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谈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尝试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是本人对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些粗浅之见。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作文选材的思想性。学生在作文前,教师过多强调选材要有意义,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反复强调,学生的心目就形成一个题材的框框,还末下笔,心里就受到了束缚,为了要概括一个有意义的中心和题材,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自然会使学生忽视周围的很多丰富多彩有趣味的素材。这种做法:不仅封闭了学生的灵感,而且,这样作文练习也是索然无味的。
2、重读轻写,读写不够统一。学生在写作时不能较好地运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阅读教学材中没有很好联系作文来教学,干瘪瘪的分析、讲读归讲读,作文管作文,井水不犯河水,造成讲读与作文的脱节,学生写起文章来就难了。
3、不善于引导学生积累材料,就是缺乏材料,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如若有物,则多是旧事重提,干巴空洞。古人曾经说‚得之在俄倾,积之在平时‛[1],一篇佳作的形成,必定得力于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深厚功底,没有‚读书破万卷‛,那得‚下笔如有神‛呢?
4、作文批改方式单一代,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平时作文大多是老师批改的,许多学生写作文不修改,依赖教师改,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老师精批细改,却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教师应把作文修改权交给学生。
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
(一)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1、注意动机意志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
动机,就是激发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学习的动机决定的,一个学习动机纯正的学生,其理智的动机会激励他不断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一个个困难。写作也例外,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意识与兴趣,这种意识就会在其心底变为练习的激情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会驱动他调动意志的力量,通过各种手段去克服困难。
如何激发内驱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呢?首先要加强对作文差生的辅导,课前给他们专门布臵预习题,课堂上有意识地要求他们回答预习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是教师知道他们能回答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作文兴趣。课堂指导结束后,又专门询问他们哪些地方不理解,感到困难,予以反复指导,有时,教师也可故意写些‚下水‛的作文,或者让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先写,教师将作文修改后再读给学生听,并就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某些困难作重点强调。其次,教师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写作热情。①强调作文的意义;②教师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告诉或暗示学生该次作文容易写好。只要在达到哪一点或两点要求就是好作文;③抓住时机重提某些作文差生过去作文中成功之处;④尽可能把作文题目出得新颖。⑤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写他们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东西。再次,教师作文批阅尽可能快些,在评讲时对学生成绩或优点肯定充分一些。并把优秀作文选贴在作文专栏中,让大家学习,通过这样,学生尝到作文的甜头,兴趣提高了,内驱力也激发了。
2、注意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多读好文章‛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经验。广博阅读,可以丰富阅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丰沛语言……这些都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条,北流市水丰初中教学能够起在全市的前列,这与该校每期设立1—2节课在阅览室的阅读分不开的。确实丰富的图书室对一个学校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是教师充电的好去处,更是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好场所。
有人把作文比作输出,把阅读比作吸收。这个比喻恰当不过。当然,读书不少,而作文不见提高的情况也不鲜见,原因在于有些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候不注意选择,不注意讲究方法。
内容好,文笔好应当是选择的标准。内容是指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文笔好重点在语言质朴无华,读起来自然亲切。凡符合‚两好‛的标准的文章,我们都应该大力鼓励学生多阅读。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需要,比如:知识面窄的,就应该选择一些知识比较强的文章和书籍;语言贫乏一些的最好多读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如精彩的小说,优美的散文等。
熟读精思,是提高学生写作最有益的读书方法,精华的片断需要发复咀嚼品味,要读得滚瓜烂熟,熟到使文章的语言若出于自已的口,使文章思想若出于自已的心。有的文章,尤其是自已喜欢的文章,还应该背熟,做到张口而来,脱口而出,即使一个月背一、二篇,集腋成裘效应也是令人欣喜的。大作家巴金在回忆他的创作基础时,念念不忘幼年背熟的二百篇范文,著名的学者苏步青中学时代背诵《左传》后,写出类似的妙文,使老师赞叹不已,名家的事例是可启迪的,再者,熟读与精思应该密切联系,一边读,一边通过精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韵昧,琢磨遣词造句的妙处,反过来,也要注意在精思中熟练,读思相结合,相辅相成效果才好。
3、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学生信息接受量
我们常感喟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家长大都不愿意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的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为此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滋润作文田园,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做到多看、多读、多听。作文与一个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因此,多看、勤听、常说,何愁写起作文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一格呢?
4、多组织实践锻炼,增强学生亲身的体验,培养观察能力
‚实践出真知‛,没有亲身的实践锻炼,即使写出文章也是空洞乏味的。据说,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为了写出被人踢的感受,不惜花钱请人踢自已,为的就是要亲身体验那种感觉。把它写得真切,其实我们的学生写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实,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多,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举办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比方植树、野炊、爬山比赛、参观展览、帮助家里有困难的同学干活等等。对于这类活动,学生不仅喜欢,而且积极参与。学生有过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言之有物,文章写得有骨有肉,作文水到渠成,有了写作素材,何愁写不出文章来?
(二)加强课堂的教学,有针对性对学生写作进行指导训练
1、加强学生德育渗透,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中国传统文论是:‚文以载道‛,历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中国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了语文要文道合一,树立教书育人的总体意识,所以无论继承传统还是依纲教学,我们都必须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德育修养放在作文的教学的首位,使作文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起导向作用。
当代中学生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改革浪潮带来了万象气千令他们惊诧不已;另一方面社会上阴暗面又使他们幼稚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在作文中都时时有所表现。我们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作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使他们提高认识,从而达到准确审题的目的。这要比空谈审题枝巧有效得多。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结合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革命理论,正确的人生观点和思想情操的教育,使学生受益于课堂,得益于作文。
2、在课堂上做到讲读与写作相结合,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和积累词汇,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1)要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作文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很吃力,他们总把作文看作是件非常神秘的而棘手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作文要写些什么,什么才是好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认为那些言词华丽,写好人好事歌颂类的人云亦云的才是好文章。于是为了把文章写好,总喜欢东拼西凑一些华丽的辞藻以文章中,这样的文章是华而不实的。记得七八十年代学生都喜欢在文章结尾处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这个句子作为对尾,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句子在一个学生的几次作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尽管这个结尾与全文内容马风马不中不相及,在文章的内容选材上也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多数是些拾到装有大数额人民币的钱包效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送迷路小女孩回家,‚我‛生病了,爸爸妈妈连夜送‚我‛去医院之类的选材。这样的文章,一眼看不出是有真情实情,而是在说假话大话空话。读起来平谈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每届从初一起对学生进行开‚锁‛。每周念几篇文字朴实的情真实切的范文给他们欣赏,其中有一篇文章《认识父亲》,当时学生听后都被文中那真挚的父爱而感动得眼睛湿润了,于是我问学生:‚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打动同学,是因为这篇文章中洋溢着一个什么字?‛学生纷纷回答是‘情’字,我说:‚对!正是这个‘情’字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但不是只有辞藻华丽的文章才有‘情’才能打动读者‛。学生们茅塞顿开,纷纷发言道:‚这篇文章虽文字朴实,但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情’来‛。我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归纳:文章不一定非要华丽,只要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而又明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就是好文章。正如有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那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我经常特选几篇同龄学生写得好的范文在班上念,学生们听后认为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感情自然真实,写出他们的学生生活与心声等。特别是几篇体现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文章。令他们感触颇深,教学生把平日所见、所想、所思组织在一篇文章里面。‚我手写我心‛那便是一篇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另外还鼓励学生敢于说自已的心里话,喜怒哀乐皆可入文,强调学生作文中要敢于揭露批判社会的阴暗面,像鲁迅先生一样用手中的笔与那丑恶现象作斗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选材开阔了,各类题材文章都有了,有大胆讽刺某些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而让学生课前进行演习的;有因父母离异而内心痛苦及对第三者怒恨之情;有借作文向父母、老师倾吐心声的,都写得情真意切,很感人。
要使课文成为范文。语文课上的选文,都是精选的美文,是教好学生写作文的最好范文。教师上这些课文时不要孤立的来讲课文,而要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对作文教学可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在上《这不是一颗流星》时,可教会学生‚欲扬先抑‛的手法;上《白杨礼赞》时,可教会学生‚托物言志‛的手法;上《故乡》《有的人》时,可教会学生对比的手法等等。这些文章在教学生作文立意,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起‚榜样‛的作用。以前让学生写《我的老师》,有许多学生就写老师身体不好,但为了我们坚持带病上课,结果晕倒在讲台上;老师天天到了深夜还在为我们备课,批改作业等。这类的选材在许多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通过上魏巍《我的老师》一课,就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与学生在一起日子是多姿多彩的,老师的形象是丰富的,老师的故事也是挺多的,不一定非要把老师写得那么‚壮烈‛严肃,完全可以写得轻松活泼一些。朱自清的《背影》可堪称作文教学中的一篇经典范文。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应教会学生‚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朴实的语言表达。在《背影》这篇课文中,作者能够通过父亲极为普通‚背影‛传达出无比深沉真挚的父爱深情,能够震撼无数读者的心,那同学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一句唠叨,一句轻轻的叮咛,一个慈爱的眼神,那其中却蕴含着无限深沉的父母之爱啊!可许多学生在选材时却往往忽视了这些小材料,常常感慨无内容可写,便挖空心思地去编假大空的材料,总认为父母非要对子女做出什么惊天壮举那才叫爱,而忽视生活中的真实与生活中的爱。通过《背影》这篇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朴实的魅力。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字字含情,确是学生习作的一篇好范文。
3、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教师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是解决教师批改作文难的一种有效方法,按照教学中原理和写作能力培养规律而言,训练次序为三个台阶:一改语言表达;二改结构技巧;三改谋篇立意。就是说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有三个逐步提高的境界:第一境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改,达到文通字顺,进而语言活泼生动;第二境界是要达到结构完整,文气曲折贯通;第三境界是求得题旨鲜明,独特新颖有个性。这一训练序列中学作文教学中,要以实际实效出发,分阶段实施;也可搞几个循环。我认为,系统地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中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一条新思路。此外,学生的自改作文我们都要及时评讲,不要放羊式,注意科学性和针对性统一。①就针对性来讲,一是针对该次作文训练要求进行评讲,让学生看印发的评讲作文,找出言语中符合与不符要求之处,说明理由及改正办法,教师予以引导点拨。二是针对学生自改作文存在的较普遍的一两个问题来评讲,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或讨论究竟怎样改,教师要作总体评价。②就科学性来讲,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讲评要及时,因为学生都希望自已的劳动能得到及时评价。第二,评改课上恰当表扬,慎重批评。从鼓励出发,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结合起来,务使学生自改作文产生下次作文的热情和信心。第三,评改不能见子打子,见错就改,见误就改,结果什么也不改好,有一定计划性和目的性。第四,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尽管有时也较普遍的,但如果是应该在今后解决的,那么只须告诉学生,作简单解释就行了。
培养学生善于积累作文材料的良好习惯
初中学生常常出现望‚题‛兴叹,‚无米不锅‛,的情况,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积累,我在指导学生积累方面,归纳为‚五多‛,即多观察、多思考、多练说、多练写、多修改。
多观察。多观察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多留心观看,发现它们的特点,抓住它们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积累那些作文的好材料。鲁迅先生在谈到文学创作强调‚第一观察‛,并说‚留心各样的事物多看看,不看到一就不写‛,虽然在作文与文学他作有所区别,可道理是一样的。记得前几年,学校举行一次作文竞赛,题目是《家乡的桥》,评卷结束,全年级十几班,获奖最多同一班级,事情出人意料,反差如此之大,过后该班语文教师说:‚平时作文,我结合学过的课文《中国石拱桥》,带领全班学生参观附近的桥梁,指导如何观察,如何积累有关桥的材料……‛可见,平时注意观察生活,重视积累材料的重要。
多思考。多思考体现在作文的每一个环节,譬如,观察中发现以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就要想一想,为什么不同呢?看见一个地方景致很美,就要想一想,美在什么地方?我谬论如何描绘它呢?读书的时候,觉得这段文学精彩,就要想一想,为什么好?作者是怎样写的?说话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怎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完美呢?写文章,改文章更需要多想:如何立意,材料怎样取舍,结构层次怎样安排,语言怎么运用,为什么这样改最妥而那样改去欠佳,等等。总之,从观察生活,到动笔成篇,每一个环节都要深思熟虑,力求收到最佳效果。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3],学作文而不注重多思,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多练说。说和写是两种不同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方式。说,用的是有声的语言;写,用的是书面语言,二者关系也是密切的,一般地说,说话流利的人,文章也常常比较顺畅,说话杂乱的人,文章则往往没有条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写作水平也大都比较高。又因为,说,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自觉练说。练说不同于随随便便地说。在说之前,一定要想想;我要说的是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怎样安排……即使不能把每一句话想得好,但一定要有个清晰的轮廓,说的时候,把握好情绪,沉住气,前一句话说完之后,迅速想好下句,口齿清清楚楚,高低快慢相应,说完之后,还要细心品味,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缺点是怎么出的,下次怎么克服……这样,久而久之,不仅锻炼了说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思维敏捷性。
多练写。能力是可以训练形成的,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多写多练,‚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几十个字也好。‛老舍先生的经验之谈道出了一个客观规律,中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提高写作是受益无穷的,而且生活中可写的内容比比皆是:耳闻目睹的事情,读书看报的感受,爸爸妈妈的音容笑貌,师生的个性,雨后的庄稼,风中的落叶,天上的鸟,水中的鱼,家里的小花猫……只要你留心观察思考,笔下就有永远写不完的东西。而你重要的是写,用自已的真话去写,话多则长,话少则短,不拘形式,多写贵在认真。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有小改也有大改。小改是指标点文字方面的修改。文字修改采用朗读或默读的方式,发现什么地方啰嗦,什么地方不够顺口,什么地方还显得平淡,就加加工,而且一旦发现不足之处加以纠正,合使文章有较大的提高。做到这‚五多‛,便有了写好文章的本钱和本领,一份汗水必然换来一份收获,写作水平也必然会有不断的突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了台下十年功,就不怕台上几十分钟了。
第二篇: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是比较先进的方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分析选项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课 选项 优势 弊病 解决 对策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针对中学体育课的组织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出现了多种组织方法,这其中,选项课是最流行的一种。这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灵活,多变。以其新颖的教学组织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一种新出现的事物必然不会是天生完美的,其中存在着一些理论和实践的缺陷,这需要我们来探讨和解决。
选项教学模式开始实行以后,此教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选项教学的优势
1、选项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和个性特征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强烈,学习动机更加具体、明显。选项教学模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授课教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普通教学模式中学生“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态度为主动学习态度的“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选项教学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某一运动项目进行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所以,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地去学习每一个动作,体会动作要领,体育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对健身的兴趣也逐步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相联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选项教学能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现中学实施了选项教学模式,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选项教学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可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4、选项教学有助于形成运动专长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安排选项课教学,一般身体素质教学时数不得少于30%。在制定选项课教学大纲时,包括身体素质内容,每年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每一年的数字统计比较,学生的优秀率逐年提高,比传统教学下学生的优秀率要高。体育课成绩是根据对学生素质、技术与能力的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定的。通过实施系统的选项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一运动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一些集体性的项目,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5、选项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
通过选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选项教学中,课程教学时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健身效果,学生为了增强对抗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磨合,才能提高自己的对抗能力。长时间的比赛磨合,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点可从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来证实。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了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并使体育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
1、选项教学不易处理学生的水平差异 学生在体育分项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体育分项教学不能很好的适应,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各个初中,每个初中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加之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导致在一开始分项选修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体育能力不尽相同。由于学生刚迈进高中的大门,对高中体育的教学模式肯定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选项教学让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学习单一的项目,而且一学期学习一个项目又较为系统,有一定难度技术的动作,体育能力教差的学生无从下手,很不适应,也跟不上上课的节奏。学生没有打好上选项教学的体育基础,这一步跨得有点过大。
高一年级可以按原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大纲,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体育的教学模式,为二三年级的选修做准备,内容的安排上侧重点在田径和体操技巧项目的教学。例如:丹阳有一所中学就是以健美操与羽毛球为必修课程,高一学生进校必须先学习这两个项目,一是锻炼协调能力,二是锻炼灵活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上好体育课。
2、选项教学对教学硬件资源要求较高。
在课的设置当中,由于学生的选项差异较大,选择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学生较多,而篮球与乒乓球只要有器材,受外界阻力较小,在室外都可以打得起来,但羽毛球在室外,虽然有场地,但只要有一点风,基本就打不起来,必须去体育馆内,由于在体育馆里场地条件的限制,好多学生基本都是没地方打,而且里面光线不是很好,又比较闷,大多学生都坐在旁边休息、聊天,到处闲逛。因为是选项教学,学生都是好几个班混在一起上一个项目,有时一节课有两个羽毛球班,如果同时在体育馆的话,学生在馆内更是挤的没地方打,所以有学生称自己是“游荡军团”,而这很大的弊端就是教学秩序比较混乱,场地的限制,学生也不容易管理。
3、控制各选项学生人数比较困难。
根据按项目分班现状表明:学期初,由于学生的喜好项目不同,选项广度也不同,因此在教学分班过程中,出现了上课学生人数差异较大,学生选项不均衡,选择热门项目的学生较多;而有的项目选的人数比较少,只有30名,相差近一半,这样不仅增加上课难度,另外在教师之间或多或少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学期末,因选项教学,原有班级的学生分别有几位教师授课,统计学生的体育成绩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难。
4、选项教学与全面发展学生身体思想存在矛盾。
有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分项选修过程中只会选择自己喜好的一个或者两个项目,而不去尝试自己不感兴趣的项目,宁愿在自己喜好的项目上多锻炼。所以学生在多次的选项过程中,会多次选择同一个项目进行学习,高中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注重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的形成,让学生在高中几年里只学习一两个内容,跟体育与健康课程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可以让高二教学采用固定项目的分项普修,按照学校的条件设施,师资力量,针对学生普遍感兴趣,且容易开展项目的,男生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女生开设健美操、篮球、排球、羽毛球,每个内容学习时间为半学期,每个内容为14—16课时,一个学期学习两个内容,四个内容在一学年里面完成。这样教学内容就比较广泛,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
5、各学段学生不同,造成教材内容连续性不好。
在整个高中的体育选项教学过程中,学生只会选择
一、两个内容,时间的跨度太大。经学生调查表明:有32%的学生认为设置的时间太长,到后来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学习,在跟部分老师的交谈中,认为单一的一个内容,设置的时间太长,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捉襟见肘,到一定时候会觉得枯燥,学生失去了上课的新鲜感,教师失去了上课的激情。
在高三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分项选修,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让学生自主的报名,经统计后,根据报名人数和项目,结合学校的师资及场地,进行有机动的改变,要有利于学生的爱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教学秩序的良好开展的原则。对学生比较喜欢、当今流行的休闲体育项目,应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调节身心,放松心情。在学生选课前应对该项目需考核的内容、标准提供给学生。
结论
1、体育课选项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符合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终生参与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从选项教学模式适应性、选择项目的情况和兴趣广度的调查来看,选项教学在学生能力、师资、场地条件、各项目人数差异、组织方法和时间跨度上都有待提高,需进一步完善。
相关建议
1、综合以上的现状分析:中学体育教学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体育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在安排教学时,既要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又要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制度,否则就会出现“放羊式”教学的混乱局面。我们在新学期开始之始,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分年级教学。
2、由于各高中的具体情况不同,不可能用统一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别的高中总结的体育教学模式。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校的场馆、器材、师资力量等具体情况来制定适合具有本校特点的、又有利于新时期高中体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3、采用选项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扎实的理论知识。
每一个新教学模式肯定存在着利弊端,我们在不断的尝试中,探索要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分年级教学模式跟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相接轨,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一个很好的体育准备,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很好的掌握好学生的动向。但也有弊端就是学生体育能力差异和不喜欢项目兴趣的培养。希望经过几年的尝试之后能形成我们自己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都能受益,让每个学生能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第三篇:中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中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经历了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等多次培训,高一年级教师开始走上了传授新思想、新理念的讲台。一学期结束了,课改的进程怎样,效果如何?总起来说,实施新课改任重而道远。在课改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农村学校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
1、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
2、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相当多的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面对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农村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而且学习新课程理念也是生搬硬套。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有些人“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还不能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传统的教学注重量化评价,各阶段性考试或终结性考试可一锤定音,新课改虽然进行量化评价,但更注重质性评价,教学过程既注重知识与能力,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位一体的目标导向。教学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后两个方面的学习与实践,而在考试中却难以操作,对学生的议价常常感到惘然,常常觉得无以入手。期末等终结考试中也很难以体现,学生学习中成效如何,教师施教效果怎样等难以分析,教学中的自我反思时问题觉得如在雾中,评价太难。
(三)硬件设施缺乏
城市学校有的多媒体我们还没有,相应的参考书籍也没有.教师没有电脑可去查阅,看看外界是如何课改的.学生也没有钱去订阅各种刊物,更有有电脑可供学习和外界是不通的.二、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是建立教学研究制度和培训制度。
1、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农村学校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带头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但为了让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学稳妥、健康地发展下去,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建立县城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农村中学课改的教师交流机制。借鉴体育项目中的引进“外援”措施,实行县城和农村中学教师互相交流,让农村中学的骨干教师在县城中学先进、浓厚的课改环境中中尽快成长,让县城的骨干教师在农村中学中促进、带动新课改的步伐。也可以成立“课改讲师团”,遴选全县课改优秀教师组成讲课组,实行“送教下乡”,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
2、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上级业务部门应经常调度课改中面上存在的问题,分科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加大投资,不断增加学校内部设施,努力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丰富师生教学、学习资料,为实施新课改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三)是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1、改变现行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对每位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评课、作业、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每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将所有能反映一个学期以来教师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所有案头材料如各种形式的备课、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作业批改、教学随记、理论学习等进行集中检评,具体操作同备课。
2、评定结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优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要公平合理,不能只看上课热闹),另外在进行教师业务、荣誉系列评选时作为条件之一。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第三是作为档案材料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我们应注重课程目标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充分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让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农村中学课改存在的一些问题
上传: 姚丽华 更新时间:2012-5-25 21:08:35 经过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施,我们在思想意识上、教学方法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收益也不少,但同时存在的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课改更是难上加难。为加快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使学校在管理理念,教师在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方位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增强农村中小学在新课改中的动力。本人根据近几年所得所感谈一谈农村中小学实施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难加以剖析,以找出相应的对策。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评价体制不变,课改动力不足
评价体制未变,许多农村中小学课改仍浮于表面,其教育教学模式仍沿袭过去的管理方式,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老的运行方式所左右,这是因为传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学生成绩的好差关系着学校生存,老百姓问的是孩子的分数,看重的是孩子结果,如果小升初、中考升学率低,农村很多优生就会流入城市名校或民办好的学校,象五府山中小学,流入外校的优生占50%,没有优生、没有学生何谈课改,因此学校考核重点还是抓教学成绩,否则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问题,而课改毕竟是培养学生长远的目标,在短时间内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教师的个人贡献,大多数教师看重是现实,衷于考试的成绩好差,因此此种评价因素导致教师参与课改的动力不足,无论新课程怎么改,只要是教学质量永远是人们关心的首要指标,学校课改将畏首畏尾,处处受制。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影响课改的实施
教师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们是教育教学的主力,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依据,教师教育理念、认知能力以及自身的素质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课改的实施。
1、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占多数,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思想相对滞后,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普遍教师认为自己都教了几十年了,教学质量也可以,所教学生走上社会也很不错,现在年纪一大把,突然要一下子改变教学方法,有畏难情绪,只有听之任之,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严重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课改中除了教材是新的,其他在指导思想上、行为操作上,可以说一切依旧,标准的是换汤不换药,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小学尤为突出,以至严重影响了课改在农村中小学的推行。
2、尽管从国家到地方进行了如“携手助学”、“国培”、每年的老师继续教育等各种教师培训,学校也购买、观看了不少专家阐释课改的影碟与理论材料,并且也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帮助教师提高课改教学水平,教师感触很深,也自内心发出感叹“课改好”,但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的限制,学历、教学经验在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一接触到课堂实践,便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又一下子难以解决,往往又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课改的教育理念再好,实施中还要看教师的水平。
3、目前打造教育名县,教育城镇化,很多年轻有为、有教学经验教师都考入了县城中小学校,县城及县城周边学校教师严重超编,而边远的农村中小学校师资力量相当欠缺,老的老、少的少;在学科结构方面又配套不齐,多数农村中小学缺少音、体、美、计算机专职教师,只能安排教师兼任。要上好这些课程,也是不大现实的,怎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于语、数、英等学科,绝大教师还是习惯了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以至还要备课、上课、制作导学案、教学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开展,超负荷工作累得喘不过气来。要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想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改的研究,那是极其可微的,所以课改的步伐很慢。
4、在当今经济社会浪潮中,物价飞涨,农村中小学教师只有那么一点死工资,又没有其它收入来源,与当地老百姓做工相比收入还低,五府山镇小工每天80-100元,技术工人120-160元,而教师也算是一个技术工吧才50-60元,教师牢骚满腹,在这种环境氛围下课改能有成效吗?其次课改的深入必然要借助于教研,而农村中小学规模太小,年段班级数少,特别是小学教学点多,人力分散,很难集中进行课改研究,每学期学校、教务处、各教研组计划中安排的大量教研活动在教学研讨实际操作中,很难形成氛围,等同虚设。所以没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的保证,何谈课改。
5、目前新招聘的“三支一扶”、“特岗”充实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学历高、能力强、思想活跃,善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学着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如“问题导学,互动探究”也使用“导学案” 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结果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于是,我们看到,如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进行测试,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解释。
二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仅仅当作 “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不仅语文课、历史课要分组讨论,而且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也要讨论,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结果导致的情况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相当一部分学生散漫、随意,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纪律就成问题,特别是每次考试成绩与自己的辛劳不成正比,而感到失望。也严重影响课改的积极性。
6、新教材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出发点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地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
而农村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习惯了老教材,对新教材的出现不仅不够甚解,甚至牢骚满腹,这是什么教材,一个探究问题出现让学生动手动脑查资料、同学间互相讨论,这种教材不适应农村中小学生,他们不能跟城市学生比从小就见多识广,有一定的基础,而农村中小学生各方面条件受到很大的限制,上语文课70%没有字典,别说上网查资料。新教材仍是摆设,很多老教师备课时还是用老教材,上课还是用老教材,一些教师还认为课改只是搞形式。而不善于挖掘新教材的内涵,不注意新教材新特点。较多只留下新课改理念的空壳。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所以教师教育理念的差异拖着课改的后腿。
三、农村中小学生自身素质、学习方式方法等存在的问题,抑制着课改发展。
1、农村小学教学点多、人口分散、边远的信息闭塞,接触的新事物不多,有些教学点还是请的代课老师,加入有些老百姓思想观念陈旧,重男轻女,把孩子养大了就可以,至于会不会读书,读了多少书并不重要,学生自身素质明显参差不齐。
2、当前社会重新泛起的金钱物欲和“读书无用论”,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以至于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其内在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加之外界的刺激干扰,必然引起其情绪、情感、性格、意志的变化,使自控力和辨析力差的学生产生不利于学习的思想和行为,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涣散,处于一种失神状态,沉于幻想,时常是书也不翻,笔也不动,或者趴在座位上睡觉;或者在桌面及书上胡乱涂鸦;或者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作业。
3、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来源很广泛,外界的诱惑非常大,兴趣往往转移到课外,如网络、电子游戏、动画片等。在这个年龄段往往他们缺乏抑制力,经常偷着上网、玩游戏等,致使学习没有兴趣降低,学习动力不足。
其次是大部分学生虽然有了几年或多年的读书学习经历,却没有形成或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不会科学利用时间。有些学生整天疲于应付作业,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学习结束仍是心中无数;有些学生成天抱着书本不放,读死书,死读书,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有的学生平时懒懒散散,应付了事,一到考试就手忙脚乱。疲惫不堪地读书、做作业,考试成绩又不理想,花了大量时间,最终还受老师、家长的批评,身心受到摧残,从而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
2、对老师是否喜欢,学科兴趣不同,是学生学习的普遍现象,学生因性别、年龄、师友影响、家庭教育、学习氛围、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其学习态度和喜好呈现出此冷彼热的现象。学生对于自己尊崇、亲近的教师,就会对其所授科目感兴趣,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科目,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就会感到该学科乏味,学习效率低下,导致学科成绩下降。
以上这些现状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面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课改道途中,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从个人角度来说: 一是加强学校对新课程改革的组织和领导,促使农村课改有主动地位,校长要从事务型向业务型转化,要对新课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课改的方方面面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掌握,更要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与教师一起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二是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的制定上,应体现课改精神,要能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角色转换的要求和教改积极性,要把教师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研究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三是首先必须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知识专业化。强化课程专业引领作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实实在在地把课改的理念真正贯穿到课堂之中。
四是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理念,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提高课堂实效。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很多农村教师的并没有固守以往那些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以饱满的热情,信心百倍的投入到了这场教学改革当中,他们抱着认真积极的态度,参加各种培训,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学思维,了解新课程,研读新课标,触摸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并进行现场教学观摩活动,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传承中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问题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方案在农村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尤其在我们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学习环境难以支持
从学生方面来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全新的学习模式,但大多数农村孩子在小学时接受的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善交流与合作,自主意识较差,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素养偏低。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学生普遍没怎么见过世面,胆子小,基础差,自信心不足,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于前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他们的基础较差,根本无法适应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学方式。同时,现在许多农村学校的家长忙于家务与农活,甚至是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和教育子女,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也是形成学生普遍信心不足的原因。
(二)教育观念更新较慢
农村落后的教育理念阻碍新课改的推行,它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新课改所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长期以来在农村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和“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不相一致,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遭到种种抵触。我们现在的一些农村学校教育仍然是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完全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被动的教育方式始终压制着学生。尽管针对新课程改革,省市县也组织了大量的培训,但是参加培训和学习的往往一线的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较少。同时由于新课程改革点多面广,参训的教师数量有限,大部分教师只好“摸石头过河”难免“岸边瞧瞧,远处看看”,教学“穿的是新鞋,走的是老路”新课程的目的、要求、自然无法达到。所以要使新课改在农村学校全面启动,首先要提高观念更新的速度,增强对新课改的认识,使我们农村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能够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直面新课改。
(三)、课程内容和农村实际不相符合
实施新课改遇到的又一难题体现在课程内容和农村实际不相适应,课程标准本身缺乏关怀农村的价值取向。新课改虽然顺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思潮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无形中漠视了农村的现状,使农村在新课改中被边缘化。强调与国际接轨,却忽视了与国内实际的链接,农村学校的现实条件与此相差甚远。新课改从教学形式上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师生互动。但对于校舍、师资严重不足的村校来说,很难做到起倡导的“上下互动,一一对应”的个性化教学。
课改教材倾向于城市化,是农村学校面临的难题之一,教材是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但其编写却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省市,编写专家也是来自大学及中心城市的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太少,许多课程内容与农村生活的实际,农村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没有突出农村特色。
(四)课程资源开发困难重重
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于利用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方式。但是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匮乏,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但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在由于缺乏认识,管理不善,有的学校连图书室都没有,更不用说配套有报纸杂志,很多设备实施与新课改的教材不配套,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变成教师的实际教育成果,同时,很多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村,与外界的沟通非常困难。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性使用。
(五)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新课改中,课程概念、课程结构、课堂模式都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将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新课程呼唤大批观念新、素质高的师资,这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完善的能力结构,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对新的教育问题、方法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然而在农村地区中往往因文化,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水平相对滞后,信息闭塞,教育手段缺乏,教师驾驭课程水平程度较低,教师队伍的素质待亟提高。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现状是,一些素质高的老师要么“孔雀东南飞”,要么应聘进城,还有一些是代课,工资低,责任心不强。农村师资严重不足,教师素质又不高,这样的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他们的信息闭塞,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偏低,不能给学生“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同时由于客观原因,农村教师工资远远低于城市教师,决定了其经济地位相差很大,也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经费保障。农村教师教学压力过重,繁重的教学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负担耗去其“业余时间”许多乡村教师几年难得去一趟县城,都是用几十年的教法,不少村校缺编严重,代课教师多,师生比例严重超负。教师们全部包班上课,哪有时间交流搞课改。其次,农村教师对课改教材掌握不充分,知识老化,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那么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农村学校则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农村中小学要使新课改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面对现实,农村中学教师一方面要实施和推行新课程理念,另一方面要应付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不全面的评价压力,实在是左右为难。新课程改革必须全体动员。但就目前而言,教师实施新课改能够得到的支持甚少。农村社会目前普遍缺乏对新课改的关注,新课改似乎与其无关,又怎能奢望他们对新课改的支持与配合?
受农村经济条件、文化环境的限制,教师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偏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和环境欠佳,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匮乏,因而制约了农村课改的正常发展。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几乎只是靠文件传达式,教师们感到茫然。农村教师亟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能否充分满足农村教师的学习需要是关键,进一步与农村教师交流课改新理念,探讨新课改实施对策迫在眉睫。
第四篇: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 直观 联想 理解 复现
在语言教学中,人们常常把语言与词汇比作大夏与砖头,这足以说明词汇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清楚地意识到,学生的任何语言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因此,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不可忽略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与积累.一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轻松有效地掌握所学词汇;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策略指导,培养其词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刚接触英语时,都有一种好奇心和兴趣.但随着所学语言知识的增多、内容的加深,尤其是词汇量的持续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因学习滞后而产生厌学情绪,使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求知情趣淡化、主动性弱化、学习能力退化,从而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素质和英语知识水平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词汇学习上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学习速度不快
这个方面,除学习畏难心理的因素外,受母语汉语的影响,学生在利用拼读规则和构词规则去领会单词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因而觉得英语单词的拼读方法难以掌握、拼读技巧难以过关。如在学习tree, bee 等单词后,在遇到生词 flee 时,仍不会读;在学习rewrite, retell 之后,碰到 redo 时,仍要查词表或字典。
2.词汇学习遗忘现象普遍
由于英语与汉语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学生学习过程中记忆不得法等,许多学生都感到花了大量时间记单词,效果却不理想。对学过的、背过的单词,有时不能回忆其音、其形、其义,不能有效地运用它们。
3.词汇学习方式单一
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缺乏学习策略等,常常孤立地、机械地去学习、记忆单词。由于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或模拟语境中难以理解和运用已学过的单词。如在面对短语“black tea”和句子”Can you give me a hand?” “It rains cats and dogs”时,虽没有生词,但学生仍会产生歧义理解。在实际运用中,Chinglish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4.词汇学习与运用主动性不强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较强,很少主动地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听广播、查字典、与同学交流等方式去加大英语的输入量,丰富自己的词汇知识,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的对策
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向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若学生的词汇学习不成功,其语言技能的形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英语教师应在详细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症下药,以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1.立足课堂教学,增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学习速度
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词汇的学习包括理解、记忆和输出三个部分。事实表明,理解是积累词汇的前提,没有理解的机械系记忆,在输出上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此,词汇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帮助学生理解单词的意义和用法等,培养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力。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以加快
其学习词汇的速度.(1)直观教学对于初学者,教师可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动作、表情、简笔画和电化教学手段等辅助词汇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领略词汇的涵义和用法,尤其要注重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增大容量、化静为动、变单一为丰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语言思维。
(2)联想教学在学生掌握一定词汇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如在学习hear一词时,可先引导学生回忆ear(耳),然后把字母h想象成手机,再做一个把手机放在耳朵旁的动作,学生便会轻松而愉快地理解词义,而且印象深刻。联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新学单词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发现单词间的联系。
在联想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地将抽象转变为形象,将深奥转化为浅易,将单一扩展为丰富,将孤立发展为联系,将模式拓展、创新,即要遵循联想教学的形象性、浅易性、丰富性、联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原则。
(3)根据词汇规则进行教学英语词汇的形成和发布并不是零碎分散的,它是有规律、成系统的.词汇教学应充分运用整体教学法,指导学生凭借词汇内部的形、音、义、构造及用法等纵横联系去理解、掌握词汇。如,可通过词的派生、转化和合成规律去提高对词汇的理解能力等。
(4)概念解释让学生理解词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词的特点分别采用翻译、构词分析、同义词转换、反义词比照等手段对词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解释。解释可根据需要或繁或简.初级阶段可用母语解释,待学生稍有基础后再用英语解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要尽量用学过的词来解释生词,因为这不仅可促进学生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如: aunt — mother’s or father’s sister , mutton — meat of sheep , clear — easy to see through ,等等.2.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策略,提高记忆效率
记忆单词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让学生自觉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方法去识记。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进行记忆策略的指导,使其掌握记忆规律,积极探寻单词间存在的联系,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有效地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记忆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理解记忆理解和记忆是紧密相连的。研究表明,机械性记忆虽然很必要,但容易遗忘。而理解性记忆的遗忘率则较低,且没有机械记忆那样耗时费力。所以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记忆的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单词。
(2)联想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个别单词纳入一定的语言组合中。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表明,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因势利导地进行联想教学,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对于有联系的单词,要引导学生创设联想。如学到 foot ,可让学生联想到 toehandlegarm 等;对于没有联系或一时难以发现联想的单词,要引导学生创造联想进行记忆。创造联想可以增强记忆效果,增加学习趣味,减轻学习负担。
(3)分类记忆英语词汇的构成、特性和分布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教师可根据所学词汇的构词规则、拼读规则、词性等进行分类,指导学生采用列表、制卡片等方式帮助记忆。
(4)复习记忆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若长时间没有实践操练或强化巩固,很可能产生回生现象。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经常复习。可通过朗读、背诵、练习、游戏、竞赛等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单词的记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复习方法,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从复习方式的安排上看,常见的有链接式、覆盖式、点面式、纲要式和变序式等。
3.联系语境和文化讲解词汇,培养学生的语义推测能力和夸文化意识
词汇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离开了语境,词汇就如同无水之鱼、无土之木、无本之花,失去其生命活力。所以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应结合一定的语境,而不应作孤立的讲解。在英语中,由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许多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英语词汇学习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教会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并掌握单词的用法显得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对“推理”和“间接”学习词汇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
另一方面,英语词汇的产生、发展及运用,无不受自然、历史、社会形态的影响而打上文化的烙印.所以,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如英语“Love me , love my dog.” 中的dog 在东西方文化中就存在很大的情感差异。又如dragon在英语传说中是邪恶和凶残的化身,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是威严和吉庆的象征,若简单地把dragon和“龙”等同起来就会引起误解。
4.培养学生的语言产出意识,调动其语言运用的主动性
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不是储存.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后,教师就要鼓励其积极运用,培养其产出意识,既要有主动利用现有条件加以运用的意识,也要有主动创造环境和条件加以运用的意识.实践表明,已学的单词也只有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才会掌握得更加牢固,才会成为实际运用的语言材料.为此,在教学中,英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给学生创造“输出”词汇的环境,给学生提供表达“输出”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尽快将“输入”转化为“输出”。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以下方法和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产出意识,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大胆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1)组词造句,连词成段组词造句是运用词汇的初级形式。在词汇教学中,对于所学的新词,要通过组词造句的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进而强化产出意识,生成“输出”能力,为发展其语言运用的主动性奠定基础。如在学习round一词时,可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进行组词造句,如“a round table, a round face;The ball is round”等。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增强,学生的词汇“输出”方式可向高一级的形式发展。可以通过连词成段乃至成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产出意识和“输出”能力。在这一方面,提供适量的单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编写小故事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这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开启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这对学生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活动设境 参与交际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交际运用,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开展演讲、模拟情景、看图说话等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输出”,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师要把课堂交际作为立足点,逐步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能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尝试的新奇感和收获的愉悦感,这种心理体验对词汇学习主动性的形成起着积极的维持、定向、拓展和生成作用。
对于上述方法,在最初实践时,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只要长期坚持,学生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定势,逐渐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而养成良好的英语产出意识和“输出”习惯,为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和提高英语词汇运用能力增加动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 ;.牛强“论二语习得中理解和产出合二为一的外语学习策略”。
‘
第五篇:浅谈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在逐步地向素质教育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变教师思维,学生也在逐步由知识型转变为知识+能力型。但在广大的农村中学(以下均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地理教学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着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都面临着重新认识、转换角色;面临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面临着怎样使学生深入思考,怎样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等一系列挑战。由此,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教学;问题;对策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课程的设计思路,按照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一线农村教育工作者,我更加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当今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如何提高我国科学发展事业的速度和质量,如何出好人才,快出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国家的富强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从我县农村初中毕业学业会考成绩来看,地理等科目成绩相对偏低,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农村地理教育究竟还存在哪些差距?结合本人几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和观点。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地位不突出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学校仍然坚持“分数就是生命,分数就是质量”的口号,今年考了多少个重点高中为宣传重点,争夺优秀生源。在目标管理上,依旧把学生的考分,班级的名次做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学生及学校的学业总分、平均分、优秀率等内容分别进行排名,尤其是把把中考成绩作为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升学率高意味着教师水平高,学校教学质量高。在中考这根指挥棒下,“语数外物化”已成为一句顺口溜,地理学科已经被边缘化,受到冷落成为必然。地理学科教师与评优无缘,与晋级无份,地理课时不足,学校的各种活动冲击着地理正常教学。学校、家长、社会总是给学生灌输地理学科不重要的错误思想,直接导致学生为了能在其它“主科”上取得好成绩,放弃了对地理学科的专注学习。笔者2002年参加中考,我县以地理卷面分折算为30%后计入中考总分(现在以100分计入中考总分),在这种情况下,地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钻研教材,钻研教法成了空话,课堂教学敷衍了事。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无疑是知识狭窄且低分低能,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开发型、创新型人才严重相悖。
二、师资力量薄弱
在各地农村中学,地理学科已成为事实上的“副科”,专业地理教师严重缺乏,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今年你来,明年他来。更有甚者,即使有少数年轻上进的教师能够胜任地理学科的教学,但当教学能力凸显的时候,很快会调任“主科”的教学。地理学科成了“铁打的营盘”,而地理教师则成了“流水的兵”,因而造成了地理学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事实上,农村地理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非科班出身,系半路出家,缺少系统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水平差,只能边教边学,没有知识的系统性及连贯性,往往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钻研,更由于教学设备的简陋,使地理教学变得枯燥、干瘪、乏味。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课堂的活力,更难以唤醒学生的地理素养,因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导致农村地理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原因——招聘不到优秀的地理教师。各地教育系统即使有招聘地理教师的计划,但因农村教学条件差、教学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吸引不了有实力的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生,而地理本身就是各地师资紧缺的学科,因此,大部分优先选择城区学校,导致实际报考农村学校的人数过少,以我县为例,2010至2014年初中地理教师招聘计划分别为2人、3人、4人、3人、6人,但实际上,报考人数仅分别为8人(2人缺考)、6人(1人缺考)、9人、12人(1人缺考)、17人(1人缺考),最低招考比例仅为1:2,最高时也不到1:4,由此可见,地理教师严重缺乏以及优质地理教师稀缺的事实客观存在。
三、教师缺乏课程资源意识
农村教师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不能及时地了解和获取新信息、新教学理念。因此,知识结构更新的脚步较慢,直接导致农村地理教师课程意识的淡化。以笔者为例,自参加工作以来,仅参加过一次地理培训任务,且还是全县地理教师全员轮训,培训时间仅为一天;参加“省培计划”1次(远程网络教育学习)。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只要把书上的内容完成就可以了,没有对其它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致使许多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和埋没。很多农村学校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但平时可能空无一人,放在那里几乎无人问津,只有在教研活动时才偶尔使用,多媒体成了一种摆设,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教学设施不齐全,课程资源难以开发
农村中学还存在着教育基础设施不齐全、教育办公经费紧张的问题,如: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电脑等电教设备,缺乏用于培养技能的幻灯、录像、教学软件、实物标本、教学图片、教学模具等直观的教学用具。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是全县规模较大的的初级中学,但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仍跟不上课改要求,用于教学上的直观教具、实验仪器陈旧,目前,学校仅有4台办公电脑,教室虽有班班通,但仅有少数青年教师坚持使用,而且设备经常出问题,信息技术教学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实际,无疑会对教师在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上带来诸多困难,致使课程资源单调,绝大部分教师选择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方案都是按照课本上的活动、图片、教材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也仅仅是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全方面提高。
五、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浓,教师地理教学模式单调
由于地理学科地位不高,部分地理教师教学刻板、单调,教学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法,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色,不会用地图,不能在黑板上绘图讲解。有的地理教师上课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一遍或照抄一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气氛不活跃,不符合初中生年龄段学习的要求,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就是农村地理教学的生动写照。比如带领学生搞课外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可使学生学习到定方向、使用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地图等有关地图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安全责任”的大前提下,课外活动成了教师的负担,学生的奢望,教师也就不会组织学生进行既有趣又有益的地理野外观察活动,意味着学生不能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了。
如何改变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使地理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变“副”为“主”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推进新课改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阶段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地理教师要积极推进新课改,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一是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用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教学。教是手段,学是宗旨,即要教知识,又要教学法,还要想方设法将教学与训练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分析问题、强化思维训练,日积月累,才能较快地解决自学中的问题。二是设计课堂疑问,培养新思维。在教学中应尽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图片、数据、生动的地理事例,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往往会激发出他们的新思维,大大促进他们积极理解和思考。在教学中要切实保护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逾越常规想象。三是让学生动手,经历探究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狭义学习中的弊端。在地理教学要重在“做”,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亲自做,亲身经历,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树立良师形象,不断注入“情感”教育
在农村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和态度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不敢引用课本之外的内容,往往过多地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又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课堂缺乏生动活泼。对于义务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义务阶段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
三、做好“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求知兴趣和欲望 长期以来,不少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活动。另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了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可以在导入部分,做好情景的创设,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一字之差,但意味着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导入入新课的新方法多种多样。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可以引入故事趣闻法说:毛泽东主席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时,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看我。这时戴勒说,你具有一付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是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这故事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联想到这是讲世界人种特征问题。
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上,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其他任何教学工具无法取代的,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应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进行教学是教学能力低弱、效果轻微的表现。同时,地理教师除运用传统地图组织教学外,还应主动适应地理教学的新常态,充分运用新形势下电子地图、电子课本等教学工具组织教学。
五、扎实增强地理专业素质,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走上地理教师的岗位,就要对地理教学有责任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以增强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学习和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农村义务阶段地理教师在专业素质上还有待增强,更不用说那些“兼职”的地理教师。笔者曾经听过从教地理近十年“资深”地理教师的随堂课,其课堂语言组织能力、节奏的把握等基本技能堪称优秀,但专业知识和地理思维却不得不让人担忧,课堂上地理专业术语以及地理基本常识出现了错误,这是作为地理教师不可原谅的。
六、积极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的常规地理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较城市中学存在着较大差距。虽然在很多农村中学都已经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但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课件制作和多媒体运用方面的培训,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除此以外,农村中学的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身的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的优势,手绘板图、板画,甚至自做教具、模型,使地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地理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因此,地理教学不应该脱离生活。校外课程资源具有种类多,贴近生活实际等特点。将地理生活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地理思维
为培养发展学生思维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地理知识往往离不开地理区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一方面,通过识别经纬地图和地球仪。找出主要经纬线所在区域,主要经纬线包括回归线、赤道、极圈和零度经线等,对主要地理事物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空间位置。另一方面,通过各类地理填充图。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多用各种板图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识别区域图的基础上能自绘区域空白图,再将主要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区域意识。而且学会了用图说话,用图思考,建立了稳固的空间概念。
八、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农村中学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办公经费紧张,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已成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一大屏障。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很大,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愈显卑微,尊师重教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使很多教师在社会活动中存在普遍的自卑心理,不是以师为 “荣”而是以师为“耻”。因此,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转变观念,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地理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切实做到尊师重教,关心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为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保证。
总之,在新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按照“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与时俱进,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质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走进课堂——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林培英,陈澄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4]滕春惠,倪刚: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5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