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语文课堂注入情感的活水4
给语文课堂注入情感的活水
——浅论语文教师的情感与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应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功能;努力实现情知交融,升华情感功能。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情感与知识交融”,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是作品、老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的实际,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自己和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来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师也必须从各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 情感功能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也就是说,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情感的定义
情感是人脑对事物与人的需要、观点之间的反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
2、情感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象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段话是夏丏尊先生1924年在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译者序中所说的。年代虽已久远,但充满激情和理性的思想,因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却象陈年的老酒,愈久愈香。人都是有情感的,但在一般职业中,它很难派上用场。然而,情感确是教育的生命,它使教育成为教育。雅斯贝尔斯说:“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象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可见,情感对于教育的重要。怎样才能使教育充满情爱呢?关键在于教育者需是一个有情的人。教育者的情感和态度,决定着教育生活情感的程度和性质。教育者作为普通人,其情感是与众人一致的。但是,在教育生活中,教育者由于个人信仰和社会要求共同 作用,会逐渐形成不同于众人的教育情感。我们对教育情感进行哲学式的关注,将能帮助人们更加理解教育者的个性,同时能帮助教育者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高自我修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学生工作者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融入学生管理。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又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情感教育是根据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提出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积极的影响,旨在丰富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机能和能力健康发展,以及培育他们良好的情感品质的过程。通过情感教育,促使他们的动机、态度有益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成为身心素质和谐主动发展的情感丰富的主体。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首先,人是认知与感情合一的高级动物,一刻也不能没有感情。离开了感情需要,人就不能生存。“哀莫大于心死”就是明证。人是多种感情的融合体,缺少感情营养的滋养,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长。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对人生的重要,而情感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和其他的学科相比,更具情感性,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章 都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和感悟,经过情感、文势的积累,最后到如大山之势,喷涌而出,造成或激越奔腾、或悲天悯人,或怡然悠闲,或缠绵悱恻等多种情感态势。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情感与认知相互交融渗透,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情感观,这是现代教育“塑造完整、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智能型的机器人还会模仿人的感情。在这高科技时代,机器人尚且有“感情”,我们怎么能剥夺或削弱一个正常人的感情呢?尤其是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我们能把机器变成“人”,而决不能把人变成机器。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语),志者,感情也。没有感情或者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土壤上。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同时,“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感情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用情感来激发人,引发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陶冶情操,使他们的心灵达到高尚的境界。
再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如感知、理解、想象、记忆等;另一类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两类因素分别构成:
感知——思维——知识智慧(认识过程)
感受——情绪——意志性格(情感过程)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者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情感的教育。笔者近几年听语文课,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语文教师上课,从头至尾,用的全是一样的语调,且面无表情,眼神看上去也十分冷漠,没有和学生的交流,没有感情的投入,更谈不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时而看天花板,时而看窗外,好像课文的内容和自己根本无关,好像下面坐着的是一个个木偶,一尊尊雕像,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学生,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味道。一节课上下来,学生恹恹欲睡、不知所云。长此下去,不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是已有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而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又从何谈起呢?殊不知,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动。在教学中,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传授知识、追求真理的动力。成功的教学表明:教学不仅在于教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于教者能借助自己的良好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情感高涨的气氛中发挥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判断力,进而在良好的心境中解开知识之谜。尤其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为转移的,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人教版心教材高中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荷塘月色》、《沁园春长沙》、《囚绿记》、《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纪念刘和珍君》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陈情表》、《归去来兮辞》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致橡树》、《雨霖铃》、《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 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笔者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音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达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的目的。如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及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创设实在的教学情境。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有一位教师讲《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还有一位教师在教《促织》时,先布置一位学生扮演促织。扮演者一上场,同学们都乐了:只见“促织”四头八角,这正应了他为人治病时的“鸣角振铃”。然后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字句铿锵,有声有色,扮演者依课文做动作,随读随演,其他学生依据课文评议他的表演。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学生们边提意见,表演者边改,课文知识就在提提改改中不知不觉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中。教师创设的这种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皇帝的新装》一书,同过表演,学生更能感受到子的狡猾,大臣的愚昧、皇帝的昏庸,人们的牵强附会等。这种直接的体验,比教师的分析更真切、生动、灵活,更对学生的胃口。
3、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一节:“曲曲折折的菏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曲曲折折”和“弥望”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菏叶就在荷瑭上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叶子”和“高”读重音,给读者以视觉上的美感。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课堂上,除了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因为朗读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爱的熏陶呢?
4、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也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他或她会因为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我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种氛围的营造。上课时,笔者会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但决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我的组织管理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禁区”。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泛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给予他或她的温暖,并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老师,就会爱乌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语文教师要使自己输出的各种信息学生乐于接受,就要克服自己的“领 导中心”、“自我中心”、“教师本位”的权威心理,防止我令你行的命令主义或强迫教育。那种基于强迫性,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课堂气氛必然会死气沉沉,消极冷漠。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三)语文教师在情感教育中怎样发挥主导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1、真挚的爱生情感
要让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1968年做过一次震动教育界的试验:他们来到美国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并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嘱其保密。8个月后,他们对18个班进行复试,发现提供名单中的学生大有进步,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学习成绩提高了,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教师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一具象牙女像,精诚所至,后来少女竟活了,与他结为夫妻。试验班的老师相信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热爱名单中的学生,真挚的感情滋润了这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所以这些学生进步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意译为“西施效应”。这个实验深刻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良好作用。如果教师像爱西施那样去爱自己的学生,何愁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呢?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
那么,教师情从何生,爱从何来呢?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分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感。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炽热之爱,便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对祖国的爱。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极强使命感的教师才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才能满怀热忱的服务于学生。反之,没有使命感,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会厌岗恶业,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对学生自然不会有博爱、宽容、敏锐之心。自己没有丰富的情感,还怎么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2、渊博的学科知识
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笨嘴拙舌的语文教师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原有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断更新“多桶水”的教师。语文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他人丰富的经验来使自己见识更广,这样教学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或是她所上的课。
3、丰富的教学语言
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讲坛、树立声望的支点。有人说,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把每一节课上好。这话不无道理。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其基调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有的飘逸„„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除此外,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文采。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试想,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两位教师去教,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简洁流利,生动形象,那么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喜听爱学;而另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枯燥无味,生硬刻板,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合胃口,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丰而不余一言,略而不失一词,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就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就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这门功课。
4、得体的伴随语言
老师除了要拥有优美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外,还要有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教师要通过借助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和姿态等形象的力量来加强感情的表达、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位老师是这样讲《春》的:“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作家用‘偷偷地’这个词,也就是说,它是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觉察地就从土里——”稍微停顿了一会儿,教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学生马上齐答“钻出来了”。一个简洁的手势突出了小草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恰到好处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可见,成功的教学,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要像高明得像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出动人的乐章。如果一堂课中,缺乏和谐得体、生动自然的伴随语言的教学,则学生情感必会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定然不高,课堂气氛必然低沉,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使用的伴随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见柔和。
(四)结论
语文教学是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的知识面广,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八万里的地理等,都可在语文课上涉猎到,但学习并不是教师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想为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触提供最广阔的天地和最畅通的渠道,语文教师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
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转引自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情 境论》
第54页,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3] 成韵东《诱发情感体验,优化阅读教学》 发表于1999年10月《小学语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季平的《老师教学语言的感染艺术》 发表于吴雪彤主编的《现代教育研讨文选》(上)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5]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
44页)
[6]《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主编 [7]《中国古代文论史》 赖力行主编 [8]《湖南教育》2008年第23期总第412期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岳麓书社出版 湖南教育厅主办
第二篇:为脱贫工作注入活水
为脱贫工作注入活水
**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与中国农业银行**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市
“
政银担企
“
合作之旅,这标志着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创银、政、企
“
三农
“
服务新局面,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支持力度,助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产业发展的龙头,金融信贷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
政银担企
“
合作是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市农业农村经济、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县及**区均已退出贫困县区,全市历史性实现区域整体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0.32%。中国农业银行**分行作为一家因农而生、因农而长,服务
“
三农
“的国有大行,持续加大对
“
三农
“
领域支持力度,特别是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和农户等涉农的优质中小客户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在政策、产品、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支持,充分发挥资金、利率、产品、网络平台等优势,通过金融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有力助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2019
年,中国农业银行**分行投放涉农贷款达
亿元。
在签约现场,中国农业银行**分行党委书记董东渊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农业银行**分行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及市农业农村局总体发展布局,发挥系统优势,下沉服务重心,努力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注入金融
“
活水
“,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明珊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在这关键时期,金融的支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希望中国农业银行**分行一如既往的支持**
“
三农
“
发展、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倾斜、拓宽服务领域,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第三篇: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
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
——说明文教学小记
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少梅
摘要:说明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难点。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让说明文的教学也活起来。执教者要多花心思,多从激起学生兴趣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
关键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现代教育心理学 语文素养 想象作文 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说明文是中学教学的一大难点。一提起说明文,许多老师就直摇头:难教哪!它既没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又欠缺生动有趣的想象,讲来讲去,无非都是说明顺序啦,说明方法啦,说明语言啦等等。长期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可以说是“一潭宁静的死水”,学生学得生厌,老师教得心烦。难道,说明文的教学就这样了吗?能否寻到一股“活水”,把它引入语文课堂,让说明文的教学也“活”起来,做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呢?笔者就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了探索。
第四单元的几篇课文主要是以认识大自然(如《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科学知识(如《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等)为内容。学习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本人在这一单元的教法上力求灵活,就先以《生物入侵者》的教学为例吧:
首先《生物入侵者》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基于既往对说明文的印象,学生对此文的兴趣可能不大。如果老师再像以往那样从说明顺序到说明方法逐项剖析得明明白白,学生就更会觉得索然无味了。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表明: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们对所感兴趣的事物会不知不觉地心驰神往,表现出注意的趋向。因此,如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就在于教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来刻意渲染,精心描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会如饥似渴,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生物入侵者》的教学中,我就很注重激起学生的疑问和兴趣。
为了弄清概念,扫除理解障碍,我在导入课文时特地设计了一个“意外”:利用电脑平台推出一幅自己的照片,然后请学生判断,图中出现的“生物”是否属于“生物入侵者”。学生意外地看到自己老师的照片已经在哇哇大叫了,听我如此一问,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不是!老师怎么会是‘生物入侵者’呢?”“‘入侵者’应该是坏的,老师当然不是!”我乘机激了一句:“口说无凭,能拿出证据来吗?”“书上说‘生物入侵者’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对呀!老师就是从外地来到这里的‘移民’啊!”“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但老师绝对没有!”“哈哈!学生们发出一阵会意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多聪明的学生!看来,通过争论,在笑声中他们已经明白了“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了。下一步就该让他们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了。
接下来我抛出了我的第二个问题:“你们已经知道了”生物入侵者“指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依照课文的题目,你会如何来写这篇文章?”台下一阵讨论声过后有了回应:“首先要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然后说明它们通过什么途径‘入侵’,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防止和减少危害。”好!有了学生的主观设想,接下来该让他们通过阅读来检查和验证自己的想法了。我让他们边看书边做记号,梳理自己的思路。由于是验证自己的写作思路,学生们看书的兴趣都上来了,看书都很专心。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说明文中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我觉得与其实打实地就课文分析,不如先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上牵离。
我出示了预先准备的一个音乐盒,拧紧了发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令聆听优美的音乐一边思考:你现在是一名出售音乐盒的售货员,你如何向顾客介绍你的产品?你会用到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它的外形、长、宽、高可以用打比方和列数字来说明,这样既生动又客观。”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假如现在有一个顾客听了你的介绍后还是有点犹豫,因为他不知道买了这个音乐盒有什么用,这时你该对他说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说:“老师,我会说音乐盒是个好东西,它有很多好处。例如自己听娱乐身心,送别人大方得体。正所谓‘行过路过,不可错过’哪!”经他这么一说全班都哈哈大笑起来,还自发地给了他一阵热烈的掌声。这家伙!看他那摇头晃脑的样,还真有点表演的天分呢!我忍住笑问:他讲的这番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用了举例子,生动易懂,有说服力!”好!达到预期目标了。
为了巩固认识,加深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印象,我让学生再次回到课本,试从课文中找出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很快,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回答。从他们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他们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了。
最后我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了训练。训练分为两项内容:一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二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第一项内容,学生们通过平时的观察、上网找资料和课堂上的讨论,能回答出水葫芦、薇甘菊、福寿螺等。第二项内容因为范围比较广,学生的回答就五花八门了:有人说我们要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人说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生态知识;还有人说学习本文为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只要言之有理,我一律表示赞同和给予鼓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说以前的说明文课堂教学是“一潭宁静的死水”的话,我认为通过执教者的努力是可以把“活水”引入课堂的。这一节课,学生们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亢奋的精神状态。他们不但主动参与了课堂的听、说、读的训练,而且大胆地放飞了自己的想像力,畅所欲言。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如果能保持这种活跃的氛围,学生就会觉得说明文学起来也是很有趣味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是说,教者必须改变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授受式的教学,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一名出色的“导演”,尊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说明文的教学尤其需要如此。语文老师在教说明文时更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法。在激活学生兴趣的同时,尽可能地在课堂上留有空白。这样,学生便可以在空白时间里想像、朗读、演讲、讨论、阅读、解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本人在教授《大自然的语言》和《奇妙的克隆》时也曾做过一些大胆的尝试。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条理清晰,要点明白,语言生动而准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本文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志趣。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关于克隆问题的科学说明文。课文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以上两篇文章内容上并不难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讨论。同时,这两篇文章虽然都是说明文,但教师也不必过分强调文体,只要把它们当作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重点可以落在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方面。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等等。但这些引导一定要水到渠成,在学生有所感悟的时候才给予点拨,切忌架空分析,好像说明文就一定要讲这些内容,而且要每课都讲得清清楚楚似的。
另外,我根据这两篇课文的内容特别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
(一)《大自然的语言》:
1.假如你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请设想你如何让人类认识你,用第一人称写一篇文章。
2.农谚大比拼。
3.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看看谁是这方面的“小博士”。
(二)《奇妙的克隆》:
1.观赏美国电影《第六日》中与克隆有关的片断,谈谈你的感受。2.“走近克隆”辩论台———科学与伦理的思考。
3.假如你是个克隆人,你可能会有哪些遭遇?你想告诉人类什么?写一篇想象作文。
当然,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本人的一种尝试,难免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完成以上这些任务,学生必须走进课文去认真阅读,然后把所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大胆的加工和想象,在竞争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碰撞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说明文的教学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只要执教者多花心思,多从激起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环节,相信一定能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的。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说明文教学对策
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少梅
摘要:初中生在写说明文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试从现象到本质分析其困难存在的原因,并力图寻找解决的对策。希望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文体意识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笔者执教初中几年,明显地感觉到初中学生写说明文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初中的作文教学,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旧教材把这三种文体按顺序分在初
一、初二和初三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现在,教材改版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教学要求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对以上三种文体,新课标虽然也明确提出:“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但是,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单元的作文训练与过去相比明显的淡化了文体,注重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写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在一起。新课程标准的好处在此不必赘说,然而笔者同时注意到,由于淡化了文体,在初二这一年中,教师和学生对说明文的教学重视不足,再加上学生统考、大考的作文多以话题的形式出现,这使初中生原本存在的困难加大了。有的学生看到说明文就头痛,无处下手。
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体意识薄弱,往往把说明文写成记叙文。
学生从小学习记叙文,记叙文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当他们没有办法把握说明文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把他写成了记叙文。这是最常见的毛病。例如,上学期有一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一说明文。题目是这样的:“请你仔细观察自己熟悉的一座挢,了解其建筑特色,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有的学生就写成了下面这样的一篇文章:
家乡的小桥
桥现在已经都有,大桥、小桥、石拱桥„„数不胜数。
石拱桥的种类有:单拱桥和多拱桥。我国著名的单拱桥有赵州桥,是最古老的桥,隋朝开国十五年至大业元年建成。最多的连拱石桥是江苏苏州宝带桥,唐元和始建。最早出现的十字桥是山西晋祠沼飞梁,北宋崇宁元年建。
我家乡的桥虽然没有以上的那么有历史价值和雄伟,但在我的心中却已经有很高的地位。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我妈经常把我带到田野里,因为我们家和奶奶家的关系不好。每当我看见田野旁边的小桥时,就想走到那上面去。我以前总觉得踏十分大,大得难以形容。可是到了现在它已经是一座又老又难看的石桥了。在前段时间,听说村里的人要把它拆了再起一座漂亮的新桥。可是那座桥却是我的乐园:在那里我可以自由地钓鱼,钓得累了就趟在桥上睡几个小时。等到我的爸爸妈妈干完活,他们就会到那里去找我。现在我上了中学,没有空去那里,但是它会永远在我的心里。有时候我会把这座桥画在纸上,用作以后的纪念。
随着时代的变化,那些小桥已经不再存在了。大桥将会代替他们。桥是使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主要方法。桥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桥是人类的好朋友。我永远爱家乡的小桥。
第二,不会运用说明方法,写出来的作文枯燥无味。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通过对《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和《故宫博物馆》等课文的学习,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也还限于感性阶段,很难熟练地运用到自己所写的说明文中,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就像没有枝叶的树干一样光秃秃。这一毛病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又有不同的体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无话可说,东拼西凑;而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不能够熟练成文,深恐字数不够,固而往往爱犯开头结尾废话过多,重点不突出的毛病。如下文:
桥
桥,妇孺皆知,比比皆是,是人们用来联系两岸交通的重要交通要道。
在我国,桥的历史可算是源远流长了。古代除了万里长城这样伟大神奇的建筑外。说到实用美观,莫过于桥了。
在古代,桥种类不算多,只有木桥、竹桥和石拱桥几种。中国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有赵州桥、卢沟桥等。
可是在现代,结构奇特,造型美观的各式各样的桥不计其数。有拉索桥、铁索桥等等,各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像长江南京大桥、钱塘江大桥、九江大桥等。
桥是现代艺术的结晶,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的家乡,一个小小的镇区。谈不上山清水秀,也不算兴旺发达。可是,美丽的金溪河面上却架着一座雄伟的和顺大桥,颇受家乡人的喜爱。
和顺大桥建成于1984年,全长大约200米,宽约10米。横跨在金溪河上。桥面可分三段,中间驶车,两旁行人。和顺大桥桥身成两个弧形,两弧之间立着一根桥墩,支持着桥身。两个大弧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细致的图案,十分美观。每排护栏上都安上六盏日光灯,像六颗闪闪发亮的恒星,点缀着寂静的夜晚,也十分方便行人车辆来往。远看大桥,就像一条气势磅礴的长龙安卧在水面。
如今,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大桥,已经有些残缺了,现在为了使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沟通两岸人们之间的经济与关系,政府已经施工重修了。相信重修以后的和顺大桥将会以更新、更美、更好的面貌迎接家乡的人们。
就像中国的桥梁史一样,在更先进的科技时代,在美好的未来,愿桥的发展更辉煌。
另外,学生写说明文还存在不能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说明顺序的问题。写起说明文来,头脑思路不清晰。别人读起来也是一片混乱,不知所云。有的学生苦于不得其门,为了应付考试,干脆死记硬背一两篇范文,到时照默可也。殊不知这又加剧了原本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紧扣教材,运用范例指导学生仿写。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是技能形成的捷径和桥梁。学生如果能把教材作为范文进行模仿,也是一种成文有效之法。但是,运用教材范例指导学生仿写,必须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两个模仿点,而不是抄袭。如八年级上册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一篇以行踪为序的说明文。但文中没有出现人物,只是通过如“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等表位移的词语分别在3、4、11、16段中点了点,成为一条虚线,这就像把读者带到故宫游了一遍。教师把这一范例举出来,让学生去模仿,可提高学生写以行踪为序的说明文的成功率。教材中值得模仿的东西很多,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不同的模仿点,循序渐进,慢慢地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说明文的章法安排、语言运用的特点,进而掌握说明文的写法和结构。
二.抓住“熟悉的事物”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集中安排了一个建筑类题材,这是由于建筑物是学生身边较熟悉的事物,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最密切。本人在刚刚开始训练说明文时就把建筑物作为基本题材,由简到繁集中命题。例如让学生写家乡的一座桥,或自己熟悉的一座建筑物等。而且在作文之前,预先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为了克服学生观察事物走马观花的毛病,本人让学生先列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步观察,并随手做好笔记和图示。另外为了写好《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做番茄炒蛋这道菜》这一类题目,本人也注意让学生回去试着做一做。观察+实践加深了学生对这些事物的认知。即使原本学生对这些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实践之后就会大大改观,变得熟悉起来。这样写起作文来就能有话可说,水到渠成了。观察实践指导作文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写说明文的能力,而且可以使之成为育人的一环。这一点是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的。
三.化平实说明为生动说明
说明文由于文体特点所限,注重了事物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故而语言显的平实一些。在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我留意到学生之所以把说明文写成记叙文原因之一是掌握不了说明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说明问相比,学生往往会比较喜欢用第一人称写成的事物说明文。据学生反映,这一类说明文的语言近似于学生熟悉的记叙文的语言,相对生动形象一些,学生易于接受。所以,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我往往会鼓励学生把自己化身为说明对象,运用第一人称进行生动的说明。由于跳过了平实说明的某些障碍,学生驾御着自己熟悉的语言,往往比较容易成文,甚至有时能有一些有创造的闪光点。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对说明文写作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象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为学生提供观察框架,进行有效的观察训练。这样,不仅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纠正学生笼统观察的毛病,还可以培养学生选点设框的观察能力。另外,多媒体还为讲评说明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讲评作文时,可以把作文投影出来或打进课件里,指出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做比以前范读作文要直观和有效得多。学生能较快地吸取别人的经验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由上可见,从实际出发,结合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述 职 报 告
一、基本情况
陈少梅,女,1974年8月出生。现任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1999年7月毕业于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并获文学学士学位。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0年7月被评为中学语文二级教师,现申报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二、申报理由 1.思想品德方面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并于今年六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既教书又育人。为人诚实正直,与其他教师团结合作。工作上服从学校的安排,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从教五年来,我每年都担任升中考试的监考工作,均能圆满完成任务。
2.教学能力方面
我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教材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能正确理解、掌握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能正确传授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普通话流畅,表达生动准确(经过佛山市语委办公室于2001年12月测试,成绩89.1,确认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板书清晰,条理性好。
虽然我还没教过初三,但我对初三的教材作过潜心研究,也一直关注着每年的升中考,关心升中考所透露出来的语文教改的方向。对近年的升中考的题目作过详尽而细致的研究,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升中考解题能力测试,取得了124分的骄人成绩。
在教学上,我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处理教材的方式,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明确目的,突出中心,启发学生智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精细设计、合理安排教案,做到难度要求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注重展示思维的发展过程和渗透重要的思想方法。采用对话式、启发式、主体式和课内分层等教法进行教学,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近几年,我一直立足于初
一、初二的语文教学,我参加了南海教育局举办的有关“新课标”的各种学习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在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这一改变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才。但是,“新课标”毕竟是一“新生事物”,它必然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经历一个摸索的阶段。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我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一起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比如,我们以语文综合活动课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等收集相应的资料。自己动手收集资料,自己上台表演或演讲或比赛等教学形式的开展,把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现在语文课有趣多了!”另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坚信语文应该“细水长流”的观点,即语文应该从细处着眼,长时间地进行渗透。比如,对学生试卷和作业的批改,除了全批全改以外,我还坚持“面批”,即在改试卷的时候发现某些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我会做好记号,然后当面和学生讲清楚讲明白。长期下来,学生知识的缺陷就能得到系统的、有效的纠正。我坚持“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把语文课堂教学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日记、口头作文、练笔、“课前三分钟”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人生世相和社会百态,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可说,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同时,我开展了“初中说明文写作系统训练”的尝试,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亲切自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我的努力下,我所任课的班级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3.教研能力方面
我积极参加教研组和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密切注意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和升中考信息,掌握教育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科组的教研活动。我勇于承担各类教学公开课,每一学期都开一次公开课。与此同时,我积极参与教办组织的青年教师备课活动和演讲比赛,并获得一定的成绩。我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学生参加了多届“石门实验杯”读写竞赛,多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辅导学生参加了两届“和顺杯”征文比赛,共计有五人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科组活动中,我能积极关心新老师,和他们一起研究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交流教学体会,研究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设计课堂提问形式,交流在课堂上如何对待学生错误回答问题的方法等等,使新毕业的老师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好。任职以来,我还带过佛山教育学院和南海师范学校各一届应届实习生,培养的新教师有郑淑明、周婉娴、范泰昭、黄桂忠、陈海燕。
我还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1999年始我参加了佛山教育学院举办的新教师上岗培训,后来又陆续参加了该学院举办的教师业务培训。我平素喜欢写作,有一定量的散文在《和风》、《育苗报》、《南海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从教五年来,一直坚持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通讯》,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课堂教学艺术》、《班主任锦囊妙计》、《中学生心态探秘》《班主任工作漫谈》等世纪园丁工程丛书和《学会学习》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以及《语文教学设计论》等学科教育理论书系等一系列书籍,并能结合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我还先后参加了南海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初、中级的培训以及学校组织的网络教学的有关培训,通过了有关的考试,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对教学教研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班级管理方面 我担任了四年的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方面,我能加强自己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对学生有爱心,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当“非典”的狂风刮过南粤大地的时候,我始终坚持和学生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开展羽毛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向他们传授“非典”的有关知识,消除他们心理上恐慌。我利用语文科在思想性和情感性上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现实。我还利用校园网的资源,在班会时间先后向学生介绍了杨利伟的事迹,卫星上天的历史,国际新闻,科教兴国,克隆技术,纳米技术,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专题知识,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班风建设上,我十分注重培优扶差。每年我所任班主任的班级的尖子生都十分突出,往往在年级的光荣榜里,前十名的学生我们班就占了四个。我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他们创造集体荣誉。2000年、2001年我分别任初二(6)班、初二(8)班班主任,这两个班是全校知名的优秀班级;2002年任初一(9)班班主任,该班月月被评为文明班;2003年我任初二(9)班班主任,该班除了学期末被学校德育处评为先进班外,还获得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二等奖,校运会团体分优秀奖。我多次组建班团干队伍,培养多数学生管理班级、自我约束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此话与他人共勉。
述职人:陈少梅
2004年7月10日
第四篇:浅谈写好作文要注入情感
浅谈写好作文要注入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在体验。情感做为一种主观感受,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在写作中注入喜、怒、哀、乐,注入情感,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
一、在观察中注入情感
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如我在让学生写“雨”的作文之前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从远看、近看有什么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感受,不仅要用眼睛去看、去发现,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嗅,甚至走进雨中去触摸、去感受,同时加上自己的情感。因为观察细致入微,所以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充满活力:雨悄然的洒着,轻轻地给大地盖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在这时,只要你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就会听到细细的“沙沙”声,那是春姑娘踩着树叶向我们走来发出的声音,雨点就是她送给大地的礼物。远处,房屋朦朦胧胧,近处,植物却在细雨的冲洗下,显得格外青翠欲滴,这倒让我想起了“润物细无声”的景象,我独自享受着这静谧与幽深。学生不但细致观察了,而且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因此对雨就会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写出的作文流露出了真情实感,并赋予了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写作文不能凭空想象,必须深入观察,注入情感才能把作文写活。
二、在阅读中注入情感
1.学习课文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并加以想象,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再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用心读,有感情的读。当读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景时,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因此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我仿佛去了桂林!学生与作者心心相通,情与情相容,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便是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情感。
2.在课外阅读中注入情感,为写作积累素材。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交流思想的过程。因此,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作者说什么,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投入情感,学习写作方法,为写作积累素材。在教学时每周至少安排一次阅读课,让学生大量阅读,大胆想象,与作者交流、沟通,点燃写作热情。
三、创设情境注入情感
1.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语言或借助电教手段,通过朗读、评论乐曲、看画面等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联想,从而使学生入境生情,浮想联翩,继而有感而发。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在脑海里再现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悲惨画面,引发情感。其次,通过朗读,传达这幅悲惨画面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感又使浮现在学生脑海里的画面更鲜明,形象和情感相互起作用,把学生带进童话世界。最后,可让学生动笔写一篇《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封信》的作文,情感拨动了学生写作的笔头,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只有抓住情感,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才能得以完成。
2.在活动中,创设情境。活动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可激起写作情感。如到了冬天,下起了大雪,老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来一次激烈的战斗――打雪仗,孩子们高兴得一蹦三尺,再看他们从头到脚全是雪,可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大雪似乎被他们那颗沸腾的心融化了。回来之后,让他们说说打雪仗的快乐,他们畅所欲言。之后,让他们把对雪的喜爱写下来,他们激情饱满。有的同学写到:透过密密麻麻的雪花,隐约的看见一排排顶着“白雪帽子”的万年青在风雪中毅然挺立着。路上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冰雪覆盖的世界分外妖娆。写出了美丽的雪景,有的学生写出了打雪仗的热闹场面:只见雪球有大有小,在空中飞舞。突然一个雪球击中了那个正在做子弹的同学的屁股,只听哎呦一声那个同学向前扑去,脸上沾满了雪,变成了圣诞老人。同学们之所以写的那么好,是因为在活动中把自己的欢乐融入进去,直接抒发了他们对雪的喜爱之情。
总之,让学生用丰富的情感观察事物,在阅读中注入情感,创设情境融入感情,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点燃了写作之情,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第五篇: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源泉)(推荐)
漫步于诗意课堂的彼端
济渎路学校 张静
各位同事:
大家好!本学期,我们阅读的书是《诗意语文课谱》。这本书是对王崧舟老师所提出的诗意语文的课堂进行概括梳理的一本书,书中收录了王老师十年来经典的课堂实录。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能够近距离地通过课堂来接近大师,为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把脉,为我们的教学护航!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想要通过书了解清楚,什么是诗意语文。在王老师的自序中,他明确介绍了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首先,对于课程的本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品质。很虚幻。其次,对于课程的内容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注意是倾向于,也就是要兼顾其他如功利解读、科学解读等。其实,所谓审美解读,主要是情感境界的观照和体认。当然,王老师的语言很富有诗意,不像我现在这么直白浅薄。
再次,对于课程的过程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能。这一点,我们语文课堂基本天天在做,王老师说了许多,排比句用得很流畅,不得不佩服的就是王老师的语文功底,也许就是有这样的功底,才造就了他与我们之间的差距。我们站在他所眺望的地方,想要触摸他经过的路,然后融入到我们的教学生活里。这就是读书的价值!
最后,王老师说课程的主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又一个倾向,语文上叫表达的准确性,数学上叫模糊概念。至此,大家也许像我一样还是不清楚诗意语文为何物,更加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不过,书才开篇,我们要慢慢来!
在王老师接下来的序中,我看到了他给诗意语文定义的实践策略。很好很强大,总共十条,条分缕析,用语文的说法,很有条理性。下面,我来说说这十条,大家体会一下诗意就好。
一、文本细读;
二、整合;
三、陌生化;
四、诗性言说;
五、举象;
六、造境;
七、入情;
八、会意;
九、因声求气;
十、寻根。
有诗意吗?是不是云里雾里?诗意,有时候就是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想知道吗?请你看书吧!王老师发出这样的邀请!我们欣然前往!
翻开,一篇又一篇的课例,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艰难求索的路程。他从2001年的
《荷花》开始追寻,到我现在所看的《长相思》,他都不断在改变。王老师追求变革的勇气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在追求着一种变革,对于自己的一种提升也是变革。语文课,一节完整的语文课,需要有阅读,有写作,有延伸拓展,还有奇妙的导入。所以,在看王老师的课堂实录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去看了,他的课真的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这些环节一样都不会少!
王老师的课堂还有一点是很明显的特征,他的课十分注重点的深入挖掘,在一些重点句子的深度理解上独辟蹊径,利用这些句子的一唱三叹式反复吟诵将学生的情感推入到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度。这,是我所无法达到的。不止是课文的缘故,也是我们的缘故,我们要像释放所有的生命能量那样,把课文的情感扩大化。这也许就是诗意语文的重要的特征。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是我们该认识到有一种课堂可以如此轰轰烈烈,如此百转千回,如此触动人的心灵。
王老师的课堂让我学习的还有很多,例如他巧夺天工的导入,绝妙的引导语,神一样的切入点等等,所以以后,我还会努力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也诗意起来,让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