不足的地方,有时教师示范改,有时学生评议作者改,有时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自主学习。通过集体评改,学生对本次习作要求更加明确,能从范文中取长补短,对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参照范例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网络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进行操作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修改作文的水平,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任何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作品的天地,接受同学、教师以及家长的评价。另外,教书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大量阅读同学习作,互改作文。在别人的文章中间作字词、句子的修改,在文章中间或末尾加上自己简短的评语,或在别人的作品之后发“贴子”,引起学生之间的相互 3
讨论和争鸣,把作文评改引向深入。在不断讨论、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会不断的完善。而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利用网络,体验成功快感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特别是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和强烈的表现欲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在网上开辟“习作发表区”,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如果学生的习作随着教师写上一两句可有可无的评语而画上一个句号,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就难找到原因了。受到一位教授“成功教学法”的启发,我觉得应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鉴于此,教师可以把经过交流、评议、师生均认为是优秀的习作放入学校大众网站,让这些优秀的作品在网络的无限空间供数千万读者阅读。也可指导学生把修改过的图文并茂的作文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欣赏。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发表作品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上网后,就会有一中成就感,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就会更加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而没有发表作品的学生,看见别人的作品上网后受到同学们的赞赏,也会有一中不服输的心理。于是,他们就会加倍努力地写作以便在今后的作文中迎头赶上,像其他同学一样让自己的作文能发表在网上供大家阅读,以享受成功的喜悦。先进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促进了大批学生对作文的喜爱,他们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网络资源是当今教育的一大优势,给小学作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如利用不当,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麻烦,使学生误入歧途;而正确地利用它,也会使学生学习取得不断的进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把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有益成份与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相结合,深入研究、开掘利用资源共享的网络提供的厚实信息,丰富的内容方法,强烈直观的感染力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新课程教育服务,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自由作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3]、蔡租泉.《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尝试与思考》.2004.9 [4]、《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2006.5 [5]、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主编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7
致 谢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大力支持并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数次指导修改。同时也参考了一些教师同行的著作,在此对朱导师及这些著作的相关作者表示真诚的感谢。
第三篇:小学高年级微型日记研究
《小学高年级微型日记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教学实践中,常有学生抱怨作文难写,写来写去,就那几件事,就那几个题目,生活太过于平淡,写什么呢?也常看到老师们的困惑:作文真是“学生越写越糊涂,教师越改越糊涂”,花费的气力最大,可总是收效甚微,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得不到切实的提高。结果造成了“学生怕写,教师难改”的尴尬局面。习作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能否找到一个教师学生都欢迎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呢?我想,习作教学之所以这般不容乐观,最主要的症结有三:
一、积累太少,语言贫乏;
二、脱离生活,内容空洞。
三、有话说不出,表达不顺畅。鉴于以上几点,我们提出“小学高年级微型日记研究”课题。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定位在高年级,是因为相对中低年级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基础,能够缩短研究周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看到研究成效。而且高年级学生处在九年义务教育第三个学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的初始阶段,更需要沟通和交流。鉴于大部分孩子的共性特点:逆反、执拗,有话不愿意对家人讲,而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应该是他们不错的倾诉对象。提出“微型日记”研究课题时机成熟。这时的日记既是学习任务的一部分,也是心灵成长的一部分。既是积累习作材料的一种途径,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更何况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日记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习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需要用眼睛和思维去认识世界,需要用情感去感受这个世界。有目的地让学生感受自然和社会,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日记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学生密切关注生活、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的最佳方式。所以写日记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我们知道写日记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劳动,但只要教师能够把握得当,日记将会为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愉悦感,也会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贴心人。一旦孩子们对日记产生了兴趣,它必将成为启迪、挖掘习作才能的一种启动力,也必将成为能够为孩子们富有的精神家园。日记将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史记”。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习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日记的起点和源泉。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日记,既称微型,篇幅必然不大。但也并非单单指篇幅的短小。每个孩子的实际水平不同,习作能力也有差别,所以“微型”的定位实质上指的是相对与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要求较高的的习作而言的。“微型日记”可详可略、可长可短;选材尽可能的小,也可以相对大,只要能够把要说的话讲清楚就好。每次日记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左右。这样对课业负担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学生也能愉快接受,从而能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顺利开展。而日记的长期坚持性,就能有效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如果自主延长写日记的时间也说明他们有倾吐的热情,同时习作能力在提高,更是一种收获。
虽然一般意义的“日记”是需要每天一记的,但是“微型日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记录的时间和频率,以避免加大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影响记录的热情。
研究以“微型日记”的习作为抓手,让孩子们信手拈来的三五句话帮助孩他们抓住生活中的线索,有了这些线索,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可以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改变孩子们“难为无米之炊”的习作困境。为小学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创造自由、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习作成为学生实践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语言个性、发挥创新个性的天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基本目标是消除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采取“场景设计”、“画面定格”等形式由“扶”到“放”指导、启发,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教会学生观察方法,使得学生学会体会生活、感知世界。深层目标是培养学生习作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习作习惯,增强学生习作敏感。让学生在记录的同时感受习作的快乐,推动他们在日积月累的良性循环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意义:
一个人真正的习作,第一要紧的是发现。发现的过程是积累素材、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过程。然后才是对材料的筛选、剪裁、整理和习作。正如一篇文章的教学,我们要先确定“教什么”再研究“怎么教”的问题是一致的。习作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写”的问题,“写什么”才是习作教学的关键问题。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的“米”才是大事。文章的“米”从何来?当然是从生活中来。“微型日记”可以提醒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每当他们面对日记本整理当天生活的过程就是他们找“米”的过程。“米”的质量决定了饭的味道。哪位“巧妇”都愿意成就喷香的饭,他们会为此在生活中提醒自己随时关注生活,随时发现习作的“优质米”,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观察习惯,他们会发现“习作之米”无处不在;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爱好,在“寻米之旅”中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习作的快乐。
四、研究内容:
1、依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微型日记”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影响。
2、依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微型日记”的内容体系。引导他们用眼睛、用心灵、用智慧感受生活,记录生活。
3、探索习作教学的“捷径”和如何渗透习作意识,最终引导学生跨越怕习作的心理障碍的路径和方法。
4、研究习作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保持高涨的习作热情和浓厚的习作兴趣。
五、研究方法及理论支撑:(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一学期结束,组织一次优秀日记评选和汇集。一年结束,做一次教师论文研讨。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要使参与研究的教师树立“为改善实际教学行为和培养学生习作能力而研究”的观念。要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善于省察、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注意积累资料,主要包括对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案例分析,对自己或他人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二)理论支撑
1.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如源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练习生活,挖掘素材,寻找可以记录的点。这些可写之处来自平日的生活。让“微型日记”成为我手写我心的一种倾吐,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把生活中的点滴变成文字记录下来,积攒下来,使得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水之源。
2.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理论。杜威指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教育应该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的生活的条件。同时,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学校必须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用“微型”日记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
3.苏霍姆林斯基“被认可”的教育理论。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当他们在“微型日记”的习作中不断获得自我肯定的时候,才会对习作产生真正的兴趣。4.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论。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的能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七、课题研究策略
1、兴趣的支点——生活日记
主要研究“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把兴趣和习作联系在一起。
2、观察的支点——九宫格日记
主要解决“无事可写”的难题,用九宫格的形式提供多个记录角度,意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把观察和习作联系在一起。
3、交流的支点——共享日记
主要研究日记的欣赏、评价角度,意在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把合作交流和习作评改联系在一起。
4、动力的支点——日记博客
在教师博客中增设学生日记分类——花开如歌,征得学生本人同意之后,上传优秀日记,借助网络的力量,调动学生坚持记录的持久性,保持旺盛的记录热情,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五、研究步骤:
1、前期工作:(2011.3)选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启动阶段:(2011.3—2011.4)开题,评审、修改开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习作心理”和“习作基本技能”的调查。
3、实施阶段:(2011.4——2012.6)
(1)前期实施阶段:(2011.4——2011.9)课题研究由课题组成员在相对应班级开始实施。
(2)中期实施阶段:(2011.10)完成中期报告,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3)深入实施阶段:(2011.11—2012.4)完成对课题研究目标、基本原理和途径的探索,归纳出成功的方法。
(4)总结阶段:(2012.5——2012.6)收集课题成果,汇编成册,为课题报告积累素材,为课题鉴定作好充分准备,撰写结题报告。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很具体明确)
成果 形式 负责人 1.《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调查报告 姚庆芹 2.《如何指导高年级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报告 姚庆芹 3.《如何指导高年级作文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姚庆芹 张宾柱 4.《花开如歌》 学生文集 姚庆芹 5.《如何指导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研究文集》 论文 姚庆芹 张宾柱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成员组成:
组长:姚庆芹 成员:张宾柱
课题组二位教师中姚庆芹是县级骨干教师,校教科研主任,教龄21年,多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张宾柱老师教龄14年,工作踏实认真,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二位教师热爱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愉快,配合默契,并且乐于改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困境。2.课题组二位教师就目前所能检索到资料,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吸收了课题中的新理论、新观念,用新的前沿的理念武装自己,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课题组成员注意积累典型课例,利用“积累、分析、整合”的研究方法,对课例进行详细的分析,不断用新的理念来解读自己的课,以求稳定务实的发展。
3.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服从学校科研网络的管理,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有组织保证。
4.根据我校课题管理办法,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把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教科研活动之中,开展研究课、观摩课等活动,促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促进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校方有激励机制,奖励科研成果,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5.学校能够提供课题研究的部分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十、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网络检索(网址 名称)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语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21世纪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老百晓在线 吴立岗 著 :《小学作文教学论》 管建刚 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廖玉蕙 著:《写给语文老师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
金加锦:《构建“生活作文”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程韶荣:《我的日记教学探索三十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王崧舟:《“习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录》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山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山区小学 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一、论文提纲:
1、观察是写作的原始材料
(1)、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多种感官器官并用的进行有序的观察。
(2)、观察的内容要广且要细。
2、阅读课外刊物,学习写作技巧、积累词汇是写作中语言表达的关键。
3、学生写作程序的训练。(1)、编写提纲。(2)、多写多练。(3)、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论文参考文献:
1、孙培青:〈〈教育名言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孟国泰,〈〈学会学习〉〉(小学版),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
浅谈如何提高山区小学 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最怕写作,教师也感觉到作文课不好教学。特别是在山区小学,由于学生见识少,加之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比如父母的文化水平低,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对子女的说话、字、词、句、段、篇训练则置之度外。一提到上作文课,学生就会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叫苦不迭。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分析,作者深深体会到。山区高年级的学生之所以产生畏难的情绪,其原因主要于:其
一、语文基础不扎实,对学过的字记得不牢,写起作文来,错别字多,词语掌握较少,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病句连篇,文章条理不清;其二,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面不宽,导致写作时材料不丰富,无话可说,有时即使有了材料,也写得不具体;其三,学生课外对人和事缺乏观察,每遇到要写作文时,才临时东编西凑,加之写作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驾驭文章,从而导致文章的内容杂乱无章,中心不明确,;其
四、学生不会自己修改作文,通常是应付式的写完即可,根本不考虑文章如何修改的问题。
山区小学教师要解决高年级学生畏惧写作问题,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考虑 :
一、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习作的条件,让学生处处留心观察,使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
第一、要抓好基础教学,紧扣教材。教师要以提高高年级的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主要途径,教给学生一般的、基础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涉及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教师在备课及教学过程中,通过钻研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可以供我们所进行作文训练的内容,加以训练。训练的方法可采取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不同形式。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十一册第10课《凡卡》时,可抓住教材的原有材料,加以激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让学生以《我和凡卡比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样不仅取得了解文章的效果,深化了主题,而且也使学生在作文能力上得到了提高。第二、教师要根据山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生活习性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巧妙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活动情景,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达到占有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要使学生不把作文看成“苦差事”当作“乐事”,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作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心理不成熟,处于幼稚状态。他们所感兴趣的是小圈子里生活中的琐事,要通过这些琐事。如:抓住学生喜好拿鱼摸虾、掏鸟蛋、捏泥人、上山砍柴、帮助父母分担体力和家务劳动等生活中趣事,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要形象、直观,教师引导学生写作中要有序而行,有章可寻。再如:教学六年级的第11册基础训练5的那篇写景作文时,就可组织学生观察学校的景物。其方法:先把学生带出校园,然后带着学生从大门进入校园。这时教师就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脑想等多种感官结合,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表达出来。结果这次作文学生感觉有内容可写,而且有条理的把校园的每一角落写具体,印象深刻处写详细,重点也突出了。
二、那么学生写的作文如何让读者对写作的内容一目了然,徐徐如生,身临其境,富有真情实感呢?教师要注意学生把文章内容写具体。第一、教师要抓好扩句训练。
小学生的作文必须经过字、词、句、段,最后上升到篇的飞跃的过程。而在小学生作文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了内容但是写不具体,原因何在呢?其根源主要是学生不会扩句。教师每批阅一次作文后,可选择写得不具体的学生作文,进行扩句训练。教学方法:先把学生的作文抄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句子,在原意的基础上扩句,如何扩句呢?要求学生选择最佳的词和句,尽量做到把句子写长,写具体,表达明白,让读者闻其声、见其人、触其情。第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人和事
1、观察要广泛
我国唐代诗人贾岛每天清早起来,就骑上毛驴去寻诗;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莫泊桑,在成名之前按照老师的指点每天到街上、市场上去闲逛观察各种人和事,范围狭小视野不开阔,于是又骑上马去各地旅行。为的是广泛搜集写作素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并结合语文单元教学目的安排的观察对象,根据布置的作文内容把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作为观察对象,广泛作为积累写作素材。
2、观察要细致
文学前辈桂珍曾经说过:“只有当你的眼睛十分准确地把握生活中的人和物的基本特征的时候,你只能用笔把他们准确无误的描写出来;只有你的眼睛在短时间内看穿事物本质的时候,你才能够在你的笔下揭示出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含义”。观察是小学作文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指导学生写一篇植物的文章之前,首先用激活式方法提问: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的植物呢?然后安排学生去观察自己所喜欢的植物,观察后让学生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有条理的记下来,这样就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事实胜于雄辩,认真细致的观察事物是事物写具体的前提。平时要求学生对人和事及花、鸟、虫、鱼、四季风光等周围的自己喜好的事物留心观察,并且要以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同一角度不同方法的去思考,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读者才能读懂你的文章。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山区儿童因掌握的写作素材太少,不会把每件经历过的、实践操作过的事写清楚,写作中几句话就写完,觉得字数太少、篇节太短,就开始无事实根据的编造,写出空洞、虚假、不真实的文章,让人乏味。
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必须鼓励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生动的语句,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样读者才能了解到你的心声,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染着、渗透着读者的心灵,读者陶醉在你所创设的情景中,给予一种美的享受。
如写母亲的勤劳,孝敬老人的文章的时候,最好让学生通过一两件事例来加以说明,这样别人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同学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片段:“我的妈妈非常勤劳,爸爸在外地工作,家中一切全靠妈妈一个人承担。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猪食煮熟,家务事做好才到田间劳动。特别是2001年8月奶奶瘫痪在床,妈妈更加劳累了。她不仅要干体力劳动,还要服伺奶奶,抬水送饭,抬尿抬屎。奶奶经常把大小便拉在床上,妈妈为她换洗垫盖和衣服,为她洗澡,劳累得要酸背痛,但他从来没有任何的怨言。奶奶经常流着泪拉着妈妈的手说:“你真是我的好儿媳,比亲生女儿还亲啊!”妈妈的勤劳、孝敬老人的品质,深深的撼动着我。她默默的为我作了榜样,等我长大了也要好好的孝敬她。如此感人肺腑的文章。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真情实感。第四、让学生有自由想象的空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也应提供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它们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更具有科学合理性、逻辑性,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以《雪景》为题习作训练中,学生必定会有雪花飘落的句子,这时,教师就应加以指导,让学生比较并体会以下的句子: <1>雪花飘落下来。(不具体)<2>雪花从天空中纷纷飘落下来。(稍具体些)<3>洁白无暇的雪花纷纷扬扬从天空飘落下来。(具体)
<4>、洁白无暇的雪花,大块的象撕碎的朵朵棉桃;薄片的象被风吹落的片片梨花:颗粒的象玉屑似的,在半空中盘旋,最后悄无声息地落到地面上。(具体、生动、现象)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便知道了如何在抽象的事物中加入合理的想象,使文章写得具体、形象、生动。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细致、有序的观察,使文章作到观察仔细,想象合理。如果只观察不想象,文章显得空洞乏味;只想象不观察文章就变成无米之炊。想象应为文章内容服务,为文章的中心服务,不可空穴来风,必须从实际出发,又合情合理。
三、多读课外书,借鉴优秀的写作方法,积累好的词句。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最重要的是要博览全书。课文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是我们写好作文的典范,同时要广读优秀的思想健康的刊物。不同的作品写作方法是有差异的,在差异中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寻求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写作技巧;再者不同作者的知识层次不一致,针对读者的理解而言存在难易之别,尽量选择自己能够接受、理解的读物促进自身文化素质的发展,阅读中认为优秀的词藻、华丽的语句,应摘录下来,作好读书笔记,收集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宝库。以后写起作文来,思维清晰,视野开阔,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四、指导学生学会编列提纲。
提纲是围绕中心,紧扣主题,展开论述、说服,组词成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构成整体格局的主要依据。是作文条理清楚的关键。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作者发现,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表达时不知何从谈起,甚至无话可谈,更谈不上写作了。相反,如果学生能把一件事情完整的用口头叙述清楚,那么他写起作文来就流畅多了。经过作者跟善于表达、爱好写作的学生知心座谈,他们的答复是每次向老师汇报一件事情或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或是每写一次日记或作文。首先考虑的是主要说或写什么,主要说的或写的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脑海中早有了准备。其实这就是提纲。九义教材中每个基础训练几乎安排“听话写话”的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的训练。教学中在学生表达之前,应让学生考虑好主题是什么,这一主题应从几个方面说明叙述,这就是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表达完整,这就是材料的组织。组织的材料围绕着中心,将它的前后内容紧密衔接,形成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揭示中心,这就是文章。
五、重视学生的日记,做到多写多练。俗话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小学生观察后的见闻感受,读书后的心得体会,都是学生创造性的思想的萌芽,更是作文的基础。这些见闻和感受,如不及时的记录下来,将会很快的遗忘丢失。因此让学生每天写日记,记录下来每天发生的有意义的事。这样既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又积累了学生的作文材料。写的内容广泛,不仅包括记人叙事、写景壮物,还包括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句话)。这样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写作素材积少成多,谈起话来出口成章,写起作文随心所欲、内容丰富、栩栩如生。
六、指导学生会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写一篇好的文章并不是一蹴而就,必须通过认真仔细的推敲琢磨屡次的修改。我国宋朝的大文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泊船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经作者的十几次的修改,如:“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过江南岸” “春风又入江南岸” “春风又满江南岸”等,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动词都没有急切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而“绿”字在这首诗里理解为“吹绿”的意思,既能表现动作又能表现颜色,而且有一下子变绿的意思更能表达对家乡热爱美景的思念。“春风又绿江南岸”最佳,也被后人传为佳话,誉为千古绝唱。由此可见修改作文不只是随便浏览一遍,而是要从字到词、词到句、句到段、段到篇,从内容到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要字斟句酌。做到弃粗取精,弃伪存真,达到自我乐意的心愿。
实践证明小学生高年级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别是在我们的山区,教师积极的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创作良好的写作环境,教给学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加强习作训练。去发现收集生活周围的写作素材,并进行整理,加以训练。学生的观察敏锐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持续提高。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在出现“无米下锅”,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障碍。从此以后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热爱生活。
第五篇:如何合理利用班班通,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
如何合理利用班班通,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
黄金镇中 周民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不断地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武装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滞后,阻碍发展,改革势在必行。由于受硬件设施和地域因素的影响,课改的春风并没有完全吹醒沉睡于应试教育的农村学校。纵观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现象比比皆是。重讲轻学是其课堂教学最明显的特征。课堂上,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不断地向学生发问、讲解,学生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课文的时间,一节课就在学生等待提问,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艰难度过。阅读面窄,能力训练面小,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发展,作为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作为一门影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学科,对其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提高教学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索以班班通为技术媒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自主阅读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自主阅读的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语文素养。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从而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农村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一、利用班班通,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农村初中学生对外界好奇心很强,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外面的城市变化,新闻事件。比如《一周立波秀》,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欲望,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 “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比如,我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加音乐展示长城的巍峨形象,激发学生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表现欲望。
展示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写随笔习惯的视频,培养学生写随笔的习惯,让学 1 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二、利用班班通,激发写作兴趣
课堂上利用“仿写训练”让同学们爱上写作。我在上九年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课时,结合当今社会风气,让学生写《中学生失掉自信力了吗》以文中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仿写鲁迅先生的语气。然后利用班班通播放日本对中国东三省的蹂躏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结合当今中国人,中学生民族情感。当今的钓鱼岛事件,通过多媒体网上搜索新闻,特别是日本警察在我钓鱼岛上所谓巡查图片,日本飞机在钓鱼岛海域所谓的巡逻图片;以及日本首相大放厥词的所谓购岛活动。然后在网上搜索中国各族人民抗议日本购岛活动的图片,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人民的登岛行动的图片、视频。然后对同学们说: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保护自己祖国的领土,义不容辞。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写一句爱国口号,表达你的爱国热情。并注意前后押韵,字数相当,最好有一种修辞手法,还要能体现你对保钓的所做的实际行动。有的写出了:努力学习,驱除倭寇,还我中华。努力学习,誓死保卫钓鱼岛!头可断,血可流,钓鱼岛不能丢!让小组的同学起立大声高呼!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激情,又呼出了中学生的爱国热情。
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课,用来写作文。养成上课开始作文,下课交作文,专时专练。写作内容一般根据所学的课文仿写,也可以题目自拟。我在上《故乡》一文是就对同学们作了要求,少年润土,中年闰土。要求学习鲁迅先生是如何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来展示人物形象的。学完之后要求写一篇生活中的人物,也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来展示。后来班上的谢超写了《我的老师们》,并用一个字形容他的科任老师。数学老师像“雨”,语文老师像“雾”,外语老师像“风”。写出来他们的形象,写出了他们的性格。
三、利用班班通,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相互讨论问题,允许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和师生关系,注意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潜能。分小组学习,让小组的同学 2 自住、合作、探究学习。每次作文后都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读作文。然后互相评作文。要求评的作文要有眉批,还要找出文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最后用三句话来做点评,表扬批评都可以。还有不要忘了写上批改人的名字。我收上来看了以后,把好的作文,好的评语,用投影展示给大家。谢超写得《我们失去自信力了吗》,李海玲的评语是这样:举例论证很多,也有自己的观点,人没有十全十美,也没有人是一无是处;首先。。其次。。文章很有层次感,分析了我们失掉自信力的原因,最后总结拥有自信,走向成功。
初中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很有限,所以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研读。举行班级内小型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针对有些单元的课文,可先让学生全部阅读,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先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真正让学生敢于写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可以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表达。教师不能只用自己成人的思想情感准则去评价学生作文。因此,我评价学生作文时,首先看他文章是否说真话、抒真情,是否“具体明确、文字顺从”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是否符合此次作文的基本要求或重点要求,然后才看其形式结构和某些技巧。我评价作文时,既要做到有针对性的精批细改,更要做到多就少改,多批少改,充分肯定学生哪怕一点点的成功之处。这样做,使学生增强了写作自信心,减轻了畏惧心理,从而敢于大胆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