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新材料作文” 写作的三个关键问题
关注“新材料作文” 写作的三个关键问题
2014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新材料作文”是主要命题形式。对这种命题形式,语文老师和命题者都普遍持赞赏的态度。所以预计未来的2015年高考试卷,此形式依然会是大部分试卷在作文命题时的选择。
关于如何写这样的作文,已经有许多人在研究,但笔者以为仍然有几个关键问题没有被说清楚。
请先读下面这道作文题:
确实有人装扮乞丐,骗取人们的怜悯和钱财。我们常常听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那个人是假乞丐,别施舍给他。”
不过可以肯定,差不多所有的乞丐――不管他是真乞丐还是伪乞丐――都是穷人,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况且对于施舍者来说,付出的常常很微薄,仅仅是一点点“爱心”而已。但“助人为乐”,在施舍的行为中,有时候受益的还包括施舍者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话说得多好!
真的,所有的援助、帮忙,看上去是“利人”,其实,何尝不同时是“利己”呢?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就是“新材料作文”最典型的命题形式。给一段材料,材料可以是各种形式的(一段议论,一个场面,一个故事,一段饱含哲理的话,一幅漫画……)或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一个热点,激发考生思考,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切人,选择自己有把握的文体,去写一篇达到字数要求的作文。
许多考生面对一段新的材料,起初有的常常是一种陌生感和惶惑感;接着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哪里人手的犹豫,以及猜测同学会怎么写……种种焦虑会让许多人一时间无从下笔。
要克服这些,需慢慢地从头梳理。
写“新材料作文”,其实还是需要从审题开始,一个一个地弄清几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角度”与“选好角度”的问题
命题中有一句话叫作“自选角度”,那么什么是“角度”,以及怎么样选才算是“选好”了“角度”呢?
先说“角度”。角度是指把握材料写出作文的切入点。
如上面这道题,可以关注“有人装扮乞丐”的角度切人,在自己的写作中,去追问为什么有人要“装扮乞丐”,讨论乞讨者等“弱势群体”为什么需要关注的问题,讨论“经济上贫穷”与“谋生手段贫乏”的关联性问题,讨论乞讨与“精神愚昧”的关联性问题……
可以从“施舍者”角度去展开文章,谈施舍者为什么也是受益者的辩证关系,论为什么说“助人”其实也是一种“自助”,“利人”就是“利己”,以及社会的和谐关系是建立在共同进步的基础上等。这样的议论一定会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你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
可以从不以为然者人手。论人之不可鼠目寸光地劝阻止他人行善,论总是提防人的人何以不能成就大事……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者一定会期待他的“材料”是考生思考的起点,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思维发散性的特点,能够给各种层次的有着不同思想倾向、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的考生以广泛和深入写作的可能性。我们的考生务必要明白“新材料作文”一定提供了多角度切入文章的可能性,这是这种命题形式最基本的特征。
当然,写作“角度”的多向性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任选写作的“角度”。
这里面又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1.这是“最好的角度”吗?所谓“最好”是指这个角度能够引领你的文章朝向现实生活中最有价值的问题的方向展开深入的讨论,能够“引爆”大多数读者感情郁积的“点”,最好还能对人们的“焦虑”有一定的舒解。
2.这是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中内含着的思想、态度倾向吗?毋庸讳言,每道题的命题者对“材料”的中心和基本的思想价值都会有自己的“预估”。虽然,那些游走在“材料”之内而实际主张并非为命题者“初衷”的角度,命题者也不得不予以事后的“追认”,但聪明的考生一开始如果就能够把握住命题者所给“材料”的初衷,当然会取得“切中肯綮”“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这是“我”(考生)能够驾驭的“角度”吗?想得好,不等于能够写得好。我们有时候确确实实不能够把一些有思想、有锋芒的观点表达清楚。不过,要抓住这个角度,千方百计去完善它。相信阅卷老师的能力――须知,阅读卷老师真心喜欢的还是那些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
你的语文老师会更多地强调“读懂材料”,但我们更要关心的是“选好角度”!――“读懂”强调的是“内涵”的准确性,怕你“跑题”,而“选好”则强调的是“立意”的思想价值。
第二,“新材料作文”与其他作文的区别性特征
近十年来全国卷与各省市试卷,其作文题的命题形式不外乎四种形式。我们把这四种命题形式归总为如下表格:
高考作文的四种命题形式及其特征一览表
读表可以清晰地看见高考作文不断地追求命题形式变化的“轨迹”,而“新材料作文”则是迄今为止最为人们认可的一种新形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只给一段“材料”,让考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揣摩,从中找出写作的角度(切入点),思想感情的“爆发点”。这个“材料”实际上画出了一个写作的“圈子”,被高考的“游戏规则”所规定,是对“自由”写作的一种“限定”。若有考生连这个“圈子”的范围与界限都看不明白,则真是不可原谅的理解力匮乏了。
但这个“圈子”其实并不如许多考生所想的那样狭小。恰恰相反,聪明的考生一定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生活领域、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情感倾向等中读出材料的丰富内涵。
“新材料作文”“自主命题”的约定,就是命题者想给考生一个较大的写作空间,不想用一个“题目”(或者话题)去限制考生写作的“自由”。这也就是“新材料作文”的“进步性”和“生命力”所在。
另外,“新材料作文”还坚守着“话题作文时代”的一个“自由空间”――“文体不限”。
“文体不限”这个约定,当然是命题者充分考虑到考生的能力与特长给出的“自由空间”。但许多考生似乎不太懂得如何利用这个“空间”去“自由地”并且“智慧地”写作。
由此,我们就说到了“新材料作文”第三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凸显“新材料作文”的文体特征
许多考生始终不能切实把握住文章的文体特征,因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不能把不同的文体特征鲜明地凸显出来。“四不像”,不单是考生的文体分类不清,更是考生“文体优势”不能有鲜明表达的问题。
鲁迅的“杂文”是什么文体?从一般的角度,真无法归纳鲁迅的那些林林总总的文章的文体,我们只好叫它为“杂文”,但读者又的确从鲁迅的文章中读到了有深度的思考,读到了真切动人的感情,读到了痛心疾首的呐喊……
所以“文体”本不是一个问题。但为什么阅卷老师总是抱怨考生的文体“四不像”呢?那是因为考生的文章缺少“深度的思考”,缺少“真切的感情”,缺少自己的“声音”。
更何况从一般定义的“文体”角度来看,许多考生连“文体”的基本特征也不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凸显。
其实,作文的文体特征十分容易理解:记叙文的特征是个性化的人物、完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鲜明的主题、动人的情感等;议论文的特征是明确的观点和态度、有条有理的论述、新鲜活泼的材料,以及对时事的关注态度、对解决问题的得力措施等。
以下就考生写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纠结”的这两种文体的写作提出一些建议。
1.怎么写好一篇议论文
(1)拟一道好题目
议论文的题目最能体现“题好一半文”这句话的精神。
题目一般要表明你的文章的基本观点,起码要让老师看出你的“话题”是什么。题目要尽量简洁明了;可能的话,加一点“文学色彩”,使之更耐咀嚼、更含蓄,或更有诗意。
(2)写好第一节
第一节一定要对材料“有所交代”:或者直接引用(摘抄一小段),或者根据需要加以适当剪裁,或巧妙“化用”。
总之以“材料”为引子,导出你的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话题。篇幅不能过长,控制在百十个字左右即可,三五十个字最好。
(3)写好“猪肚”
前人主张议论文有“凤头、猪肚、豹尾”这样一个基本的构思框架。
“猪肚”强调的是论述的主干部分充实饱满。在这个部分,要努力说清你的观点的含义,要努力证明你的观点,要让你的读者对你的观点颔首叹服。
当然,一个智慧的考生也应该把这个五六百字的“板块”看作你思考的深度、阅读的广度、语言的智慧的“大舞台”。
(4)写好“倒数第二节”
“写好倒数第二节”,这是我们的特别提醒。
一篇写到这里已经难免有些“平庸”的文章,如何在接近文章“尾声”的地方再做一点努力呢?请“写好倒数第二节”。
行文至此,基本观点已经阐述并证明了,大约尚有两三百字的剩余篇幅没写。怎么用好剩余篇幅,实在大有讲究!
千万不能自暴自弃,不能“敷衍了事”“拖泥带水”,而是应该“别开生面”“宕开一笔”“再起**”“夺人眼球”!
或许前文有些偏题,那在这里赶紧用些笔墨以“力挽狂澜于未倒”;
或许前文仅仅“纸上谈兵”,那到此赶紧“直击现实”;
或许前文只做“正面主张”,那到此可以做些“反面设想”,显示你“辩证思维”的能力;
或许前文太多抽象议论,那到此可以做些“形象化的论述”,弄点文采出来;
或许前文较多古人、“死人”的事例,那到此赶紧“联系实际”,“推演”和“现场证明”你的观点之现实针对性……
还有无数个“或许”,请考生自己去揣摩。
(5)写好最后一节
最后一节太重要了――“豹尾”,就是简短有力。
怎么样算有力?给几个建议:
巧妙点题,以显得首尾照应;一笔宕开,以发人深省;有所暗示,以余音绕梁……希望考生通过写作实践,给出更多的答案。
2.怎么写好一篇记叙文
记叙文的写法有许多种。但一篇能给读者深刻印象的好文章总应该具备下述的若干特征。
(1)塑造出-个典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
写出一两个真实的、生动形象的、个性化的人。渎文章时,若我们感觉到他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这个人物就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希望考生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
(2)有比较完整的叙事,有一定情节
有一定情节,有一两个较完整的故事,这是吸引读者的“抓手”,如果在“故事”的编排和表达的时候,再能够制造一些“波澜”,则一定能引人人胜。
当然,故事要真实感人。平时就要留心现实生活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
(3)有生动细腻的细节
记叙文最不容易写好而又最需要写好的是“描写”。
人物描写,要能见出人物的性格,事件当下的情感;景物描写要能呼应着你的叙述,巧妙地“介入”其间。
(4)有一定的构思的“匠心”
让老师感受你构思方面的良苦用心。比如看似随意实则很有意味的“开头”,含蓄巧妙的结尾,故意按住不表的“悬念”,顺流而不肯下的“逆势”,以为“溯流而上”却突现的“顺势”(这些会构成“波澜”),不露痕迹的“过渡”,精妙的“线索”,机智的“点题”,等等。
(5)对“材料”的巧妙“利用”(点题与切题)
“新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如何“切题”,是需要特别研究的问题。考场上的许多篇记叙文都“冤死”在这个问题上。考生自以为“切题”,而渎卷的老师偏偏不以为然。
基本的做法是:务必让你的记叙文紧紧围绕一个“切题”的主题展开。
许多考生不懂得记叙文的“主题”,因而需要先弄清这个概念。须知你想借着你的文章中塑造的人物、你说的故事、你做的描写向你的读者传达的思想感情,就是你的这篇文章的“主题”。
考生在“构思”阶段就要厘清文章的主题,特别是它跟“材料”的关联性。
在这个前提下,巧妙化用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这也是可以利用的若干使作文显得切题的“小技巧”之一。
第二篇:博士论文写作关键问题
博士论文写作关键问题
博士论文是学员能否拿到博士学历证书的关键,因此博士论文写作还是需要学员们引起高度重视的。下面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为您简单介绍一下博士论文写作关键问题,仅供学员们参考。
一、论文选题要慎重
博士论文同写作别类文章不一样,首先要选择好适合于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在许多博士生导师来看,论文选题是“重要的起点”,因此博士生们在选题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1、论文选题值得做
所谓“值得做”,即指有理论价值,下功夫研究有可能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甚至还有可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
2、论文选题我能做好
确定这个选题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3、“小题目,大文章”。
“小题目,大文章”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做深做透,还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较坚实。
4、选题要新颖
选取前人没有研究和涉猎过的课题。从新的角度选题,使选择的课题和论文题目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
5、对自己有长久研究价值的选题
博士论文毕竟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虽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能作为自己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从长计议,应当尽量选择围绕此问题,能长久做下去,作为自己写作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
二、规范引用学术文献
学术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学术规范训练的第一步,是一个“规范”而得出的成果。所谓学术文献引用的规范,首先是指要重视注明引文的出处,这是学者著述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论文发表、论文辅导老师Q/微信:993383282,学术是一代又一代积累沉淀下来的。因此,任何论文的观点和论据不可能全部都是自己的,部分甚至某些重要观点或论据是引用别人的,这是允许的。但是,引用了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论据,必须注明,注释不能含糊。这一方面体现出对他人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便于评阅人和读者了解论文材料及观点或论据的来源。
学术研究虽然总是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层楼更上的,但学术引用也应有个度,不能不加节制的过度引用,这也是学术规范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三篇:决定孩子命运的三个关键问题
决定孩子命运的三个关键问题
世界上不乏天才、明星和伟大人物,但他们的父母却往往是寻常而又平凡的。因此,你可以不杰出,但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杰出人物的父母!尽早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自己的孩子打造一个适宜的成长平台,让自己的孩子养成健康、良好的人格,懂得做人,懂得成功,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的一个实际而又紧迫的课题。这既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希望之所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孩子的成长学习过程中,能够取得高分、获得好的成绩,固然不错,但这并不能代表一切,更不是家庭教育的终极目的。事实上,那些能够决定孩子命运、那些能够保障孩子未来的关键问题,往往不被我们所重视。我们的眼光常常驻足于孩子的考分、成绩上,而很少想到,每个人的世间之旅,都是一场持续的人生接力赛。孩子的未来,自然也是如此。能够坚持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明晰家庭教育的关键在哪里,才是牵住了牛鼻子,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无一例外,现代的父母们都知道,现代社会是高度竞争性的社会,因此,大家都普遍认为,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从而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了每个家长的口头禅。让孩子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开始学英语,上学后聘请家教,假期再进辅导班,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要拔得头筹,将来好考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出息,父母才觉得风光。实践已经证明,并且还会继续证明,这是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欺世毁人的极大误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应该是在保证孩子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首先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人格,其次才是开发智力。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基本认知,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轻生辞世;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做人的道德和良知,没有感恩的意识,上不知爱国报国,下不知立业奉亲,处处以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共事,那么,即使他(她)是门门功课都考第一的高材生,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欢乐和希望呢?
所以,当今最需要作出转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跟风、短视和一厢情愿。只有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到家庭教育的阳光雨露,才能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染,从而受益终生。
以下这三个问题就是关键之所在。如果你想有一个称心如意、值得骄傲的天才孩子,那么,就赶紧来看看吧!第一个关键问题—安全与健康是最首要的前提
1.教育孩子树立安全保护意识
1.1.“处处有危险,时时要防范,安全要第一,第一是安全。”让孩子常常背诵这首歌谣,有百利而无一害。在生活中,哪些是可能带来伤害的危险因素,当危险降临时,如何逃生、自救,冷静正确的应对,以避免或减少伤害,要尽可能地多多告诉孩子。我们不仅自己要明白,更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小心行得万年船。
1.2.有的孩子,是好奇、好动、好来点恶作剧的冒失鬼。有的孩子是胆大妄为、喜好冒险的探险家。家中如果有了这样的孩子,那就需要格外的上心了。与其等事出了以后再懊悔不已、痛心疾首,那都于事无补了,不如我们事前就预先想到,把防范措施提前做好。
1.3.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孩子自然缺乏处世的能力和经验,他们随时都可能遭遇难以想象的危险。生活中哪些玩火、溺水、触电、误食异物、高楼坠落、被拐、被骗……诸如此类的事件屡见不鲜。致死、致失、致残、致伤,这些血淋淋的事例都是最有震撼力的活教材,大人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与孩子一起探析,往往收效甚好。
1.4.孩子总是要踏入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的。因此,对孩子的保护要有个适宜的限度。总想把孩子放到保险箱里,这不仅主观上做不到,客观上是对孩子探索精神的无形“伤害”,这无疑是在扼杀孩子的“入世免疫力”。
2.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2.1.健康的体魄离不开全面均衡的营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2.2.“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头脑中缺乏适宜的尺度,只是一味的示爱、施爱,导致过度的呵护,过度的营养、过度的医疗之类的行为司空见惯。实际上,过犹不及,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忧。肥胖儿童的大量出现,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大量成人疾病的年轻化、低龄化,已经在为我们鸣响了警钟!
第二大关键问题—良好人格的构建是重中之重
1.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既是学校教育的主轴,也是家庭教育的中心课题。
1.1.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是要做事的。而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既是做事的基础,也是人生的重要目标。做人不好的,做事也不会顺达理想,他(她)的整个人生,都是胱白无光的。
1.2.“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是四位一体的,相辅相成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是人生辉煌的基础要件,“学会相处”、“学会学习”则是确保做人、做事得以实现的桥梁和方法。
2.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珍惜。2.1.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是孩子身心健康、品质优良的标志。知道感恩,孩子才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2.2.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样的孩子才会拥有爱心、善心、孝心、尊重之心、同情之心、怜悯之心。有了这种健康的情感,孩子就有了崇尚与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源泉。
2.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感恩,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懂得礼仪,孩子就能够拥有好人缘。
2.3.以我为中心,自私,残忍、心胸狭窄、永不满足、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只会让孩子一事无成、痛苦一生。
第三大关键问题—能力开发的诀窍在因势利导
1.让孩子敢于梦想
1.1.有梦想才有创造,有梦想才有学习、行动的动力。不管多么幼稚可笑,千万不要嗤笑孩子的梦想。
1.2.发现孩子有了梦想的时候,首先要给予表扬与鼓励,督促他(她)向梦想迈进。
2.善待孩子的兴趣
2.1.不要拒绝孩子的问题,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飞驰的思绪,认真回答孩子问的每一个“为什么”,就等于给孩子插上了思维的翅膀。2.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将来要干什么,要由着孩子的兴趣,家长只能是不带长的参谋。越俎代庖、拔苗助长,同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第四篇:提升写作的三个方面
提升写作的三个方面
语文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写作,很多学生在现实中是惧怕写作的。笔者认为其实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对学生讲解清楚什么是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构思,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创作作品经过深沉的构思,写出一个符合文学特性的提纲,接着,丢开提纲,自由发挥,任意起草。其实,这样起草时仍然有提纲在潜意识中的理性化观照作用,只不过这种理性已经消融在感性的运作中,成为直觉,更适宜于意象的创作。在起草中,不要去想提纲,任由情性、意识、感性总之是创造生命去发挥。仅仅在创作遇到巨大阻碍,实在写不下去时,再参看提纲以提起思路。写作中存在一个人们易于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呆板地坚持理性指导创作尤其是编写详尽提纲的写作者,却没有创作出不重视提纲的所能写出的好文章。相形之下,前者比后者略有逊色。而一般文章写作都要编写细致的提纲。只要不断充实,提纲就成为初稿。
表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的训练,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表达方式,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如果能够把以上三点结合起来,写作能力是可以快速提升的。
第五篇:浅谈写作的三个阶段
直击文艺:浅谈写作的三个阶段
王中辉
受文学社委托,要我写一篇怎样写作的文章,一时间真的不如如何下笔。什么叫写作呢?目前国内的学者一致倾向的定义是:写作是一种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的方式;写作是一种表现无穷创作力的方法;写作是一种人类特殊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满足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以上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写作是人类复杂的情感积累,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系统、科学的学科范畴,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把它表达清楚的。在此,我只能以自身学习和写作的一些心得、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浅陋谈谈我具体的写作过程。个人而言,我觉得写作大致分为材料的收集积累、具体的创作构思、完美的艺术表达这三阶段。
材料的收集积累阶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以前在高中教书给学生上作文课时常常听到他们发这样的牢骚:我脑子里啥也没有,要我写七八百字的作文,我能写出来吗?小时候我也曾有这样的经历。老师布置写作文,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别说思想、结构,就是凑足六七百字也不容易。做为一个学习写作的初学者来说,要能够写出像样的文字,这就必须有一个材料收集、整理、积累的阶段。那么,怎么才能顺利完成实现这个阶段目标呢?
写作材料需要生活积累。创作者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作为初学者需注意一点的是,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材料从生活中来,但等于要你反映生活的原貌,它不仅要求真情实感,更要求有高深的立意、严谨的结构、创意的表达等,试想如果堆积生活素材,美丑不分、粗制滥造,那作品只是简单的流水账而已,只有艺术化的生活素材才有生命力。
写作材料需要阅读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创作者在阅读中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图形,储存于人的大脑,为下次创作打好基础。作为写作初学者需注意一点的是,写作上的“有米之炊”的“米”是要靠从生活中汲取,然而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须学习、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因此,我希望每一个学习写作的人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要多读、读精。
具体的创作构思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我却被分到了报社做记者。和新闻专业毕业生相比,我有专业的短处和不足,因此刚进报社的那段时间,我只能找一些固定的框架去模仿,新闻创新意识比较差。我们科室的主任知道后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写出的新闻作品就要与众不同,不要人云亦云。主任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创作是需要创新、更需要构思。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创作构思需要想象力的培养。艺术构思,肇始于想象。想象的本质是“无中生有”,往往是一句话、一个题目、一缕情感、一个物象甚或是什么都没有,都可能成为“想象”的动力源。而想象一旦依据某种“暗示”活动起来,就马上进入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想象的飞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到达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其速度和质量完全是随心所欲,纵横六合。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震人心魄的诗句了。作为写作的初学者须注意一点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有想象力或凭空地去想是产生不了作品的,我们要在想象的基础上,践行创作实践活动,及时把想象的东西化作文字、图形、符号等。
创作构思需要灵感的酝酿。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艺术家这一阶段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起始于艺术家以其心灵拥抱了某一个视觉形象、一段经历、一次遭遇、一条消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画家列宾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褴褛的纤夫,而一下产生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灵感;毕加索从民间制陶艺术中获得创作灵感,而由这些灵感创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个艺术。作为写作的初学者须注意一点的是,我们在平时的日常中就要有所准备,要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勇于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成就。要知道,灵感稍纵即逝,当它来临时,我们就应及时的抓住机会,多写勤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优秀的文艺作品。
完美的艺术表达阶段:“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从我开始学习写作到现在,大大小小的文章差不多有2000多篇了,每一次写完一个作品,不管它是否发表,总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归功于我的付出,一种情感和劳动的付出。我在写作的时候,总喜欢把写好的东西给别人看,或者自己一个默默地翻看,发现不足的地方就会及时的修改。个人觉得,一篇写完的文章就是一个完工的艺术雕塑,每一次修改都是想让它更完美,从而达到一个美学的高度。那么,怎么才能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呢?
完美的艺术表达需要培养修改润色的能力。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的就是这种道理。我们通常所说的修改主要是指行文后对文章初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方面的修正与润饰加工直到完稿的过程,它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文章质量如何,能否升华提高,修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途径。就创作者本人而言,文字的修改润色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热处理”,初稿写好后,趁热打铁,将不妥当的地方马上删去,将应当补的材料及时补上。另一种是“冷处理”,即初稿完成后,放一段时间,待头脑冷静后,再拿出来修改。作为写作的初学者须注意是,我们要养成修改润色的习惯,要高度重视修改润色的重要性,要知道,作品是社会交流的一种传媒,是写给别人看的,修改文章是作者对社会负责,对读者尊重的表现。
完美的艺术表达需要精通艺术表达技巧的能力。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完美的艺术表达是作品最终产生的重要环节。在创作中,我们需要用到各种表达技巧,大致包括:表达方式、结构形式、修辞手法、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遣词造句等等。具体到一篇作品而言,可由点到面地来抓。从作品中字词句来看,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把握,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如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而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写作初学者须注意是,在具体的写作中,要想熟练掌握各种艺术表达技巧,需要我们平时多写、多练、多看,既要学好字词句的基本功,又要懂得布局谋篇,切勿生搬硬套、教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